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山西省大同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3月第二次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734819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7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省大同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3月第二次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山西省大同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3月第二次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山西省大同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3月第二次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山西省大同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3月第二次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山西省大同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3月第二次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山西省大同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3月第二次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山西省大同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3月第二次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山西省大同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3月第二次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山西省大同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3月第二次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山西省大同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3月第二次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山西省大同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3月第二次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山西省大同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3月第二次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山西省大同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3月第二次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山西省大同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3月第二次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山西省大同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3月第二次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山西省大同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3月第二次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山西省大同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3月第二次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山西省大同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3月第二次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山西省大同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3月第二次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山西省大同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3月第二次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山西省大同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3月第二次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31页
山西省大同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3月第二次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31页
山西省大同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3月第二次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31页
山西省大同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3月第二次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31页
山西省大同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3月第二次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31页
山西省大同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3月第二次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31页
山西省大同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3月第二次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7页
第27页 / 共31页
山西省大同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3月第二次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8页
第28页 / 共31页
山西省大同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3月第二次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9页
第29页 / 共31页
山西省大同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3月第二次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0页
第30页 / 共31页
山西省大同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3月第二次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1页
第31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山西省大同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3月第二次考试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1. 下列各项组合中,能体现生命系统由简单到复杂的正确顺序是( )一个大西瓜 血液 白细胞 变形虫 血红蛋白 SARS病毒 同一片草原上的所有绵羊 一片森林中的所有鸟 一片桃园 一个池塘中的所有生物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生命系统的层次从小到大依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一个大西瓜属于器官,血液属于组织,白细胞属于细胞,变形虫为单细胞生物,也是个体;血红蛋白属于系统,但不属于生命系统;SARS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属于生命系统;同一片草原上的所有绵羊

2、属于种群;一片森林中的所有鸟包含多种鸟类,既不是种群,也不是群落;一片桃园包括其中的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属于生态系统;一个池塘中的所有生物属于群落。能体现生命系统由简单到复杂的正确顺序是细胞组织器官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ACD错误,B种群。故选B。2.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A. 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也要寄生在活细胞内增殖B. 单细胞生物体具有生命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应激性、繁殖C. 多细胞生物体的生命活动由不同的细胞密切合作完成D. 细胞是一切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答案】D【解析】【分析】细胞是生物体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已知除病毒之外的所有生物均由细胞所组成,但病毒生

3、命活动也必须在细胞中才能体现。一般来说,细菌等绝大部分微生物以及原生动物由一个细胞组成,即单细胞生物;高等植物与高等动物则是多细胞生物。一切生物的生命活动都离不开细胞。【详解】A、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存,必须寄生在活细胞中才能繁殖,A不符合题意;B、生物都具有生命的基本特征,如新陈代谢、应激性、适应环境的能力、生长繁殖等,B不符合题意;C、多细胞生物体的单个细胞只能完成该细胞的特定功能,不同细胞密切合作才能完成生物体的生命活动,C不符合题意;D、对于有细胞形态的生物而言,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但病毒没有细胞结构,D符合题意。故选D。3.如图所示,甲中表示目镜,表示物镜,表示

4、观察时物镜与装片之间的距离,乙和丙分别表示不同物镜下观察到的物像。下面描述正确的是( )A. 观察物像丙时应选用甲中组合B. 从图中的乙转为丙,正确调节顺序:转动转换器调节光圈移动装片转动细准焦螺旋C. 若丙是由乙放大10倍后的物像,则细胞的面积增大为原来的10倍D. 若丙图观察到的细胞是位于乙图右上方的细胞,从图中的乙转为丙时,应向右上方移动装片【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题图:表示的是目镜,长度越长放大倍数越小,所以的放大倍数小于,表示的是物镜,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所以的放大倍数大于,放大倍数越大,物镜距标本的距离越小,所以的放大倍数大于;丙图是乙图的放大图像。【详解】A、据图判断,丙

5、图是高倍镜下看到的视野,因此应选用组合,A错误;B、从图中的乙转为丙,要先把观察对象移到视野中央,改用高倍镜,用细准焦螺旋调焦,还要调整视野亮度,故正确调节顺序为:移动装片转动转换器调节光圈转动细准焦螺旋,B错误;C、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将长或者是宽放大,故细胞的面积增大为原来的100倍,C错误;D、若丙图观察到的细胞是位于乙图右上方的细胞从图中的乙转为丙时应向右上方移动装片,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重点是认清目镜和物镜的区别,掌握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理解显微镜放大倍数是长和宽都同时放大。4.下图1是细胞中化合物含量的扇形图,图2是有活性的细胞中元素含量的柱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6、 若图1表示细胞鲜重,则甲、乙化合物依次是蛋白质、H2OB. 若图2表示组成人体细胞的元素含量,则a、b、c依次是C、H、OC. 地壳与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都是a,因此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D. 若图1表示细胞完全脱水后化合物含量,则甲化合物是蛋白质【答案】D【解析】【详解】细胞鲜重中含量最多的是水,其次是蛋白质,根据扇形图的比例可判断正常细胞中甲、乙分别为水和蛋白质,A错误;柱形图比例代表有活性的细胞中元素含量,含量最多是O,其次是C,再次是H,B错误;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是指构成生物体的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是生物所特有的,C错误;图1表示细胞完全脱水后化合物

7、含量,则甲化合物是蛋白质,D正确。5.在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实验中,对实验材料的选择,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甘蔗茎的薄壁组织、甜菜的块根等,都含有较多糖且近于白色,因此可以用于还原 糖的鉴定B. 花生种子含脂肪多且子叶肥厚,是用于脂肪鉴定理想材料C. 食用花生油最好选用苏丹染液来鉴定,而一般不选用苏丹染液来鉴定D. 可用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蒸馏水来鉴定葡萄糖和尿液中的蛋白质【答案】A【解析】【分析】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大豆种子蛋白质含量高,是进行蛋白质的理想材料;脂肪检测需要使用苏丹III染色,由于苏丹III本身存在颜色,为了便于观察需要使用酒精洗去浮色,在

