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5-2016学年高二地理湘教版选修5课件:2.ppt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731429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PPT 页数:49 大小:5.7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2016学年高二地理湘教版选修5课件:2.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2015-2016学年高二地理湘教版选修5课件:2.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2015-2016学年高二地理湘教版选修5课件:2.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2015-2016学年高二地理湘教版选修5课件:2.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2015-2016学年高二地理湘教版选修5课件:2.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2015-2016学年高二地理湘教版选修5课件:2.ppt_第6页
第6页 / 共49页
2015-2016学年高二地理湘教版选修5课件:2.ppt_第7页
第7页 / 共49页
2015-2016学年高二地理湘教版选修5课件:2.ppt_第8页
第8页 / 共49页
2015-2016学年高二地理湘教版选修5课件:2.ppt_第9页
第9页 / 共49页
2015-2016学年高二地理湘教版选修5课件:2.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49页
2015-2016学年高二地理湘教版选修5课件:2.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49页
2015-2016学年高二地理湘教版选修5课件:2.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49页
2015-2016学年高二地理湘教版选修5课件:2.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49页
2015-2016学年高二地理湘教版选修5课件:2.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49页
2015-2016学年高二地理湘教版选修5课件:2.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49页
2015-2016学年高二地理湘教版选修5课件:2.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49页
2015-2016学年高二地理湘教版选修5课件:2.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49页
2015-2016学年高二地理湘教版选修5课件:2.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49页
2015-2016学年高二地理湘教版选修5课件:2.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49页
2015-2016学年高二地理湘教版选修5课件:2.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49页
2015-2016学年高二地理湘教版选修5课件:2.ppt_第21页
第21页 / 共49页
2015-2016学年高二地理湘教版选修5课件:2.ppt_第22页
第22页 / 共49页
2015-2016学年高二地理湘教版选修5课件:2.ppt_第23页
第23页 / 共49页
2015-2016学年高二地理湘教版选修5课件:2.ppt_第24页
第24页 / 共49页
2015-2016学年高二地理湘教版选修5课件:2.ppt_第25页
第25页 / 共49页
2015-2016学年高二地理湘教版选修5课件:2.ppt_第26页
第26页 / 共49页
2015-2016学年高二地理湘教版选修5课件:2.ppt_第27页
第27页 / 共49页
2015-2016学年高二地理湘教版选修5课件:2.ppt_第28页
第28页 / 共49页
2015-2016学年高二地理湘教版选修5课件:2.ppt_第29页
第29页 / 共49页
2015-2016学年高二地理湘教版选修5课件:2.ppt_第30页
第30页 / 共49页
2015-2016学年高二地理湘教版选修5课件:2.ppt_第31页
第31页 / 共49页
2015-2016学年高二地理湘教版选修5课件:2.ppt_第32页
第32页 / 共49页
2015-2016学年高二地理湘教版选修5课件:2.ppt_第33页
第33页 / 共49页
2015-2016学年高二地理湘教版选修5课件:2.ppt_第34页
第34页 / 共49页
2015-2016学年高二地理湘教版选修5课件:2.ppt_第35页
第35页 / 共49页
2015-2016学年高二地理湘教版选修5课件:2.ppt_第36页
第36页 / 共49页
2015-2016学年高二地理湘教版选修5课件:2.ppt_第37页
第37页 / 共49页
2015-2016学年高二地理湘教版选修5课件:2.ppt_第38页
第38页 / 共49页
2015-2016学年高二地理湘教版选修5课件:2.ppt_第39页
第39页 / 共49页
2015-2016学年高二地理湘教版选修5课件:2.ppt_第40页
第40页 / 共49页
2015-2016学年高二地理湘教版选修5课件:2.ppt_第41页
第41页 / 共49页
2015-2016学年高二地理湘教版选修5课件:2.ppt_第42页
第42页 / 共49页
2015-2016学年高二地理湘教版选修5课件:2.ppt_第43页
第43页 / 共49页
2015-2016学年高二地理湘教版选修5课件:2.ppt_第44页
第44页 / 共49页
2015-2016学年高二地理湘教版选修5课件:2.ppt_第45页
第45页 / 共49页
2015-2016学年高二地理湘教版选修5课件:2.ppt_第46页
第46页 / 共49页
2015-2016学年高二地理湘教版选修5课件:2.ppt_第47页
第47页 / 共49页
2015-2016学年高二地理湘教版选修5课件:2.ppt_第48页
第48页 / 共49页
2015-2016学年高二地理湘教版选修5课件:2.ppt_第49页
第49页 / 共49页
亲,该文档总共4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 新情境激趣引航2015 年 6 月以来中国南方地区持续强降雨,广西、贵州、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省区发生严重洪涝灾害。湖北、湖南暴雨致多人死亡,四级救灾应急响应启动;江西气象台相继两次对外发布了暴雨红色警报信号;福建连续强降雨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超 2 亿。思考:我国洪涝灾害的分布特点是怎样的?我国洪涝灾害最严重的地区在哪里?点拨:空间分布不均,主要集中于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地区,总的特点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我国洪涝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主要为南方地区。2 新知识预习探究学习目标1.了解我国干旱灾害的特征、形成原因及分布特征。2.了解我国洪涝灾害的分布差异。3.掌握我国洪涝灾害的成因。新知预

