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河北省定州市第二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750490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5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定州市第二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河北省定州市第二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河北省定州市第二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河北省定州市第二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河北省定州市第二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河北省定州市第二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河北省定州市第二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河北省定州市第二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河北省定州市第二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河北省定州市第二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河北省定州市第二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河北省定州市第二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河北省定州市第二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河北省定州市第二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河北省定州市第二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河北省定州市第二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河北省定州市第二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河北省定州市第二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定州二中高二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考试时间:90分钟 分值:120分 卷(18分)一、古代诗歌阅读(18分)红梅苏轼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注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他的红梅诗有这样的句子:“认桃无绿叶,辩杏有青枝”。1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A“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不与众花争春的品性。B“自恐”句不是说自己真的担心,而是含蓄地表达了不愿趋时的情感。C“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也透露出一丝无奈。D“酒晕”句是说梅花之色仿佛是人饮酒后脸上泛起的红

2、晕。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A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与桃杏一起装点春天的愿望。B心境幽寒的红梅“怕愁贪睡”,不肯随“春”,故而未能及早开放。C红梅生机难抑,烂漫开放,冰容雪姿,孤瘦高洁,自成一片春光。D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操。过辛稼轩神道(明)张以宁长啸秋云白石阴,太行天党气萧森。英雄已尽中原泪,臣主元无北伐心。岁晚阴符仙蠹化,夜寒雄剑老龙吟。青山万折东流去,春暮鹃啼宰树林。【注】辛稼轩神道:辛弃疾葬于江西上饶,其墓侧驿路旁有“稼轩先生神道金字碑”。太行天党:指辛弃疾当年在北方带兵聚义、共谋恢复中原的上党地区。阴符:兵书。宰:

3、坟墓。3.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正确和赏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A.首联描写了稼轩墓地秋云笼罩的环境,渲染出阴郁萧森的气氛。B.颔联中英雄泪与臣主心对比,解释了英雄壮志难酬的根本原因。C.颈联以兵书被虫蛀、雄剑龙吟来暗指辛弃疾内心的无奈和不甘。D.尾联中诗人化用辛词并运用典故,以慨叹英雄已逝,遗憾难消。4.下列诗句与“英雄已尽中原泪”所表达的情感,不相符的一项是(3分)A把吴钩看了,栏杆拍扁,无人会,登临意。B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C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D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5有人评价这首诗“意境苍凉,情怀悲壮”,从情节和诗歌内容作简要赏析。(6分)

4、卷(42分)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谁把李白贩卖成了古惑仔最近,大众传播领域的学术语言越来越像在恶搞:一会儿有人吆喝“孔子是丧家之犬”,一会儿有人叫喊“李白是古惑仔”;左边的场子在用京韵大鼓语言讲经,右边的场子在用单口相声语言说史。一个劣质学术“秀场”,正在商品展销会的角落里悄悄地拉开了灰色的帷幕,试图与吴宗宪、小S争风吃醋,一较高下。与其说孔子是丧家之犬,不如说今天的学术语言自身更像丧家之犬:它离家出走,自暴自弃,在娱乐文化的垃圾堆边东闻西嗅,四处溜达。与其说李白像古惑仔,不如说今天的学术语言自身更像古惑仔:在街头扮鬼脸、吐舌头、哗众取宠,既挑战了“家长”的权威,又骚扰了过往的行人。

5、学术语言已经沦落到“古惑仔”和“丧家犬”的地步,暴露出传统学术思维方式的致命病理。既不能感受斗室里枯燥和寂寞的乐趣,又缺乏对学术语言自身应有的热衷和信念,更没有找到进入公众传播领域的有效途径或话语方式,于是选择“离家出走”,到街头去卖狗皮膏药,还制造了一种学术思想进入公共领域的幻觉。这种思维放弃学术话语的理性原则,将它翻译成最时髦、最热门的“无厘头”语言,甚至不惜娱乐化(大话、恶搞、骇人听闻的新名词),似乎只有这样才能与公众对话。对此,公众惊诧不已这就是学术?怎么越看越像初次登场的娱乐小明星滑稽、拘谨的业余表演?这种拙劣的方式,是学术思维中的小媳妇心态的表现:在强大的娱乐话语这个“婆婆”面前哆

