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绝密启用前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期期中质量检测历 史 试 题(考试用时75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科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橡皮擦干净后,涂上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5单元。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位于浙江省杭州市的
2、良诸遗址以良诸古城为核心,考、古学界认为“良渚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一个源头”。对遗址的考古发现证实,距今5000年左右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进入了文明社会。下列有关良渚文化的表述正确的是( )A.仍然处于旧石器时代B.是奴隶社会繁荣时期C.以粟为主要栽培作物D.此时私有制已经产生2、2022年2月20日,2022年北京冬奥会圆满闭幕,在构建冬奥会形象景观设计系统时,中国传统哲学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成为设计团队的灵感源泉、文化根脉。主张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古代思想家是( )A.孔子B.孟子C.老子D.墨子3、秦汉时期,人们流行用胶泥块封住简牍文书并在泥上按压官印,用于检查核验,防止私拆泄
3、密,这就是“封泥”。下列“封泥”文物有助于研究秦汉时期( )A.行政职官制度B.制陶工艺演变C.书写载体变化D.基层治理方式4、表为汉武帝铸币制度调整。这一制度调整( )年份币重量相关规制公元前118年(武帝元狩5年)废三铢钱,铸五铢钱钱文首创“五铢”,令郡国铸造。公元前115年(武帝元鼎2年)铸赤仄钱,一个当5个普通五铢钱令京师造,国家赋税收入均使用此钱。公元前113年(武帝元鼎4年)铸造五铢钱。标准重量326克,实测310克。钱文“五铢”,重如其文。将郡国铸币权收归中央,专令上林三官铸造,五铢钱制度建立。A.平抑了汉初飞涨的物价B.强化了对统一大市场的管理C.成为了统一货币的开端D.加剧了
4、地区间经济的不平衡5、晋武帝始设员外散骑侍郎,隶属于中央散骑省。该职具有位高职闲的特点,且无人员限制,受到高门士族与皇室子弟的青睐。南朝将该职位大量授予军功起家的庶族,员外散骑侍郎数量扩大,品级和社会地位不断降低。这一变化( )A.助推军功授爵趋向常态化B.使皇权呈现弱化态势C.弥补了九品中正制的不足D.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6、以下是唐会要中关于尚书仆射的记载。秦:始置,为少府属官,盖掌少府文书法令。东汉:尚书台之副。唐太宗:尚书省长官,位同丞相。唐中宗:不再是宰相,仅是虚职,属荣誉性赏功之官。安史之乱后:仆射必加同平章事,始为宰相。这些记载反映出尚书仆射的设置( )A.使中枢权力机构基本完备B
5、.受到选官制度的直接影响C.体现了制度的传承与创新D.表明其职能不断得到强化7、下图为南北朝时期北齐到隋唐政府机构变化示意图,这一变化( )A.加强了中枢决策权 B.避免了相权被分割C.使中央机构分工更明确D.降低了政令的执行效率8、唐朝“德宗诞日,御麟德殿,召给事中徐岱、兵部郎中赵需、礼部郎中许孟容与渠牟及道士万参成、沙门谭延等十二人,讲论儒、道、释三教”,到了宋时此类的辩论更是经常举行,甚至出现了“借儒者之言,以文佛老之说,学者利其简便”的现象。这体现出( )A.中外交流推动了文化的繁荣B.二教融合趋势的加强C.儒学复兴运动遭到巨大挫折D.儒学正统地位的丧失9、两宋时期,政府奉行“依资序迁
6、”的官僚选人原则,重视对人事管理、财务审计、考察磨勘等诸多事务的复核。士大夫们对于政府行政运作程序及其内容密切关注。据此可知,两宋( )A.官僚政治制度化程度较高B.政府行政运作繁琐且低效C.士大夫深受程朱理学影响D.官员选拔方式趋于多样化10、辽史太祖纪赞称:“辽之先,出自炎帝,世为审吉国。”1989年内蒙古赤峰出土了大契丹国夫人萧氏墓志,碑文在谈到萧氏的丈夫耶律污斡里时说:“公讳污斡里,其先出自虞舜”。2003年,辽宁阜新县出土了辽国永清公主墓志,其碑文称“盖国家系轩辕皇帝之后”。由此可见( )A.契丹人的华夏文化认同B.古代各民族之间交往频繁C.契丹人与汉人同一起源D.辽国人自认为是黄帝
7、后裔11、下图为清明上河图的局部,名曰“书生问仕”,欲参加科考而前来算命的儒生络绎不绝,他们每人只要花上100文钱就能卜算前程。图中现象从侧面反映出( )A.科举考试竞争激烈 B.算命先生能预知前程C.算命成为当时热潮 D.当时的物价水平较低12、在唐代,纸质图书交易已很发达,有经书、医书、佛经,还有诗人的个人专辑;到宋代,官方出版与民间出版竞相发展,大相国寺就有很大的图书市场,并且兼营字画、古玩交易。这可以反映( )A.商品经济已发展到新阶段B.科技进步推动了文化的发展C.古代民众的文化素质较高D.统治者对文化教育事业重视13、明政府规定:“海外诸国入贡,许附载方物与中国贸易。因设市舶司,置
