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三月考历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据礼记王制记载:周天子为七庙,诸侯为五庙,大夫为三庙,士为一庙,庶人不准设庙。宗庙的位置,天子、诸侯设于门中左侧,大夫则庙左而寝右,庶民则是寝室中灶堂旁设祖宗神位。材料表明( )A. 分封制有助于社会秩序的建立与和谐发展 B. 宗法制与礼乐制度有机结合C. 宗法制有助于将宗族心理演化为阶级意识 D. 分封制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宗庙制度,天子立七庙,诸侯立五庙,大夫立三庙,士立一庙,庶人无庙,以此区分贵族内部亲疏贵贱,把宗族关系同政治等级联系起来,有助于将宗族心理演化为阶级意识,故C项正确;材料反
2、映的是宗庙制度,不是分封制,排除A;B材料无法体现,排除B;夏商周时期,中央政治权利尚未形成高度集中,D错误。2.有学者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这一论断说明了中国封建时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 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 B. 君 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相结合C. 宗法制和分封制结合 D. “家天下”与“公天下”共存【答案】D【解析】试题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依据关键信息“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解答。君主专制下,君主是世袭的终身的;实行官僚政治,中央与地方官员一概由皇帝任免,而封建
3、社会是家国同构的,B项正确。ABD三项无从体现。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宗法制度3.宋太祖“首定商 税则例”,建立了上自三司,下至州县的征收体系,“自后累朝守为家法”;宋人更是将侵夺盐、茶商人利益的行为与违背祖宗家法相比拟,称“非独妨害客人兴贩,显是有违祖宗成法”。这些政策和认识( )A. 遏制了官僚集团的腐败 B. 造成了政府财政收入的减少C. 导致了经济思想趋于保守 D. 促进了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商业的发展。根据材料“将侵夺盐、茶商人利益的行为与违背祖宗家法相比拟”可知,宋朝保护盐、茶商人利益,这有利于促进宋代商品经济发展,故D项正确;A项与材料
4、主旨不符,故排除;该政策和认识有利于增加政府收入,故B项错误;保护商人利益,体现了经济思想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更加开放,故C项错误。4.宋朝明确规定,地主打死佃客,罪减一等,发配临州。而在明律中规定:“富豪之家,役使佃客抬轿者,”不仅要“杖六十”,还要“各记一日追给工钱六十文”。这一变化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明代法律的内容更加细密严苛 B.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C. 佃农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D. 社会矛盾日趋暖和【答案】C【解析】宋朝的规定说明佃客还带有家奴的成分,存在明显的人身依附关系;明朝的法律规定说明富豪和佃客在形式上被承认为平等主体,人身依附关系减弱。故答案为C项。这一规定不能反映
5、法律严苛,排除A项;明朝中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但材料与此无关,排除B项;D项材料不能反映。5.据记载,早在万历二十一年番薯就在福建试种成功, 救荒效果明显,但直到18世纪末我国西北、华中地区才逐渐栽种这种可以救人性命的农作物。其原因主要在于在于( )A. 番薯不符合北方人的口味B. 西北、华中地区农业发达,物产丰富C. 中国古代传统经济模式不利于物种的交流D. 封建国家不重视农作物品种的推广【答案】C【解析】【详解】A选项错误,选项表述过于绝对;B选项错误,依据相关知识可知,我国西北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农业欠发达、物产匮乏,华中地区人地矛盾突出,同样存在粮食短缺现象;C选项正确,中国古代自给自
6、足的自然经济模式不利于物种的交流;D选项错误,依据相关所学知识可知,封建国家出于救灾等目的比较重视农作物品种的推广。6.同属海洋文明,古希腊有法律但倚重民主,古罗马有自由选举但更崇尚法律,之所以产生如此差异的根本原因是( )A. 政治家的执政理念不同 B. 商品经济发展的水平不同C. 城邦体制与帝国的政治需要不同 D. 人文主义的弘扬程度不同【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同属海洋文明,希腊和罗马却形成不同的政治文明。产生其差异的原因有多方面,题中的四个选项都是原因。但决定一个国家形成不同的政治文明方式的是经济因素,故本题选B。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民主政治形成的
