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测试高二语文试题(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注意事项: 1本试题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1卷1至6页,第卷7至8页。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 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I卷 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楚辞”之名,首见于史记张汤传,可见至迟在汉代前期已有这一名称。其本义,当是泛指楚地的歌辞,以后才成为专称,指以战国时楚国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这种诗体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
2、彩。西汉末,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的作品,及汉代人模仿这种诗体的作品,书名即题作楚辞。这是诗经以后,我国古代又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诗歌总集。另外,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所以楚辞又被称为“骚”或“骚体”。汉代人还普遍把楚辞称为“赋”,史记中已说屈原“作怀沙之赋”。 楚辞的形成,从直接的因素来说,首先同楚地的歌谣有密切关系。现存的歌辞,较早的有孟子中记录的孺子歌,据说是孔子游楚时听当地小孩所唱,“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足。”这种歌谣到秦汉时还十分流行。如刘邦有大风歌,项羽有垓下歌。它的体式与中原歌谣不同,不是整齐的四言体,每句可长可短,在句尾或句中多用语气词“兮”字。这些
3、也成为楚辞的显著特征。 但值得注意的是,楚辞虽脱胎于楚地歌谣,却已发生了重大变化。汉人称楚辞为赋,取义是“不歌而诵谓之赋”(汉书艺文志)。屈原的作品,除九歌外,离骚招魂天问,都是长篇巨制;九章较之诗经而言,也长得多。它们显然不适宜歌唱,不应当作歌曲来看待。同时,这种“不歌而诵”的“赋”,却又不是像散文那样的读法,据古籍记载,需要用一种特别的声调来诵读。这大约类似于古希腊史诗的“吟唱”形式。歌谣总是篇幅短小而语言简朴的,楚辞正是摆脱了歌谣的形式,才能使用繁丽的文辞,容纳复杂的内涵,表现丰富的思想情感。顺带说,现代人为了区别楚辞与汉赋,不主张称楚辞为“赋”,这不无道理,却不能说汉人这样称呼有何过错
4、。因为本来是先有“屈赋”而后有“汉赋”的。 楚地盛行的巫教使楚辞具有浓厚的神话色彩,据史书记载,当中原文化巫教色彩早已明显消退以后,在南楚,民间的巫风更为盛行。在屈原的时代,楚人还沉浸在一片充满奇异想象和炽热情感的神话世界中。生活于这一文化氛围中的屈原,在表述自身情感时,也大量运用神话材料,驰骋想象,上天入地,飘游六合九州,给人以神秘的感受。 除了楚文化本身的因素,其他一些因素对楚辞的形式也起了一定作用。屈原九章中的橘颂全用四言句,又在隔句的句尾用“兮”字,可以视为诗经体式对楚辞体式的渗透。在战国时代,纵横家奔走游说,十分活跃。“余波流衍,渐及文苑,繁辞华句,固已非诗之朴质之体式所能载矣。”鲁
5、迅汉文学史纲要中的这一节论述,正确地指出了战国纵横家华丽铺张的文辞对楚辞形成的影响。 当然,“不有屈原,岂见离骚”(文心雕龙辨骚)。楚辞是楚文化的产物,具体说来,又离不开伟大诗人屈原的创造。1下列关于“楚辞”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楚辞”这一名称至迟在汉代前期已经出现。它本是泛指楚地的歌辞,如孔子游楚时听到的当地小孩 所唱的孺子歌。 B“楚辞”是一种诗体,而楚辞是屈原、宋玉及汉代人模仿这种诗体的作品集,由西汉末年的刘向辑 录。 C“楚辞”这种诗体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同楚地的歌谣有密切关系,后来专指以屈原的创作为代 表的新诗体,这种诗体不使用四言句。 D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
6、辞的代表作,所以“楚辞”又被称为“骚”或“骚体”,而汉代人普遍把楚辞称为“赋”。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楚辞的作品每句可长可短,在句尾或句中多用语气词“兮”字,如“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B楚辞不适宜歌唱,不应当作歌曲来看待,又不是像散文那样的读法。据古籍记载,它需要用特别的声 调来诵读。这一声调类似古希腊史诗的“吟唱”方式。 C楚辞虽然脱胎于楚地歌谣,但是摆脱了歌谣的形式,它使用繁丽的文辞,容纳复杂的内涵,表现丰富 的思想情感。 D楚地盛行的巫教使楚辞具有浓厚的神话色彩,屈原就是生活在这样一片充满奇异想象和炽热情感的 文化氛围中,所以他创
7、作的作品给人以神秘的感受。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 A为了与汉赋区别,我们不主张称楚辞为“赋”。而汉人因为楚辞“不歌而诵”,称它为赋,这也并不为过。 B刘邦的大风歌,项“楚辞”。 C从楚辞中可以看出诗经对楚辞体式的渗透,也可以看到战国时代纵横家华丽铺张的文辞使楚 辞与诗经朴质的体式有所不同。 D楚辞的形成有多种因素,除受巫教等楚文化外,同时还受到不同文学体式以及形成时代的影响,但不 会受个别诗人创作影响。二、(38分)(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17分) 晁错,颍川人也。以文学为太常掌故。错为人峭直刻深。上善之,于是拜错为太子家令。是时匈奴强,数寇边,上发兵以御
8、之。错上言兵事,文帝嘉之。后诏有司举贤良文学士,错在选中。由是迁中大夫。错又言宜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凡三十篇。孝文虽不尽听,然奇其材。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法令多所更定。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喧哗。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日:“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疏人骨肉,口让多怨,公何为也?”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父日:“刘氏安矣,而晁氏危,吾去公归矣!”遂饮药死,日“吾不忍见祸逮身”。后十余日,吴、楚七国俱反,以诛错为名。上问袁盎曰:“今吴、楚反,于公意何如?”对曰:“不足忧也,今破矣