8、提举官以领之,所以通夷情,抑奸商,俾法禁有所施,因以消其衅隙也。”由此可知,明政府意图( )A.设置官吏严厉禁止中外贸易往来B.打击外国商人在中国的不法行为C.解决中外贸易交往中的商业纠纷D.在朝贡贸易基础上发展对外贸易14、清朝把全国划分为如下图所示的18个省、5个将军辖区、2个办事大臣辖区,共25个省级行政区域和蒙古蒙旗等。据此可知,清朝( )A.地方管理比元代行省更先进B.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直接控制C.推动了传统朝贡体系的发展D.国家的地方治理方式灵活多元15、晚清时期的点石斋画报图文并茂地反映了百年前中国的社会状况,下面是其中一幅图画西医治病(画中字为:都中施医院之西医某君,初次莅华,
9、未谙言语。而治病给药必须详询,方知病之原委西女某,教中人,亦好善为怀者,愿代某君喉舌之赴院病人日以百计)。这反映( )A.中医中药渐趋衰弱 B.西医西药广泛传播C.报刊商业功能增强 D.西学东渐有所发展16、鸦片战争后,魏源提出“购买洋船、洋炮、火箭、火药等武器,或以出口货物兑换武器,外国商人也准以艘械、火药抵茶叶、湖丝之税”。这表明魏源( )A.主张学习西方的器物技艺B.倡导发展民族军事工业C.重视改造陈腐的国民观念D.秉持“天朝上国”观念17、有学者指出:“整个洋务运动,在中央缺乏一个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仅凭地方上几个热心洋务的总督、巡抚去搞,力量既分散,又有限,难成大业。”该学者意在说
10、明洋务运动( )A.兴起的背景B.阶段的划分C.消极的影响D.失败的原因18、1895年,上海点石斋画报刊发了画家符节的新闻图画伏阙陈书。图中,各省举子正联合上书。图中反映的历史事件( )A.推动维新政治运动深入发展B.得到封建统治阶层积极支持C.使改良思潮转变为政治运动D.客观上推动了科举制度改革19、以洋布为例,19世纪70年代“手织土布的售价较高,因而贫苦的中国人便不得不买便宜的但并不耐用的竞争品(洋布)了”。到了19世纪90年代,则“迄今通商大埠及内地市镇城乡,衣大布(土布)者十之二三,衣洋布者十之七八”。这一变化表明( )A.机制产品因不耐用而不受欢迎B.传统思想观念不断变化C.传统
11、手工业产品完全退出市场D.近代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动20、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在资本主义的世界性扩张过程中,非正义的侵略者同时又往往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而正义的反侵略者则常常同时是落后者。以贪欲为动机的侵略过程常被历史借用,从而在客观上多少成为一个进步改造落后的过程。”他强调的是( )A.要正确认识西方侵略的动机B.要辩证地看待西方的侵略C.要客观评价鸦片战争的影响D.要辩证地分析中西方社会差距二、材料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21、秦汉王朝是中国官僚政治发展的重要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盖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
12、亦世其官,成例相沿,视为固然。其后积弊日甚,暴君荒主,既虐用其民,无有底止。强臣大族,又篡弑相仍,祸乱不已。其势不得不变,而数千年世侯世卿之局,一时亦难遽变。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无赖之徒,立功以取将相,此气运为之也。天之变局,至是始定。(清)赵翼廿二史札记材料二 官僚政治运转正常时,官员“更新率”一般是较高的,经常有父为高官而子为匹夫,或朝为高官而暮为匹夫的情况,从而对贵族化趋势构成抑制。但“世卿世禄”在汉代还不是太遥远的记忆,官僚显贵世代传承权势的要求显得“合情合理”,君主应予保障以换取其效忠,并为之提供了“任子”一类特权性起家途径。由此,“世家”“
13、官族”在一度中衰之后,便在新政权中开始了新一轮的缓慢积累。摘编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1)据材料一,指出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出现“变局”的历史背景。(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官僚政治出现贵族化趋势的原因,并说明官僚贵族化的主要途径。(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官僚贵族化对政治发展的消极作用。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丞相故事,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后汉书百官志注材料二 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已立身之美者也。父教其子,
14、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辰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沈既济词科论并序(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代主要选官制度及选官标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的意义。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国古代粮食生产朝代全国耕地面积(亿市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所占比重粮食亩产水平(市斤/市亩)总产量(亿市斤)全国总人口(万人)人均占有粮食(市斤)总面积总面积总面积春秋战国2.3-94%91196.743200614.8秦汉5.72-94%1
