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河南省周口市中英文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6月)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741451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6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周口市中英文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6月)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河南省周口市中英文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6月)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河南省周口市中英文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6月)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河南省周口市中英文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6月)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河南省周口市中英文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6月)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河南省周口市中英文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6月)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河南省周口市中英文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6月)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河南省周口市中英文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6月)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河南省周口市中英文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6月)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河南省周口市中英文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6月)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河南省周口市中英文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6月)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河南省周口市中英文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6月)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河南省周口市中英文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6月)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河南省周口市中英文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6月)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河南省周口市中英文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6月)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河南省周口市中英文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6月)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河南省周口市中英文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6月)试题(含解析)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填涂在答题卡相对应的序号内,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 恩格斯在评价梭伦改革时说:“随着有产阶级日益获得势力,旧的血缘属团体也就日益遭到排斥;氏族制度遭到了新的失败。”梭伦改革的措施中直接导致这一局面出现的是A. 颁布“解负令”B. 实行财产等级制度C. 设立四百人会议D. 鼓励农工商业的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注意材料中的“旧的血绿亲属团体遭到排斥”及“氏族制度遭到了新的失败”等关键词语。财产等级制度的改革打破了贵族世袭特权垄断政权

2、的局面,故选B项。A有利于发展奴隶制工商业,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四百人会议内容,排除C。鼓励工商业发展有利于发展经济,和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2. 梭伦改革并没有实现雅典公民的完全平等,主要是因为A. 用财产的不平等代替了出身的不平等B. 不同等级的公民享有不同的政治权力C. 不同等级的公民承担的义务也不相同D. 梭伦改革仅适应了奴隶主阶级的需要【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梭伦改革建立了财产等级制,按财产多少把公民划分为四个等级,财产越多,等级越高,享有的权力也就越多,虽然打破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但并没有实现雅典公民的完全平等,原因在于

3、财产等级制实际上是用财产的不平等代替了出身的不平等,故项正确; BC项是不平等的表现,而不是原因,故排除;题干中的雅典公民实际上可以理解为奴隶主,因此项不是造成题干现象的原因,排除。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梭伦改革财产等级制3. 梭伦改革和克里斯提尼改革的共同点是按财产的多寡划分社会等级 用地区划分取代血缘部落否定血缘关系维系的社会 促进雅典的民主进程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梭梭伦改革按财产多寡划分等级,克里斯提尼按照地区划分行政选区,他们都否定了血缘关系,促进了雅典的民主进程,符合题意;只符合梭伦改革,只符合克里斯提尼改革。综上所述,故选B,排除ACD。4. 日本明治政

4、府废藩置县的根本目的是()建立府、县、道地方行政区划 确立土地私有制度消除封建割据势力 强化天皇专制制度A. B. C. D.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日本明治政府废藩置县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强化中央集权和消除封建割据势力,所以两项表述正确符合题意,是改革的具体措施而非目的,是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不符,答案选C。考点:日本明治维新点评:高考对日本明治维新的考查主要涉及到选修层次考查,关注的焦点应该是材料题,本题即是典型之一,因为在此题型中可以全面考查明治维新的内容:明治维新的时代背景明治维新的具体举措明治维新的目的和性质明治维新的影响。5. 美国历史学

5、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梭伦采取的减轻社会痛苦的措施是简单而又严厉的。”以下措施中能充分说明梭伦对旧贵族“严厉”的是颁布“解负令”实行财产等级制度设立“四百人会议”设立公民陪审法庭鼓励发展农工商业A. B. C. D. 【答案】B【解析】梭伦改革对旧贵族的“严厉”是指在经济、政治方面采取了限制旧贵族的措施,项均符合题意和史实,而主要是为了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并未刻意限制贵族的利益,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CD,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了梭伦改革的相关内容,解题的关键在于对题干“梭伦采取的减轻社会痛苦的措施是简单而又严厉的”中“对旧贵族的严厉”的理解,即从对旧贵族的利益的冲击方面加以回答即可。6. 郭沫

