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解析》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730675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析》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解析》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解析》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解析》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解析》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解析》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解析》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解析》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解析》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解析》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解析》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解析》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解析》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解析》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解析》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解析》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解析》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解析》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解析》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解析》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解析》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4页
《解析》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4页
《解析》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4页
《解析》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德州市夏津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I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材料一:伟大的转折用镜头寻觅红军战士的闪光足迹,用艺术丈量惊心动魄的血色距离,力图通过一幕幕以少胜多的浴血搏战、一场场殊死战役的惨烈与凶险,叩问如今的人们:我们当年为什么出发的初心可还记得清?红军在长征路上书写的壮烈史诗可还读得懂?伟大的转折选择深入植根史实,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尽量对长征的真实状态做历史和艺术的还原艰难的抉择、艰苦的跋涉、艰窘的生活和浴血的战斗。作品讲述的是红军长征最关键的一段时间,即湘江战役后,转战黔、滇、川等地的5个月发生的事情。应当说,这是我

2、党的一次思想解放,是我党带领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走向胜利与复兴的伟大转折和起点。经过80多年的岁月淘洗、时空化合,长征精神已不仅仅属于一个军队、一个政党、一片地域,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部分,成为人类战胜邪恶所表现的敢于牺牲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伟大的转折真实地再现历史,艺术地揭示历史经验,这是为了坚守和传承留存在历史中的高贵英雄主义精神,以期其成为今天的思想烛照和精神钙质。当然,这部剧还存在一些不足,如制作不够精致、特型演员的形似与神似拿捏得不够到位等。长征有着说不尽的深厚历史内涵、思想内涵、人文内涵,它在历史长河中渐渐远去,但艺术创作的长征任重道远。(摘编自李树声让长征精神成为我们的精

3、神之钙,2019年11月5日光明日报)材料二:80多年前,长征的胜利促使当时大批进步青年奔赴革命圣地延安,投身革命事业,这直接促进了我们党和军队在抗日战争中的大发展。80多年后的今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就是新的长征。长征精神没有丢,不能丢,更不会丢,因为它具有更多新的时代意义。长征途中,“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革命战士为何有如此英雄气概?答案是他们坚守着共产主义信仰追求。正所谓:心有所信,才能行远;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走过的这95年,又何尝不是一场始终“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伟大长征?80多年前的长征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自信与文化自信,这种“走自

4、己的路”的自信正逐渐沉淀升华为中华民族前进的强大定力和深厚历史底蕴。正如毛泽东同志后来所说:“我们现在遇到的困难不算很大,有什么了不起呀!比起万里长征,爬雪山过草地,总要好一点吧。”长征的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只有高扬理想信念的风帆,保有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必胜信念,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摸索中、自省中、挫折中、成功中获得自信,才能从容应对各种考验,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向前进。.“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当年的红军既尊重客观规律,又永葆斗志和毅力;既勇于直面困难,又敢于接受挑战。长征的胜利启示我们: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长征不常有,长征亦常态。当前,我国进入全

5、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精神懈怠的危险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我们应明确关键时期还会有许多新的“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许多新的“金沙江”“大渡河”需要征服。绝不能看到困难就畏首畏尾、喊苦喊累,提条件讲难度,向挫折和压力妥协,否则,任何工作都只能受困于“泥沼”,寸步难行。在长征前,红军的三大任务之一就是要向群众宣传,做群众工作,帮助群众建立政权和地方党组织。长征途中,红军用实际行动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群众路线。在红军途经少数民族地区时,很多少数民族同胞主动为红军带路、送粮草、救护伤病员。可以说,长征精神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红军是人民的军队,人民群众是红军的胜利之本。80多年前的长征有终点,中国共产

6、党人、中国人民的长征没有终点。中国梦的具体表现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它归根结底是人民的梦。但幸福不会从天而降,美梦不会自动成真。只有把党的战略目标变成群众的自觉实践,不忘密切联系群众,不断调动人民群众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聚合众力、融合众智,以实现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摘编自新时期长征精神的时代意义,2016年12月大庆社会科学)材料三:长征是“当今时代无与伦比的一次史诗般的远征”。令人感叹的是,长征其实也是“一群年轻人的进发”。因为在这支一往无前的队伍里,大约54%的人是24岁以下的年轻人。在江西信丰,中央红军长征路上牺牲的第一位师长洪超只有2

7、5岁;在湖南道县,死守湘江阵地的陈树湘只有29岁就是这群胸怀理想的年轻人,在这条淬火成钢的道路上舍生忘死、抛酒热血,谱写了一曲壮丽的青春之歌。对今天的年轻人来说,怎么看待来时的路,往往决定了能否走好未来的路。让人欣慰的是,不断有年轻人回到长征路上,用脚步与先辈对话,切身感受这一传奇史诗。一名20多岁的网络主播,用直播的形式挖掘红军艰苦卓绝的英雄故事,观察长征路上变化与发展中的今日中国;一名95后大学生在重走长征路时,为过去不了解红军的艰辛而流泪。精神是可以传承的,这条地球红飘带孕育的英雄的基因,感染与召唤着一代又一代人在这条曲折而顽强的道路上努力奔跑、奋力前进,探寻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密码。有人曾

8、提出疑问,今天的年轻人还用“长征”、还能“长征”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因为长征除了是脚步的丈量,更是精神的洗礼、思想的升华。青年的人生目标会有不同,职业选择也有差异,在成长和奋斗中会收获成功和喜悦,也会面临困难和压力。只有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摘编自盛玉雷激扬新长征的青春力量,2019年6月24日人民日报)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长征精神表现出了敢于牺牲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因而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部分。B. 长征精神启示我们,只有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才能克服精神懈怠

9、的危险,在新时代阔步前行。C. 长征的历史告诉我们,只有依靠人民群众,才能建立政权,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D. 对今天的年轻人来说,要想走好未来的路,就要以直播的形式挖掘红军的英雄故事。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伟大的转折采用现实主义创作手法,聚焦红军长征最关键的一段时间,引发人们的思考。B. 用艺术再现历史,更利于大众接受,也益于传承长征精神,但艺术并不代表历史。C. 年轻人重走长征路,不仅可以用脚步与先辈对话,还可以确定未来之路的方向,探寻成功的密码。D. 新时代的年轻人,依然需要“长征”,只不过“长征”的含义有所变化,它更强调精神和价值。3. 下列

