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课程理念在地理教学中的实践教育是人学,是研究如何将思想、观念、知识传输传达给学生,从而改变学生的思想观念和知识结构,提高学生思维和实践能力。教育又是美学,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该将知识进行“包装”,如用案例剖析、用结构简化、用旧知类比、与经验联结、用习题考察、用实验验证等,使人文与科学俱进,让理论与应用统一,让求知成为渴望,让美感溢满心灵,构建美的课堂、和谐的课堂将成为学生理想的天堂,成为新课程追求的理想。一、美的输入教育是一个过程,过程是指使用资源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活动系统,任何得到输入并将其转化为输出的活动均可视为过程。那么就可以这样理解教育:教育是通过使用教材、教学时间空间、教学对象
2、等资源将知识和思想转化为教学对象的知识、思想和能力的活动系统。教育是一种美的“生产”过程,求真、求善、求美是一个统一的过程,教育是一种震撼心灵、塑造灵魂的“服务”过程,教师是“生产者”,其产品是经过再造的“知识”(从教材转化为教学,从真转化为“美”),其产品的“消费者”是学生,如何使学生满意,使“以人为本”的新课程理念得到不折不扣的实现,如何把我们的知识和思想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和思想,进入他们的血肉,内化为他们的行动?这一过程需要教师通过美的包装,吸引学生去感受、接受,通过心灵的感应去体验心灵,因此,教师备课不仅备文本,更要考虑到学生知、悟、性、心,教案不只是正确的传达了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同时
3、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情感交融区”;课堂上的教、学、练如何分割恰当,符合黄金分割律,达到美?如何探索解决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与应试教育的矛盾等?美的输入是这个过程的第一步。在讲述海陆起源三大学说时,有这样的开场白。案例76年前的今天,也就是1930年的9月21日,一个孤独的身影向格陵兰中部高原踽踽独行,他在考察当地地质、古生物资料,为了真理,为了证明他的假说,他必须进行不懈的探索,必须进行艰苦的求证,站在茫茫雪原上仰望点点繁星,他确信天上的星星在动,脚下的土地也在“流”,但是要让世界相信这是真的,何等难矣!寒冷和虚弱控制着他,煎熬着他,终于在10月30日、他50岁生日的前一天倒在了65的雪原上
4、。20年后随着古地磁学研究的发展,以及海底扩张说、板块构造说的发展,大陆漂移说重新被人们接受,他被誉为“地学的哥白尼”。重大事件发生的时间与授课时间的高度对应,把历史与现实结合,将会产生超时空的想象,形成一个非常美的切入,使学生仿佛回到了遥远、寒冷的格陵兰雪原,仿佛自己就是这个踽踽独行者,仿佛求真的豪情从天地间汇聚到课堂中间,一种超磁场、学习场形成了,奠定了一堂课的氛围,始终在悲怆和豪情中流淌,课成了诗,学习成了探索,知识成了魅力之神。在讲述海水水资源和海水化学资源一节时,设置了三个水滴。案例三个滴水的创意这堂课我们从三个水滴开始。在黑板上画三个水滴,分别写上比值:96.53%、2.53%、0
5、.76%,在旁边写上:人类容易利用的水资源、海水、淡水,请同学们思考并连线。同学们利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来回答这个问题并不难。接着通过三滴水的比较和进一步的设问:如果人类只局限于第三滴水,那么人类已经面临什么样的危机?如果我们关注第二滴水,那么人类解决该危机的办法有哪些?(引出同学们收集的资料,如智利的雾中取水、日本的雨水商品)当我们把视域扩大到第一滴水时,我们可以看到解决该危机的希望有多大?自然引入本课题海水水资源。再用一首诗引领整个过程:生命之源处危机,水滴渐大视野新;智慧创新解困厄,柳暗花明又一村。三滴水的创意把三种范畴的水图像化、形象化,如美的使者将学生带入主题,如水的灵气将师生的灵魂沟通
6、。三滴水仿佛折射出解决水危机的希望和曙光。接下来就是探索曙光、迎接曙光的旅程。二、结构之美知识结构是简化了的知识体系和因果关系。具有简约美、概括美。一个如此美的结构奠定了真的框架。案例这是海底地形的知识结构和三大洋海底地形剖面图,黑板的一半是知识结构,另一半是清晰流畅的板图。将教材文本用诗化的语言简洁到优美,粘贴到最适合的地方,与文本、板图形成一一对应,知识落实得如此妥帖,学生心灵上产生最大的美感和成就感,图象与文本构成了想象之基、知识之源将洋中脊、中央裂谷在板图下方巧妙地延伸拓展,将中央裂谷带的五大特征一一解剖、分析妥帖,海底中脊发生的一切如在眼前,一种真实真切真诚的感受油然而生,学习成了探
