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河北省宣化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754493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71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宣化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河北省宣化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河北省宣化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河北省宣化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河北省宣化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河北省宣化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河北省宣化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河北省宣化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河北省宣化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河北省宣化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河北省宣化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河北省宣化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河北省宣化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河北省宣化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河北省宣化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历史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4小题,共48.0分)如图是明清古建筑中的一幅牌匾,与它对应的一项应是()1.A. 分封制B. 宗法制C. 科举制D. 世官制2. 余秋雨在十万进士中认为,科举制度选拔的“十万进士”,“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说明科举制度()A. 是行之有效的选官用人制度B. 导致了“重文轻武”的现象C. 已经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D. 有利于维护官僚队伍的廉洁高效3. 反腐败是纪检监察机关的重要职责,十九大以来,中央政府继续加大反腐力度,“既打苍蝇,又打老虎”,下列选项中与我国古代反腐倡廉相关的制度建设是()A. 秦朝设置的御史大

2、夫B. 西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察举制C. 明朝设置的内阁制度D. 清朝设置的军机处4. 钱穆在国史新论中纵论汉唐宰相制度的差异时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需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决议,送进皇宫画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这则材料说明()A. 政事堂不掌握实际的权力B. 皇帝权力被严格限制C. 机构设置重叠,官员冗滥D. 宰相权力被分散5. 19世纪末,中国面临西方列强瓜分的民族危机,美国不像其他列强通过武力侵略中国达到目的,而是通过向其他列强提出“门户开放”的策略达到侵略中国的目的,美国有别于西方列强侵略中国

3、方式的根本原因是()A. 中国的主要地区已被列强瓜分殆尽B. 中国面临被列强共同宰割的局面C. 美国可以凭借经济优势达到自己的目的D. 马关条约的签订刺激和加剧了列强对中国的争夺6. “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是历史学习的基本原则之一。下列史实及其结论符合这一原则的是()选项史实结论A天京事变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B五四运动巴黎和会中国外交上的失败C国民革命南昌起义和“农村包围城市”理论的提出D红军长征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中国革命A. AB. BC. CD. D7. “近代以来,中国人因结合力之薄弱,故事多失败。然又以不应当结合而转滋多事者,不应当结合者何?即近时之武人与政客及外人三者之结合是也。

4、三者结合乃为治不足而为害有余矣。三者何能结合者,盖以能相互利用故也”。作者意在强调()A. 军阀和帝国主义勾结危害甚大B. 国家分裂导致了西方列强入侵C. 太平天国运动使政局动荡不安D. 国人缺乏凝聚力导致国家分裂8. “干王的见闻较之其他诸王和领导人广阔些,甚至超过了洪秀全”。干王超过洪秀全的表现是()A. 将基督教与中国的民间宗教相结合,创立了“拜上帝教”B. 提出了一整套推翻清朝统治的主张C. 制定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的天朝田亩制度D. 提出效仿西方资本主义的资政新篇9. 某书中指出: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约法按照三权分

5、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这说明作者认为辛亥革命引发的中国的变化在于()A. 近代化、工业化B. 城市化、福利化C. 民主化、法制化D. 近代化、城市化10. 张鸣在苏维埃乡村追求一文中指出,“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前十年,苏维埃运动在中国农村的开展以及农民对这个运动的理解,暗示了中国革命的列宁主义趋向以及这种趋向的中国化命运”。其中“这种趋向的中国化命运”主要是指()A. 国共两党领导了国民大革命B. 举行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等C. 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D. 进行了震惊中外的万里长征11. 如图记录了1949年1月31日解放军与北平国民党守军换岗的情景。这一事件意味着()A. 国共北平和诚取得成

