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解析》山东省济南市莱芜一中2020届高三3月开学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749797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7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析》山东省济南市莱芜一中2020届高三3月开学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解析》山东省济南市莱芜一中2020届高三3月开学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解析》山东省济南市莱芜一中2020届高三3月开学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解析》山东省济南市莱芜一中2020届高三3月开学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解析》山东省济南市莱芜一中2020届高三3月开学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解析》山东省济南市莱芜一中2020届高三3月开学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解析》山东省济南市莱芜一中2020届高三3月开学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解析》山东省济南市莱芜一中2020届高三3月开学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解析》山东省济南市莱芜一中2020届高三3月开学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解析》山东省济南市莱芜一中2020届高三3月开学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解析》山东省济南市莱芜一中2020届高三3月开学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解析》山东省济南市莱芜一中2020届高三3月开学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解析》山东省济南市莱芜一中2020届高三3月开学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解析》山东省济南市莱芜一中2020届高三3月开学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解析》山东省济南市莱芜一中2020届高三3月开学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解析》山东省济南市莱芜一中2020届高三3月开学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解析》山东省济南市莱芜一中2020届高三3月开学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解析》山东省济南市莱芜一中2020届高三3月开学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解析》山东省济南市莱芜一中2020届高三3月开学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解析》山东省济南市莱芜一中2020届高三3月开学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解析》山东省济南市莱芜一中2020届高三3月开学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6页
《解析》山东省济南市莱芜一中2020届高三3月开学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6页
《解析》山东省济南市莱芜一中2020届高三3月开学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6页
《解析》山东省济南市莱芜一中2020届高三3月开学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6页
《解析》山东省济南市莱芜一中2020届高三3月开学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26页
《解析》山东省济南市莱芜一中2020届高三3月开学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莱芜一中高三下学期开学测试生物试题一、选择题1.地衣由真菌菌丝包裹着绿藻或蓝藻细胞构成,藻细胞进行光合作用为地衣制造有机养分,而菌丝则吸收水分和无机盐,为藻细胞进行光合作用提供原料,并使藻细胞保持一定的湿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共生藻的叶绿体中合成的有机物是真菌唯一的有机物来源B. 真菌菌丝可以藻细胞提供钾、钙、磷等微量元素C. 在沙漠或裸岩上从地衣开始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D. 组成地衣的细胞在光镜下都可以观察到细胞质和细胞核【答案】C【解析】【分析】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

2、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地衣是由真菌和藻类两种生物在一起共生形成的共生体,据此解答。【详解】A、共生藻不一定都含有叶绿体,如共生蓝藻是原核生物,没有叶绿体,A错误;B、钾、钙、磷是大量元素,B错误;C、沙漠或裸岩上发生演替属于初生演替,C正确;D、组成地衣的细胞不一定都有细胞核,D错误。故选D。2.端粒是真核细胞染色体末端的一段DNA-蛋白质复合体,在新细胞中,细胞每分裂一次,端粒就缩短一小段,缩短到一定程度,细胞停止分裂。端粒酶是细胞中负责端粒延长的

3、一种由蛋白质和RNA构成的核糖核蛋白体,可以让端粒不会因细胞分裂而有所损耗,使得细胞分裂的次数增加。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端粒、端粒酶、核糖体的完全水解产物中均有糖类B. 组成端粒、端粒酶、T2噬菌体的化合物相同C. 端粒缩短可能是导致细胞衰老的原因之一D. 在癌细胞等肿瘤细胞中端粒酶的活性可能较高【答案】B【解析】【分析】1、核糖体:主要由蛋白质和RNA组成,普遍分布在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中。2、端粒存在于真核生物染色体的末端,是由DNA序列及其相关的蛋白质所组成的复合体。3、端粒酶是一种逆转录酶,由蛋白质和RNA构成。【详解】A、端粒、端粒酶、核糖体完全水解的产物中都有糖类,依次是脱氧

4、核糖、核糖和核糖,A正确;B、组成T2噬菌体和端粒的化合物是蛋白质和DNA,而端粒酶的化合物是蛋白质和RNA,B错误;C、随着细胞分裂次数的增加,端粒会逐渐缩短,当端粒内侧的正常基因受到损伤时,会使细胞活动渐趋异常,可导致细胞衰老,C正确;D、癌细胞具有无限增殖的能力,端粒酶能让端粒不会因细胞分裂而有所损耗,使得细胞分裂的次数增加,因此癌细胞等肿瘤细胞中端粒酶的活性可能较高,D正确。故选B。3.蜜蜂群体中蜂王和工蜂为二倍体,雄蜂为单倍体。下图为雄蜂产生精子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变化示意图(染色体未全部呈现),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雄蜂的精原细胞和精细胞中核DNA含量相同B. 雄蜂有丝分裂和

5、减数分裂过程中均未出现同源染色体的分离C. 雄蜂有丝分裂后期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中都含有32条染色体D. 雄蜂产生精子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提高了精子中染色体组成的多样性【答案】D【解析】【分析】据题图分析,雄蜂为单倍体,体内没有同源染色体,在进行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所有染色体移向细胞的一级,使次级精母细胞染色体数目不减半,最终形成的精细胞与体细胞相同,据此答题。【详解】A、雄蜂的精原细胞进行的是假减数分裂,据图分析可知,其产生的精细胞与精原细胞核DNA含量相同,A正确;B、雄蜂是由卵细胞直接发育而来,体内没有同源染色体,因此雄蜂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均不会出现同源染色体分离,B

