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元总结1先秦(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2秦汉(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阶段)【迁移应用】12019年7月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位于浙江杭州的“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通过良渚考古发掘,学者们普遍认为当时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出现了权贵阶层。以下能作为直接证据的考古发现是()A城中发现20多万千克的炭化稻堆积B少数墓葬有精美的玉器和陶器随葬C古城遗址布局与山形水势充分契合D碳14测定年代为公元前3000年左右B【解析】“少数墓葬有精美的玉器和陶器随葬”说明大多数墓葬中没有精美的玉器和陶器随葬,由此可证明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明显,B项符合题意;城中发现20多万千克的炭化稻
2、堆积只能证明早期农业的出现,排除A项;古城遗址布局与山形水势充分契合只能证明当时的城市建造技术,排除C项;碳14测定年代为公元前3000年左右只能证明其历史的悠久,排除D项。2史记齐太公世家载:“是时周室微,唯齐、楚、秦、晋为彊(强)。晋初与会,献公死,国内乱。秦穆公辟远,不与中国会盟。楚成王初收荆蛮有之,夷狄自置。唯独齐为中国会盟,而桓公能宣其德,故诸侯宾会。”以上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周王室对诸侯失控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 中原王朝与周边少数民族交融 齐桓公首先称霸的外因A BCDD【解析】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周王室衰微,晋国内乱,秦国偏安一隅,楚国自置,只有齐国到中原地区举行会盟,一些诸侯小
3、国便欣然应允,材料内容体现了周王室衰微,但不代表周王室对诸侯失控,错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周王室衰微、晋国内乱、秦国偏安一隅、楚国自置等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时诸侯争霸的局面,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当时齐、楚、秦、晋的状态,没有体现中原王朝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融问题,错误;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材料所述其他几个强国没有参与争霸,导致齐国一国参与中原会盟而称霸,体现了齐桓公首先称霸的外因,正确。综上所述,正确,故D项正确。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下列为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变化的一组图片材料二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
4、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摘自史记商君列传(1)材料一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哪些历史史实?(2)据材料二,指出商鞅变法的措施,并简评这些措施的历史作用。(3)指出材料二与材料一两个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答:(1)史实:春秋战国时期已经使用铁制农具、牛耕;征收地租的封建剥削方式已出现。(2)措施:实行连坐法;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建立县制,强化中央集权;废除井
5、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统一度量衡。作用:废除了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旧的生产关系,确立了新兴地主土地所有制;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秦国经济的发展。(3)联系:两者之间是因果关系。材料二商鞅变法是在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和新的剥削方式产生的基础上进行的;变法顺应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促进了社会转型。【迁移应用】1先秦时期,爵位往往就是政治权力的标志。秦以后的爵制(分赐爵与封爵),与先秦性质有所不同。爵不再具有行政职能,而是主要用来确定皇亲、功臣世袭的政治名位和经济权利。这一变化表明秦汉时期()A贵族政治的影响被削弱B官僚政治制度尚未确立C封建等级制度趋向瓦解D选官用人制度日益成熟A【解析
6、】依据题干材料可知,秦以后的爵只有政治名位和经济权利,没有了行政职能,说明贵族的政治权利被削弱,故A项正确。秦朝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官僚政治制度确立,B项说法错误,排除。由材料“爵主要用来确定皇亲、功臣世袭的政治名位和经济权利”,说明秦汉时期仍然存在封建等级,没有趋向瓦解,排除C项。科举制的确立和完善标志着选官用人制度的日益成熟,排除D项。2制度设计关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柳宗元论及秦汉史事与制度时,用“有叛人而无叛吏”,“有叛国而无叛郡”相评。其所肯定的制度是()A分封制B宗法制C郡县制D世官制C【解析】分封制会导致诸侯混战,有叛国现象发生,故A项错误;宗法制是指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材料没有涉及,故B项错误;郡县制能够加强中央集权,实行的是官僚政治,“有叛人而无叛吏”“有叛国而无叛郡”肯定的是郡县制,故C正确;世官制是指按照血缘关系世袭为官,材料没有涉及,故D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