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西省吕梁市孝义市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1.如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物质交换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中可以直接合成大量的血浆蛋白B. 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只可以直接和进行物质交换C. 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稳态只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有关D. 和细胞内液之间通过细胞膜进行物质交换【答案】D【解析】【分析】内环境中的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之间物质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其中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物质交换是双向的,组织液中的大分子物质可以进入淋巴,然后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浆。由此可以判断,图中是血浆,是淋巴,是组织液。【详解】A、为血浆,血浆中含有大量的血浆
2、蛋白,但是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是细胞中的核糖体,A错误;B、为淋巴,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和血浆,因此它们还可以与血浆直接进行物质交换,B错误;C、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稳态与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有关,C错误;D、为组织液,组织液和细胞内液之间直接通过细胞膜进行物质交换,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内环境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体液的组成,掌握各组成之间的关系,能正确分析题图,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2.组织液是人体细胞生存的液体环境之一,下列关于其成分和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组织液的渗透压主要与和有关B. 组织液中浓度高于细胞内液中的浓度C. 组织液的大
3、部分进入血浆,少部分进入淋巴D. 运动时,丙酮酸转化成乳酸的过程发生在组织液中【答案】C【解析】【分析】1.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少;2.渗透压: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详解】A、组织液的渗透压主要与和有关,A错误;B、的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由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因此组织液中的浓度低于细胞内液中的CO2浓度,B错误;C、组织液的大部分进入血浆,少部分进入淋巴,C正确;D、丙酮酸转化成乳酸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D错误。故选C。【
4、点睛】本题以组织液为核心,考查内环境的组成及作用,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3.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血红蛋白的含量B. 是维持血浆pH稳定的唯一缓冲物质C. 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D. 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场所【答案】C【解析】【分析】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详解】A、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血浆蛋白质的含量,A错误;B、血浆pH能保持相对稳定是由于血浆中存在缓冲物
5、质,如等多对缓冲对,B错误;C、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C正确;D、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是在细胞内,不是内环境,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的知识,通过一些生理现象的分析,考查学生对于内环境中成分及其作用等知识属于理解层次,要求学生要有较好的分析能力。4.图表示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表示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四种主要器官,是有关的生理过程,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抗利尿激素可以促进肾小管对面萄糖的重吸收B. 是人体中血糖的主要来源C. 器官功能异常,可能会引起组织水肿D. 氧气从外
6、界通过进入组织细胞至少需要通过9层膜【答案】A【解析】【分析】1.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2.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之间的关系为:血浆与组织液之间是通过毛细血管壁相互渗透,组织液的一部分还可以透过毛细淋巴管壁形成淋巴,淋巴经过淋巴循环通过左右锁骨下静脉进入血浆。3.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其稳态的调节机制是靠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详解】A抗利尿激素可以促进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而不是葡
7、萄糖,A错误;B、是消化系统,人体中血糖的主要来自食物的消化吸收,B正确;C、器官是肾脏,其功能异常,可能会使血浆蛋白流失,引起组织水肿,C正确;D、氧气从外界通过进入组织细胞至少需要通过9层膜,D正确。故选A。【点睛】本题结合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图,考查内环境和稳态的知识,考生识记内环境的概念和组成,明确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解题的关键。5.下列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大脑皮层受损的患者,排尿反射仍能完成B. 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不一定都需要神经中枢参与C. 婴幼儿缺乏甲状腺激素可影响其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D. 胰腺分泌的物质有的能在外环境发挥作
8、用,有的在内环境发挥作用【答案】B【解析】【分析】反射弧是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甲状腺激素的功能:促进新陈代谢(糖的吸收、肝糖原的分解、升高血糖、加强组织对糖的利用);促进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详解】A排尿反射中枢在脊髓,大脑皮层受损的患者仍能完成,A正确;B反射建立在完整反射弧的基础上,一定都需要神经中枢参与,B错误:C婴幼儿缺乏甲状腺激素可影响其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C正确;D胰腺分泌的胰液能在外环境发挥作用,激素在内环境发挥作用,D正确故选B。【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甲状腺及其分泌的甲状腺激素的功能;识记
