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云南省昭通市云天化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74148 上传时间:2024-05-24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2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昭通市云天化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云南省昭通市云天化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云南省昭通市云天化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云南省昭通市云天化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云南省昭通市云天化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云南省昭通市云天化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云南省昭通市云天化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云南省昭通市云天化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云南省昭通市云天化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云南省昭通市云天化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云南省昭通市云天化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云南省昭通市云天化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云南省昭通市云天化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云南省昭通市云天化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云南省昭通市云天化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云南省昭通市云天化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第I卷(选择题,共48分)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西周时期,“和”与“序”是两种重要的价值追求,礼记中说:“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由此可见,西周时期对“和”“序”的追求A. 推动了“大一统”政治局面的形成B. 是儒家学派治国理念的实践C. 有利于维护周天子至高无上的权威D. 有助于秩序构建和社会和谐【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可知,和谐能化生万物,有序能让万物有所区别,西周时期这种对“和”与

2、“序”的价值追求,有助于秩序构建和社会和谐,故选D;西周时期并未实现大一统,其仍实行地方分权制的分封制,排除A;儒家学派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对和谐和秩序的价值追求并不能直接作用于周天子权威的加强,这两种价值追求是对全社会而言的,排除C。2. 西周初年,武王之弟康叔受封于殷商旧地,建立卫国,管理殷民七族;周公之子伯禽受封于奄国故地,建立鲁国,管辖殷民六族;成王之弟叔虞受封于唐国故地,统治夏墟。这一举措的目的是A 防止宗族内部产生利益纠纷B. 联合旧贵族扩大统治基础C.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巩固统治D. 促进民族交流与文化认同【答案】C【解析】【详解】西周实行分封制,武王将王族

3、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其目的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巩固统治。故答案为C项。宗法制的目的是防止宗族内部产生利益纠纷,材料所述为分封制,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西周联合旧贵族扩大统治基础,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民族交流与文化认可,排除D项。【点睛】分封制是西周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上的分封制带有“家天下”的色彩,“国”乃是“家”的大而化之。从政权角度说,周王是最高统治者,是天下诸侯的“周天子”,是君臣关系;从宗族角度说,周王是姬姓宗族的大家长,与同姓诸侯是兄弟关系或父辈与子侄关系。宗法制是分封制的核心,政治权力是根据宗族地位分配的;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也是巩固分封制的重要手段,保

4、证了分封制的顺利推行和稳定实施。3. 下表是部分先秦思想家的经济主张,这些主张反映了A. 农业生产具有重要地位B. 重农抑商成为社会共识C. 封建土地私有制已确立D. 商业的社会作用被忽视【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将粮食看成社会财富最重要的部分”“农、战是国家兴盛的根本”等描述可知,这一部分先秦思想家们都认为农业生产是国家战略层面需要考量的重要因素,都认为其在社会生产中占据重要地位,故选A;材料中的先秦思想家没有提及对待商业的态度,无法得出BD两项结论,排除;材料中的先秦思想家没有对土地制度进行相关描述,无法得出C项结论,排除。4. 先秦时期的布币形如工具“铲”流行于两周、三晋、郑、卫

5、等农业区域;刀币起源于渔猎经济时期,形如工具“削”,主要由齐、燕、赵三国铸造发行;圜钱来源于纺轮或玉璧,成为战国后期北方各国的流通货币。据此可知先秦时期A. 区域经济的差异性十分明显B. 商品经济活跃推动货币产生C. 铸币形制体现劳动人民智慧D. 各诸侯国借助货币推广农具【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货币形制吸收借鉴了劳动生产工具的形制,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故选C项;题意没有体现区域经济的差异和商品经济的状况,故AB排除;题意没有体现各诸侯国借助货币推广农具,故D排除。5. 在周以前,人们认为天命是统治者权力的来源。周公旦总结商代灭亡的历史教训时提出天命不常的观念,并把人事作为天命的补充。

