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题组一修辞手法1阅读下面这首散曲,然后回答问题。商调黄莺儿赠燕清张潮花落意难堪,向泥中,着意衔,携归画栋修花口注。珠帘半缄,乌衣半掺,最难消王谢堂前憾。语呢喃,千般诉说,只有老僧谙。注花口:指初开的花。因花开时如口张状,故称。作者描写燕子,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答:_答案拟人,用典,虚实结合。解析本题考查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携归画栋修花口”“千般诉说”等是拟人,“王谢堂前”,即王导和谢安,“乌衣巷”,原是三国东吴禁军的驻地,后东晋王谢在此居住,繁花一时,终归衰落,与“花落”“衔花”等实写对照,既是用典又是虚写。2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月夜唐刘万平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
2、,虫声新透绿窗纱。三四两句作者另辟蹊径,展示出一个独特的很少为人写过的境界,请结合修辞手法来赏析。答:_答案运用拟人手法,通过敏感的虫子来感受春的信息。“偏知”一方面写作者对季节的敏感,另一方面也写出虫子在月夜中萌动的快乐和春天的暖意。与“新”字相呼应,蕴含着久盼寒去春来的人听到后的新鲜感与欢愉感。解析本题考查诗歌修辞手法。赏析诗句的独特之处,一般结合其运用的表达技巧,不必面面俱到,抓住一个显著特点即可。三四句是诗人全身心地体察大自然的诗句,把握住虫子的特点,是否有与人有关的动作、情态。3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秋怀元好问注凉叶萧萧散雨声,虚堂淅淅掩霜清。黄华自与西风约,白发先从远客生。
3、吟似候虫秋更苦,梦如寒鹊夜频惊。何时石岭关头路,一望家山眼暂明。注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金末元初诗人,曾在金朝为官,金亡不仕。本诗为寓居异乡时作。(1)简析诗歌首联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答:_(2)简要分析诗歌后两联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的思想感情。答:_答案(1)诗歌首联从听觉和触觉的角度(如答“用拟声词、叠音词的手法”也可)写了秋风淅淅、凉叶清霜,渲染了一种秋天寂静凄清(凄凉)的寒意,为下文写秋思乡愁做了有力的铺垫(烘托)。(2)诗歌后两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以秋虫的鸣声比喻诗人的苦吟,以寒鹊的惊飞比喻诗人的惊梦,形象地表达了诗人怀乡思乡的孤寂愁苦情绪之深之浓。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诗
4、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首联从听觉、触觉角度写秋风、凉叶、清霜,片片寒叶飘洒,就像是传来沙沙的雨声,虚寂的厅堂秋风淅淅,遍地铺盖着露冷霜清。渲染了凄凉的寒意,为下面乡愁作铺垫。(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修辞手法和思想感情的表达能力。诗歌后两联写我好比知时节鸣虫,又似孤栖寒枝乌鹊,用比喻手法。石岭关何时再登,望一眼故乡,形象的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4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问题。浣溪沙苏轼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注莎:指莎草,多年生草本。耦耕:两人各持一耜(s ,古时农具)并肩而耕。使君:指词人自己。词的下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词
5、句简要分析。答:_答案比喻。“光似泼”“气如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雨后天晴田野里的蓬勃景象。对偶。“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两句形成工整的对仗,读起来朗朗上口。情景交融。清新、蓬勃的田野景色蕴含着词人的喜悦之情。题组二表达方式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望江南宋李纲江上雪,独立钓鱼翁。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注空。图画若为工。云水暮,归去远烟中。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欢笑有儿童。(选自御选历代诗余卷二十五)注玉花:喻雪花。“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这两句的描写颇为精妙,请简要赏析。答:_答案“箬笠”“蓑衣”勾勒出钓翁雪天垂钓的外在形象,画面简约,意境空
