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高二年级第二次质量检测生物试题一、选择题:1. 下表为人体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和细胞内液的物质组成及含量(单位:mmol/L)的测定数据,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成分NaKCa2Mg2Cl有机酸蛋白质142502515103360160147401251011407510101402510352547A. 为细胞内液,因为其含有较多的蛋白质、KB. 为血浆,为组织液,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将导致增多C. 肝细胞中的CO2从产生场所扩散到至少需穿过10层磷脂分子层D. 与成分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表格:根据表格中Na+
2、和K+的含量可以确定为细胞外液,为细胞内液;再依据蛋白质含量高低可以确定为血浆,为组织液。详解】A、由以上分析可知为细胞内液,细胞内液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K+等,A正确;B、根据试题分析:属于血浆,属于组织液,血浆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将导致水分流向组织液,增多,B正确;C、肝细胞中的CO2从产生场所(组织细胞的线粒体)扩散到(组织液)至少需穿过3层膜(2层线粒体膜+1层组织细胞膜),6层磷脂分子,C错误;D、是组织液、是细胞内液,两者的成分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D正确。故选C。2. 关于生物体维持pH稳定机制的实验,叙述错误的是()A. 盐酸和氢氧化钠都有腐蚀性,应避免其与皮肤和
3、眼睛接触B. 每种实验材料测定完成后,都必须将烧杯充分清洗,才可倒入等量的其他实验材料C. 从加入盐酸或氢氧化钠溶液后的pH变化来说,生物材料更像是缓冲液D. 根据所得实验数据,绘制pH变化曲线时,一般以pH为横轴,以酸或碱的量为纵轴【答案】D【解析】【分析】关于生物体维持pH稳定机制的实验中,实验的自变量是加入的不同成分,因变量是pH的变化。【详解】A、盐酸和氢氧化钠都有腐蚀性,不能接触皮肤和眼睛,否则,会对皮肤和眼睛造成伤害,A正确;B、每种实验材料测定完成后,都必须将烧杯充分清洗,才可倒入等量的其他实验材料,否则,会影响实验结果,B正确;C、生物材料中加入盐酸或氢氧化钠溶液后,pH的变化
4、情况与缓冲液的很接近,因此,生物材料更像是缓冲液,C正确;D、绘制pH变化曲线时,一般以酸或碱的量为横轴,以pH为纵轴,D错误。故选D。3. 在维持内环境稳态上不起作用的是( )A. 肝脏根据体内需要增加或减少释放入血液中的葡萄糖量B. 肺根据需要按一定速率呼出C02和吸入O2C. 肾脏不断把代谢终产物排出体外D. 红骨髓源源不断地造出新的血细胞【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A、肝脏根据体内需要增加或减少释放入血液中的葡萄糖量,是维持内环境血糖的平衡,A不符合题意;B、肺根据需要按一定速率呼出C02和吸入O2,是维持内环境O2与CO2的相对稳定,B不符合题意;C、肾脏不断把代谢终产物排出体
5、外,是维持内环境渗透压的相对稳定,C不符合题意;D、红骨髓源源不断地造出新血细胞,是补充人体内血细胞,与内环境稳态无关,D符合题意。故选D。4. 如图为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示意图,A、B、C为神经纤维上的三个区域,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A. 局部电流的刺激会使相邻未兴奋部位Na+通道蛋白空间结构改变B. 在膝跳反射中,兴奋传导的方向为BA或BCC. 细胞膜内外K+、Na+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基础D. B为兴奋部位,恢复为静息电位与K+外流有关【答案】B【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图示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产生、传导示意图。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
6、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因此图中B为兴奋部位,而A和C为非兴奋部分。【详解】A、局部电流的刺激会使相邻未兴奋部位Na+通道蛋白空间结构改变,使Na+内流,产生兴奋,A正确;B、兴奋在膝跳反射中单向传递,故兴奋传导的方向不能为BA或BC,B错误;C、细胞膜内外K+、Na+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基础,C正确;D、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B为兴奋区,兴奋部位恢复为静息电位时K+外流,所以其过程可能与K+外流有关,D正确。故选B。5. 听毛细胞是内耳中的一种顶端具有纤毛的感觉神经细胞。声音传递到内耳中引起听毛细
7、胞的纤毛发生偏转,使位于纤毛膜上的K+通道打开,K+内流而产生兴奋。兴奋通过听毛细胞底部传递到听觉神经细胞,最终到达大脑皮层产生听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静息状态时纤毛膜外的K+浓度低于膜内B. 纤毛膜上的K+内流过程不消耗ATPC. 兴奋在听毛细胞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D. 听觉的产生过程不属于反射【答案】A【解析】【分析】1、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2、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