6、孟子继承了周公的思路,其引用尚书泰誓的话说:“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由此可知孟子A. 认为君主运用权力要符合民意B. 开启了后世民本思想的先河C. 以广大民众利益为根本出发点D. 思想符合专制集权统治需要【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强调孟子继承周公思想,指出统治者应该重视民意,实际上就是指出君主运用权力要符合民意,故选A项。依据材料“在周以前周公旦总结把人事作为天命的补充”可以判断西周就有了民本思想,因此B项“孟子开启后世民本思想的先河”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孟子民本思想的目的在于让统治者善待百姓,其出发点是为统治阶层服务的,而不是以广大民众的利益为出发点,排除C项;孟子生活于战国

7、时代,专制集权统治并未建立,故D项结论无从谈起,排除。【点睛】本题考查孟子的民本思想,旨在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并分析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严格依托材料对选项逐个作出排除。6. 战国时,贵贱天然有别的观念逐渐被人类本质无别、差别在于后天的观念所取代,人性善恶的讨论成为争鸣的主题。据此可知此时A. 对人类共同本性的探讨成为潮流B. 强化社会秩序成为诸子思想共识C. 社会政治结构变动影响观念变迁D. 性恶论顺应了专制集权发展需要【答案】C【解析】【详解】战国时期的潮流并不是对人类共同本性的探讨,排除A;儒学强化社会秩序,并不是所有学派,故B错误;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转型的时期,贵贱天然有别的观念逐渐

8、被人类本质无别、差别在于后天的观念所取代,说明社会政治结的变动,与之相适应的思想观念也随之变化,C正确;性恶论是儒学的内容,儒学在当时并不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故D错误。7. 古代雅典的戏剧公演实行“捐助制”。捐助者通常来自雅典最富有的人群,这种捐助“既是强制性的,也是荣誉性的”。统计表明,“除了可以忽略不计的例外情况,所有政治家都出自公益捐助阶层。”这反映出古代雅典A. 戏剧公演激发公民参政热情B. 政治权利与社会义务有机统一C. 政治生活中的腐败现象突出D. 财产成为划分公民等级的标准【答案】B【解析】【详解】几乎所有政治家都出自公益捐助阶层,反映出古代雅典政治权利与社会义务有机统一,B

9、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戏剧公演激发公民“参政热情”,A项错误;公益捐助是成为政治家的基本条件,不能说明古代雅典政治生活中的“腐败现象突出”,C项错误;财产成为划分“公民等级”的标准与材料内容不符,D项错误。8. 雅典城邦对官员的管理有一整套的监察制度,“遴选出的官员在上任之前,要由五百人议事会和陪审法庭(人民法庭)对其进行资格审查;官员在卸任之时,还要经过陪审法庭的述职检查,这时若有公民就其任职行为提出指控,陪审法庭就会依法进行审理。”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A. 贯彻了城邦主权在民的执政理念B. 重视司法审判中程序性民主原则C. 陪审法庭是专门的官员督查机构D. 法律面前公民平等理念深入人心【答案】

10、A【解析】【详解】雅典城邦对官员的管理有一整套的监察制度,公民对官员进行监督,贯彻了城邦主权在民的执政理念,故选A;材料没有涉及司法审判中程序问题,排除B;陪审法庭是司法机构,并非专门的官员督查机构,排除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公民平等理念深入人心,排除D。9. 亚里士多德曾很巧妙地指出过,在民主政体下,应该怎样通过多次地召开公民大会,使那些较远地区务农的公民不能够常常出席,而在事实上剥夺他们的公民权。这表明亚里士多德A. 寻求规避直接民主弊端的途径B. 主张改变城邦民主的运作模式C. 开始萌生现代民主模式的思考D. 坚决维护贵族阶层的政治特权【答案】A【解析】【详解】雅典实行直接民主形式,每个公

11、民都要参加公民大会,亚里士多德的意思是说寻求一种让远方不能参加公民方法,这显然是回避雅典直接民主方式弊端的有效方法,故A项正确;公民大会定期召开,并不是改变这种民主运作方式,故B项错误;现代民主最大的特点是代议制,材料仍然实行的是直接民主,故C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亚里士多德的主张是维护贵族阶层的政治特权,故D项错误。10. 雅典法律规定公民不得因为私事耽误自己应承担公共事务;罗马十二铜表法规定“凡煽动敌人反对自己的国家,处死刑。”这些规定A. 维护了本国的民主政治B. 限制了个人的合法权益C. 维护了贵族阶级的专权D. 体现了国家至上的理念【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凡煽动敌人反对自己国家