6、哆嗦嗦,并以模仿“婆婆”为荣。传统学术话语的传播,主要是靠大学讲堂、学术沙龙和专业杂志。公众话语的传播,主要是靠一般的报纸和杂志等大众传播媒介或“公众论坛”。民间话语的传播,主要是靠生活空间(饭局、客厅、酒馆、街道、广场),再加上今天的网络BBS等。在新的公共话语空间的建构过程中,单一的话语形态的孤立状态,没有对话和交锋,只会使它日渐枯萎。让各种不同的话语方式(学术思维、公众诉求、民间语言)相互碰撞,取长补短,或许会使它们同时呈现出一种积极活跃的状态。但前提是,彼此必须坚守自身的原则和底线,不是放弃原则而同化为一种更低级的东西。学术思想进入公共传播领域,是一件值得提倡的事情,目的是将各类思想从

7、讲堂和斗室的狭小空间,转移到更广阔的公众空间,参与公众对话。但是,如何转移,是否有效,却一直是一个难题。毫无疑问,无论是将传统学术思维强行插进公众传播,还是将学术完全变身为娱乐,都是无效的方法。一位“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说过一句很有意思的话:将“左”的道德观与“右”的认识论融合防止僵化保守。这种融合,要求对传播知识的语言进行探索和创新。今天的学术明星和学术贩子所采用的语言,似乎摆脱了传统学术话语的弊端,其实并没有自己的语言,而是租借娱乐明星哗众取宠的语言。学术话语仿佛从娱乐垃圾堆里随手捡起的一个塑料袋,将孔子、老子、李白们塞在里面兜售。他们从一种极端(抽象化的极端)转向另一种极端(娱乐化的极

8、端)。这正好应了民间的一句谚语:戴了狗皮帽,丢了狐狸皮。6对目前部分学术语言“离家出走”的原因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 )A某些学术研究人员坐不了冷板凳,被大众传播领域的热闹景象、吴宗宪小S们的风光无限所诱惑。B某些学术研究人员丧失学术尊严,拿历史名人、经典文化开刀,无风险但成名快,并且可以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C学术语言在向娱乐语言学习的一些尝试中,没有顾及到自身的原则和底线而迷失了自我。D学术语言进入公众传播领域的话语方式完全不可能是娱乐语言。7下面不属于学术中的“恶搞”的一项是: ( )A品诸葛亮:中国最虚伪的男人B“司马相如包二奶,卓文君失财失身”C梁山伯、祝英台“武艺高强”“飞檐走壁”

9、D我是天才我怕谁:大唐第一古惑仔李白实录8根据全文内容并联系现实,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娱乐文化中有一部分是垃圾文化。B学术思想进入公共传播领域,是一件值得提倡的事情。所以,把网络BBS作为传播学术思想的主要阵地,现在是学术思想参与公众对话的一条很好的途径。C将传统学术思维强行插入公众传播是无效的方法,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就是在制造出一种学术思想进入公共领域的幻觉。D作者把认为“李白是古惑仔”的北大博士和说“孔子是丧家之犬”的北大教授都认定为是哗众取宠的学术贩子,他们只配到垃圾堆里去捡塑料袋。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他的生命就是一首诗袁行霈林庚先生逝世已经三年多

10、了,他那特有的潇洒自如与宽容大度,仍然常常浮现在我的眼前。我总觉得他并没有离开我们,还生活在我们中间。林庚先生自幼颖悟,北国的晴空、古都的文化以及家庭的教养,在他的心里埋下了诗的种子。林先生在大学期间就已致力于诗歌创作。最初热心于旧体诗词,语言浑成,意境高远。但林先生感到写旧体诗词难以跳出古人的窠臼,后来决定改写新诗。先后出版了夜春野与窗北平情歌等诗集。林先生写诗先是自由体,后来转向新格律诗。抗日战争爆发后,林先生任教于厦门大学中文系。1938年1月,随厦门大学迁至闽西山区长汀,与外界几乎处于隔绝状态,这时才把主要精力放到古典文学研究上,并于1946完成中国文学史。1947年,林先生回到北京,

11、任燕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除继续研究古典诗歌和文学史外,还在各报刊上发表新诗和有关新诗创作的文章。1952年院系调整后他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在讲坛上才华横溢,名言隽语层出不穷。对整个中国文学的宏观认识,结合着对诗句的细密分析,再加上那诗人的风度,吸引着每一个听课的学生。在教学的同时,林先生出版了中国文学简史等享誉学术界的著作,直到90高龄,还出版了一部富有哲理性的诗集空间的驰想。林庚先生写诗一方面致力于把握现代生活和现代汉语的新节奏;另一方面则追溯中国诗歌民族形式发展的历史经验和规律,并创造性地运用到新诗的写作中来。林先生力求以最自然的语言传达生活中最直接的感受,取得深入浅出明朗不尽的艺术效果。