8、显微镜下观察到橘黄色的脂肪颗粒;鉴定还原糖需要使用斐林试剂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产生砖红色沉淀。【详解】A、甘蔗茎的薄壁组织含有较多的蔗糖,但蔗糖属于非还原性糖,因而不是进行可溶性还原糖鉴定的理想材料,A错误;B、花生种子含脂肪多且子叶肥厚,是用于脂肪鉴定的理想材料,B正确;C、苏丹染液遇脂肪的颜色反应为橘黄色,苏丹染液遇脂肪的颜色反应为红色。花生油的颜色是橘黄色,若使用苏丹,就会出现颜色重复的现象,不容易分清,故食用花生油最好选用苏丹染液来鉴定,C正确;D、斐林试剂与双缩脲试剂的物质组成相同,浓度不同,可用蒸馏水进行稀释配制成双缩脲试剂鉴定蛋白质,D正确。故选A。【点睛】还原糖鉴定实验材料要求

9、:浅色:不能用绿色叶片、西瓜、血液等材料,防止颜色的干扰;还原糖含量高:不能用马铃薯(含淀粉)、甘蔗、甜菜(含蔗糖)。6.分子式为C63H103O48N17S2的链状多肽化合物中,最多能有多少个肽键()A. 16个B. 17个C. 52个D. 63个【答案】A【解析】【分析】1、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氨基酸的氨基与另一个氨基酸的羧基反应形成1分子水,通过肽链连接形成多肽链,因此蛋白质中的N原子数与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所有N原子数之和相等; 2、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中,脱去的水分子数=氨基酸数-肽链数。【详解】根据题意分析可

10、知:分子式为C63H103O48N17S2的链状多肽链中含有17个N,如果侧链R基上没有N元素,则多肽中最多含有17个氨基酸。因此在脱水缩合形成链状多肽过程中,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数=17-1=16个。故选A。7.“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操作正确的是()A. 染色时先用甲基绿染色,再滴加吡罗红染液B. 将涂片用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处理后,直接用染色剂染色C. 观察时应选择染色均匀、色泽较浅的区域D. 先用低倍镜找到清晰的细胞后,直接转换高倍镜观察【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在“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染色时是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A

11、错误;将涂片用盐酸处理后,接着用蒸馏水冲洗涂片,B错误;在观察时选择染色均匀且颜色较浅的区域有利于DNA和RNA分布的观察,C正确;先用低倍镜找到清晰的细胞后,再把细胞移到视野中央,才换高倍镜观察,如果直接换高倍镜观察可能视野内没有所要观察的细胞,D错误。8.不同生物含有的核酸种类不同,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同时含有DNA和RNA,病毒体内含有DNA或RNA,下列关于碱基、核苷酸、五碳糖种类的描述正确的是选项ABCD种类T2噬菌体烟草叶肉细胞烟草花叶病毒豌豆根毛细胞碱基5种5种4种8种核苷酸5种8种8种8种五碳糖1种2种2种2种A. AB. BC. CD. D【答案】B【解析】【分析】1、DNA和

12、RNA化学组成的比较:英文缩写基本组成单位五碳糖含氮碱基DNA脱氧核糖核苷酸脱氧核糖A、C、G、TRNA核糖核苷酸核糖A、C、G、U2、细胞类生物的核酸有DNA和RNA,遗传物质都是DNA,病毒只含有DNA或RNA,故遗传物质是DNA或RNA.【详解】AC、由题干信息可知,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同时含有DNA和RNA,由此推知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都有5种碱基、8种核苷酸、2种五碳糖;一种病毒只含有DNA或RNA,则一种病毒只有4种碱基、4种核苷酸、1种五碳糖。T,噬菌体与烟草花叶病毒都是病毒,它们体内各有4种碱基、4种核苷酸、1种五碳糖,A、C错误;BD烟草叶肉细胞、豌豆根毛细胞都是真核细胞,它们都

13、有5种碱基、8种核苷酸、2种五碳糖,B正确、D错误。答案:B。【点睛】本题考查核酸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核酸的种类及化学组成,掌握DNA和RNA的异同,能准确判断不同生物所含核酸的种类,再根据题干要求做出准确的判断。9.下表分析了同等质量的脂肪和糖类在氧化分解时的差异,以下说法错误的是()物质各元素比例氧化分解时CO耗氧量释放能量产生的水脂肪75%13%较多较多X糖类44%50%较少较少YA. 同等质量下,脂肪比糖类在氧化分解时耗氧量多B. 脂肪中氢的比例是12%C. X少于YD. 脂肪中H的比例较高,所以释放能量较多【答案】C【解析】与糖类相比,脂肪中C比例高、O比例低,则相同质量条件下,

14、脂肪比糖类在氧化分解时耗氧量多,A正确;脂肪组成元素是C、H、O,则其中H的比例是12%,B正确;由于与糖类相比,脂肪中C比例高、O比例低,则相同质量的脂肪比糖类氧化分解产生的水多,XY,C错误;脂肪中H的比例为12%,糖类中H的比例为6%,则脂肪氧化分解时释放的能量多,D正确。10.下图表示各种细胞膜组成成分的含量,图示能说明的是A. 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脂质和糖类B. 细胞膜中的脂质和蛋白质含量的变化与细胞膜的功能有关C. 细胞膜的功能越简单,所含蛋白质的数量越多D. 蛋白质在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中具有重要作用【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是根据柱形图分析考查各种生物膜的组成成分

15、的相似点和不同点、生物膜的组成成分与功能的关系的相关知识。先分析柱形图获取信息,不同生物膜的成分都有脂质和蛋白质,不同生物膜脂质和蛋白质的比例不同,然后结合选项进行分析判断。【详解】A、细胞膜的成分有脂质、蛋白质和糖类,但脂质和蛋白质在膜成分中占的比例很大,是细胞膜的主要成分,糖类不是主要成分,A错误;B、膜中脂质和蛋白质的含量变化与膜的功能有关,功能越复杂的生物膜,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例如线粒体内膜功能复杂,其上蛋白质含量较高,脂质含量相对较少,B正确;C、图中所给的细胞中,髓鞘的功能最简单,蛋白质的数量最少,C错误;D、分析题图可知,该图没有涉及细胞的信息交流功能与蛋白质的关系,D错误