6、功B. 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C. 平津战役胜利,北平和平解放D. 国民政府在大陆的统治结束12. 有学者认为,能够有效推动中国现代化的政治体制,应该符合三个条件:一是具有有效的权威控制能力;二是具有相当的市场导向性;三是具有制度创新的能力。下列关于中国近现代史上四种政治模式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晚清模式(百日维新)-缺乏转化为开明权威体制的制度创新能力B. 孙中山模式(议会民主)-既具有市场导向性又具有权威整合能力C. 毛泽东模式-国家全面控制社会但基本上排斥市场导向D. 邓小平模式-既有权威整合的强大能力又有市场导向性13. 社会学家费孝通回忆参加北平市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时说,“踏进会

7、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从中可以获悉()A. 费孝通是北京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B. 会议召开匆忙,代表们还来不及换上正装C. 出席会议的普通工人代表居绝大多数D. 人民代表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14. 据保守统计,文革”期间非正常死亡人数超过172万,受迫害的人数更以千万计。为此,著名作家冯骥才采访了上千名“文革”经历者,从中选出了一百人作为代表并写下了一百个人的十年一文。最后,他说道:“一代人经受的惨痛教训,是下一代人的精神财富。”这里所说的“教

8、训”主要是指()A.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B. 民主与法制遭到践踏C. 生产关系的“大跃进”D. 文学艺术的一场浩劫2015年11月7日,海峡两岸领导人习近平和马英九在新加坡的会晤开启了两岸关系的新篇章(如图所示)。在会谈中,两人重申要坚持“九二共识”,促进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这里的“九二共识”指的是()15.A. 一个中国原则B. “一国两制”构想C. 和平统一策略D. 共同发展目标16. 某次会议后,一位美国记者说:“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周恩来能够改变这次会议航向的主要原因是他代表中国政府提出了()A.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 反帝

9、反霸的不结盟政策C. “求同存异”的方针D. 维护联合国权威的原则17.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由于对雅典民主政治发表言论,被雅典民众法庭以荒唐的罪名判处死刑,许多人劝苏格拉底逃走。苏格拉底说:“我是被国家判决有罪的,如果我逃走了,法律得不到尊重。”材料最能说明()A. 公民普遍参与政治导致“民主暴政”B. 苏格拉底的公民意识和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C. 法律公正是雅典民主政治的保障D. 苏格拉底的反叛精神和蔑视法律的态度18. 罗马法指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7世纪古代罗马制定和实施的全部法律,以下对罗马法演变顺序表述正确的是()A. 十二铜表法一公民法-万民法B. 十二铜表法-万民法一公民法C.

10、公民法一十二铜表法一万民法D. 万民法一十二铜表法-公民法19. 德国法学家耶林格认为,“罗马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以武力,第二次是以宗教,第三次则以法律”,尤以第三次最为持久,直至影响到今天的世界各国。古代罗马之所以能以法律“征服世界”,主要是因为罗马法中蕴涵着()A. “虚君共和”的民主观念B. 权力制衡、三权分立的观念C. 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观念D. 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观念20. 观察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有关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政治制度方面的表述,正确的是()A. 中国官员由皇帝任免,希腊成年男性公民可以担任很多官职B. 中国实行君主独裁,希腊实现了人人平等C. 中国和希腊都实

11、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D. 中国和希腊的政治制度均体现了权力制衡21. “仍然留在贵族手中并且被贵族用来抵制新兴工业资产阶级野心的政治权力,已经同新的经济利益不能相容了。”为改变这一状况,英国出现了()A. “光荣革命”B. 工业革命C. 责任内阁制D. 1832年议会改革22. 英国革命的最大成果,也是它在近、现代民主政治创制试验方面的最大成就,就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政体,1689年“光荣革命”是这种政体建立的前提。它主要体现在权利法案王位继承法等一系列法律的通过,从而奠定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法律基础。下列有关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 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贵族的胜利B. 1640