7、原因7.罗马法比较细致地规定了各种契约、遗嘱等行为,但没能抽象出“法律行为”的一般概念;它将所有权的各种权能均作了透彻规定,唯独没有提出所有权的定义。这说明罗马法( )A. 注重实际不崇尚理论 B. 主要是私法而非公法C. 奠定近代欧洲法律基础 D. 需要不断发展完善【答案】A【解析】罗马法规定了各种法律行为和各种权能,但是没有提出法律的概念和定义,这说明罗马法注重实际轻视理论,故A项正确;罗马法既有私法也有公法,故B项错误;材料未说明罗马法的意义,故C项错误;D项是材料的影响,不是本质,故错误。点睛:表明类选择题考查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解题时要分清本质、现象、原因、结果、影响等。本题的D项
8、是影响,不是本质,故不选。8.商品经济有所发展之后,罗马人口剧增,出现了“高楼大厦”,而意大利半岛又经常发生大风,因此在阳台上、屋檐下堆置、悬挂物件往往造成人畜伤亡和财产的毁损。所以大法官规定只要有人在房屋堆置或悬挂物件,即使尚未造成伤害,市民也都有权告发,法官可以判处房屋的居住者向告发者支付一万银币的罚金。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 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 B. 社会发展促进罗马法的完善C. 罗马法重视经济安全 D. 罗马公民法已发展为万民法【答案】B【解析】题干中罗马法官规定的条款是因为“商品经济有所发展之后,罗马人口剧增”所导致出现的新情况,这应该是对原有法律的一种补充和完善,故选B。根
9、据“即使尚未造成伤害,市民也都有权告发”,否定AC选项。题干中虽有人口剧增,但也无法判断是罗马帝国时期,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罗马法。本题做题的最重要的是依据材料,不可抛弃材料直接选择答案。利用材料中的关键词排除错误选项,得出正确选项。9.下表为英国政府议案在议会被修正情况统计,材料表 明这一时期英国( )时间被修正总数年平均数18671869年17项5.7项18801885年11项1.8项18961900年1项0.2项A. 内阁对议会的影响力增强 B. 议会上院势力明显衰落C. 分权制衡的原则逐渐丧失 D. 统治阶级政策趋于一致【答案】A【解析】英国政府议案在议会被修正情况,从1867年到1
10、900年,英国政府议案在议会被修正总数逐渐减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内阁对议会的影响力增强,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上议院,故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分权制衡的原则逐渐丧失,故C排除;材料主旨也不在于统治阶级政策趋于一致,故D项排除。点睛:由图表信息“被修正总数”、“年平均数”等可以看出考察的是内阁与议会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答案。10.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认为: “历史事件是一次性的,或自以为是独一无二的;杂事则反复发生,经多次反复而取得一般性,甚至变成结构。它侵入社会的每个层次,在世代相传的生存方式和行为方式上刻下印记我们发掘琐闻轶事和游记,便能显露社会的面目。社会各层次的衣、食、住方
11、式决不是无关紧要的。”在材料中,布罗代尔强调( )A. 日常生活的琐碎性使其不能成为独立、完整的史学体系B. 可以用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的变化考察中国资本主义产生C. 可站在欧洲史学家的立场从总体考察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D. 史学家的主要工作是挖掘琐闻轶事显露社会的真实面目【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我们发掘琐闻轶事和游记,便能显露社会的面目”,以及材料阐述的“琐闻轶事”和“社会的面目”之间的关系来看,论者强调史学家的主要工作是挖掘琐闻轶事以此显露社会的真实面目。故答案为D项。A项与材料中的“杂事则反复发生,经多次反复而取得一般性,甚至变成结构”不符,BC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ABC项。11.有
12、学者认为,英国是第一个进入工业文明时代的国家,紧随其后,欧洲大陆和北美洲的一些国家也成 功地实现了工业化。这是工业文明的第一轮扩张,其对象是与英国有着相同或者相近文化传统的欧洲大陆、北美国家。这说明( )A. 要实现工业化就必须建立资本主义制度B. 文化传统己成为完成工业化的必要条件C. 制度是一个国家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因素D. 自然条件在国家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答案】C【解析】A、B项表述过于绝对,不恰当,并且材料没有体现“要实现工业化就必须建立资本主义制度”“文化传统己成为完成工业化的必要条件”,排除A、B;材料说明工业革命首先波及与英国有着相同或者相近文化传统的欧洲大陆、北美国家,并且紧