16、。故选:B。11.下列有关动、植物细胞结构区别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所有植物细胞都有叶绿体,动物细胞则没有B. 所有植物细胞都有细胞壁,动物细胞则没有C. 成熟的植物细胞有很大的液泡,动物细胞一般没有液泡D. 动物和某些低等植物细胞有中心体,高等植物细胞则没有【答案】A【解析】【分析】动物细胞特有的细胞器:中心体(低等植物细胞也有);植物细胞特有的细胞器:叶绿体和液泡,叶绿体只分布在绿色植物细胞中,液泡只分布在成熟的植物细胞中;动植物细胞共有的细胞器: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核糖体。【详解】A、植物细胞不一定含有叶绿体,如根部细胞不含叶绿体,A错误;B、所有植物细胞都有细胞壁以维持细胞

17、形态,动物细胞没有,B正确;C、植物细胞中含有液泡,在成熟的植物细胞有很大的液泡,动物细胞一般没有液泡,C正确;D、中心体存在于动物和低等植物细胞内,不存在于高等植物细胞,D正确。故选A。【点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识记细胞中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分布和功能,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12.下面甲图是垂体细胞摄取原料合成生长激素的基本过程;乙图为细胞内各种生物膜在结 构上存在的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下列有关上图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若含 18O 的氨基酸在 b 过程中产生了 H18O2,那么水中的 18O 最可能来自于氨基酸的COOHB. 与 c 过程有关的细胞器是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C.

18、 与乙图中不直接相通,但膜的成分最为相似的是高尔基体D. 把含 3H 标记的氨基酸注射到乙图细胞中,则出现 3H 的部位依次为【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可知,甲图是生长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过程,由题图可知,生长激素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因此生长激素的本质是分泌蛋白;分析乙图可知,是核糖体,是高尔基体,是内质网,是分泌到细胞外的生长激素,是线粒体,是来自高尔基体的囊泡,核膜。【详解】A、氨基酸脱水缩合反应过程中生成的水中的氧来自氨基酸的羧基,A正确;B、分析题图可知,c过程是生长激素的加工、分泌过程,加工的场所是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加工、分泌需要的能量主要由线粒体提供,B正确;C、为内质网,

19、可以通过形成具膜小泡与高尔基体相融,故高尔基体与内质网成分最相似,C正确;D、被3H标记的氨基酸是合成分泌蛋白的原料,而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故出现3H的部位依次,D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结合细胞结构示意图,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细胞器间的协调配合,首先要求考生识记各细胞结构的图象和功能,能准确判断图中各结构的名称;其次还要求考生掌握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再结合题图选出正确的答案。13.如图为细胞生物膜系统的概念图,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图中a、c分别是指

20、细胞膜、具膜细胞器B. 若d是叶绿体,则m、n一定是外膜和内膜C. 图中p一定是线粒体的内膜D. 图中的f和h分别是指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答案】D【解析】【分析】生物膜系统包括细胞膜、核膜和细胞器膜,不包括核糖体和中心体两种细胞器。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a是核膜,b是细胞器膜,c是细胞膜,f是内质网,g是囊泡,h是高尔基体。分泌蛋白首先在核糖体上合成,然后经过内质网的加工,通过内质网上形成的囊泡运输给高尔基体,高尔基体进一步加工后,再以囊泡的形式运输给细胞膜,最终通过细胞膜的胞吐方式运输到细胞外。【详解】A、图中的f和h分别是指内质网和高尔基体,g具膜小包,分泌蛋白需要经过细胞膜的胞吐作用分泌

21、到细胞外,因此c是细胞膜,a是核膜,A错误;B、若d是叶绿体,则m、n可以是外膜、内膜或类囊体薄膜,B错误;C、如果e是线粒体,则图中p是线粒体的内膜或外膜,C错误;D、图中的f和h分别是指内质网和高尔基体,g是具膜小泡,D正确。故选D。14.下图中甲是渗透装置示意图,乙、丙两曲线图的横坐标代表时间,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 半透膜内溶液a的浓度变化可用曲线丙表示B. 水分子由半透膜外进入半透膜内的速率变化可用曲线乙表示C. 玻璃管内的液面高度变化可用曲线丙表示D. 半透膜内外浓度差的变化可用曲线乙表示【答案】A【解析】【分析】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

22、到外界溶液中,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液泡逐渐缩小,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逐渐分离开来,即发生了质壁分离,当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外界溶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细胞液中,液泡逐渐变大,整个原生质层就会慢慢地恢复成原来的状态,即发生了质壁分离复原。【详解】A.由于半透膜内为30%的蔗糖溶液,膜外为蒸馏水,膜内浓度高于膜外浓度,水分子由膜外进入膜内的量大于由膜内进入膜外的量。蔗糖溶液浓度降低,可用曲线乙表示,A错误;B.水分子进入半透膜的速率由膜内外两侧的浓度差决定,由于水分子不断进入膜内,水分子进入半透膜的速率也逐渐下降,可用曲线乙表示,B正确;C.随着

23、水分子的进入,玻璃管内的液面逐渐上升,在达到渗透平衡时停止,可用曲线丙表示,C正确;D.由于水分子不断进入膜内,两侧的浓度差越来越小,可用曲线乙表示,D正确;故选A。【点睛】结合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分析题图进行解题。15.假设将标号为 a、b、c 的同一个植物细胞分别放在甲、乙、丙三种不同的蔗糖溶液中一 段时间后得到如下图所示状态(原生质层不再变化)。据图分析推理不正确的是( )A. 实验前蔗糖溶液浓度为:甲乙baD. 实验后细胞液浓度:cba【答案】B【解析】【分析】植物细胞在溶液浓度较细胞液浓度高的溶液中可以发生质壁分离,外界溶液浓度越高,质壁分离的现象越明显,甚至导致细胞死亡。分析题图可

