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广西专用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质检十二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和理论成果(含解析)人民版.docx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742467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4.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西专用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质检十二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和理论成果(含解析)人民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广西专用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质检十二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和理论成果(含解析)人民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广西专用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质检十二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和理论成果(含解析)人民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广西专用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质检十二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和理论成果(含解析)人民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广西专用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质检十二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和理论成果(含解析)人民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广西专用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质检十二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和理论成果(含解析)人民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广西专用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质检十二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和理论成果(含解析)人民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专题质检十二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和理论成果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魏源在海国图志中述及菲律宾、印尼亡国,越南、缅甸抵御外敌时指出“夷教夷烟,毋能入界,嗟我属藩,尚堪敌忾”;他还探讨英国强大的原因,对照中国的积弱,提出自守、攻夷、款夷之策。这反映出魏源()A.认识到社会发展的近代化B.放弃了“天朝上国”的观念C.经世治国的儒生情怀D.“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答案:C解析:材料体现了魏源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抗争和英国发展资本主义的叙述,未能体现出他认识到社会发展的近代化,故A项错误;材料中未涉及“天朝上国”的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嗟我属藩,尚堪敌忾”和“提出自守

2、、攻夷、款夷之策”说明面对列强的侵略,魏源主张抗敌救国,故C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师夷长技以制夷”,故D项错误。2.(2021云南曲靖模拟)19世纪末,中国翻译事业蓬勃发展,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时代特点,如广译西方书籍,译书的重点由应用科学转向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要求开辟译书阵地,加快译书速度,在注重政教翻译的同时,开始顾及小说翻译等。此材料可以佐证()A.西方列强正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B.清政府非常重视翻译事业C.维新变法运动向纵深发展D.严复等知识分子奋起抗争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向西方学习逐渐由器物过渡到制度,19世纪末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加速推动了这一过程,因此译书的

3、重点由应用科学转向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这是维新变法运动向纵深发展的体现,故选C项;中日甲午战争后,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材料中译书重点的变化,不是清政府推动的结果,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严复的信息,排除D项。3.(2021云南昆明一模)鸦片战争前后,国人对西学无统一称呼,多以“夷学”称之。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时人对西方文化比较广泛的称呼是“西学”。庚子以后,越来越多的人乐于使用“新学”之名。这种变化反映出()A.中西文化融合发展B.传统文化逐渐遭到摒弃C.民族危机日益加深D.社会普遍存在崇洋心理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随着列强侵略的不断深入,国人对于西方学说的

4、称呼,经历了由“夷学”到“西学”到“新学”的转变,可见国人对于西方学说的态度经历了由鄙夷到尊崇推荐的转变,这从侧面反映了随着西方国家的侵略,中国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故选C项;题干材料中未提及中华文化,无法体现中西文化融合发展,排除A项;题干材料中没有提及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排除B项;社会普遍存在崇洋心理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4.1906年,康有为在法国革命史论中强调,法国“欲以美国之政,施之法国,而不审国势地形之迥异”,终致大乱。据此可知,康有为()A.意在指出法美政治的弊端B.强调民主宪政应符合国情C.承认美国政体的优越性D.高度肯定法国革命的功绩答案:B解析:康有为指出由于法国没有根据本国

5、国情,采用了美国的政体,最终导致国内大乱,表明民主宪政应符合本国国情,故B项正确。5.(2021四川广元模拟)五四运动之后,新文化运动仍在发展,对马克思学说的介绍蔚为潮流。除了新青年,其他一些杂志和报纸都有不少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专文以至专栏。以1920年出版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为标志,马克思主义著作纷纷被译介出版。材料表明当时的思想界()A.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B.追求民主自由渐成社会风尚C.主导趋向出现明显变化D.出版界成为革命的主要力量答案:C解析:材料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说明当时思想界主导趋向出现明显变化,故C项正确;当时思想界并未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排除A项;根

6、据材料不能得出追求民主自由渐成社会风尚的结论,排除B项;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6.陈独秀在青年杂志上说:“今之教学相期者,第一当了解人生之真相,第二当了解国家之意义,第三当了解个人与社会经济之关系,第四当了解未来责任之艰巨。”在此他强调()A.人性的解放和自由B.民族的独立与解放C.社会的公平与正义D.国民的社会责任感答案:D解析:材料中并没有涉及人性的解放和自由,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人生之真相”与“个人与社会经济之关系”,可知这两者跟民族的独立与解放都没有直接的关联,故B项错误;材料中提及的仅是“了解个人与社会经济之关系”,陈独秀在材料中并没有刻意强调社会的公平与正义,故C项错误;根据