6、正确;C、雄蜂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加倍,染色体数为32条,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所有细胞移向同一级,因此雄蜂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染色体数目加倍也含有32条染色体,C正确;D、雄蜂产生精子过程中并没有体现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产生的精子中染色体组成没有多样性体现,D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蜜蜂的繁殖方式以及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解题的关键是理解雄蜂由未受精的卵细胞直接发育而来,以及雄蜂产生精细胞的示意图,难度较难。4.无融合结子是指不发生雌、雄配子细胞核融合而产生种子的一种无性繁殖过程。下图为我国科研人员对杂交水稻无融合结子品系的研究:含基因A的植株形成雌配子时,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染色体

7、均移向同一极,导致雌配子染色体数目加倍;含基因B的植株产生的雌配子不经过受精作用,直接发育成个体。雄配子的发育不受基因A、B的影响。研究人员采用如图所示杂交方案,获得了无融合结子个体。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子代自交后代基因型不会发生改变B. 子代自交后代的基因型最多有四种C. 子代自交可得到单倍体植株D. 无融合生殖有可能导致基因多样性降低【答案】B【解析】【分析】本台考查的是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依据题干信息“含基因A的植株形成雌配子时,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染色体均移向同一极,导致雌配子染色体数目加倍;含基因B的植株产生的雌配子不经过受精作用,直接发育成个体。雄配子的发育不受基因A、B的

8、影响”进行作答即可。【详解】A、子代的基因型是AaBb,作母本时,由于含有A基因和B基因,因此既有雌配子染色体数目加倍,也有雌配子直接发育成完整个体,综合起来最终自交形成的个体的基因型依然是AaBb,A正确;B、子代的基因型是Aabb,作母本时产生的雌配子是Aabb,作父本时产生的雄配子是Ab和ab,则自交后代产生最多产生AAabbb和Aaabbb两种基因型,B错误;C、子代的基因型是aaBb,基因B能使雌配子直接发成个体,为单倍体,C正确;D、无融合生殖缺乏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可能导致基因多样性降低,D正确。故选B。【点睛】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

9、定律的实质等知识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并学会分析题干获取信息,利用有效信息进行推理、综合解答问题。5.下列有关生物学实验或科学探究活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依据电镜照片制作的细胞亚显微结构三维动画属于物理模型B. 渗透现象演示装置中半透膜两侧溶液浓度相等后漏斗中液面不再上升C. 探究不同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时应避免温度等其它因素对实验结果造成的影响D. 分离叶绿体色素时滤纸条上色素带的清晰度受二氧化硅、碳酸钙用量以及叶龄等因素的影响【答案】B【解析】【分析】1、模型: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作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的描述,这种描述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

10、形式:物理模型、概念模型、数学模型等。2、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一是半透膜,而是浓度差。3、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提取色素时需要加入无水乙醇(溶解色素)、石英砂(使研磨更充分)和碳酸钙(防止色素被破坏)。【详解】A、物理模型是指以实物或图画形式直观地表达认识对象特征的模型,制作的细胞亚显微结构三维动画就是一种物理模型,A正确;B、当分液漏斗液面不再升高时,只是水分子的进出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半透膜两侧溶液浓度不相等,B错误;C、探究不同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时,自变量是光照强度,温度是无关变量,实验中应避免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造成的影响,C正确;D、二氧化硅、碳酸钙用量以及叶龄等因素都会对绿

11、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有影响,D正确。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了模型的概念、渗透作用的原理、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以及色素的提取与分离等实验,本题的易错点是不能理解渗透作用的原理,准确的判断半透膜两侧的浓度差。6.在连续恒速给药(如静脉输注)的过程中血药浓度会逐渐增高,一段时间后可达稳定而有效的血药浓度,此时药物吸收速度与消除速度达到平衡,这时的血药浓度称为稳态血药浓度。结合相关知识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稳态是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维持相对稳定状态,注射药物一般不影响稳态B. 注射量相同的情况下,静脉注射比肌肉注射会使药物更快达到全身各部位C. 理想的给药剂量应使稳态血药浓度维持在最小中毒浓

12、度与最小有效浓度之间D. 当治疗效果不满意或发生不良反应时,可通过测定稳态血药浓度对给药剂量加以调整【答案】A【解析】【分析】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由于细胞不停地进行代谢活动和外界环境的不断变化的影响,导致人体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及化学物质含量也不断发生变化。在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以及各器官协调配合下,机体的内环境稳态才能得以维持,细胞的各项生命活动才能正常进行,机体才能适应环境的不断变化。【详解】A、人体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随着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的进行不断发生变化,注射药物会影响稳态,A错误;B、静脉注射直接进入血

13、浆,肌肉注射先进入组织液,在进入血浆,因此静脉注射的药效更快,B正确;C、药物在人体内发挥治疗作用时,该药物的血药浓度应介于最低有效浓度和最低中毒浓度之间,C正确;D、注射药物会影响内环境的稳态,当治疗效果不满意或发生不良反应时,可通过测定稳态血药浓度对给药剂量加以调整,D正确。故选A。7.下图为克雷白杆菌产生卡那霉素抗性的过程,表示使用卡那霉素后死亡个体。表示卡那霉素菌体。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卡那霉素的使用是导致克雷白杆菌产生抗药性的根本原因B. 从a时期到b时期克雷白杆菌群体发生了进化C. 抗卡那霉素基因频率在该抗生素的选择下逐渐升高D. 卡那霉素使用之前该抗性基因的产生属于中