12、年开始的两次内战起了决定性作用C. 利用议会通过立法实现权力的有效移交D. 国王逐渐成为失去任何权力的“虚君”23. 有人把“一票赢得”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称为“不光彩的,从窗缝潜入的共和国”,甚至预言其必将步第一、第二共和国的后尘,会很快夭折。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却不断巩固,在法国存在了70年,成为“长寿”的共和国。法兰西共和国得以“长寿”的根本原因是()A. 普法战争法国战败,激发了法国人的民族党醒B. 工业资产阶级占据了统治地位C. 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的法国有雄厚的阶级基础D. 保皇派恐惧恢复帝制会激起法国人民的革命浪潮24. “由皇帝任命帝国宰相;皇帝任命帝国官吏,有创制法律之权;皇帝有权

13、召集召开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这体现了德意志帝国宪法具有()A. 军国主义色彩B. 专制主义色彩C. 民族主义色彩D. 中央集权色彩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0分)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二(武帝时中大夫主父偃)说上曰:“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朔京师。今以法割削,则逆节萌起” 材料三“(元)世祖皇帝建

14、元中统以来,始采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辅相者曰:中书省夫外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 -摘编自经世大典叙录官制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斯的主张并说明这种制度怎样使中央集权得到加强。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汉初在地方管理上实行什么制度,并分析实行这种制度的后果。根据材料三,说明元朝在地方行政管理机构设置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秦汉到元的政治制度的变化中,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化的总趋势。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伟大的卫国战争,是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正义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

15、是中国近代以来抗击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而有关抗日战争起始点及延续时间,学术界历来争论颇多,有四年(1941年12月-中国正式对日宣战)、八年(1937年七七事变-全面抗战的开始)、九年(1936年西安事变一一国共由对抗转为合作)、十四年(1931年九一八事变-一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区别对待论”、“不可定论”等说法。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围绕有关抗日战争起始点及延续时间的说法,任选一观点进行阐述并说明理由。(要求:观点明确,阐述有理有据,逻辑严密)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787年9月,美国通过了“联邦宪法”,这部宪法确立了美国的联邦体制,并对其他国家宪法的制定

16、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材料一联邦政府的构成:最高行政权属于总统,由选举产生,每届任期四年。总统对宪法负责,对立法有否决权,但国会在复议之后若以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再次通过此法时,即为有效;最高立法机构是国会,由参议员和众议院组成;最高法院大法官由总统任命,参议院批准,终身任职,拥有最高司法权。 材料二联邦宪法规定联邦政府是各州的中央政府,与邦联制政府相比权力大大加强,但各州在行政上仍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参议员每州两名,众议员根据各州人口比例选出;保留南方的奴隶制度,把 5个黑人折合为3个人来计算南方各州的人口总数。根据材料一,指出联邦宪法对中央权力架构的基本特征,并简要分析该宪法对中央权力规定的积极

17、意义。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联邦宪法协调了哪些矛盾,对美国社会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有人认为,美国联邦宪法是一部“妥协性的产物”,例如对黑人歧视性条款的制定等,你是怎样看待的呢? 答案和解析1.【答案】B【解析】结合材料可知宗祠强调的是血缘关系,因此B选项符合题意。 明清时期分封制已经遭到废除,A选项排除。 科举制属于选官制度,C选项排除。 世官制的标准是血缘和世袭,D选项排除。 故选:B。本题为基础题,结合宗法制进行分析即可,宗法制的纽带是血缘。本题主要考查宗法制,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祠堂是宗法制影响下的产物。2.【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

18、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正确。 B说法片面,排除。 科举制在明朝演变为八股取士后开始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排除C。 科举制度选拔出来的官员也有很多是贪官污吏,故D说法片面,排除。 故选:A。本题考查科举制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有: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本题考查行省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3.【答案】A【解析】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的御史大夫负责监察,这与题干所给材料中“与我国古代反腐倡廉相关的”相符。 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察举制是古代中国的选官制,这与