6、若认为:东周列国社会制度的变革到春秋末年以后才达到质变的阶段。能说明的史实是A. 春秋诸侯争霸B. 铁器和牛耕的使用C. 战国初,各国纷纷变法,废除奴隶制D. 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东周列国社会制度的变革到春秋末年以后才达到质变的阶段”是指春秋前期的变革直到春秋末年才发生根本性的质变,也就是说战国初期的社会制度与春秋时期已经有了实质性的不同,因此答案选C, A、B两项与题中“社会制度变革”含义不符,由题干中时间“春秋末年”可以排除D项。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特征点评: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重要变革时代,

7、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奴隶制的解体,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上层建筑的改革,郡县制度的出现;军事:战争频繁,战国时期,群雄角逐。为了富国强兵,各诸侯国纷纷变法;文化:百家争鸣,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而法家思想顺应了时代的需要,成为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7.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这是商鞅变法中哪一条法令的规定()A. 奖励军功B. 废除“世卿世禄制”C. 连坐法D. “燔诗书而明法令”【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从材料中的“什伍、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可知是连坐法。故选C。8. 商鞅变法最根本前提条件是A. 奴隶主土地所有制已大部分被封建土地所有制取代B. 新兴

8、地主阶级已形成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C. 秦孝公审时度势取变法强国之路D. 争霸战争的形势迫使秦国改革内政【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强调了商鞅变法的根本动力或原因,当然商鞅变法得以实行的最根本的条件是经济基础的变化,即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发展。答案选A,而B C D三项是其变法的重要推动力。考点:商鞅变法点评:本题的考查思路还可以从如下角度进行:商鞅变法之所以能够成为一次较为彻底改革,并促进了秦国的社会进步,主要原因是 A A、创建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 B、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C、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 D、强化了基层管理的户籍什伍制9

9、. 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后世有消极影响的是废分封、行郡县统一度量衡重农抑商燔诗书而明法令A. B. C. D. 【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重农抑商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后期成为阻碍中国进步的经济政策因素,故符合题意;属于毁坏传统文化典籍的措施,属于消极影响,故D正确;促进官僚政治发展,有利于经济发展,排除。10. 北魏统一北方后,在黄河流域逐渐采用先进的经济形式发展经济,这种经济形式的实质是A. 奴隶制经济形式B. 半封建半奴隶制经济形式C. 封建制经济形式D. 半畜牧半农业经济形形式【答案】C【解析】【详解】北魏是个少数民族,来到黄河流域后采用的先进经济形式应该是汉族地区的经济形

10、式,即封建经济,这相对于少数民族来说就是先进的,故C正确;奴隶制经济形式是北魏进入黄河流域以前的经济形式,是落后的经济形式,排除A;北魏来到黄河流域后采用的先进经济形式应该是汉族地区的经济形式,即封建经济,BD错误,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在黄河流域逐渐采用先进的经济形式发展经济”,联系所学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影响分析解答。11. 北魏孝文帝“汉化政策”的采用,反映着当时A. 鲜卑与汉民族之间的相互影响达到新高度B. 鲜卑与汉族地主合作,形成了新的统治集团C. 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的矛盾彻底消失D. 落后的民族终将被强大的民族代替【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化政策能够推行,

11、说明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相互影响很深,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错误,材料只涉及到了文化内容;C选项错在“彻底”二字;D选项错误,这种想法就是有问题的。12. 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所实行均田制的性质是A. 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B. 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C. 小农个体土地所有制D. 少数民族土地所有制【答案】A【解析】根据均田制所规定的内容分析,分给农民的土地分桑田和露田,其中主要是露田,而露田在受田人死后需归还国家,所以说是封建土地国有制,故选A。其他选项均不符合题意。13. 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都产生深刻的社会影响,其最主要的体现是A. 改变单一的生产方式B. 促进封建化进程C. 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