10、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 闽南师范大学校团委组织团员开展“重走红军路”主题活动,通过带领学生们体验“红军长征路”,提升新时代青年的思想和精神境界。B. 近日,电影红色往事在共青团江西省委“创在江西”青创AI基地举行公益放映活动,这标志着电影红色往事重走长征路公益放映万里行活动正式开始。C. “他们这种长征精神,将成为我人生中重要的一课,我也会坚守和发扬这种精神,从而走好我今后的人生路。”广西大学生“重走长征路”主题活动结束后,参加的学生说。D.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扎实推进,州委书记率州级领导干部前往红原县、松潘县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活

11、动,沿着红军在阿坝的足迹重走长征路,从红色基因中汲取营养和力量。4. 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5. 我们应该如何传承和发扬长征精神?请结合材料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 B 2. C 3. B 4. 运用比喻论证。在论证长征精神是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时,以“雪山”“草地”“金沙江”大渡河”等比喻新时期无数个需要面对的挑战,指出我们绝不能看到困难就畏首畏尾、喊苦喊累。运用引用论证。引用诗词和名言增加文章的文学性,引用毛泽东的话,增加论述的可信度。运用对比论证。文章无论是在提出观点时,还是在中间论述时,时时不忘用80多年前和80多年后进行对比,突出了长征精神的时代意义。

12、采用总分总结构。开头先提出总论点“长征精神具有更多新的时代意义”,然后分为“坚定理想”“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依靠人民群众”三个分论点进行论述,最后再次总结观点,强调长征精神的时代意义。 5. 重走长征路,用脚步与先辈对话,在心底与先辈共鸣,了解红军英雄们的艰辛;积极主动地组织或参加不同形式的红色教育活动,了解更多的红军故事,从中汲取精神营养,使自己的人生思想得到升华;生活中,当遇到困难的时候,想想当年红军长征的不易,鼓励自己勇敢向前;坚定理想,不断追求,朝着自己的人生目标不断奋进。【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对材

13、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A项,“长征精神表现出了敢于牺牲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因而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部分”错误,选项因果关系错误,在材料一第三段中,“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部分”与“成为敢于牺牲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应该是并列关系,而非因果关系;C项,“只有依靠人民群众,才能建立政权”错误,这一说法在文中没有依据,材料只是说长征前红军的任务之一是“帮助群众建立政权和地方党组织”;D项,“要想走好未来的路,就要以直播的形式挖掘红军的英雄故事”说法绝对,“以直播的形式挖掘红军的英雄故事”只是今天的年

14、轻人切身感受长征的一种做法。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材料一和三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C项,“年轻人重走长征路,不仅可以用脚步与先辈对话,还可以确定未来之路的方向,探寻成功的密码”错误,选项曲解文意,材料三第二段说的是“对今天的年轻人来说,怎么看待来时的路,往往决定了能否走好未来的路”,文中是“怎么看待来时的路”,而不是“重走长征路”。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

15、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首先要明确材料二的观点,材料二主要论证的观点是长征精神具有更多的时代意义。然后分析选项。B项,“这标志着电影红色往事重走长征路公益放映万里行活动正式开始”说的是电影红色往事重走长征路公益放映万里行活动正式开始,与材料二中长征精神在新时期的时代意义无关。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议论文论证方式以及论证结构的能力。解答此类试

16、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然后回顾议论文论证特点包括哪些内容,再结合材料二分析。议论文的论证特点,不仅包括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类比论证等论证方法的使用,也包括论证的结构特点。通读材料二,从以上特点入手分析即可。首先看论证方法,如第二段中,“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我们现在遇到的困难不算很大,有什么了不起呀!比起万里长征,爬雪山过草地,总要好一点吧”,这些诗词名言属于引用论证,这可以增加论述的可信度;如第三段“当前,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精神懈怠的危险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我们应明确关键时

17、期还会有许多新的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许多新的金沙江大渡河需要征服”,这里的“雪山”“草地”“金沙江”“大渡河”等比喻新时期无数个需要面对的挑战,这是运用比喻论证;如第一段“80多年前”“80多年后的今天”以及在中间论述时用80多年前和80多年后进行对比,这是对比论证,突出了长征精神的时代意义。然后看论证结构。材料二共五段文字,第一段结尾以“长征精神没有丢,不能丢,更不会丢,因为它具有更多新的时代意义”总领全文,提出观点,然后从第二段到第四段从“坚定理想”“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依靠人民群众”三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五段再次总结观点,强调长征精神的时代意义。由此可知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5题详解】本题考

18、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内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我们应该如何传承和发扬长征精神?请结合材料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然后浏览材料,找到材料中传承发扬长征精神的方式,根据这些内容概括,同时还要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由题干中的“结合材料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这一关键信息可知。在答题时,既要考虑到材料本身,又要考虑到自己的生活实际,尤其是要和生活、理想相结合做到这两点。如材料三中,“怎么看待来时的路,往往决定了能否走好未来的路。让人欣慰的是,不断有年轻人回到长征路上,用脚步与先辈对话,切身感受这一传奇史诗。一名20多岁的网络主播,用直

19、播的形式挖掘红军艰苦卓绝的英雄故事,观察长征路上变化与发展中的今日中国;一名95后大学生在重走长征路时,为过去不了解红军的艰辛而流泪。精神是可以传承的,这条地球红飘带孕育的英雄的基因,感染与召唤着一代又一代人在这条曲折而顽强的道路上努力奔跑、奋力前进,探寻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密码”,由这些内容可以概括为重走长征路,用脚步与先辈对话,在心底与先辈共鸣,了解红军英雄们的艰辛;如材料三最后一段“长征除了是脚步的丈量,更是精神的洗礼、思想的升华。青年的人生目标会有不同,职业选择也有差异,在成长和奋斗中会收获成功和喜悦,也会面临困难和压力”,当遇到挫折,遭受压力时,可以想想长征的不易,以此来鼓励自己;如“把