14、性突变【答案】A【解析】【分析】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首先细菌的抗药性存在着变异。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使用抗生素时,把抗药性弱的细菌杀死,这叫不适者被淘汰;抗药性强的细菌活下来,这叫适者生存。【详解】A、克雷白杆菌产生抗药性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A错误;B、从a时期到b时期不耐受卡那霉素的个体大量死亡,而耐受卡那霉素的个体大量增殖,则种群基因频率一定发生了改变,克雷白杆菌群体发生了进化,B正确;C、在卡那霉素的选择作用下,抗卡那霉素基因频率逐渐升高,C正确;D、突变具有不定向性,卡那霉素使用之前该抗性基因的产生属于中性

15、突变,D正确。故选A。【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8.电流计与神经纤维的连接方式如图1所示,图2是在箭头处施加一定的刺激后,根据电流计指针的变化做出的曲线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刺激前,图1中a、b两处膜内K+浓度均比膜外高B. 若减小ab间距离为0,则刺激后电流计指针不偏转C. 若只增大ab间距,受刺激后图2中d值将变大D. 若将a点处电极移向膜外,在箭头处施加刺激,电流计指针变化曲线图与图2不同【答案】B【解析】【分析】静息电位及其产生机制:指细胞未受刺激

16、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呈外正内负状态。形成机制是:K+外流。动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动作电位是可兴奋细胞受到有效刺激时,其膜电位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一次快速而可逆的电位变化过程,包括峰电位和后电位。形成机制:Na+快速内流形成。【详解】A、刺激前,图1中a、b两处为静息电位,膜内K+浓度均比膜外高,A正确;B、若减小图1中ab间的距离,则刺激时图2中的d也随之减小,但是当ab=0时,电流计指针偏转一次,B错误;C、d代表两点之间传导需要的时间,若只增大ab间距,受刺激后图2中d值将变大,时间变长,C正确; D、若将a点处电极移向膜外,在箭头处施加刺激,电流计指针变化曲线图起点为0

17、,与图2不同,D正确。故选B。9.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主要目标是将本世纪全球平均气温上升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并为把升温控制在15摄氏度之内努力。本世纪下半叶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才能降低气候变化给地球带来的生态风险以及给人类带来的生存危机。下列说法符合该公约精神的是( )A. 向绿色可持续的增长方式转型B. 开垦新土地作为保障粮食安全的有效措施C. 禁止化石燃料的使用为主要措施之一D. 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对海岛国家影响较小【答案】A【解析】【分析】影响气候的因素主要有纬度因素、地形地势因素、海陆因素、洋流因素和人类活动等近50年来,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急剧增加

18、,使全球气温升高,旱涝等灾害频繁排放出的氯氟化合物破坏高空的臭氧层,导致地面太阳紫外线辐射增强,进而危及人类的健康。【详解】A、减少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积极开发使用新能源,大力植树造林等,向绿色可持续的增长方式转型,A正确;B、开垦新土地,破坏植被,不符合公约精神,B错误;C、化石燃料是现代社会的主要能源,可减少使用,不能禁止化石燃料的使用,C错误;D、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海平面上升,对海岛国家影响较大,D错误。故选A。10.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渔业养殖中,其种群数量维持在环境容纳量时,可获得最大的单日捕

19、获量B. 个体之间的生存斗争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C. 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是提高大熊猫生存环境的容纳量D. 控制有害生物时,其种群数量应控制在环境容纳量的一半左右【答案】D【解析】【分析】环境容纳量是指特定环境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用k值表示。种群的数量不是固定不变,而是在某值上下波动的。建立自然保护区目的是防止珍稀动物被捕杀,提高它们的存活率。【详解】A、使鱼的种群数量维持在K左右,可获得最大日捕获量,A正确;B、种群个体间的相互作用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环境容纳量的大小只与环境的变化有关,B正确;C、建立自然保护区、提高大熊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C正确;

20、D、害虫种群数量控制在环境容纳量的一半左右时,增长速率最大,这种情况下不适合控制害虫,D错误。故选D。11.CLAC通道是细胞应对内质网钙超载的保护机制,该通道依赖的TMCO1是内质网跨膜蛋白,这种膜蛋白可以感知内质网中过高的钙浓度并形成具有钙离子通道活性的四聚体,主动将内质网中过多的钙离子排出,当内质网中的钙浓度恢复到正常水平后四聚体解聚,钙通道活性消失。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TMC01基因缺陷的细胞可能会出现内质网中钙离子浓度异常B. 内质网内钙离子浓度的调节存在反馈调节机制C. 用3H标记合成TMC01的氨基酸,放射性会依次出现在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中D. 钙离子可作为内质网中

21、钙离子浓度调节的信号分子【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干信息,当内质网中钙离子浓度较高时,TMCO1膜蛋白形成具有钙离子通道活性的四聚体,主动将内质网中过多的钙离子排出,当内质网中的钙浓度恢复到正常水平后四聚体解聚,钙通道活性消失,从而维持内质网中钙离子浓度的正常水平,据此答题。【详解】A、若敲除TMCO1基因,则不能合成TMCO1跨膜蛋白,不能将内质网中过多的钙离子排出,导致内质网中钙离子浓度上升,使内质网中钙离子浓度异常,A正确;B、据题干分析,当内质网内钙离子浓度过高时,会促进钙离子通道活性的四聚体形成从而将过多的钙离子排出内质网,使内质网中的钙浓度恢复到正常水平,这体现了反馈调节,B

