1、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4月阶段性测试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17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国学”是一国之学,是国家之学,是具有鲜明民族特色之学。“国学”是阐释一国“固有之精神”的学问,正如近代国学家梁启超所言:“学术思想在一国,犹人之精神也。而政事、法律、风俗及历史上种种之现象,则其形质也。故欲觇其国文野强弱程度如何,必于学术思想焉求之。”中国“国学”既为中国之学术,那么,何为中国“国学”之“本”?“国”原义是指邦国、疆域。“国学”的“国”是指“国家”“祖国”。“国家”是随着阶级的出现而产生的,而文化也是随
2、着“国家”的出现而得到繁荣发展的。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不仅有阶级性,而且还具有社会性。“中国”指我们多民族组成的国家。中国的“国学”指由我们自己的国家产生、发展的学术,其“根”在本国、其发展亦在本国。“国学”的“国”不仅指“国家”,而且还指“祖国”。“国家”是在阶级社会才产生的,然而“祖国”在阶级社会产生之前就存在。“祖国”有自己本土的古老文化,并且这种文化会一直传承延续到有阶级的社会,甚至再延续到阶级消亡的社会。“祖国”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文化概念。“祖国”与“国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祖国”的外延一般来说大于“国家”的外延。“称呼别的国家时,国家这个词应该用复数形式,因为它们每一
3、个都是许多个而不是一个。”而称呼“祖国”时,“国家”相对于自己而言具有唯一性。“本”原义是“根”,这里所说的“国学”之“本”,即“国学”之“根”。“国学”离不开“本国”,“国学”是在自己的祖国孕育成长。中国“国学”之“本”即“中国”。日本学者山田孝雄说:“国体的宣明是国学的第一要义把国学看成文献学,就止于丢失精神的形骸,同时也丢弃了我国特异的意识。”邓实在国学今论中也指出:“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其国者有其学。国学者,与有国而俱来,因乎地理,根之民性,而不可须臾离也。”谈论中国“国学”之“本”,首先必须明确“国学”的本根在“本国”,以服务于本国的国家意识为第一要义。此外,还要明确“国学”之
4、探讨,是以本国固有文化为“本”,就像日本近代盛行的“国学”以排斥外来文化、主张以研究古事记日本书纪万叶集等古籍为“根本”,以阐发日本的“固有精神”为主旨。探讨我国之“国学”,即以中国固有文化为本根,例如中国“国学”者讲“国学”,大都以中国的经学、史学、诸子学、文学、哲学等为主要内容。偏离了“本国”之学,就不是“国学”,故而“国学”不仅以服务于本国的国家意识为“本”,而且还要以本国固有文化为“根据”。(摘编自史少博中国“国学”之本)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国学”是国家之学,是阐释一国“固有之精神”的学问,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B. “祖国”与“国家”既有联系
5、又有区别,区别主要在于称呼别的国家时应用复数。C. 中国“国学”是中国之学,即中国之学术,是由我们自己国家产生、发展的学术。D. “国学”的“国”既指“国家”也指“祖国”,“国学”的根及其发展也都在本国。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循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写作思路,一层层将论证推向深入。B. 文章开篇部分,从“国学”的定义写起,意在引出中国“国学”之本这一论题。C. 文章中间部分厘清了“国”与“本”两个概念,并明确了中国“国学”之“本”D. 文章结尾,进行中日对比,说明“国学”之探讨是以本国固有文化为“本”的。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6、( )A. “国学”是在自己的祖国孕育成长,可见,日本“国学”之“本”就是“日本”。B. 从时间上看,“祖国”在阶级社会产生之前就存在,因此它的外延大于“国家”。C. “国家”先于“国学”产生,“国家”的自然与社会环境决定着“国学”的内容。D. 我国若要弘扬“国学”,就必须排斥外来文化,下大力气研究本国的经典文化。【答案】1. B 2. D 3. A【解析】【1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7、要死抠字眼,寻找细微的差别。B项,“区别主要在于称呼别的国家时应用复数”错,原文:“祖国”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文化概念。“祖国”的外延一般来说大于“国家”的外延。故选B。【2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D项,“时行中日对比”错,并未运用对比论证。故选D。【3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
8、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B项,扩大了范围。原文的“祖国的外延一般来说大于“国家”的外延。”该选项缺失了原文的“一般来说”。C项,曲解文意,错在“国家先于国学产生”。原文,“国学”是在自己的祖国孕育成长。D项,说法过于绝对,错在“必须排斥外来文化”。故选A。【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
9、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暮雨乡愁张清华一个人在外面呆得久了,方知古人在诗歌里所写的那些思乡的