20、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这就要求我们要坚定理想,把自己和国家融为一体,朝自己的目标前进;最后结合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经历来看,可以参加各种红色教育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来了解红军的故事,从中汲取精神影响,鼓励自己勇敢向前。(二)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井冈山,唯有敬畏我才能心安帕男莱根谭里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未有无所畏惧而不亡者也。天子者,上畏天,下畏民,畏言官于一时,畏史官于后世。”浅显地说敬就是敬重,畏就是恐惧和害怕。有谁敢说来井冈山是为了旅游的,至少我不敢。在我的意念里,从来就没有想过要到

21、井冈山一游。此次学习,可谓是“命”,我当然不信命,可冥冥之中却在暗示自己。“井冈山”三个字一直萦绕在我的心里,30年挥之不去。首先读的是袁鹰的井冈翠竹,开篇第一句至今仍记得:“井冈山五百里林海里,最使人难忘的是毛竹。”接着又有这样的一段描写:“从远处看,郁郁苍苍,重重叠叠,望不到头。到近处看,有的修直挺拔,好似当年山头的岗哨;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里的奇兵;有的看来出世还不久,却也亭亭玉立,别有一番神采。”家乡多毛竹,和井冈山的并无二致,与竹子的交情可谓深远,甚至可以说惺惺相惜,和生活的旅伴一样。但井冈山的竹子不再是竹子,是铁骨铮铮的伟大战士,是屹立不倒的一种精神。亦如袁鹰所写:“井冈山

22、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到井冈山,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竹子。漫山遍野且密密匝匝,一眼望不到尽头。其形高挺,接天摩日,叶叶交叠,尾尾相衔,连阳光都难泼进来一点,小涧清流,雾气氤氲,这气场,突然令我肃然起敬。在竹林中穿行,我居然未敢触碰一棵竹子,脑海里老装着袁鹰的那段文字:“用它搭过帐篷,用它做过梭镖,用它当罐盛过水、当碗蒸过饭,用它做过扁担和吹火筒,在黄洋界和八面山上, 还用它摆过三十里竹钉阵,使多少白匪魂飞魄散,鬼哭狼嚎。”我不忍更不敢触碰他们,不忍的是怕这些竹子就是当年战士的化身,应该让他们静静地站在那里,不染尘埃:不敢是怕惊扰了他们早已安息的灵魂。竹子是“节”与“洁”的象征。谁不知道竹子亭亭玉

23、立,婆娑有致,不畏霜雪,四季常青,而且“未出土时先有节,便凌云去也无心”,这种君子之风,不正是我们所景仰的吗?故而郑板桥大为赞赏:“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此刻,我还想起了宋人苏轼的诗:“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可见竹子的高洁备受文人青睐。在参观完小井红军医院后,我们来到了离医院不远的烈士墓凭吊。就在绕纪念碑行告别礼时,我看到路旁的树林里有一块伏卧在地的小石碑,上刻有“魂归井冈红军老战士曾志”以及生卒年,不了解曾志的人定以为这与小井红军烈士墓相邻,和巍巍青山做伴的树葬墓是乡下某位过世的老人。实际上她也真

24、的把自己当成井冈山的一名普普通通的老战士,这与乡下普通的老人何异?可曾志毕竟是大名鼎鼎名副其实的中国革命老人。据说有“满湘美女”之称的曾志,1911年5月2日生于湖南省宜章县一个清贫的知识分子家庭。1924年考入湖南省立第三女子师范学校,1926年8月考入湖南街阳农民运动讲习所,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4月上井冈山,先后任有四军后方总医院党支都书记、红四军组织科干事、红四军前委工农运动委员会民运股股长、妇女组组长等职。她参加过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广州市委书记、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等职。曾志是从枪林弹雨、炮火硝烟、敌特追捕、白色恐怖中走过来的人,历经九

25、死一生,她的意志坚如磐石。在培训班互动课时,我又听了曾志在井冈山的孙子石金龙讲他奶奶曾志和全家人的事情,更令我高山仰止。原来在1928年年底,曾志产下了一名男婴,但迫于战争形势,她不得不将出生不久的孩子托给了当时留守井冈山的王佐部队一个叫石礼保的副连长代为抚养,这名男婴也就是石金龙的父亲石来发。丢下孩子,曾志就随着部队,告别了井冈山。新中国成立后,曾志多次托人到井冈山寻找孩子。直到1952年,时任广州市委书记的曾志才终于得以母子相见。别以为儿子找到当市委书记的母亲,就再也不用当农民了。曾志把石来发留在身边住了一段时间后,就让他重新回到井冈山当农民,直到老死井冈山。我在房间里,对着毛主席“重上井

26、冈山”的牌匾,尝试朗读袁鹰井冈翠竹中的一小段:“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一到春天,漫山遍野,向大地显露着无限生机的,依然是那一望无际的翠竹!”顿时,我的心里豁然明亮,此次来井冈山,不是宿命,而是必须。记得哲学家萨特曾经说过: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是亘古不变的,一是高悬在我们头顶上的日月星辰,一是深藏在每个人心底的高贵信仰!来井冈山,除了敬畏你还敢生出什么奢想?(有删改)6. 下列对作品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家乡多毛竹,和井冈山的并无二致”,这表明作者认同井冈山的竹子,但这两地

27、的竹子给作者的感受并不一样。B. 文中引用郑板桥和苏轼的诗文,凸显了竹子的“节”与“洁”,彰显了井冈山红军战士为革命奉献牺牲的高洁品质。C. “就让他(石来发)重新回到井冈山当农民,直到老死井冈山。”这表现了曾志虽位高权重却大公无私。D. 前文“此次学习,可谓是命”与文末“不是宿命,而是必须”的表述,前后矛盾,表现了作者对井冈山既敬且畏的纠结心理。7. 下列对作品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篇引述菜根谭中的句子,既引出了“敬畏”一词,起到点题的作用,又明确了“敬畏”的含义,为下文做铺垫。B. 文章写井冈山的竹子,既摹其形,又现其神,从形与神等方面表现了井冈山的竹子带给

28、作者的心灵震撼。C. “和巍巍青山做伴的树葬墓是乡下某位过世的老人”,此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革命老人曾志魂归故里。D. 文章以“我的行踪”为线索,具体叙述了“我”在井冈山学习的经历,抒写了“我”对井冈山的独特的感受,形散而神不散。8. 文章由井冈山的竹子转向对“曾志”的叙述,这样写有何用意?请简要概括。9. 文章的题目“井冈山,唯有敬畏我才能心安”,有什么含义?【答案】6. D 7. C 8. 曾志是中国革命老人,是井冈山的一名普普通通的老战士,作者写她使情感有了依托,让文章更加真实,富有感染力;曾志身上集中体现了井冈山竹子的坚韧和高洁,由竹及人,丰富了文章的内涵,深化了革命主题。 9.