13、随英国之后,也成功地实现了工业化,说明制度文化因素在推动工业化发展方面的作用,故C正确;根据材料, 欧洲大陆、北美国家与英国文化传统相近或相似,不是自然条件,排除D。12.鸦片战争后,英国商人要求“勿论与何商贸易,均听其便”,而不必跟官办贸易机构打交道;“中国制定并颁布一部公平的、正式的进口关税和其它费用的则例,以便(英商)按例交纳。”据此可知( )A. 英国要求对华贸易自由化 B. 清朝官员贪污腐化现象严重C. 英国要扭转对华贸易逆差 D. 损害了中国关税和贸易主权【答案】A【解析】材料中英国商人要求“中国制定并颁布一部公平的、正式的进口关税和其他费用的则例”,实际上是要求中国对英国开放市场
14、,推动英国对华贸易自由化,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清朝官员贪污腐化严重,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中英贸易数据的对比,不能反映出英国要扭转对华贸易的逆差,故C项错误;材料“中国制定并颁布关税和其他费用的则例”,不能体现出中国关税和贸易主权遭到损害,故D项错误。13.1886年,驻厦门的英国领事在报告中提到:曾经询问下层中国人不穿洋布而穿土布的原因,有中国人说穷人穿土布衣服,因为这种衣服比洋布耐穿三到五倍,还因为穿了它在冬天暖和很多。这从侧面反映了 当时( )A. 列强在中国商品销售下降 B. 中国人服饰思想观念守旧C. 中国近代化的速度较缓慢 D. 洋货并没有冲击自然经济【答案】C【解析】材料没有
15、体现出列强在中国商品销售下降,排除A;根据“有中国人说穷人穿土布衣服,因为这种衣服比洋布耐穿三到五倍,还因为穿了它在冬天暖和很多”表明中国人穿土布是因为土布耐穿暖和,很实惠,并不是思想观念守旧,排除B;D项不符合事实。农村地区很少使用进口洋布,洋布的主要销售对象是城镇较富裕的工匠和商人,这从侧面反映出中国近代化的速度较缓慢,故C正确。14.李鸿章在对开平煤矿招商章程所作的批示中指出:“摒除官场习气,悉照买卖常规,最为扼要。”这反映了洋务派( )A. 重视民间资本的引入 B. 反对官员的贪腐C. 重视商品生产 D. 强调以市场规则经营管理企业【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摒除官场习气,悉照
16、买卖常规”可以看出李鸿章此时主张建设民用工业的开平煤矿运用市场手段,进行市场运作。故选D。A项民间资本的问题和C项商品生产的问题材料未直接体现;B项说的官场习气并不一定是官场腐败。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洋务运动15.史载:清朝驻俄公使曾纪泽呈递朝廷的公文由俄国打电报到上海,只须一日;然后由上海到京城,则需要先通过海路送到天津,再由驿马转递到北京,还须要六七日。这反映出清末中国( )A. 国力衰弱,通信条件落后 B. 政府观念陈旧,不愿改变传统通讯方式C. 近代电讯事业受制于西方列强 D. 多种通信方式并存【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曾纪泽的公文在国外通过电报传
17、递,在国内则通过传统方式传递。在西方广泛采用近代化通讯手段如电报等的同时,清政府依然坚持传统低效的通讯方式,不愿做出改变,反映的是清政府的观念陈旧迂腐,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这种情况并非是由于清政府国力贫弱,缺乏更新通讯手段的经济条件;C选项错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方列强并未限制中国近代电讯事业发展;D选项并非材料主要体现的信息,不符合题意,错误。【点睛】本题依据材料中的国外通讯手段先进、国内通讯方式落后的表述结合晚晴政治思想文化的特点分析选项可得出答案。16.有学者指出,清末放足运动中,最被关注的是妇女放足和国家兴盛的联系,“妇女裹足”俨然成为了国势衰弱的原因,被裹足妇女的身心感受在
18、所有公开文字中看不到,官民一致的反裹足倡议,其实更多的还是为统治服务,为强国服务。该学者主要强调的是( )A. 清末女性放足忽视了主体感受 B. 废止缠足具有反清革命的色彩C. 传统女性的社会地位逐渐提高 D. 进步人士的倡议体现文明开化【答案】A【解析】对材料进行分析后可知,在清末放足运动中妇女放足已经和国家兴盛的联系,反对裹足是为统治服务,为强国服务,而忽视了女性自身的感受,故此题选A;材料中讲到“官民一致的反裹足倡议”,也就说明了政府不会进行反清革命,故B的说法与材料意思不符,可排除;材料反映了妇女放足是为统治服务的,这就不能体现了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可排除C;材料中讲到“官民一致的反裹