10、愁绪,并非尽是“强说”的装点之辞。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日暮时分,烟波江上的愁思不知不觉地就弥漫开来。海德堡冬日的白昼格外短促,刚刚还是中午,一转眼就到了黄昏,薄暮乍起,惨淡的云如烟如雾地浮起来,涅卡河边的那些形体巨大的柳树在冷风中瑟缩着它们的枝条,几天前还挂满了深黄的枯叶,而今已如此寥落寒碜,还有那些枝条如乱箭般高插云霄的杨树,在冬日的天空下也显得格外苍凉凄楚。这些特别带着东方色彩的草木,似乎特别能够勾起人思乡的情怀。还有河边的那群大雁,它们散乱在草地上,整理着羽毛,在风中发着呱呱的悲鸣,看样子这个冬天它们是不准备离开这里了。眼前的这一切明明是典型的中国式的、在那么多古典诗词里被反
11、复吟咏描画过的意境,而今却原封不动地搬到了迢迢万里的西洋夷域,怎不让人生出人面桃花、物是人非的莫名愁绪。人们总是把乡愁简单地理解为对家的依恋或对故地的追忆,其实这样的理解未免太褊狭具体了。事实上乡愁是一种真正的绝望,一种生命里同来俱在的愁思。愁不是空间的,而是时间的,它的方向是遥远的过去;乡愁不是恋物,而是自恋,它所牵挂的不是那片事实上常常显得很抽象的祖居之地,而是悲悼自己的生命与韶光。古往今来那么多思乡的诗篇,细细想来,原来都是歌者在哀叹岁月的逝水对自己无情的抛掷。海德格尔说,“故乡处于大地的中央”,看起来这是一个空间的理念,但细想这故乡仍不过是指人“长大的地方”,因为那里印下了稚儿的足迹,
12、他的生命中最初和最美的部分抛洒在了那里。生命的家宅,记忆的归宿,稚儿离开了那里,是因为童年那美好的时光已挥手远去,他已踏上被命运抛离的注定远游他乡的不归途!这真真正正是永世的分离,便是“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的情景,一旦你回来追寻,也早已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伤心之地。我便想象那位初唐的诗人,在登上幽州古台时的悲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原曾觉得他的悲号未免有些夸张,但今想来,那命运对每个生为凡胎的肉身不过就是这样设定,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任凭你把酒问青天、悲呼浩叹,天道总不会屈就人道,肯给你些许丝毫的通融怜悯。因了这个宿命,
13、中国的诗人骚客们,自汉以后便都变成了唯美的感伤主义者,他们是文人,但同时又是诗哲,我想中国的文学中之所以有一个很特殊很强烈的乡愁的传统,恐与这种生命本体论的哲学,和他们悲剧论的人生观念不无关系。一个人在冷雨中独立前行。便是把你想象成那行列中的来者,你终究也是你自己。来者和去者,在那永恒的天道中相差多少?想到此,剩下的便只是释然。感伤主义并不见得就是只懂得颓伤,如果是导向对生命的深在和洞悉的认识的话,感伤当然也包含了真正的彻悟和坚强。因为一切并未缘此而中辍,因了那永远的乡愁,他们去作那不断的远游。因为真正的家乡是没有人能够返回去的,你看见了苍茫的来路,但循着那布满荆棘的路途回去时,看到的无非是一
14、个愁字,就像鲁迅在他的小说里描绘的一样,你看到的是变了的一切,而别人看到的则是变了的你,月光下的故事已然变成了永久的追忆,童年时的伙伴促膝而坐也如不曾相识,这就是故乡鲁迅小说中的诗。没有人像他那样明白,即便是置身于故地和亲人中间,也仍有一种命定的深深的孤独。更不要说在那脉脉温情之外,还布满着温柔的陷阱,在那缱绻的话语中间,也还响着令人心寒的弦外之音。亲情和爱在那里相迎,仇恨和刻毒也定然已经久候。然而这也终究改不了那份执着又强烈的向往与追怀。你知道,那些忧愤与不平,实际上早已经与那份情感的执拗断了关系,你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无可救药者,纵然那故地已是泥泞的陷阱和煎熬的火坑,你也跳定了。永世的来路,无
15、悔的方向。暮雨中思乡的旅人,她正离你越来越远,也离你越来越近。(取材于作者同名散文,有删改)4.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身在异国他乡,又恰逢阴冷的冬季,所以对家乡的思念油然而生,比以往更为强烈。B. 黄昏、薄暮、烟云、寒柳、杨树、大雁等都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用来表达思乡之情的形象。C. 作者对“乡愁”有了新的理解,他借用鲁迅的小说故乡形象地阐释了这种独到见解。D. 本文紧扣“乡愁”的主题,大量引用或化用中国古典诗词名句,使文章的文化气息浓厚。5. 第段画线句中“天道”和“人道”的含义各是什么?6. 作者在第段中引用了“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16、,其作用是什么?试做简要分析。【答案】4. A 5. “天道”指人一定会走向死亡的自然规律;“人道”指人的愿望,对世界的留恋。 6. 概括眼前所见的景象;表现内心的乡愁;异域的景象与充满中国传统元素的诗词形成独特的对照。【解析】【4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散文类阅读的选择题,主要考核对文意、主旨、结构、人物形象等的分析、理解,这些是命题者的设题点,做题时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尤其要注意分析备选答案在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性格或心理等方面的表述是否得当,表达特色方面的判断是否恰当
17、。本题,A项,从第段的内容看,对家乡的思乡是因为眼前草木“带着东方的色彩”,或“典型的中国式的”,有“那么多古典诗词里被反复吟咏描画过的意境”,而非冬季的阴冷。故选A。【5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第段画线句中天道和人道的含义各是什么?”本题考查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首先回归文本,找到划线词语所在的句子,看该句所写的对象,看有无使用技巧,然后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其含义。划线词语在第段,本题难度较大,解答本题,需要考生找到设题的区域,结合上下文的内容,联系设题句子的手法才能品味句子的含义。阅读第段,根据上文的关键词“悲号”“命运”“凡胎的肉身”“人生代代无穷已”“宿命”“感伤”等分析可知,“天道”是指