12、有的诗仿佛脱口而出,没有一点斧凿痕迹,是何等的透明,又是何等的蕴藉。有的诗令人如痴如醉,一种少年的精神伴随着完美的节奏呈现在眼前,其新鲜的程度真如旦晚才脱笔砚者。有的诗表现的是现代意识,而诗的形式却又带着鲜明的民族特点。语言是那么浅显,含义却又那么深邃。林庚先生首先是诗人,是以诗人为基点从事文学史研究的,他研究古典诗歌的目的是从中寻求创作的经验,以及诗歌形式发展的规律。他在诗坛上曾经辉煌过,经过岁月的淘洗,他的诗必将重新赢得新一代的读者。 正是因为他抱着这样的目的,并且对包括诗歌在内的文学艺术有敏锐的感受力,所以他的学术研究才能独具慧眼,并取得非凡的成就。就古典文学研究而言,林先生长于文学史的

13、总体把握和宏观研究,他的中国文学简史高瞻远瞩,荦荦大端,有一种卓然不群的气象。他关于屈原和楚辞的考证独辟蹊径,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他关于李白的研究,融入了自己的人格。林先生标举“少年精神”“建安风骨”“盛唐气象”,赞扬创造力,给学术界留下一笔宝贵的遗产。 林庚先生的过人之处究竟何在?就在于他的诗歌、学问与人格的统一,诗歌魅力、学术魅力与人格魅力的交融。他为人清高,艺术趣味高雅,学风既严谨又灵活,有一股朴茂纯真的灵气贯注于其诗其学其人之间。林庚先生享年96岁,桃李满天下,直至晚年仍保持着青年人的朝气与活力。诗人的气质,学者的胸襟,二者在林庚先生身上完美地统一起来。古代知识分子的风骨,现当代知识分

14、子的追求,二者在林庚先生身上完美地统一起来。他是中国近百年来文学史、学术史和教育史上的一位标志性人物,有了他,这段文学史、学术史和教育史,才显得完整。林庚先生的生命就是一首诗,他的生命之消失也是一首诗。他离去得那么从容,没有痛苦,只有潇洒。如果说有一点遗憾的话,也只是想再看一次月圆,而没有看到。他仿佛是为诗而生的,为中国这个诗的国度而生的。他的一生,他所做的一切都指向一个境地,那就是青春、理想和美。我们都为物欲横流、精神苍白的某些现状而痛心,我还为缺少理想主义、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而遗憾。在这种背景下,更觉得我们的老师林庚先生之可贵。愿更多的人了解他,尊敬他,学习他,愿他的精神经过我们而得以发扬

15、光大。9(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幼年颖悟、文化的熏陶、自然的美好使林庚很早就心系诗歌,最初致力于旧体诗词,后转写新诗,其诗语言浑成,意境高远。 B抗战爆发后,厦门大学迁至闽西山区,封闭的生活环境让林庚潜心研究中国古典文学,中国文学史是他这一时期的重要成果。 C林庚教学出色,成就非凡,专著享誉学术界,其诗也总是力求以最自然的语言传达生活中最直接的感受,艺术效果深入浅出,明朗不尽。 D因林先生标举“少年精神”“建安风骨”“盛唐气象”,所以对包括诗歌在内的文学艺术具有敏锐的感受力,在学术研究上更独具慧眼。E对林庚诗一般的生命历程和他在中国百年文学史

16、、学术史和教育史方面研究的突出成就的记叙,使全文充满深深的怀念、赞美和遗憾之情。(2)林庚一生的学术研究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这是什么原因?请简要分析。(6分)(3)林庚的过人之处在于其“诗歌魅力、学术魅力与人格魅力的交融”,其“魅力”体现在何处?请简要分析。(6分)(4)林庚一生勤于研究,笔耕不辍,成就非凡,但他的生命却始终充满诗意,“就是一首诗”。我们应从他的身上学习什么?请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四、 名句名篇默写(共8分)10、(1)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最能体现作者不愿违背心意,趋炎附势的句子是“ , 。”(2)杜甫蜀相中“ , ”两句表达了对理想的君臣际遇关系的肯定与憧憬。(3)塞上