12、D. 加速民族的融合【答案】B【解析】【详解】商鞅变法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打击旧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使秦国确立起封建制度;孝文帝执政时期,实行新制度,颁布了均田令,迁都洛阳,命鲜卑贵族汉化,采用了汉族统治阶级的政治制度,这些改革加速了当时北方各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故B项正确;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不仅仅是改变生产方式,因此A不是主要体现,排除;孝文帝改革在综合国力方面并无明显增强,排除C;D属于孝文帝改革的影响,排除。14. 改革有利于社会进步,在当今我国不断深化改革的浪潮中,也要注重借鉴历史经验。从孝文帝改革中我们得到的认识有( )改革要顺应时代潮流,积极改革,不断创新 改革

13、要注意策略,要有坚定的决心 改革要体现锐意进取、与时俱进的精神自上而下的改革往往一帆风顺A. B. C. D. 【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试题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自上而下的改革往往一帆风顺与史实不符合,任何改革都会损害部分既得利益者的利益,都会遭到他们的反对,所以任何改革都不会一帆风顺,说法正确,故答案选择A项。15. 王安石变法中,起到“农时不夺而民均”作用的是A. 保甲法B. 均输法C. 农田水利法D. 募役法【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A项是强兵之法,B项主要是限制富商大贾对市场的操纵,C项主要是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以促进农业的发展,

14、D项是向应服役而不去服役的人征收免役钱,这样,保证了农业生产的时间,“农时不夺”,所以答案选D。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王安石变法措施16. 新政发展经济的政策,在某些地区得到落实,促进了当地工商业的发展。山西省商务局成立后,承办山西的矿务、铁路,还集股白银45万两兴办轻工业。如在盛产棉花的地区,开设纺纱、织布厂,引入进口机器生产。同时,在该厂附近分设轧花、榨油两厂。山西的近代工业开始起步。以上材料反映的正确信息是A. 戊戌变法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工业的发展B. 戊戌变法法令得到了广泛落实C. 戊戌变法取得了成功D. 维新变法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新政发展经济的政策,

15、在某些地区得到落实”并综合材料信息可知,戊戌变法中发展经济的政策在山西得到落实,推动了山西近代工业的开始,说明戊戌变法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工业的发展,故选A;“得到广泛落实”的说法过于夸张,材料只反映在山西的落实,排除B;戊戌变法最终是失败了,排除C;材料主旨是强调戊戌变法在某些地方对近代工业的推动,而不是记载解放人们思想方面的作用,排除D。故选A。17.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是()A. 抑制土地兼并B. 增加国家财政收入C. 提高军队战斗力D. 优化人才选拔方式【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王安石变法是针对北宋前期“积贫积弱”的局面,为了实现富国强兵

16、而进行的,所以 A D两项不符合题意,根据题目要求,“最”主要的目的应是先富国,后方能强兵,国不富,兵亦不可强,故答案选B。考点:王安石变法点评: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即直接目的:为了富国强兵,改变积弱的局面和根本目的: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巩固封建统治秩序。对此学生要有准确的区分。18. 16世纪西欧大陆宗教改革运动发生根本原因是A. 文艺复兴运动使人文主义深入人心B. 罗马教廷与西欧各国王权的矛盾激化C. 剥夺天主教会的土地和经济特权D. 资产阶级要求冲破封建神学思想的束缚【答案】D【解析】A选项是思想文化领域的影响,不是根本原因;B选项是当时社会背景,不是根本原因;C选项不

17、是宗教改革的原因;D选项说法正确,经济因素是根本原因,故本题选择D选项。点睛:解答本题要紧紧抓住根本原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方面的原因往往是根本原因。而主要原因则是政治上的或者思想上的,明确这一点问题很容易解答。19. 马丁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中阐述了基督徒有权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们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的思想。这种思想产生的社会效果是A. 将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B. 从宗教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性和独立性C. 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D. 使基督徒在上帝面前实现了人人平等【答案】B【解析】【详解】人们可以自由的阅读圣经,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体现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故选B;马丁路德是用新