19、足倡议”,其中的官民不一定是进步人士,故可排除D。17.下表为美国政府财政收入中主 要税种所占的比例(%),税种比例变 化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年份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消费税192938%43%19%193322%25%53%193521%23%56%A. 减轻贫民负担,完善社会保障 B. 减少企业成本,恢复工业生产C. 刺激社会消费,扩大国内市场 D. 增加财政收入,加强国家干预【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时间和企业所得税看,呈现下降趋势,有利于减少企业成本,复兴工业生产,体现了罗斯福新政的核心内容,故B项正确;根据图表信息看,美国的个人所得税整体降低,收入多的并不主要是贫农,因此不
20、是仅仅主要针对减轻贫民的负担,故A项错误; 从消费税增加的趋势看,与刺激消费不符,故C错误;关于增加财政收入,材料中没有体现,也与新政加强政府干预政策不符,故D错误。18.下图为美国19701979年经济结构示意图。导致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时间农业人口制造业人口服务业和信息业人口1970年5%30%15%1979年3%13%72%A. 科学技术迅速发展 B. 国家政策的调整C. 出口贸易大幅增长 D. “新经济”的出现【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70年代爆发的石油危机,严重影响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而美国在面对危机的时候,努力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革
21、新生产技术,发展新兴工业,使一大批新兴产业,如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半导体、宇航以及激光灯工业应运而生,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故A项正确;依据材料中“农业和制造业从业人口的减少”反映了第一、二产业的人数减少,与国家政策的调整无关,故B错误;出口贸易增加与第一二、三产业的结构的调整无关,且70年代的美国处于“滞涨”时期,出口贸易是萎缩的,故C错误;“新经济”的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19.1937年 3月8日,苏联向中国政府提供相当于五千万墨西哥元的贷款,用于购买苏联飞机、坦克和其他军事技术装备。1939年6月16日,苏联政府又向中国政府提供1.5亿美元信用贷款。苏联大
22、规模援助中国,从其战略利益出发,主要意图在于( )A. 使日本陷于中国战场的泥潭之中 B. 帮助国共双方改善对抗关系C. 与美国争夺对蒋介石政权的控制权 D. 与日本争夺对远东地区的控制权【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时间和联系相关所学知识可知,1937-1939年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抗日战争牵制了日本的力量,因此苏联政府向中国提供援助,以缓解日本对苏联的压力,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苏联向国民政府提供援助与中国共产党无关;C选项错误,美国因其中立政策并未直接向中国提供军事援助,苏联向中国政府提供军事援助与美国及控制蒋介石政府无关;D选项错误,苏联向中国政府提供援助并非要与日
23、本争夺远东地区的控制权,而是要通过帮助中国达到牵制日本的目的。【点睛】本题依据材料时间、援助对象等信息结合相关时期的历史事实分析选项可得出答案。20.有学者认为:“斯大林模式”是一种不成熟的或不完善的社会主义模式,它是在社会主义国家处于帝国主义包围的这样一种国际环境中,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的这样一种国度里,无社会主义建设先例条件下形成的。“斯大林模式”不成熟或不完善,主要是因为()A. 基本上延续和发展了“新经济政策” B. 受特殊的国情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C.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局部实行市场经济 D. 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完全起到阻碍作用【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在社会主义国家处于帝国主义包
