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第15课 从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学案导学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的背景、简况、结果和影响。义和团运动兴起的背景、口号、结果和历史意义。2过程与方法: 从多方面、多角度分析甲午战争爆发的背景和影响;从主观、客观两个方面分析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中日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三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危机感和责任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二、复习要求:准确记忆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的主要史实(战争的起因、经过、结局、影响等);战争的失败对中国政局的影响;有关义和团的基本史实、
2、性质和评价;联系所学史实能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的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三、预习提纲(一)、甲午中日战争1,背景(1),从明治天皇开始,日本逐渐形成了强占 、侵略朝鲜、夺取 、占领人中国,进而征服全世界的对外扩张政策。(设问思考:全面分析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2), 是中日战争的导火线。2,经过:(1)、1894年7月,日本在 海面偷袭清军运兵船,挑起了中日甲午战争。(2)、中日海军在 展开决战。(3)、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清政府被迫同日本签订 ,这是继南京条约以后的危害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3,影响:(1),外国侵
3、略势力深入到 ;外国资本的压制,严重阻碍着中国 的发展;巨额的赔款使国家的财政不堪重负。(2),中华民族陷入了极其深重的危机。俄、德、法“ ”拉开了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序幕,各国纷纷在中国划分 ,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3),清政府为挽救统治危机,进行了 改革。(4),中国的知识界和各阶层民众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救亡图存的斗争。(二)、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1,义和团运动(1),概况:19世纪末,广大人民群众的 斗争汇集成了义和团运动,他们怀着朴素的 ,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清政府无力镇压,只好 ,义和团在中国北部迅速发展。义和团提出“ ”的口号,势力迅速遍及京津。八国联军攻陷北
4、京后,慈禧太后在逃亡西安的途中发出“剿匪谕旨”,义和团运动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2),意义:体现了中国人民 的英勇斗争精神,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气焰,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清王朝的 运动。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目的:镇压中国人民的义和团运动,维护帝国主义的在华利益。(2),经过:1900年6月,八国联军在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的率领下从 进犯北京,遭到义和团的顽强阻击,义和团还向北京 和 发起猛烈进攻。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后,慈禧太后和光绪帝逃往西安。(3),结果及影响:1901年,八国联军胁迫清政府签订了 ,使中国完全陷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在北京设立的 成为列强侵华的大本营。四、线索勾勒
5、日本发展强盛对外侵略扩张列强共同瓜分中国中国仍然落后顽强抗击侵略农民阶级奋起抗争惨烈现实须继续探索五、重点、难点阐释1、甲午中日战争发生的原因 (1)日本方面:日本明治维新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但由于改革不彻底,封建残余浓厚。由于国内市场狭小,阶级矛盾尖锐,日本统治集团急需从侵略中寻找出路,为此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2),国际环境方面:充分利用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趋势和列强之间的矛盾,国际环境比较有利。3),中国方面: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的落后以及统治阶级的腐朽。4),1894年,朝鲜爆发了农民起义给日本发动侵略战争提供了良机。2、甲午战争对中日两国的影响甲午中日战争无论对中
6、国还是对日本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日本从战争中得到的利益是巨大的,有巨额的赔款,还有大量的战利品。日本在战争中发了大财,一跃而成为亚洲的强国,挤进了列强行列,提高一国际地位,英国甚至同它结盟,视为平等的伙伴。日本也从此走上了军国主义的道路,积极对外进行侵略扩张。中国在甲午战争后则跌入万劫不复的深渊,战前,英、法还曾过高的估计中国的实力,一直把中国视为英俄在远东的缓冲力量,法国也曾在中法战争后把中国看作亚洲四强之一。而这次战后,列强露出了凶残的本性,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使中国面临空前的亡国灭种的民族危机。但它给中国社会的震撼程度也远远超出了两次鸦片战争和中法战争,唤起了整个中华民族的觉醒。
7、3关于义和团运动与太平天国运动的比较相同点:都是近代以农民为主体的革命运动;都以宗教作为发动、宣传和组织运动的主要手段,采取暴力斗争的方式;规模和影响都很大;都暴露出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都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都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都说明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不同点:从兴起的原因看,前者主要是由于鸦片战争后国内阶级矛盾的空前激化;后者主要是由于中华民族和帝国主义矛盾的尖锐。从斗争的主要对象看,前者把斗争的矛头主要指向清王朝;后者把斗争的矛头指向帝国主义。从运动的进程看,前者有统一的领导,建立了自己的政权,提出了明确的革命纲领;后者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和斗
8、争纲领,始终处于分散状态。从清政府对运动的态度看,清政府对前者自始至终坚持“剿”;对后者则经历了“剿”“抚”“剿”的变化。从对西方的态度看,前者在反对列强侵略的同时,主张学习西方;后者盲目排斥一切外来事物。4对“扶清灭洋”口号的评价 “扶清灭洋”口号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即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然而,这一口号并不是义和团在科学分析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之后提出的。因此,这个口号既是民族矛盾激化的结果,又是大多数中国人民对中外反动势力的认识还处在感性阶段的产物。这一口号继承了群众在反洋教斗争中所逐渐形成的朴素认识,也反映出广大小生产者无法冲破皇权主义的思想枷锁,