12、,处死刑”强调的是国家利益至上,D正确;材料与维护民主政治无关,A排除;材料并非是限制个人的合法权益,B排除;材料与维护贵族阶级特权无关,C排除。故选D。11. 罗马城邦实行公民政治,公民集团与其他居民有严格的区分。但在公民权问题上,罗马人最终“超越了希腊人创造的城邦狭隘性的政治框架和希腊人意识的局限性”。这意味着A. 适应了国家统治范围扩展B. 提高了奴隶的政治地位C. 导致公民法演变为万民法D. 实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反映罗马人实行了万民法,给予一切自由民法律权利,这适应了国家统治范围扩展,故A符合题意;罗马法并不保护奴隶利益,古罗马实现不了法律上人人平等,B

13、D错误;万民法的出现是罗马对外扩张的结果,C错误。故选A。12. 公元242年,罗马设外事最高裁判官处理涉及非罗马公民的诉讼,他们有权不受任何形式主义的程序规范与严格的本地法规则约束,后来前任裁判官发布的告示往往为后任裁判官所因袭借鉴,并经过国家认可而形成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裁判官法。这表明裁判官法A. 适应了罗马商品经济的发展B. 化解了公民与非公民之间的矛盾C. 注重保护罗马人的私有财产D. 使罗马法民事诉讼程序更加完善【答案】A【解析】【详解】随着罗马的扩张,商品经济的发展,需要对法律弊端进行修正,即由重形式到重实质内容,而重意图轻形式、具有较强的灵活性的裁判官法反映着现实社会的实际需求,故

14、A正确;C不符合材料主旨;BD说法过于绝对,排除。13. 古希腊学者力图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解释自然和社会,但他们并没有把神话与哲学、文学、历史分开,神话思维是当时人们普遍的思考与表达方式。这表明古希腊A. 宗教信仰与理性的密切联系B. 宗教思想主宰希腊政治生活C. 理性思维推动学科发展D. 民主促进思想文化繁荣【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古希腊人文精神。根据“神话思维是当时人们普遍的思考与表达方式”可知古希腊宗教信仰与理性联系密切,故A项正确;根据“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解释自然和社会”可知宗教思想虽然影响到政治生活,但并未主宰政治生活,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理性与宗教的关系,未突出理性对

15、学科发展的作用,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信仰与理性的关系,未涉及民主,故D项错误。14. 智者学派认为:“正义、善德、真理等价值标准是由人决定的,跟人的需要和兴趣相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觉,因此一切都是相对的好坏优劣,取决个人的尺度”。这种思想( )A. 阐述了天赋人权的思想B. 第一次在哲学发现了“自我”C. 树立了人的尊严和价值D. 把人从基督教神学中解放出来【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智者学派认为“一切都是相对的好坏,优劣取决个人的尺度”可知,这种思想突出强调了人的作用和价值,故答案为C项;天赋人权是18世纪启蒙思想家的思想主张,与材料思想学派不符,排除A项;苏格拉底提出“认识你自己”,

16、被称为第一次在哲学发现了“自我”,排除B项;文艺复兴开始把人从基督教神学中解放出来,排除D项。15. 费正清在剑桥中国秦汉史中说:“它在质和量的方面大大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以至它可以名之为革命,虽然这革命是从上面推行,而不是从下面推动的。这个成就,并没有由反秦的农民起义造成的政权所转移,它才是古代中国的真正革命。”这场革命A. 极大增强了地方政府的自主性B. 有效解决君主专制的决策弊端C. 延续了贵族血缘政治的传统D. 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剑桥中国秦汉史”“这个成就,并没有由反秦的农民起义造成的政权所转移”可知,这里的“古代中国的真正革命”指秦朝建立的