2、习一、我国的干旱灾害1我国干旱的主要特征:一是出现次数多。二是持续时间长,经常出现季节连旱。三是影响范围广。一般来说,我国北方地区受旱率、成灾率高于南方地区。2我国旱灾的成因(1)是降水方面的因素。在我国季风区内,不同地区降水的季节变化是形成全国季节性易旱地区分布的基础,不同季节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对于干旱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长江以南地区易出现伏旱,华北、东北地区春旱和春夏连旱严重,西南地区冬春连旱比较严重。(2)是水资源方面的因素。我国南北方地区水土资源不平衡。(3)是社会经济方面的因素。主要是指工农业生产用水量的提高。表现在农业、工业、人口增加等造成的用水量增加。二、我国的洪涝灾害1洪涝灾害的

3、成因:多由暴雨引起。2洪涝灾害的时空分布:南方地区是洪涝灾害多发区。我国的洪涝灾害主要集中在夏季。3除了自然因素,人为因素也是引起洪涝灾害的重要原因之一。问题探究1.我国南方暴雨通常发生在什么时间?主要是受哪些因素影响所致?提示:我国南方暴雨发生的时间通常是每年的 4、5 月份9、10月份。我国南方地区强降雨的影响因素通常有三方面:冷锋或准静止锋、强对流、台风。2我国的洪涝灾害只出现在夏季,对吗?提示:不对。我国的洪涝灾害是以夏季最为集中,但春、秋季节也会发生。东部地区受夏季风的影响,雨带由南向北推移,长江以南地区 36 月或 47 月为雨季,这 4 个月的最大雨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 50%60

4、%,易出现春涝和夏涝;华北地区、东北地区雨季出现在69 月,这四个月雨量占全年降水量的 70%80%,易出现夏涝和秋涝,如 2003 年渭河流域的洪涝灾害就出现在秋季。3 新课堂互动探究要点一 我国的干旱灾害1我国旱灾的三大特征我国的旱灾在时间和空间上都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可用下面的网络图表示:2干旱灾害形成的原因我国干旱灾害形成的原因及分布地区归纳如下:把握本知识点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我国旱灾的主要成因是季风气候的不稳定性,旱灾严重区在半干旱、半湿润、湿润地区。(2)利用副高的分布和雨带的推移规律理解我国干旱形成的降水因素。我国降水深受副高的影响,在东部地区有规律地推进。我国东部地区雨带的