22、正确;C、TMCO1是内质网上的跨膜蛋白,属于结构蛋白,所以不需要内质网加工、高尔基体加工,因此放射性不会出现在高尔基体中,C错误;D、题干信息显示TMCO1跨膜蛋白存在钙离子结合特异性受体,钙离子可作为内质网中钙离子浓度调节的信号分子,D正确。故选C。12.细菌、放线菌、真菌、蓝藻、轮虫、小线虫、蚯蚓、鼠妇等生物杂居在土壤中,他们的分布受土质、土层、食物、季节、耕作措施等因素所制约。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土壤中的生物既有生产者也有分解者B. 可用抽样检测法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物种丰富度C. 利用放线菌、真菌等产生的抗生素防治作物病害属于生物防治D. 土壤含氧量、有机物含量是影响土壤生

23、物垂直分布的主要因素【答案】B【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的成分包含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气候、能源、无机物、有机物)。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肥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有机质含量的多少。没有生物的参与(生物循环),就不会有土壤的形成。【详解】A、土壤中的生物复杂多样,既有生产者也有分解者,A正确;B、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物种丰富度采用取样器取样法,B错误;C、有害病虫的防治包括机械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利用放线菌、真菌等产生的抗生素防治作物病害属于生物防治,C正确;D、土壤各层中含氧量和有机物的含量各不相同,土壤含氧量、有机物含量是影响土壤

24、生物垂直分布的主要因素,D正确。故选B。13.泡菜(乳酸发酵过的蔬菜)是许多亚洲国家的传统食品,在发酵液中通常发现的微生物包括乳酸菌、酵母和丝状真菌。如图表示这3种不同微生物群中活细胞数和卷心菜乳酸发酵过程中pH值的变化。发酵液中的溶解氧随时间下降,在第22天被完全耗尽。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pH值从第1天到第3天的下降主要由乳酸菌产生的乳酸引起B. 酵母细胞从第10天到第22天的生长与发酵液中的氧气有关C. 酵母细胞在第26天后开始产生酒精D. 一些丝状真菌在低pH值下表现出较高的耐受性【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图解:在泡菜制作过程中,乳酸菌的数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由于乳酸菌发

25、酵过程中不断产生乳酸,故pH呈下降趋势;酵母的数量也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丝状真菌的数量一致下降后基本保持不变。【详解】A、从图可知,第1天到第3天pH下降主要由乳酸菌代谢产生乳酸引起,A正确;B、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大量繁殖,第10天到第22天,酵母菌大量繁殖,与发酵液中的氧气有关,B正确;C、第22天发酵液中的溶解氧耗尽,因此酵母细胞在第26天之前就已经开始无氧呼吸产生酒精,C错误;D、图中分析可知,低pH值,丝状真菌活细胞数较高,表现出较高的耐受性,D正确。故选C。14.用XhoI和SalI两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分别处理同一DNA片段,酶切位点及酶切产物分离结果如图。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A

26、. 如图中两种酶识别的核苷酸序列不同B. 如图中酶切产物可用于构建重组DNAC. 泳道中是用SalI处理得到的酶切产物D. 图中被酶切的DNA片段是单链DNA【答案】D【解析】【分析】该题考查DNA的结构、限制酶的特点和功能等。DNA一般是双螺旋结构;限制酶可以识别特定的脱氧核苷酸序列,并在每条链中特定部位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进行切割。【详解】限制酶识别特定的脱氧核苷酸序列,不同的限制酶能识别不同的核苷酸序列,由电泳图可知XhoI和SalI两种酶分别切割时,识别的序列不同,A正确;同种限制酶切割出的DNA片段,具有相同的粘性末端,再用DNA连接酶进行连接,可以构成重组DNA,B正确;S

27、alI将DNA片段切成4段,XhoI将DNA片段切成3段,根据电泳结果可知泳道为SalI,泳道为XhoI,C正确;限制酶切割双链DNA,酶切后的DNA片段仍然是双链DNA,D错误,所以选D。【点睛】注意图1两种限制酶的识别位点数量,SalI有3个识别位点,能将DNA片段切成4段,XhoI有2个识别位点,能将DNA片段切成3段。二、选择题15.某果实的颜色由两对等位基因B、b和R、r控制,其中B控制黑色,R控制红色,且B基因的存在能完全抑制R基因的表达,现向某基因型为BbRr的植株导入了一个隐性致死基因s,然后让该植株自交,自交后代F1表现型比例为黑色:红色:白色=8:3:1,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

28、是( )A. s基因导入到B基因所在的染色体上B. F1的全部黑色植株中存在6种基因型C. 控制果实颜色的两对等位基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D. 对该转基因植株进行测交,子代黑色:红色:白色=2:1:1【答案】ACD【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可知,黑色果实的基因型为B_R_和B_rr,红色果实的基因型为bbR_,白色果实的基因型为bbrr。BbRr的植株若没有导入致死基因,自交后代黑色:红色:白色=12:3:1,导入致死基因后比例变为8:3:1,说明致死的全部为黑色,因此导入的是B基因所在的染色体,导致基因型为BB的植株死亡。【详解】A、据分析可知,致死的全部为黑色,s基因导入到B基因所在的染色

29、体上,A正确;B、红色(bbR_)的个体存活,所以s应与B在同一条染色体上,因此当BB组合时ss也会组合从而使个体致死,则F1的全部黑色植株有BbRRs、BbRrs、Bbrrs,共3种基因型,B错误;C、由题意可知,“BbRr的植株导入了一个隐性致死基因s,然后让该植株自交,自交后代F1表现型比例为黑色:红色:白色=8:3:1”,说明控制果实颜色的两对等位基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C正确;D、该转基因个体为BbRrs,对该转基因植株进行测交即与bbrr杂交,子代有BbRrs、Bbrrs、bbRr、bbrr,子代没有致死个体,因此子代黑色:红色:白色=2:1:1,D正确。故选ACD。16.如图