24、知,质壁分离的程度cba。【详解】A、分析题图可知,质壁分离的程度cba,由此可推知,实验前,蔗糖溶液的浓度为丙乙甲,A正确;B、一般来讲,质壁分离后的活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和细胞外液浓度基本是相等的,根据图中3个原生质层的体积判断细胞液浓度是甲乙丙,所以实验后蔗糖溶液浓度为丙乙甲,B错误;C、实验后丙的失水是最多的,导致质壁分离后丙的细胞液浓度是最大的,细胞液浓度为丙乙甲,故细胞的吸水能力为cba,C正确;D、由于甲图液泡最大,丙图液泡最小,说明细胞c失水最多,细胞a失水最少,故实验后细胞液浓度:cba,D正确。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渗透作用和质壁分离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

25、力,明确渗透作用的原理,并能结合题图作答是解题关键。16.用 2 mol/L 的乙二醇溶液和 2 mol/L 的蔗糖溶液分别浸泡某种植物细胞,得到其原生质 体变化情况的一些数据。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 )A. 该细胞是根尖分生区的细胞B. AB 段曲线表明细胞液浓度在逐渐增大C. a 处状态表明该细胞处于 BD 段D. EC 段表明细胞丧失选择透过性【答案】B【解析】分析】由图可知,某种植物细胞处于乙二醇溶液中,外界溶液浓度高于细胞液浓度,发生质壁分离,质生质体体积变小,细胞液浓度增大;随后乙二醇溶液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细胞,细胞液浓度增加,细胞吸水,发生质壁分离复原。【详解】A、根尖分生区无

26、大液泡,故不能发生如图所示的质壁分离,A错误;B、AB段原生质层的相对体积减少,说明细胞失水,细胞液浓度在逐渐增大,B正确;C、图中BD段细胞液处于质壁分离的动态平衡状态,而左图中a可能处于质壁分离过程、质壁分离复原过程,也可能处于质壁分离的动态平衡状态,C错误;D、EC段原生质体的体积不断增大,是因为乙二醇进入细胞,细胞液浓度增大,细胞吸水,质壁分离复原,说明细胞是具有生物活性的,没有丧失选择透过性,D错误。故选B。【点睛】质壁分离指的是细胞壁与原生质层的分离,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就会通过渗透作用而失水,发生质壁分离现象。17.如图是物质进出细胞方式的概念图,对图示分析正

27、确的是()A. 据图可确定为既耗能又需载体蛋白的主动运输B. 两种方式的共同特点是逆浓度梯度运输物质C. 母乳中的免疫球蛋白可通过两种方式被吸收D. 果脯腌制时蔗糖进入细胞与胞吞作用有关【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A、据图分析可知,是主动运输,是被动运输,、分别为胞吞和胞吐,、分别为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主动运输既消耗能量也需要载体蛋白协助,A正确;B、被动运输的特点是物质顺浓度梯度运输,B错误;C、免疫球蛋白是大分子物质,通过胞吞作用吸收,C错误;D、蔗糖进入果脯细胞是因为在腌制过程中果脯细胞死亡,细胞膜失去了生理活性,D错误。故选A。18.将牛奶和姜汁混合,待牛奶凝固便成为一种具有广东

28、特色的甜品姜撞奶。为了掌握牛奶凝固所需的条件,某同学将等量的姜汁分别加入到等量不同温度下的牛奶中,观察混合物 15 min,看其是否会凝固,结果如表所示:温度()20406080100结果15 min 后仍有未凝 固现象14 min 内完 全凝固1 min 内 完全凝固1 min 内完 全凝固15 min 后仍未有凝 固迹象注:用煮沸的姜汁重复这项实验,牛奶在任何温度下均不能凝固。根据上述材料判断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 该实验可证明新鲜姜汁中可能含有一种酶,该酶能将可能可溶状态的牛奶蛋白质转化成不溶状态B. 20和 100时酶的活性低,是因为酶的分子结构遭到了破坏C. 将等量的姜汁在不同

29、温度下保温后分别再与对应温度的牛奶混合,能够提高实验的 准确度D. 60和 80不一定是酶的最适温度,缩小温度范围,增加温度梯度才可得到最适温度【答案】B【解析】分析】将牛奶和姜汁混合,可使牛奶凝固,可见新鲜姜汁中可能含有一种酶,该酶能将可溶状态的牛奶蛋白质转化成不溶状态,不同温度条件下牛奶凝固所需的温度不同说明了酶的催化需要适宜的温度。【详解】A、根据题意可知:新鲜姜汁中可能含有一种酶,该酶能将可溶状态的牛奶蛋白质转化成不溶状态,A正确;B、20时酶的活性低,是因为低温抑制酶的活性,但分子结构并未破坏,100时酶的活性低,是因为酶的分子结构遭到了破坏,B错误;C、将等量的姜汁在不同温度下保温

30、后分别再与对应温度的牛奶混合,能保证酶催化温度的准确性,能够提高实验的准确度,C正确;D、因本实验中温度梯度较大,故60和80不一定是酶的最适温度,缩小温度范围,增加温度梯度才可得到最适温度,D正确。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了酶催化的最适温度,意在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和理解能力,注意实验步骤的顺序也是解题的重点。19.在 ATP 与 DNA、RNA、核苷酸的结构中都有“A”,下图圆圈中“A”依次表示的是( )A. 腺苷、腺嘌呤、腺嘌呤、腺苷B. 腺嘌呤、腺嘌呤脱氧核苷酸、腺嘌呤核糖核苷酸、腺嘌呤C. 腺苷、腺嘌呤脱氧核苷酸、腺嘌呤核糖核苷酸、腺嘌呤D. 腺苷、腺嘌呤核糖核苷酸、腺嘌呤脱氧核苷酸、