9、而只能将封建国家作为被侵略的整体来保卫的思想认识阶段。“灭洋”触及了时代救亡的主题,但它又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扶清”虽然同样具有“爱国”和“保清”的含义,却又将“中国”、“朝廷”和“大清”等观念混同,这表明义和团在主观上不反对清政府,也不反对封建制度。这一口号的提出,最初曾起了发展队伍和壮大声势的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清政府的政策。但是,这个口号也使义和团放松了对清政府的警觉,不能识破清政府的阴谋诡计,以至后来上当受骗。六、知识运用一、选择题 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A由朝鲜东学党人起义而引发 B朝鲜国王请求中日双方帮助镇压东学党起义而引起C.中日两国军队冲突而爆发 D.日本统
10、治者借口朝鲜事变蓄意发动2.甲午中日战争中,日军中国居民进行疯狂屠杀的地点是 ( )A B C D3.西方报刊发表评论说:“日本是披着文明的皮面带有野蛮筋骨的怪兽。日本今已摘下文明的假面具,暴露了野蛮的真面目。”此评论是针对A甲午中日战争中,日军占领大连时对当地居民实行的大屠杀 B甲午中日战争中,日军占领旅顺时对当地居民实行的大屠杀C日本控制朝鲜后,对朝鲜人民的反抗实行的大屠杀D日本割占台湾后,对台湾人民的反抗实行的大屠杀4.在马关条约中,最有利于列强对华经济扩张的条款是A开辟新的内河航线 B在苏、杭富庶地区开放新的通商口岸C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D给予日本巨额赔款5马关条约开放的通商口
11、岸与南京条约相比A数量增多 B.遍及中国南北沿海 C深入中国腹地 D.集中在中国东南沿海6. 义和团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是A清朝的腐朽统治 B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C贫苦农民富有斗争精神 D贪官恶霸横行乡里7.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带有笼统的排外性质,这是指义和团A没有区别侵略和外来的进步文明 B没有正确区别外来侵略的目的和结果C. 没有认清清政府的腐败和资本主义的先进 D具有反帝斗争的彻底性8.下列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正确的有仍然是农民运动的一种特殊斗争形式 是一次以农民为主体的反帝爱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加速其灭亡具有盲目的排外性和落后的“小农狭隘意识”A B C D9.太平天国运动
12、和义和团运动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 A.运动主体力量为农民 B.体现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C.以外国列强为斗争对象 D.对西方生产方式的态度10李大钊在一首诗中写道:“圆明两度昆明劫,鹤化千年未妒归。”“两度劫”发生在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A B C D二、非选择题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该督(李鸿章)身膺疆寄数十年,其昔日攻粤、捻诸逆,以洋人得功,遂终身以洋人为师,而不知改变。创办海军,糜币千数百万,而至今不能一战。是李鸿章之贻误大局者一。材料2:倭人于近十年来,一意治兵,专师西法,倾其国力,购制船械,愈出愈精。中国限于财力,未能撒手举办,遂觉相形见绌。海军快船
13、快炮太少,仅足守口,实难纵令海战。引自李鸿章1894年据实陈奏军情折材料3:1894年11月22日,我与总署晤谈一次。我问他们是否还能支持这个战争。他们说他们不能了。我说:你们有兵士二万五千人在北京没事做。他们答:那些兵不能打仗,中国军队目的不是作战,而是威吓百姓。我说:若相信再战没好处,应当议和。他们说:自然他们希望议和,但由于不能和日本通信,怎能办到呢?我说:假若授权给我,我可以经由我们驻东京公使进行商谈。他们高兴了,请求我立即照办。引自美国公使田贝论中日战争回答 材料1作者为何指责李鸿章?理由是否属实? 材料2认为中国海军与日本相比“相形见绌”的原因是什么?其真实意图何在? 材料3,清政
14、府总署官员对中国国军队作用的谈话,说明了什么根本性的问题?分析以上材料,总结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主要原因何在。12. 对比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异同。13.一种观点认为义和团运动与太平天国和辛亥革命一起构成了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历史上的三次革命高潮。第二种观点认为“受封建思想支配的反洋教运动和义和团运动,是与洋务运动、维新运动相悖反的,尽管事出有因,并有广大群众参加,但不能认为是正确的。”“人们常说,义和团运动彻底粉碎了,或有力地阻止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阴谋。这话是夸大了的”。你同意上述哪一种观点?结合史实论证你所同意的观点。参考答案:【课堂检测】一、选择题 15 DABCC 610 BA
15、DDD二、非选择题11因为他一味依赖外国,贻误了战机,基本属实。中国财力有限,对海防投入费用太少。为其消极抵抗的行径辩护。清政府军队是封建统治阶级对内镇压人民的主要工具。清政府过于依赖外国;作战消极;妥协求和;士兵战斗力不强;日本则长期准备充分。12.相同点:领导阶级、运动主体、斗争方式:都是农民阶级领导的以农民群众为主体、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的农民运动。组织形式:都是利用宗教结社形式来发动、组织群众,都具有浓厚的迷信色彩。结果: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下失败。作用: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不同点:组织及发展情况:太平天国运动有组织、有纲领,建立了政权,坚持斗争14年,势力发展到18个省;义和团
16、运动没有统一组织,没有纲领,没有建立政权,主力主要在山东、直隶一带发展,时间也仅一年多。主要斗争矛头:太平天国运动以反封建为主,斗争矛头主要指向清政府;义和团运动的主要斗争矛头指向帝国主义,曾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 13.第一种观点:19世纪末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险。面对空前的民族危机,义和团奋起反抗。义和团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也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走狗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加速了它的灭亡。义和团运动继承了太平天国的革命精神,又为辛亥革命准备了条件,构成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史上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主线。第二种观点:由于受小生产方式限制的阶级局限性,义和团运动不代表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潮流和方面。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扶清”表明义和团对封建统治者抱有幻想,“灭洋”具有盲目排外的性质,义和团运动希望维护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义和团运动并没有起到挽救民族危亡的作用。义和团运动后,帝国主义继续推行对中国分而治之政策,扶植反动军阀,变相瓜分中国,日本等帝国主义国家甚至企图独占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