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2课 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 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了解中国现代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了解中国现代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了解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教材分析】本课是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的第四课,由“从数据看沧桑巨变” 、“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中国进入互联网时代”、“时尚中国”四部分内容组成。前面几课,学生学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紧接着学习这一节课。本课在第四单元知识结构体系中属于从属地位,
2、更注重的是培养同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同学们感受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变。【学情分析】1高一学生具有一定的形成抽象概念的能力,也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但需要由感性认识逐渐上升到理性的过程,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主动学习。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补充感性材料。2.本校学生的基础较差,发散思维的能力自然因此而较差,本课正好跟生活联系紧密,因此可培养学生课堂上的参与度,鼓励学生思考和发言。【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经济发展数据和城市化进程,认识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通过中国进入互联网时代、衣食住行、文化、观念方面的变化,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搜集史料、情景再现
3、的方法,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考察改革开放以来本地区或社区、家庭经济发展某一方面的变化。通过图表的解读、问题探究等方法,让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现代社会生活巨变发生的原因及影响。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搜集和体会生活中体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各方面例证,增强学生的历史体验和感悟,培养历史论证能力;认识到改革开放,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经济的腾飞,促进了社会主义文明,使人民的生活质量、生活水平、生活方式发生巨大改变,是进入现代化的重要道路。【教学重点】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难点】全面归纳中国社会生活发生巨变的原因和影响【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运用分
4、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模式,让学生在探究中感受历史,获得知识.提升能力,培养历史思维能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讲了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方针。之后,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提升。今天我们学习第21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从经济发展和生活变迁的点点滴滴来感受改革开放取得的瞩目成就。讲授新课一、 经济腾飞我们的经济发展了,发展得有多好,速度有多快?我们用数据说话,数据是最客观,最直观的。(一)从数据看沧桑巨变1、数据GDP :PPT展示数据,1952年 679亿元,1978年,3645亿元,2008年300670亿元;人均G
5、DP:PPT展示数据,1952年119元,1978年381元,2008年22698元;人均GNI:PPT展示数据,1949年27美元,1978年190美元,2008年2770美元。改革开放前20年和后20年的发展对比,能得出什么结论。横向比,建国初,人均GNI27美元,印度57美元,大概是一半,而现在,我们远远把它甩在身后。2、 影响(1) 大大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1990年我国经济总量在世界排名第十,发展中国家中排名第二;2001年,我国经济总量达到世界第六,发展中国家中的第一位;2006年,我国经济总量达到世界第四,已超过法国和英国;而现在我们的经济总量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是排名第三的
6、日本的三倍多。奥巴马访华、英国邀请被拒,强大的物质基础在支撑。(2) 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显著提高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2002年十六大,2007年十七大。现在很少再提小康社会了。反映在生活点滴上:80年代以前,四大件: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80年代以后,四大件:彩电、冰箱、洗衣机、录音机。2000年以后,人们印象中的“四大件”则转化为住房、手机、家用电脑、汽车等。生活水平提高了,人民的要求也更高了。(二)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经济腾飞的另一个表现就是城市化的发展。结合课本,自学回答以下问题:1、什么是城市化?2、改革开放前后城市化有何差异?3.城市化途径有哪些?4.城市化战略目标是什么?(
7、边提问边讲解)1、城市化的定义:城镇化又称城市化,是指人口、用地和经济、文化模式由农村型转向城市型的过程和趋势,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农村人口向二、三产业和城市转移,使城市规模和数量增加;二是城市影响向农村扩展,包括生活方式、生活观念等。2、城市化的历程设问:从上图中可以看出中国城镇化发展较为迅速是在什么时候?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回答后总结:改革开放之前,进程十分缓慢;改革开放之后,进程加快,水平提高。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发展乡镇企业、农民进城务工经商等多种途径道路;出现了城市区域化的倾向,形成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沪宁杭)、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广州