31、腺嘌呤【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图:是ATP分子,有一分子腺苷和3分子磷酸构成,其中圈出的部分是腺苷;是DNA片段,其中圈出的部分是腺嘌呤脱氧核糖核苷酸;是RNA,其中圈出的部分是腺嘌呤核糖核苷酸;是核苷酸,其中圈出的部分是腺嘌呤。【详解】由以上分析可知,图中圈出的部分依次对应腺苷、腺嘌呤脱氧核苷酸、腺嘌呤核糖核苷酸、腺嘌呤,C正确,AB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结合分子结构图,考查ATP、DNA、RNA、核苷酸的结构,要求考生识记相关分子结构,能正确辨别图中圈出部分的名称,并注意进行区分,对各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20.以下甲、乙两图都表示苹果组织细胞中CO2释放量和O2吸收量的变化。

32、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甲图中氧浓度为a时的情况对应的是乙图中的A点B. 甲图中氧浓度为b时的情况对应的是乙图中的CD段C. 甲图的a、b、c、d四个浓度中c是最适合贮藏的氧浓度D. 甲图中氧浓度为d时没有酒精产生【答案】B【解析】【详解】甲图中氧浓度为a时不吸收氧气,只释放二氧化碳,只进行无氧呼吸,对应于乙图中的A点,A项正确;乙图中C点时二氧化碳释放量最少,甲图中氧浓度为c时二氧化碳释放量最少,甲图中氧浓度为b时的情况对应的是乙图中的B点,B项错误;甲图中氧浓度为c时二氧化碳释放量最少,最适合贮藏,C项正确;甲图中氧浓度为d时氧气吸收量与二氧化碳释放量相等,说明只进行有氧呼吸,没有酒

33、精产生,D项正确。【点睛】判断真核细胞呼吸方式的三大依据21.如图表示某绿色植物的非绿色器官在氧浓度为a、b、c、d时,CO2的释放量和O2吸收量的变化。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氧浓度为a时,最适于贮藏该植物器官B. 氧浓度为b时,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是有氧呼吸的5倍C. 氧浓度为c时,无氧呼吸最弱D. 氧浓度为d时,无氧呼吸的强度与有氧呼吸相等【答案】B【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可知,氧气浓度为a时,氧气吸收量为0,则植物体只进行无氧呼吸;在氧气浓度为b和c时,二氧化碳的释放量大于氧气的吸收量,植物体既进行呼吸作用,也进行光合作用;在氧气浓度为d时,氧气的吸收量等于二氧化碳的释放量,植

34、物体只进行有氧呼吸。【详解】氧浓度为a时,植物体只进行无氧呼吸,不是最适于贮藏该植物器官的氧气浓度,A错误;氧浓度为b时,氧气的吸收量为3,二氧化碳的释放量为8,根据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化学反应方程式计算可得,有氧呼吸释放的二氧化碳为3,消耗的葡萄糖量为0.5;无氧呼吸释放的二氧化碳为5,消耗的葡萄糖量为2.5,则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是有氧呼吸的5倍,B正确;氧浓度为c时,释放二氧化碳的量最少,并不是无氧呼吸最弱,C错误;氧浓度为d时,植物体只进行有氧呼吸,D错误;因此,本题答案选B。【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区别,以及两种呼吸方式的判断依据,再根据题意作答。22.下图

35、中图甲为研究光合作用的实验装置。用打孔器在某植物的叶片上打出多个叶圆片,再用气泵抽出气体直至叶片沉入水底,然后将等量的叶圆片转至含有不同浓度的NaHCO3溶液中,给予一定的光照,测量每个培养皿中叶圆片上浮至液面所用的平均时间(见图乙),以研究光合作用速率与NaHCO3溶液浓度的关系。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 在ab段,随着NaHCO3溶液浓度的增加,光合作用速率逐渐减小B. 因配制的NaHCO3溶液中不含氧气,所以整个实验过程中叶片不能进行有氧呼吸C. 在c点以后,因NaHCO3溶液浓度过高,使叶肉细胞失水而导致代谢水平下降D. 在bc段,单独增加光照或温度或NaHCO3溶液浓度,都可以缩短

36、叶圆片上浮的时间【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干信息可知,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不同浓度的二氧化碳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实验的原理是当叶圆片抽取空气沉入水底后,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时产生的氧气在细胞间隙积累,圆叶片的浮力增加,叶片上浮,根据上浮的时间判断出光合作用的强弱。【详解】A、由图可知,在ab段,随着NaHCO3溶液浓度的增加,光合作用速率逐渐增强,释放的氧气量增多,叶圆片上浮至液面所用的平均时间减少,A错误;B、虽然配制的NaHCO3溶液中不含氧气,但实验过程中的光照可以引起光合作用产生氧气,故实验过程中叶片能进行需氧呼吸,B错误;C、在c点以后,因NaHCO3溶液浓度过高,使叶肉细胞失水而

37、导致代谢水平下降,产生氧气量减少,叶圆片上浮至液面所用的平均时间增加,C正确;D、在bc段,已经达到二氧化碳饱和点,此时限制光合作用的因素不再是二氧化碳浓度,单独增加NaHCO3溶液浓度,不能缩短叶圆片上浮的时间,但单独增加光照或温度,都可能缩短叶圆片上浮时间,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二氧化碳浓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出实验目的、原理、自变量和因变量是解题的突破口,对于二氧化碳浓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的理解是本题考查的重点。23.将某种植物放在特定的实验装置内,研究温度对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影响,实验以该植物光合作用吸收的CO2总量与呼吸作用CO2的释放量为指标,实验结果

38、如下表所示。下列对该植物数据表格分析正确的是温度()202530354045光照下CO2吸收总量(mg/h)1.001.752.503.253.753.50黑暗中CO2释放量(mg/h)0500.751.001.502.253.00A. 昼夜不停地光照,温度为20时该植物不能生长B. 昼夜不停地光照,温度为40时,最有利于有机物的积累C. 每天交替进行12小时光照12小时黑暗,温度均保持在35条件下,能正常生长D. 每天交替进行12小时光照12小时黑暗,温度均保持在45条件下,能正常生长【答案】C【解析】【详解】A、题表中光照下CO2吸收总量代表真正光合速率,黑暗中CO2释放量代表呼吸速率。在