29、井冈山是中国革命圣地,在“我”眼中井冈山已不是单纯一处自然风景,而是一处信仰高地,一方革命者的精神家园;从这里出发的及最终埋葬在这里的革命者具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不畏牺牲的革命精神,他们的高贵品质令世人敬畏;作者的井冈之行,是一次朝圣,也是一次精神的洗礼,30年的愿望得以实现,所以心安。【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对作品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能力。D项,“前后矛盾,表现了作者对井冈山既敬且畏的纠结心理”说法有误。前文的“命”是说自己没有打算到井冈山,结果因为学习却来了井冈山,命中注定与井冈山有缘;而文末说“不是宿命,而是必须”,是因为这次井冈山之行有很多感悟,井冈山对自己的人生也有很多启迪。所以二

30、者并不矛盾,也没有纠结心理。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对作品艺术特色的理解与鉴赏能力。C项,“写革命老人曾志魂归故里”说法有误。原文中说曾志“1928年4月上井冈山”,井冈山并非曾志的故里,应是是革命老人曾志“魂归井冈”。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文本重要内容、段落的用意或作用的能力。首先,从内容上看,分析曾志与井冈山的竹子之间的关联。作者说“井冈山的竹子不再是竹子,是铁骨铮铮的伟大战士,是屹立不倒的一种精神这些竹子就是当年红军战士的化身”;而曾志正是千万红军战士中的一员,正如文中所说“实际上她也真的把自己当成井冈山普普通通的老战士,这与乡下普通的老人何异?可曾志毕竟是大名鼎鼎名副其实的中

31、国革命老人”,她的身上正体现出了井冈山竹子的精神,曾志是具体体现竹子精神的人物,作者写她就使竹子的抽象的精神有了具体的展现和依托,文章更加真实感人。然后,从情感主旨上看,曾志身上集中体现了井冈山竹子的坚韧和高洁,由竹及人,丰富了文章的精神内涵,升华了文章歌颂革命精神的主题,使文章更具震撼人心的精神力量。【9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标题的含义的能力。首先,分析“敬畏”的原因。结合原文语句“但井冈山的竹子不再是竹子,是铁骨铮铮的伟大战士,是屹立不倒的一种精神”“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竹子是节与洁的象征”分析可知,在作者眼里,井冈山的竹子象征着千千万万的革命战士,而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圣地,所以作

32、者说“有谁敢说来井冈山是为了旅游的,至少我不敢”。再结合文章结尾引用的哲学家萨特的话可见,在作者眼中井冈山已不是单纯的一处自然风景,而是精神信仰的高地。其次,除了这些竹子之外,井冈山最令人敬畏的应当是以曾志为代表的革命战士,结合原文内容“曾志是从枪林弹雨、炮火硝烟、敌特追捕、白色恐怖中走过来的人,历经九死一生,她的意志坚如磐石”“在1928年年底,曾志产下了一名男婴,但迫于战争形势,她不得不将出生不久的孩子托给了当时留守井冈山的王佐部队一个叫石礼保的副连长代为抚养”“曾志把石来发留在身边住了一段时间后,就让他重新回到井冈山当农民,直到老死井冈山”分析,可见这些革命者具有多么崇高的品质和自我牺牲

33、的精神,这是令作者敬畏的又一个原因。最后,再分析“心安”的原因。开头作者说“但井冈山三个字一直萦绕在了我的心里,30年挥之不去”,通过这次到井冈山学习,作者见到了魂牵梦绕的井冈山,看到了心心念念的“井冈山翠竹”,见到了曾志的墓碑,了解了她的事迹,“来井冈山,除了敬畏你还敢生出什么奢想”,所以,作者的井冈之行,生出了无比的敬畏,接受了精神的洗礼,是一次朝圣,可谓意义重大。30年的愿望得以实现,收获无价的精神财富,所以心安。二、古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孔子名丘,字仲尼。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孔子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虽不当

34、世,必有达者。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吏,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鲁复善待。鲁昭公二十年,而孔子盖年三十矣。齐景公与晏婴适鲁,景公问孔子曰:“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以此取之,虽王可也,其霸小矣。”景公说。孔子年三十五,鲁乱。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闻之。景公曰:“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遂行,反乎鲁。鲁定公十

35、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有喜色。门人曰:“闻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孔子曰:“有是言也。不曰乐其以贵下人乎?”于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节)注:量平:账目清楚,收支平衡。羖:公羊。累绁:用绳索捆绑。粥:卖。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B. 秦/

36、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C. 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D. 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 名字:古代的“名”是一个人出生后不久,由父母所命;“字”一般是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男子成人礼),女子十八岁举行笄礼(女子成人礼)时所取。“名”为同辈间尊称,“字”则由长辈称呼。B. 大夫: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后来成为一般任官职者之称。C. 鲁定

37、公十四年:古代纪年法有干支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王公年次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纪年法四种,像“鲁定公十四年”即为帝王年号纪年法。D. 摄:指古代官员升官,相同说法的还有“耀”“拔”“迁”“加”等;而降官则有“谪”“贬”“左迁”“罢”“黜”之说。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孔子是圣人的后代,他年少时就好礼,得到了鲁国的大夫孟釐子的赞誉,孟釐子要求自己的儿子拜孔子为师,向他学习。B. 孔子有辩才,他的施政策略深得齐景公的赏识;他对音乐的喜爱,对韶乐学习的热情和痴迷也得到齐国人的赞赏。C. 孔子一生中做过管理仓库、牧场的小官等,后来他由大司寇代理国相职务,他喜形