19、题意不符。 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内阁是明朝皇帝的顾问机构,这与题意不符。 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军机处的职能是跪受笔录,上传下达,这与题意不符。 故选:A。本题主要考查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解答本题需抓住题干所给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与我国古代反腐倡廉相关”,并正确掌握三公九卿制。本题主要考查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4.【答案】D【解析】A政事堂是唐朝权力中枢,掌握权力,排除; B三省六部制加强皇权、削弱相权,排除; C三省六部制提高了行政效率,排除; D三省六部制下相权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正确。 故选:D。本题依据材料并联系教材可以得出唐朝实行

20、三省六部制有利于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本题以相权演变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隋唐三省六部制的掌握及综合运用能力。5.【答案】C【解析】A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根本原因不是由于中国主要地区被瓜分殆尽。 B中国面临着被列强共同宰割的前面,应该是在辛丑条约签订以后。 C美国在19世纪末之所以提出门户开放的政策是出于本国利益的需要。当时美国已经是世界工业第一强国,通过门户开放政策,利用经济优势来排挤其他列强在华的侵略优势维护美国在华的利益。 D马关条约的签订刺激和加剧了列强对中国的争夺是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背景之一,但不是最根本的原因。 故选:C。本题考查中日甲午战争。要求学生结合甲午战争的影响以及当时美

21、国对华政策的特点来进行分析。解答问题要搞清楚甲午战争以后列强对华侵略的特点。还要搞清楚当时美国对门户开放政策的背景内容,特征和影像。6.【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导致太平天国出现“天京事变”,使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故A正确。 应该是巴黎和会中国外交上的失败导致五四运动,故排除B。 国民革命的国共第一次合作的产物;南昌起义和“农村包围城市”理论的提出是中共独立领导革命的产物,故排除C。 南昌起义标志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中国革命,故排除D。 故选:A。本题主要考查太平天国运动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本题考查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

2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7.【答案】A【解析】A从材料可以看出,材料的意思是强调近代中国出现了动荡不安的局面是中国近代的危害。其中最主要的是三类人导致的。分别是武人与政客及外人,其实就是强调军阀和帝国主义勾结对中国近代的危害。 B西方列强入侵中国不是中国国家分裂导致的。 C太平天国运动应该是农民起义,和材料没有关系。 D材料没有体现出中国人缺乏凝聚力。 故选:A。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的政治发展。要求学生结合近代中国政治发展的过程特征和影响因素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趋势特征,还要搞清楚促进中国近代发展的因素和阻碍近代中国进

23、步的因素。8.【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太平天国的干王应该是颁布资政新篇的洪仁玕,D符合材料的意思,其他选项都是错误的。 故选:D。本题主要考查太平天国运动,要求学生结合太平天国运动的特点来进行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太平天国资政新篇颁布的特点。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9.【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约法按照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可以看出辛亥革命推动近代中国民主政治化和法制化,故C项正确。 材料不能体现工业化,故A项错误。 城市化和福利化在材料不能体现,故BD项错误。 故选:C。本题考查辛亥革命。

24、需要结合辛亥革命的意义分析,注意解读材料,同时注意把握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以及影响。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约法按照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的分析理解,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10.【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苏维埃运动在中国农村的开展以及农民对这个运动的理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共产党中心城市暴动失败后,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道路,C选项符合题意; 国民大革命与材料无关,A选项排除; B选项属于武装反抗国民党的表现,排除; 长征属于战略转移,D选项排除。 故选:C。本题关键信息是“苏维埃运动在中

25、国农村的开展以及农民对这个运动的理解”,结合农村包围城市道路进行分析即可。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农村包围城市道路,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是同国情相结合的产物。11.【答案】C【解析】从材料图片可以看出,应该是北平和平解放的表现,他应该是在平津战役之中取得胜利以后才出现的结果。C选项符合材料的特点,其他选项都不正确。 故选:C。本题主要考查解放战争。学生要结合解放战争的过程特征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解放战争的过程特征,特别是搞清楚平津战役的过程特点。12.【答案】B【解析】A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百日维新没有强有力的中央领导力量,没有形成权威控制能力,仅仅依靠一个没有