18、的宗教来取代旧宗教,并没有把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排除A;马丁路德的宗教思想都强调上帝是最高的权威,排除C;D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基督徒有权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们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的思想”,联系所学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内容分析解答。20. “因信称义”中“义”的含义是( )A. 指上帝面前灵魂得到拯救的人B. 指被教皇免罪C. 指简化宗教仪式信仰上帝D. 通过赎罪券信仰教皇【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历史概念准确理解与运用。由已学知识可知“因信称义”是马丁路德的宗教思想的核心,信徒可以由于信仰神而直接成为义人,即得到拯救的人,他们不再受功德律的支配,他

19、们通过自己的信仰而与基督建立了新的关系,因此A符合题意,故选A。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马丁路德宗教思想的理解21. 默罕默德阿里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 ( )A. 巩固统治并进行对外扩张B. 打击西方国家的殖民势力C. 摆脱奥斯曼帝国的控制D. 把埃及建成近代化国家【答案】A【解析】【详解】对于任何的改革来说,都是为了统治阶级维护其自身的统治的一种措施。阿里是封建统治者,他所推行的任何措施都是为了维护其封建统治。故选A。22. 穆罕默德阿里对埃及的近代化做出的最重要的贡献是A. 经济方面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建立近代工业B. 改革后建立起完备的行政机构C. 改革中大力发展军事工业

20、D. 改革时不断进行对外扩张【答案】A【解析】本题强调的是阿里改革最为重要贡献的表现,阿里改革推动埃及资本主义的发展最符合近代埃及历史的发展趋势,故而A项贡献影响巨大而深远,B、C两项是其重要的改革举措影响不及A项,D项是其消极影响。23. 导致下表中俄国经济状况的根源是 ( )国别项目俄国英国 德国生铁(19世纪中叶)26万吨385万吨铁路总长(1861年)1 500俄里15 000俄里10 000俄里A. 农奴制盛行B. 工业革命尚未开始C. 俄国科技落后D. 垄断组织尚未产生【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属于材料式选择题,考查学生分析图表的能力。解题关键是注意表格中的“19世纪中叶和1

21、861年”,由于农奴制的存在,阻碍了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选A。B不符合事实,工业革命的影响已经波及俄国;C不是根源;D产生于19世纪末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考点:俄国农奴制点评:19世纪中叶农奴制给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消极影响(自由劳动力短缺、工业资本缺乏、国内市场狭窄)俄国工业发展的速度远远落后于其他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24. 俄国1861年改革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A. 完成了从手工工场向机器工厂的过渡B. 扩大了工业品的国内销售市场C. 废除了农奴制度D. 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俄国1861年改革废除了农奴制度,对生产关系

22、进行了调整,解放了生产力,为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故选C;AB属于俄国废除了农奴制度的具体影响,不是主要原因,排除;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D项属于俄国在政治方面的举措,不是主要原因,排除。25. 被称为“解放者”的亚历山大二世被暗杀表明改革是对农民的残酷掠夺亚历山大二世是农奴的“解放者”只要适应历史发展的改革都是一帆风顺的改革者往往要面临巨大的风险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保留了大量的农奴制残余,他对农民的残酷掠夺使得社会矛盾不断深化,由此才会被暗杀,正确;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并不彻底,他并不是真正的农奴的“解放者”,这样也才有