17、长城空自许, 。 ,千载谁堪伯仲间。(4)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 。卷(60分)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19分)王规字威明,琅邪临沂人。规八岁,以丁所生母忧,居丧有至性,太尉徐孝嗣每见必为之流涕,称曰孝童。叔父暕亦深器重之,常曰:“此儿吾家千里驹也。”年十二,五经大义,并略能通。既长,好学有口辩。州举秀才,郡迎主簿。起家秘书郎,累迁太子舍人、安右南康王主簿、太子洗马。天监十二年,改构太极殿,功毕,规献新殿赋,其辞甚工。晋安王纲出为南徐州,高选僚属,引为云麾谘议参军。久之,出为新安太守,父忧去职。服阕,袭封南昌县侯,除中书黄门侍郎。敕与陈郡殷钧、琅邪王锡、范阳张缅同侍东宫,俱

18、为昭明太子所礼。湘东王时为京尹,与朝士宴集,属规为酒令。规从容对曰:“自江左以来,未有兹举。”特进萧琛、金紫傅昭在坐,并谓为知言。普通初,陈庆之北伐,克复洛阳,百僚称贺,规退曰:“非为功难,成功难也。羯寇游魂。为日已久,桓温得而复失,宋武竟无成功。我孤军无援,深入寇境,威势不接,馈运难继,将是役也,为祸阶矣。”俄而王师覆没,其识达事机多如此类。六年,高祖于文德殿饯广州刺史元景隆,诏群臣赋诗,同用五十韵,规援笔立奏,其文又美,高祖嘉焉。即日诏为侍中。中大通二年,出为贞威将军骠骑晋安王长史。其年,王立为皇太子,仍为吴郡太守。主书芮珍宗家在吴,前守宰皆倾意附之,是时珍宗假还,规遇之甚薄,珍宗还都,密

19、奏规云“不理郡事”。俄征为左民尚书,郡吏民千余人诣阙请留,表三奏,上不许。寻以本官领右军将军,未拜,复为散骑常侍、太子中庶子,领步兵校尉。规辞疾不拜,于钟山宋熙寺筑室居焉。大同二年,卒,时年四十五。规集后汉书众家异同,注续汉书二百卷,文集二十卷。(节选自梁书王规传,有删改)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改构太极殿 构:建造B规援笔立奏 援:拿,持C前守宰皆倾意附之 附:迁就D郡吏民千余人诣阙请留 阙:代指京城1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忧”即遭逢父母丧事,“丁”是“遭逢”的意思,“忧”是“居丧”的意思,多指居父母丧。B“东宫”既指太子所居之宫,亦指太子,

20、文中指太子,古代设三少、三公等侍奉太子。C“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中庸春秋,其实本来有六经,还有一本乐经,亡于秦末战火。D “江左”是一个地理名词,一般指江东,即长江下游江南地区。古人习惯以东为左,以西为右。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规有预见性。陈庆之北伐时收复了洛阳,朝中官员都在祝贺,他却认为这场战役会成为祸端,后来果然应验。B王规好学才高。他十二岁时便大致通晓五经的大义,长大后州里举荐他为秀才;天监十二年,他向朝廷呈献新殿赋,文辞十分精巧。C王规有胆有识。湘东王任京尹时,和朝士集会宴饮,席间让王规行酒令,王规以“自从晋迁至江左以来,没有过这种做法”为由从容拒绝。

21、D王规寄情山水,不留恋官场。当朝廷任命他为右军将军、散骑常侍、太子中庶子、步兵校尉时,他都称病不任职,在钟山宋熙寺筑室居住。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非为功难,成功难也。羯寇游魂,为日已久,桓温得而复失,宋武竟无成功。(2)是时珍宗假还,规遇之甚薄,珍宗还都,密奏规云“不理郡事”。六、文学类文本阅读(共25分)1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老 爱 情苏童我这里说的爱情故事也许会让一些读者失望,但是当我说完这个故事后,相信也有一些读者会受到一丝震动。话说20世纪70年代,我们香椿树街有一对老夫妇,当时是六七十岁的样子,妻子身材高挑,白皮肤,大眼睛,看得出来年轻的时候是个美人

