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一年级考试历史试题考试范围:1-17课; 考试时间:60分钟; 命题人:周元洪注意:本试卷包含、两卷。第卷为选择题,所必须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中相应的位置。第卷为非选择题,所必须填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答案写在试卷上均无效,不予记分。第I卷(选择题60分)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60分)1.史记周本纪记载:“懿王崩,共王弟辟方(懿王之叔)立,是为孝王。孝王崩,诸侯复立懿王太子變,是为夷王。”这一做法A. 是对宗法继承制度的补充B. 反映了分封制走向瓦解C. 体现了周王室血缘关系的松驰D. 说明了周王室威信扫地【答案】A【解析】材料中的“诸侯复立懿王太子變”表明仍然坚持嫡长子继承制,兄终
2、弟及只是对宗法继承制度的补充。故答案为A项。材料反映的是宗法继承制度,不是分封制,排除B项;从材料反映的信息来看仍然根据血缘关系继承,排除C项;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点睛:解答文言文材料选择题需要注意:(1)重要的虚词,如则、非等,这些词后的语句一般就是解答题目的核心句。(2)重要的历史人物信息,如称谓、官职、人名等。(3)时间信息,既包括文言文材料中的时间描述,也包括引文出处的时间等等。(4)所选文献的出处、名称、作者等等。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本小题要抓住核心句词、时间信息等。2.下面关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说法错误的是A. 中央集权是指中央与地方的关
3、系,地方服从中央B. 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主要的体现是君主专制C.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萌芽于春秋战国,确立于秦汉D.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封建社会后期起积极作用【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要求选出错误选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两层含义。“君主专制”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即皇权至上、皇帝独裁;“中央集权”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即中央控制地方、地方服从中央。故AB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萌芽于春秋战国,秦朝建立了一套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后世沿用并不断发展,不符合题意,排除C;在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阻碍了社会进步,消极作用明显大于积极作用,故D
4、说法错误,但符合题意,故选D。3.“昔秦皇汉武,言之有理即可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诗词中提到的四位皇帝都A. 开创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B. 不同程度地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C. 都实行科举考试,从民间选拔人才D. 都把相权一分为三,加强君主专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和宋太祖四位帝王的共同点。A仅符合秦始皇,其他三位都不是开国皇帝;C仅指汉武帝;D不符合秦始皇。四位皇帝都采取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制度,故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名师点睛】中国古代政治文明专题是高考的重点。从考查的范围看,着眼于古代政治制度
5、发展演变过程中历史事件的背景、特征、影响等,并和当今政府机构改革、推进民主化进程及世界史相联系。4.中国古代有一个统一王朝,它最先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郡县制,建立起中央集权制的政治模式。据此判断,这个王朝是A. 西汉B. 秦朝C. 东汉D. 明朝【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最先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郡县制”“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个王朝是指秦朝,秦朝首先在全国统一推行郡县制,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故B项正确;汉朝在地方上实行郡国并行制,故AC项排除;明朝在地方上推行行省制度,故D项排除。5.在古代四合院中,北房南向是正房,房屋的开间进深都较大,台基较高,多为长辈居住,东西厢房开
6、间进深较小,台基也较矮,常为晚辈居住。对这种文化现象解释正确的是A. 体现了严格的宗法等级观念B. 使家庭具有了和谐气氛C. 体现了小农经济封闭的特点D. 体现了古代中国男尊女卑的特点【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并与所学知识相联系的能力。从材料“台基较高,多为长辈居住,台基也较矮,常为晚辈居住。”可以看出当时存在严格的等级差别。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宗法制下的等级观念。因此答案为A项。而B、C、D项在材料中均无体现。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6.伯利克里当政时期雅典民主政治进一步完善,表现在按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用10个地缘部落取代原来4个血缘部落向公
7、职人员发放津贴成年男性公民可担任几乎一切官职A. B. C. D. 【答案】D【解析】伯利克里改革时期实行观剧津贴,官职对公民开放,除十将军委员会之外,成年男性公民可担任几乎一切官职,故正确,选择正确;是梭伦改革内容,是克里斯提尼改革措施。7.罗马法是世界史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善、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其中作为罗马第一部有章可循的成文法是A. 习惯法B. 十二铜表法C. 万民法D. 自然法【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察罗马法制的起源与发展。由所学知识可知,罗马第一部有章可循的成文法是十二铜表法,习惯法不是成文法,万民法是由以十二铜表法为代表的市民法中发展起来的。由此知答案选择B项。考点