5、推移规律可归结为“三停两跳”,即 4、5月份停留在南岭附近,6 月份“跳”到长江流域,7、8 月份“跳”到华北、东北地区,9 月份南撤,10 月份退出大陆。副高的分布和雨带的位置及推移可用下图表示。3我国区域旱灾的特点分区旱灾类型与特点东北区 在盛夏季节,特别是辽河与嫩江流域,常有久晴高温天气,引起“三天一小干,五天一大旱”的旱灾华北区 全国旱灾频繁、影响最严重的地区。特别是春季,正值冬小麦生长发育关键期,故有“春雨贵如油”的说法长江区 旱灾多发生在 78 月,故称“伏旱”,有时严重影响作物生长、水电和城市供水华南区 以夏秋旱为主,春旱次之。桂西则以春旱为主。沿海地区的旱灾频率与强度均超过内陆

6、西南区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旱灾。云南和川西山地多春旱。伏旱发生在 78 月,以东部更为严重,四川盆地西部与北部是夏旱(56 月)出现的高频区特别提醒干旱地区不一定是旱灾严重地区严重的旱灾出现在东部季风区,而不是出现在干旱、半干旱区,关键是对“灾”字含义的理解。所谓“灾”,应造成一定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而西北地区的受灾体少,甚至有的地方没有受灾体,不能形成大的破坏,所以干旱地区不一定是旱灾严重地区。也就是说干旱不等于旱灾,干旱不具备自然灾害的社会属性,只具备自然属性。我国受灾面积最广的气象灾害是干旱。据此回答(1)(2)题。(1)下列关于旱灾谚语与发生地区和

7、时间对应关系正确的是()A“十年九旱”半干旱的西南地区常年B“春雨贵如油”华北地区春季C“三天一小干,五天一大旱”长江地区盛夏D“春旱不算旱,夏旱减一半”东北地区夏季(2)从气候和农业两方面考虑,我国春旱最严重的地区是()A东北地区 B西北地区C江淮地区D华北地区【解析】第(1)题,A 项反映的是半干旱的西北地区,C 项反映的是东北地区,D 项指长江地区的伏旱。第(2)题,东北地区冬季积雪,春季融化使土壤墒情较好,有利于春耕生产;西北地区由于农业需水量相对较小,也没有严重的春旱;江淮地区由于地处秦岭淮河以南的湿润地区,雨季来得较早,降水量较大,因此不存在春旱。华北地区由于雨季来得晚,春季气温上

8、升快,蒸发旺盛,农业灌溉又需要大量的水资源,因此春旱特别严重。【答案】(1)B(2)D跟踪练习 1 结合图文材料,回答问题。广西于 2009 年 8 月至 2010 年 4 月发生了旱灾。旱情分布见下图。(1)据上图描述广西旱情的空间分布特点。(2)列举两项影响广西旱情分布的自然原因。【解析】(1)旱情的空间分布特点可由图示直接读出。(2)旱情的分布受大气降水、地表特征、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图示地区东南部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高于西北部,因此应着重分析大气降水、地表特征等自然原因。【答案】(1)旱情自西向东逐渐减轻。(2)降水量东多西少(降水量分布不均);西部坡度大(西部地势高

9、),地表水难以保存;西部地表土层较薄,难以保持水分;西部有石灰岩分布,易造成地表水渗漏。(答出任意两项即可)要点二 我国的洪涝1洪涝灾害的形成原因与危害洪涝灾害的形成,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为原因。2我国洪涝灾害的分布特点(1)东部多,西部少;(2)沿海多,内陆少;(3)平原低地多,高原山地少;(4)山脉东坡和南坡多,西坡和北坡少。3我国洪水的类型类型暴雨洪水融雪洪水冰凌洪水分布地区东部季风区各大江大河中下游平原地区西北、东北高纬度山区河流从低纬流向高纬的河段。我国主要发生在黄河上游的宁夏、内蒙古河段和部分下游河段及松花江的部分河段形成原因降水多,暴雨集中;地势低平,排水不畅;人类经济活动不合理受