17、中央集权制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与发展,D正确;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A错误;秦朝实行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显然不能解决君主专制的弊端,B错误;秦朝打破了贵族血缘政治的传统,建立了封建官僚制度,C错误。16.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在泰山封禅大典后的刻辞中写道:“贵贱分明,男女礼顺,慎遵职事。”强调礼、等级和恪守等级下的各自职责。以后他又多处题辞,提倡“合同父子”,即子孝父慈,强调男女各修其业等家庭礼教。由此说明秦始皇A. 把儒家思想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B. 并没有完全废除儒家的治国

18、思想C. 旨在传播儒家贵贱尊卑等级思想D. 以恪守宗法伦理道德为最高理想【答案】B【解析】秦朝以法家思想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A错;“贵贱分明”“强调礼、等级和恪守等级下的各自职责”“子孝父慈”符合儒家重视礼、维护等级制度、讲求孝道,故B正确,秦始皇的做法根本目的是巩固统治,故C错误;D选项材料无法体现。17. 秦朝建立后,陆续修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三种道路交通网络:一是通向东北燕齐、向南直达吴楚地区的驰道;二是从咸阳至九原的直道;三是北起四川宜宾南通滇池地区的五尺道。这些道路的修建客观上A. 促进了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B.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武力控制C. 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D. 推动了统一多

19、民族国家的形成【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一是通向东北燕齐、向南直达吴楚地区的驰道”“二是从咸阳至九原的直道;三是北起四川宜宾南通滇池地区的五尺道”可知,秦朝建立后所修建的通向个方向的交通网络客观上有利于加强各地区之间的交流和联系,故C选项正确;秦朝建立后全国已经统一,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秦朝建立的交通网络的影响,无法得出中央对地方加强控制的结论,故B选项错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是长期发展和融合的结果,与材料无关,故D选项错误。18. 汉代时,某类官员的职责是“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以六条问事”。下面为“六条”的主要内容,这反映出当时A. 土地兼并造成社会危机B

20、. 豪强地主势力出现恶性膨胀C. 朝廷重视对地方的控制D. 政府加强对王国的行政管理【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表明该类官员“省察”豪强地主、地方官员及其亲族的不法行为,目的是强化对地方的控制,故C正确;A、B都不能全面反映材料内容,排除。材料中没有涉及到王国,排除D项。19. 秦代“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官员选任方面完全是熟悉文史法律的“文吏”。汉初,训练有素的文吏仍然占据着政治机构的主导地位。武、宣之时,文吏依然掌握着国家政权的主要命脉,而儒生已经从文化方面向整个社会开始渗透,文吏和儒生形成了对峙局面。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 官僚政治到贵族政治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 汉承秦制,有所损

21、益D. 黄老之术到霸王道杂之【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官员选任方面完全是熟悉文史法律的文吏文吏依然掌握着国家政权的主要命脉,而儒生已经从文化方面向整个社会开始渗透”可知,汉代继承了秦朝的体制,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有所改变,故选C;秦汉之后的政治发展趋势是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如果要选择B,那么材料就不会强调秦汉政治共性的内容,故排除;黄老之术是从汉初尊崇的思想,但材料是从秦代开始叙述的,特别强调了秦汉政治之间的异同,故D项不足以涵盖材料内容,不是材料主旨,排除。20. 汉代,政府选官时选举或考试,都实行分区定额。无论经济文化先进或落后的地区,都照人口比例来考选,

22、同时郡县长官,例须避用本郡本县人。这些举措A. 目的在于维系王朝统治B. 使全国的经济文化发展趋向平衡C. 缓解了中央和地方矛盾D. 改变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选官“分区定额”,而且“无论经济文化先进或落后地区,都照人口比例来考选”,“同时郡县长官例须避用本郡本县人”等信息可知,这些举措的目的都是为了巩固封建王朝统治,故选A项;材料中的措施并不能使全国经济发展趋向平衡,也不能使文化发展平衡,故排除B项;材料中的信息没有体现中央与地方存在矛盾,故排除C项;世家大族主要是通过九品中正制垄断仕途,与材料中所说的察举制不相符,故排除D项。21. 汉代,土地买卖成为