23、了后来的暗杀活动,错误;的说法过于绝对,如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就不是一帆风顺的,故错误;亚历山大二世被暗杀说明改革往往会触及某些社会阶层的利益,因此这些改革者往往要面临着巨大的风险,正确;综上,故选D;ABC均含有错误选项,排除。26. 19世纪上半叶的日本人曾经这样记述日本社会中封建统治阶级与商人的关系:“今世的诸侯,不论大小都是对富商卑躬屈膝,以期能向他们借钱,并仰赖江呼、京都等地的商人以维持生计。”下列对这段话的理解正确的是A. 日本封建统治者十分重视商业的发展B. 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富商实力和地位有所上升C. 日本商人的政治地位高于诸侯D. 商人成为日本封建幕府统治的阶级基础【答案】

24、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从材料中诸侯对商人的态度可以看出19世纪上半叶日本商人地位的提高,B项符合题意; A项材料未体现;C、D项说法不合史实,商人仍属被统治阶级,并非封建统治基础。故选B。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明治维新明治维新的背景27. 19世纪中期,日本幕府统治出现危机的根本原因是( )A. 日本实行闭关锁国政策B. 农民反幕府斗争兴起C.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D. 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入侵【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本幕府统治危机出现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封建统治的冲击,故选C。28. 明治维新是日本近代

25、化的起点,它从一个处于亚洲文明边缘的小国,实现了“脱亚入欧”的历史转折。这里的“脱亚入欧”是指( )A. 从亚洲边缘小国跻身于世界强国B. 从东方国家演变为西方国家C. 从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D. 从亚洲脱离并加入欧洲同盟【答案】C【解析】【分析】试题分析:A项目标对于当时的日本还太大,日本当时的情况还不能直接跨越到这个地位上。B项对材料内容理解不准确,D项说法本身错误。结合所学可知,近代日本的脱亚入欧是指从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接轨,故答案选择C项。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明治维新明治维新的与影响【详解】29. 19世纪末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最主要因素是:A. 民族危机加

26、深和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B.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 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D. 康、梁等的宣传活动【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B是辛亥革命的影响;C是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阶级因素;D是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思想因素;A与题意相符,经济因素起决定作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戊戌变法背景30. 从根本上看,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决定了中国的戊戌变法运动A. 能够彻底变革中国的政治制度B. 能够彻底动摇中国的封建思想C. 不能完成挽救民族危亡的任务D. 必将遭到顽固势力的强烈反对【答案】C【解析】康、梁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派,由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

27、,康梁维新思想把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同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这明显反映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因此他们不能完成挽救民族危亡的任务,故C正确;由于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故不可能彻底变革中国的政治制度,也不可能彻底动摇中国的封建思想,故AB错误;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顽固势力强烈反对维新变法之间没有因果关系,故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从根本上看,康、梁维新思想”,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错误选项,得出“不能完成挽救民族危亡的任务”的结论。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31. 梭伦改革

28、和商鞅变法是古代西方和东方比较典型的改革。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钜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前汉书卷二四食货志上材料二 不再以出身而是以财产的数量来划分公民的等级。不同等级的人则待遇有所不同。公民大会选举或罢免一切公职人员,决定宣战、媾和、制定法律等一切国家大事。奖励外国技工迁居雅典,对携眷移民给予公民权;雅典公民必须让儿子学会一门手艺,否则儿子可拒绝赡养其父;鼓励橄榄油出口。材料三 设立20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立有军功的

29、平民,按其功劳的大小授予官爵。全国划为31县,所有的县级官吏通由国君任免,领取国家的俸禄,可以随时任免调职。凡从事“本业”而使粮食布帛增多者,免除本身的徭役;而追逐“末业”者,以及虽从事“本业”而因懒惰破产者,全家没入官府为奴。请回答:(1)摘录材料一中最能反映商鞅变法促进社会转型的语句(不得大段抄写)。(2)依据材料二和三,概括两者改革内容所涉及的共同之处。分别说明实行这些措施的目的是什么?(3)两次改革分别对本国经济发展和政治体制造成了什么影响?【答案】(1)“坏井田,开阡陌”即废除井田制(2)共同之处:等级的划分;官吏的任免;对工商业的态度等。目的:梭伦改革:缓和平民与贵族之间的矛盾,挽

