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课程标准学习目标1.通过了解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2通过了解汉代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1.整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措施和意义,理解西汉强盛的原因,培养唯物史观。2归纳两汉文化成就,体会两汉人民昂扬进取的创造精神。3了解绿林、赤眉起义和黄巾军起义,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提升历史解释能力。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1西汉的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即汉高祖。2“文景之治”(1)原因:汉初统治集团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2)措施:尊奉黄老无为思
2、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3)结果:文帝、景帝在位期间,经济得到了明显恢复,社会稳定,史称“文景之治”。3汉初的政治制度(1)基本沿袭秦代,史称“汉承秦制”。(2)地方实行郡县与分封并行制。原因:“惩亡秦孤立之败”。概况:分封了一批同姓诸侯王。影响:给汉王朝的统治和稳定埋下了隐患。汉景帝在位时,削减诸侯封地,引发了吴、楚等七国叛乱,后被平定。二西汉的强盛1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经过60余年的休养生息,西汉国力强盛。2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内容及影响类别措施内容(作用)影响政治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设中朝加强了皇权,削弱了
3、丞相权力察举制新的官吏选拔制度设刺史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巡视监察任用酷吏任用酷吏治理地方,严厉打击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经济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盐铁官营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有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抑制了工商业发展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抑制工商业者向工商业者征收财产税思想文化尊崇儒术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此后,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设五经博士加强和引导对儒家经典的研究开拓疆域北击匈奴派卫青、霍去病三次征讨控制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地区“丝绸之路”为配
4、合对匈奴战争,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联系,中国的丝织品沿着这条通道传向中亚、西亚、欧洲和北非西域都护府公元前60年,在乌垒城设置,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以巩固加强三东汉的兴衰1西汉灭亡2王莽政权3东汉的建立:公元25年,刘秀重建汉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很快平定一些割据势力,实现全国统一。4“光武中兴”(1)刘秀的改革措施政治加强皇权增强尚书台地位;严格控制外戚干政加强中央集权裁并郡县,裁减官吏,节省开支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经济抑制豪强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解放劳动力释放奴婢思想重视儒学(2)结果: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出现“光武中兴”局
5、面。,名词解释 中朝汉武帝时,为加强皇权,削弱丞相的权力,选用亲信、侍从等组成宫中的决策班子,称“中朝”或“内朝”。5.东汉衰亡(1)黄巾军起义(2)东汉衰亡“黄巾军”起义虽然失败,但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地方长官乘机拥兵自重,出现军阀割据局面。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四两汉的文化1史学2文学3科技名词解释 黄老无为思想中国古代哲学流派,始于战国,盛于西汉。假托黄帝和老子的思想,实为道家和法家思想的结合。强调“道生法”“无为而治”“省苛事,薄赋敛,毋夺民时”。名词解释 推恩令汉初,各诸侯所管辖的区域只由其嫡长子继承,汉武帝时改由诸侯王的所有子孙共同继承,同时,推私恩分封诸侯子弟为列侯,这样,既避