6、灵。“冰散响”描写轻细的声音,衬托出环境的寂静、钓翁的宁静。钓翁“时振玉花空”的动作,衬托出钓翁的淡定。“但”字写出了钓翁的心无旁骛。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诗歌的表达方式,理解可多元化,其中衬托的表现手法相当明显。2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题。春江晚景张九龄江林皆秀发,云日复相鲜。征路那逢此,春心益渺然。兴来只自得,佳处莫能传。薄暮津亭下,余花满客船。注那:同“哪”。渺然:广阔辽远的样子。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前两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答:_答案本诗首联描绘了树木繁茂、落霞与夕阳交相辉映的春江晚景,色彩艳丽,含蓄地传达出作者喜悦的心情。颔联则直接抒发作者在征路上见到美景时喜出望外的心情。两联景中
7、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题。踏莎行庚戌中秋后二夕,带湖篆冈小酌注辛弃疾夜月楼台,秋香院宇,笑吟吟地人来去。是谁秋到便凄凉?当年宋玉悲如许。随分杯盘,等闲歌舞,问他有甚堪悲处?思量却也有悲时:重阳节近多风雨。注此词作于闲居带湖期间。庚戌:即宋光宗绍熙元年(公元1190年)。篆冈:地名,当在带湖之侧。上片前三句描写了怎样的景与情?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答:_答案描写了带湖秋夜的优美景色,抒发了人们赏秋、乐秋之情。楼台为皎洁的明月所照亮,庭院里散发出秋花秋果的清香。赏景的人在美景下来来往往,也都是“笑吟吟地”。为下文作者抒发风雨悲秋之意做铺垫(蓄势)(答“反衬”
8、亦可)。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形象、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时可先概括前三句描写的美景,然后结合全词分析此中包含的感情。至于在词中的作用,主要考虑景物描写在结构和内容方面的作用,尤其是与下文的关系。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咏雪奉呈广平公黄庭坚连空春雪明如洗,忽忆江清水见沙。夜听疏疏还密密,晓看整整复斜斜。风回共作婆娑舞,天巧能开顷刻花。正使尽情寒至骨,不妨桃李周年华。诗歌第二联是如何描写雪的?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答:_答案通过叠词和视听结合来描写雪。表现了雪忽大忽小、忽整忽斜、漫天飞舞的景象,表现了环境的宁静,雪花优美的姿态,增添了诗歌的韵味。解析本诗第二联,“夜听”“晓看”,运
9、用听觉和视觉相结合,“疏疏、密密”“整整、斜斜”叠字的运用,表现雪景的宁静、优美。题组三表现手法1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桃夭(诗经)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注归:出嫁。(fn):草木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蓁(zhn)蓁:草木茂盛的样子。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答:_答案以“桃之夭夭”起兴,通过铺垫和渲染,热烈而真挚地表达了对新娘的赞美和祝福。以桃设比,通过对桃花、桃实、桃叶的描写,在赞美新娘美丽贤淑的同时,从不同的角度祝福新娘婚后夫妻和睦、子孙繁衍、家族兴旺。联想巧妙,形象鲜明,意趣盎然。解
10、析本题考查从艺术手法角度赏析全诗。桃夭比兴手法的辨认不难,每一节前两句均为“比兴”;但此题缺乏背景交代,赏析难点在于对思想感情的把握,依据“归”的意义可知,桃夭写的是婚恋嫁娶。全诗以桃来比新娘,喻指新娘的美丽贤淑;第一节写桃花盛开,喻指夫妻婚姻和睦;第二节写桃树结果,喻指夫妻生儿育女,子孙繁衍;第三节写桃叶茂盛,喻指家族兴旺。题目要求从比兴手法的角度赏析,必须关注比兴手法的作用,如联想巧妙,形象鲜明等。2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题。含山店梦觉作唐韦庄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宿渔家宋郭震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注韦庄(
11、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流离迁徙于汴洛、吴越等地。郭震:字希声,成都人。生卒年及生平不详。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答:_答案诗人是用衬托的方法来表现感情的。诗人虽然到处漂泊,但好像对此并不在意,认为这是“等闲”之事;而客中一觉梦醒,思家乡、念亲人的惆怅之情不禁油然而生。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解答本题,要从诗歌的思想内容入手。本诗表达的是梦醒时分,诗人思念家乡与亲人的惆怅之情,但诗的第一、二句并未写其惆怅,而是写自己“等闲挥袂”“别家”“客天涯”的豪迈和潇洒,毫无悲切之感,而诗人恰是以此来衬托自己的惆怅之情