38、于色,这说明孔子从内心来讲是很想做官的,只是生不逢时,没有尽早地得到重用。D. 孔子曾离开鲁国出游齐国,但受到了排斥;到了宋国、卫国,却被驱逐;陈国、蔡国又遭受围困;政治主张受挫,无奈又回到鲁国,却没有受到善待。1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厌,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老子)14. 孔子认为秦穆公称霸天下的原因有哪些?【答案】10. C 11. B 12. D 13. (1)孔子说: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求,听到有道义的事不去做,有缺点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事情

39、。(2)认识别人人有智慧,了解自己的人才算聪明。战胜别人的人有力量,克服自己的人才算坚强。知道满足的人能够富有,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 14. 秦国虽小,志向却很大;所处地方虽然偏僻,但施政却很恰当;信任重用人才,让他帮助治理国家。【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句意为:秦国虽小,志向却很大;所处地方虽然偏僻,但施政却很恰当。秦穆公亲自拨用五张黑公羊皮赎来的百里奚,授给他大夫的官爵,使他从拘禁中被起用,就与他一连谈了三天的话,随后就把执政大权交给他了。找出句中名词代词,如“秦”“国”“其”“志”“处”“行”“五羖”“之”“大夫”“累绁”“政”,然后可以依据句式、句意和语法进行排

40、除。A项,“三”是数词,应是修饰“日”,所以二者不能断开,排除A项;BD两项,从句式的角度来看,“国虽小”和“处虽辟”、“其志大”和“行中正”的结构一致,意思贯通,所以“小”“大”“辟”“正”后应有停顿,排除BD两项。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项,“女子十八岁举行笄礼(女子成人礼)时取字。名为同辈间尊称,字则由长辈称呼”错误,女子十五周岁举行及笄之礼(女子成人礼)时取字;且“名”由长辈称呼,而“字”则为同辈间尊称;C项,“像鲁定公十四年即为帝王年号纪年法”错误,这应是采用王公年次纪年法;D项,“摄:指古代官员升官,相同说法的还有”错误,“摄”,既不属升官,亦不

41、为降官,专指临时代行某职。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D项,“无奈又回到鲁国,却没有受到善待”错误,由文章第三段“于是反鲁,鲁复善待”可知,应是得到了善待。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1)修,修养;厌,讲求、讲究;是吾忧也,判断句。(2)智,智慧;明,聪明;强行者,勤勉而行的人。【14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根据“秦,国虽小,其志大”概括出秦国虽小,志向却很大;根据“处虽辟,行中正”概括出所处地方虽然偏僻,但施政却很恰当;根据“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概括出信任重用人才,让他帮助治理国家

42、。【点睛】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2.补:补出省略成分。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串意顺句。注:直译即逐字逐字地译。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意译。参考译文:孔子名丘,字仲尼,

43、出生在鲁国昌平乡陬邑。他的祖先是宋国人。孔子十七岁那年,鲁国大夫孟釐子病危,临终前告诫儿子懿子说:“孔丘这个人,是圣人的后代,我听说圣人的后代虽不一定做国君执政,但必定会有才德显达的人出现。如今孔丘年少而好礼,他不就是才德显达的人吗?如果我死了,你一定要以他为师”。孔子家境贫寒,又地位低下。等到长大成人,曾经做过季氏手下的官吏,管理统计准确无误;又曾做过司职的小吏,使牧养的牲畜繁殖增多。由此出任司空。不久离开鲁国,在齐国受到排挤,被宋人、卫人所驱逐,在陈国、蔡国之间受困,于是返回鲁国。鲁君又善待孔子。鲁昭公二十年,这时孔子大约三十岁了。齐景公与晏婴来到鲁国,景公问孔子说:“从前秦穆公国家小而又

44、处于偏僻的地方,他能够称霸,这是什么原因呢?”孔子回答说:“秦国虽小,志向却很大;所处地方虽然偏僻,但施政却很恰当。秦穆公亲自拨用五张黑公羊皮赎来的百里奚,授给他大夫的官爵,使他从拘禁中被起用,就与他一连谈了三天的话,随后就把执政大权交给他了。用这种精神来治理国家,就是称王也是可以的,他当个霸主还算是小的呢。”景公听了很高兴。孔子三十五岁的时候,鲁国发生了变乱。孔子来到齐国,做了高昭子的家臣,想借高昭子的关系接近景公。他与齐国的乐官谈论音乐,听到了舜时的韶乐,就学习了起来,有三个月的时间竟尝不出肉的味道,齐国人都称赞他。齐国的大夫中有人想害孔子,孔子听到了这个消息。景公对孔子说:“我已年老了,

45、不能用你了。”孔子于是就离开齐国,返回了鲁国。鲁定公十四年,孔子五十六岁,他以大司寇代理国相职务,脸上露出喜悦神色。他的弟子说:“听说君子大祸临头不恐惧,大福到来也不喜形于色。”孔子说:“有这句话,但不是还有一句乐在身居高位而礼贤下士的话吗?”于是就把扰乱国政的大夫少正卯杀了。孔子参与国政三个月,贩卖羊、猪的商人就不敢漫天要价了;男女行人都分开走路;掉在路上的东西也没人捡走;各地的旅客来到鲁国的城邑,用不着向官员们求情送礼,都能得到满意的照顾,好像回到了家中一样。孔子七十三岁,在鲁哀公十六年四月的己丑日去世。太史公说:诗中有这样的话:“像高山一般令人瞻仰,像大道一般让人遵循。”虽然我不能达到这

46、种境地,但是心里却向往着它。(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春远杜甫肃肃花絮晚,菲菲红素轻。日长唯鸟雀,春远独柴荆。数有关中乱,何曾剑外清。故乡归不得,地入亚夫营。注此诗是永泰元年(75)春杜甫在浣花溪作。肃肃:花落的声音。菲菲:花落的样子。亚夫营:戒备森严的军营。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首诗描写了暮春之景,体现出诗人忧国思乡、感时伤己的情怀。B. 首联运用叠字“肃肃”“菲菲”,音律和谐,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感受,与“飘飘何所似”句有异曲同工之妙。C. 颈联中,“数有”表现了关中战乱的频繁,而“何曾”则表明只有剑外一带曾经清静,从而传达出诗人乱