6、免了诸侯王武装反抗的可能,又削弱了王国势力。按照汉制,侯国隶属于郡,地位与县相当,于是,王国逐渐缩小,朝廷直辖土地逐渐扩大,地方王国问题最终得到解决。 名词解释 察举制汉武帝时确立,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选取人才,推荐给中央,中央考核后,由皇帝任命为官的选官制度。 名词解释 均输平准均输法是指在汉武帝时期推行的由国家在各地统一征购和运输货物的经济政策。在中央主管国家财政的大司农之下设立均输官,把应由各地输京的物品转运至各处贩卖。平准法是国家平衡物价的政策,在长安和主要城市设立平准官,利用均输官所存物资,根据物价,贵时抛售,贱时收购。从而增加了政府收入,平抑了市场物价,从而打击了富商大贾囤积居奇,垄
7、断市场的行为。知识拓展 五经博士中的“五经”和“博士”博士源于战国。秦及汉初,博士的职务主要是掌管图书,通古今以备顾问。汉武帝时博士成为专门传授儒家经学的学官。五经指五部儒家经典,即易书诗礼春秋。汉初,每经置一博士,各以家法教授,故称五经博士。因五经博士的设置,经学与利禄之途就密切地联系起来。思考探究 如何理解“光武中兴”?金版点拨:一是指光复汉政权,二是指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三是指汉王朝再次出现盛世景象。主题一 西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一汉书景帝纪记载: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自汉武帝至
8、昭帝、宣帝时,匈奴势力被逐出西域。汉宣帝时,在乌垒城(今新疆轮台县)设西域都护府,统一管理西域。此后,“汉之号令班西域矣”。二西汉地方行政制度西汉地方政区示意图皇帝纪年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汉高帝十二年15郡汉文帝十六年24郡汉景帝中元六年68郡、国汉武帝元封五年108郡、国史料一第一段分两层,第一个“。”号前为第一层,关键词是“与民休息”,第二层关键句“汉言文、景,美矣”;第二段史料,重点句是“匈奴势力被逐出西域”和“设西域都护府”“汉之号令班西域矣”。史料二注意观察地图中有郡、国;表格中汉高帝到汉武帝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数据和行政单位的变化。(1)概括史料一内容,并说明两段材料之间的
9、关系。金版参考:内容:汉初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出现“文景之治”;汉武帝打败匈奴,汉宣帝时,在新疆地区设置西域都护府,归中央政府管辖。关系:汉初经济恢复发展,为汉武帝打败匈奴、巩固中央集权、扩大版图奠定物质基础。(2)史料二反映西汉推行什么制度?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有何变化?原因是什么?金版参考:制度:郡国并行制。变化:对地方直接控制的范围不断扩大,不仅直接控制郡,还能控制部分王国。原因:推恩令取得成效,中央集权加强。西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巩固的原因和影响(1)原因客观原因:西汉初休养生息政策,促进经济发展,奠定物质基础。主观原因:汉武帝雄才大略,善于用人,采取措施,加强中央集权。主要措施有
10、:政治上,“推恩令”削弱诸侯国势力,解决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育上,推行儒家教育,设立太学,实现了思想统一;经济上,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军事上,反击匈奴,巩固国家统一。另外还有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如,中朝制、刺史制、察举制等。(2)影响:西汉时期,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的巩固;国家统一成为中华文化最基本的思维观念及中国各民族共同的精神理念。主题二 两汉的灭亡一西汉后期,朝廷的赋税劳役日益严重,统治阶级“多畜奴婢,田宅无限”,奢侈挥霍,弄得民穷国虚,土地兼并和奴婢、流民的数量恶性膨胀,成为当时严重的社会问题,导致各
11、地起义不断。9年,外戚王莽称帝,改国号为“新”。天凤四年(公元17年),新市(今湖北京山)人王匡、王凤兄弟聚众数百人起义。他们占据绿林山劫富济贫,除霸安民,深受百姓拥护,在数月间起义军便迅速扩大至数千人。各地一些豪强地主和刘氏宗族也纷纷结寨自保,甚至聚兵割据。二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琦赂宝货,巨室不能容;马牛羊豕,山谷不能受。妖童美妾,填乎绮室;倡讴伎乐,列乎深堂。三牲之肉,臭而不可食;清醇之酎,败而不可饮。荣乐过于封君,势力侔于守令。刺客死士,为之投命。史料一第一段关键词是“赋税劳役日益严重”“民穷国虚,土地兼并”“外戚王莽称帝”;第二段史料,重点句是“起义”“豪
12、强地主和刘氏宗族聚兵割据”。史料二第一段重点句是“豪人之室,连栋数百马牛羊豕,山谷不能受”“荣乐过于封君,势力侔于守令”。(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汉灭亡的原因。金版参考:赋税沉重、土地兼并、外戚掌权、农民起义、统治阶级内部矛盾。(2)分析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与东汉政权衰亡的关系。金版参考:东汉时期,豪强地主兼并土地现象严重,生活奢华,加剧了阶级矛盾。东汉豪强地主势力强大,削弱了中央集权。两汉灭亡的原因(1)西汉灭亡原因西汉后期,统治阶级奢侈、荒淫、昏庸,土地兼并导致大量农民破产,百姓生活陷于绝境,起义不断。片面推崇儒家学说,重用儒生,减刑宽政,使权贵、官吏、地主如脱缰野马,贪残暴虐