9、反射弧的组成及各组成部分的功能;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6.下列有关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A. 兴奋在反射弧中以神经冲动的方式双向传导B. 兴奋在突触后膜会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化C. 神经纤维外膜接受刺激,引起Na+内流,膜外形成负电位D.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时,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的传导方向相同【答案】C【解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中以神经冲动的方式双向传导,在反射弧中是以单向传导,A错误;兴奋在突触后膜接受神经递质传来的化学信号,使后膜电位发生变化,发生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化,B错误;神经纤维外膜接受刺激,引起Na+内流,膜外形成负电位,膜内为正电位,C正确;兴奋在神
10、经纤维上传导时,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的传导方向相反,D错误,所以选C。7.2019年12月1日是第31个“世界艾滋病日”,我国的主题为“社区动员同防艾,健康中国我行动”。明确检测防艾需要全社会集中力量,共同防艾。下列有关HIV的叙述,正确的是( )A. HIV主要感染T细胞,所以不能通过检测HIV抗体判断是否感染HIVB. 人体初感染HIV后,T细胞和B细胞均可被激活而增殖分化C. HIV侵入人体后,影响机体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但不影响监控和清除功能D. 效应T细胞和浆细胞均可特异性地识别HIV,但只有前者能发挥免疫效应【答案】B【解析】【分析】关于“艾滋病”,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11、1)艾滋病的中文名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其病原体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2)艾滋病的致病原理:HIV病毒进入人体后,与人体的T淋巴细胞结合,破坏T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最后使人无法抵抗其他细菌、病毒的入侵,让人死亡。(3)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详解】A、HIV主要侵染T细胞,侵入人体后会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可以通过检测HIV的抗体判断是否感染了HIV,A错误;B、人体初感染HIV后,T细胞和B细胞均可被激活而增殖分化,B正确;C、HIV侵入人体后,影响机体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也影响监控和清除功能,C错误;D、浆细胞
12、不能特异性地识别抗原,但能产生抗体发挥免疫效应,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要求考生识记艾滋病的中文名称、传播途径等基础知识,掌握艾滋病的致病机理,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8.如果某神经元的突触小体释放的递质与突触后膜结合,导致突触后神经元产生抑制。下图是突触前膜释放递质时,突触后膜接受递质后的膜电位状况以及兴奋的传导方向。其中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B【解析】【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
13、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详解】AC、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A、C错误的;BD突触小体释放的递质与突触后膜结合,导致突触后膜神经元产生抑制,不能产生兴奋,所以突触后膜的膜电位状况仍维持外正内负,B正确、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神经细胞膜电位变化规律及兴奋传递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9.如图表示人体排尿反射的相关结构(虚线内表示脊髓的部分结构),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要检测反射弧是否完整和正常,可在处给予适宜的电刺激B. 若抑制某神经元的呼吸作用,
14、将会影响兴奋的传递C. 在处给予适宜的电刺激,大脑皮层会产生尿意D. 新生婴儿的兴奋,就会引起兴奋;正常成年人的兴奋,不一定兴奋【答案】C【解析】分析图形可知在上有神经结,所以是传入神经,是感受器,是传出神经,是效应器。要检测反射弧是否完整和正常,可以在感受器给予适宜的电刺激,如果效应器有反应,说明反射弧完整,A正确。如果要抑制某神经元的呼吸作用,此时能量提供减少,而兴奋的传递是需要消耗能量的,B正确。在传出神经上给予电刺激,因为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所以大脑皮层不会接受兴奋,C错误。新生婴儿因为大脑发育不完全,只要兴奋,就会引起兴奋;而正常成年人的兴奋时,如果没有合适的排尿地点,此时
15、低级的神经中枢会受到相应高级神经中枢的调控,不一定兴奋,D正确。点睛:传入神经的判断:(1)根据是否具有神经节:有神经节的是传入神经。神经节如图中的c。(2)根据突触结构判断:图示中与“”相连的为传入神经(b),与“”相连的为传出神经(e)。10. 将电位计的两个电极b、d分别置于神经纤维外(bc=cd),同时在c处给予一个强刺激,电位计的指针会( )A. 不发生偏转B. 发生一次偏转C. 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D. 发生两次方向相同的偏转【答案】A【解析】【详解】由于刺激部位c位于两个电极的中点,由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因此c点的兴奋会同时到达两个电极处,由于两个电极未兴奋时,膜
16、外电位都是正电位,指针不偏转,当兴奋同时到达两个电极时,膜外电位同时变为负电位,指针不偏转,A正确。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兴奋的传导有关内容,意在考查考生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11.下列有关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机体持续高烧39时,机体的产热量等于散热量B. 机体中的浆细胞不能接受抗原的刺激而分泌抗体C. 机体失水过多会导致大脑皮层产生渴觉D. 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垂体合成并释放的抗利尿激素会增多【答案】D【解析】【分析】1.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减
17、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2.体内水少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详解】A、机体持续高烧39时,意味着机体体温会在39恒定一段时间,机体的产热量等于散热量,A正确;B、机体中的浆细胞不具有识别能力,不能接受抗原的刺激,B正确;C、渴觉中枢在大脑皮层,C正确;D、垂体不能合成抗利尿激素,D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分析血糖调节的方式,理解体温调节的过程,以及水盐平衡调节的过程。12.吞噬细胞不参与的是( )A. 第二道防线B. 体液