22、;丈夫虽然长得不丑,但是一个矮子。他们出现在街上,乍一看,不配,仔细一看,却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时老夫妻彼此之间是镜子,除了性别不同,他们的眼神相似,表情相似,甚至两人脸上的黑痣,一个在左脸颊,一个在右脸颊,也是配合得天衣无缝。他们到煤店买煤,一只箩筐,一根扁担,丈夫在前面,妻子在后面,这与别人家夫妇扛煤的位置不同,没有办法,不是他们别出心裁,是因为那丈夫矮、力气小,做妻子的反串了男角。他们有个女儿,嫁出去了。女儿把自己的孩子丢在父母那里,也不知是为了父母,还是为了自己。她自己大概一个星期回一次娘家。这是一个星期天的下午,女儿在外面“嘭嘭嘭”敲门,里面立即响起一阵杂沓的脚步声,

23、老夫妇同时出现在门边,两张苍老而欢乐的笑脸,笑起来两个人的嘴角居然都向右边歪着。但女儿回家不是来向父母微笑的,她的任务似乎是为埋怨和教训她的双亲。她高声地列举出父母所干的糊涂事,包括拖把在地板上留下太多的积水,包括他们对孩子的溺爱,给他吃太多,穿得也太多。她一边喝着老人给她做的红枣汤,一边说:“唉,对你们说了多少遍也没用,我看你们是老糊涂了。”老夫妻一听,忙走过去给外孙脱去多余的衣服,他们面带愧色,不敢争辩,似乎默认这么一个事实:他们是老了,是有点老糊涂了。过一会儿,那老妇人给女儿收拾好汤碗,突然捂着胸口,猝然倒了下来,死了,据说死因是心肌梗塞。死者人缘好,邻居们听说了都去吊唁。他们看见平日不

24、太孝顺的女儿这会儿哭成了泪人儿了,都不觉得奇怪,这么好的母亲死了,她不哭才奇怪呢!他们奇怪的是那老头,他面无表情,坐在亡妻的身边,看上去很平静。外孙不懂事,就问:“外公,你怎么不哭?”老人说:“外公不会哭。外婆死了,外公也会死的,外公今天也会死的。”孩子说:“你骗人,你什么病也没有,不会死的。”老人摇摇头,说:“外公不骗人,外公今天也要死了。你看外婆临死不肯闭眼,她丢不下我,我也丢不下她。我要陪着你外婆哩。”大人们听见老人的话,都多了心眼,小心地看着他。但老人并没有任何自寻短见的端倪,他一直静静地守在亡妻的身边,坐在一张椅子上。他一直坐在椅子上。夜深了,守夜的人们听见老人喉咙里响起一阵痰声,未

25、及人们做出反应,老人就歪倒在亡妻的灵床下面了。这时就听见堂屋里自鸣钟“当当当”连着响了起来,人们一看,正是夜里12点!正如他宣布的那样,那矮个子的老人心想事成,陪着妻子一起去了。如果不是人们亲眼看见,谁会相信这样的事情?但这个故事是真实的,那时生死相守的老人确有其人,他们是我的邻居,死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同一天。那座老自鸣钟后来就定格在12点,犹如上了锈一样,任人们怎么拔转就是一动也不动。这个故事叙述起来就这么简单,不知道你怎么看,我一直认为这是我一生能说的最动人的爱情故事。(节选自现代青年2011年03期)(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A作者善于从日常生

26、活中,选择一些看似不起眼的事,如老夫妻到煤店买煤,一起给女儿开门,一起给外孙脱去多余的衣服等,用以表现老夫妻在生活中总是相依相随。B小说的情节可谓一波三折,老夫妻外貌上的巨大差距让邻居们都觉得他们不般配,经过他们的努力,终于改变了人们的看法。C作者在开篇就说“我这里说的爱情故事也许会让一些读者失望”,结尾说“这个故事叙述起来就这么简单”,突出了这个故事的大众性,强调平凡更能打动人心。D老妇人因心肌梗塞离开了人世,大家都奇怪老人为什么不哭,其实老人是把生死之事看开了,认为人都是会死的,自己也一样。E小说中的人物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是运用肖像、细节、语言、动作等人物描写的方法来塑造人物的。