26、实权的皇帝来推行改革。 B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孙中山建立了中华民国,没有体现出其市场导向,也看不出孙中山的中华民国有权威整合的能力,辛亥革命失败主要是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说明他们不能形成强有力的权威。 C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是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进行的,排斥了市场导向。 D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领导了我们的改革开放事业,同时又进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体现了既有强大的权威整合能力,又有市场导向。 故选:B。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代化的道路,要求学生结合,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和辛亥革命的基本史实来分析材料。关于辛亥革命的失

27、败原因,可以从两种角度去认识:一种是从主客观方面去认识,一种是从具体原因方面去认识。从主客观来看,一是由于资产阶级自身的局限性,一是由于中外反动势力过于强大。从具体原因方面来看,可从纲领、农民、政党、军队等四个因素去分析: 资产阶级革命派始终没有一个彻底的反帝纲领。三民主义没有提出反对中华民族的主要敌人帝国主义。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还幻想得到帝国主义的支持。没有认清真正的敌人,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终归失败的原因之一。 资产阶级革命派始终没有一个彻底的反封建纲领。三民主义没有彻底否定封建土地所有制,资产阶级革命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因此得不到农民的支持。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没有农民的支持就无法

28、战胜强大的敌人。 资产阶级革命派始终没有建立起自己的武装力量。在辛亥革命中,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的武装斗争都是短期的。“二次革命”中国民党人虽然掌握了一些军队,但并不是统一的革命力量,护法运动则依靠军阀的力量,因此每当遇到强大的反革命武装就不能不失败。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政党也是松散的。同盟会建立后缺乏严密的组织和纪律,武昌起义爆发前实际上已名存实亡,没有一个坚强的革命政党,就不能使革命者紧密地团结起来形成坚强的战斗力。袁世凯能够窃取辛亥革命果实,也与同盟会的涣散、领导成员政见不一有关。13.【答案】D【解析】解答本题时应注意空间限定“北平”。考察从材料中获得信息的能力。从费孝通的回忆可知此事发生

29、于“北平”。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都、纪年、国歌、国旗的决议,自即日起北平重新更名为北京,并确定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由此判断A错误,A指的是1954年召开的一届人大;第一次政协会议从1949年3月七届二中全会后就开始筹备,准备比较充分,并不匆忙,排除B项;服装是职业和身份的象征,从材料可知除了穿“工装”的工人外,还有其他社会各阶层,普通工人只是其中一部分,代表具有广泛性。据此排除C项,得出D项。 故选:D。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考查学生阅读、分析材料的能力。本题以材料的形式考查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人民代表大

30、会制度,解题的关键在于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与所学知识相结合。14.【答案】B【解析】材料明显反映的是文革时期我国的民主法制遭到了践踏以后产生的表现,所以应该得出的教训是民主法治遭到践踏。上山下乡大跃进和文学艺术的浩劫都不是材料中教训的主要意思。B符合材料的意思,其他选项都是不准确的。 故选:B。本题主要考查文化大革命,要求学生结合文革的教训来分析。解答问题要搞清楚文革对我国民族法治践踏的表现,还要搞清楚文革产生的教训。15.【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1992年,两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这就是“九二共识”,故A正确。 B、C、D均不符合“九二共识”的内容,排除。

31、 故选:A。本题考查祖国统一大业。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九二共识”的正确理解。本题是基础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中华民族振兴的根本基础,没有祖国的完全统一就没有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振兴。16.【答案】C【解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从材料“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这次会议指的是万隆会议,而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所以本题答案只能是C而非其他三个选项。 故选:C。本题主要考查

32、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考查的是对“求同存异”这个方针的掌握,学习时要注意从它的含义,意义等方面进行学习。“求同存异“:同:遭遇相同,都曾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都面临着发展民族经济和维护民族独立的任务。异: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等不同。17.【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苏格拉底的话可以看出他的公民意识,从“被雅典民众法庭以荒唐的罪名判处死刑”则可以看出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故B正确。 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公民普遍参与政治”,排除A。 材料中苏格拉底“被雅典民众法庭以荒唐的罪名判处死刑”表明法律并不公正,排除C。 从苏格拉底的话可以看出他对法律的尊重和服从,而不是反叛和蔑视,