18、免疫C. 细胞免疫D. 第一道防线【答案】D【解析】【分析】人体的免疫分为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包括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第一道防线由皮肤和粘膜组成,第二道防线由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特异性免疫即人体的第三道防线,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详解】A、吞噬细胞吞噬、消灭体液中的抗原时属于人体第二道防线的作用,所以吞噬细胞参与第二道防线,A错误;BC、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中都需要吞噬细胞的参与,BC错误;D、第一道防线由皮肤和粘膜组成,吞噬细胞不参与,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免疫调节在维持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对于免疫过程的理解和归纳总结是本题考查的重点。13
19、.下列有关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垂体是联系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枢纽B. 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C. 血液中较高浓度的可以刺激呼吸中枢,使呼吸加深加快,是体液调节的结果D. 肾上腺素的分泌,受促肾上腺素的调控【答案】B【解析】【分析】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1)内分泌腺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体液调节可以看做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2)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两者常常同时调节生命活动。【详解】A、下丘脑是联系神经凋节和体液调节的枢纽,A错误;B、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B正确;C、血液中较高浓度的
20、可以刺激呼吸中枢,使呼吸加深加快,是体液-神经调节的结果,C错误;D、肾上腺素的分泌,受神经的直接支配,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了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相关知识,考生要能够比较并识记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区别,主要从作用途径、反应速度、作用范围、作用时间等方面进行比较;识记两者之间的关系,特别识记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14.如图是血糖调节、水盐调节及体温调节的部分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当机体血糖含量降低时,胰高血糖素分泌量增加,促进血糖升高,此时血糖的来源为肝糖原和肌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B. 口服胰岛素可使血糖浓度下降C. 下丘脑中有渗透压感受器D. 寒冷时,与炎热环境相
21、比、机体的产热量增加,散热量减少【答案】C【解析】分析】下丘脑的部分细胞称为神经分泌细胞,既能传导神经冲动,又有分泌激素的功能。下丘脑又是植物性神经功能十分重要的中枢。下丘脑在机体稳态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还能分泌抗利尿激素,并由垂体后叶释放。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详解】A、血糖降低时,胰高血糖素分泌量增加,促进血糖升高,此时血糖的来源有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而肌糖原不能直
22、接转化为血糖,A错误;B、胰岛素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口服后,消化酶水解,功能丧失,B错误;C、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C正确;D、寒冷时,与炎热环境相比,机体的产热量增加,散热量也增加,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了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有关知识,要求学生掌握血糖平衡调节的过程以及各相关激素的生理作用。15.下列关于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都是由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并在胸腺中发育成熟的B. 胃酸是可杀死一些致病微生物的免疫活性物质C. 免疫细胞能识别抗原,是其特有的受体基因表达的结果D. 细胞分泌溶菌酶与高尔基体有关【答案】D【解析】【
23、分析】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构成,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和集中分布的场所,免疫细胞有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淋巴细胞有B细胞和T细胞,淋巴细胞起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B细胞在骨髓成熟,T细胞转移到胸腺成熟,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详解】A、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都是由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B细胞在骨髓中发育成熟,T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A错误;B、胃酸是指胃液中的分泌盐酸,不属于免疫活性物质,B错误;C、免疫细胞中所含基因是相同的,C错误;D、溶菌酶属于分泌蛋白的一种,其分泌与高尔基体有关,D正确。故选D。【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人体免疫系
24、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16.下列关于植物激素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植物的生命活动只能通过激素进行调节B. 生长素的浓度越低,促进植物生长作用越明显C. 植物激素也可以人工合成D. 失重条件下,生长素在植物体内也可能进行横向运输【答案】D【解析】【分析】1.植物激素的作用特点:(1)微量和高效;(2)激素是调节机体生命活动的信息分子,不能提供能量;2.植物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在低浓度范围内起促进作用,高浓度起抑制作用;3.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生长发育具有调节作用的物质称为植物生长调节剂。【详解】A、植物的生命活动主要是通过激素进行调节,A错误;B、生长
25、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生长素的浓度越高,越能促进植物生长,B错误;C、植物激素一定是植物体产生的,C错误;D、失重条件下,单侧光的刺激也可以使生长素在植物体内横向运输,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了生长素、植物激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区别,总结归纳相关知识点,形成知识网络是解题的关键。17.根据下图所示的实验,判断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 设置的对照组是将胚芽鞘的同一侧不放置琼脂块B. 对照组是将完整胚芽鞘分别置于单侧光照射和黑暗条件下C. 步骤T时,在右侧给予单侧光照,相同时间后倾斜角度比未光照组大D. 发生弯曲生长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下部的伸长区细胞【答案】D【解析】【详解】
