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定风波教案主备人: 审核人:教学目标1.感受词人的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词中包含的人生哲理;3.学习本词的表现手法。教学重难点1.感受词人的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词中包含的人生哲理;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二次备课一、导入贬到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贬到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贬到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贬到儋州,他说:“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二、走近作者,说说你对苏轼的认识。苏轼(1037-1101),字子瞻
2、,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苏轼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绘画方面,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三、写作背景: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1082),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已近三年。在这遭受严重政治迫害后的几年里,苏轼内心当然有忿懑和痛苦的一面,但他却
3、始终能以超人的旷达心态泰然处之。这首定风波就表现了苏轼当时“泰然处之”的心境四、赏析诗词,解读小序。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时间:1082年3月7号地点:沙湖道中人物:同行、余事件:遇雨 已而遂晴感觉:狼狈 不觉五、问题探讨。1面对这突如其来的雨,苏轼是如何做的呢? 明确:无所畏惧,气定神闲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这两句明写诗人道中遇雨时置风雨于不顾、吟啸徐行的镇定态度,暗示他在政坛风雨中遭贬后仍泰然处之的心态。 2.作者在这里为什么说“竹杖芒鞋”比“马”轻呢?你认为这里的“竹杖芒鞋”和“马”有什么深刻含义吗?轻 心情的轻松
4、 无官一身轻竹杖芒鞋 闲散马 奔波竹杖芒鞋轻胜马两者对比,隐喻 闲散江湖胜过奔波劳碌。 3.思考:“烟雨”是否仅指自然界的烟雨?“任”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烟雨:自然界的风雨 政治的风云变幻 任:镇定 洒脱 从容 旷达4.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料峭春风:人生的逆境 政治的风雨山头斜照:人生的希望作者在于挫折中看到希望,于逆境中看到曙光,不让这暂时的挫折和逆境左右自己的心情。5.“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怎样的一种顿悟和启示?A“风雨”比喻词人生中的逆境,“晴”比喻春风得意的顺境。B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福祸。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以坦然而超脱的心态去对待,风雨改变不了苏东坡,也改变不了我们。6.作者在词中运用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他的人生态度?运用一语双关的手法,将自然界的风雨和人生的风雨相类比。以小见大,以生活小事件中见出人生大哲理。六、总结:定风波这首词写眼前景,寓心中事,从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生发出深刻的人生哲理,以一语双关,以小见大的手法体现了作者藐视祸难、达观自信的智者襟怀。板书设计教学反思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