30、表示人体通过体液免疫消灭破伤风杆菌外毒素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细胞2、细胞3在骨髓成熟B. 仅细胞4中含有合成物质a的基因C. 、过程与细胞膜上蛋白质有关D. 细胞5属于保留分裂能力的细胞【答案】AB【解析】【分析】免疫是指身体对抗病原体引起的疾病的能力,特异性免疫包含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对抗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和癌细胞,此外也对抗移植器官的异体细胞。体液免疫为效应B细胞产生和分泌大量的抗体分子分布到血液和体液中,体液免疫的主要目标是细胞外的病原体和毒素。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细胞1为吞噬细胞,细胞2是T细胞,细胞3是B细胞,细胞4为效应B细胞,细胞5是记忆细胞,物质

31、a为抗体。【详解】A、细胞2即T细胞,起源于造血干细胞并在胸腺中发育成熟,A错误;B、 所有细胞中都含有合成物质a的基因,只有细胞4中物质a的基因进行了表达,B错误;C、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细胞2(T细胞)、细胞3(B细胞)与其细胞膜上蛋白质有关,C正确;D、细胞5属于保留分裂能力的细胞,当同一种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的浆细胞细胞和少量的记忆细胞,D正确。故选AB。17.下图为对刚收获的种子所做的一系列处理,据图分析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与具有相同的结构,故萌发能力相同B. 种子萌发时,细胞中/的值会增大C. 萌发过程中有机物的消耗导致种子的干重下降D.

32、种子萌发后发育成完整植株体现了细胞的全能性【答案】BC【解析】【分析】水在细胞中存在的形式及水对生物的作用:结合水与细胞内其它物质结合,是细胞结构的组成成分;自由水(占大多数)以游离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动(幼嫩植物、代谢旺盛细胞含量高)。据图示可知,为种子晒干的过程,为种子烘干的过程,为自由水,为结合水。【详解】A、丧失了结合水,不能再萌发,A错误;B、种子萌发时,自由水旺盛,细胞中/的值会增大,B正确;C、萌发过程中有机物的消耗,而同时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种子干重下降,C正确;D、细胞的全能性是由细胞到完成的个体,种子发育成植株是器官到完整个体,没有体现细胞的全能性,D错误。故选BC

33、。【点睛】本题考查水的含量和存在形式,自由水和结合水相互转化以及细胞的全能性等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水的含量,识记水的存在形式和细胞的全能性,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各个选项,属于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18.miRNA是真核细胞中参与基因转录后调控的小分子RNA,在生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发现水稻细胞内的miRNA393直接作用于生长素受体基因OsTIR1和OsAFB2的mRNA,抑制它们的表达;进一步研究发现miRNA393增多时水稻的生长素运输基因OsAUX1和分蘖抑制基因OsTBl的表达也显著性降低,导致水稻分蘖数增加和抽穗提前。以下结论正确的是( )A. miRNA393通过控

34、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B. miRNA393增多可导致水稻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降低C. miRNA393通过影响RNA聚合酶的功能调控生物性状D. 生长素参与水稻分蘖和抽穗的调控【答案】BD【解析】【分析】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有两种途径,一是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二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细胞的代谢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依据题干信息“水稻细胞内的miRNA393直接作用于生长素受体基因OsTIR1和OsAFB2的mRNA,抑制它们的表达”,据此答题。【详解】A、miRNA393作用的对象是基因和mRNA,而不是控制蛋白质的结构,A错误;B、miRNA393直接作用于生长素受体

35、基因OsTIR1,抑制它的表达,因此生长素的受体受损,进一步导致生长素的敏感性减弱,B正确;C、miRNA393直接作用于生长素受体基因OsTIR1和OsAFB2的mRNA,抑制它们的表达,而不是影响RNA聚合酶,C错误;D、由题干信息,生长素运输抑制,水稻分蘖数增加和抽穗提前,可知生长素参与水稻分蘖和抽穗的调控,D正确。故选BD。19.研究发现,脱落酸(ABA)可以抑制GAMYB基因的表达,同时可激活ABI5基因的表达,而ABI5蛋白可激活种子中脱落酸介导的基因转录,从而导致种子休眠。细胞分裂素(CK)可以激活ARRs基因的表达,从而抑制ABI5基因的转录水平,解除种子休眠,使种子进入萌发状

36、态。赤霉素(GA)能够抑制DELLA蛋白的合成。下列说法错误的有( )注:表示诱导或促进、表示抑制或阻遏A. 由图可知,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均能促进种子萌发B. 由图可知,ABA和GA在种子萌发过程中具有协同作用C. 休眠的种子中脱落酸的含量较高,是通过抑制基因的表达来抑制种子萌发D. 图示说明植物生长发育过程,在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答案】BC【解析】【分析】图中分析,CK激活ARRs基因的表达,抑制ABI5基因的转录水平,解除种子休眠,使种子进入萌发状态。ABA抑制GAMYB基因的表达,激活ABI5基因的表达,导致种子休眠。GA抑制DELLA蛋白的合成,使GAMY

37、B基因表达,促进种子萌发,据此答题。【详解】A、据分析可知,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均能促进种子萌发,两者表现为协同作用,A正确;B、由图可知,ABA和GA在种子萌发过程中具有拮抗作用,B错误;C、休眠的种子中脱落酸的含量较高,既有抑制基因的表达,又有ABI5基因的表达,C错误;D、右图可知,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在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D正确。故选BC。20.密执安湖沙丘是湖水退却后暴露出来的极端干燥的一片区域,在经历大约一千年的演替后,最终发展成为稳定的山毛榉-槭树林群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山毛榉-槭树林群落区别于草本植物阶段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物种组成B. 沙丘