18、人会走向死亡的自然规律,指人最终都得死去,“人道”是指人们尤其是诗人对生命的悲叹,悲叹人生短暂,说到底就是对世界的留恋。【6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作者在第段中引用了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其作用是什么?试做简要分析。”这道题考的是散文中引用诗句的作用,在理解这句诗原义的基础上,再把这句诗结合原文理解其语境义,最后可从内容、情感和主旨三方面进行思考这句诗的作用。这句诗既有景“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也包含情“伤心”,其作用和作者要写的主题内容有关联。这是在异国想起的一句诗,包含了一种异国的景与中国的诗歌意境自然的对比。综上分析,本题从三个方面回答:从内容表达看,引用诗句概括了眼前
19、所见的景象;从内心情感看,诗句本身就是表达乡愁的,引之具有突出乡愁的作用;从文段主旨看,这一段是写眼前景象所具有的中国色彩,引用诗句具有突出中国元素的作用。据此概括整合答案。【点睛】散文中妙用古诗文可以激活语言表达、彰显文章底蕴,使文章散发出浓浓的书卷气和文化气。诗句的引用就是在文章的局部位置直接嵌入古典诗文名句。如文章的标题、题记、首段和末尾等。不同的位置引用诗句,其作用不同。如果在文章开头嵌入诗词佳句,可以起到领起全篇的作用。在文章收尾处引用古典诗文,则具有画龙点睛之效,能够启人心智、升华主题,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令读者掩卷沉思,回味无穷。文章中引用诗词,增添文学色彩和诗意。本题
20、就要注意引用的诗句在文章的第段,结合第一节相关语句的作用,可以从内容、情感、主旨等角度回答其作用。二、古代诗文阅读(28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为中庶子。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曰:“公叔病如有不可讳,将奈社稷何?”公叔曰:“座之中庶子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嘿然。王且去,座屏人言曰:“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王许诺而去。公叔座召鞅谢曰:“今者王问可以为相者,我言若,王色不许我。我方先君后臣,因谓王即弗用鞅,当杀
21、之。王许我。汝可疾去矣,且见禽。”鞅曰:“彼王不能用君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君之言杀臣乎?”卒不去。惠王既去,而谓左右曰:“公叔病甚,悲乎,欲令寡人以国听公孙鞅也,既又劝寡人杀之,岂不悖哉!”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敖于民。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甘龙曰:“不然。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卫鞅曰:“龙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常人安于故俗,
22、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杜挚曰:“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B. 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
23、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C. 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D. 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五伯,即“五霸”,通常指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B. 三代,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合称。秦朝之后,“三代”开始包括东周。C. 圣人,指品德最高尚、智慧最高超的人。说文解字曰:“圣者,通也。”D. 庶孽,指品行邪恶的平民。庶,平民百姓,与“士”相对;孽,邪恶,也指不孝。9. 下列对原文有
24、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商鞅少好刑名,才堪大用。他年轻时喜欢法术之学,辅佐魏国国相公叔座做了中庶子。他的奇才贤能,被公叔座看中并主动向魏惠王举荐。B. 商鞅举措果敢,信念坚定。当秦孝公担心变更法度会受到天下非议而犹豫不决时,他以高人之行、独知之虑的道理和圣人之举说服了秦孝公。C. 商鞅机智过人,终遇明主。商鞅一直没有得到魏惠王的重用,他深知魏惠王无识人之智,便在公叔座劝说下离开魏国,后来获得了秦孝公的信任和重用。D. 商鞅力排众议,主张变法。他认为甘龙所说是世俗的说法,用史实劝谏秦孝公不能与因循守旧的人或拘泥于书本见闻的人共议变革。1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5、。(1)我方先君后臣,因谓王即弗用鞅,当杀之。王许我。汝可疾去矣,且见禽。(2)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答案】7. C 8. D 9. C 10. (1)我当以君为先以臣为后,因而对大王说如果不任用公孙鞅,就该杀掉他。大王答应了我。你可以赶紧逃离,(否则)将被擒拿。(2)商汤和周武王不因循古代的法度从而称王天下,夏桀和商纣不改变礼仪从而走向灭亡。反对旧法的人不能非难,而沿袭旧礼的人不值得赞扬。【解析】【7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