9、。”上问曰:“计安出?”盎对曰:“吴、楚相遗书,言高皇帝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贼臣晁错擅适诸侯,削夺之地,以故反,名为西共诛错,复故地而罢。方今计,独有斩错,发使赦吴、楚七国,复其故地,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上默然良久。后乃使中尉召错,绐载行市。错衣朝衣,斩东市。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为将。还,见上。上问日:“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日:“吴为反数十岁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不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箝口不敢复言矣。”上曰:“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之,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划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于是景帝喟然长息,
10、曰:“公言善。吾亦恨之!” (汉书袁盎晁错传)4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错为人峭直刻深 峭直刻深:严峻,刚直,苛刻 B吾不忍见祸逮身 逮:及,殃及 C绐载行市 绐:欺骗 D吾亦恨之 恨:痛恨5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晁错死因的一组是(3分) 错为人峭直刻深 错又言宜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凡三十篇 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 刘氏安矣,而晁氏危 吴、楚七国俱反,以诛错为名 独有斩错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 A B C D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的中心线索是晁错削地收郡,这一改革举措震荡朝野,影响深远。老父死、七国反
11、、自身亡皆因此举措而发。 B晁父为保全家族反对儿子削地收郡,邓公从国家利益出发赞同削地收郡。两人立场截然不同,但他们 能认识到晁错之策有利于巩固中央皇权,却是相同的。 C汉景帝在杀了晁错之后,仍对削藩造成七国之乱耿耿于怀,但听了邓公一席话后,明白了诛晁错可能 造成的严重后果,为自己一时的错误决定懊悔不已。 D作者善用衬托手法刻画人物。晁父坚决反对儿子削藩,劝说不果而白尽,反衬了晃错政治改革的坚 定;邓公为之辩护,更突显了晁错竭诚为君的忠心。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泽成现代汉语(8分)(1)是时匈奴强,数寇边,上发兵以御之。错上言兵事,文帝嘉之。(4分)(2)吴为反数十岁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
12、其意不在错也。(4分)(二)古代诗歌鉴赏(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8-9题。(11分)夜归鹿门歌孟浩然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8这首诗描绘了两幅怎样的俩面?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6分)9赏析“鹿门月照开烟树”一句中“开”字的妙处。(5分)(三)名句名篇默写(10分)10补写出下面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_,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 _。(白居易长恨歌) (2)塞上长城空白许,_。 (陆游书愤) (3)-_,乾坤日夜浮。 (杜甫登岳阳楼) (4)历来被诗评家认为是梦游天姥吟
13、留别一诗的“诗眼”是: ,_ (5)李白子夜吴歌中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的诗句,在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也含有“捣衣”情节的诗句是:_,_。 (6)李凭箜篌引中形容乐音清脆、和缓,乐声惨淡、清丽的诗句是:_,_。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三、(25分)11(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一(2)题。(11分)巴山道中除夜书怀崔涂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春。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那堪正漂泊,明日岁华新。(1)(5分)这道诗表达了诗人怎么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
14、简要分析。(2)(6分)这首诗中间两联抒写情感很有特色,试加以分析鉴赏。(二)阅读下文,完成(3)一(5)题。(14分)醒心亭记曾巩 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欧阳公作州之二年,构亭日“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之意。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使巩记之。 凡公与州之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故即其事之所以然而为名,取韩子退之北湖之诗云。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而名之以见其实,又善者矣。 虽然,公之作乐,吾能言之。吾君优游而无为于
15、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天下之学者皆为材且良,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乐也。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乃公所以寄意于此也。若公之贤,韩子殁数百年而始有之。今同游之宾客,尚未知公之难遇也。后百千年,有慕公之为人,而览公之迹,思欲见之,有不可及之叹,然后知公之难遇也。则凡同游于此者,其可不喜且幸欤!而巩也,又得以文词托名于公文之决,其又不喜且幸欤! 庆历七年八月十五日记。 【注】欧阳公作州之二年:即宋庆历六年,是欧阳修被贬滁州的第二年。韩子退之北湖之诗云:韩愈北湖诗有“应留醒心处,准拟醉时来”的句子。(3)如何理解第段结尾句两个“善”字的含义。(4分)(4)文中两次提到“韩子”,有何作用
