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012届高考复习地理课件(福建用)必修1第1章__第3节地球的运动及其地理意义.ppt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36673 上传时间:2024-05-24 格式:PPT 页数:66 大小:2.2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012届高考复习地理课件(福建用)必修1第1章__第3节地球的运动及其地理意义.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012届高考复习地理课件(福建用)必修1第1章__第3节地球的运动及其地理意义.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012届高考复习地理课件(福建用)必修1第1章__第3节地球的运动及其地理意义.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012届高考复习地理课件(福建用)必修1第1章__第3节地球的运动及其地理意义.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012届高考复习地理课件(福建用)必修1第1章__第3节地球的运动及其地理意义.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012届高考复习地理课件(福建用)必修1第1章__第3节地球的运动及其地理意义.ppt_第6页
第6页 / 共66页
012届高考复习地理课件(福建用)必修1第1章__第3节地球的运动及其地理意义.ppt_第7页
第7页 / 共66页
012届高考复习地理课件(福建用)必修1第1章__第3节地球的运动及其地理意义.ppt_第8页
第8页 / 共66页
012届高考复习地理课件(福建用)必修1第1章__第3节地球的运动及其地理意义.ppt_第9页
第9页 / 共66页
012届高考复习地理课件(福建用)必修1第1章__第3节地球的运动及其地理意义.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66页
012届高考复习地理课件(福建用)必修1第1章__第3节地球的运动及其地理意义.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66页
012届高考复习地理课件(福建用)必修1第1章__第3节地球的运动及其地理意义.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66页
012届高考复习地理课件(福建用)必修1第1章__第3节地球的运动及其地理意义.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66页
012届高考复习地理课件(福建用)必修1第1章__第3节地球的运动及其地理意义.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66页
012届高考复习地理课件(福建用)必修1第1章__第3节地球的运动及其地理意义.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66页
012届高考复习地理课件(福建用)必修1第1章__第3节地球的运动及其地理意义.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66页
012届高考复习地理课件(福建用)必修1第1章__第3节地球的运动及其地理意义.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66页
012届高考复习地理课件(福建用)必修1第1章__第3节地球的运动及其地理意义.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66页
012届高考复习地理课件(福建用)必修1第1章__第3节地球的运动及其地理意义.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66页
012届高考复习地理课件(福建用)必修1第1章__第3节地球的运动及其地理意义.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66页
012届高考复习地理课件(福建用)必修1第1章__第3节地球的运动及其地理意义.ppt_第21页
第21页 / 共66页
012届高考复习地理课件(福建用)必修1第1章__第3节地球的运动及其地理意义.ppt_第22页
第22页 / 共66页
012届高考复习地理课件(福建用)必修1第1章__第3节地球的运动及其地理意义.ppt_第23页
第23页 / 共66页
012届高考复习地理课件(福建用)必修1第1章__第3节地球的运动及其地理意义.ppt_第24页
第24页 / 共66页
012届高考复习地理课件(福建用)必修1第1章__第3节地球的运动及其地理意义.ppt_第25页
第25页 / 共66页
012届高考复习地理课件(福建用)必修1第1章__第3节地球的运动及其地理意义.ppt_第26页
第26页 / 共66页
012届高考复习地理课件(福建用)必修1第1章__第3节地球的运动及其地理意义.ppt_第27页
第27页 / 共66页
012届高考复习地理课件(福建用)必修1第1章__第3节地球的运动及其地理意义.ppt_第28页
第28页 / 共66页
012届高考复习地理课件(福建用)必修1第1章__第3节地球的运动及其地理意义.ppt_第29页
第29页 / 共66页
012届高考复习地理课件(福建用)必修1第1章__第3节地球的运动及其地理意义.ppt_第30页
第30页 / 共66页
012届高考复习地理课件(福建用)必修1第1章__第3节地球的运动及其地理意义.ppt_第31页