26、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比本题中,“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的意思是百姓不能和他们谋划新事物的创始,而可以和他们共享成功的欢乐。其中的“始”是“创始”的意思,作“虑”的宾语,“而”表并列,连词,一般在句首,所以应在“始”和“而”之间停顿。这样就排除B、D项。“强国”的意思是使国家强盛,其中“国”作“强”的宾语,所以应在“国”之后停顿,排除项A。故选C。【8题详解】
27、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在平时学习中应多多识记积累相关的知识,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D项,庶孽,指庶子。庶,与“嫡”相对,非正妻所生之子;孽,妾所生的儿子。故选D。【9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
28、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C项,“在公叔座劝说下,他离开魏国”错。原文,“鞅曰:彼王不能用君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君之言杀臣乎?卒不去。”所以,在公叔座劝说下,商鞅并没有离开魏国。故选C。【10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第一句关键点:“先”“后”:分别译为“当为先”
29、“以为后”;“疾去”:“赶紧逃离”;“见禽”:“被擒拿”;“许”:“答应”。第二句关键点:“王”:“称王”;“易”:“改变”;“非”:“非难”;“循”:“沿袭”;“多”:“赞扬”。【点睛】翻译句子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
30、落实,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建议翻译时打草稿。参考译文:商君,是卫国国君姬妾生的公子,名鞅,姓公孙,他的祖先本来姓姬。公孙鞅年轻时就喜欢刑名法术之学,侍奉魏国国相公叔座做了中庶子。公叔座知道他贤能,还没来得及向魏王推荐。正赶上公叔座得了病,魏惠王亲自去看望他,说:“你的病倘有不测,国家将怎么办呢?”公叔座回答说:“我的中庶子公孙鞅,虽然年轻,却有奇才,希望大王能把国政全部交给他,由他去治理。”魏惠王听后默默无言。当魏惠王将要离开时,公叔座屏退左右随侍人员,说:“大王假如不任用公孙鞅,就一定要杀掉他,不要让他走出国境。”魏王答应了他的要求就离去了。公叔座召
31、来公孙鞅,道歉说:“刚才大王询问能够出任国相的人,我推荐了你。看大王的神情不会同意我的建议。我当先忠于君后考虑臣的立场,因而劝大王假如不任用公孙鞅,就该杀掉他。大王答应了我的请求。你赶快离开吧,不快走马上就要被擒。”公孙鞅说:“大王既然不能听您的话任用我,又怎么能听您的话来杀我呢?”终于没有离开魏国。惠王离开后,对随侍人员说:“公叔座的病很严重,真叫人伤心啊,他想要我把国政全部交给公孙鞅掌管,又劝我杀了公孙鞅,难道不是糊涂了吗?”孝公任用卫鞅后不久,打算变更法度,又恐怕天下人议论自己。卫鞅说:“行动犹豫不决,就不会搞出名堂,办事犹豫不决就不会成功。况且超出常人的行为,本来就常被世俗非议;有独道
32、见解的人,一定会被一般人嘲笑。愚蠢的人事成之后都弄不明白,聪明的人事先就能预见将要发生的事情。不能和百姓谋划新事物的创始,而可以和他们共享成功的欢乐。探讨最高道德的人不与世俗合流,成就大业的人不与一般人共谋。因此圣人只要能够使国家强盛,就不必沿用旧的成法;只要能够利于百姓,就不必遵循旧的礼制。”孝公说:“讲的好。”甘龙说:“不是这样。圣人不改变民俗而施以教化,聪明的人不改变成法而治理国家。顺应民风民俗而施教化,不费力就能成功;沿袭成法而治理国家,官吏习惯而百姓安定。”卫鞅说:“甘龙所说的,是世俗的说法啊。一般人安于旧有的习俗,而读书人拘泥于书本上的见闻。这两种人奉公守法还可以,但不能和他们谈论
33、成法以外的改革。三代礼制不同而都能统一天下,五伯法制不一而都能各霸一方。聪明的人制定法度,愚蠢的人被法度制约;贤能的人变更礼制,寻常的人被礼制约束。”杜挚说:“没有百倍的利益,就不能改变成法;没有十倍的功效,就不能更换旧器。仿效成法没有过失,遵循旧礼不会出偏差。”卫鞅说:“治理国家没有一成不变的办法,有利于国家就不仿效旧法度。所以汤武不沿袭旧法度而能王天下,夏殷不更换旧礼制而灭亡。反对旧法的人不能非难,而沿袭旧礼的人不值得赞扬。”孝公说:“讲的好。”于是任命卫鞅为左庶长,终于制定了变更成法的命令。(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8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省试湘灵鼓瑟钱起善鼓云和瑟,常
34、闻帝子灵。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注】省试:唐时各州县贡士到京师由尚书省的礼部主试,通称省试。湘灵:湘灵:传说中舜的妃子娥皇和女英,在舜死后因哀伤而投湘水自尽,变成湘水女神。云和瑟:云和,古山名。周礼春官大司乐:“云和之琴瑟。”帝子:屈原九歌:“帝子降兮北渚。”注者多认为帝子是尧女,即舜妻。冯夷:传说中的河神。苍梧:山名,今湖南宁远县境内,又称九嶷,传说舜帝南巡,崩于苍梧。此代指舜帝之灵。11.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开头两句照应诗题,点出湘水女神擅长鼓瑟的传说,她轻抚云和