26、A、根据单一变量原则,设置的对照组是将胚芽鞘的同一侧放置空白琼脂块,A错误;B、该实验的自变量是琼脂块中是否含有生长素,而光照属于无关变量,应该保持相同,B错误;C、步骤T时,在右侧给予单侧光照,由于没有胚芽鞘尖端,因此相同时间后倾斜角度与未光照组相同,C错误;D、发生弯曲生长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下部的伸长区细胞,D正确。故选D。18. 如图表示某实验小组利用玉米胚芽鞘探究生长素在植物体内运输方向的实验设计思路,为证明生长素在植物体内具有极性运输特点,最好应选择( )A. 甲和乙B. 乙和丁C. 甲和丙D. 丙和丁【答案】B【解析】【详解】试题分析:为证明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极性运输特点,应选择甲
27、丁四组中乙和丁两组做对照实验。若选用另外的甲和丙两组做对照,虽然在理论上也可说明生长素的运输特点,但与前一组相比,不能排除重力因素对植物体内生长素运输的影响。即需要选用乙丁。故选B。19.观察下列两个关于生长素作用的图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生长素对、处的生长起促进作用,对、处的生长起抑制作用B. 若乙图中处的生长素浓度在甲图的DE段,则处的生长素浓度最可能在F点以下C. 若乙图中处的生长素浓度在甲图的BD段,则处的生长素浓度可能在DE段D. 若乙图中处的生长素浓度在甲图的AB段,则处的生长素浓度可能在EF段【答案】B【解析】【分析】1.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
28、抑制生长。其两重性与生长素的浓度、植物器官种类以及细胞的年龄有关。2.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其中根对生长素浓度最敏感,其次是芽,再次是茎。3.分析图乙:由于重力的作用,使生长素浓度处处,处处;但是由于根对生长素浓度更敏感,处浓度高导致该处生长受抑制,而茎的处生长素浓度高生长反而更快。即根的向地性能够体现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茎的背地性未能体现两重性。【详解】A、乙图中生长素对、处的生长都起促进作用,A错误;B、处生长比处快,所以处的生长素浓度可能在F点以下,B正确;C、若乙图中处的生长素浓度在甲图的BD段,则处的生长素浓度可能在F点以下,C错误;D、处的生长速度大于处的生长速度,若
29、乙图中处的生长素浓度在甲图的AB段,则处的生长素浓度可能在BD段,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了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考生要能够识记根和茎对生长素浓度的敏感度,能够判断图乙中四处生长素浓度关系以及对器官生长的生理作用;明确根的向地性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而茎未体现该特性。20.下列有关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的种群,其种群数量一定会增加B. 个体数量多的种群,其种群密度也大C. 死亡率越高的种群,其种群数量衰退的也越快D. 自然增长率直接决定种群数量的变化【答案】D【解析】【分析】1.种群的特征:(1)数量特征(核心问题):种群密度: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30、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一般根据年龄结构);(2)空间特征:指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详解】A、年龄结构只是用于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其种群数量会增长,种群数量增长的快慢还受多种内外因素的影响,A错误。B、个体数量多的种群,如果分布的面积或者体积巨大,其种群密度并不一定大,B错误;C、死亡率越高的种群,如果其出生率也越高,可能会导致种群数量趋于稳定,C错误;D、自然增长率=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它是直接决定种群数量变化因素,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种群数量特征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
31、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1.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种群“J”型增长模型()中,()表示该种群的增长率B. 在理想条件下,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即K值)是固定不变的C. 在鱼类养殖中,在达到K值时进行捕捞有利于该种群的可持续发展D. 在“S”型曲线中,种群密度不同时种群增长速率一定不同【答案】A【解析】【分析】1.“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2.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
32、成“S”型增长曲线。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详解】A、在种群“J”型增长模型()中,表示该种群的增长率,A正确;B、在理想条件下,种群呈J型增长,无K值,B错误;C、在鱼类养殖中,在接近K/2值时进行捕捞有利于该种群的可持续发展,C错误;D、在“S”型曲线中,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少,种群密度不同时可能具有相同的种群增长速率,D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增长规律,意在考查考生分析曲线图的能力和理解能力。22.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农田中的玉米植株高低错落,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B. 两种生物竞争的结果
33、一定是一方处于劣势甚至死亡C. 鱼占据不同的水层出现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D. 群落的演替,随着时间的延长一定会演替成森林【答案】C【解析】【分析】生物群落的结构1.形成:群落结构是由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进化过程中通过相互作用形成的。2.类型:主要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详解】A、农田中的玉米为同一物种,由于生长发育阶段不同而呈现高低错落有致,所属范围为种群,不能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A错误;B、两种生物竞争的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B错误;C、鱼占据不同的水层出现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C正确;D、群落的演替,即使时间足够,由于气候的因
34、素,不一定会形成森林,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了生物群落的结构,要求学生掌握群落的垂直结构、水平结构,并结合题目进行具体分析。23.生态系统是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组成的统一整体。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必备条件B. 生产者除绿色植物外,还包括黑藻、蓝藻、硝化细菌等原核生物C. 消费者和分解者都是异养生物,但它们获取营养的方式有区别D.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在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方面紧密联系【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成分,考查对生态系统各成分功能的理解。解答此题,应明确生态系统各成分的作用及其类型,理解它
