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新课标人教版2013届高三历史总复习 课时作业32(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726596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6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人教版2013届高三历史总复习 课时作业32(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新课标人教版2013届高三历史总复习 课时作业32(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新课标人教版2013届高三历史总复习 课时作业32(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新课标人教版2013届高三历史总复习 课时作业32(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新课标人教版2013届高三历史总复习 课时作业32(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课时作业32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训练点1 宋明理学1.下图墓砖反映的历史现象是()宋代法事墓砖:僧、俗同乐A民族融合的发展B宋代佛教取代儒学占据思想统治地位C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D宋代“三教合一”潮流盛行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识图分析能力。由图片中“僧、俗同乐”以及图片人物打扮可判断反映的是宋代“三教合一”的现象。答案:D2(2012沈阳文综)“真知与常知异。尝见一田夫,曾被虎伤,有人说虎伤人,众莫不惊,独田夫色动异于众。若虎能伤人,虽三尺童子莫不知之,然未尝真知。真知须如田夫乃是,故人知不善而犹为不善,

2、是亦未尝真知,若真知,决不为矣。”这段话体现出的思想是()A格物致知B心即理也C发明本心 D致良知解析:材料原意是说被虎咬过的人才真知虎的厉害。比喻一提到可怕的事就情绪紧张起来,连脸色都变了。“二程”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他们把“知识、道德、天理”联系起来。答案:A3林则徐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下列名言体现了他的思想主张是()A道学 B佛学C理学 D道教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的能力。“无欲则刚”表明,作者重视人的主观意志力量,加强人格修养的主张。答案:C4(2012山东济宁模拟)位于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是古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宋代理学大师朱熹和陆九渊曾在此

3、地进行过激烈的辩论,双方辩论的焦点应是()A穷理的方法问题B理是否存在的问题C理气的关系问题D理的基本内涵问题解析:朱熹为理学大师,陆九渊为心学的开山祖师,双方辩论的焦点主要在于双方对探究理的方法的异同,理学强调向外探求,心学强调向内探究。人为“心就是理”。所以答案为A项。答案:A5(2012江苏南京模拟)以下是收录在某部著作中的一段师生对话录:生:“必有是理,然后有是气,如何?”师:“此本兄先后之可言,然比欲推其所从来,则需说先有是理。然理又非别为一物,印存乎是气之中,无是气,则是理亦无挂搭处”其中的“师”是()解析:材料中“师”的意思是,“理”在“气”先,由“理”生“气”;“理”在“气”中

4、,相互依存。“气”是(金木水火)物质材料,“理”是(仁义礼智)道德准则。这反映了朱熹的理学思想。答案:B6(2011威海模拟)在今天的台北有一风景区阳明山,它以前叫草山,蒋介石到台湾后,由于崇拜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所以改名阳明山。王阳明是()A理学的集大成者B心学的集大成者C三教合一的集大成者D首先向正统思想发起挑战者解析:本题考查迁移理解能力。以阳明山的来历为切入点考查王阳明的思想成就,独具特色,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其他三项均与之不符。答案:B训练点2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7.(2012德州一模)明末李贽说:“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

5、孔子,终不得为人乎?”其思想核心是()A维护封建礼教 B主张学以致用C反对迷信崇拜 D抨击腐朽统治答案:C8下列所提到的历史现象或事件中,李贽应该会持反对意见的是()A花木兰替父从军 B梁祝化蝶相随C商鞅变法 D神化孔子和儒家思想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迁移能力。A、B分别反映了男女平等和婚姻自由的思想,C符合李贽主张人类社会不断发展、革新的主张,而李贽否认孔孟学说是万世之至论,所以必然反对神化孔子和儒家思想。答案:D9(2012启东模拟)某中学高中历史选修班学生在课余探讨“明末清初之际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民生之本观点的根本原因”。请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黄宗羲总结实践经验的结果B明

6、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的必然结果C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在社会思想上的反映D统治者重视工商业的反映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明末清初“工商皆本”思想的提出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在思想意识领域的反映。即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在社会思想上的反映。解答本题注意审准关键词“根本原因”。答案:C10“尽天地之间,无不是气(物质实体),即无不是理(客观规律)也”,提出上述主张的是下列哪位思想家()A朱熹 B荀子C顾炎武 D王夫之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从材料中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材料所说的是物质决定意识的唯物主义思想,故选D。答案:D11下列观点分别出自荀子、董仲舒、朱熹、黄宗羲。四个选项中言论(序号)与人物对应关系