8、,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详解】A、由分析可知,受一定刺激时K+可通过协助扩散的方式顺浓度梯度进入细胞,故静息状态时,纤毛膜外的K+浓度高于膜内,A错误;B、由分析可知,纤毛膜上的K+内流过程为协助扩散,不消耗ATP,B正确;C、兴奋在听毛细胞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C正确;D、由题干信息可知,兴奋最终到达大脑皮层产生听觉,没有相应的效应器,反射弧不完整,故不属于反射,D正确。故选A。6. 分布有乙酰胆碱受体的神经元称为胆碱能敏感神经元,它普遍存在于神经系统中,参与学习与记忆等调节活动。乙酰胆碱酯酶催化乙酰胆碱的分解,药物阿托品能阻断乙酰胆碱与胆碱能敏感
9、神经元的相应受体结合。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乙酰胆碱分泌量和受体数量改变会影响胆碱能敏感神经元发挥作用B. 使用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可抑制胆碱能敏感神经元受体发挥作用C. 胆碱能敏感神经元的数量改变会影响学习与记忆等调节活动D. 注射阿托品可影响胆碱能敏感神经元所引起的生理效应【答案】B【解析】【分析】1、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就是通过突触实现的,以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形式进行传递。2、“胆碱能敏感神经元”是一种能与乙酰胆碱结合,成参与学习与记忆等活动。目前认为,老年性痴呆与中枢“胆碱能敏感神经元”的大量死亡和丢失有关。3、乙酰胆碱是兴奋性神经递质,
10、存在于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中,由突触前膜通过胞吐作用释放到突触间隙。受体存在于突触后膜上,与神经递质发生特异性结合,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详解】A、乙酰胆碱分泌量和受体数量会影响突触后膜接受到的刺激大小,所以会影响胆碱能敏感神经元发挥作用,A正确;B、乙酰胆碱酯酶催化乙酰胆碱的分解,使用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乙酰胆碱分解减少,会使乙酰胆碱持续与受体结合,促进胆碱能敏感神经元发挥作用,B错误;C、胆碱能敏感神经元参与学习和记忆等调节活动,所以胆碱能敏感神经元的数量改变会影响这些调节活动,C正确;D、药物阿托品能阻断乙酰胆碱与胆碱能敏感神经元的相应受体结合,所以能影响胆碱能敏感神经元引起的生理效
11、应,D正确。故选B。7. 下列有关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及作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沃泰默的实验假设是胃酸刺激小肠的神经,神经将兴奋传递给胰腺,使胰腺分泌胰液B. 斯他林和贝利斯的实验结论是在稀盐酸作用下,小肠黏膜产生了促胰液素,引起胰液的分泌C. 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由胰腺分泌的第一种激素,它的发现使人们认识到激素调节的存在D. 沃泰默实验中的对照组排除了盐酸作用于胰腺使其分泌胰液【答案】C【解析】【分析】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小肠粘膜产生的,进入血液,由血液传送到胰腺,使胰腺分泌胰液在发现过程中,沃泰默实验分为三组,两组为对照组,一组对照是排除盐酸对胰腺作用的影响,另一组
12、是想验证胰液分泌是由神经作用的结果,所以将神经切除。【详解】A、沃泰默的实验假设是胃酸刺激小肠的神经,神经将兴奋传递给胰腺,使胰腺分泌胰液,并据此分为三组实验进行探究,A正确;B、斯他林和贝利斯通过实验发现在盐酸的作用下,狗的小肠黏膜产生了促胰液素,发现了体液调节,B正确;C、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动物激素,它是由小肠粘膜产生的,C错误;D、沃泰默实验分为三组,两组为对照组,一组对照是排除盐酸对胰腺作用的影响,另一组是想验证胰液分泌是由神经作用的结果,D正确。故选C。8. 人体甲状腺分泌和调节示意图如下,其中TRH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SH表示促甲状腺激素,“+”表示促进作用,“-”
13、表示抑制作用。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寒冷信号能直接刺激垂体分泌更多的TSHB. 下丘脑通过释放TRH直接调控甲状腺分泌T3和T4C. 甲状腺分泌的T4直接作用于垂体而抑制TSH的释放D. 长期缺碘会影响T3、T4、TSH和TRH的分泌【答案】D【解析】【分析】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有2种:甲状腺素(T4)和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二者均含碘,T3比T4少一个碘原子。甲状腺激素的作用遍及全身所有器官,主要是促进物质代谢与能量转换,促进生长发育,也是中枢神经系统正常发育不可缺少的。【详解】A、由图示可知,寒冷信号能直接刺激下丘脑分泌更多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A错误;B、
14、下丘脑通过释放TRH作用于垂体,间接调控甲状腺分泌T3和T4,B错误;C、由图示可知,甲状腺分泌的T4经过脱碘作用转化为T3后才能作用于垂体,抑制TSH的释放,C错误;D、T3和T4均含碘,长期缺碘不利于二者的合成,体内T3和T4的含量减少会影响TSH和TRH的合成,D正确。故选D。9. 下图表示正常人分别快速饮用1 L清水、1 L生理盐水后排尿量和血浆渗透压的变化情况。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曲线c表示饮用1 L生理盐水后排尿量的变化B. 饮用大量生理盐水后循环血量出现暂时性增加C. 曲线d表示饮用1 L生理盐水后血浆渗透压的变化D. 饮用大量清水后抗利尿激素合成和分泌增多【答案】B【
