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周口中英文学校2016-2017学年度上期高三十月月考高三历史考试范围:必修1;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侯绍斌 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座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选择题60分)一、 选择题(每一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小题2分共60分)1.学者冯天瑜说:“西周的封邦建国实现了以姬姓为主的贲族阶层、被征服的臣仆、封地土著三种人的结合,突破了(以前)纯粹的血缘组织框架。此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分封制强化了血缘宗法关系 B.分封制扩大了西周疆域领土C.分封制保证了周灭商的成功 D.分封制奠定了地缘政治基础2、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已知春秋时秦晋
2、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晋国是姬姓封国晋燕两国可以通婚晋宋两国可以通婚秦燕两国可以通婚AB CD3、“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而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矣。古之王者不忍以刑穷天下之民也,是故一家之中父兄治之,一族之间宗子治之。其有不善之萌莫不自化于闺之内。”材料表明( )A统治者应减轻刑法实行开明统治 B家庭教育有利于社会稳定C宗法制具有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 D君主专制难以治理好国家4、国学家钱穆指出“中国历史之无上成绩是能创建优良的政治制度来完成其大一统之局面,且能维持此大一统之局面历数千年之久而不败”。
3、“优良的政治制度”指的是 A.宗法制 B.郡县制 C.行省制 D.中央集权制5、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A皇权渐趋衰弱 B君主集权加强 C内阁取代六部 D首辅权力失控6、18世纪中叶英国政治家威廉庇特说:“最穷的人,在他的寒舍里也敢于对抗国王的权威,风可以吹进这所房子但是英王不能踏进这所房子,他的千军万马不敢进入这间门槛已经破烂的房子。也就是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这表明英国政治制度的精髓是A法治至上 B分权制衡 C责任内阁 D虚位君主7、1871年4月,德意志帝国宪法通过。与当时的英国相比,德国确立的
4、政体特点不包括A.国家元首掌握国家大权 B.内阁领袖去留由元首决定C.民选议会掌握立法实权 D.具有浓厚的军事专制色彩8、“这是一部充满了设计者的理想和对未来寄予憧憬的宪法。它所创设的一整套政治制 度和原则成为了世界上许多国家制定宪法的范例和模本。该宪法确立的政体是 A.民主共和制 B.君主立宪制 C.民主集中制 D.责任内阁制9、对于鸦片战争,有人称为中英战争,有人称为通商战争,也有人称为夷匪犯境。其中淡化了历史认识中价值判断的表述是 A.中英战争 B.鸦片战争 C.通商战争 D.夷匪犯境10、1899年美国照会英、德、俄、法、意、日等国,提出在中国实行商业机会均等的主张,1900年又补充了
5、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权力完整的条款。A导致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B使清政府改变了对义和团的态度C扩大了美国在中国的权益 D推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11、学者陈旭麓认为:“辛亥革命为1911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它是一条分界线。”作者认为辛亥革命成为“分界线”的主要理由是辛亥革命A动摇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B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C实现了生话上的移风易俗 D颁布12、中国大地从南到北、从珠江三角洲到长江三角洲,处处燃烧着革命的火焰,使“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还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 这一“革命的火焰”A促进了国共两党进一步合作 B完成了民主革命
6、的任务C实现了孙中山的革命目标 D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来源:Z,xx,k.Com13二战后期,在联合国的创立过程中,美国总统罗斯福极力支持中国的原因在于对苏联政府的强烈要求作出的妥协认识到美国对中国抗日战争的依赖性希望中国成为制衡苏联的重要力量肯定中国对反法西斯战争的巨大贡献A B CD14、“这分明是一个深刻的道理:把纷繁的国家问题化简;把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融合。同时,也郑重地向世界宣告:不屈的中华民族有信心有能力管理好自己的事情。伟大的实践,再一次将成熟的理论升华。” 这首网络诗歌所反映的思想主张()A.体现了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B.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
7、物C.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D.首次提出是为了解决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15、一位村长说:“现在做村官太累了,担子重,压力大。过去村委会主任是上面指派,只要把乡、镇的任务完成就行了。现在不同了,这个职务是老百姓给的,除了上面满意,你更得对百姓负责。”以上村官任务的变化主要是因为农村A实行了村民民主自治制度B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国家领导体制C坚持和加强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D健全和发展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6、有学者评价:“它凝结了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心血,又经过反复讨论、修改,所以得到了全国各方面人士的一致拥护。”据此判断,“它”是指