13、,对百姓敲骨吸髓,使百姓所受灾祸变本加厉,削弱了国家权力。西汉后期,重用外戚和宦官是政局混乱的根源。(2)东汉灭亡原因豪强地主兼并土地。土地高度集中,破坏了国家税收的主要来源小农经济;强大的私人武装,是国家统一的严重威胁。统治者的奢侈腐化现象恶性蔓延。榨取人民血汗,激化阶级矛盾。外戚专横、宦官专权与党锢之祸也是东汉衰亡的重要原因。汉武帝选拔人才不拘一格汉武帝为了建功立业,思贤若渴,广求贤才。最能体现武帝用人思想的是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下的求茂才异等诏。诏书的出发点是事功求贤“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把事功置于人才之前,说明武帝求贤的目的是建立功业,而建立功业则必须罗致卓异人才。诏书
14、次述用人应豁达大度,不拘小节,反映了武帝不拘一格、不循资历的任贤致治思想。起自州郡吏民有不少是出身低贱的贫士,只要他们具备将相之才,或不辱外交使命,即可破格提拔重用,而不问其是否为儒生。家有大小,派有繁简,各有所长,不能取代。汉武帝虽然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但在实际贯彻中并不完全照此办理。正如史记龟策列传所说:“今上(武帝)即位,博开艺能之路,悉延百端之学,通一技之士咸得自效,绝伦超奇者为右,无所阿私。”“无所阿私”,总结了汉武帝对“百端之学”的宽容,而不是罢黜。朱子彦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质疑,载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课堂跟踪训练1西汉初年,政论家贾谊指出,当下形势就
15、像是一个病人,小腿肿得像腰,脚趾肿得像大腿,不能屈伸自如。上述言论针对的问题是()A农民起义 B匈奴的威胁C王国问题 D统治者的腐败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西汉初年”“小腿”和“脚趾”的肿胀暗喻地方封国势力壮大,威胁中央,C项正确。2(2020山东济宁期末)公元前112年,汉武帝颁布罢郡国铸钱令,命令销毁原各郡国的私铸钱,将铸币权收归中央。这一措施()A改变了抑商政策 B加强了中央集权C抑制了农业生产 D实现了国家统一答案B解析材料“销毁原各郡国的私铸钱,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反映了汉武帝通过改革币制,控制铸币权以加强中央集权,故B项正确。中国古代抑商是基本经济政策,故A项错误;改革币制有利于稳定社会
16、经济秩序,从而有利于农业生产,故C项错误;汉武帝之前,国家就已经实现统一,故D项错误。3近几十年来,在我国新疆地区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许多来自汉唐时期中原地区的丝织品,这主要得益于丝绸之路的开通。下列关于汉代丝绸之路的表述,正确的是()A丝路东起长安、西至葱岭B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C卫青、霍去病是最大功臣D目的是控制西域各族答案B解析丝路西跨葱岭,最远到欧洲、非洲,故A项错误;丝绸之路开通后,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故B项正确;张骞是最大功臣,C项错误;最初是为应对匈奴侵扰,丝绸之路开通后目的是促进东西方政治、经济、文化交流,D项错误。4东汉政权后期逐步走向衰亡的原因包括()外戚宦官交替专权豪
17、强势力的膨胀黄巾起义的沉重打击王莽施政的危害A B C D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莽新朝是在东汉政权建立之前,排除,均正确。故选B项。5两汉人民以高昂的精神和博大的胸怀,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下列表述,准确的是()A黄帝内经奠定了我国中医理论的基础B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治疗学专著C九章算术成书于西汉,在世界数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D汉书是司马迁撰写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项正确。神农本草经是药物学专著,故B项错误;九章算术成书于东汉,C项错误;汉书是东汉班固撰写的,故D项错误。课时作业1历代开国明君大都能够休养生息,崇尚节俭,励精图治。其实质是()A维护封建统
18、治的需要B发展经济的策略C减轻人民负担的措施D仁政思想的实践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封建统治者采取的任何举措的根本目的都是巩固和维护自己的封建统治,故选A项。2西汉建立后,社会十分贫困。汉高祖通过实行下列哪一政策来恢复经济、发展生产()A统一货币 B休养生息C独尊儒术 D抵御匈奴答案B解析休养生息是西汉初年的国策,文帝、景帝都大力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故选B项。3“文景之治”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A大乱之后必有大治B黄老思想是决定性因素C治乱兴衰D适时调整政策,推动生产力发展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针对汉初经济凋敝的局面,统治者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奖励耕作,