35、们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详解】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中,太阳能是植物光合作用的能量来源,植物的生长需要从无机环境中吸收无机物质,A项正确;黑藻属于真核生物,B项错误;消费者从活的生物体中获取营养物质,分解者从动植物遗体中获取营养物质,C项正确;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D项正确。【点睛】巧记常见的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1)原核生物:一藻(蓝藻);二菌(细菌、放线菌);三体(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2)真核生物:一(衣藻)团(藻)酵母(菌)发霉(菌)了。24.如图表示生活在一自然区域内的部分生物,下列有关叙述合理的是( )A. 该食物网构成
36、一个生物群落B. 虫获得的能量约占草能量的10%20%C. 若蛇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则鹰种群密度可能增大D. 鹰获取能量较多的食物链是草虫蛙蛇鹰【答案】C【解析】【分析】1.群落: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叫做生物群落;2.该食物网缺少分解者,不能构成生物群落;3.根据能量流动特点,食物链越长,鹰得到的能量越少,图中虫、鼠、鹿获得的能量之和占草能量的10%20%。【详解】A、根据提供信息分析,该图只包括了该地区的部分生物,不能构成生物群落,A错误;B、虫、鹿、鼠等第二营养级的生物一共获得了草的能量大约占10%20%,B错误;C、若蛇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说明蛇的数量不断增加,则
37、鹰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即鹰种群密度可能增大,C正确;D、根据能量流动的逐级递减的特点可知,食物链越短,鹰获得的能量越多,即鹰获取能量较多的食物链是草鼠鹰,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判断能力。25.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B. 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恢复原状”属于恢复力稳定性C.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恢复力稳定性D. 苔原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简单,其恢复力稳定性强【答案】D【解析】【分析】1.抵抗力稳定性: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
38、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2.恢复力稳定性:指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影响;3.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营养结构就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其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相反的其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弱。【详解】A、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呈负相关,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A正确;B、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恢复原状”,属于恢复力稳定性,B正确;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了草原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较强,C正确;D、苔原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简单,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较弱,D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的稳定性,要求考生识记
39、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及种类,掌握抵抗力稳定性及恢复力稳定性之间的概念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26.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生物的多样性包括基因、物种、生态系统多样性B. 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是就地保护C. 共同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形成D. 作为旅游休闲的做法,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答案】D【解析】【分析】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详解】A、生物的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A
40、正确;B、共同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形成,B正确;C、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生态功能)远远大于它的直接价值(食用、药用、工业原料、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C正确;D、作为旅游休闲的做法,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D错误。故选D。27.下列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适于用样方法进行调查B. 该实验中丰富度的统计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C. 样土塑料袋上应标明取样的地点和时间D. 对实验的观察可借助放大镜或实体镜进行【答案】A【解析】【分析】调查土壤中身体微小不适合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而采用取样器
41、取样法,样方法用于调查植物的丰富度,观察肉眼难识别的小动物使用放大镜;统计土壤动物丰富度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详解】A、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的调查方法是取样器取样法,A错误;B、统计土壤动物丰富度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B正确;C、取样用的塑料袋上标明地点和时间,以更统计和比较,C正确;D、对实验的观察可借助放大镜或实体镜进行,D正确。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研究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具备设计简单生物学实验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的能力。28.图表示某生态系统各成分(丁为无机环境)之间的
42、关系,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 碳循环发生在甲与丁之间,主要以的形式进行B. 参与构成捕食食物链的成分有甲和丙C. 甲丙构成一条食物链D. 丙主是指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某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的关系,首先根据双向箭头可判断出甲生产者、丁为非生物环境;其次判断分解者,分解者除了一个箭头指向无机环境外,其他箭头都指进来,因此丙为分解者;其余均为消费者,即乙为消费者。【详解】A、碳循环发生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的形式进行,A错误;B、参与构成捕食食物链的成分有生产者(甲)和消费者(乙),B错误;C、甲和乙分别是生产者和消费者,构成一条食物链,丙为分