47、中求静的心意。D. 后两联写春日感怀。时局动荡不安,故乡尚有军营,欲归而不得,只能寓居他乡。16. 此诗颔联被后人盛赞,鸟雀、柴荆都是寻常之景,却表现出了独特意蕴。请结合具体词语赏析该联写景的独特之处。【答案】15. C 16. 平凡中见神奇,“鸟雀”“柴荆”本为两个寻常也无美感的意象,但着以“惟”“独”两字则意蕴丰富,“惟鸟雀”可见过客之稀,“独柴荆”可见村居之僻。虚实结合,“惟”“独”两字不仅将景物写活了,也暗合诗人孤独悲苦的心境。结构上,照应上文,以哀景写哀情,为下文抒发忧国忧民、思念家乡之情做铺垫。【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手法、语言、情感的能力。C项,“

48、而何曾则表明只有剑外一带曾经清静,从而传达出诗人乱中求静的心意”错误。“何曾”句是说“剑外一带什么时候清净过啊”,运用反问语气表达肯定的意味,即“剑外一带一向就没有清净过”,反映出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本题明为赏析写景诗句题,实为炼字题,因为题干明确要求结合具体词语赏析,而这两句诗中“惟”和“独”二字用得极妙。找出关键词语后,将其放入诗句中分析表达效果,“日长惟鸟雀”,整日只能见到鸟雀,可见少有过客;“春远独柴荆”,只有这一户人家,可见村居偏僻;“惟鸟雀”“独柴荆”本是写景,是实,其中暗含作者之情,这是虚,所以还可以从虚实的角度分析。最后结合

49、整首诗,分析描写这样偏僻孤寂之景对全诗情感表达的作用即可,结合全篇可知,诗歌后两联写春日感怀,时局动荡不安,故乡尚有军营,欲归而不得,只能寓居他乡,诗人的内心是孤独悲苦的,这是哀情,而“惟鸟雀”“独柴扉”写的哀景,所以用哀景来抒发哀情,从结构上来看,为下文诗人抒发忧国忧民以及思念家乡之情做了铺垫。(三)名篇名句默写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无衣中,描写将士们修理铠甲和兵器,共同奔赴战场的句子是“_,_。”(2)作为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名著,礼记大学开宗明义,指出“大学”的宗旨是“_,_”,最终达到善的最高境界。(3)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死别,苦苦

50、思念,一旦相见,纵有千言万语也不知从何说起,只有相视无言,默默凝噎,此情此景正应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的两句是“_,_。”【答案】(1)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2)在明明德 在亲民(3)相顾无言 惟有泪千行【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的能力。默写时的关键词有:偕、惟。三、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那时候,在南京,刚刚开始记得一些零碎的事,画面里常常出现一片美丽的郊野,我悄悄地从大人身边走开独自坐在草地上,梧桐叶子开始簌簌地落着,簌簌地落着把许多神秘的美感一起落进我的心里来了。我忽然迷乱起来,小小的心灵简直不能承受这种兴奋。 。叶子是黄褐色的,弯曲的,像一只载着梦的小船,而且在船舷上

51、又长期嵌着两粒美丽的梧桐子。每起一阵风我就在落叶的雨中穿梭,拾起一地的梧桐子。必有一两颗我所未拾起的梧桐子在那草地上发了芽吧?二十年了,我似乎又能听到遥远的西风,以及风里簌簌的落叶。我仍能看见那些载着梦的船,航行在草原里,航行在一粒种子的希望里。又记得小阳台上的黄昏,视线的尽处是一列古老的城墙。在暮色和秋色的双重苍凉里,往往不知什么人加上一阵笛音的苍凉。 ,莫名所以地喜欢。小舅舅曾带着我一直走到城墙的旁边,那些斑驳的石头,蔓生的乱草,使我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长大了读辛稼轩的词,对那种沉郁悲凉的意境总觉得那样熟悉,其实我何尝熟悉什么词呢?我所熟悉的只是古老南京城的秋色罢了。18. 文中使用了哪些

52、修辞手法( )A. 比拟、反问、设问B. 反复、比拟、夸张C. 反复、比喻、反问D. 比喻、夸张、设问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那时候我在南京,刚刚开始记得一-些零碎的事且画面里常常出现一片美丽的郊野,我悄悄地从大人身边走到草地上独自坐着,梧桐叶子开始簌簌地落着,许多神秘的美感一起被带进我的心里来了。”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20.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答案】18. C 19. 原文多用短句,表达简洁,句式也更灵活;原文使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有韵律美;原文中“梧桐叶子”作后面三

53、个分句的主语,更能体现表述对象前后一致的原则。 20. 我就那样迷乱地捡起一片落叶我喜欢这种苍凉的美【解析】【分析】【18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修辞方法考纲中共考查9种,即比喻、比拟(拟人、拟物)、借代、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一般说,比喻、夸张、比拟、借代是语言类的修辞方法;对偶、排比、反复是结构类的修辞方法;反问和设问表述增强语气类的修辞方法。解答本题的关键首先是要掌握常见修辞手法类型及特征;其次是结合具体的语境判断,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簌簌地落着,簌簌地落着”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像一只载着梦的小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其实我何尝熟悉什么词呢”运

54、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故选C。【19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阅读语句,理解内容并把握特征;然后结合语境,找好切入点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最后根据题干要求作答。每个句子都可提炼出一定的内容,有的饱含着作者的某种思想、情感,或表现了文章的主旨。分析句子表达效果可从以下角度入手:(1)从语言表达上看句子,可以看是否运用修辞,有无特殊句式,精妙词语运用等;(2)从内容情感上看句子,每个句子本身都可提炼出一定的内容,也有的饱含作者的某种思想情感;(3)从写作方法上看句子,可以看句子选用的表达方式,看句子采用的描写方法,看句子运用的表现手法等。先找出原文和修改后的句子的区