8、A双十协定 B论联合政府 C共同纲领 D论十大关系17、周恩来在万隆会议期间透露,中国愿同美国谈判,也准备同蒋介石谈判,以便能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同时,毛泽东也主动通过外国来访者表示,台湾问题可以用谈判来解决,中国尤其希望和美国签订和平条约。材料表明 A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已正式确定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以正式确立 C中国已成为世界外交舞台的强国 D台湾问题已牵涉到中美外交问题18、以下是四幅新中国不同时期的宣传画。按画中主题体现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 B C D19、 根据它用某国文字发行的份数,不仅可以相当准确地判断该国工人运动的状况,而且可以相当准确地判断该国大工业发展的程度。”这
9、句话中的“它”指的是A.四月提纲 B.共产党宣言C.大抗议书 D.人权宣言 20、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权利”决议使用“恢复”一词的原因是( ) 中国是联合国家宣言的签字国中国是联合国宪章的签字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长期被剥夺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来源:Z#xx#k.Com A. B. C. D. 21、马克思称赞说:“公社并不像一切旧政府那样,自以为永远不会犯错误。公社公布了自己的言论和行动,它把自己的一切缺点都告诉民众。”对此理解最准确的的是 A.公社公职人员勇于承认错误 B.公社机构的透明化 C
10、.公职人员对人民负责 D.对公职人员实行人民群众监督制22、共同纲领第十七条规定“废除国民党反动政府一切压迫人民的法律、法令和司法制度,制定保护人民的法律、法令,建立人民司法制度”。该规定所体现的原则源自A巴黎公社 B十月革命C五四运动 D解放战争23、小明同学在复习历史时,写下了下图所示的笔记。据此判断,其复习主题应是 A.新中国依法治国方略的制定 B.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C.新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24、读图。导致1956年和1965年出 现中外建交热潮的原因有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加强与亚非各国的联系;日内瓦会议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扩大
11、了中国的影响;中国外交有了重大突破和转机,打开外交新局面;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积极开展外交活动A B C D25、美国前国务卿杜勒斯说,如果亚非国家养成一种在西方缺席的情况下经常开会的习惯,由于有众多的人口,印度和中国无疑将控制局面,这可能最终形成一个反对西方的集团。他希望这次会议开不起来。杜勒斯针对的是A 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中印会谈B 和平解决印度支那问题的日内瓦会议C以“求同存异”促进会议成功的万隆会议D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联大会议26、“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国民革命成功,国民革命成功,齐欢唱,齐欢唱!”这首军歌广为流传的历史时期是A辛亥革命时期 B
12、北伐战争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27、1923年中共“三大”指出:“对于工人农民之宣传与组织是我们特殊的责任;引导工人农民参加国民革命是我们的中心工作。”材料主要表明,此时的中国共产党 A.以组织工人运动作为党的中心工作 B.开始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C.认识到农民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D.缺乏对中国国情的正确认28、一位美国记者赞叹道:“每一场革命都有它自身的传奇,毛泽东率领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就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传奇。”他所说的“战略转移”是指A.秋收起义 B.井冈山会师 C.红军长征 D.西安事变29、“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在另一种条件下继承了辛亥革命没有做完的事业”
13、。材料中的“事业”是指A.发展资本主义 B.反帝反封建 C.建立民主政治 D.实现国民平等30、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反映了太平天国群众的政治经济诸多要求。从经济学的视角看,其重大价值在于 A.提出顺应世界潮流的政治体制变革主张 B.变土地私人所有制为“天下人同耕”的公有制C.与“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异曲同工 D.打破土地兼并局面以实现“耕者有其田”理想第卷(非选择题,共40分)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69年1月,共和党人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当时正值美国面临着自二战结束以来最为严峻的形势。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危机的加深。使美国在苏联争霸中,日益处于不利的