33、排除D。 故选:B。本题考查苏格拉底的思想。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被雅典民众法庭以荒唐的罪名判处死刑”“我是被国家判决有罪的,如果我逃走了,法律得不到尊重”。本题是中档题,主要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苏格拉底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第一次在哲学意义上发现了“自我”。18.【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5世纪中期,罗马颁布十二铜表法,成为罗马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公元前509年至公元前3世纪中叶,罗马共和国时期,罗马法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适用范围主要限于罗马公民,所以被称为公民法;公元前3世纪中叶,随着罗马帝国

34、的对外扩张,罗马法由公民法演变为万民法,因此罗马法的演变顺序为十二铜表法一公民法-万民法。 故选:A。本题主要考查罗马法,解答本题需正确识记罗马法的演变历程。本题主要考查罗马法,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较小。19.【答案】D【解析】罗马第三次征服世界是指罗马法在世界法制史上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它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现代法律的先驱,从而使罗马法中所蕴涵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具有了超越时间、地域与民族的永恒价值,成了第三次征服世界的武器。但是,这次以法律为武器的征服却是各地区广泛接受的结果,是人类文明发展所必需的,而非伴随武力而来去,所以,也就成了最为平和、最

35、为持久的征服。所以D符合题意。 故选:D。本题考查的是罗马法,解答的关键信息是“尤以第三次最为持久,直至影响到今天的世界各国”。本题考查了罗马法,考查了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20.【答案】A【解析】依据图示可知,图1反映的是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度,该制度下官员由皇帝任免,图2反映的是雅典民主制度,该制度下成年男性公民可以担任很多官职,故A项正确。 雅典民主制度实质上是少数人的民主,不可能实现人人平等,故B项错误。 中国古代实行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古希腊实行的是民主制度,故C项错误。 中国古代的专制制度体现了皇权的集中,希腊的政治制度体现了权力制衡,故D项错误。 故

36、选:A。本题考查中西方的政治制度。需要结合秦朝三公九卿制度和希腊民主政治的特点、实质分析,注意解读图示,同时注意把握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和古希腊民主制度的条件、影响。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图示的解读,判断出是秦朝三公九卿制度和希腊民主政治,结合两种制度的特点、实质分析,旨在考查学生解读图示、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21.【答案】D【解析】A光荣革命的时间是1688年。 B材料反映的是工业革命以后,工业资产阶级阶级力量强大,以后要求从原来的贵族守着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所以选项是材料的原因而不是结果。 C责任内阁制形成不是新兴工业资产阶级的要求结果。 D工业革命以后,工业资产阶级力量不断的壮

37、大,而当时的英国议会主要掌握在贵族手中。所以后来进行了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政治权利。 故选:D。本题主要考查英国的议会改革。学生要结合英国议会改革的背景特征和君主立宪制度发展的过程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的背景特征,还要搞清楚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22.【答案】C【解析】A光荣革命以后确立的君主立宪制度应该是贵族们针对国王斗争取得的胜利。 B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确立中起关键因素的应该是光革命。 C结合所学知识,在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确立过程之中会立法实现权力的转移符合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特点。 D英国的国王成为失去权力的虚君应该是在责任内阁制度出现以后。 故

38、选:C。本题主要考查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学生要结合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确立的表现内容特点来分析。解答问题要搞清楚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确立的过程特征以及内容特点。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23.【答案】B【解析】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共和体制适应了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要求。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时期,法国工业革命已经完成,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空前壮大,他们坚持维护共和制度,使之长期存在,故B正确,C错误; AD不是根本原因,排除。 故选:B。本题考查法国民主政治的曲折历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时期,法国工业革命已经完成,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空前壮大,他们坚持维护共和制度,使之长期存在。本题难度中档