15、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和图形分析,快速饮用清水后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排尿量增加;快速饮用生理盐水后虽然血浆渗透压不变,但由于体内液体增加,故排尿量也会有所增加,所以d曲线表示的是饮用生理盐水后的排尿量的曲线,a曲线表示的是饮用清水后的排尿量曲线;c表示饮用清水后的血浆渗透压变化,而b表示饮用生理盐水后的血浆渗透压变化。【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已知,曲线d表示饮用1 L生理盐水后排尿量的变化,A错误;B、饮用大量生理盐水后,进入血浆,导致循环血量出现暂时性增加,B正确;C、根据以上分析已知,曲线d表示饮用1 L生理盐水后排尿量的变化,而b表示饮用生理盐水后的血浆渗透压变化
16、,C错误;D、饮用大量清水后抗利尿激素合成和分泌减少,D错误。故选B。10. 请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胸腺在免疫中的作用是先分化出造血干细胞,进而分化出T细胞过敏反应是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触相同的抗原时所发生的反应浆细胞产生的抗体能对任何病毒都起免疫作用T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浆细胞均能识别抗原一种抗原只能与相应的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自身免疫病和艾滋病都是机体免疫功能不强或缺陷造成的A. B. C. D. 【答案】D【解析】【分析】1、淋巴细胞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2、免疫细胞中,只有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抗体是免疫活性物质,能特异性
17、识别抗原。3、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包括:免疫缺陷病、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其中免疫缺陷病是免疫功能先天或后天过程中缺失,即免疫功能不足;而过敏反应和自身免疫病均是免疫功能过强导致的。【详解】造血干细胞存在于骨髓中,造血干细胞产生的细胞转移到胸腺内分化为T细胞,错误;过敏反应是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正确;浆细胞产生的抗体具有特异性,只能针对特定的抗原,错误;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错误;一种抗原只能与相应的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正确;艾滋病属于免疫缺陷病,而自身免疫病为免疫功能过强所致,错误。故选D。11. 下列有关人体免疫调节的叙述,合理的是( )A. 若病原体不具有细
18、胞结构,就不会使人体产生抗体B. 病原体裂解后再注射到人体,就不会使人体产生抗体C. 病原体表面若不存在蛋白质分子,就不会使人体产生抗体D. 病原体经吞噬细胞处理后暴露出的抗原可使人体产生抗体【答案】D【解析】【分析】体液免疫的过程:大多数病原体经过吞噬细胞等的摄取和处理,暴露出病原体特有抗原,将抗原传递给T细胞,刺激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少数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B细胞受到刺激后,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开始增殖、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小部分形成记忆细胞。抗体能与抗原结合,从而抑制病原体的繁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多数情况下,抗原、抗体结合后会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详解
19、】A、病原体是指可造成人或动植物感染疾病的微生物、寄生虫或其他媒介,如细菌、病毒,病毒不具细胞结构,但也能使人体通过体液免疫产生抗体,A错误;B、病原体裂解后仍含有能引起机体产生免疫反应的抗原物质,因此会使人体产生抗体,B错误;C、抗原不一定是蛋白质,病原体含有的大分子多糖、黏多糖等特异性化学物质,也能引起机体发生免疫反应产生抗体,C错误;D、大多数病原体经过吞噬细胞等的摄取和处理,暴露出病原体特有抗原,将抗原传递给T细胞,刺激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少数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使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分泌相应抗体,D正确。故选D。12. “新冠肺炎”病毒侵入人体后可发生如图所示的免疫反应(X为有关
20、物质),下列各种分析不正确的是()A. “新冠肺炎”病毒侵入机体后,细胞毒性T细胞的细胞周期可能会变短B. 细胞毒性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依赖X物质,X物质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C. T细胞成熟于胸腺,它可分化成记忆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D. 细胞毒性T细胞与靶细胞接触,使靶细胞出现坏死【答案】D【解析】【分析】细胞免疫过程为: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细胞毒性T细胞发挥效应。【详解】A、“新冠肺炎”病毒侵入机体后,细胞毒性T细胞会增殖分化,其细胞周期