55、别,然后分析原文的表述好在什么地方。句子“那时候,在南京,刚刚开始记得一些零碎的事,画面里常常出现一片美丽的郊野”运用短句,让句式更活泼;句子“梧桐叶子开始簌簌地落着,簌簌地落着把许多神秘的美感一起落进我的心里来了”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簌簌地落着,簌簌地落着”具有音韵美;原文后几个分句的主语都是“梧桐叶子”,表达更连贯;等等。【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补写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的一般步骤:第一步,把握文段语脉,定位句子关系。先初读语段,搞清整个语段或前后句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特别要注意关联词语,注意规律总结。明确补写的句子是总领下文的总起句,还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还是对内容做出总结的总结

56、句。第二步,根据上下语境,注意合理推导。根据上下文提供的条件或者语境进行分析比照,从而合理地推断出所补写的内容。补写时需考虑陈述对象和话题的统一性,表述句式的合理性等。第三步,检验补后内容,确保语意连贯。检查补写后内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语言是否连贯、有无语病等。处,前文是“我忽然迷乱兴奋”,后文是“叶子梧桐子”,所以横线处要填一个过渡句,衔接前后文,应填写“我就那样迷乱地捡起一片落叶”之类的语句。处,根据后文“莫名所以地喜欢”可知横线处所填写的句子中应有“喜欢”一词;根据前后文叙述主语一致原则和前文的“苍凉”可知,应填写“我喜欢这种苍凉的美”之类的语句。【点睛】“重要句子”,是指在文中起重要作

57、用的关键性语句,它或揭示文章主旨,或表达作者情感,或有着丰富内涵。常见的有如下几类:意蕴丰富的哲理句、揭旨明理的议论句、观点鲜明的抒情句、语意深长的双关句、生动形象的修辞句。21. 电影海报的文案不仅仅要直观、简洁、准确地传达出电影的主要信息,更要激发观众的兴趣。请阅读电影我和我的祖国的相关信息,然后为之拟写一条30字以内的海报文案。我和我的祖国是由陈凯歌担任总导演,张一白、管虎、薛晓路、徐峥、宁浩、文牧野联合执导,黄渤、张译、吴京、杜江、葛优、刘昊然、陈飞宇、宋佳等领衔主演的电影。该片演绎了普通人与祖国息息相关的故事,以小人物见证大时代,献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该片于2019年9月3

58、0日在全国公映。【答案】明星齐聚倾力打造史诗大片,全民同频共振重温历史瞬间。【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筛选信息和语言表达简洁、准确地能力。解答本题要正确理解文意,把握句段的关键信息、内容要点、中心思想,按照题目的要求,使词语运用、句式选择等方面完全符合要求。海报文案要求简洁、富有创意和吸引力,且能突出电影的主要特征。此题抓住“由陈凯歌担任总导演,张一白、管虎、薛晓路、徐峥、宁浩、文牧野联合执导”“黄渤、张译、吴京、杜江、葛优、刘昊然、陈飞宇、宋佳等领衔主演的电影”“该片演绎了普通人与祖国息息相关的故事”“以小人物见证大时代,献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等重要信息可知七位导演联合执导,众多明星

59、联袂出演,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等是关键信息。海报广告词句形式比较宽泛,只要能突出影片特点即可。注意字数要求。【点睛】海报文案可以分为很多种。从用途上来分可以分为:销售类海报文案、公益类海报文案、品牌类海报文案等。从展现形式来分可以分为:电子海报、行架海报、易拉宝海报等。从内容上来分,那就更多了,节日海报、电影海报、产品海报、人物海报、赛事海报等等。而要写海报文案之前一定要先知道是什么海报,用什么形式展现,在哪里投放,受众群体是谁,主要目的是什么。当你知道这一系列问题的答案之后,再去构思怎么撰写。22. 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一个民族

60、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我和我的祖国攀登者中国机长等影片通过有道德、有温度、有筋骨的故事,塑造和反映了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深受广大观众所欢迎,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不仅三部影片为新中国70华诞营造了热烈浓郁的文化氛围,也进一步提振了中国电影产业持续健康稳步发展的信心。三部影片诠释了献礼片的新内涵,掀起了国庆期间新的观影热潮。【答案】“精神力量”与“物质力量”位置互换;“塑造”与“实践”不搭配,去掉“塑造和”;“所”字去掉;“不仅”放到“为”前面。【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题干“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

61、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这是考查语言表达的准确性。考生应把握句子使用的场合、使用的对象以及对象之间的关系。第句中由关联词“更”来看,前后分句之间的语意应是递进关系,所以“精神力量”与“物质力量”位置互换;第句“塑造和反映了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中“塑造”与“实践”不搭配,可以去掉“塑造和”;第句“深受广大观众所欢迎”句子杂糅,“深受欢迎”或“为所欢迎”,此处可以将“所”字去掉;第句中“不仅也”前后句子的主语一致,都是“三部影片”,所以“不仅”要放到“为”前面。四、作文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曾参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怕)一则寓言说:每个人生而背负大木头前行。

62、但总有人会觉得行路背负大木头太沉太辛苦,就不断将大木削减至更短小,行路也更轻松。直则有一天,遇到了凭自身力量无法跨越的沟壑,些一如既往背负大木头的人用大木头搭在沟整上而有了桥,继续前行。剩下的是那些将大木削减至更粗小而无法搭桥的人。读了上面两个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对“负重和减重”“前行和止步”等有所辨析,确定立意,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答案】范文: 负重前行有人说:“最沉重的负担把我们压得越贴进大地,我们就越能真实得感受生活”。的确如此,一只桶只有在负重的时候,才能经得住风雨的洗礼。人也如此,只有在负重的情况下才能走得更远

63、。回忆那个风雪交加,断食短粮的地方,一个头发苍白手持汉节的老人,在一群羊的围绕下艰难的前行。但他不倒!心中只有一个信念支撑着他:“我是大汉了民,我要回报圣恩”于是面对卫律的劝告降,他破口大骂,面对李陵的劝说他坚定不移。他,便是那个用19年的热血青春换大汉尊严的苏武。试问一个人能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19年毅立不倒,原因为何!那原因只有一个:他心中有一个信念。那是一种神圣的信仰,那是大汉赐予他的重量。是忠压着他,是义撑着他,于是,他一路,负重前行,让苏武这个名字永垂史册。刘翔,这个历经几涨几落的运动员也是一个能负担得起重量的人。雅典奥运会上刘翔曾因一枚金牌而让全中国的人沸腾喝彩,北京奥运会上却因报病