15、17629.016001048.35魏晋南北朝3.851.9251.92590%122/215583.8550001167.7隋唐4.423.213.2190%124/3281305.8390001450.92宋元7.22.594.61905140/3431749.45120001457.87材料二 宋代的农业亩产量比唐代提高了1.5倍,租佃关系盛行。宋代佃户拥有人身自由,与地主地位平等。地租形式分为分成租和定额租。分成租随产量而波动,定额租则佃农在交够地租的前提下可以完全自主经营。材料三 人物简介元朝元贞年间,黄道婆返回故乡后,致力于改革家乡落后的棉纺织生产工具,她根据自己几十年的丰富纺织经
16、验,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精湛的织造技术传授给故乡人民。一边教黄母祠家乡妇女学会黎族的棉纺织技术,一边又着手改革出一套擀、弹、纺、织的工具:去籽搅车,弹棉椎弓,三锭脚踏纺纱车。虽然她回乡几年后就离开了人世,但她的辛勤劳动推动了当地棉纺织业的迅速发展。(1)根据材料一信息,说明宋元时期农业发展情况。(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元时期农业发展的原因。(3)阅读材料三人物简介,概括黄道婆的贡献。24、阅读材料,回答后面问题。材料 下表是清朝前中期边疆治理的部分措施地理方位具体措施东南地区1683年,清政府派施琅远征台湾1684年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东北地区康熙前期,组织雅克萨自卫反击战1689年
17、,中俄两国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东北部边界西北地区1757年击败准噶尔部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叛乱在蒙古族地区设立盟、旗两级行政单位进行统治1762年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要务西藏地区清初册封达赖和班禅1727年设立驻藏大臣1793年清政府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请政府对西藏的管辖权(1)根据材料说明清中前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在发展中受到了哪些威胁?(2)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清前中期边疆治理措施的意义。参考答案1、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良渚墓葬中出土大量随葬品,其中玉器占90%以上,象征财富的玉器和象征神权的玉琮和象征军权的玉钺,说明当时良渚文化中已经出现了私有制,D
18、正确;良渚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文化,排除A;良渚文化处于原始社会,排除B;良渚文化中的作物是水稻,排除C。2、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主张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古代思想家是老子,C项正确;提出道法自然思想的并非孔子,排除A项;孟子并未提出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排除B项;墨子并不主张道法自然,排除D项。故选:C。3、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图1右丞相印(秦朝)、图2弋阳侯相(东汉)”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秦汉时期的“封泥”文物有助于研究当时的行政职官制度,秦朝中央设立丞相,丞相有左右二员,东汉地方存在侯国官制,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制陶工艺演变,排除B项;材料中书反映的是简牍文书,书写载
19、体没有变化,排除C项;秦朝“封泥”反映的是中央官制,东汉“封泥”反映的是基层治理方式,排除D项。故选:A。4、答案:B解析:从材料可知,汉武帝加强了对铸造币权的控制,统一货币是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之一,强化了对统一大市场的管理,打击了不法商人对市场的扰乱,B项正确;材料的信息得不出平抑了汉初的物价飞涨,排除A项;统一货币的开端是秦始皇统一天下后统一货币,排除C项;汉武帝铸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D项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B。5、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僚制度。军功授爵常态化在秦朝就完成了,A选项错误。员外散骑侍郎数量的增多导致了其权利和地位的下