第31页 / 共66页
012届高考复习地理课件(福建用)必修1第1章__第3节地球的运动及其地理意义.ppt_第32页
第32页 / 共66页
012届高考复习地理课件(福建用)必修1第1章__第3节地球的运动及其地理意义.ppt_第33页
第33页 / 共66页
012届高考复习地理课件(福建用)必修1第1章__第3节地球的运动及其地理意义.ppt_第34页
第34页 / 共66页
012届高考复习地理课件(福建用)必修1第1章__第3节地球的运动及其地理意义.ppt_第35页
第35页 / 共66页
012届高考复习地理课件(福建用)必修1第1章__第3节地球的运动及其地理意义.ppt_第36页
第36页 / 共66页
012届高考复习地理课件(福建用)必修1第1章__第3节地球的运动及其地理意义.ppt_第37页
第37页 / 共66页
012届高考复习地理课件(福建用)必修1第1章__第3节地球的运动及其地理意义.ppt_第38页
第38页 / 共66页
012届高考复习地理课件(福建用)必修1第1章__第3节地球的运动及其地理意义.ppt_第39页
第39页 / 共66页
012届高考复习地理课件(福建用)必修1第1章__第3节地球的运动及其地理意义.ppt_第40页
第40页 / 共66页
012届高考复习地理课件(福建用)必修1第1章__第3节地球的运动及其地理意义.ppt_第41页
第41页 / 共66页
012届高考复习地理课件(福建用)必修1第1章__第3节地球的运动及其地理意义.ppt_第42页
第42页 / 共66页
012届高考复习地理课件(福建用)必修1第1章__第3节地球的运动及其地理意义.ppt_第43页
第43页 / 共66页
012届高考复习地理课件(福建用)必修1第1章__第3节地球的运动及其地理意义.ppt_第44页
第44页 / 共66页
012届高考复习地理课件(福建用)必修1第1章__第3节地球的运动及其地理意义.ppt_第45页
第45页 / 共66页
012届高考复习地理课件(福建用)必修1第1章__第3节地球的运动及其地理意义.ppt_第46页
第46页 / 共66页
012届高考复习地理课件(福建用)必修1第1章__第3节地球的运动及其地理意义.ppt_第47页
第47页 / 共66页
012届高考复习地理课件(福建用)必修1第1章__第3节地球的运动及其地理意义.ppt_第48页
第48页 / 共66页
012届高考复习地理课件(福建用)必修1第1章__第3节地球的运动及其地理意义.ppt_第49页
第49页 / 共66页
012届高考复习地理课件(福建用)必修1第1章__第3节地球的运动及其地理意义.ppt_第50页
第50页 / 共66页
012届高考复习地理课件(福建用)必修1第1章__第3节地球的运动及其地理意义.ppt_第51页
第51页 / 共66页
012届高考复习地理课件(福建用)必修1第1章__第3节地球的运动及其地理意义.ppt_第52页
第52页 / 共66页
012届高考复习地理课件(福建用)必修1第1章__第3节地球的运动及其地理意义.ppt_第53页
第53页 / 共66页
012届高考复习地理课件(福建用)必修1第1章__第3节地球的运动及其地理意义.ppt_第54页
第54页 / 共66页
012届高考复习地理课件(福建用)必修1第1章__第3节地球的运动及其地理意义.ppt_第55页
第55页 / 共66页
012届高考复习地理课件(福建用)必修1第1章__第3节地球的运动及其地理意义.ppt_第56页
第56页 / 共66页
012届高考复习地理课件(福建用)必修1第1章__第3节地球的运动及其地理意义.ppt_第57页
第57页 / 共66页
012届高考复习地理课件(福建用)必修1第1章__第3节地球的运动及其地理意义.ppt_第58页
第58页 / 共66页
012届高考复习地理课件(福建用)必修1第1章__第3节地球的运动及其地理意义.ppt_第59页
第59页 / 共66页
012届高考复习地理课件(福建用)必修1第1章__第3节地球的运动及其地理意义.ppt_第60页
第60页 / 共66页
012届高考复习地理课件(福建用)必修1第1章__第3节地球的运动及其地理意义.ppt_第61页
第61页 / 共66页
012届高考复习地理课件(福建用)必修1第1章__第3节地球的运动及其地理意义.ppt_第62页
第62页 / 共66页
012届高考复习地理课件(福建用)必修1第1章__第3节地球的运动及其地理意义.ppt_第63页
第63页 / 共66页
012届高考复习地理课件(福建用)必修1第1章__第3节地球的运动及其地理意义.ppt_第64页
第64页 / 共66页
012届高考复习地理课件(福建用)必修1第1章__第3节地球的运动及其地理意义.ppt_第65页
第65页 / 共66页
012届高考复习地理课件(福建用)必修1第1章__第3节地球的运动及其地理意义.ppt_第66页
第66页 / 共66页
亲,该文档总共6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必修1 第一章 行星地球 地球的运动及其地理意义第三节2考点1 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基本特征 运动形式自转公转概念绕地轴的旋转绕太阳的运动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俯视逆时针从南极上空俯视顺时针同左考点整合考点整合3运动形式自转公转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地轴的空间指向不变地轴空间指向运动周期现象周期1恒星日(23时56分4秒)1恒星年(365年6时9分10秒)1太阳日=24小时(昼夜更替现象周期)1回归年为365日5时48分46秒(直射点回归运动周期)4运动形式自转公转速度角速度除南北极点外,各地均为15/时(或1/4分)平均约1/天近日点快(1月初)远日点慢(7月初)线速度因纬度而异,自赤道向