24、围的这样一种国际环境中无社会主义建设先例条件下形成的”可知,斯大林模式的形成是由于当时苏联的严酷的国际环境和国家生产力状况所决定的,B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斯大林执政后逐步取消了新经济政策,排除A项;斯大林时期的计划经济排斥市场经济,排除C项;斯大林体制在经济建设中取得过突出成就,后期其弊病和问题也越来越暴露,D项说法绝对,排除。2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记载:“1949年以后的几年中,共产党人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了中国,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的一个大强国,被人不安地看作是一个令人畏惧的好斗的国家,而不是一个投以贪婪的目光、即将被瓜分的弱国。”这里的“改变”主要是指( )A. 建立一种统一的全
25、能的结构,并将其扩展至全国。B. 实现了全国统一和抗美援朝的胜利C. 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D. 将统治 权力交给人民,保障个人权利,恢复自由市场秩序【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材料可知,“改变”的时间是在“1949年以后的几年中”,结果是“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的一个大强国”;A项是指1953-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B项抗美援朝的胜利是1953年,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而国家的统一大业到今天仍没有完成;C项是1971年重返联合国;D项是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故本题选A。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三大改造22.著名法学家江平认为:“随着中国社会主
26、义市场经济改革的发展,中国的法律制度和法律观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罗马法精神在中国的复兴,私法精神在中国的复兴,人文主义在中国的复兴。”下列对罗马法精神在中国的复兴的理解和认识正确的是( )A. 市场经济的法律制定者首先应复兴西方古典法律制度B. 从强调统治阶级意志本位到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本位C. 权利自主的经济本位应完全服从于国家至上的国家本位D. 立法从罗马法的经验主义为基础到借鉴出“摸着石头过河”【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中的信息可推断出复兴罗马法精神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且从强调统治阶级意志本位到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本位,故项正确;市场经济的法律制定应
27、从西方古典法律制度中吸取经验而不是简单复兴,故项错误;由材料信息及已学史实可得出市场经济下的法律制定应具有相应的自主权利,提倡私法精神就是要在中国调整市场经济的法律中,特别是在契约法律中规定一定数量的任意性规范,故C项错误;罗马法的制定是在高度理性主义基础之上的,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立法也不应是“摸着石头过河”,应改变“重实践,轻理论”,故D项错误。23.布雷顿森林会议期间,美苏等国围绕基金配额、黄金配额减免、银行配额等问题展开博弈。在美国支持下,苏联正式跻身国际金融体系四强之列。苏联同时承认了美国在战后国际金融秩序中的领导地位。这表明( )A. 苏联有意加入市场经济国家行列B. 美国全球霸权
28、 的实现离不开苏联的配合C. 苏联在战后 世界经济格局中扮演着重要角色D. 美苏在政治上是对抗关系,经济上是合作关系【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在美国支持下,苏联正式跻身国际金融体系四强之列。因此苏联在战后涉及经济格局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故C选项正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A选项错误,苏联是计划经济国家,并未向改变国家性质,加入市场经济国家行列;B选项错误,苏联与美国争夺全球霸权;D选项错误,美苏在政治和经济上都是对抗关系;故选A选项。【点睛】本题结合题干信息,结合美苏争霸相关内容分析选项内容可得出答案。24.全球化:起源、发展和影响一书提出:“当发展中国家的移民涌入纽约那样的全球化城市