21、会变短,A正确;B、细胞毒性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依赖细胞膜上的受体,该物质的化学本质是糖蛋白,B正确;C、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它可分化成记忆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C正确;D、细胞毒性T细胞与靶细胞接触,使靶细胞裂解死亡的过程为细胞凋亡,D错误。故选D。13. 下列关于生长素的叙述,正确的是()A. 温特首次从人尿中分离出吲哚乙酸,并命名为生长素B. 胚芽鞘尖端受单侧光刺激,向光侧生长素合成慢C. 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往形态学下端,不能横向运输D. 植物茎的向光生长不能体现生长素在低浓度时促进生长,高浓度时抑制生长【答案】D【解析】【分析】生长素的发现:(1)达尔文的实验:实验过程:单侧光
22、照射,胚芽鞘弯向光源生长-向光性;切去胚芽鞘尖端,胚芽鞘不生长;不透光的锡箔小帽套在胚芽鞘尖端,胚芽鞘直立生长;不透光的锡箔小帽套在胚芽鞘下端,胚芽鞘弯向光源生长。(2)詹森的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篇传递给下部。(3)拜尔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4)温特的实验:接触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一侧,胚芽鞘向对侧弯曲生长;未接触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一侧,胚芽鞘不生长。(5)郭葛的实验:分离出该促进植物生长的物质,确定是吲哚乙酸。5个实验结论小结:生长素的合成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感光部位是胚芽鞘的尖
23、端;生长素的作用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以下部位。【详解】A、温特实验证明了胚芽鞘的尖端确实产生了某种促进生长的物质,这种物质可由尖端向下运输,促进下部的生长,温特并没有从人尿中分离出吲哚乙酸,A错误;B、胚芽鞘尖端受单侧光刺激,使得生长素在尖端由向光侧向背光侧运输,但是不影响向光侧生长素的合成,B错误;C、生长素既能从形态学上端运往形态学下端(极性运输),也能横向运输,C错误;D、植物茎的向光生长过程中,向光侧和背光侧都促进了生长,因此不能体现生长素在低浓度时促进生长,高浓度时抑制生长,D正确。故选D。14. 如图所示,a、b、c为对胚芽鞘做不同处理的实验,d为一胚芽鞘被纸盒罩住,纸盒的一侧开口,
24、有单侧光照。下列对实验结果的描述正确的是()A. a中胚芽鞘直立生长,b、c中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B. a、b中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c中胚芽鞘背光弯曲生长C. d中如果固定胚芽鞘,旋转纸盒,一段时间后,胚芽鞘向左弯曲生长D. d中如果将纸盒和胚芽鞘一起旋转,则胚芽鞘向纸盒开口方向弯曲生长【答案】D【解析】【分析】据图分析:a生长素不能通过玻璃片,因此单侧光照不会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胚芽鞘不会向光弯曲生长;b生长素可以穿过琼脂片,单侧光照会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使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c胚芽鞘无尖端,单侧光照不会影响生长素的分布,由于含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向光侧,因此去尖端的胚芽鞘背光弯曲生长;d若果
25、只转动盒子,胚芽鞘会向右弯曲生长,如果将纸盒和植株一起旋转,则只有小孔部位受到单侧光照射,胚芽鞘会弯向小孔生长。【详解】A、a生长素不能通过玻璃片,a直立生长,b中的琼脂片能够透过生长素,b侧向光弯曲生长,c中生长素不能发生横向运输,故背光弯曲生长,A错误;B、a生长素不能通过玻璃片,a直立生长,b中的琼脂片能够透过生长素,b侧向光弯曲生长,c中生长素不能发生横向运输,故背光弯曲生长,B错误;C、d若果只转动盒子,只有右侧接受光照,因此胚芽鞘向右弯曲生长,C错误;D、d如果将纸盒和植株一起旋转,则只有小孔部位受到单侧光照射,胚芽鞘会弯向小孔生长,D正确。故选D。15. 取燕麦胚芽鞘切段,随机分
26、成三组,第1组置于一定浓度的蔗糖(Suc)溶液中(蔗糖能进入胚芽鞘细胞),第2组置于适宜浓度的生长素(IAA)溶液中,第3组置于IAA+ Suc溶液中,一定时间内测定胚芽鞘长度的变化,结果如图所示。用KCl代替蔗糖进行上述实验可以得到相同的结果。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A. KCl可进入胚芽鞘细胞中调节细胞的渗透压B. 胚芽鞘伸长生长过程中,伴随细胞对水分的吸收C. 本实验中Suc是作为能源物质来提高IAA作用效果的D. IAA促进胚芽鞘伸长的效果可因加入Suc或KC1而提高【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图示可知,仅加入蔗糖组胚芽鞘伸长率最低,仅加入IAA组比仅加入蔗糖组胚芽鞘伸长率升高,IA