2、两极递减平均约30千米/秒关系关系地球自转的平面(赤道面)与公转轨道平面(黄道面)目前存在2326的交角(黄赤交角)5(2011 安徽省育英高中高三第一次月考)下图是地球公转的轨道,图中甲、乙、丙、丁将轨道均分成四等份,读图回答(1)(3)题。例1例16(1)地球在公转轨道上运动所用时间最多的一段是()A甲乙 B乙丙C丙丁 D丁甲(2)2009年7月22日发生日全食,此时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位置距甲、乙、丙、丁四点最近的是()A甲点 B乙点C丙点 D丁点CD7(3)当地球在公转轨道上位于P点时()A合肥太阳高度达一年最大值B我国长江中下游进入梅雨季节C北半球昼短夜长,昼渐长D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C8

3、第(1)题,由图可知此时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1月初),与之相对的为远日点附近(7月初)。丙丁经过远日点,地球公转速度最慢,所用时间最多。第(2)题,按照地球公转方向,丁点在远日点(7月初)过后,故7月22日发生日全食时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位置距丁点最近。第(3)题,P点在1月初过后1个多月,所以北半球昼短夜长,昼渐长。9【规律技巧总结】(1)地球的公转轨道不是正圆,而是一个接近正圆的椭圆。地球在每年的1月初到达近日点,速度(公转角速度和线速度)最快;每年的7月初到达远日点,速度最慢。10(2)明确黄赤交角的几个关系:地轴与黄道平面的夹角和黄赤交角是互余的关系。明确黄赤交角的大小与回归线的度数与极圈

4、度数的关系:即黄赤交角的度数与回归线的度数相等,与极圈的度数互余。11黄赤交角是地球上产生昼夜长短与太阳高度季节变化现象的根本原因。黄赤交角的变化,将导致地球上昼夜长短与太阳高度变化幅度大小的变化。因此,黄赤交角大,昼夜长短与太阳高度变化幅度大;黄赤交角小,昼夜长短与太阳高度变化幅度小(赤道上昼夜长短不变)。当黄赤交角为零,地球上就没有昼夜长短与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了。12(3)理解昼夜长短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对北半球而言:冬至到第二年的夏至,昼变长,夜变短;夏至到冬至,昼变短,夜变长。而白天越长,日出时间就越早,白天越短,日出时间就越迟。13下图是地球表面自转线速度等值线分布图。据图回答(1)(

5、3)题。(1)图中区域大部分位于()A.北半球中纬度B.北半球低纬度C.南半球中纬度D.南半球低纬度变式训练1变式训练1变式训练1A 14(2)图中a、b两点纬度相同,但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明显不同,原因是()A.a点地势高,自转线速度大B.b点地势低,自转线速度大C.a点地势低,自转线速度大D.b点地势高,自转线速度大A 15(3)调查资料显示,c点降水量远比d点多,原因可能是()A.c点位于夏季风的迎风坡B.c点位于中纬西风的迎风坡C.c点位于信风的迎风坡D.c点气温高,多对流雨B 16(1)图中线速度由南向北减小,故知其处于北半球,再根据图中的数值范围可知其处于中纬度。(2)同纬度海拔越高,

6、自转线速度越大。图中a点的线速度比同纬度其他地区大,故可知a点的海拔较高。(3)根据(1)(2)可知,c处在中纬西风的迎风坡地带,故降水较多。17考点2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1)昼弧、夜弧与昼夜长短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时(3月21日9月23日)的三种不同视角。18由以上三种视图,可以总结晨昏线与昼夜长短的关系:由于晨昏线把纬线分成昼弧和夜弧两部分,晨昏线的摆动导致昼弧和夜弧的增加或缩短,导致昼夜长短的变化。当晨昏线离开极点时,极点周围出现极昼或极夜,其范围为与晨昏线相切的那条纬线到极点。19晨昏线把所有经过的纬线分割成昼弧和夜弧,昼弧弧度数越大,表示该地白昼越长;南北半球度数相同的两条纬线,北半