7、材料“了解人生之真相”“国家之意义”“个人与社会经济之关系”“未来责任之艰巨”,可知陈独秀强调的是国民的社会责任感,故D项正确。7.(2021山东聊城二模)1919年每周评论刊文指出:“那共同感觉生活上不满意的事实,才能一个一个的成了社会问题,才有解决的希望。不然,你尽管研究你的社会问题,社会上多数人,却一点不生关系。那个社会问题,是仍然永没有解决的希望;那个社会问题的研究,也仍然是不能影响于实际。所以我们的社会运动,一方面固然要研究实际的问题,一方面也要宣传理想的主义。”这一主张()A.强调对具体问题的研究B.有利于马克思主义传播C.否定了新文化运动成果D.脱离了中国社会的实际答案:B解析:

8、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的“问题与主义”之争,其实质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深入探索的过程,最终宣传了马克思主义,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一方面固然要研究实际的问题,一方面也要宣传理想的主义”,A项表述片面,排除;材料不存在对新文化运动成果的否定,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研究社会中存在的问题,也要宣传马克思主义,故不脱离社会实际,D项错误。8.从1897年开始,巴黎茶花女遗事歇洛克(福尔摩斯)奇案开场等180余种书风靡全国。1919年,林纾写信给蔡元培称:“若尽废古书,行用土语(白话文)为文字,则都下引车卖浆之徒所操之语,按之皆有文法凡京津之稗贩,均可用为教授矣。”这表明林纾

9、()A.坚守传统反对学习西方B.在文化变革中沦为时代的落伍者C.轻视群众反对世俗文化D.忧心新文化运动冲击其译著市场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材料“若尽废古书所操之语”“均可用为教授矣”,可知林纾反对白话文,反对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革命,这不符合当时的思想潮流,故B项正确。9.早年,孙中山认为:“农政有官则百姓勤,农务有学则树畜精,耕耨有器则人力省。”十月革命后,孙中山进一步指出:“农民是中国人民之中的大多数,如果农民不来参加革命,就是我们革命没有基础。”由此可以看出,孙中山()A.认识到农民阶级是国民革命的主力军B.以民生主义作为三民主义的核心C.对农民阶级的关注由经济层面上升到政治层面D.实现了

10、救国思想向社会主义转变答案:C解析:从“农政有官则百姓勤,农务有学则树畜精,耕耨有器则人力省”,到后来“农民是中国人民之中的大多数,如果农民不来参加革命,就是我们革命没有基础”,可知孙中山对农民阶级的关注由经济层面上升到政治层面,故选C项。10.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谈道:“中国急需把各党派和无党无派的代表人物团结在一起,成立民主的临时的联合政府,以便实行民主的改革打败日本侵略者,使中国人民从日本侵略者手中解放出来。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国家。”此时,毛泽东所谈到的这个“新国家”的性质是()A.资本主义国家B.新民主主义国家C.自由主义国家D.社会主义国家答案:B解析

11、:论联合政府是毛泽东在抗日战争时期的著作,此时毛泽东主张建立的“新中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国家,故选B项。11.全民族抗战爆发后,毛泽东代表中国共产党提出依据新三民主义的建国主张。他指出:“共产党决不抛弃其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理想,他们将经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阶段达到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阶段。”这一认识()A.推动了新民主主义理论形成B.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形成C.联合开明士绅支持国民革命D.肃清右倾投降主义路线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和“共产党决不抛弃其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理想,他们将经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阶段达到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阶段”,可知毛泽东主张中国革命必须分成两个步骤:第一

12、步为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为社会主义革命,这属于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内容,故A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全民族抗战时期为毛泽东思想的成熟阶段,故B项错误;国民革命与题干中的时间信息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D项。12.下面有关邓小平的重要讲话意在()1977年7月,邓小平在中共十届三中全会上重申要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1978年6月,邓小平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讲话,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978年12月,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A.抵制错误,解放思想B.整顿党风,统一思想C.经济改革,市场主导D.力挽狂澜,创造历史答案:A解析:材料中邓小平的

13、一系列重要讲话发生于“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邓小平的讲话主要是针对当时“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以及如何正确理解毛泽东思想,确立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故A项正确;整顿党风,统一思想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经济改革,市场主导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提出的,故C项错误;力挽狂澜,创造历史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21贵州毕节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建设之首要在民生。故对于全国人民之食衣住行四大需要,政府当与人民协力,共谋农业之发展,以足民食;共谋织造之发展,以裕民衣;