27、A+Suc组胚芽鞘伸长率明显高于仅加入IAA组,说明蔗糖对IAA促进胚芽鞘伸长的效果有促进作用。【详解】A、K+、Cl是植物所需要的矿质离子,可被植物细胞主动吸收,进入细胞后能使细胞渗透压上升,A正确;B、水是细胞生命活动所需的重要物质,胚芽鞘伸长生长的过程伴随着细胞的吸水过程,B正确;C、由题干信息可知,用KCl代替蔗糖可得到相同的实验结果,而KCl不能作为能源物质,因此不能说明蔗糖作为能源物质来提高IAA的作用效果,C错误;D、由以上分析可知,IAA+Suc组胚芽鞘伸长率明显高于IAA组,而KCl代替Suc也可达到相同结果,因此说明IAA促进胚芽鞘伸长的效果可因加入Suc或KCl而提高,D
28、正确。故选C。二、选择题:16. 如图是人体组织局部切片示意图,其中表示不同部位的液体,表示不同管道的管壁。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 的内环境是血液和组织液B. 和在成分上最为相似C. 渗透压下降,可导致增多D. 是细胞代谢活动的主要场所【答案】ABD【解析】分析】表示血浆,表示毛细血管壁,表示组织液,表示细胞内液,表示淋巴液,表示毛细淋巴管壁。【详解】A、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其中血浆属于内环境的成分,表示毛细血管壁,其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A错误;B、表示组织液,表示细胞内液,表示淋巴液,和在成分上最为相似,B错误;C、表示血浆,其渗透压下降,可导致组织液增多,从而引起组织水肿,C
29、正确;D、题图中的为淋巴液,而细胞代谢活动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D错误。故选ABD。【点睛】本题结合人体组织局部切片示意图,考查内环境的相关知识,识记内环境的组成、能准确判断图中各体液和结构的名称是解答本题的关键。17. 电刺激突触后,通过微电极分别测量突触前、后两神经元的膜电位,结果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该电刺激的部位是突触前的神经元B. 静息状态下膜内电位比膜外低约70 mVC. 突触后神经元出现了阴离子内流D. 刺激后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答案】CD【解析】【分析】1、神经冲动的产生过程: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
30、,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大量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双向传导,但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因为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突触传递存在延搁现象。【详解】A、据图分析可知,电刺激后产生的兴奋在突触前后神经元产生了电位变化且趋势相同,说明电刺激的是突触前的神经元,A正确;B、未兴奋时,静息电位是指膜内外的电位差,所以膜内电位比膜外低约70mV,B正确;C、图示表明突触后神经元的膜内外电位差减小,说明是阳离子的钠离子内流引起的,C错误;D、刺激后突
31、触后神经元的电位发生变化但没有到达产生动作电位的程度,D错误。故选CD。【点睛】本题考查神经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及兴奋传导过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8. 某人进入高原缺氧地区后呼吸困难、发热、排尿量减少,检查发现其肺部出现感染,肺组织间隙和肺泡渗出液中有蛋白质、红细胞等成分,被确诊为高原性肺水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该患者呼吸困难导致其体内CO2含量偏高B. 体温维持在38时,该患者的产热量大于散热量C. 患者肺部组织液渗透压升高,肺部组织液增加D. 若使用药物抑制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可使患者尿量增
32、加【答案】ACD【解析】【分析】本题以高原肺水肿为情境,考察病理情况下内环境稳态的维持和调节,蕴含稳态和平衡观。【详解】A.该患者呼吸困难导致CO2不能够及时排放出去,使体内CO2含量偏高,A正确;B.体温维持在38时,患者的产热量等于散热量,B错误;C.肺部出现感染,肺组织间隙和肺泡渗出液中有蛋白质,红细胞等成分,使得肺部组织液渗透压升高,对水的吸引力增大,肺部组织液增加,C正确;D.使用药物抑制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原尿中的水吸收会减少,导致患者尿量增加,D正确。故选ACD。【点睛】体温只要维持恒定,机体产热量等于散热量。19. 麻疹病毒减毒活疫苗的广泛接种,显著降低了麻疹的发病率。
33、世界卫生组织已将麻疹列为优先消灭目标。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该疫苗是大分子物质,其表面的抗原可被免疫细胞识别B. 初次接种该疫苗,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可产生细胞毒性T细胞和抗体C. 再次接种该疫苗后,记忆细胞分化成浆细胞,释放淋巴因子D. 入侵的麻疹病毒与抗体结合失去致病能力,被细胞毒性T细胞吞噬消化【答案】AB【解析】【分析】疫苗通常是用灭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疫苗相当于抗原,接种疫苗后,人体内可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从而对特定传染病具有抵抗力。【详解】A、病毒由一种核酸和蛋白质组成,核酸麻疹病毒减毒活疫苗是大分子物质,属于抗原,其表面的抗原可被免疫细胞识别,A正确;B