19、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文帝、景帝提倡节约并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治世,故“文景之治”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适时调整政策,推动生产力发展,D项正确。4“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无)邪(反叛)心。”下列与这一思想最相似的是()A宗法制 B分封制 C科举制 D“推恩令”答案D解析材料大意是:天下要想实现太平,就得多封一些诸侯,并减弱每个诸侯国的力量,力量单薄就容易使他们遵守朝廷法纪,国土狭小则不会生反叛之心,“推恩令”与这一思想最为相似,故D项正确。5(2020辽宁盘锦期末)汉武帝元封六年,“初置刺史部十三州”。这一时期刺史主要负责()A
20、行政事务 B军事管理C监察事务 D财政管理答案C解析为了强化监察制度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监察区域,称为“十三州部”,每个州设一个刺史负责监察地方官员,并抑制和打击地方豪强,这一时期刺史主要负责监察事务,故选C项。6汉武帝采取的有利于抑制大商人牟取暴利的措施中,直接促进中央集权的是()A实行盐铁专营 B将铸币权收归中央C征收财产税 D推行均输平准政策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为了实现大一统,在经济上改革币制,铸造五铢钱,作为通行全国的法定货币,这是实现经济大一统的有利措施,故选B项。7建构示意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如图所示是小文同学的学习笔记,其中空格处的内容应是()A统一文字 B
21、焚书坑儒C独尊儒术 D无为而治答案C解析汉武帝统治时期,为加强思想控制,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故C项正确。统一文字不属于思想,排除A项;秦始皇焚书坑儒,排除B项;汉初采取无为而治思想,排除D项。8他被誉为伟大的外交家、探险家,是“丝绸之路的开拓者”。他将中原文明传播至西域,又从西域诸国引进了汗血马、葡萄、苜蓿、石榴、胡麻等物种到中原,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这里的“他”是()A汉武帝 B董仲舒C卫青 D张骞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故D项正确。9“光武中兴”是东汉光武帝时期出现的安定局面。下
22、列他采取的统治措施中,与西汉初年采取的措施类似的是()A重视儒学,释放奴婢 B节省开支,减轻刑罚C整顿吏治,惩处贪官 D合并州县,裁减官员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年,经济凋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提倡节俭,减轻刑罚,故B项正确。10下列内容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百家争鸣党锢之祸绿林、赤眉起义黄帝内经A BC D答案D解析百家争鸣发生于战国时期,党锢之祸发生在东汉时期,绿林赤眉起义发生于新朝末年,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至西汉间,正确顺序为。故选D项。11“早期汉代统治者基本上延续了秦代的政府制度,但汉高祖作了对中央集权统治来说引人注目也可能是必要的一个退步。”这一“退步”是指()
23、A郡国并行 B师法黄老C设置刺史 D设置中朝答案A解析西汉初期的分封制,造成了具有割据趋势的王国问题,故选A项。B项师法黄老是汉高祖实行的,它适应了西汉初年的社会状况,是历史的进步,排除;C、D两项是汉武帝时期实行的政策,排除。12(2020辽宁盘锦期末)汉高祖时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时对匈奴采取攻势。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汉武帝的态度比汉高祖强硬B“和亲”政策不再起作用C武帝时经济繁荣,国力强盛D汉武帝时期匈奴势力衰落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力强盛与否是西汉初年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到汉武帝时期采取攻势变化的主要原因,故选C项。汉高祖也曾对匈奴采取过攻势,只是当时的国力决定
24、了他最终只能采取“和亲”政策,故态度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和亲”政策在汉武帝之后仍有使用,不再起作用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匈奴势力是在汉武帝采取相应的军事行动后才逐步衰落的,故D项是变化的结果,而非原因,排除。13汉唐间史学的发展一书说:“政治上结束战国是在秦代,而文化上结束战国却是在汉代”。“文化上结束战国却是在汉代”指()A结束分封制,实行郡县制B结束割据,建立中央集权制度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颁布“推恩令”,解决封国问题答案C解析材料“文化上结束战国”是指在文化层面上改变了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局面。在汉武帝时期,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推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此