20、降,相对而言皇权就加强,B选项错误。九品中正制的不足在于官员的任免根据都是中正官评价,材料并没有关于官员任免的描述,C选项与题文无关。将这一职位授于有军功的家族,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D选项正确。6、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尚书仆射的地位和职权在每个时期不断进行调整,结合所学知识,尚书仆射的调整体现了对前朝制度的传承与创新,C项正确;尚书仆射仅仅是中枢权力机构的一部分,无法体现完备,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选官制度对其调整的影响,排除B项;由材料可以看出,尚书仆射的权力先加强后削弱,而后又加强,排除D项。故选C项。7、答案:C解析:8、答案:B解析:考查三教合一。东汉末年,儒学的权威性被
21、严重削弱,魏晋时期道教和佛教广泛传播,儒学的正统地位被进一步削弱,开始出现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现象,材料中召大儒、道士、沙门讲论儒释道的现象,表明了三教融合趋势的加强,故选B项。A项未反映材料主旨,故排除;三教融合不能反映儒学复兴运动遭到挫折,排除C项;三教并行反映了儒学独尊地位遭到动摇,但儒学仍是传统文化的主流,排除D项。9、答案:A10、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契丹人宣称契丹族是皇帝后裔,体现了契丹人对华夏文化认同,A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民族交融,排除B项;契丹人不是汉人同一起源,排除C项;D项中“自认为”错误,材料中出土的碑文能一定程度证明辽国人是黄帝后裔,排除D项。故选:A。11、
22、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宋代科举和社会生活。“欲参加科考而前来算命的儒生络绎不绝”以及比较低的价格“100文钱”,可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的科举考试竞争激烈,因此A项正确。算命属于迷信活动,根本不可能预知前程,故B项错误;无法由此图片推断出算命成为当时的热潮,故C项错误;“只要花上100文钱”言外之意是价格不高,但不能就此推断出当时的物价水平较低,故D项错误。12、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宋时期因为雕版印刷术、活字印刷术的发展,大大降低了图书的印制成本,故才会出现图书交易、出版业得到发展的情形,故选B项。市的发展到了宋代才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商品经济才渐渐地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显然这无
23、法由唐代图书交易发达的情形得出,排除A项;图书交易繁荣不一定就表明民众文化素质高,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统治者对文化教育事业的重视,排除D项。13、答案:D解析:据材料“海外诸国入贡,许附载方物与中国贸易。抑奸商,俾法禁有所施,因以消其衅隙也”可知,明政府在外国入贡前提下设置管理机构加强对外贸易,故选D项;禁止中外贸易,与材料中“海外诸国入贡,许附载方物与中国贸易”不符,排除A项;明政府意图体现在材料中“海外诸国入贡,许附载方物与中国贸易”上,排除B、C两项。14、答案:D解析:考查清朝政治。依据材料,清朝时期国家对地方治理在继承明朝督抚制度的同时,还设置了5个将军辖区和2个办事大臣辖区,这说
24、明国家对地方治理的方式是因地制宜、灵活多样的,故D项正确。清朝对地方治理的主体仍然是明朝时期的督抚制度,其实际上是行省的发展,但材料反映的是清朝在省制之外补充了将军辖区和盟旗,所以不能说比行省制更先进,故排除A项;将军辖区和盟旗都是清朝对地方的因俗而治,不属于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故排除B项;朝贡体系指的是以古代中国为中心的政治等级秩序,是宗主国与藩属国的关系,而将军辖区和盟旗都是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方式,故排除C项。15、答案:D解析:根据晚清时期点石斋画报刊登的西医治病场景和画中文字解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中国人对西医作用和影响的认可,“西学东渐”已有所发展,D选项正确;中医中药渐趋衰
25、弱,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A项错误;题干中画面无法证实西医西药广泛传播,故B项错误;这幅画报体现的不是报刊的商业功能,故C项错误。故选D。16、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可知,魏源主张购买西方的洋船、洋炮、火箭、火药,说明魏源认识到西方器物的先进,主张学习西方的器物技艺,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魏源倡导发展民族军事工业的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魏源重视改造陈腐的国民观念,故C项错误;魏源认识到西方器物先进,并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天朝上国”观念,故D项错误。故选:A。17、答案:D解析:据材料“在中央缺乏一个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力量既分散,又有限,难成大业”并结合所学知识