34、、初次接种该疫苗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都发挥作用,可产生细胞毒性T细胞和抗体,B正确;C、再次接种该疫苗后,记忆细胞迅速分化形成浆细胞,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释放淋巴因子的不是浆细胞,而是T细胞,C错误;D、入侵的麻疹病毒被抗体结合失去致病能力,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D错误。故选AB。【点睛】本题考查免疫调节,明确疫苗的特点及特异性免疫的过程等是解答本题的关键。20. 下图1、2为实验的初始状态,以下关于生长素调节作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图1的实验结果是A不生长也不弯曲、B直立生长B. 图2中的实验结果是放M的胚芽鞘弯向一侧而放N的不弯曲C. 图2中放M的胚芽鞘比放N的胚芽鞘生长快D. 图3
35、茎卷须中生长素含量内侧比外侧少【答案】B【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图1中A胚芽鞘中的玻璃片不能让尖端产生的生长素通过,因此其不生长、不弯曲;B胚芽鞘的尖端被锡纸遮光了,生长素在尖端不能进行横向运输,因此其直立生长。图2中单侧光导致生长素在尖端进行横向运输,所以琼脂块M含有的生长素多于琼脂块N,由于两个琼脂块都放在去掉尖端的胚芽鞘上方,所以两个胚芽鞘都直立生长,且左侧胚芽鞘生长较快。图3茎卷须的外侧生长较内侧快,说明生长素含量外侧高于内侧。【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1中A不生长也不弯曲、B直立生长,A正确;B、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2中放M的胚芽鞘和放N的胚芽鞘都直立生长,B错误;C、根据以
36、上分析已知,图2中放M的胚芽鞘比放N的胚芽鞘生长快,C正确;D、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3茎卷须中生长素含量外侧高于内侧,D正确。故选B。三、非选择题: 21. 内环境是人体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人体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及化学成分在正常情况下能够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是人体完成各项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请回答下列问题:(1)能与毛细血管壁细胞直接进行物质交换的具体内环境是_。(2)人体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主要包括_等;其发生变化的原因是_。(3)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相对稳定是因为其中含有_。肺气肿患者由于呼吸不畅,其血液的pH将_(填“增高”“降低”或“保持不变”),这是因为_。(4)如图所示,
37、尝试在图中构建人体肝脏内血浆、组织液、成熟红细胞内液间O2、CO2扩散的模型_(用实线箭头表示O2的扩散,用虚线箭头表示CO2的扩散;不考虑CO2进入成熟红细胞的情况)。【答案】 (1). 血浆和组织液 (2). 温度、渗透压、pH(酸碱度) (3). 细胞代谢活动和外界环境的不断变化 (4). 缓冲物质 (5). 降低 (6). O2不足时,人体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同时CO2排出不畅 (7). 【解析】【分析】1、人体内的液体都叫体液,可以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其中细胞外液是人体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又叫内环境。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淋巴组成,其中组织液是大多数组织细胞直接生存的内
38、环境。2、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详解】(1)毛细血管壁内侧有血浆,外侧有组织液,因此血浆和组织液可以与毛细血管壁细胞直接进行物质交换。(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渗透压、pH,由于细胞代谢不断地产生代谢废物,同时机体不断地从外界摄取营养物质,因此细胞的代谢活动和外界环境的不断变化会导致人体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及化学成
39、分发生变化。(3)由于血浆中含有缓冲物质,可以调节酸碱平衡,所以血浆的pH能够保持相对稳定;肺气肿患者由于呼吸不畅,氧气不足,导致其细胞进行了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同时二氧化碳排出不畅,所以其血液的pH将降低。(4)氧气经过红细胞的运输,从红细胞的细胞内液进入血浆,血浆中的氧气可以进入组织液中,进而进入组织细胞中;组织细胞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可以经过组织液进入血浆,再经过呼吸系统到细胞外。如图所示: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内环境及其稳态调节的相关知识点,识记不同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并能够尝试构建人体内环境之间气体扩散的模型。22. 已知一氧化氮和乙酰胆碱是重要的神经递质,参与学习记忆等生理活动
40、。一氧化氮合酶(NOS)能促进细胞内一氧化氮的合成,AChE(乙酰胆碱脂酶)其活性改变能反映有关神经元活性变化。海马组织是大脑内与学习记忆最密切相关的结构,海马组织中的NR1基因CREB基因、c-fos基因均与学习记忆密切相关。现为探究DHA(一种多不饱和腊肪酸,俗称脑黄金”)增加学习记忆的分子机制,某科研团队设计如下实验: 材料与试剂:DHA油脂、棕榈油(不含DHA)、普通饲料、初断乳大鼠。实验步骤:第一步:将初断乳大鼠随机分成4组,编号为A、B、C、D。第二步:每日经口灌喂食物,组成见表。组别A组B组C组D组食物普通饲料?普通饲料+小剂量DHA油脂普通饲料+大剂量DHA油脂第三步:饲养8天