38、演替为山毛榉-槭树林的过程中恢复力稳定性逐渐增强C. 某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后,构成群落的物种组成不再发生变化D. 食性相同的异种鸟类分布在树林不同位置的主要原因是种间竞争【答案】BC【解析】【分析】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其主要类型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详解】A、山毛榉-槭树林群落与草本植物阶段群落物种组成有很大不同,A正确;B、沙丘演替为山毛榉-

39、槭树林的过程中,生物种类越来越多,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逐渐增强,因此抵抗力稳定性逐渐增强,恢复力稳定性降低,B错误;C、某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后,构成群落的物种组成仍处于动态变化之中, C错误;D、食性相同的异种鸟类分布在树林不同位置的主要原因是种间竞争,D正确。故选BC。【点睛】熟悉群落演替是解答本题的关键。三、非选择题21.图1表示植物叶肉细胞中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的部分过程,其中和在不同代谢过程中表示不同的化合物;图2表示该细胞中的某种生物膜和其上所发生的部分生化反应,其中表示电子;图3表示25下叶片的光合作用速率。请据图回答:(1)图1中过程至表示的生化反应,发生在生物膜上的共有_个。当

40、过程发生时,并没有排出细胞外,此时该细胞所处的生理状态是_。(2)图2所示生物膜上发生的能量变化为_。二硝基酚(DNP)会导致该生物膜对的通透性增大但不影响电子转移,DNP作用于该膜时ATP的合成量会减少,原因是_。(3)图3中A点时会发生图1中的_过程,将该植物先置于此条件下10.4小时,然后置于C点的条件下13.6小时,这24小时内该植物单位叶面积的有机物积累量(用葡萄糖积累量表示)为_mg。【答案】 (1). 0 (2). 呼吸作用强度等于或小于光合作用强度 (3). 光能转化为ATP(和NADPH)中活跃的化学能 (4). 跨膜梯度运输促进ATP合成,DNP作用于该膜时导致的通透性增大

41、,在膜内外的浓度梯度会减小或消除 (5). (6). 150【解析】【分析】分析题图1,表示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表示暗反应中C3还原成有机物过程,表示C3再生C5过程,表示光合作用暗反应CO2的固定,表示丙酮酸产生CO2过程。根据图2中显示,图2中发生的是光反应,故该膜为类囊体膜。图3表示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自变量是光照强度,因变量是光合作用的强度。【详解】(1)图1中发生的生化反应在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叶绿体集中进行,在生物膜上的没有,为0个。过程是细胞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的过程,若呼吸作用强度大于光合作用强度,则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提供叶绿体外,其余往外界排出,因此没有排出细

42、胞外,此时该细胞呼吸作用强度等于或小于光合作用强度。(2)图2表示的光合作用的光反应,能量变化为光能转变为ATP(和NADPH)中活跃的化学能。据图分析,跨膜梯度运输促进ATP合成,当DNP作用于该膜时会导致的通透性增大,在膜内外的浓度梯度会减小或消除,进而导致ATP的合成量减少。(3)图3中A点光照强度为0,此时只进行呼吸作用,会发生图1中的(细胞呼吸第一阶段)(有氧呼吸第二阶段)过程。24小时内该植物单位叶面积的有机物积累量用CO2吸收量表示为13.620-10.45=220 mg,折算成葡萄糖的积累量为(180220)(644)=150mg。【点睛】本题结合图示考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过

43、程,要求学生识记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反应过程和中间产物,能分析图示,明确图示中各序号代表的生理过程,辨析出序号指示的含意即可作答;本题的易错点是H+浓度改变对ATP合成的影响,要求学生能正确理解ATP合成的机理。22.生物中多了一条染色体的个体叫三体,少了一条染色体的个体叫单体。某种野生烟草,有两种突变体分别是甲6-三体(6号染色体多一条)和乙7-单体(7号染色体少一条),二者均可育,且配子中除不含7号染色体的花粉不育外,其余类型的配子育性均正常;各种类型的杂交子代活力均正常。烟草宽叶对窄叶为显性(A、a),红花对白花为显性(B、b),两对性状独立遗传。甲为宽叶红花(AaaBB),乙为窄叶白花

44、。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两种突变体均属于_变异,乙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能形成_个四分体;若甲种突变体是由于在花粉形成过程中减数分裂异常引起的,试分析具体原因是_。(2)用一株甲突变体(AaaBB)与一株烟草(AAbb)杂交,得到6-三体烟草(AAaBb),让其自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_。(3)利用甲、乙烟草设计最简便的杂交实验,探究控制红花和白花的基因是否位于七号染色体上,写出实验思路并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_。(4)若通过实验证明控制红花和白花的基因位于七号染色体上,用乙做父本和甲杂交,所得和aabb个体杂交,代中染色体正常植物的比例是_。【答案】 (1). 染色体(数目)变异 (2). 2

45、3 (3). 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6号同源染色体未分离或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时,6号染色体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分裂后移向同一极 (4). 宽叶红花宽叶白花窄叶红花窄叶白花1053531 (5). 实验思路:用甲做父本和乙杂交,所得自交,观察的性状分离比预期结果及结论:若中红花白花31,则控制花色的基因不位于7号染色体上;若中红花:白花不等于(大于)31,则控制花色的基因位于7号染色体上 (6). 3/4【解析】【分析】生物中缺失或增添一条染色体的个体叫单体,因此从变异类型看,单体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结合题干信息“配子中除不含7号染色体的花粉不育外,其余类型的配子育性均正常;各种类型的杂交子代活力