7、球昼长等于南半球的夜长,北半球夜长等于南半球的昼长。20(2)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时期(北半球)北半球赤道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昼夜等长昼短夜长春秋分昼夜等长昼夜等长冬半年昼短夜长昼长夜短21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22昼夜长短变化与直射点之间的关系: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哪个半球的极点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的回归线上,哪个半球的各地白昼时间达到最长,出现极昼现象的范围达到最大;另一半球各地的黑夜时间达到最长,出现极夜现象的范围达到最大。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哪个半球昼渐长、夜渐短。2320W和160E经线是东、西半球分界线。下图中甲、丙在晨线

8、上,此时地球位于远日点附近。回答(1)(3)题。例2例224(1)该 时 刻 太 阳 直 射 点 的 位 置在(南北半球、东西半球)。(2)对图中此时甲、乙、丙、丁各地情况叙述正确的是()A.甲地白昼时间比乙地短B.甲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可达90C.各地夜长乙丙丁D.各地日出的先后顺序是甲、乙、丙北半球、西半球C25(3)此时,下列各地情况可信的是()A.郑州市(约35N,114E)的中学生正在上学路上B.巴西正处于一年中的高温季节C.雅库茨克(约62N,130E)已是白昼D.澳大利亚某地房屋朝北窗户阳光射入室内面积接近一年中最小值C26第(1)题,本图北半球昼长夜短,所以直射点在北半球。此时晨线

9、、160E与赤道交于同一点,而赤道上始终昼夜平分(理论上永远是6点日出),直射点的地方时为12点(在6点以东90度的地方),所以直射点的经度是110W(160E以东90度处),由此得出直射点在西半球。27第(2)题涉及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日出先后顺序三方面的问题。从日照图上可以看出晨线以东是白昼,越往北白昼时间越长,黑夜越短。所以A与C选项是否正确,只需进一步判断甲、乙、丙、丁的南北关系即可。甲的纬度为25度,所以正午太阳高度角不可能达到90度。白天越长,日出越早,所以各地日出的先后顺序是先甲、丙同时日出,再乙日出。28第(3)题涉及昼夜、季节、太阳光线倾斜程度的判断等三方面的问题。根据1

10、60E的地方时为6点,可以推理出114E的地方时为2点56分(相差46度,时差为3个小时4分钟),郑州市的中学生不可能正在上学路上。同理:此时130E处的地方时为4点,处于62N的雅库茨克,在远日点(7月初)这段时间已经是白昼了(因为62N在6月22日,即夏至日,2点多就已经日出)。7月初巴西已经进入冬季。此时南半球澳大利亚某地房屋朝北的窗户,阳光是以很倾斜的角度射入室内的,所以此时阳光射入室内的面积是一年中比较大的值。29【规律技巧总结】(1)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在哪一个半球,太阳直射在哪一个半球,哪一个半球即昼长夜短。(2)判断太阳直射在东西半球的哪一个半球,要根据经度来推理,而经度又可以通过

11、时间来确定。太阳直射点的时间(地方时)一定是12时,而每相差1小时,经度差为15。(3)只有南北回归线及其之间才有太阳直射(正午太阳高度角为90度)的机会。(4)阳光射入室内的面积与太阳高度角呈负相关。30(2010巢湖市一模)下图A和图B表示同一时刻地球上两区域昼夜分布情况,读图完成下列问题。变式训练2变式训练2变式训练231(1)图示时刻,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2)此 日,Q、P 两 地 的 夜 长 大 小 关 系是,合肥的昼长约为。(3)图中Q地位于合肥的 方向。(4)图示季节,是我国去(填字母)科学考察最佳时期。A长城站 B中山站C黄河站 D昆仑站20N 139WQ地夜长大于P地