7、正确的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A黄宗羲荀子董仲舒朱熹B董仲舒荀子黄宗羲朱熹C朱熹董仲舒荀子黄宗羲D董仲舒黄宗羲荀子朱熹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不同时期儒学代表人物的思想言论的识记能力。体现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体现了荀子的思想;体现了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批判;体现的是朱熹的理学思想。答案:B12(2012云南高三统检)顾炎武认为,“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而天子之权乃益尊”。以下

8、选项符合材料信息的是()A反对君权 B主张分权C提倡天赋人权 D提倡法治解析:从材料中“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可以看出,顾炎武主张实行分权制度。答案:B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52分)训练点3 学科内综合能力13.(2012江西南昌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按照周礼的规定,男性贵族可以娶妾多人,但正妻只能有一个。如果元配妻子亡故,理论上男子不能再娶妻,再婚的配偶只能称作继室,而必须保留亡故妻子的元配正妻地位。(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周礼对原配妻子的规定源于什么制度?其主要目的又是什么?材料二兰芝被休(强迫离婚)后: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云有第三郎媒人去数

9、日,寻遣丞请还云有第五郎,娇逸未有婚。遣丞为媒人,主薄通语言。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既欲结大义,故遣来贵门。阿兄得闻之,怅然心中烦,举言谓阿妹:“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南北朝时期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节选(2)依据材料二回答,南北朝时期人们对妇女再婚持何态度,并阐述理由。材料三“闽中少妇丧夫,不能存活,则遍告之亲戚,言将以某日自裁(自杀),而为之亲戚者,亦引为荣,则鸠(筹)资为之治槥。前三日,彩舆鼓吹,如迎神人。少妇冠帔衮服,端坐舆中,游历坊市,观者如堵,有力者设宴饮之,少妇手鲜花一束,凡少年之未诞子者,则就其手中乞花,用为生子之兆

10、。三日游宴既尽,当路结彩棚,悬彩绳其上,少妇辞别亲戚,慨然登台,履小凳,以颈就绳而殁,万众拍手称美。”(清)林纾畏庐琐记(3)依据材料三,概括寡妇殉难的原因。材料四古今图书集成统计的烈女节妇人数唐代宋代明代51人267人36000人朱熹:“唐源流出于夷狄,故闺门失礼之事,不以为异。”朱子语类明清时代,内训古今烈女传规范等女教读物铺天盖地,明清帝王都曾下过不少诸如此类的诏书、制文。(4)依据材料四,分析“烈女节妇”由少到多的原因。解析:本题考查对封建社会主流思想发展演化的归纳分析能力。回答第(1)问要抓住“元配正妻”的信息;第(2)问注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的信息,

11、表明妇女再婚正常;第(3)问要注意“闽中少妇丧夫,不能存活”和“为之亲戚者,亦引为荣、万众拍手称美”的信息;第(4)问需从朱熹之语及女教读物,帝王诏书制文考虑。答案:(1)宗法制度;维护分封制度。(2)认为妇女再婚正常。因为官僚贵族子弟争娶兰芝,阿兄(亲属)认可。(3)生活困难,难以生存;社会观念鼓励,认为非常荣耀。(4)唐朝宽容妇女再嫁(封建礼教观念不强),明清封建思想教育毒害,明清统治者不断强化对妇女守节的推崇和提倡。14构建和谐社会是全国人民不懈追求的目标。根据下列图片,回答问题。(1)结合有关史实回答上述图片中的人物在治国方面的主张有哪些?他们的主张所反映的本质是否一致?为什么?(2)

12、图片中的人物思想主张有着继承与发展的特点,请简要加以说明。(3)今天我们所提倡的德治与儒家传统思想的德治有何本质区别?答案:(1)孔子主张实行“仁”和“礼”;董仲舒主张“大一统”“君权神授”“天人感应”;朱熹主张“存天理,灭人欲”;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不一致,孔子主张维护奴隶制,后三者主张维护封建统治。(2)他们都继承了儒家的“仁政”和“民本”思想。董仲舒增加了“大一统”“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思想,朱熹将儒学发展为理学,顾炎武着重对其弊端进行批判,提出“经世致用”和种种限制君权的思想主张。(3)本质区别:内容不同:儒家提倡的德治的基本内容是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地主阶级道德;今天我们所提倡的德治是以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为基本内容的。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前者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维护封建统治;后者代表广大人民利益,维护社会主义的稳定和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