41、后,测定脑组织中AChE、NOS活性,结果如表。组别A组B组C组D组AChE活性/Umg104050708NOS活性/Umg114121820根据上述实验回答下列问题:(1)乙酰胆碱作为兴奋性递质通常只存在于突触前膜内的_中,通过_方式从突触前膜释放,并与_上的_结合起作用,这一过程中体现了细胞膜具有_的结构特点。(2)第二步的实验步骤中B组应添加_。(3)实验中选用初断乳大鼠而不选用成熟大鼠的原因是_。(4)实验还表明:C组NRl基因、CREB基因、c-fos基因的mRNA表达情况分别提高了2837%、4907%、2933%,通过分析可以推知小剂量DHA提高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途径是_;_ 。
42、【答案】 (1). 突触小泡 (2). 胞吐 (3). 突触后膜 (4). 特异性受体(或受体) (5). 一定的流动性 (6). 普通饲料+棕榈油 (7). 成熟大鼠发育完全,学习记忆能力不易受外界因素影响(或初断乳大鼠发育未完全,学习记忆能力更易受外界因素影响) (8). 提高大鼠脑组织中乙酰胆碱酯酶与一氧化氮合酶(或相关酶或两种酶)的活性 (9). 促进海马组织中的NRl基因、CREB基因、cfos基因(或相关基因或三种基因)的表达【解析】【详解】(1)神经递质位于突触前膜内突触小泡中,神经递质的释放通常是胞吐;释放后的神经递质通过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并发挥作用;在神经递质释放的
43、过程中发生了突触小泡与细胞膜的融合的现象体现了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2)设计实验要体现单一变量的原则,普通饲料+棕榈油可以排除其他无关变量(其他油脂)的干扰。(3)初断乳大鼠发育不完全,原有记忆少,受到无关变量干扰少,容易观察;成熟的大鼠发育成熟,学习记忆能力不易受外界因素影响,影响记忆的因素太多,不容易观察。(4)分析实验结果可知:C组NRl基因、CREB基因、c-fos基因的mRNA表达情况分别提高了2837%、4907%、2933%,C组大鼠一氧化氮合酶(NOS),AChE(乙酰胆碱脂酶)活性增加;与基因有关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提高,推测小剂量DHA提高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
44、途径是提高大鼠脑组织中乙酰胆碱酯酶与一氧化氮合酶(或相关酶或两种酶)的活性;促进海马组织中的NRl基因、CREB基因、cfos基因(或相关基因或三种基因)的表达。23. 春天日照逐渐延长时,鸟类大多进入繁殖季节。光照调节鸟类繁殖活动的图解如下:请回答:(1)通过对图解分析,鸟类的繁殖活动是通过机体的_和体液调节两种调节方式完成的。机体中既能传导兴奋、又能分泌激素的细胞位于_(填“下丘脑”“垂体”或“性腺”)。(2)上面图解中的A、B、C分别代表由下丘脑、垂体和性腺分泌的物质,则它们分别是_、_和_。血液中C的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可通过_调节抑制下丘脑和垂体中相关激素的合成和分泌。(3)据图判
45、断,若要验证B的生理作用,_(填“能”或“不能”)用去除性腺的鸟作为实验动物,其原因是_。【答案】 (1). 神经调节 (2). 下丘脑 (3).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4). 促性腺激素 (5). 性激素 (6). 反馈 (7). 不能 (8). 鸟去除了性腺,失去了促性腺激素作用的靶器官,无法验证该激素的生理作用【解析】【分析】题图分析,鸟类的繁殖有传入神经的参与,说明有神经调节;与性腺相关,说明有性激素的参与,有体液调节;由图可以看出性腺分泌的性激素受下丘脑和垂体的分级调节,联想所学的知识点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可以得出:A是促性激素释放激素,B是促性激素,C是性激素。【详解】(1)由分
46、析可知,鸟类的繁殖活动通过机体的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两种调节方式进行;机体中既能传导兴奋,又能分泌激素的细胞位于下丘脑。(2)根据激素的分级调节过程可推知A是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B是促性腺激素,C是性激素;性激素进入血液后又通过反馈作用来调节下丘脑和垂体中激素合成和分泌。(3)鸟去除了性腺,失去了促性腺激素作用的器官,无法验证该激素的生理作用,因此不能用去除性腺的鸟作为实验动物来验证B的生理作用。【点睛】熟知下丘脑的作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结合甲状腺激素的分泌机制突破性激素的分泌过程是 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能正确辨析图示的信息是解答本题的前提。24. 图是人体稳态调节机制的示意图,表示相关的激素。
47、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某同学长跑时心跳加速,血压升高,压力感受器激活心血管中枢,传出神经释放神经递质,递质作用于心脏及血管细胞膜上的_,从而降低血压,该调节方式属于_调节。(2)该同学因运动大量出汗,血浆渗透压升高,激活位于_的神经元A,促使其合成和分泌_(填的名称),进而促进肾脏对水的重吸收,该调节方式属于_调节。(3)该同学因运动体温升高,体温调节中枢通过调节皮肤血管和汗腺,增加散热;运动后,神经元B合成和分泌减少,导致、合成和分泌_,减少产热,维持体温相对稳定。激素的名称是_,其生理作用是_。【答案】 (1). (特异性)受体 (2). 神经(或负反馈) (3). 下丘脑 (4).