27、(2)结合文章谈谈你对小说标题“老爱情”的理解。(6分)(3)小说中的“女儿”这个形象有何特点?小说安排这个人物有何作用?(6分)(4)小说结尾说老人夜里12点陪着老妻去了,那座老自鸣钟后来就定格在12点不再转动了。有人说这个情节太过离奇,不符合常理,应该删掉。你认为这个结尾是否应该删掉?请结合全文谈淡自已的看法。(8分)七、语言文字运用(16分)16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句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A.眼下的经济形势不容乐观,但也给某些行业提供了莫大的发展机遇,要知道“时不可兮骤得”,这些行业理应抓准时机,完善自己,发展自己。B.“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又是一阵秋风起,又是一次木叶落,又

28、是一回思断肠,远方的人啊,你可知道我在苦苦地等,我在苦苦地想?C.湘夫人以方言为主,句式变化灵活。这种“骚体”诗,是继诗经后新出现的自由诗,在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是一次空前绝后的创新。D.屈原披头散发,形容枯槁,久久站立在汨罗江边,回顾自己的一生,尽忠职守却被贬放逐,于是望洋兴叹,最终自投汨罗而死。1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我们在欣赏诗歌时,要根据诗中的“一鳞半爪”“断帛裂锦”,用自己的想象来补充、联缀,形成一个完整的意境,然后才能体会作者的思路和情感。 B目前,无论是国内建筑界,还是一般的知识阶层的社会大众,人们对建筑批评似乎还是保持着一种漠然,建筑艺术远未如其他艺术那样,形成

29、活跃而健康的批评氛围。C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缓解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D仅仅把学生记住一些知识性的东西,记住教师对文本解读的结果作为目标是不够的,教师还应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18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最恰当的一组是( )最近,在中国大陆及亚洲其他国家地区又掀起一股强劲的“韩流”,但韩国电视剧在欧美却屡遭冷遇。韩国电视剧在东南亚周边国家更个亚洲地区风靡一时,在欧美一再冷遇,根本原因并不在于文化的亲缘型,也不是全盘西化的现代性,由于“韩流”给其他的亚洲国家描绘了如何在保持地方性、民族性的前提

30、下充分接受现代性的可能。虚构了一个区别于西方现代性的“东亚现代性”的审美形象。A./ 甚至 而 就是 也 从而 B.不仅 而且 其实 / 而 于是C.无论 还是 但 只是 并且 / D.之所以 乃至 却 而是 / 以及19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组是( )象征和隐喻的运用使本诗语言的张力达到特别的高度,以至可以存在多种理解。诗歌要求表现心灵的理想境界,不可避免地要运用比喻和象征。通过比喻和象征,诗歌语言获得更大张力,本来难以言传的心的幻想得以再现和传达。中国古代诗歌是运用象征和比喻的典范,如李商隐的锦瑟。诗人美好的想象、敏锐的情感会以象征、比喻的形式在鲜明的语言形象中具体化

31、、生动化。它韵味悠长,可打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人生经历的人们的心,从而获得超越时空的魅力。A B C D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選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从新课改的视角看,教师不应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 ,他将“游客”引入佳境,自由观赏、探究奥秘,但当“游客”对巍然高耸的建筑群茫然不解或不识鸟兽草木之名时,他不会置身事外, ,令人如沐春风,有时还要像仙人指路,在“游客”的思路出现滞涩凝绝时轻灵而高妙地一“点”,即收到“ (诗句)”的奇效 。高二第三次月考试题答案1C“透露出一丝无奈”有误,此句是写红梅开时的冰容雪姿,孤瘦高洁。2A“表达

32、了与桃杏一起装点春天的愿望”分析有误,从第一题的A项可以判断出。3、A(3分)A项,对应注释天太天党应该是气势森然严肃之态,此项内涵错误。4D(3分)原句表达感情:英雄已为中原流尽眼泪,表达了渴望收复失地而又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伤感痛苦。D表现的是欣赏江山美景的喜悦。5(6分)(1)诗人使用秋云、岁晚、夜寒、青山、春暮等意象渲染了苍凉的氛围,借景抒情,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2)表现了辛弃疾渴望收复失地,却又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苦痛,再加之作者对诗人的惋惜、对统治者的失望,全诗情怀悲壮感人。【解析】题干提示从两个方向作答赋分,同时要关注作者张以宁对诗人辛弃疾所表达的感情。评分要点:结合诗歌相关