7、索之旅,美的享受。一堂课通过讲解、自主学习构建起简约的知识结构,还为后面的“三说”奠定了基础,埋下了伏笔。三、逻辑之美逻辑具有从输入到输出之间丝丝入扣、环环相联的力量,有严密的思维推理过程,思维的完整性、统一性,将逻辑的力量一以贯之,结论的推导往往被演绎成无庸置疑、无懈可击、近乎完美的逻辑之链,使课堂成为探索真、收获美的神圣之地。案例在讲海水温度分布规律时,通过热量收支热量盈亏温度分布三步曲,完成对三幅图的分解演绎。图1、海水热量主要收入因素是太阳辐射、主要支出因素是海水蒸发;图2、海水的热量收支盈亏决定海水温度的高低(由学生自主概括):热量收入大于支出海水热量盈余,热量收入小于支出海水热量亏
8、损;(学生自主)揭示规律:从赤道向高纬,海水热量盈余值越来越少,热量亏损值越来越大。决定了图3海水温度的水平分布规律:海水温度从赤道向高纬递减。三幅图构成“形象抽象”逻辑系统。演绎是多么富有逻辑力量,同学们感到它们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体现其内在高度统一性、完整性,是一条充满智慧的知识之链。整个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探究实践完成的,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四、类比之美对比两类事物,从它们的属性,特别是内部关系属性(即结构)的相同或相似,获得借鉴的思维方法,叫做类比(肖纪美梳理人、事、物的纠纷)。类比往往使难点变易,思维通畅,兼收破一反三之功。案例厄尔尼诺多么神秘,机制成因众说纷
9、纭,难以一统,如何梳理?如何破解?难点重重。起点处形成五环逻辑链,建构认知模式。在正常情况下,中、东太平洋,表层海水在信风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向外海流去,下层海水上涌补充(冷);沿岸还有来自高纬度的寒流(冷),使该海区表面海水温度变低。请学生回忆旧知构建“水温低气温低气压高空气下沉降水少”的五环知识链。第一环是“海气的热量交换”知识原理体现,第二五环是热力差异、气压高低、降水多少等旧知再现,带领同学重新温习热力环流,为讲授新课、破解难点扫除了障碍、铺平了道路。接着用“相反”或者说三组反义词:(水温、气温)高低、(空气)升降、(降水)多少,一路类比,将“沃克环流”、“厄尔尼诺现象”、“拉尼娜现象
10、”一一破解,多么顺畅,多么经济,不知不觉中“过五关(五环逻辑链)斩六将(三种现象于东、西太平洋中的热力差异)”,学得轻松,学得愉快,类比之美魅力无限,昔日的疑惑被类比之光照亮,一知半解、似是而非的难受被类比之剑削减到荡然无存。课堂教学中可以类比的地方很多,海底地形与陆地地形的类比、三圈环流、地壳物质循环、大洋环流之间类比,等等。类比可以搭建旧知与新知的桥梁,激活旧知,激发思维,增加联想,使求知的过程不致于枯燥,思维成为快乐,类比成为美艳动人的盛宴、知识的聚会。五、时间之美时间:是一种无限又稀缺、无形又有用、无态又有效的资源。对于每个个体来说它是多么的稀缺,多么的珍贵。节约时间、有效教学、提高效
11、率应该是新课程理念的应有之义。一节课的时间如何分割?每一个环节用时多少?重点如何突出?难点如何破解?讲解与作业如何调配?师生互动如何协调?时间就像一条河,碰到重点涌起浪潮,碰到难点激起旋涡,进入平原静静流淌,流出山涧清脆响亮,让每一节课变得激情飞扬、潮涨潮落、错落有致、动静结合、韵味无穷。时间的精细化管理就是时间的利用艺术。案例以讲解海底扩张理论与板块构造学说为例,将课堂实施过程构建成一个矩形坐标。如此精细的时间分配,同时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时间和设置活动安排。惜时、及时、准时的理念将课堂效率充分提高,使学生感到适度紧张,注意力集中,思维敏感度增加,新知旧知相互灌溉、前后贯通、顺利成章,各个环节
12、过渡自然、环环相扣、相得益彰。关于魏格纳的一段开场白起势恢宏、情景逼真,隼隼相嵌,丝丝入扣,引人入胜。时间过得真快,不觉间三大学说已经突兀于天地间,令人仰慕,催人奋进。六、图像之美地理最大的特点就是大量运用图像教学,图像具有直观、全息的特点,通过分析图像将一点点知识展现,将一丝丝信息凸现,最后成为学生用以构建逻辑、推理思维、联系知识的有机体,成为学生想象再造的载体、知识活动能力再现的集合体。案例将海底地形剖面图进行改造形成海底扩张理论的建构图该图把学生带入海洋深处,直入地壳地幔深处,感觉到地幔在流,熔岩在喷发,洋壳在向两侧推移、扩张,与大洋板块碰撞后向下俯冲进入地幔深处熔融消亡,形成新的岩浆,
13、加入新的地幔对流。这一过程大约需要2亿年时间,因此洋壳岩石年龄很轻,不超过2亿年,且以洋中脊为轴对称分布,离洋中脊越远年龄越老(用图中四座火山新老关系来验证),成为海底扩张说的证据之一;大洋地壳很薄,且呈单层结构,与大陆地壳的双层结构不同,与教材中的“上层结构差异显著,下层结构差异不大”对应,成为海底扩张说的证据之二;接着提出为什么大洋地壳缺失硅铝层(花岗岩类为地壳内部放射性元素集中地,其蜕变产生的热量成为地壳主要热源),而平均热流量值与大陆平均热流量值几乎相等。同学们通过前面的知识铺垫不难看到洋壳的主要热源是地幔对流,为海底扩张说的证据之三。图像的全息、直观展示其深度美,动感美,它带来了逼真