35、瑟,弹奏起哀伤的乐曲。B. 第三四句诗人想象水神冯夷伴着音乐起舞,那些“楚客”,听不懂哀怨的乐曲,禁不住悲从中来。C. 五至八句从侧面渲染瑟声的感染力,它能使坚硬的金石为之凄楚,白芷为之吐露芬芳。D. 九、十两句诗人想象瑟声顺着流水,化成悲风吹过洞庭,使无形乐声得到有形的表现。12. 本诗结尾两句历来被赞为“神来之笔”,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这两句的妙处。【答案】11. B 12. (1)以景结情,令人回味无穷:诗的前半部分篇幅都是运用想象着力描写湘水女神的哀怨之情,结尾宕开一笔,描写曲终人散之后只有一川江水的画面,给读者留下了思索回味的广阔空间。(2)呼应开头,首尾圆合:全诗以湘水女神出现开始
36、,以湘水女神消失告 终,形成一个首尾圆合的有机整体。(3)动静虚实突转,出人意料:乐曲在高潮中戛然而止,诗境从虚幻世界突然回到现实世界,出人意料。【解析】【11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诗人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四个
37、选项考的多是内容、手法、情感。B项,错在“那些楚客,听不懂哀怨的乐曲”。阅读全诗,“不堪听”意为不忍心听,表明楚客能理解乐曲里的哀怨之情。故选B。【12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本诗结尾两句历来被赞为神来之笔,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这两句的妙处。”本题考查鉴赏诗句的作用。解答本题,首先要读懂诗歌结尾两句,然后再从手法、语言、构思方面结合着全诗的内容进行分析。读懂全诗,令全篇为之生辉的是结尾两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此联的妙处有:一是突然转折,出人意料在尽情地描写乐曲的表现力之后,使乐曲在高潮中嘎然而止,这是一重意外;诗境从虚幻世界猛然拉回到现实世界,这是又一重意外。二是呼应开头,首尾圆合。
38、全诗从湘水女神出现开始,以湘水女神消失告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三是以景结情,余音袅袅。诗的前面大部分篇幅都是运用想象的画面,着力抒写湘水女神的哀怨之情,结尾一笔跳开,描写曲终人散之后,画面上只有一川江水,几峰青山。这极其省净明丽的画面,给读者留下了思索回味的广阔空间:或许湘灵的哀怨之情已融入了湘江绵绵不断的流水,或许湘灵美丽的倩影已化成了江上偶露峥嵘的数峰青山,或许湘灵和大自然熔为一体,年年岁岁给后人讲述她那凄艳动人的故事,或许湘灵的瑟声伴着湘江流水歌吟,永远给人们留下神奇美妙的遐想。回答本题时,从手法上来看,结尾句主要在写景,而诗歌的前面在描写湘水女神的哀怨之情,所以是“以景结情”。诗歌前
39、面在写乐曲声,给人带到了一个虚幻的世界中,而结尾句写到“曲终”,人也回到了现实世界,所以是由动转静,由虚转实。从结构上来看,主要考查尾句与前面内容的关系,全诗以湘水女神出现开始,以湘水女神消失告终,所以结尾处是在呼应开头。解答时,从以景结情、呼应开头、动静虚实突转等角度分析结尾两句的作用。【点睛】赏析句子大致要注意先要弄懂所给句子的基本意思,进而把握住其内容、情感的内涵。这是从句子的内容、情感方面出发的,也是赏析句子的前提。对于个别句子,尤其是脍炙人口的句子,其内容有精深之处,情感有共通性,它们本身就是赏析的对象。再要注意从语言特点出发:有的句子倒装,有种错位的美;有的句子对仗,有种整饬的美;
40、有的句子互文,有种开合的美;有的句子长于炼字,有种凝练的美。从这个角度说,立足于语言的赏析就是平日里做的炼字题。(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旅夜书怀中表现作者心中的不平,同时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漂泊、孤寂的根本原因的句子是:_,_。(2)姜夔扬州慢中的“_,_。”与杜甫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用笔相似,都以草木繁茂反衬荒凉衰败。(3)六国论中论述齐国灭亡的根源以及告诫统治者不要被强敌积威吓到的句子分别是:_;_。【答案】 (1). 名岂文章著 (2). 官应老病休 (3). 过春风十里 (4). 尽荠麦青青 (5). 不赂者以赂者丧
41、(6).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解析】【详解】试题分析:考查默写常见古诗文名篇名句的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如同音字、形似字、通假字、难写字等字的写法。如“岂”“著”“休”“荠”“青”“赂”“无使”“劫”“哉”,理解字义去记忆。【点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常分为三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
42、形的默写,情景式默写,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和内涵的理解。因此在默写的时候,要在紧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好情景式默写题。情景式默写比识记式默写难度大,是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同时考查。理解性背诵是基础,背诵要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进行,不要死记硬背。要背得认真,记得准确,不要一知半解,似是而非。把握语境审好题是关键。三、语言文字运用(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古代文章(这里主要指散文、骈文、小品文及八股文))评点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一种重要形式和重要组成部分,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其评点的范围大到文章的宗旨、结构,小到一字一句的安排, 。文章评点自宋代以后就一直兴盛,广泛流传,( )。古代文章评点文