26、可知,该学者意在说明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故选D项。18、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1895年,上海点石斋画报刊发了画家符节的新闻图画伏阙陈书。图中,各省举子正联合上书”并结合所学可知,该图示反映的是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使改良思潮转变为政治运动,故C项正确;公车上书是维新变法的序幕,而不是深入发展,故A项错误;公车上书并没有得到统治阶层的积极支持,故B项错误;科举制度改革是在清末新政中,故D项错误。故选:C。19、答案:D解析:根据“贫苦的中国人便不得不买便宜的但并不耐用的竞争品(洋布)了”“衣洋布者十之七八”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廉价洋布大量涌入,挤压生产量小而价高的土布的
27、市场,使“织”“耕”分离,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故D项正确;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没有体现传统思想观念的变化,故B项错误;根据“衣大布(土布)者十之二三”可知,传统手工业产品并没有完全退出市场,C项错误。20、答案:B解析:据“非正义的侵略者同时又往往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客观上多少成为一个进步改造落后的过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作者强调的是要辩证看待列强的侵略,故B项正确;列强侵略在某种意义上助推了被侵略地区的社会进步,但这并非列强入侵的动机,排除A项;材料中的“侵略”并非单指“鸦片战争”,排除C项;材料主旨并非中西方社会的差距,排除D项。21、答案:(1)表现:世家传承受到冲击,政
28、治上呈现出“平民化”风貌。(或由“世侯世卿之局”到汉初“布衣将相之局”)背景:春秋战国以来,社会经济与思想文化发生巨变;世袭制弊端日益严重;春秋战国以来的政治改革及长期战争。(2)原因:官僚政治运转不正常;“世卿世禄”制度的传统;君主为保证显贵阶层的忠诚。主要途径:“任子”;察举制。(3)消极作用:形成特权垄断;抑制人才正常流动;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降低行政效率。解析:本题考查秦汉时期的政治统治。(1)第一小问“表现”,根据材料一信息从政治发展趋势方面归纳。第二小问“历史背景”,从春秋战国以来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发展角度归纳。(2)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二从官僚政治的运作、政治历史传统及选
29、官制度变化等角度归纳。第二小问“主要途径”,根据材料二“并为之提供了任子一类特权性起家途径”得出“任子”;结合所学知识,还可以得出察举制。(3)可以从官僚贵族、人才流动、中央集权、行政事务等方面分析。22、答案:(1)选官制度:察举制。标准:品行、才学、通晓法律、孝廉。(2)意义: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推动了社会读书风气的形成;成为当时人们走向官场的重要途径;有助于提高个人政治影响力。解析:(1)第一小问,根据题干信息“汉代”并结合所学可知是察举制。根据“三曰明达法令”可知通晓法律也是标准;根据“皆有孝悌廉公之行”可知孝廉亦是标准。(2)根据材料二中“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
30、并结合所学,可知以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可以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根据材料二中“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可知科举制推动社会读书风气的形成;根据材料二中“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可知中进士者为社会所钦慕,结合所学可知,这推动民众参加科举考试,使科举制成为当时人们走向官场的重要途径;根据材料二中“每岁得第之人,不浃辰而周闻天下”,可知科举制有助于提高个人政治影响力。23、答案:(1)南方耕地面积超过北方;仍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粮食产量提高,人均占有粮食数量最高;人口增加。(2)生产工具进步,生产力水平提高;耕作技术进步,出现一年两熟或一年三熟的轮作制;租佃关系发展,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政府重视。(3)改进创造出“擀、弹、纺、织”的棉纺织生产工具,传授先进的棉纺织技术,推动了当地棉纺织业的迅速发展。24、答案(1)威胁:东南地区:反清势力的威胁(郑氏集团占据台湾);东北地区:外国殖民者的入侵(沙俄入侵我国东北);西北地区:少数民族贵族叛乱(蒙古族准噶尔部、回部大小和卓叛乱)(2)意义: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促进了边疆开发;加强了边疆与内地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民族交融;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