8、: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十二铜表法8.恩格斯说:“罗马法包含着资本主义时期的大多数法律关系。”是“商品生产者社会第一个世界性法律”。下列表述符合恩格斯论断的是A. 罗马法是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法典B. 罗马法是罗马帝国统治的有力支柱C. 罗马法维护了罗马的共和制D. 罗马法是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基础【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罗马法包含着资本主义时期的大多数法律关系”可知恩格斯认为罗马法奠定了近代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基础,故D正确;罗马法不是资产阶级法典,故A错误;材料未体现罗马法是罗马帝国统治支柱,故B错误;材料未体现罗马法维护罗马共和制,故C错误。【点睛】本题考查罗马法的
9、影响。罗马法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重要影响,当代很多法律制度中的原则和做法都可在罗马法中找到源头。9.民法大全规定:“妇女不得参与任何公务,因而她们不能担任法官,或行使地方官吏的职责,或提出诉讼,或为他人担保,或担任律师。”上述规定不能表明A. 罗马妇女不享有丝毫的权利B. 罗马时代妇女的社会地位较低C. 罗马法具有歧视妇女的局限D. 法律内容体现其特定的时代性【答案】A【解析】本题属于逆向型选择题,据材料“妇女不得参与任何公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罗马妇女没有公民的公共事务权利,但不能说明罗马妇女不享有丝毫的权利,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材料体现了罗马时代妇女的社会地位较低,故
10、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民法大全的规定说明罗马法具有歧视妇女的局限,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民法大全的规定体现了其特定的时代性,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A。10.英国通过权利法案、美国通过1787宪法、法国通过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确立了民主政治。这反映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突出特点是A. 普选制B. 渐进性C. 法制化D. 普世性【答案】C【解析】【详解】西方各国政体在设立的初期,基本上都没有实行普选,而且材料没有涉及选举的问题,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发展完善,排除B;材料反映英美德法通过颁布法律确立民主政治,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法制化,故选C;世界政治文明具有多样性,国情
11、不同,政体可以不一样,排除D。11. 民主化、法制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而近代法国产生了12部宪法,17891875年的近90年内,法国平均每年更换一次宪法。这样频繁地更换宪法在各国中实属罕见,其内在的社会根源在于A. 启蒙思想的影响不断深入B. 封建残余势力的复辟导致政治危机C. 封建残余势力和共和派斗争激烈,走向共和的历程非常艰难D. 外国势力的干涉打断民主化进程【答案】C【解析】【详解】A应该体现资产阶级政治思想更加深入人心,表现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建设取得更大的成就,排除;封建残余势力和共和派斗争激烈导致政局动荡,引发政治危机,排除B;材料“17891875年的近9
12、0年内,法国平均每7年更换一部宪法”信息,说明法国走向共和的过程十分艰难,主要原因是封建残余势力和共和派斗争激烈,走向共和的历程非常艰难,故C项正确;D项中民主化进程打断不是主要原因,排除。【点睛】议会制共和制和总统制共和制的区别:议会制共和制的典型是法国,总统制共和制的典型是美国。两种政体的差别是在政府的产生方式上:美国总统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不对国会负责,政府是由总统任命,国会批准,对总统负责;法国总统由参议院和众议院联席会议选出,对议会负责。12.公民法与万民法最主要的不同是A. 内容的不同B. 制定者的不同C. 适用的范围不同D. 制定依据的不同【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公元前3世纪
13、中期之前,罗马法律的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被成为公民法。具有明显的狭隘性。随着罗马的对外扩张,适应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称为“万民法”。两者最主要的不同是适用的范围不同。所以答案选C。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公民法与万民法【名师点睛】罗马法泛指罗马奴隶制国家的全部法律,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罗马法指通行于罗马统治的整个地中海世界的法律制度。狭义的罗马法指罗马公民法。从形式上可以区分为成文法与习惯法;从整体结构上看包括公民法、万民法和自然法。罗马法的发展历程是习惯法、十二铜表法、公民法、万民法。13. 伯利克理说:“我可断言,我们每个公民
14、,在许多生活方面,能够独立自主;并且在表现独立自主的时候,能够特别地表现温文尔雅和多才多艺”。其中的“公民”是A. 全体国民B. 全体成年国民C. 所有的成年男子D. 祖籍本邦,拥有数量不等的财产的成年男性【答案】D【解析】主要考查伯利克里时期民主政治。雅典民主的实质是少数成年男性公民当家作主,把妇女、儿童、外邦人和奴隶排斥在外。14.太平天国由胜而衰的转折点是A. 天京变乱B. 安庆失陷C. 清军围困天京D. 北伐失败【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天京变乱使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而衰,故A项正确;安庆失守是太平天国后期防御战争,这时太平天国已经衰落了,排除B;清军围困天京,天京陷落是太平
15、天国运动失败的标志,C错误;1855年太平天国北伐失败,1856年太平天国进入全盛时期,所以北伐失败不是太平天国由胜而衰的转折点,排除D。15.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重大意义是A. 影响战略决战的主攻方向B. 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C. 粉碎蒋介石的重点进攻D. 改变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放军的战略反攻的历史史实,解题的关键是要弄清题干中所给信息的意思,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答案,题目虽有一定的难度。但如果对解放军的战略反攻历史知识点理解较深,并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是不难得出正确答案的。题目中有个地方要注意,“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1947