43、献数量相当庞大,因此今天开发古代文章评点,首要的任务就是深入开展文献调查。这要注意以下问题:首先,古代文章评点的存在方式是多样的,我们一般以往认为主要评点存在于选本之中,但实际上在别集之中很多也有评点。明清时期,很多作家在写出作品后寄送给自己的师长、朋友和弟子阅读。这些人阅读之后,往往会有一番评论。很多作家在刊刻自己的文集时,就会把这些评论也附在每篇作品之后。比如,康熙年间所刻醉白堂文集有王士祯等人的评点。类似的例子 。其次,古代文章评点涉及的对象包括经、史、子、集四部之中的文献,所以不能局限在某一个文献类型之中。假如只注重散文或骈文评点,而不去了解八股文评点,或者只注重集部评点,对有关经、史
44、、子部的评点 ,肯定不能从总体上把握整个古代文章评点的脉络和格局。总之,只有进行全面而彻底的考察,才能谈得上系统的整理和研究,否则只能是 。14.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无微不至 举不胜举 习以为常 坐井观天B. 无所不至 屈指可数 习以为常 盲人摸象C. 无所不至 举不胜举 视而不见 盲人摸象D. 无微不至 屈指可数 视而不见 坐井观天15.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为广大读者所喜闻乐见,日本、韩国等也在传播B. 为广大读者所喜闻乐见,甚至传播到日本、韩国等C. 广大读者喜闻乐见,甚至传播到日本、韩国等D. 广大读者喜闻乐见,日本
45、、韩国等也在传播16.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以往我们一般认为评点主要存在于选本之中,但实际上在很多别集之中也有评点B. 以往我们一般认为主要评点存在于选本之中,但实际上在很多别集之中也有评点C. 我们一般认为以往评点主要存在于选本之中,在很多别集之中实际上也有评点D. 我们一般认为以往评点存在于主要选本之中,在很多别集之中实际上也有评点【答案】14. C 15. B 16. A【解析】【14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依次填入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本题考查成语的辨析和正确运用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从成语的使用对象、范围、感情色彩等方面
46、区别近义成语,然后分析成语所在的语境,从中选择一个最合乎语境的成语。无微不至:形容关怀、照顾得非常细心周到。褒义词。无所不至:1、没有什么不去做。指什么坏事都做绝了。含贬义。2、指没有不到的地方。语境说的是“其评点的范围大到文章的宗旨、结构,小到一字一句的安排”没有涉及不到的地方,选用“无所不至”。排除A、D项。举不胜举:列举也列举不完。形容数量很多。屈指可数:形容数目很少,扳着手指头就能数过来。语境强调的是“类似的例子”很多,所以选用“举不胜举”。视而不见:看到了,没有引起注意或当作没看见。指不注意或不重视。习以为常:常做某种事情或常见某种现象,成了习惯,就觉得很平常了。语境强调的是“只注重
47、集部评点,对有关经、史、子部的评点”不注意或不重视,所以选用“视而不见”。盲人摸象:比喻对事物只凭片面的了解或局部的经验,就乱加猜测,想做出全面的判断。坐井观天:比喻眼光狭小,见识短浅。语境说的是如果不“进行全面而彻底的考察”,那么“谈得上系统的整理和研究”只能凭片面的了解,乱加揣测了。所以选用“盲人摸象”。故选C。【15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本题考查补写句子。这是考核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重点考核语句连贯,语句衔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
48、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的角度选取。此题考核选填衔接句,此题注意语意的衔接。本题,前一句的主语是“文章评点”,承上该句的主语也应是“文章评点”,而C、D两项的主语是“广大读者”,应该首先排除这两项。A项,成分残缺,错在“日本、韩国等也在传播”,“传播”缺少宾语。故选B。【16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文中划横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例句中两个分句之
49、间的转折关系时正确的,第一处,词序不当,错在“我们一般以往认为”,应改为“以往我们一般认为”。第二处,定语位置错误,“在别集之中很多也有评点”错误,因为“很多”是修饰“别集”的,应该放在“别集”之前。根据句意,前后两个分句之间是转折关系,所以应排除项C、D项。B项,次序不当,错在“主要评点存在于”,“主要”是修饰“存在”的,不是用于修饰“评点”的,所以正确表述为“评点主要存在于选本之中”。故选A。【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
50、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17.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恒心是成功的催化剂,而养恒心离不开意志和勇气。保有坚强的意志,才能坚如磐石,在乱云飞渡时不忘初心;具备非凡的勇气,才能稳如泰山,在浓雾笼罩时义无反顾。对每个人来说,追求善始善终,善作善成,就必须舍弃犹豫不定、彷徨不安的想法,培养不惧困难之气,剔除急功近利之心,抵御追求奢侈生活的享受风气,用一生写好一个“恒”字。
51、调整处画线语句的语序,并加以改写,使之句式协调一致,匀整对称。【答案】剔除急功近利之心,舍弃彷徨犹豫之意,抵御奢侈享受之风,培养不惧困难之气【解析】【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调整处画线语句语序,并加以改写,使之句式协调一致,匀整对称。”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根据题干“句式协调一致,匀整对称”这一要求,首先要把“抵御追求奢侈生活的享受风气”这一句改写成“抵御奢侈享受之风”,把“舍弃犹豫不定、彷徨不安的想法,”这一句改写成“舍弃彷徨犹豫之意”。因为“培养不惧困难之气”“剔除急功近利之心”的句式特点是“动词+(四个字短语)+之”,即动宾短语。句式修改对称后,再把四