10、气温升高影响受河流流向制约,下游先封冻,上游河水水流不畅溢出两岸或低纬度的上游河段先行开冻,下游河段仍封冻,上游河水和冰块堆积并溢出两岸出现时间49 月45 月融雪洪水,78 月融冰洪水初冬河流结冰或初春河流融冰其他特点影响我国范围最广、时间最长、危害最大的洪涝灾害;主要有台风暴雨和锋面暴雨两类;暴雨的时空分布与洪水的时空分布高度一致;地势低平的中下游平原危害最大洪水受气温影响较大;主要在高纬度山区容易发生受气温影响较明显;受河流流向制约明显;只发生在有结冰期的河段4.以长江为例,分析洪涝灾害多发的原因特别提醒当有的年份夏季副高位置持续偏南时,雨带则长时间滞留在江淮地区,易造成江淮地区洪涝灾害

11、,北方干旱南涝北旱;当副高季节性北移时间提前、位置较常年偏北时,我国北方地区就容易出现洪涝灾害,南方则干旱北涝南旱。读“我国旱涝灾害分布示意图”(缺台湾省资料),回答(1)(2)题。(1)P 地和 Q 地常常此旱彼涝,主要原因是()A夏季风的进退及强弱变化B海陆位置不同C台风影响先后D降水的季节变化(2)旱涝灾害都严重的地区多在()A人口稀少地区 B经济落后地区C平原地区D高原和盆地地区【解析】夏季风由南向北推进,降水区域也由南向北推进,若夏季风推进速度异常,则往往造成南北此旱彼涝的现象。东部平原地区地形平坦,排水不畅,且受夏季风影响明显,因而旱涝灾害严重。【答案】(1)A(2)C跟踪练习 2

12、 读图,完成(1)(2)题。(1)上海地区出现上图中的天气系统时,会有()A狂风暴雨天气 B阴雨连绵天气C伏旱天气D连续性降水天气(2)该天气系统的位置和强弱异常时()A该天气系统位置偏南时,我国北方地区易发生洪涝灾害B该天气系统位置偏北时,我国北方地区易发生干旱灾害C当该天气系统北越时间提前,我国南方会发生洪涝灾害D当该天气系统姗姗来迟时,雨带就会长时间滞留在江淮地区【解析】第(1)题,由图中可以看出,此时上海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天气晴朗,出现伏旱。第(2)题,当该天气系统即副热带高气压越过 25N 时,北方易发生洪涝,南方易发生干旱灾害;当该天气系统姗姗来迟时,雨带会长时间滞留在江淮地区,

13、南方易发生洪涝,北方易发生干旱。【答案】(1)C(2)D4 教材活动点拨教材第 35 页活动1【点拨】回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干旱等效频度的含义,认真读图从图中获取有效信息。【答案】从图 22 可以看出,我国旱灾最严重的区域在华北平原中部,在 19511988 年这段时期内,该区域干旱等效频度在 40 次以上,是全国最高的。主要是因为华北平原春旱严重,由于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量大,雨季还未来临,而农耕已经开始,农作物正在生长,加上人口稠密等原因造成的。教材第 3637 页活动2【点拨】认真阅读图表文字材料,分析其变化,获取有效信息,解答问题。【答案】活动 1.降水相对变率的大小反映了干旱程度的轻重

14、。相对变率越大,干旱越重,如北京、开封、汉口三城市的相对变率较大,干旱程度较重。相对变率越小,干旱越轻。如齐齐哈尔、苏州、南昌,相对变率较小,干旱程度较轻。活动 2.东北平原由于降水出现在 69 月份,易出现春夏连旱;华北平原由于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雨季出现在 69 月份,易出现春旱。活动 3.江南丘陵梅雨过后,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易出现伏旱。教材第 3940 页活动3【点拨】解答问题的关键是认真读图,获取信息分析变化,总结规律,准确组织答案。【答案】活动 1:从图 26 看,长江城陵矶水文站流量变化:6 月份受梅雨天气的影响,流量大;7 月份受副高控制,出现伏旱天气,降水量少,农业用