29、,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的人再也没有办法互相忽略了,人们可能开始对自己的政治和社会上的效忠对象产生迷惑。”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A. 政治制度不同是阻碍移民的关键因素B. 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日益落后C. 全球化加剧国家之间移民问题的矛盾D. 全球化会改变人们的意识形态和观念【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发展中国家的移民进入全球化城市,与其他国家的人互相接触,互相了解,思想相互影响,可能会改变自己的原有的意识形态和观念,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全球化的影响,没有涉及政治制度不同是阻碍移民的关键因素,排除A。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机遇和挑战并存,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全球化加剧国家之间移民问题
30、的矛盾,排除C。所以选D二非选择题(共3个小题,第25题25分,第26题12分,第27题15分,共52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关于利用矿产资源保护的立法最早出现是西周时期,其依据是儒家经典著作周礼在作品中首次提出矿业开发管理机构的设置,并对其下达禁令。春秋时期,提出了“官山海”政策,对矿冶、制盐实行官营;秦统一六国后,开始实行官营民采矿业政策;汉代时期矿产资源相关刑法比较多,其中汉高祖规定私自铸造货币者处以极刑后来到汉武帝和武帝时期都对私铸货币的行为进行了严格的禁止;隋唐矿产资源的开采以铜为主,盐铁则比较少,到了唐朝和元明时期,矿业的发展较前期各代都更为发达,其中唐律中规定货
31、币犯罪及刑罚。古代矿业刑事立法大多都是以呈帝诏书或者群臣奏章的形式出现,具有分散性、不成文性,实质上是当朝皇帝或群臣意志的体现,其中的立法虽然对矿业开 发中造成破坏矿产资源的行为进行了规定,但是其是以政府的行政命令的形式出现的,被刻下深厚的中央集权的时代烙印。材料二 甲午战后,帝国主义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的同时,将投资的重点集中到修筑铁路和开采矿山方面来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收回铁路主权和矿产主权的呼声日益高涨。1898年,清政府颁布了矿物铁路公共章程二十二条,这部立法是我国近代矿业立法的开端。20世纪上半叶,清政府以及中华民国时期颁布了一系列的矿业法规,规定了关于矿产开采与矿
32、区环境利益协调;将仲裁及行政诉讼制度引入矿业纠纷解决机制中。20世纪50年代初,新中国准许并鼓励私人开矿,后又提出“综合勘探、综合开发、综合利用”的方针,文革时期,采矿业发展遭到严重破坏。改革开放后,我国出台了矿产资源法,这部法律是以深化体制改革为原则确立的,它开始关注矿业生产的持续发展以及多样化发展模式的确立。(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矿产资源开发的特点并简要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以来矿产开发的新变化并简述其影响。【答案】(1)特点:起源早,不断发展; 官府开发为主(或设立机构管理、官营为主);有立法(或处罚违禁开采;对私铸货币处罚较严);带有
33、中央集权的烙印。原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体制; 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稳定货币体系的需要。(2)变化:与救亡图存相结合;政府与民间相结合;立法不断增多;重视矿产开采与环境协调; 关注持续发展和多样发展。影响: 推动了采矿业的发展; 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利益; 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解析】(1)特点:根据“关于利用矿产资源保护的立法最早出现是西周时期”“对矿冶、制盐实行官营”“被刻下深厚的中央集权的时代烙印”概括归纳。原因:根据“以政府的行政命令的形式出现的,被刻下深厚的中央集权的时代烙印”得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体制;根据“对矿冶、制盐实行官营”得出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根据
34、“后来到汉武帝和武帝时期都对私铸货币的行为进行了严格的禁止”得出稳定货币体系的需要;结合所学,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也是重要原因。(2)变化:根据“收回铁路主权和矿产主权的呼声日益高涨”得出与救亡图存相结合;根据“新中国准许并鼓励私人开矿”得出政府与民间相结合;根据“清政府以及中华民国时期颁布了一系列的矿业法规”“矿产资源法”等得出立法不断增多;根据“规定了关于矿产开采与矿区环境利益协调”得出重视矿产开采与环境协调;根据“开始关注矿业生产的持续发展以及多样化发展模式的确立”得出关注持续发展和多样发展。影响:根据材料得出,可从推动了采矿业的发展、维护了国家利益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等角度分析回答。26