14、地位1971年6月尼克松又在堪萨斯的一次讲话中提出今天世界上有“五个力量中心”(美国、苏联、西欧、中国和日本)的看法。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形势,并改善美国同苏联争霸中的不利处境,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一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摘编自方连庆战后国际关系史材料二 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跨出了改善中美关系的第一步。2月28日,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这是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这对世界形势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后,双方的贸易、科技和文化往来逐渐增多。与此同时,为进一步促进两国关系的正常化,中美双方政府官员也在进行不断接触。-摘编自谢益罡中国外交
15、史材料三 二战结束后,日本政府长期执行追随美国、歧视中国的政策。50年代以来,随着中日两国民间贸易和人员往来的增多,日本各界人士要求恢复中日邦交的呼声越来越高。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对日本产生极大的震动。日本把美国的这种举动视为“越顶外交”。1972年9月29日,中日两国建立外交关系。-摘编自王圣心当代国际关系 (1)据材料一,概括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一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的原因。(8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关键问题是什么?怎样理解联合公报的发表是中美关系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6分)(3)就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日本对美国“越顶外交”的举动作何
16、反应?分析日本对华政策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重大改变?(6分) 32、法制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国法典的缘起与(罗马)查士丁尼法典的组成方式有相同之处限制中国法典之外的出版物的发行(政府除外),罗马亦是如此:两国都各自以公告、律令和诏书等形式立法,还有诸如过继、家庭财产共同占有关系等都有相同之处。 -田涛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法律接触与碰撞 材料二 新兴地主阶级反对奴隶主贵族垄断法律,坚决要求把成文法律公布出来,以保护他们的私有财产和其他权利。汉文帝接受贾谊的“儒家兴礼乐,更新秦朝法律,刑不上大夫”的建议。汉律规定,对普通人犯随时逮捕,对有贵族官僚
17、身份的人犯,如需要逮捕的,必须先奏请皇帝批准,逮捕后不加刑具,以示宽容。刘邦时,法令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吕后、惠帝时规定“市井子孙不得为官吏”。 -据李小兵中国古代法律制度整理 材料三 罗马帝国时期查士丁尼皇帝敕定的法学总论中明确界定:“法学是关于神和人的事物的知识,是关于正义和非正义的科学。”法律的目的是保证“正直生活,不害他人,各得其所”,“人生而平等,任何人都享有不能剥夺的一些基本权利;法是最高的理性;法是一种最高权利,是理智的人的精神和理性,是正义和非正义的人的标准。”法制史学者将唐高宗时颁行的唐律疏议与“罗马法”相提并论,并视之为古代中华法系的代表著作。唐律疏议首篇开宗明义:“
18、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可见中国传统的法律思想实质上是“以法制国(the rule by law)”而不是“法治(the rule of law)”,不过是君主用刑罚律令来控制臣民罢了。(1)根据材料一,归纳古代中国与罗马在法治方面,有哪些相似点?(6分)(2)对比材料二、三,指出古代中国与罗马法律在保护对象、立法理念等方面有何不同?(8分)(3)根据材料三,比较罗马法和中国传统法律精神(或原则)的不同。(6分) 来源:学科网ZXXK-座号-考号-考场-姓名-班级高三历史答题卷一、选择题(60分)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题号16171819202122232
19、4252627282930答案二、非选择题(40分)31、 (1) (8分)(2)(6分)(3)(6分) 32、( 1) (6分)来源:Z|xx|k.Com ( 2) (8分) ( 3) (6分)参考答案选择题 1-5D C C D B 6-10A C A A C 11-15B D C D A来源:学科网ZXXK 16-20 C D C B D 21-25D A C D C 26-30B C C B D参考答案:(1)原因: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危机加深;美苏争霸正处于不利阶段;世界向多极化趋势发展;中国成为世界五个力量中心之一。(答对其中四点即可)(2)关键问题:台湾问题。转折点:中美两国
20、结束长期敌对状态;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美国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两国官方与民间往来逐渐增多。(答对其中两点即可)(3)反应:日本赶在美国之前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重大改变:中美两国关系的缓和;中日民间往来增多;日本各界要求恢复中日邦交;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答对其中两点即可)(1)相似点:政府垄断立法;立法形式多样化;保护私有财产。(6分)(2)保护对象:中国保护封建地主阶级;罗马保护公民。(4分)立法理念:中国注重等级观念(礼仪或以儒入法);罗马注重理性、平等(自然法)理念。(4分)(3)不同:罗马法强调正义、平等、人权、理性原则(3分),而中国古代法律强调为君主专制服务、为君主德礼治国服务、重视刑罚惩治(3分)。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