15、水多,流量最小;89 月份受降雨量较多的影响,流量又增大。结合图 27,河流流量的变化与水位的变化呈正相关,水位高,流量较大;水位低,流量较小。活动 2:观点一正确。它与人类破坏中上游植被有关;观点二正确,它与人多地少、粮食需求增加以及人们对湖泊的作用缺乏正确的认识有关;观点三正确,它与乱砍滥伐等活动有关。观点四错误,它没有说明小流量造成大洪水的原因。活动 3:小流量,高水位,持续时间长。教材第 4142 页活动4【点拨】认真分析图表即可得出答案。【答案】活动 1:19901997 年的水灾受灾和成灾规模最大,19701979 年的水灾受灾和成灾规模最小。活动 2:1998 年我国水灾严重的地

16、区主要发生在长江流域、松花江和嫩江流域。5 新思维随堂自测1有关我国华北地区春旱形成原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夏季气温回升快、蒸发强B华北地区降水集中在 69 月份C春季农业用水量特多D华北地区需水量较大的水稻种植特多【解析】华北地区种植的粮食作物以冬小麦为主,水稻较少。【答案】D2造成我国洪涝灾害的直接原因是()A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时间过长B湖泊对河流径流调节作用持续下降C气候异常导致长时间的持续暴雨D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解析】某区域气候异常导致长时间的持续暴雨,造成该区域的洪涝灾害。【答案】C读下图,回答 34 题。3图示地区洪涝灾害多发的原因是()地势低洼,曲流多 季风气候,降水变率大

17、无天然入海河道,泄流不畅 众多支流汇聚,洪峰增加A BC D4该地采取的防洪工程措施是()A深挖河道 B修筑大堤C植树造林 D退耕还湖34.【解析】图示河流为荆江河段,季风气候,降水变率大,地势低洼,曲流多,洪涝灾害多发;该地采取的防洪措施主要是裁弯取直、修筑大堤等。【答案】3.A 4.B5从全世界范围来看,造成的经济损失居首位的自然灾害是()A滨海地区的风暴潮 B地质灾害C臭氧层空洞D气象灾害【解析】气象灾害来势猛,破坏性大,波及范围广,所以造成的经济损失往往也最大。【答案】D6下图为历史上长江流域发生洪涝次数统计分布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甲是长江流域发生洪涝次数最多的区域,受灾也

18、相对严重。试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方面分析原因。(2)以前,长江流域发生洪涝灾害死亡人数多,财产损失少。现今,同样的洪灾,死亡人数少,财产损失却巨大。简要分析其差异的成因。【解析】第(1)题,长江流域洪涝多发的原因有自然方面的,也有人为方面的,本题考查的仅是人为原因。主要从中上游植被破坏、中游围湖造田、下游不合理的开发建设活动占据河道等方面分析。第(2)题,自然灾害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可从经济发展水平、防抗灾能力差异方面分析。【答案】(1)乱砍滥伐使植被破坏严重,加剧了水土流失,造成河道淤塞,河床抬升;围湖造田,泥沙淤积湖泊,使湖泊蓄洪、行洪能力降低。(2)以前经济落后,对灾害监测、防御和抗灾能力低;现今,经济发达,防灾、抗灾能力强,对灾害监测、预防能力提高;但社会财富积累多,受灾后财产损失增大。6 新视点名师讲座暴雨洪水的分布与副高位置的关系1正常年份:2异常年份:当有的年份夏季副高位置持续偏南时,雨带则长时间滞留在江淮地区,易造成江淮地区洪涝灾害,北方干旱南涝北旱;当副高季节性北移时间提前、位置较常年偏北时,我国北方地区就容易出现洪涝灾害,南方则干旱北涝南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