23、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刘邦相国萧何曾连续强买田亩数千颐;到武帝时期,土地兼并愈演愈烈,造成“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这一现象说明汉代A. 农耕经济得到发展B. 统治者“无为而治”C. 君主权力严重衰退D. 重农抑商没有落实【答案】A【解析】【详解】西汉前期,随着农耕经济的发展,地主土地买卖、扩大地产的活动增多,使得汉武帝时期“富者田连阡陌”,说明汉代,A项正确;土地兼并现象严重不能说明统治者的治国理念是“无为而治”,B项错误;汉武帝时期买卖土地现象增多,不能说明君主权力衰退,C项错误;汉代前期严格实行重农抑商政策,D项错误。22. 四民月令一书中记述了东汉后期地主田庄一年十二个月的家

24、庭事务安排。包括种植农作物(瓜、瓠、葵、葱、蒜、大豆、胡麻、黍、苜蓿、大麦、小麦、芥等等)及进行各类粮食、农副产品买卖的情况。据此可以推测A. 田庄的生活资料基本可以自给自足B. 地主田庄经济对中央集权构成威胁C. 田庄经济导致土地兼并日益严重D. 田庄经济有利于生产技术的提高【答案】A【解析】【详解】A项,题干所给材料中“包括种植农作物(瓜、瓠、葵、葱、蒜、大豆、胡麻、黍、苜蓿、大麦、小麦、芥等等)及进行各类粮食、农副产品买卖的情况”表明,田庄经济具有自给自足的特征,故本题答案选A项。B项,地主田庄经济与中央集权的关系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B项;C项,土地兼并现象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

25、体现,排除C项;D项,田庄经济与生产技术的关系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D项。23. 公元8年,西汉外戚王莽夺权建立新朝。他宣布,“更名天下田曰王田”,私人不得买卖,企图用恢复井田制的办法解决严重土地兼并问题。但在公元12年,他又下令“诸名食王田,皆得卖之,勿拘以法”,宣告王田制中止。王莽改革土地制度的失败,说明A. 井田制没有发挥过积极作用B. 土地私有制的不断发展C. 国家无意解决土地兼并问题D. 国家与地主的矛盾不可调和【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根据题干材料可以知道,王莽更名天下田为王田,结果失败,说明土地私有制的不断发展,故B项正确。井田制在春秋战国时期

26、就已经瓦解,井田制没有发挥过积极作用说法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企图用恢复井田制的办法解决严重土地兼并问题”说明王莽改革土地制度有意解决土地兼并问题,故C项错误;D项说法过于绝对化,应排除。24. 西汉初统治者认为“刑法不能治人心,法度过密,君主用刑虽重,而民亦无畏刑之心”,汉武帝以儒家经典著作春秋义理解释法律,东汉光武帝刘秀以行德政作为治平天下的主要政策而曾先后七次颁布轻刑和赦罪诏令。这反映出A. 儒道思想逐渐融合B. 德治、慎刑思想开始形成C. 儒家思想成为正统D. 礼法并举的治国模式形成【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可知,汉初统治者认为“法度不能过密”,而“汉武帝以儒家经典著

27、作春秋义理解释法律,东汉光武帝刘秀以行德政作为治平天下的主要政策而曾先后七次颁布轻刑和赦罪诏令”,这些都是“礼法并举的治国模式”,D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道家思想,A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礼法并举而不是“慎刑”,故B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统治者对儒法的结合,而未涉及儒家成为正统,C错误。第卷(非选择题,共52分)25. 知识分子是时代和社会的脊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春秋末到战国时期,下层平民中大量受过教育的“士”或进入诸侯大夫的机构,或独立于社会,形成一个不拥有政治权力却拥有文化权力的知识人阶层。从孔子起到秦代干政的韩非、李斯是一类,自庄子起到秦末的鸡冠子(注:道家代表,终身不仕)又是一类。如