16、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解放战争的艰难日子已经过去了,解放军由被动开始转为主动,也就是说由战略防御开始转为战略反攻了,因此选B;A和D属于1948年秋战略决战时期;C项国民党发动了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随后被解放军粉碎,故排除C。故选B。考点:新民主主义革命解放战争战略反攻16.毛泽东同志曾对一位外国友人说过:“哎!1927年,老蒋够厉害啦!他把我们像鸡蛋一样地摔在地上。可他没想到,我们还会孵出小鸡来!”对“孵出小鸡”最准确的理解是A. 发动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B. 找到井冈山的革命道路C. 遵义会议的召开D. 长征胜利完成【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
17、理解分析能力。依据题干材料可知,“孵出小鸡”应该指的是重新又有了生命力,再加上时间要求是1927年之后,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共产党面对蒋介石的屠杀政策,独立领导革命,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的新的革命道路,故B项正确;A项与材料信息“孵出小鸡来”不符,应排除;遵义会议是1935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长征胜利完成是1936年,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D。17.苦笑录中说:“不过那谜慢慢也露了一些曙光,廿六年三月间,(国民党)中央召集一个全体会议,通过一个根绝赤祸案,虽然该案开始批评共产党一顿,但确是容许共产党活动的。”下列对文中“露了一些曙光”理解正确的是A. 联共抗日的曙光B.
18、 完全敌视共产党C. 国共永远和平共处的曙光D. 国共第二次合作正式实现【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民国廿六年即1937年,国民党通过“根绝赤祸案”,但“容许共产党活动”,说明随着中日矛盾激化,国民党对中共的态度发生变化,尤其是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故选A项。B项“完全”字眼不正确。C项不可能,双方的阶级利益不同。D项不正确,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是在1937年9月。18.19241949年,国共两党关系呈现出“合作分裂再合作再分裂”的曲折发展历程。下列认识正确的是A. 两次合作都是在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关头的历史背景下实现的B. 两次合作都是中途破裂,合作的目标都没实现C. 两党性质不同,只能通
19、过武力对抗解决矛盾D. 合则两利、分则不利【答案】D【解析】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第一次合作不是在“生死存亡关头的历史背景下实现的”,A项排除;第二次合作实现了抗日的目标,B项排除;两党也不是只能通过武力才能解决矛盾的,C项排除;两次国共合作一再证明,国共两党之间的关系是“合则两利、分则不利”,D项正确。故选D。19.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说:“蒋介石两个拳头这样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抓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这里说的插上一刀指的是A. 千里跃进大别山B. 百万雄师过大江C. 挺进大西南D. 挥师大西北【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蒋介石两个拳头(
20、指陕北和山东)他的胸膛是指中原地区。1947年6月,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被形象的成为插上一刀,揭开了解放战争的战略反攻。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反攻,扭转了全国战局,是人民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历史转折点,故A正确。BCD项都是解放战争后期的战争,与材料体现的解放战争的有国民党重点进攻到我军战略反攻的时间阶段不符。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解放战争千里跃进大别山20.1949年是中国近代史也是中华文明史上最为显赫而震撼人心的年份。因为这一年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终结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新中国诞生封建剥削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1949年新中国成立,结束了帝国
21、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使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成为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建立了工人阶级领导发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伟大胜利。故项正确。1952年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土地制度。故项错误。故排除ABD,选C。第II卷(非选择题40分)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1题22分,22题18分,共40分)21.政治变革是人类社会发展中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对历史的演进和发展产生着深远影响。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漫长而艰难的演进过程。材料一:“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倘使我们
22、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材料二:我们的(政府形式)之所以称为民主制,是因为权力不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由全体人民掌握。议事会成员经抽签选举产生,名额根据每个基层行政单位的公民人数按比例分配,这是最早的比例代表制。30岁以上的公民一生可以当选两次,每次任期一年。各法庭审理的案件是通过抽签选定的,各庭的房间,法庭主持人,水时计,监督人,监票人的产生,也由抽签决定,其责任是一次性的,下次开庭再次抽签。材料三:英国“光荣革命”(实际是一次政变)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
23、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这大概是改造专制制度以进行制度创新、摆脱专制的革命循环、走向长治久安的最完美的例子杨小凯中国政治随想录材料四:弹劾案的全权。凡必须经参议院及众议院一致同意的命令、决议应经总统批准。经参议院的协议及同意,并得该院出席议员之二赞成时,总统有权缔结条约;总统提出大使、公使、领事、最高法院法官及合众国政府其他官吏,经参议院的协议及同意时任命之摘自美利坚合众国宪法(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什么?(请分别用明清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一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雅典民主制的主要特征?雅典民主制与近代