12、。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小题。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朱熹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这首咏梅诗中,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答:_答案运用了烘托和渲染的手法。全诗几乎未涉及梅花的色香,而注重环境的烘托和感情的渲染,从而表现梅花的精神和品格。(答出烘托和渲染的,能作简要分析的,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表达技巧的掌握能力。答题时,首先明确手法,然后展开分析,最后说明作用或效果。由题目可知环境是“雪后”,由内容可知书写对象是“
13、梅”,可见表现手法是烘托和渲染,而“雪后”的环境衬托渲染梅花,突出梅花的品格。4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下题。忆江南(节选)唐皇甫松兰烬落,屏上暗红蕉。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潇潇。人语驿边桥。望江南(节选)南唐李煜闲梦远,南国正芳春。船上管弦江面绿,满城飞絮混轻尘。愁杀看花人。你认为皇甫松在词中是如何处理虚实关系的?请简要分析。答:_答案由实及虚,虚实结合。前两句写眼前实景,同时又是以实代虚之笔,暗引出下文的梦境;后三句则虚写梦中景象,但又是江南水乡景色的真实描述。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表现手法的能力。这首词写深夜灯暗的时候,梦中出现了离开故乡时的难忘情景:夜船吹笛,人语桥边。全词借梦
14、中所闻的动人境界,描绘了江南水乡梅雨季节的风光,寄托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先是实写,后是虚写,虚实结合。5.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曲江(其二)杜甫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注曲江:唐代长安城名胜。此诗写于乾元元年(758年)暮春,杜甫时任“左拾遗”,因上书触怒肃宗而被疏远。请赏析这首诗颈联的艺术技巧。答:_答案“穿花”对“点水”,“蛱蝶”对“蜻蜓”,“深深”对“款款”,“见”对“飞”,对仗工整,给人以美感。“穿”“点”分别写出“蛱蝶”“蜻蜓”的动态美,“深深”“款款”分别写出“蛱蝶”“蜻蜓”的
15、情态美,用词精当,语句更具韵味。蛱蝶穿花“见”、蜻蜓点水“飞”描绘了恬静、自由的画面,体物缘情,突出春天的美好。此联为诗的转句,既与前两联的人生境况形成对比,又引出尾联的感慨,全诗圆合自然。(答对两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诗歌鉴赏表现手法的能力。“穿花蛱蝶”二句,表现了十分恬静,十分自由,十分美好的境界,能唤起对春光明媚的美感的想象。蛱蝶、蜻蜓正是在明媚的春光里自由自在地穿花、点水,深深见(现),款款飞的。题组四篇章结构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早发罗邺一点灯残鲁酒醒,已携孤剑事离程。愁看飞雪闻鸡唱,独向长空背雁行。白草近关微有路,浊河连底冻无声。此中来往本迢递,况是驱羸客塞城。这首诗是如
16、何表现“早发”之“早”的?请作简要分析。答:_答案第一、二句紧扣诗题,凸显“早发”:宿酒初醒,残灯未灭,长夜未尽,诗人已携孤剑登程。第三句写诗人在路上听到雄鸡唱晓,也可见出行之早。塞外风雪路,本来行人稀少,而“早发”就更无路人,只有诗人独行,故“独”与“早发”之“早”有关。飞雪白草,道路本已难辨,早行时就更加微茫,故“微”字也表现“早发”之“早”。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篇章结构作用的能力。本题属于诗词鉴赏中的“一字领全诗”的题型,这类题目解答时,要先总述诗中是如何体现的,然后结合诗句逐一分析即可。2.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宿山寺项斯栗叶重重复翠微,黄昏溪上语人稀。月明古
17、寺客初到,风度闲门僧未归。山果经霜多自落,水萤穿竹不停飞。中宵能得几时睡,又被钟声催著衣。简述本诗的行文思路。答:_答案以时间为顺序(黄昏月明中宵),首联写山寺所处的环境,颔联写初到山寺,颈联写夜宿山寺的所闻所见,尾联写诗人的感想。解析本题考查诗歌鉴赏篇章结构的能力。解答本题一定要结合全诗去分析,诗中“黄昏”“月明”“中宵”等词,可解读出按时间顺序,同时,相应概括、归纳诗句意思。最后“夜不能寐”,愁苦之情流露出来。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题。鹧鸪天正月十一日观灯姜夔巷陌风光纵赏时,笼纱未出马先嘶。白头居士无呵殿,只有乘肩小女随。花满市,月侵衣,少年情事老来悲。沙河塘上春寒浅,看了游人缓缓归。注“正月十一日观灯”是指在南宋首都临安过元宵节前,观赏试灯的情景。呵殿:前呵后殿,这里指身边随从。这首词的词题为“正月十一日观灯”,却不正面写灯,为什么?答:_答案这是由表达的思想感情决定的。本词要表现的不是观看试灯时的热闹场景(或着眼点不在写节日的欢乐上),而是词人自己观灯时落寞伤感的感受。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巷陌”两句,诗人从侧面着笔,写出一个典型细节,故能先声夺人,造成无形美感,写权贵们观灯的盛大场面。“白头”二句,笔势骤转,写自己寂寞寥落,是作者晚年贫赛、落拓的写照,也是当时正直志士的生平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