39、20 条件下,真正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昼夜不停地光照,该植物能够正常生长,A项错误。B、昼夜不停地光照,温度为35 时有机物积累最多,B项错误。C、每天交替进行12 h光照、12 h黑暗,温度均保持在35 时,该植物的有机物积累量123.25241.53(mg),故该植物可以正常生长,C项正确。D、每天交替进行12 h光照、12 h黑暗,温度均保持在45 时,该植物的有机物积累量0,不能正常生长,D项错误。故选C。24. 用高倍显微镜观察洋葱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同一视野中各个细胞的染色体数目相等B. 在一个视野中处于分裂前期和中期的细胞数目可能相等C. 观察处于分裂中期

40、的细胞,可清晰的看到赤道板和染色体D. 每个细胞是独立分裂的,任选一个细胞可持续观察它的整个分裂过程【答案】B【解析】【分析】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的步骤:解离(目的是使细胞分离)漂洗(洗去解离液,便于染色)染色(用龙胆紫、醋酸洋红等碱性染料)制片观察(用显微镜观察时要求遵循先低倍镜观察后高倍镜观察的原则)。【详解】A、同一视野中各个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不完全相同,如后期是其他时期的两倍,A错误;B、在细胞周期中分裂间期的时间最长,所以间期的细胞最多,而分裂期的细胞较少,处于分裂前期和中期的细胞数目可能相等,B正确;C、赤道板是不存在的板,C错误;D、细胞经过解离步骤后已经死亡,因此不能观察到细胞有

41、丝分裂的动态变化过程,D错误。故选B。25. 下列发生了细胞分化且能体现体细胞全能性的生物学过程是A. 玉米种子萌发长成新植株B. 小鼠骨髓造血干细胞形成各种血细胞C. 小麦花粉经离体培养发育成单倍体植株D. 胡萝卜根韧皮部细胞经组织培养发育成新植株【答案】D【解析】【分析】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成个体的潜能细胞的全能性以产生个体为标志,若无个体产生,不能体现全能性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详解】A、玉米种子萌发长成新植株过程中发生了细胞分化,但没有体现细胞的全能性,A错误;B、小鼠骨髓造血干细胞

42、形成各种血细胞是细胞分化形成的,但该过程没有体现细胞的全能性,B错误;C、小麦花粉是生殖细胞,不是体细胞,C错误;D、胡萝卜根韧皮部细胞经组织培养发育成新植株过程中发生了细胞分化,该过程也体现了体细胞(胡萝卜根韧皮部细胞)的全能性,D正确。故选D。26. 下图是水生植物黑藻在光照等环境因素影响下光合速率变化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t1t2,叶绿体类囊体膜上的色素吸收光能增加,基质中水光解加快、O2释放增多B. t2t3,暗反应(碳反应)限制光合作用。若在t2时刻增加光照,光合速率将再提高C. t3t4,光照强度不变,光合速率的提高是由于光反应速率不变、暗反应增强的结果D. t4后

43、短暂时间内,叶绿体中ADP和Pi含量升高,C3化合物还原后的直接产物含量降低【答案】D【解析】【详解】A、水的光解发生在叶绿体类囊体的薄膜上,A错误;B、在t2t3阶段光合作用主要的限制因素是CO2的量,若在t2时刻增加光照,光合速率不会提高,B错误;C、t3t4阶段,光照强度不变,CO2的量增加,而CO2增加,首先会影响暗反应阶段,CO2固定增强,C3含量上升,进而导致光反应速率增强,所以光合作用的速率是加快的,C错误;D、CO2供应不变,光照突然减弱,光反应减弱,消耗的ADP、Pi少,合成产生的ATP、H少,从而导致暗反应中C3的还原减弱,因此在t4后短暂时间内,ADP和Pi的含量升高,C

44、3还原后的直接产物含量降低,D正确。故选D。27.如图表示人体中部分体液的关系图,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过程受阻时,会引起组织水肿B. 乙中的蛋白质含量比甲高,丁中O2浓度比甲液中高C. T细胞、B细胞可以存在于丙液中,乙酰胆碱可存在于甲中D. 剧烈运动后丁中产生的大量乳酸通过过程、进入乙,导致乙的pH明显降低【答案】C【解析】【分析】由图可知,甲和丙之间为单向箭头,丙和乙之间是单向箭头,所以甲是组织液,乙是血浆,丙是淋巴,丁是细胞内液。【详解】A、甲是组织液,过程受阻时,组织液渗透进入淋巴的途径受阻,组织液增多,从而导致起组织水肿,过程受阻,组织液减少,A错误;B、乙是血浆,甲是组织

45、液,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比组织液高,丁(细胞内液)是细胞代谢的场所,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故其中O2浓度比甲液中低,B错误;C、丙为淋巴,T细胞、B细胞可以存在于淋巴中,乙酰胆碱可存在于甲-组织液中,C正确;D、正常人剧烈运动后,大量的乳酸进人血液,因血液中存在缓冲物质,所以血浆的pH仍能维持相对稳定,不会明显降低,D错误。故选C。28.下图表示神经纤维在离体培养条件下,受到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及恢复过程中的电位变化,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 ab段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B. bd段主要是Na+外流的结果C. 若增加培养液中的Na+浓度,则d点将上移D. 若受到刺激后,导致Cl内流,则c点将下移【

46、答案】B【解析】【详解】A、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动作电位传导到d点对应位置,a、b、c对应的位置已恢复为静息电位。在未受到刺激时,ab段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A正确;B、bd段产生了动作电位,主要是Na+内流的结果,B错误;C、若增加培养液中的Na+浓度,会使Na+内流的量增多,动作电位增大,则d点将上移,C正确;D、若受到刺激后,导致Cl-内流,使膜内负电荷增多,静息电位增大,则c点将下移,D正确。故选B。29.如图表示人体的特异性免疫过程,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两种免疫依次表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B. 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a、b、c、d、fC. 抗原刺激后,细胞b和