8、、深圳、珠海)、大北京城市群(京津)三个初具规模的城市群。21世纪以后,城市化进入高速发展时期。3、城镇化的途径(1)乡镇企业异军突起(2)农民进城务工经商(3)城市区域化,形成城市群雏形(以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带动中小城市)4、城市化的问题学生畅所欲言,老师总结。5、2002年政府提出实施积极的城镇化战略: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样化城市道路,逐步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改善人居环境,建设节约资源型、生态型城市成为实施城市化战略的主要任务之一。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落脚点在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上,与经济发展同时而来的,是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二、生活巨变(一)
9、中国进入互联网时代教师讲述:衣食住行方面的改善引起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正所谓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与此同时,大众传媒手段也发生了变化。教师组织学生探究:互联网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我们又如何看待这些变化呢?生:(充分讨论后)首先:网络超越空间、国界和种族的束缚,使知识与信息传播更为便利、快捷。第二:我们可以利用网络购物,从而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第三:近年来,网上商店越来越多,说明人们生产方式也发生了改变。第四:我们中学生可以在网络上涉猎到丰富的知识,而当上述所有的变化变成一种习惯时,我们的思想观念也就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教师点评学生发言,强调史论结合论述问题的原则,组织学生探究:应该如何
10、看待互联网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足不出户地了解到外面的信息,及时把信息传给朋友和亲人。网上购物节省了时间。网络是一种新式的学习方式。通过互联网,我们可以顺利地找到所需要的东西,可以与其他同学,尤其是与外地的同学和老师相互交流,开阔我们的眼界,也提高了学习效率。当然,在看到网络积极作用的同时我们还要看到它的负面影响教师进行总结,强调一分为二辨证看待问题的原则。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既然网络是一把双刃剑,那么我们到底该不该上网呢?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学生观点,进一步引导学生:面对网络,我们不能因噎废食,要积极面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适可而止,让我们的生活因网络变得更加美好
11、。设计意图:根据学生对网络比较感兴趣和比较熟悉的实际,组织学生自学探究,教师在其中进行适当引导并对学生加以学法指导,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又引导学生正视网络。(二)时尚中国思考:中国的时尚表现在哪些方面? 1、理念时尚理念:竞争意识、市场意识、效率意识、开放观念、积极进取和终身学习。(让学生搜集能够充分体现现代人们的新思想的一些工厂标语,一些广告,一些新俗语。)2、衣(让学生从网上搜集或回家调查以照片为实例,让学生了解不同时期的服装表现出每个时代人们的一种思想。)3、食通过让学生了解肯德基、麦当劳等快餐店的火爆,人们在传统节日选择在饭店吃饭的习惯,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面临挑战,中国传
12、统习俗也面临着挑战。4、住利广东南海县白坊村今昔住宅对比图和一个家庭十年前的屋内装修和现在屋内装修作对比,让学生了解人们对住房和装修的新理念。5、行(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在的家乡在交通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让学生了解新式交通工具应用广泛。)6、语言(让学生自己说出现在流行的新式语言,让他们了解社会生活方面的变化也表现在语言上)回顾近代以来的四次社会生活的巨变?(提示:可结合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如政治、经济)小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现了经济腾飞,GDP连年提升,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城镇化进程加速,日益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不仅推动了经济的发展,而且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在今天的
13、中国,时尚已经成为一种潮流和生活方式。通过这些问题的探究,同学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进一步认识并相信我们的国家会更加强大,我们的生活会变得更加美好。【板书设计】第21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一、经济腾飞(一)从数据看沧桑巨变(人均)GDP、人均GNI 差距缩小 、生活提高(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1.概念2.进程和特点3.问题和战略目标二、生活巨变(一)中国进入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对影响及应对(二)时尚中国1.观念时尚2.物质提高3.文化提升【教学反思】“从国民生产总值看沧桑巨变” 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这两个题目理论性政策性较强,数据较多,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在意料之中,但老师有充分准备,给一定提示,引导并与学生共同完成本课学习任务,有预设更有生成。“中国进入互联网时代”和“时尚中国”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兴趣浓厚发言踊跃,课堂气氛活跃,学习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