46、均正常”,据此答题。【详解】(1)多一条染色体和少一条染色体,均发生了染色体数目的变异,这种变异叫染色体数目的变异。乙二倍体生物的7号染色体少了一条,则7号染色体缺少同源染色体,不能形成四分体,因此乙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能形成23个四分体。甲突变体的6号染色体多了一条,在花粉形成过程中可能由于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6号同源染色体未分离或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时,6号染色体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分裂后移向同一极所导致。(2)6-三体烟草AAaBb中6号染色体多了一条,但产生的配子育性正常,宽叶、窄叶和红花、白花两对性状独立遗传,则一对一对分析,对于宽叶和窄叶产生的配子及比例为AA:a:Aa:A=1:1:2

47、:2,因此自交后代宽叶:宽叶=35:1。对于红花和白花产生配子的类型及比例为B:b=1:1,自交后代红花:白花=3:1,综合起来AAaBb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宽叶红花宽叶白花窄叶红花窄叶白花1053531。(3)依据题干信息,控制红花、白花的基因和控制宽叶、窄叶的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若要判断是否位于7号染色体,根据不含7号染色体的花粉不育的题干信息,可进行以下实验设计,具体为:用甲做父本和乙杂交,所得自交,观察的性状分离比。预期结果及结论:若中红花白花31,则控制花色的基因不位于7号染色体上;若中红花:白花不等于(大于)31,则控制花色的基因位于7号染色体上。(4)乙的基因型是aa

48、b0,和甲AaaBB杂交,乙产生的配子只有ab,甲产生四种配子,其中染色体数目不正常的概率1/2,为所得的中染色体数目不正常的概率为1/2,分别为1/6AAaBb和2/6AaaBb,再与aabb个体杂交,则代中染色体不正常的概率为1/61/2+2/61/2=1/4,则染色体正常植物的比例是1-1/4=3/4。【点睛】本题综合考查染色体变异、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探究实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题目较难。 23.钾在动植物食品中含量丰富,人体钾的来源全靠从食物中获得,肾对钾的排出特点是“多入多出,少入少出,不入也出”。图A是人体钾代谢途径,图B是通过泵进入

49、细胞示意图。回答相关问题:(1)钾离子在人体中的主要作用有_(答出两点即可)(2)细胞内钾离子增多会导致静息电位_(填“升高”或“降低”)。 (3)胰岛素可激活细胞膜上泵,协助小肠上皮细胞进行葡萄糖的运输。正常人饭后血钾含量会有所降低,原因是_。(4)血清钾高于以上,称为高血钾症。尿毒症患者会出现高血钾症,据图分析原因是_。(5)大量研究表明,钾通道是钾离子转移至细胞外的主要途径,细胞丢钾是细胞凋亡的必要条件。据此,试提出一种治疗效应T细胞攻击正常组织细胞引起的自身免疫病的思路_。【答案】 (1). 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 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 维持内环境的渗透压维持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2)

50、. 升高 (3). 饭后胰岛素的分泌量增加,细胞膜上的泵被激活,血大量进入细胞内,所以血钾含量会降低 (4). 尿液是钾离子排出体外的主要途径,尿毒症患者的肾排出钾功能障碍,导致钾离子滞留在体内出现高血钾症 (5). 特异性的激活效应T细胞膜上的钾通道,使得效应T细胞丢钾而凋亡,使其不能再攻击正常组织细胞【解析】【分析】图A表示血清中钾离子浓度的正常范围,血清中钾离子的来源、去路以及细胞的交换示意图。图B表示钾离子通过泵主动的吸钾排钠,据此答题。【详解】(1)钾离子在细胞内的含量高,作为细胞中重要的无机盐,具有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维持内环境的渗透压以及维持神经系统的

51、兴奋性等作用。(2)细胞内钾离子增多,导致钾离子外流增加,静息电位升高。(3)正常人饭后血糖浓度升高,胰岛素的分泌量增加,使细胞膜上的泵被激活,血大量进入细胞内,所以血钾含量会降低。(4)由图A显示,尿液是钾离子排出体外的主要途径,而尿毒症患者的肾排出钾功能障碍,导致钾离子滞留在体内出现高血钾症。(5)细胞内的钾排出细胞会导致细胞凋亡,鉴于此,效应T细胞攻击正常组织细胞不正常反应,可以特异性的激活效应T细胞膜上的钾通道,使得效应T细胞丢钾而凋亡,使其不能再攻击正常组织细胞。【点睛】本题主要考查钾离子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能从题图中分析出一些生活现象如高钾血症,血钾降低等原因,考查了考生的综合分析

52、得出结论的能力。24.科学家发现多数抗旱性农作物能通过细胞代谢,产生一种代谢产物,调节根部细胞液的渗透压,此代谢产物在叶肉细胞和茎部细胞中却很难找到。(1)这种代谢产物在茎部和叶肉细胞中很难找到,而在根部细胞中却能产生的根本原因是_。(2)现有一抗旱植物,其体细胞内有一个抗旱基因R,其等位基因为r(旱敏基因):R、r的部分核苷酸序列如下:据此分析,抗旱基因突变为旱敏基因的根本原因是_;研究得知与抗旱有关的代谢产物主要是糖类,该抗旱基因控制抗旱性状的方式是_。(3)已知抗旱性和多颗粒属显性,各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纯合的旱敏多颗粒植株与纯合的抗旱少颗粒植株杂交,F1自交,