47、细胞c的细胞周期变长D. 物质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可特异性结合抗原【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人体的特异性免疫过程,图中细胞a是吞噬细胞、细胞b是T细胞、细胞c是B细胞、细胞d是效应T细胞、细胞e是记忆T细胞、细胞f效应B细胞(浆细胞)、细胞g记忆B细胞;表示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结合,将靶细胞裂解死亡;是抗体,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是细胞免疫,是体液免疫,据此作答。【详解】A. 、两种免疫依次表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A错误;B. 细胞a是吞噬细胞,能识别抗原,但没有特异性;细胞f是效应B细胞,没有识别能力,因此,图中能特异性别抗原的有b、c、d、e、g,B错误;C. 受抗原刺激后的淋

48、巴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形成效应细胞和记忆细胞,细胞周期会变短,C错误;D. 物质是抗体,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可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D正确。故选D。30.如图 1 是将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的一侧,胚芽鞘弯曲的情况;图2 是生长素对胚芽鞘生长作用的示意图。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当生长素浓度小于 b 点浓度时,随生长素浓度的增加, 逐渐增大B. 当生长素浓度高于 b 点浓度时,生长素就会抑制胚芽鞘的生长C. 由图 2 可知生长素对胚芽鞘生长的作用具有两重性D. 当生长素浓度为 0 时,图 1 中的胚芽鞘将直立生长【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甲中胚

49、芽鞘弯曲程度越大,越小;图乙中横坐标以上的部分代表促进作用,横坐标上的点代表既不促进也不抑制,而横坐标以下部分(c点以后)代表抑制作用。【详解】A、当生长素浓度小于b点浓度时,随生长素浓度的增加,促进生长的效果越强,的值逐渐减小,A错误;B、据图可知:只有生长素浓度高于c时,生长素才会抑制胚芽鞘的生长,生长素浓度低于c时,生长素促进胚芽鞘的生长,B错误;C、由图乙可知生长素浓度小于c点时,对于胚芽鞘的生长作用是促进,生长素浓度大于c点时,对于胚芽鞘的生长作用是抑制,生长素对胚芽鞘的作用具有两重性,C正确;D、图 1 中的胚芽鞘无尖端,当生长素浓度为 0 时,将不生长,D错误。故选C。【点睛】解

50、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胚芽鞘的弯曲生长取决于两侧生长速度的快慢,若两侧生长速度不相同,则会出现弯曲的现象。二、简答题31.研究人员利用番茄植株进行了两组实验,实验 1、2 的结果分别用图中的(1)、(2)表示,请据图回答问题(1)实验 1 除满足植物对水和无机盐的需要外,还必须在适宜的_等外界 条件下进行。(2)实验 1 的自变量是_,图(1)中 a 点条件下番茄植株相对生长速率低于 b 点的主要原因是_日温 26,夜温 20一定是番茄植株生长的最适温度组合吗?_。理由是_ (3)图(2)表示在一个种植有番茄植株的密闭容器内 O2 含量的变化,据图分析:番茄植株光合作用产生的 O2 量和呼吸作用消

51、耗的 O2 量相等的点是_。该番茄植株经过一昼夜,是否积累了有机物?结果及理由是_根据图(2)在图(3)中以 A 为起点画出该密闭容器内 CO2 含量变化的曲线。_。【答案】 (1). 光照强度和CO2浓度 (2). 夜温 (3). a点的夜温过低导致植物夜间新陈代谢过弱,不利于物质合成、细胞分裂等生理活动的进行 (4). 不一定 (5). 没有在其他日温和夜温条件下对番茄植株的生长速率进行实验 (6). B、C (7). 否;密闭装置内的O2含量比实验前低,说明番茄植株细胞呼吸消耗的有机物总量多于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总量,因此没有积累有机物 (8). 【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图(1)所示的

52、实验中,自变量是夜温,光照强度、CO2浓度等都属于无关变量,在探究实验中无关变量要保持适宜且相同;曲线中看出,夜温在20C时植物的生长效应最强。图(2)中,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呼吸作用吸收氧气,因此当曲线呈上升趋势时,表明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呼吸作用大于光合作用时,曲线呈下降趋势;密闭容器中O2的含量达到最高点或最低点,即图中的B点和C点,就表明植物光合作用吸收的O2量和细胞呼吸释放的O2量相等。【详解】(1)图(1)所示的实验中,实验的自变量是夜温,日温、光照强度、CO2浓度、水和无机盐等都属于无关变量,无关变量要保持适宜且相同。(2)图(1)曲线的横轴即为自变量,由此看出,该实验的自变量为

53、夜温;a点条件下番茄植株相对生长速率较低的主要原因是a点夜温过低,导致夜间酶活性低,新陈代谢速率过低,不利于物质合成和分裂等生理活动;日温26,夜温20不一定是番茄植株生长的最适温度组合,日温改变时是否会改变植物的生长速率,还需在其他温度组合的条件下进一步探究才能确定番茄植株生长的最适温度组合。(3)密闭容器中O2的含量达到平衡点时(即曲线中最高点或最低点),就表明植物光合作用吸收的O2量和细胞呼吸释放的O2量相等。曲线(2)中看出,密闭装置内的O2含量比实验前低,说明番茄植株细胞呼吸消耗的有机物总量多于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总量,因此没有积累有机物。由于氧气的吸收即伴随着二氧化碳的释放,氧气的

54、释放即伴随着二氧化碳的吸收,并且比例相等,因此24小时CO2含量变化的曲线只需将氧气含量的变化曲线沿A点向上翻转即可,如图所示:【点睛】在分析曲线(2)时,要能够确定当曲线呈上升趋势时,表明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呼吸作用大于光合作用时,曲线呈下降趋势。32.某新能源研究兴趣小组尝试用木薯块根的淀粉制备燃料酒精。他们用酶将木薯淀粉分解成单糖。查阅资料后,安装的酒精发酵装置、采用的发酵条件如图。(1)向发酵瓶中加入5g酵母菌开始试验,发酵初期,通气阀需要偶尔短时间打开,并在A通气口处打气,以利于_;实验过程中,通气阀需要偶尔短时间打开,但目的是_。(2)第3天,取出少量发酵液,滴加含有_的浓硫酸永