30、救贵族政治面临的严重危机;商鞅变法:顺应社会大变革趋势,实现富国强兵。(3)不同影响:梭伦改革: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社会基础;商鞅变法: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解析】【详解】(1)结合所学可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土地制度的改变最能反映商鞅变法对社会转型的推动作用,即材料“坏井田,开阡陌”的描述。(2)共同之处:由材料二“以财产的数量来划分公民的等级”和材料三“设立20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的描述可知,两者都实行了等级的划分;由材料二“公民大会选举或罢免一切公职人员”和材料三“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县级官吏通由国君任免”的描述

31、可知,两者在改革内容上对涉及到了对官吏的任免;由材料二“鼓励橄榄油出口”和材料三“凡从事本业而使粮食布帛增多者,免除本身的徭役;而追逐末业者全家没入官府为奴”的描述可知,两者都表明了自己对待工商业的态度。目的:由材料“不再以出身而是以财产的数量来划分公民的等级”并结合所学可知,梭伦改革的目的主要在于缓和平民与贵族之间的矛盾;由材料“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的大小授予官爵”“全国划为31县”等描述并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的主要目的在于顺应社会大变革趋势,实现富国强兵。(3)不同影响:由材料“公民大会选举或罢免一切公职人员”“鼓励橄榄油出口”等描述可知,梭伦改

32、革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社会基础;由材料“凡从事本业而使粮食布帛增多者,免除本身的徭役”“全国划为31县,所有的县级官吏通由国君任免”等描述可知,商鞅变法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3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说,他说:“到处在谣传,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但是,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因而,从上面解决要比从下面解决好得多。”摘自孙成木俄国通史简编材料二 1868年4月的一天,天皇率领群臣宣读誓词:“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上下一心,

33、大展经论;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必人心不倦;破历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这就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五条誓文”。摘自人教版历史选修1 材料三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上谕,上谕说:“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惟是风气尚未大开,论说莫衷一是,或托于老成忧国,以为旧章必应墨守,新法必当摈除,从喙哓哓,空言无补。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土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教空疏迂谬之弊”。以皇帝名义“诏定国是”,其目的是“以变法为号令之宗旨,以西学为民之讲求,著为国是,以定

34、众向。然后变法之事乃决。人心乃一,趋向乃定。”摘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请回答:(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三则材料所反映三国解决社会危机的角度(或者侧重点)有何不同?(2)材料三改革与材料一、二在核心主张、局限性、改革方式上的相同之处是什么? (3)三国改革出现了不同的结果;俄日崛起,中国改革失败。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改革的因素主要有哪些?【答案】(1)俄国侧重解决内部危机,废除农奴制度。日本则侧重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文明来改造日本社会。中国通过变法,实现富国强兵,摆脱民族危机的命运。 (2)核心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局限性:带有浓厚的封建残余;改革方式: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3)它是

35、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改革派与保守派力量对比;改革者的策略、方针是否得当;统治者的态度等。【解析】【详解】(1)不同:根据材料“但是,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因而,从上面解决要比从下面解决好得多”可知,俄国侧重解决内部危机,废除农奴制度。根据所学明治维新相关知识可知,日本则侧重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文明来改造日本社会。根据材料“多主变法自强”“以变法为号令之宗旨,以西学为民之讲求,著为国是,以定众向”可知,中国通过变法,实现富国强兵,摆脱民族危机的命运。(2)相同之处:核心主张:根据材料“以变法为号令之宗旨,以西学为民之讲求,著为国是,以定众向”可知,中国和俄国、日本的核心都是发展资本主义;局限性: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个国家都带有浓厚的封建残余;改革方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明治维新、俄国农奴制改革都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3)因素:开放性试题,从改革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改革力量对比、改革策略以及统治者对待改革的态度等角度分析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