52、个动宾短语按照逻辑顺序排列,也就是先“剔除”,接着“舍弃”,然后“抵御”,最后才是“培养”。1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民俗一旦产生,就会伴随着人们的生产及生活方式长期相对地固定下来。只要经济基础不变,即使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_。此外,民俗的传承往往还受到传统观念的制约,_,民俗就不会失去传承的思想基础。同时,民俗具有变异性。民俗的稳定性是相对的,_,没有变异的民俗文化是不存在的。【答案】 (1). 民俗仍然具有稳定性; (2). 如果传统观念没有发生巨大变化; (3). 而其变异性是绝对的;【解析】【详解】试题分析
53、:题干是“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做题时,要注意行文内容前后一致与衔接,也要注意语意表达的前后勾连。要注意提示性词语,总结性词语,还要注意句中的标点符号。有效的答题技巧:(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性质和内容,确定中心。(2)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子的性质。(3)注意标点符号的暗示作用:含义、选词、句式。(4)结合文本,根据字数要求,概括答案。阅读语段,这段文字讲的是民俗具有两大特点,一是稳定性,一是变异性。第处,根据首句中的“相对地固定下来”可知,该处填写的内容是指出了
54、民俗具有稳定性这一特性。第处,前一句“民俗的传承往往还受到传统观念的制约”提出了与民俗传承有关的“传统观念”,后一句“民俗就不会失去传承的思想基础”,这一思想基础就是“传统观念”,由此推知,该处说的是如果传统观念没有发生巨大变化,民俗就不会失去传承的思想基础。第处,根据“同时,民俗具有变异性”这句话,可以推知下面的句子要说“变异性”。再根据“没有变异的民俗文化是不存在的”这句话是说民俗的变异性是绝对的,因为这是相对于“民俗的稳定性是相对的”这句话来说的。【点睛】“连贯”是表达中句间排列组合的规则,在具体的答题过程中,可以借助于以下技巧,以提高答题的效率。方法:抓中心,首先要统揽全局,抓中心句,
55、分析句子的性质和作用(如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解说句、观点句、材料句等),然后分析其他句子是如何围绕中心句来组织的;抓思路,句子中的思路一般指三个方面: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思维的顺序。逻辑顺序,就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具有规律性的顺序;抓标志,语言标志常常表现为:关联词语、暗示性词语、句子之间的对应关系(内容上、形式上)、陈述对象或议论角度、抓句式等等。四、写作(40分)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温水煮青蛙”的故事人们耳熟能详。其大意是,将青蛙投入煮沸的开水中,青蛙受不了突如其来的高温会奋力跳出,从而得以逃生。而如果把青蛙放入冷水中,慢慢加热,青蛙会在不知不觉中死去。但是,一位
56、老师通过实验告诉学生,只要到了一定的温度,青蛙就会试图逃离这个环境,如果装载的容器允许,青蛙是会跳出来的。因此“温水煮青蛙”的故事是错误的。实验结果一出,人们议论纷纷。有人认为,“温水煮青蛙”的故事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没有必要如此较真;也有人认为,幸亏做了实验,告诉人们真相,才使后人不至于再受蒙蔽;还有人认为对于这件事,你有什么思考?请写一篇文章加入讨论。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答案】青蛙有那么蠢吗“温水煮青蛙”的著名故事,被很多人引用过。青蛙真的有那么蠢吗?愚蠢到不跳出而死去吗?事实上,青蛙在水温升
57、到60多度后自动跳走,说明它对水温的本能反应并不因为温度变化的快慢而存在大的差异。它们没有蠢到被煮死而不逃离的地步。那个人在没有亲自试验的情况下,完全凭借自己丰富的想象力来写作。看似完美无缺的故事,却隐藏着惊天大骗局。虽然作者没有恶意,无非是想借这个故事来讲道理,但是却违背了故事的真实性。所以我想说:即便所有人都认同并且经常说的道理,也可能是错的。那些被社会普遍认定的真理,也可能是谎言。凡事一定要经过亲自实验、调查、思考,不要人云亦云,理性思考是何等的重要。如果中国的教育环境,赞赏并鼓励这位老师的教学方式,带出来的孩子,将来该是何等的优秀?孩子们那么喜欢和认同她的教学方式,却不能改变她被逐出校
58、园的命运。“温水煮青蛙”的不难做,但所有的人宁肯直接引用“温水煮青蛙”典故去论证从量变到质变的顺理成章,也不愿意去做任何一点质疑,也包括我自己,至少在听到这个故事以前,我和人们一起认为,青蛙就是那么蠢。“温水煮青蛙”的后续故事让我思索了很久。这何尝不是我们这个社会的弊端呢?谎言重复一千遍,所有的人都认为谎言是真理,而与谎言不一样的说法就是荒谬绝伦。或者,几个人凑到一起,为某个说法到底是真理还是谎言论战得面红耳赤,却没有一个人去实验,让事实说话。人们觉得做实验是浪费时间,是一种愚蠢的行为,而无聊地无休止地争论却是一种享受。中国人更推崇小聪明,即便在决策上,亦显现出这一特征。因为,决策者也是在这样
59、的土壤中长大的。当外国人生产的计算机越来越先进而价格越来越低的时候,我们的决策者是不是在因为中国质量低劣寿命短暂的房屋价格越来越高而喜不自胜。相比之下,外国人多蠢哪!竟然连在民生领域敛财易如反掌这样简单的道理都不懂得!电影阿甘正传对我的影响非常大,他让我感悟到,人是聪明绝不在投机取巧的技能方面,而在于脚踏实地,在于善良、勤奋、认真、守信和对正义、真理的执著追求和坚守。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在全球普遍面临资源短缺的今天,国家、民族之间的利益博弈将变得日益激烈,要想真正胜出,就必须靠一个有着良好精神面貌、积极向上,有着爱心公心、奉献精神、实干精神的公民社会,就必须靠良好机制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由