24、西方民主制在形式上有何不同?(3)材料三中所指的“一种完美的政治设计”是什么?这种政治设计又是如何确立并通过自我发展完善而使英国“走向长治久安”的?(4)材料四主要体现了什么原则?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述美国“三权”在实践中是如何被限制的。【答案】(1)秦汉: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唐朝:三省六部制。史实: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2)特征:人民主权,轮番而治,抽签选举。不同:雅典民主是直接民主,近代西方是代议制民主(间接民主)。(3)政治设计:君主立宪政体。颁布权利法案,确立议会主权;形成责任内阁制和政党政治;进行1832年议会改革。(4)原则:分权与制衡。实践:立法权:国
25、会立法须经总统批准,总统对立法有否决权;最高法院可以“违宪”的名义,废止已通过的立法。行政权:总统缔结条约须经参议院同意;总统任命官员须经参议院同意;国会对总统有弹劾权;总统连任不得超过两届。司法权:最高法院法官由总统任命,参议院批准。【解析】【详解】(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汉时期的大变动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这影响了中国历史近千年;唐朝的变动主要针对的是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在明清时期主要表现在宰相制度的废除、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立。(2)第一小问,由材料“权力不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由全体人民掌握”,可见人民主权;由材料“30岁以上的公民一生可以当选两次,每次
26、任期一年”,可见轮番而治;由材料“议事会成员经抽签选举产生,名额根据每个基层行政单位的公民人数按比例分配”,可见抽签选举。第二小问不同从民主的参与方式回答。(3)“一种完美的政治设计”指的就是近代英国的政治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君主立宪制。这一制度的确立是通过“光荣革命”之后颁布权利法案来实现的,它的完善是逐步实现的,包括议会权力、责任制内阁和议会改革等内容。(4)材料引自美国1787年宪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政治体制在中央内部主要体现出三权分立,具体的实践主要体现在司法、行政和立法权的分配问题,我们需要结合所学知识来一一概括。22.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发展与中华民族反抗西方列强侵略的斗争
27、紧密相连。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生活在这一尚未现代化区域中的人们,体会现实,探索问题,免不了联系到那次灾难性的战争。屈辱、仇恨、自卑、希望种种情绪交织,民族情感油然而生。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材料二:建立近代民族国家,是近代民族主义的核心内容。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首次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他还最早表明建立民族国家的问题,于1902年发表的论民族竞争之大势,明确提出:“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转引自光明日报关于“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的对话材料三:日
28、军侵华暴行,没能摧毁中华民族的抗战意志。正是因为“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所以爱国救亡运动风起云涌,抗日烽火在各地燃烧。地不分南北,人不分民族,唤起了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的新的民族觉醒。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沈祖炜抗日战争与中国的民族主义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条南京条约中中国丧失的国家主权,并回答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析梁启超当时提出“中华民族”、“民族国家”等概念的时代背景,并分析其目的。(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民族主义发展的影响。【答案】(1)主权:领土主权、贸易主权、关税自
29、主权。变化:独立自足的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背景: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目的:唤起民众的民族意识,救亡图存;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3)根本原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下的全民族抗战。影响: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大大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加强了民族团结,强化了民族主义观念。【解析】【详解】(1)本题考查南京条约。根据南京条约的内容可以分析出,南京条约中部分丧失了领土主权、贸易主权、关税自主权等主权;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由独立自足的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本题考查维新变法。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19世纪末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的加深等方面来分析出时代背景是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从材料“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民族意识的觉醒、救亡图存、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方面来分析。(3)本题考查抗日战争。根据材料“地不分南北,人不分民族,唤起了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的新的民族觉醒”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下的全民族抗战。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得出,抗战胜利是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大大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加强了民族团结,强化了民族主义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