43、解者,甲到丙不能构成食物链,C错误;D、丙为分解者,主要指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掌握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能根据图中箭头准确判断出各成分;识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过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29.与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大小有关的主要因素是 ( )A. 生态系统的地理位置B. 生态系统的气候环境C. 生态系统的无机环境D. 生态系统的成分【答案】D【解析】【分析】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物种数目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
44、大。【详解】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生态系统的地理位置无关,只与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关,A错误;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关,与生态系统的气候环境无关,B错误;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关,与生态系统的无机环境无关,C错误;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关,而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D正确。【点睛】关键:生态系统中物种数目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越大。30. 血浆中水来自( )A. 组织液B. 组织液、消化道C. 淋巴、组织液D. 消化道、组织液、淋巴【答案】D【解析】【分析】细胞在体内直接所处的环境即细胞外液,称之为内环境内环境
45、是细胞直接进行新陈代谢的场所,是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血浆可以和组织液相互渗透,组织液的一部分形成淋巴,淋巴最后回流到血浆中。【详解】A、血浆可以和组织液相互渗透,因此血浆中的水可以来自组织液,但是这只是一方面,不全面,A错误;B、消化道的水分可以经过吸收而进入血浆中,因此,血浆中的水可以来自消化道,但这也只是一方面,不全面,B错误;C、由于淋巴可以回流到血浆中去,因此血浆中的水可以来自淋巴,同样这也是一方面,不全面,C错误;D、由A、B、C的分析可知,血浆中的水可以来自组织液、消化道和淋巴,D正确故选D。31.下列有关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激素是有机分
46、子B. 激素是信息分子C. 激素直接参与细胞内多种生命活动D. 激素只作用于相应的靶器官、靶细胞【答案】C【解析】【分析】激素调节的三个特点:(1)微量和高效:激素在血液中含量很低,但能产生显著的生理效应,这是由于激素的作用被逐级放大的结果;(2)通过体液运输内:分泌腺产生的激素扩散到体液中,由血液来运输,临床上常通过抽取血样来检测内分泌系统的疾病;(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详解】激素是由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有机分子,A正确;激素是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的信息分子,B正确;激素只能传递调节代谢的信息,自身不能参与代谢活动,C错误;激素随体液运输,但只能作用于靶细胞和靶器官,D正确。32. 新生儿在
47、出生后六个月内一般不易生某些传染病,这是因为 ( )A. 病原体不感染新生儿B. 新生儿的皮肤、黏膜有极强的杀菌力C. 新生儿体内免疫系统十分健全D. 在胎儿期从母体血液中就获得了抗体【答案】D【解析】婴幼儿出生后,从母体带来的抵抗疾病的抗体大约在出生后6个月就消耗完了,所以出生半年后各种传染病很容易发生。 为了预防传染病,婴幼儿要进行各种预防注射,即预防接种。这对于一个营养充足的孩子来说,将会对抵抗传染病的发生起重要作用。可是对一个瘦小虚弱的孩子来说,所起的预防作用则将是有限的。33.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处理未受粉的番茄雌蕊柱头,可以得到无籽番茄,这种果实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为A. 与卵细胞染色
48、体数目一样B. 比受精卵染色体数目多一倍C. 与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一样D. 与受精极核染色体数目一样【答案】C【解析】【分析】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促进生长、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处理未受粉的番茄雌蕊柱头,得到的无籽番茄属于不可遗传变异,生长素没有改变果肉细胞中的遗传物质,所以无籽番茄的果实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与正常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相等。据此答题。【详解】A、卵细胞是减数分裂后产生的,其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只有体细胞的一半,与无籽番茄的果实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不同,A错误;B、受精卵是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的,其染色体数目为两者之和,与体细胞相等。因此,果实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与
49、受精卵中染色体数目相等,B错误;C、根据分析可知,无籽番茄的果实细胞中染色体数与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一样,C正确;D、受精极核是由1个精子与2个极核结合形成的,其染色体数目为三者之和,即3N,而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为2N,因此,无籽番茄的果实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与受精极核中染色体数目不一样,D错误。故选C。34.保护生物多样性,除了建立自然保护区外,其他措施还可包括( )易地保护,建立繁育中心 加强教育和法治管理控制污染源,减少环境污染 禁止捕鱼,保护海洋生态系统A. B. C. D. 【答案】A【解析】【分析】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建立自然保护区是指把包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
50、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又叫就地保护;除了建立自然保护区之外,人们还把把濒危物种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育中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又叫易地保护。【详解】易地保护,建立繁育中心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正确;加强教育和法治管理,属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法制保护,正确;控制污染源,减少环境污染,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正确;保护海洋生态系统,不是禁止捕鱼,而是合理的捕鱼,错误。故选A。【点睛】掌握为保护生物的多样性而采取的一定的措施,结合题意,仔细分析,即可正确解答本题。35.不属于目前控制动物危害的技术是( )A. 生物防治B. 化学防治C. 物理防治D. 机械防