16、?(4分)(5)本文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请作具体分析。(6分)四、(25分)12(一)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一(2)题(11分)蝶恋花范成大 春涨一篙添水面。芳草鹅儿,绿满微风岸。画舫夷犹湾百转,横塘塔近依前远。 江国多寒农事晚。村北村南,谷雨才耕遍。秀麦连冈桑叶贱,看看尝面收新茧。 【注】夷犹:犹豫迟疑。看看:即将。面:炒面,将已熟未割的麦穗摘取下来,揉下麦粒炒干研碎,取以尝新。(1)简要分析“画舫夷犹湾百转,横塘塔近依前远”一句的妙处。(5分)(2)这首词与陆游的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主旨是否相同?请作简析。(6分)(二)阅读
17、下面文字,完成(3)一(5)题。(14分)甲文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日: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日: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日: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
18、,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节选自苏洵六国论)乙文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救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安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
19、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三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使秦人得间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节选自苏澈六国论)(3)为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断句(4分) 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4)文中举范雎收韩、商鞅收魏的例子用意是什么?请简析。(4分)(5)请从内容和写法上对两文作比较分析。(6分)第II卷表达题五、(18分)1 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 A迤逦寂廖老当益壮锱铢必较 B岑寂盘桓浮摇而上形影相吊 C尺牍付
20、梓得鱼忘筌日薄西山 D疏朗踯躅游刃有余催眉折腰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慈父见背(背弃我,死的委婉的说法)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安慰) 形容枯槁(形体容貌) 臣以险衅,夙造闵凶(平素,一直) 稽其成败兴坏之理(考察)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南方) 爪其肤以验其生枯(用指甲划破) 比去,以手阖门(等到)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交往) 君臣相顾,不知所归(照顾) A. B. C. D.1 5对下列各句句式特点归类正确的一项是(3分) 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惟兄嫂是依 梁,吾仇也 请其矢,盛以锦囊 灭六国者六国也 斯用兵之效也 洎牧以谗诛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居则日:“不吾
21、知也。” A. C. B. D.1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山水田园在文学中出现并非从隐逸文化的意义上开始的,但对山水的表现方式却存在很大差异。_,_。_,_,_。因此,刘勰以为,“庄老告退,山水方滋”,正表明了隐逸文人对自然审美的独特视角。 诸子作品中自然景物也止于“山水比德”式人格化比衬 山水自然逐渐上升为一种纯粹独立的审美对象 随着隐逸文人对自然的真实切入 诗经中的山水自然风景常常是赋比兴的渲染手段 不再仅仅是一种陪衬或象征 A. B c. D.17阅读下面两段文字,然后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要求:(1)分析要紧扣材料;(2)语言简明、准确;(3)字数
22、 在80字以内。(6分) 只说林冲就床上放了包裹被卧,就坐下生些焰火起来。屋边有一堆柴炭,拿几块来生在地炉里。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林冲道:“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雪睛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 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寻思:“却才老军所说五里路外有那市井,何不去沽些酒来吃?”便去包里取些碎银子,把花枪挑了酒葫芦,将火炭盖了,取毡笠子戴上,拿了钥匙,出来把草厅门拽上。出到大门首,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带了钥匙,信步投东。 (节选自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六、写作(60分)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当下网络有句流行语:“如果有风,连猪都会飞。” 马云却说:“如果没有了风,猪摔的最惨。”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与联想,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2)角度白选,立意白定,标题白拟;(3)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4)不得套作,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