14、的想象、身临其境撼人心魄的力量。七、案例之美教学无法把所有的知识全盘托出,自然界拥有的信息无数,人类创造的知识爆炸,我们只能通过案例来揭示规律,用规律之舟畅游知识海洋。案例板块构造学说是解释地壳运动、现代海陆、火山地震等形成和分布的理论,具有与相对论和量子论相媲美的魅力。但是如何生动有力地展示这样的魅力:依靠案例。将远至公元79年8月24日维苏威火山爆发,古城庞贝毁于一旦,近至2004年12月26日发生在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8.9级特大地震,及其引起的强大海啸等十多个案例娓娓道来,同时请同学们一一落实到图上。一个案例就像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娓娓动听、历历在目,同学们惊讶于惊心动魄的自然伟力,沉
15、浸在想象再造之中,抬头再看一个个事件发生的地点,真是神了,它们几乎全都在板块构造的边缘地带,真有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一网打尽、尽在掌中之感,板块构造的理论魅力在实践中发射出无与伦比的光芒,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接着请同学们概括火山地震发生的机制原理和分布规律,似乎变得如此简单、如此容易,而且深信不疑;当然对板块运动的原动力地幔物质对流提出质疑,将无损于其光芒,而更加促使他们去追求真理、探索真理。八、循环之美地理教学是一个教学过程,有输入与输出。从备课到上课,从测验到反馈,从批改到评讲,从评估到发展,一环扣一环,环环扣紧,螺旋上升,形成循环。备课不但备教材文本,更要备学生的知识储备、能力起点、思维
16、特点、接受方式,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上课要把知识讲解得深刻透彻,更要设置活动,让学生去发现、发明、发挥;作业习题要有知识梯度和能力维度,设置情景,蕴含信息,考察能力;批改评分是将教学系统向负熵发展,形成有效清晰的座标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学生能发现学的缺陷,教师能发现教的缺陷,从而改进教学。持续改进、进一步强化教学的有效、高效、强效,有效的输入转变为高效的输出。案例每一次评讲,都要对得分点、失分点列出清单,从而确定讲评重点,特别将重点知识拓展成一个知识网络,加以阐发,循环强化,使学生能够从错误走向正确,从混沌走向清晰。如秘鲁渔场的成因是上升流,秘鲁寒流从成因分类是水平补偿流。(错误的解题是:秘鲁
17、渔场的成因是秘鲁寒流,秘鲁寒流从成因分类是上升流。)分析:原因在于空间的转换发生了错误。策略:用立体图进行正确的空间表达。拓展:上升流海底营养盐类上升浮游植物繁生浮游动物增多鱼类饵料增多形成渔场。案例又如,图中等值线的数值北低南高,图中箭头表示( )A.河流流向B.暖流流向C.气流流向D.寒流流向错选A的较多。分析:如果是等高线,那么河流应该发育在山谷中,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弯曲方向相反。如果是等压线,在近地面风向与等压线有交角,而不是垂直,在高空不考虑摩擦力,则风向与等压线平行;根据洋流流向与海水等水温线弯曲方向一致,暖流从低纬向高纬流等特点,判断为暖流。策略与拓展:将等值线拓展比较形成一个知识
18、系统。教学循环之始是容易开展的,循环之末往往难以做到,如辅导、评估。没有它们,循环无从谈起,有效没有依据。教师与学生:是教学两个主体,教师占据传统优势,但不能居高临下,而应该蹲下身来倾听学生的心声,平等地交流,这叫心理辅导、心灵感应,虽然软性,但极重要。教师上课以后、练习之后发现教学缺陷,通过辅导弥补缺陷。教学缺陷自身补,认知缺陷学生补。每次课后、练后通过主动和被动两种途径辅导弥补,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谓主动,教师主动列出辅导名单谓被动。双管齐下,个性学习。评价是最难最重要的环节。将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结合。重视反映学生发展状况的过程性评价,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强调形成性评价
19、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反思性评价与鼓励性评价相结合。建立过程评价与终端评价、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普遍评价与特殊评价有机结合的评价体系,实属不易。侧重于过程评价、定量评价、特殊评价,这是新课程理念所强调的。以上课系统质量标准为例,建立“学生为经、质量标准为纬”的质量管理评价体系,信息化、民主化、规范化的体系,使系统有序性增加,效益明显增大。互动不勉强交流很自然生成随机缘合作很愉快情绪饱满动人情感真挚感人态度和蔼坚定环境和谐生智反馈提高学生A学生B学生C学生D美的教育,必定是将教育的真和善毕现,将学生的知识与能力高度统一,将人文与科学俱进的一种至尚境界,果如此新课程理念也就得以体现。我们将继续探索美的教育,美的地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