51、治【答案】C【解析】【分析】控制动物危害的方法包括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和机械防治。【详解】目前控制动物危害的技术大致有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机械防治等,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选C。36.在一定时间内,某生态系统中全部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值为a,全部消费者所获得的能量值为b,全部分解者所获得的能量值为c,则a、b、c之间的关系为 ( )A. ca bB. ab+ cC. ab+cD. ab +c【答案】D【解析】【分析】在一定时间内,生产者同化的能量有四个去路: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传递到下一营养级,流向分解者,未利用,据此分析。【详解】根据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可知,某自然生态系统中全部
52、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值为a,全部消费者所利用的能量值为b,全部分解者所利用的能量总值为c,由于被生产者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和储存在生产者体内的能量等也来自于a,所以ab+c,D正确。37.下列关于“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的实验叙述,错误的是A. 预实验需要设置空白对照,在预实验的基础上再次实验可以不设置空白对照B. 浸泡法处理插条就是将插条浸泡在配制好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中让其生根C. 在实验过程中,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对促进生根的作用效果可能相同D. 实验的测量指标可以是相同时间内枝条的生根数量【答案】B【解析】【分析】据实验课题可知,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因
53、变量是生根数量,并且无关变量包括:侧芽的数目、溶液处理的时间等,无关变量会影响实验的结果,因此应保持相同且适宜。【详解】本实验的自变量是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而在预实验时浓度梯度较大,需要蒸馏水这组作为空白对照,来确定范围,从而缩小范围,因此再次实验可不设置空白对照,A正确;浸泡法处理插条就是将插条浸泡在配置好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中一段时间,然后取出进行扦插让其生根,不是在生长素类似物溶液中生根,B错误;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在最适浓度的两侧,总会找到一个低浓度和一个高浓度,它们对促进生根的效果相同,C正确;由于生长素能够促进生根,因此实验的测量指标最好是枝条的生根数量,D正确。【点睛】本题着重
54、考查了“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的注意事项,要求考生掌握生长素的产生、运输以及生理作用等方面的知识,并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分析能力。38.如图表示种群的各个特征之间的关系及其与种群数量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种群最基本数量特征B. 丁为性别比例C. 丙可以预测未来种群数量变化D. 甲可为出生率,乙可为死亡率【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种群的各个特征之间的关系图。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性别比例直
55、接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密度变化,因此图中甲为出生率和迁入率、乙为死亡率和迁出率、丙为性别比例、丁为年龄组成。【详解】A、由以上分析可知:种群数量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A错误;B、丁为年龄组成,通过年龄组成预测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来预测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的变化,B错误;C、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年龄组成可以预测未来种群数量变化,C错误;D、甲为出生率和迁入率、乙为死亡率和迁出率,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结合种群的各个特征之间的关系图,考查种群的特征、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要求考生识记种群的数量特征,掌握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能准确判断图中各字母的
56、含义。39.图为桑基鱼塘农业生态系统局部的能量流动图解,图中字母代表相应能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图中用于桑树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是AB. 图中未利用的能量是指蚕粪便中的能量C. 第一、二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可用(A1+B1+C1+D1)/C表示D. 蚕丝中所含的能量来自蚕中的B1【答案】D【解析】【详解】A为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净光合作用C=总光合作用A-呼吸作用散失A1,C将用于桑树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A错误;图中未利用的能量是指桑树同化的总能量减去桑树呼吸消耗的能量、被分解者分解利用的能量和流入蚕的能量后剩余的能量,蚕粪便中的能量属于桑树流向分解者能量的一部分,B错误;第一
57、、二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蚕的同化量桑树的同化量=(A1+B1+C1+D1)A,C错误;蚕丝中所含的能量来自蚕未利用的能量B1,D正确。【点睛】解答本题关键能理清能量流动的去向,总结如下:特别要注意:(1)摄入量粪便量同化量。(2)同化量呼吸量用于生长、发育、繁殖量。(3)一个营养级粪便量不属于该营养级同化量,而属于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中“流入分解者”的一部分。40.小白鼠是恒温动物,体温调节的中枢在下丘脑。某兴趣小组用甲、乙两组小白鼠(其中一组破坏了下丘脑)在不同温度下进行实验,得到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甲组小白鼠被破坏了下丘脑B. 乙组小白鼠体内水平衡的调节不会受到影响
58、C. 本实验的对照组是甲组D. 若用正常的青蛙做该实验,结果应与甲曲线相似【答案】C【解析】【详解】试题分析:A、小白鼠是哺乳动物,属于恒温动物,当环境温度降低时,为增加产热而维持体温,通过神经体液调节机体耗氧量增加,则甲代表正常小白鼠,由于小白鼠体温调节的中枢在下丘脑,如下丘脑被破坏,失去体温调节能力,其酶促反应速率随环境温度变化而变化,则乙代小白鼠破坏了下丘脑,故A错误;B、乙组小鼠被破坏了下丘脑,为实验组,下丘脑参与机体的体温调节、血糖调节和水盐平衡调节,故乙组小白鼠体内水平衡的调节也受到影响,故B错误;C、具有正常体温调节能力的小鼠表现为酶促反应速率稳定,低温耗氧量大,因此甲组小鼠正常
59、,为对照组,故C正确;D、青蛙是变温动物,若用正常的青蛙做该实验,结果应与乙曲线相似,故D错误。故选C。二、非选择题41.如图为人体内环境的局部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内环境主要由图中_(填标号)组成。其功能是_(答两点)。(2)若花粉等过敏原引起过敏反应,会使图中_(填标号)的通透性增大,_(填标号)增多导致水肿。(3)此图表示细胞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其中中_与的运输有关。其内的氧气浓度_(一定、不一定)高于血浆。(4)中存在_,它们对于维持pH值的稳定有重要意义。(5)人体维持稳态的能力是有限的,当_或_时,其稳态会遭到破坏。【答案】 (1). (2). 为细胞的生存提供液体环境,