3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20世纪世界贸易发展大事表20世纪30年代美国胡佛政府出台了斯穆特霍利关税法案,把3200多种产品和原材料的进口关税税率提高到60%。而其贸易伙伴国在法案出台前就已经闻风进行反制,打起了贸易战。20世纪40年代美国等23个国家签署的“关税及贸易总协定”,成为各国共同遵守的贸易准则,是协调国际贸易与各国经济政策的唯一的多边国际协定。总协定成立以后,世界贸易总额大幅增长。20世纪70年代美国通过贸易法,强调自由贸易必须建立在公平竞争之上,并设置了301条款,目的是使美国有权裁定其贸易伙伴是否存在贸易壁垒,借此扫除美国的出口障碍。20世纪90年代WTO协定第2条规定:
36、“包括在附件1、2、3中的各项协议及附属法律文件(以下简称“多边贸易协议”)是本协定的组成部分,对所有成员方均具约束力。”第15条规定:“各成员方都要保证使其法律、规章与管理办法均符合本协定附件中规定的义务。”从而奠定了WTO法律制度或规则优于各国国内法的宪法性原则。从表中提取关于世界贸易的两个或两个以上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答案】示例:论题:美国根据经济形势与实力不断改变其贸易政策。阐述:在美国已经完成工业化、对世界市场需求上升之际,胡佛政府为了应对经济危机,采取以邻为壑、转嫁危机的方式,实行贸易保护主义。二战后,欧洲普遍衰落,美国则
37、经济实力急剧膨胀。此时,自由贸易显然对美国有利。于是,美国高举自由贸易大旗,积极推行贸易自由化政策.随着欧亚的复兴,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再加上美国白身经济遭遇困境,美国的白由 贸易政策开始转向,把维护美国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自由贸易变成贸易保护主义。其他论题:世界贸易的发展从无序到有序(法律化、制度化);贸易白由化有利于世界经济发展;贸易保护主义破坏世界贸易的发展。【解析】【详解】表格中的材料数据主要阐述了20世纪3090年代世界贸易的变化,其中涉及到了美国对外贸易政策的调整、世界贸易规则的发展与不断成熟、贸易保护主义等相关信息,根据材料的这些信息,并结合所学可以提炼出“美国根据经济形势
38、与实力不断改变其贸易政策”、“世界贸易的发展从无序到有序(法律化、制度化)”、“贸易自由化有利于世界经济发展以及贸易保护主义破坏世界贸易的发展”等观点。再结合20世纪30-90年代美国罗斯福新政策的内容、二战后资本主义的调整等相关知识点论述。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宋代之前的科举,有所谓的“行卷”之说,即应试举子将自认为自创的最优秀诗文,加以编辑,写成卷轴,在考试之前投呈给当时的名公世卿及文坛上有名望地位的人,求得他们的赏识,冀图通过这种考前的人标交往和运作,影响知举官的阅卷取舍。一旦被录取,双方就有了座 主、门生的师生关系宋太祖在建隆三年(962年)九月即下诏:“及第举人不得呼知
39、举官为恩门、师门及自称门生。”开宝六年(973年)更开创科举的殿试制度,把科举名次的最后决定权完全掌握在皇帝本人手中,及第进士皆“天子门生”。后来宋廷又对科举实行“封弥、誊录”诸法,加上朝廷重典的宸慑,知举官徇私舞弊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遏止。摘编自同礼宋代对科举制度的改革(1)根据材料,概括北宋科举制改革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科举制改革的作用。【答案】(1)严格限制考官和士子的私人关系;强化皇权对选官的控制;实行封弥、誊录,规范考试程序。(2)打击了地方世家大族势力,加强了君主权力;徇私舞弊现象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遏止,增强了官吏选拔的公平性,有利于北宋政治的稳定;有利于吸纳
40、社会精英,形成高素质的官僚队伍;有利于文人政治的形成;封弥等方法沿用至今,对后世仍有借鉴。【解析】(1)紧扣材料信息“及第举人不得呼知举官为恩门、师门及自称门生。”、“开宝六年(973年)更开创科举的殿试制度,把科举名次的最后决定权完全掌握在皇帝本人手中”、“各级考试的试卷一律封弥(注:糊名)、誊录”等,归纳、概括,注意把握到以下方面:严格考试程序、突出皇权、强化对考生和考官双方的防范等。所组织的答案符合材料的描述即可。(2)正确解答本题,要注意从宏观上把握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认知,把握到材料总体立意。可以围绕以下方面展开作答: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之弊、限制了徇私舞弊的发生、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特权、扩大了官员的来源、提高了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提高了官僚队伍素质、促进了官僚体制完善以及对后世教育考试的影响等,所组织的答案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