48、抗利尿激素 (5). 神经-体液(或负反馈) (6). 下降 (7).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8). 促进(腺)垂体合成与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人体血压、渗透压及体温调节过程。1、调节血压的机理:当某种原因使血压升高时,压力感受器沿减压神经和主动脉神经向心血管中枢发放的冲动增多,缩血管中枢兴奋降低,使心率减慢,心率减小,血管紧张性降低,结果血压下降;血压降低时,感受器向中枢发放的冲动减小,使心抑制中枢兴奋降低,而心加速中枢兴奋增强,缩血管中枢兴奋亦增强,使心率变快,心输出量增加,外周阻力增大,结果血压上升。2、渗透压调节的机理:细胞外液渗透压上升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使
49、下丘脑分泌的由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增强水的重吸收,使得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尿液的量减少;另一方面,渗透压感受器作用于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3、体温调节的机理;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骨骼肌(不自主收缩(战栗)增加产热同时通过激素调节作用于甲状腺,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新陈代谢活动加强,从而产生更多的热量;在炎热环境汗腺分泌活动加强,反射弧为:炎热环境皮肤温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汗腺分泌活动加强,散热增多。【详解】(1)据题图所示可知,如果血压升高,压力感受器激活心血管中枢,作出综合分析,发出指令,通过传
50、出神经释放神经递质,递质作用于心脏及血管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使心率减慢,血管紧张度下降,从而降低血压,该调节方式属于神经调节;(2)如果大量出汗,水分失去较多,血浆渗透压升高,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激活位于下丘脑的神经元A,促使其合成和分泌抗利尿激素,并由垂体释放进入血液,作用到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肾脏对水的重吸收,导致尿量减少,该调节过程既有神经调节,也有激素调节,属于神经-体液调节。(3)如果体温升高,温觉感受器接受刺激,将兴奋传至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使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散热增加,汗腺分泌增多,汗液的蒸发带走更多的热量,下丘脑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
51、激素减少,导致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降低细胞代谢水平,引起细胞产热减少,维持体温相对稳定。25. 植物生命活动受多种激素的调控,请回答下列问题:(1)将去掉尖端的胚芽鞘做如图甲所示的实验处理,胚芽鞘保持直立生长,请对这一现象做出解释_。(2)叶柄离层区细胞两侧的生长素浓度与叶片脱落关系如图丙。分析图丙可知,当远基端生长素浓度_近基端生长素浓度时,叶柄脱落;推测此时,_(填激素名称)含量会升高,共同调节促使叶柄与茎相互分离。(3)有科学家认为根的向地生长不仅与生长素有关,还与乙烯的作用有关。请结合两种激素的作用关系,推测水平放置的植物根尖向重力生长的原因_。【答
52、案】 (1). 胚芽鞘无尖端,不能感受单侧光刺激,不影响生长素的分布;生长素向下运输促进细胞伸长生长 (2). (3). 乙烯、脱落酸 (4). 在重力作用下,根尖近地侧生长素浓度比远地侧高,高浓度生长素诱导根细胞合成了乙烯,乙烯抑制了根近地侧的生长【解析】【分析】本题结合图解考查了植物生命活动受多种激素的调控的相关知识。正确识图并理解图解的含义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考生可结合题图和题意,梳理所学的基础植物,明确胚芽鞘的感光部位在尖端,掌握生长素和乙烯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及这两种激素的相互作用,对各小题进行分析说明。【详解】(1)图甲中的胚芽鞘无尖端,不能感受单侧光刺激,不影响生长素的分布,而且生长素
53、向下运输能促进细胞伸长生长,因此,将去掉尖端的胚芽鞘做如图甲所示的实验处理,胚芽鞘保持直立生长。(2)分析图丙可知,当远基端生长素浓度近基端生长素浓度时,叶柄脱落;推测此时,抑制生长类激素乙烯、脱落酸的含量会升高,共同调节促使叶柄与茎相互分离。(3)生长素和乙烯的关系是生长素含量增加可促进乙烯合成,当乙烯含量的增加反过来又抑制生长素促进细胞伸长的作用。据此可推测水平放置的植物根尖向重力生长的原因是:在重力作用下,根尖近地侧生长素浓度比远地侧高,高浓度生长素诱导根细胞合成了乙烯,乙烯抑制了根近地侧的生长。【点睛】本题主要考察了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生长素高浓度抑制生长的作用机理等,识记植物激素的作用机理,结合所学知识识图是本题的解题关键。- 24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