60、他们而不是由虚伪的政客去与强敌博弈。因为愚蠢或者自私,或者所谓的公仆背叛而在国家利益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的国家,其公众不应该是简单地对强敌充满仇恨,而应该认真反省自身,清算恶化民生、出卖民族利益者,推动自身制度的进步和完善,通过制度体系的重建,激发起一个民族的不竭动力。与美国的博弈同样如此。美国政府或者华尔街的利益集团并不怎么深不可测,也不见得有多聪明中国与美国的竞争败在机制上,中国的机制首先就将大量优秀人才排斥在外,而留下很多深谙耍弄权术和演技超群之徒与美国的专家团打拼,这些政治演员在与强敌的博弈中不堪一击是必然的,结局也是必然的。【解析】【详解】命题方式:新材料作文审题要点:新材料作文的审题
61、一般注意材料中的关键词、主旨进行立意。具体过程:本次作文所给的材料是“温水煮青蛙”的故事,针对这样的故事,见仁见智。材料列举了不同人对这个故事的不同看法:一种看法是认为这个故事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不必要如此较真;一种看法是告诉人们真相,才不至于再受蒙蔽。还有其它一些看法。本次作文可以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教育”、“真相”立意。【立意】1、从传承和创新的角度立意:基于客观实际赋予传统知识和故事新的时代意义2、从辩证的角度立意:教育的意义在于讲究真相,真相的价值就在于教育的本身3、结合工匠精神、中国“智造”、保健品、阴阳合同等2018年关键词立意:求真教育对当前中国的重要意义4、从真相和教育的关系立
62、意:真相和教育意义要兼顾;教育中尊重真相的必要性;追求教育重在尊重真理;教育的意义在于用真实的道理去教育孩子【素材】1. 傅雷的认真与较真。傅雷是翻译家,对翻译工作的认真,首先是因为他把这看作一项神圣的义务。傅雷于1942年曾译出法国作家杜哈曼的文明,因不太满意,后于1947年3月“花了一个月的工夫把旧译痛改一顿”,才由南国出版社出版。另外,约翰克利斯朵夫的译文是傅雷在抗战期间完成的,20世纪50年代,傅雷出于对自己译文的不满,从1952年6月到次年3月,特地校订修正了全书,在一篇介绍性文字中,他甚至这么说:“这部近代古典巨著,初稿本是于十年前问世,先后印行七版。兹由原译者全部重译,风格较初译
63、尤为浑成。”傅雷对自己的译文要求之严,他明确表示:“鄙人对自己译文从未满意,苦闷之处亦复与先生同感”;“尊札所称傅译,似可成为一宗一派,愧不敢当。以行文流畅,用字丰富,色彩变化而论,自问与预定目标相距尚远。”2. 德国总理默克尔说:“我们生在后真相时代,也就是说,人们所感兴趣的不是客观事实,而是自己的主观感受。”3、马连良为艺术较真儿。京剧艺术家、“马派”创始人马连良,从7岁坐科时起,无论有没有自己的戏份,都会对每个角色、每句台词悉心钻研,随时随处偷师学艺。不仅如此,他对自己艺术外形的要求几乎达到了苛求的程度。4、很多时候,我们活在假相里。明白真相时,又活在假相的阴影里。5、有很多事情自己其实
64、明明知道真相,却忍不住拼命找到漏洞和借口来推翻真相,成全自己心里想要的答案。【结构】议论文的结构较为常见的是并列式、层进式和对比式。此题可采用层进式的结构行文,首先通过分析材料由此自己的观点;然后采用层进的方式进行论述,层进式注意分论点的提取,如此题可围绕“探求真相,走向成功”这一中心论点,从正面论述“真相才具有教育意义”,然后从反面论述“不较真故事的真相,本身就是逃避现实”角度论述;联系现实情况分析“正相的重要性”,最后回扣论点,总结全文。【点睛】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方法多样:一、提炼中心法。这是最常见且最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写材料作文时,如果能准确地提炼出材料的中心,并以其作为文章的主旨,一
65、定会使所写文章既切题又有深度。二、抓关键句法关键句。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关键句可以作为立意的突破口。它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常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三、由果溯因法。事物有时是以因果关系互相联系的。审题时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它的本质原因,往往能找到最佳的立意。四、由物及人法写。有寓意的材料或叙述“物”的材料,需要由材料中的物联想到人,进而联想到与材料内容相类似的人生哲理、社会现象等,从而提炼出写作的观点。五、分析关系法。六、明确褒贬法。材料中的语句常蕴含着命题者的褒贬情感,审题时细致体会命题者的感情色彩,这样才能确立最佳的立意。七、多向辐射法。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比较散,常常会出现许多人和事,好像根本就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心。对于这样的材料,审题可围绕材料展开多角度立意。比如,既可着眼于甲事物或乙事物立意,还可以着眼于甲乙两事物的关系立意;既可联系事物的正面立意,还可以联系其侧面和反面立意。八、舍次求主法。材料往往会牵涉许多人和事。因此,审题时要明确材料的主要人物(事件)或次要人物或(事件),并舍次立主。九、求异同法。十、寻互补法。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方法还有很多,可以综合运用几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