55、夜来检测酒精。(3)检测后发现,尽管酵母菌菌种合适、淀粉酶解物充足、操作正确、发酵温度和PH值适宜,但酒精含量(+)比预期低,我们展开了讨论,认为还有其它影响因素,如_,请设计试验对此因素进行探究并预测实验结果_(用表格形式呈现;用“+”表示酒精量,最高含量为“+”)。(4)请对预测的结果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_。【答案】 (1). 使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以便其增殖 (2). 排出部分CO2保持装置内气压平衡及pH值相对稳定 (3). 重铬酸钾 (4). 酵母菌数量 (5). 组别加酵母菌种的量三天后酒精含量15g+27g+39g+411g+513g+ (6). 如果随着酵母菌种数量增加,酒精含

56、量也增加,则酵母菌数量是影响发酵的因素,如果随着酵母菌种数量增加,酒精含量没有增加,则酵母菌数量不是影响发酵的因素【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图示表示利用木薯淀粉降解物发酵产生酒精的装置,酒精发酵的原理是: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可以大量繁殖;在无氧条件下,呼吸作用可以产生酒精。所以,在发酵前,通气阀需要短时间打开,通气阀是用于排气的。【详解】(1)图中的发酵装置是选修一果酒制作装置的一个改变,通气阀是进气口,发酵初期,通气阀需要偶尔短时间打开,并在A通气口处打气,以利于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代谢快,增殖快,繁殖大量酵母菌利于后期发酵;实验过程中,酵母菌进行酒精发酵,产生CO2,装置内气压

57、升高,通气阀需要偶尔短时间打开,排出部分CO2保持装置内气压平衡。(2)重铬酸钾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发生颜色反应,用来鉴定有酒精生成。(3)影响酵母菌发酵的因素除了菌种、淀粉酶解物充足、操作正确、发酵温度和pH值外,还有酵母菌数量等因素。可以通过以加入的酵母菌种数量为自变量,以生成的酒精含量为因变量设置实验进行探究。在表格设计中要注意对照原则,等量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表格如图所示: 组别加酵母菌种的量三天后酒精含量15g+27g+39g+411g+513g+(4)根据实验探究过程,其结果应该有两种情况,即如果随着酵母菌种数量增加,酒精含量也增加,则酵母菌数量是影响发酵的因素;如果随着酵母菌种数量

58、增加,酒精含量没有增加,则酵母菌数量不是影响发酵的因素。33.观察人工鱼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图(能量单位为 Jcm2a1),回答下列问题:(1)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_。图中A代表_。(2)要调查鱼塘中草鱼的种群密度,最好采用_法。草鱼以水草为食,白鲢以绿藻 和水草为食,则草鱼与白鲢的种间关系是_。 (3)该鱼塘中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是_。(4)人工鱼塘边上种植桑树,构建了桑、蚕、鱼之间的良性循环,实现了人们对能量的_。蚕丝能够被我们制成布料、桑基鱼塘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变生态环境,二者分别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答案】 (1). 117J/(cm2a) (2). 呼吸作用释放的

59、能量 (3). 标志重捕法 (4). 竞争 (5). 12.7% (6). 多级利用 (7). 直接价值、间接价值【解析】【分析】分析题图:该生态系统中肉食动物从植食动物同化的能量为:0.25+0.05+5.1+2.1-5.0=2.5J/cm2a,植食动物从生产者同化的能量为:2.5+4+9+0.5-2=14J/cm2a,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为:23+70+3+14=110J/cm2a。【详解】(1)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外来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其中肉食动物的能量输出共7.5J/(cm2a),外来有机物质输给肉食动物能量为5,所以植食动物流给肉食动物的能量是2.5

60、J/(cm2a);植食动物的能量输出是16J/(cm2a),外来有机物质输给植食动物能量为2J/(cm2a),所以生产者流给植食动物的能量是14J/(cm2a);生产者的能量输出是110J/(cm2a),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是110J/(cm2a);外来有机物质中的化学能是5+2=7J/(cm2a),故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110J/(cm2a)7J/(cm2a)=117J/(cm2a);图中A是生产者、植食动物、肉食动物经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2)鱼塘中草鱼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故适合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草鱼以水草为食,白鲢以绿藻和水草为食,草鱼与白鲢相互争夺水草,因此草鱼与白鲢种间

61、关系是竞争关系。(3)第一营养级的能量是110J/(cm2a),流给第二营养级的能量是14J/(cm2a),能量传递效率为14110=12.7%。(4)桑、蚕、鱼之间的良性循环,实现了人们对能量的多级利用;蚕丝能够被我们制成布料、桑基鱼塘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变生态环境,二者分别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和间接价值。【点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掌握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能正确判断图中各成分的名称;识记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及过程,掌握能量传递效率的相关计算。34.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苹果醋是以苹果汁为原料经发酵而成的。回答下列问题:(1)酵母菌的呼吸代谢途径如图所示。图中

62、过程和是苹果醋生产的第一阶段,在酵母菌细胞的_中进行,其产物乙醇与_试剂反应呈现灰绿色,这一反应可用于乙醇的检验;过程在酵母菌细胞的_中进行。与无氧条件相比,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的增殖速度_。(2)第二阶段是在醋酸杆菌的作用下将第一阶段产生的乙醇转变为醋酸的过程,根据醋酸杆菌的呼吸作用类型,该过程需要在_条件下才能完成。(3)在生产过程中,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发酵温度不同,第一阶段的温度_(填“低于”或“高于”)第二阶段的。(4)醋酸杆菌属于_核生物,其细胞结构中_(填“含有”或“不含有”)线粒体。【答案】细胞质基质 重铬酸钾 线粒体 快 有氧 低于 原 不含有 【解析】【详解】(1)无氧呼吸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检测酒精用酸性重铬酸钾溶液,反应呈灰绿色,为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在线粒体内膜中进行,与无氧条件相比,在有氧条件下,产生的能量多,酵母菌的增殖速度块。(2)醋酸菌是好氧菌,所以需要在有氧条件下进行醋酸发酵。(3)醋酸发酵的温度高于酒精发酵的温度。(4)醋酸杆菌属于原核生物,没有线粒体等复杂的细胞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