33、内容(2分),分析其苍凉的意境(2分)和悲壮的情怀(2分)。6D学术语言进入公众传播领域的话语方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是娱乐语言,“完全不可能”显得绝对。7C“梁山伯、祝英台”在电影中“武艺高强”“飞檐走壁”,不属于“学术”范围内的“恶搞”。8A A项原文出现在“娱乐文化的垃圾堆边东闻西嗅”,容易让读者理解成“所有的娱乐文化都是垃圾”,但娱乐文化中也有精品。B错在“主要阵地”和“现在是一条很好的途径”。C项错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就是在制造出一种学术思想进入公共领域的幻觉”。D项错在“他们只配到垃圾堆里去捡塑料袋”,原文中“随手捡起的一个塑料袋”是比喻的说法。9(1)BC(答C给3分,答B给2分,

34、答A给1分;答DE不给分。)A最初热心于旧体诗词,语言浑成,意境高远。但林先生感到写旧体诗词难以跳出古人的窠臼,后来决定改写新诗。D林先生标举“少年精神”“建安风骨”“盛唐气象”,与对包括诗歌在内的文学艺术具有敏锐的感受力无因果联系。E“遗憾之情”的对象错误,原文说的是“我还为缺少理想主义、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而遗憾”。(2)他研究古典诗歌的目的是寻求创作的经验及诗歌形式发展的规律。他对包括诗歌在内的文学艺术有敏锐的感受力。他长于文学史的总体把握和宏观研究。(对一点给2分。)(3)致力于把握现代生活和现代汉语的新节奏,并创造性地将中国诗歌的民族形式运用到新诗的写作之中。他的学术研究独具慧眼,成就

35、非凡。为人清高,艺术趣味高雅,学风严谨灵活,有一股朴茂纯真的灵气。(对一点给2分。)(4)观点一:人生作为都指向青春,理想和美,有追求,潇洒自如,诗意生存。 理由:林先生自幼心理埋下诗的种子,一生坚持诗歌创作,诗意新颖,意识现代,语言浅显而含义深邃;林先生的学术研究交融着他的人格魅力,始终保持着青年人的朝气和活力;诗人的气质、风骨和学者的胸襟、追求完美统一在林先生身上。 观点二:高瞻远瞩,孜孜以求,执著探索,精神永驻,生命如诗。 理由:林先生首先是诗人,一生心系诗歌,由旧体诗到新诗,勤于创作,不断探索,诗歌贯穿生命始终;学术研究独具慧眼,学风严谨又灵活,一生笔耕不辍,奋斗如诗;讲坛上才华横溢,

36、诗人风度,吸引考生,教学出色;离去潇洒从容,生命最后的遗憾也诗意。(观点明确给2分;论述合理、理由充分,给6分。其中观点明确,理由只要答出三点即可得满分。)10、(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2)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3)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4)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11C附:依附。12C“五经”不包括中庸。13D朝廷让他任“右军将军”,他未任职;后又让他任“散骑常侍、太子中庶子、步兵校尉”,他称病不任职。14(1)着手办事并不难,但要成就功业却很难。羯寇似游魂出没不定,为时 已久,桓温征讨他们,得到了羯寇占领的土地却又失去了,宋武帝最终也未能成功。(2)当

37、时芮珍宗休假回家,王规对他很疏远,芮珍宗返回京都,秘密上奏说王规“不理郡中政事”。 (“为功”“竟”“羯寇游魂”“假”“薄”“密奏”。)【参考译文】王规字威明,琅邪临沂人。王规八岁时,遭逢生母丧事,守丧期间至诚至孝。太尉徐孝嗣每次见到他,都被他的孝心感动得流泪,称他为“孝童”。王规的叔父王暕对他也十分器重,经常说:“这孩子是我们家的千里驹。”王规十二岁时,对五经的大义都大致通晓。长大成人之后,更喜爱学习且有口才。王规初州里举荐为秀才,郡里选用他担任主簿。王规从家中被征召出来任秘书郎,多次升迁任太子舍人、安右南康王主簿、太子洗马。天监十二年,朝廷改建太极殿,建成之后,王规(向朝廷)呈献新殿赋,文

38、辞十分精巧。晋安王萧纲出京任南徐州刺史,他从严选用属官,王规被选用为云麾谘议参军。过了很久,王规又出京任新安太守,因居父丧而离职。服丧期满之后,王规袭封南昌县侯,被任命为中书黄门侍郎。皇上命王规与陈郡的殷钧、琅邪的王锡、范阳的张缅一同侍奉太子,昭明太子对他们都以礼相 待。当时,湘东王任京尹,和朝中大臣集会宴饮,席间,湘东王吩咐王规行酒令。王规从容回答道:“自从晋迁至江左以来,没有过这种做法。”当时,特进萧琛、金紫光傅昭在座,都认为这话说得很有见识。普通初年,陈庆之北伐,收复洛阳,朝中百官齐声庆贺,王规退朝后说:“着手办事并不难,但要成就功业却很难。羯寇似游魂出没不定,为时已久,桓温征讨他们,得