39、,考查法国民主政治的曲折历程,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颁布最终在法国确立了共和制。24.【答案】B【解析】A材料没有反应出军队的特点。看不出军国主义特色。 B从材料可以看出,皇帝直接任命在向皇帝有权召开和解散国会。并且有权创立法律,明显体现的是专制主义色彩。 C材料内容中看不出民族主义的特点。 D材料没有强调中央集权。主要是强调皇帝的专制权力。 故选:B。本题主要考查近代德国的政体。要求学生结合近代德国君主立宪政体的特点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近代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内容特征,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25.【答案】【小题1】(1)根据材料“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

40、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可知李斯主张废分封,行郡县制,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制度体现为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命。 (2)根据材料“巴蜀郡、南阳郡和长沙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初的地方政治制度是郡国并行制,这种制度威胁了中央集权。 (3)根据材料“夫外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可知元朝的地方行政制度是行省制。 (4)从郡县制到行省制,体现的是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加强。 故答案为: (1)废分封制,行郡县制;郡守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2)郡国并行。削弱了中央集权。 (3)实行行省制度。 (4)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加强。【小题2】【小题3】【小题4】【解析】本题主要

41、考查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结合郡县制、郡国并行制和行省制及材料进行分析即可。本题主要考查考查的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材料强调的是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26.【答案】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解答本题时噶很选择性较强。学生可以任意选择一个观点并根据所学知识来具体分析其理由。 故答案为: 观点:赞同十四年抗战说。 理由: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中国的抗战由此开始。 十四年抗战是一个连贯的发展的历史过程,918事变后日本逐步增并扩大对中国侵略,发动了128事变,华北事变,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等,中国的抗战由局部抗战发展为全国抗战。 十四

42、年抗战说法有利于正确认识中国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十四年抗战,说更能全面反映抗战,是全民族的抗战以及中华民族所付出的巨大牺牲和做出的巨大贡献。 十四年抗战说法有利于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 小结:由以上分析可知,十四年抗战的说法完整的还原了抗战的全过程,真正体现了对历史的尊重。【解析】本题考查中国的抗日战争。主要考查中国抗日战争划分。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学生在答案时可以从不同角度分析参考。若从其他角度回答亦可。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综合分析运用能力。27.【答案】【小题1】(1)基本特征:结合所学知识知识可知,美国中央权力机构分为总统、国会和最高法院,体现的是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43、。历史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的三权分立体制避免了绝对的权力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资产阶级民主。 (2)根据材料“邦宪法规定联邦政府是各州的中央政府”、“参议员每州两名,众议员根据各州人口比例选出”、“保留南方的奴隶制度,把5个黑人折合为3个人来计算南方各州的人口总数”可知协调的矛盾是中央与地方、大州与小州、南方和北方之间的矛盾。其重大影响体现为美国的长期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本题答案较为开放,可以从通过对话、谈判解决争端、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社会动荡、问题的解决难以一蹴而就等方面进行分析,若从其它角度作答,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故答案为: (1)基本特征:权力制衡或三权分立

44、或任何一项权力都不允许大于其它两项权力。积极意义:避免了绝对的权力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资产阶级民主。 (2)在一定程度上协调了中央与地方、大州与小州、南方和北方之间的矛盾。重大影响:为美国的长期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美国1787年宪法是多方面商议的结果,在宪法制定之前,美国就存在中央与地方、大州与小州、南方和北方之间的矛盾,其中南北方的矛盾体现为自由州和蓄奴州之间的矛盾,为了尽量协调各方利益,为此在1787年宪法中出现了联邦制政体、参议院和众议院的议员划分和对黑人歧视性条款的制定,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最大程度上协调了各方的利益,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是符合当时历史的发展的。【小题2】【小题3】【解析】本题以1787年宪法的内容为背景,考查的是美国的政治体制,结合材料进行分析即可。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美国的总统共和制和联邦制,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美国通过1787年宪法为民主政治的长期稳定打下了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