28、果说春秋早期和中期,这批文化知识的拥有者大多还只能做卿大夫的家臣,像孔子的弟子,那么,战国时期则相当多的“士”就十分风光常常可以与权力分庭抗礼,于是“思想”便出现了独立的发展空间。葛兆光中国思想史材料二 唐宋时期,独立人格在传统知识分子身上极为匮乏,相反地倒表现出另一种人格形象:依附人格。即在思想上依傍古人、拘泥经典,在政治上热衷仕途、委身皇权在宗法一体化的社会结构中,儒家学说、科举制度和宗法纲常这三张大网将知识分子的身心紧紧笼罩起,使之成为黏附于官僚政治的人格化的工具。摘编自许纪霖大时代中的知识人材料三 士集道统与政统于一身他们必须既议政又参政。民初知识分子大体上认同于士这一社会角色,也力图

29、继承士的社会责任;但他们相对要超然一些,多数是像胡适一样倾向于“讲学复议政”,即停止在议政阶段,作“社会改良”,把直接参政置于第二位。更有人试图将学术与政治分开,干脆钻进象牙塔,像胡适所说的“回到敁纸堆中去”,不问世事。罗志田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与社会(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时期士的思想出现“独立发展空间”对中国文化产生的影响。(2)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在先秦、唐宋、民国初年,中国知识分子在处理与社会政治的关系时呈现的阶段性特点及其影响因素。(3)“知识分子是时代和社会的脊梁,应担负起时代的使命。”任举一中国历史人物,论证这一观点的合理性。【答案】(1)影响:形成中国历史上第

30、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百家争鸣文化局面的出现;构筑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志的理论武器;道家学说奠定了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2)春秋战国时期:特点:知识分子直接参与政治活动,为诸侯国出谋划策;脱离现实政治,追求精神自由。原因:学在官府局面被打破,私学兴起,诸侯争霸,笼络人才。封建社会时期:特点:知识分子形成依附人格,热衷仕途、委身皇权。原因:儒家思想及科举选官制度以及宗法纲常观念的影响。民国初年:特点:知识分子重视议政或专门从事学术研究,不直接参政。原因:混乱的政治局面挫伤了知识分子参政的

31、积极性,新文化运动的高涨提高知识分子从事学术研究的积极性。(3)示例: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加强,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理学占统治地位,八股取士和“文字狱”束缚了人们思想。面对时代变化,生活于明清之际的黄宗羲,敢于批判君主专制,提出君臣平等的思想和限制君权的主张;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提出工商皆本。这些主张是当时社会经济、政治发展变化在思想领域的反映,更是明清之际知识分子担负起时代赋予他们的使命的表现。【解析】【详解】(1)影响:结合所学可从思想解放、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法家思想和道家学说的影响等角度展开分析作答。(2)春秋战国时期:特点:由材料“战国时期则

32、相当多的士就十分风光常常可以与权力分庭抗礼”可知知识分子直接参与政治活动,为诸侯国出谋划策;由材料“士或进入诸侯大夫的机构,或独立于社会,形成一个不拥有政治权力却拥有文化权力的知识人阶层”可知脱离现实政治,追求精神自由。原因:可从学在官府局面被打破、私学兴起、诸侯争霸和笼络人才等角度分析作答。封建社会时期:特点:由材料“表现出另一种人格形象:依附人格。即在思想上依傍古人、拘泥经典,在政治上热衷仕途、委身皇权”可知知识分子形成依附人格,热衷仕途、委身皇权。原因:结合所学可从儒家思想、科举选官制度和宗法纲常观念等角度分析作答。民国初年:特点:由材料“他们必须既议政又参政。民初知识分子大体上认同于士

33、这一社会角色,也力图继承士的社会责任”“把直接参政置于第二位”可知知识分子重视议政或专门从事学术研究,不直接参政。原因:结合所学可从当时的政治局面、新文化运动等角度分析作答。(3)根据题干设问“任举一中国历史人物”,可举例为黄宗羲,然后再结合所学黄宗羲的相关知识进行论证即可,要观点鲜明,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答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关于世界专题史,海内外学者著述颇丰,专题研究各有侧重,如日心说:科学时代到来新航路开辟:地理大发现时代海上马车夫:荷兰等,这些书名反映了作者对时代特征的理解。结合所学知识,就世界古代史,拟一个能够反映其时代特征的书名,并运