39、到了羯寇占领的土地却又失去了,宋武帝最终也未 能成功。我们孤军深入敌境,没有后援,兵力无法连上,军粮无以为继,这一仗,将要招来祸患了。”不久朝廷的军队果然全军覆没。他对事物的 透彻了解多与此相似。普通六年,高祖在文德殿设宴为广州刺史元景隆饯行,下诏命大臣们赋诗,规定都同用五十韵作诗,王规提起笔立即就写完呈上,诗句文辞又很优美。高祖赞赏王规的才气,当天便下诏任命他为侍中。 中大通二年,王规出京任贞威将军骠骑晋安王长史。当年,晋安王被立为皇太子,王规仍然就任吴郡太守。主书芮珍宗的家在吴郡,以前的太守都尽心巴结他。当时芮珍宗休假回家,王规对他很疏远,芮珍宗返回京都,秘密上奏说王规“不理郡中政事”。不

40、久王规便改任左民尚书,吴郡的官吏百姓一千多人到京城请求让王规留任,先后三次上表请奏,皇上不答应。不久王规以左民尚书的身份兼任右军将军,没有上任,又被任命为散骑常侍、太子中庶子,兼任步兵校尉。王规称病推辞,不肯任职,在钟山宋熙寺建屋居住。大同二年,王规去世,享年四十五岁。王规收集后汉书各家说法,注续汉书二百卷,还有文集二十卷。15、(1)A E(答A 给2分,答E给3分,答C给1分。)B项,“经过他们的努力,终于改变了人们的看法”属于无中生有;C项,不是大众性,也不是强调平凡更能打动人心。而是开篇设置悬念,首尾呼应,使小说的情节更加完整;D项,不是老人是把生死之事看开了,而是老人抱定了与老妻同去

41、的信念。(2)表层含义:小说讲述的是一对老人的爱情故事,体现的是一种老式爱情,即中国传统的同甘共苦、夫唱妇随的爱情。深层含义:“老爱情”中的“老”即为永久、永恒之意,真正的爱情永远青春不老。妻子死了,丈夫也平静地“陪着妻子一起去了”。老夫妻生死相依的爱情永存。(3)形象:自私、浅薄。(把自己的孩子丢在父母家里,凡事首先从自己的角度考虑。)不孝、不懂感恩。(回到父母家,她一边喝着老人给她做的红枣汤,一边“埋怨和教训她的双亲”。)作用:推动情节发展,小说中的女儿绝非是可有可无的闲人,老妇人的猝死与女儿的吵闹密切相关。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作者是以女儿的浅薄和利己反衬老夫妻的宽容和仁慈。(4)答案一:

42、不应该删掉。这个结尾看似离奇,但从小说的写作看,又是合理的。结尾的这个情节恰是小说的高潮,那矮小的老人在和孙子的对话中就已经明确了死志,结尾这个情节就有了震撼人心的效果。突出了老人视爱情重于生命的形象,“你看外婆临死不肯闭眼,她丢不下我,我也丢不下她。我要陪着你外婆哩”。这个情节恰好体现了这是“我一生能说的最动人的爱情故事”,突显了小说“生死相依的爱情永存”这一主题。(答“应该删掉”也可。要求条理清晰,能够自圆其说。)16【答案】B【解析】A项,“时不可兮骤得”意思是“美好的时光不可轻易得到”,而不是指“时机”;C项,“空前绝后”意思是前后都没有,不合语境;D项,“望洋兴叹”原指在伟大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17【答案】C【解析】A成分残缺,在“形成”前加“使之”,B.成分残缺,在“漠然”后加“的态度”;D.搭配不当,“调动”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不搭配。18【答案】D19【答案】A【解析】这段文字论述诗歌通过比喻和象征达到表现纤细幽微情感这一中心。第句提出论述的中心,解释,举锦瑟诗来证明。20【答案】教师更应像一个导游 而是适时出面做精彩解说 柳暗花明又一村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