64、下赛而让全国人失望。一涨一落,不知这个年轻人默默负担了多少,一喜一悲,不知这个年轻人隐藏了多少辛酸苦泪。但他坚持下来了,一路负重,也一路前行。终于在国际比赛中刘翔又光芒万丈,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世人,刘翔是一个抵住压力,是一个能负重前行的人!我很喜欢当前十分流行的一句广告语:“有压力,不减动力。”而当红小生文章就凭自己的努力以压力中快速成长。刚出道的文章并不受欢迎。甚至还被导演定为长像普通难成大器。但他却硬是咬着牙挺过来了。从奋斗到蜗居,从雪豹到海洋天堂,再到近日热播的裸婚时代,现在的文章近乎成了收视长红的保证,而对一路走过的艰辛,文章只说:“我有家要养,有孩子要养,我必须得努力工作,我得让

65、家人们瞧得起我。就是这样。,一路前行,把负担当动力,他成功了。人生道路,难免遇到些艰难险阻,聪明人变压力为动力,负重前行。愚蠢的人被压力压倒,再也爬不起来。冰心曾说:成功的花人们往往只看到它花七时的惊艳无涯,但那早已浸透了汗水的根却没人看到。花犹如此,人不也一样吗?当我们面对生活与学悦的双重压力时不要害怕,不要抱怨,要知道成功的人都是从暴风骤雨中走出的人。负重前行,才能走得更远!【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暗含任务驱动,“读了上面两个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这就要求考生就材料陈述自己的思考,表述自己的看法。材料由两句名言组成,一是曾参的话,“士不可以不弘毅,

66、任重而道远”,一是寓言故事,这两段话的中心话题是“负重前行”,前者意思是:读书人必须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因为他对社会责任重大,要走的路很长。第二个寓言中的“那些一如既往背负大木头的人用大木头搭在沟整上而有了桥,继续前行。剩下的是那些将大木削减至更粗小而无法搭桥的人”意思也是在强调负重前行的重要性。从文体来看,材料没有限定文体,考生可以选取自己擅长的文体作文,如写作议论文,要由明确的观点,有清晰的思路;如写作记叙文,在写作中要注意所叙之事必须真实感人,把握好感情基调,主题要积极向上,注意在行文中将一些真实细腻的情感生动细腻地描写出来;要叙议结合,在叙事中恰当地穿插抒情议论,深化主题。参考立

67、意:1. 负重前行,任重道远2. 人生需要负重3. 负重的生命可用素材:1. 在某山区的著名旅游景点,有一段被当地人称为“鬼谷”的最危险的路段,路窄坡陡,两边是万丈深渊。每当导游们带队来到这里时,一定要让游客们挑点或者扛点什么东西。“这么危险的地方,我不拿东西就两腿打颤了,再负重前行,那不是更危险吗?”游客不解。导游小姐嫣然一笑,解释道:“这里以前发生过好几次事故,都是迷路的游客在毫无压力的情况下一不小心掉下去的。当地人每天都从这条路上挑着东西来来往往,却从没人出事。只有你意识到危险了,再负重前行,反而会更安全。2. 、韩信受胯下之辱韩信是我国西汉时期的一位大将军。一天有个屠夫说韩信要是个英雄

68、就用剑刺他,要不就从他胯下钻过去。韩信刚拔出剑想刺过去,可是想着杀人要偿命,为了这样一个人毁了自己不值得,于是就忍辱从那个屠夫的裤裆下钻了过去,大伙看着都嘲笑他,他轻蔑的看了他们一眼就大步走开了。后来,韩信参加了农民军起义军,屡建战功,被刘邦拜为大将军,后来率军击败了项羽,为汉朝的统一立下了汗马功劳。然后又派人找到那个屠夫封他为中尉,负责缉拿盗贼。并且还把他介绍给他的部下。韩信认为当年屠夫的行为并无恶意,反而激励了自己的意志,忍辱负重才有今天。屠夫听了后羞愧万分低下头,韩信的手下将士听了都十分钦佩他的大人大量。3.刘备刘备是公认的三国里最能忍的人之一,一生所受屈辱数不胜数,投靠曹操,投靠袁绍,

69、投靠陶谦,投靠刘表等等;心有雄心壮志,但奈何时运不济,年过四十依旧一事无成;看看人家江东小霸王孙策,年不过双十,已是江东霸主。曾入主徐州,但奈何还没把位子坐热,就被吕布夺走了;后来更是连老婆和手下头号大将关羽都被曹操掠走,有没有发生什么不好的事情就不知道了;也幸好后来关羽“过五关斩六将”逃回来了。行文结构:议论文的结构较为常见的是并列式、层进式和对比式。此题可采用并列式的结构行文,首先通过分析材料引出自己的观点,然后采用并列的方式进行论述,并列式注意分论点的提取。首先,提出自己的中心论点:从古到今,哪个成功人士不是负重前行?首段可用排比句式突出文采。其次,并列式分论点论述,分别举例古代韩信和刘

70、备的事例,当今的女排等等。最后,总括全文,再次点题。做到首尾呼应。【点睛】多则名言选择型材料作文,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每一则,而且要找到关联,综合立意。这就增加了审读量,也赋予了考生选择权,要求具有综合创新能力。理论上说,选择两则或三则,会出现若干组合;即使选择相同的两三则,也因理解的主观差异,形成多样化立意,这就给考生提供了选择和创造的思维空间,大大降低了作文的雷同性。在所有材料作文中,相对于新闻事实、寓言故事、漫画来说,名言名句的难度较大,一方面是因为它言简意赅,包含了深刻的道理,另一方面它是从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缺少具体的指向性。这就需要考生认真理解其内涵并联系生活明确其外延。当然,高考题中出现的名言名句,其哲理还是相对好理解,以便学生有话可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