34、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要求: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答案】示例:论题:古希腊:公民与城邦论述:古希腊地区多山、多岛、环海,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促进城邦的形成,城邦之间由于山峦的天然阻隔,交流较少,各城邦保持着独立自主、小国寡民的状态。公民是城邦的主人,是城邦的主体力量。通常由除妇女、奴隶和外邦移民之外的本城邦成年男子组成。公民从小接受系统培训,有“执干戈以卫社稷”的义务,同时有权参加城邦内的议事或审判,公民珍视自由、表现个性、不屈从权威、追求智慧平等,拥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一方面城邦注重对公民参政素质的培养,另一方面公民的个人自由又屈从于集体,强调城邦利益至上。总之,城邦是一个以城市为中

35、心、公民为主体、国家为本质的共同体。【解析】【详解】论题:结合所学可从古希腊的城邦制度、民主政治、人文精神,抑或是罗马的法律等角度进行提炼。论述:结合所学可从原因、表现、影响等角度展开说明。如以论述古希腊的城邦制度为例,首先,要阐明城邦制度形成的原因,即独特的自然环境塑造了古希腊的城邦制度;其次,要阐述城邦制度的具体表现,即交流较少,各城邦保持着独立自主、小国寡民的状态;第三,要阐述出城邦制度的影响;即塑造了公民的独特气质,他们珍视自由、表现个性、不屈从权威、追求智慧平等,拥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27.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西周、春秋时期,社会上层皆按宗法制组成父家长制集体大

36、家庭。这种大家庭是一个血缘亲属关系复杂、人数众多、组织庞大的宗族集团。这种庞大的宗族共同体便构成了这一时期贵族社会最根本的社会组织。西周、春秋时期的家庭形态,除了宗法贵族集体大家庭之外,另有庶民、奴隶等个体家庭,但无经济、政治上的独立性,尚被包客于宗法大家庭以及各类共同体(如村社)的外壳之中。秦孝公用商鞅变法,推行“分异令”,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把家庭单位强令分析到最细小程度,这是对宗法制度的彻底否定。由此,秦确立了最小型个体小家庭结构形态,这种小家庭成为社会普遍支配形式,是秦家庭组织最基本形态。这种家庭,就血统世系而言,一般为两代层结构,很少有涉及祖孙三代者;就人数而言,通常

37、为五口之家。这种家庭具有结构简单、内部关系单纯而亲昵、人数少等特点。摘编自张金光商鞅变法后秦的家庭制度(1)根据材料,概括商鞅变法前后秦的家庭制度的主要变化。(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鞅变法分户政策的可行性和意义。【答案】(1)变化:家庭形态由集体大家庭为主变为个体小家庭为主;家庭内部人数由多变少,人员关系由复杂变得简单;宗法制度对家庭的影响由强变弱。(2)可行性: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使用,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个体劳动成为可能;商鞅变法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打击了宗法势力和贵族特权。(答出其中一点即可)意义:推动了秦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和发展;有利于秦实行编户,增加政府赋税收入

38、;易于秦推行什伍连坐制度,保证兵源,加强对百姓的控制。【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商鞅变法前后秦的家庭制度的主要变化、商鞅变法分户政策的可行性和意义,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联系所学有关内容解决问题的能力。(1)商鞅变法前后秦的家庭制度的主要变化,可以根据材料中的“西周、春秋时期,社会上层皆按宗法制组成父家长制集体大家庭。这种大家庭是一个血缘亲属关系复杂、人数众多、组织庞大的宗族集团”和“这种家庭,就血统世系而言,一般为两代层结构,很少有涉及祖孙三代者;就人数而言,通常为五口之家。这种家庭具有结构简单、内部关系单纯而亲昵、人数少等特点”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2)商鞅变法分户政策的可行性,应当联系所学,从当时的社会状况如铁犁牛耕的使用、奖励军功等方面来回答。其意义可以根据材料信息并联系所学,从推动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增加政府赋税收入、加强对百姓的控制等方面来回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