60、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 (4). (5). 血红蛋白 (6). 不一定 (7). 缓冲物质(缓冲对) (8). 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 (9). 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解析】【分析】据图可知,图中、分别是淋巴、淋巴管壁、红细胞、血浆、血管壁、组织液、细胞内液,含蛋白质最多的是血浆,A端为动脉端,B端为静脉端。能直接相互交换的是血浆和组织液,细胞内液和组织液,毛细淋巴管管壁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和淋巴。【详解】(1)内环境是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构成,即由图中组成,内环境为细胞的生存提供液体环境,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2)若花粉等过敏原引起过敏反应,会引起
61、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大,蛋白质等渗出,使组织液增多导致水肿;(3)红细胞里面的血红蛋白与氧气的运输有关,红细胞内的氧气浓度不一定高于血浆;(4)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它们对于维持pH值的稳定有重要意义;(5)人体维持稳态的能力是有限的,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其稳态会遭到破坏。【点睛】本题结合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考查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免疫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组成及成分,能准确判断图中各数字的名称;掌握内环境的理化性质,能对组织水肿的情况进行归纳和总结,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42.请回答下列问题。(1)现有从流感患者体内分离出
62、的细菌和病毒,并分别制成溶液,为了确定该“流感”是由细菌还是病毒引起的,进行了如下实验:实验材料:小鼠、注射器、从患者体内分离得到的细菌溶液和病毒溶液、小鼠食物等。实验原理:(略)实验步骤:取12只生长健壮且同等大小的小鼠,均分为3组,编号为甲、乙、丙。向甲组小鼠注射适量生理盐水;向乙组小鼠_;向丙组小鼠_。将3组小鼠放在_的下培养一段时间。(2)结果分析:_,说明该“流感”是由细菌引起的。_,说明该“流感”是由病毒引起的。【答案】 (1). 注射等量细菌溶液 (2). 注射等量病毒溶 (3). 相同且适宜 (4). 若乙组患病而丙组不患病 (5). 若乙组不患病而丙组患病【解析】【分析】对照
63、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其中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设计原则:一个探究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实验变量,其他因素均处于相同理想状态,这样便于排除因其他因素的存在而影响、干扰实验结果的可能。【详解】(1)对照实验的设计原则:一个探究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实验变量,所以向甲组小鼠注射适量生理盐水;向乙组小鼠注射等量的细菌溶液,向丙组小鼠注射等量的病毒溶液;(2)将3组小鼠放在相同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如果乙组患病,而甲、丙不患病,说明该“流感”是由细菌引起的;如果甲、乙不患病,而丙组患病,说明说明该“流感”是由病毒引起的。【点睛】本题考查了实验
64、设计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明确设置对照实验目的在于消除无关变量对实验对象的影响增加可信度和说服力,探究实验一定要设置对照组。43.如图为人体血糖平衡调节示意图,图中字母表示物质,数字代表结构或过程,丙和丁代表分布在同一器官中的不同细胞,且图中抗体1或抗体2只与相应的受体结合。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当血糖浓度升高时,机体进行神经调节涉及的反射弧是_(用图中文字、数字及箭头表示)。(2)分析图示可推测,图中A代表_,丙代表_,其分泌的激素C,可以_D的分泌。(3)血糖调节中,与D的作用具有协同关系的激素是_,由_分泌。(4)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活动,模拟活动本身就是在建构动态的_模型,根据活动
65、中的体会,构建_模型。【答案】 (1). 感受器甲4下丘脑5丙 (2). 神经递质 (3). 胰岛B细胞 (4). 抑制 (5). 肾上腺素 (6). 肾上腺髓质 (7). 物理模型 (8). 概念模型【解析】【分析】1.据图分析:当血糖浓度上升时,葡萄糖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通过下丘脑血糖调节中枢,最终由传出神经末梢释放神经递质,与胰岛B细胞(丙)膜上相应的受体结合,引起胰岛素分泌增多,当血糖浓度下降时,葡萄糖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通过下丘脑血糖调节中枢,最终由传出神经末梢释放神经递质,与胰岛A细胞(丁)膜上相应的受体结合,引起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多。【详解】(1)分析题图可知,当血糖浓度升
66、高时,机体进行神经调节涉及的反射弧是:感受器甲4下丘脑5丙 ;(2)具图分析可知,A是由下丘脑分泌的神经递质,作用于丙胰岛B细胞产生胰岛素,胰岛素的分泌会抑制D胰高血糖素的分泌;(3)D是胰高血糖素,有升高血糖的作用,肾上腺髓质分泌的肾上腺素也能使血糖浓度升高,二者具有协同作用;(4)模拟活动本身相当于建构动态的物理模型,根据活动中的体会构建概念模型。【点睛】本题模式图的形式考查血糖的调节过程,意在考查学生理解反射弧的结构,掌握胰高血糖素的功能。44.草原是畜牧业的重要生产基地。在我国广阔的草原上,饲养着大量的家畜,由于过度放牧以及鼠害、虫害等原因,我国的草原面积正在不断减少,有些牧场正面临着
67、沙漠化的威胁。回答以下有关草原生态系统的问题。(1)在适宜的温度和光周期的刺激下,草原上百花争艳,光照对植物来说是一种_信息该实例说明信息传递的作用是_。(2)由于过度放牧,草原的生物多样性锐减,草原严重沙漠化,需要根据草场的能量流动特点_,合理确立草场的载畜量。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合理确定草场载畜量的意义是_。(3)生态系统稳定性表现在_的相对稳定。之所以能维持稳态,是由于其具有_,它的基础是_。【答案】 (1). 物理 (2). 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 (3).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4). 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5). 结构和功能 (6). 自我调节
68、能力 (7). 负反馈调节【解析】【分析】梳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相关知识,从题意中提取有效信息,据此进行相关问题的解答。【详解】(1)光照对植物来说是一种物理信息。在适宜的温度和光周期的刺激下,草原上百花争艳,说明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2)能量流动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合理确定草场载畜量的意义是:调整能量流动,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3)生态系统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具有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生态系统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它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