14、建筑大计划之各式屋舍,以乐民居;修治道路、运河,以利民行土地之岁收,地价之增益,公地之生产,山林川泽之息,矿产水力之利,皆为地方政府之所有,而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夫种种公共之需。孙中山建国大纲(1924年)材料二随着农村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贫富差距开始拉大,土地集中和雇工现象开始出现,阶级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由于地主阶级长期残酷剥削压迫,中国个体农民处于极端贫困之中,家底薄弱,缺乏发展生产的物质条件,遇到天灾人祸更是难以维持,因此他们要求实行各种形式的生产互助合作。摘编自翟昌民回首建国初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回顾与思考材料三新政挽救资本主义的计划,还有两

15、方面值得注意。首先是1933年6月建立的房主贷款公司。在这个机构存在的三年之中,它向100万以上的房主贷款30多亿美元。其次,为刺激近于停工的房屋建筑业,国会于1934年6月建立联邦住房管理局,发放建筑新房和修理房屋的抵押贷款。运用长期低息贷款,联邦住房管理局对恢复私营住房建筑业起了巨大作用。在1934年至1940年之间,它发放修理住房贷款合计9.45亿美元,发放建筑新房贷款合计23亿美元。摘编自美阿瑟林克等1900年以来的美国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对民生问题提出的主张。他的主张对当时中国革命有何影响?(10分)(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党和政府采取了怎样的措施?(8分

16、)(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房主贷款和联邦住房管理局在缓解危机中所发挥的作用。(7分)参考答案:(1)主张:将民生问题摆在国家建设的首位(高度关注民生);提出以发展经济作为解决民生问题的途径;提出通过政府调节来解决社会福利问题(解决以土地为核心的财富分配问题)。影响:吸引社会各阶层人民参加到革命中来,有利于国民革命的发展,使革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2)问题:贫富差距拉大,出现新的阶级分化;个体农民缺乏发展生产的物质条件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措施:引导农民从互助组发展到合作社,逐步走上集体化道路。(3)作用:刺激房地产业恢复和发展,缓解住房危机;带动相关产业的复兴;扩大就业,提高社会购

17、买力;缓解社会矛盾。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建设之首要在民生”得出将民生问题摆在国家建设的首位;根据材料“故对于全国人民之食衣住行四大需要,政府当与人民协力,共谋农业之发展,以足民食医病与夫种种公共之需”,得出提出以发展经济作为解决民生问题的途径,提出通过政府调节来解决社会福利问题。第二小问,需结合所学知识来回答,主要体现为:吸引社会各阶层人民参加到革命中来,有利于国民革命的发展,使革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随着农村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贫富差距开始拉大,土地集中和雇工现象开始出现,阶级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遇到天灾人祸更是难以维持”,得出贫富差距拉大,出现新的

18、阶级分化,个体农民缺乏发展生产的物质条件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因此他们要求实行各种形式的生产互助合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引导农民从互助组发展到合作社,逐步走上集体化道路。第(3)问,根据材料“首先是1933年6月建立的房主贷款公司。在这个机构存在的三年之中,它向100万以上的房主贷款30多亿美元”,得出刺激房地产业恢复和发展,缓解住房危机;根据材料“运用长期低息贷款,联邦住房管理局对恢复私营住房建筑业起了巨大作用”,得出带动相关产业的复兴;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扩大就业,提高社会购买力,缓解社会矛盾。14.阅读材料,完成下面要求。材料与所谓“器物制度文化”的三阶段说不同,

19、近代中国人实际上经历的探索过程是“西化反西化现代化”。进一步看,近代以来中国的发展更像是“两条线”:在一条线上人们努力地追求制度的变革;而在另一条线上人们在不断地折腾“文化”,不断地在“西化”与“反西化”之间反复。摘自秦晖“西化”“反西化”还是“现代化”太平天国、义和团与辛亥革命的比较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三阶段”或者“两条线”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12分)参考答案:示例观点:近代中国文化发展呈现“西化”与“反西化”的特点。论述:洋务派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企图以西方先进的科技、器物维护中国传统的“纲常名教”。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宣传西方的民主政治、宪政、人权、自由、平等等理念,宣传进化论、唯物论等科学观念;同时,担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以“兼容并包”为宗旨,任用新、旧等各派人士任教,使中西文化在交流与碰撞中发展。结论:近代中国文化在“西化”与“反西化”的竞争和斗争中不断发展。解析:本题为开放型试题,主要考查中国的近代化问题。首先需要表明观点,材料反映的是中国近代文化发展的特点,结合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过程进行说明,如从洋务运动注重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维新派和革命派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的民主科学思想等角度进行论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