53、F2抗旱多颗粒植株中双杂合子占的比例是_;若拔掉F2中所有的旱敏型植株后,剩余植株自交从理论上讲F3中旱敏型植株的比例是_。(4)请设计一个快速育种方案,利用抗旱少颗粒(Rrdd)和旱敏多颗粒(rrDd)两植物品种做亲本,通过一次杂交,使后代个体全部都是抗旱多颗粒杂交种(RrDd),用文字简要说明:_【答案】 (1). 基因选择性表达 (2). 碱基对替换 (3). 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4). 4/9 (5). 1/6 (6). 先用基因型为Rrdd和rrDd的植株通过单倍体育种得到基因型为RRdd和rrDD的植株,然后让它们杂交得到抗旱型多颗粒杂交种(

54、RrDd)【解析】【分析】细胞分化是细胞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表达,其遗传物质不发生改变。抗旱型(R)和多颗粒(D)属于显性性状,且控制这两种性状的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这两对等位基因在遗传时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根据亲本的表现型写出亲本的基因型,根据基因自由组合定律解答。基因可以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细胞代谢进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还可以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详解】(1)该代谢产物在茎、叶肉细胞中很难找到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2)对比R基因与r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可知,R基因上的A被T取代从而突变成了r基因,这是

55、碱基对的替换引起的基因突变。与抗旱有关的代谢产物是糖类,糖类的合成需要酶的催化,说明基因可以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生物的新陈代谢。(3)由题干信息知,亲本基因型为纯合的旱敏多颗粒植株(rrDD)和纯合的抗旱少颗粒植株(RRdd),F1的基因型为RrDd,F1自交,F2抗旱型多颗粒植株(9R_D_)中双杂合子(4RrDd)所占比例为4/9。拔掉F2中所有的旱敏型植株后,剩余的植株中RR占1/3,Rr占2/3,自交所得F3中旱敏型植株(rr)所占比例为2/31/4=1/6。(4)通过一次杂交获得抗旱型多颗粒杂交种(RrDd)需要用单倍体育种的方法。先用基因型为Rrdd和rrDd的植株通过单倍体育种

56、得到基因型为RRdd和rrDD的植株,然后让它们杂交得到抗旱型多颗粒杂交种(RrDd)。【点睛】熟悉遗传的相关规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25.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能降解果胶使细胞壁破损。成熟的番茄果实中,PG合成显著增加,能使果实变红变软,但不利于保鲜。利用基因工程减少PG基因的表达,可延长果实保质期科学家将PG基因反向接到Ti质粒上,导入番茄细胞中,得到转基因番茄,具体操作流程如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若已获取PG的mRNA,可通过_获取PG基因。(2)用含目的基因的农杆菌感染番茄原生质体后,可用含有_的培养基进行筛选,理由是_之后,还需将其置于质量分数为03g/ml的蔗糖溶液中,观察细

57、胞_现象来鉴别细胞壁是否再生。(3)由于导入的目的基因能转录出反义RNA,且能与_互补结合,因此可抑制PG基因的正常表达若_,则可确定转基因番茄培育成功。(4)将转入反向链接PG基因的番茄细胞培育成完整的植株,需要用_技术;其中,愈伤组织经_形成完整植株,此过程除营养物质外还必须向培养基中添加_。(5)某地开展以转基因番茄种植为核心的生态农业建设,利用其秸秆发酵制酒,酒糟喂牛,牛粪和一些番茄的叶片等做沼气池的原料,沼气用于燃烧,沼渣肥田提高番茄产量,该生态系统主要利用的生态农业原理有_【答案】 (1). 逆转录法 (2). 卡那霉素 (3). 重组质粒中含卡那霉素抗性基因而四环素抗性基因被破坏

58、 (4). 是否发生质壁分离 (5). 天然的PG基因转录的mRNA (6). 番茄果实的保质期延长 (7). 植物组织培养 (8). 再分化(或细胞增殖和分化) (9). 植物激素(生长调节剂、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 (10). 物质循环再生 、能量多级利用【解析】【分析】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1)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有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利用PCR技术扩增和人工合成。(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根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方法有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和花粉

59、管通道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有效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的方法是感受态细胞法。(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分子水平上的检测:检测转基因生物染色体的DNA是否插入目的基因-DNA分子杂交技术;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分子杂交技术;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个体水平上的鉴定:抗虫鉴定、抗病鉴定、活性鉴定等。【详解】(1)逆转录是以RNA为模板合成DNA,若已获取PG的mRNA,可通过逆转录法获取PG基因。(2)由图可知,重组质粒中含卡那霉素抗性基因而四环素抗性基因被破坏,因此用含目的基因的农杆菌感染番茄原生质体后,可用含有卡那霉素的培养基

60、进行筛选。之后,还需将其置于质量分数为0.3g/ml的蔗糖溶液中,观察细胞细胞是否发生质壁分离现象来鉴别细胞壁是否再生。(3)由于导入的目的基因能转录出反义RNA,且能与天然的PG基因转录的mRNA互补结合,因此可抑制PG基因的正常表达。若番茄果实的保质期延长,则可确定转基因番茄培育成功。(4)将转基因番茄细胞培育成完整植株需采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其过程为转基因番茄细胞脱分化愈伤组织再分化胚状体转基因番茄,愈伤组织经再分化形成完整植株。该技术操作过程中除营养物质外还必须向培养基中添加植物激素即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5)牛粪和一些番茄的叶片等做沼气池的原料,沼气用于燃烧,沼渣肥田提高番茄产量,体现了物质循环再生 、能量多级利用的生态学原理。【点睛】熟悉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操作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6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