25、后,儒家学说成为封建政府的正统思想,C项正确。A、B、D三项都不是文化层面,排除。14下面是丝绸之路示意图。对丝绸之路解释正确的是()促进松散的经济共同体形成有利于我国西部地区的开发西域都护府与丝绸之路正相关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A BC D答案B解析丝绸之路开通后,西域及以西地区与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中原的先进生产技术传入西域,促进了西部开发,而丝绸之路需要政府的保护才能保持通畅,故正确;丝绸之路开通不是西域归属中央政权的标志,故错误。故选B项。15“史料实证”能力是高中历史学科素养之一。下图是出土于湖南的东汉豪强大族的住宅模型。院落平面呈方形,具有封闭性,墙上及屋顶有眺望口,可
26、以站立手持武器的家丁,住宅和防御设施紧密结合。根据图片中的模型,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豪强大族割据叛乱B东汉政局稳定,经济发达,设置西域都护府C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D社会动荡,阶级矛盾尖锐答案D解析东汉时,随着土地兼并的日趋剧烈和农民的大量破产,豪强地主的经济力量和政治势力越来越大,阶级矛盾尖锐,东汉豪强地主为维护其地位往往将住宅和防御设施紧密结合,故D项正确。A、B、C三项材料不能体现,均排除。16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一些杰出的历史人物在不同领域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围绕历史人物,完成下列探究。任务一梳理知识(1)根据下面表格的分类,将有关的历史人物序号填进对应的空格内。
27、刘邦蔡伦张角董仲舒陈胜司马迁刘秀霍去病张骞汉武帝类别序号类别序号开国皇帝史学家科技人物农民起义领袖(2)简述下列人物的主要成就。霍去病:_司马迁:_任务二观点论证(3)杰出历史人物的贡献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请以张骞为例,运用史实加以论证。答案(1)类别序号类别序号开国皇帝史学家科技人物农民起义领袖(2)霍去病:率西汉军队,打败匈奴的进攻,维护了边疆的稳定,并开拓疆域。司马迁:编著史记,首创纪传体通史体裁。(3)张骞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外交家。他两次出使西域,促进了汉与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28、解析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刘邦建立西汉,刘秀建立东汉,故开国皇帝是;司马迁是西汉时期的史学家,著有史记,史学家是;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科技人物是;公元前209年陈胜领导秦末农民起义,184年张角领导东汉黄巾军起义,农民起义领袖是。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霍去病主要功绩是抗击匈奴;司马迁编著史记,这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第(3)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别从对当时以及后世的发展进行评价。1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能够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C
29、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答案B解析西汉初期崇尚黄老“无为而治”的思想,A项错误;根据材料“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可知,西汉继承了秦朝有利于国家统治的制度,B项正确;根据“文书之力也”可知,汉初充分发挥了文书功能,C项错误;D项与材料不符,排除。2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这反映了当时()A汉武帝时西汉的繁荣 B工商业者的地位提高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D豪强地主控制了郡县答案C解析由材料“农牧业、采矿业大者倾郡不可胜数”可知,西
30、汉前期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故选C项。A项与西汉前期不符,B项与材料“农牧业”不符,D项与材料“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不符,均排除。3(2020辽宁朝阳期末)汉武帝成年主持政务后,频繁换相,并特意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让他们能够出入宫禁,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主要决策。汉武帝这样做意在()A打破政治上的特权垄断B巩固和扩大统治基础C纠正察举制度的弊端D分散和限制丞相的权力答案D解析材料中描述的是汉武帝时期实行的“中外朝”制度,中朝参与决策,于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所构成的官僚机构“外朝”成为执行机构,丞相的权力受到严重削弱,故D项正确。这一做法主要是限制相权,并不能打破特权的垄断,故A项错误;扩大统治基础主要是面对中下层民众,故B项错误;材料属于中央君主集权表现,不涉及察举制弊端,故C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