12、夜长13小时52分钟东南C32解答此题的关键是从图中获取正确信息。图中阴影表示黑夜,晨昏线与70S相切于Q点且70S以南出现极夜,故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为20N;139W大部分平分昼半球即139W地方时为12时,太阳直射点的经度为139W。此日,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Q比P纬度高,故Q地夜长大于P地夜长。33此 时 合 肥 在 晨 线 上(正 值 日 出),由139W地方时为12时,可算出117E地方时为5时04分,由此可计算出合肥的昼长约为13小时52分钟。Q地与合肥的经度差大于180,从东西方向看,Q地位于合肥的东方,就南北方向看,Q地位于合肥的南方,故Q地位于合肥的东南方。图

13、示季节是北半球夏季,是我国到北极黄河站进行科学考察最佳时期。34考点3 时间计算和日期确定(1)时区和区时时区:全球按经度分成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如图所示)。3536区时:每个时区统一用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经线与中央经线。某时区中央经线的度数为15的整数倍,如东8区的中央经线为158=120E。北京时间即指东8区的区时(或120E的地方时)。37(2)地方时的计算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1两地经度差公式中加减号的选用条件:如果所求地方时的某地在已知地点的东边,用加号;在已知地点的西边,用减号。经度差的计算:两地在0经线的同侧,则两地的经度数相减;两地在0经线的两侧,则将两地

14、的经度数相加。计算地方时的步骤:a.确定两地的经度差;b.确定两地的东西方向;c.确定两地中一地的地方时;d.代入公式计算。38(3)区时的计算确定时区:若题目中只有某地点经度,必须先判断出该经度所处的时区。方法是:已知经度15,若余数小于7.5,则商的整数为时区数;若余数大于7.5,则商的整数加1为时区数。求时区差:若两地同为东时区或西时区,则时区数相减;若两地分别属于东、西时区,则时区数相加。39求区时:根据东早西迟的原则,采用知西求东加时区差,知东求西减时区差的方法。注意问题:a.日界线两侧的日期变化;b.因一天为24小时,区时计算结果若大于24小时,则为第二天,该数值减去24小时,原日

15、期加一天,即为所求时间;若区时小于0,则为前一天,需用24小时减去所得数的绝对值,原日期减一天,即为所求时间。40(4)日期范围的确定首先清楚国际规定的日界线180经线(原则上)。该线在图中经常应用,是非常重要的一条线。实际日界线。实际日界线与180经线并不重合,有三个弯曲。在做题时一定要注意是过日界线,还是过180经线,过180经线日期不一定变化。41明确地球上今日与昨日的分界线共有两条:一条是人为规定的国际日期变更线(理论上是180经线),简称日界线,它是固定不变的;另一条则是地方时为0时(或24时)的经线,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地方时为0时的日界线也就不停地自东向西移动,其速度为大

16、约每小时向西移15个经度。因为日界线是新的一天的起点,所以180经线(向西)0时经线之间的地区为新的一天,0时经线(向西)180经线之间的地区为旧的一天,且新旧两天的范围大小随着地球自转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有以下规律:42a.当零时所在经线与零度经线重合时,全球平分成两个日期。b.当零时所在经线与180经线重合时,全球属于同一日期。c.当零时所在经线在东经度范围内时,地球上新的一天的范围小于旧的一天。d.当零时所在经线在西经度范围内时,地球上新的一天的范围大于旧的一天。因此,从题中所给有效信息中找出180经线和零时经线是处理此类问题的关键。43读下图,图中B点所在的经线经度为0度,图中弧线CD为

17、晨昏线,据此回答下列各题:例3例344(1)此时格林尼治时间是点。(2)此图表示的日期是月日前后的阳光照射图。(3)此 时 与 北 京 同 一 日 期 的 地 区 共 跨了个时区。(4)此时以和为界将地球分为两天。(5)此时A点在(晨、昏)线上,此时此刻A点的太阳高度是度。15122221180135E0晨45图中太阳直射点直射在E点所在的经线上(45W,西三区的中央经线),所以格林尼治时间(0经线的地方时)为15时;图中整个南极圈内出现了极昼现象,所以此时是12月22日;通过读图可知:与E点所在的经线相反的那一条经线(135E)的地方时为0时(24时),所以此时全球以135E和180为46界

18、,分为前后两天,北京(116E),或其所在的时区的中央经线120E处在日期更长的这一天的范围(由180向东到135E,315,21个时区);A点在晨昏线上,所以它的太阳高度为0度,它正要由黑夜进入白天,所以它在晨线上。47【规律技巧总结】解答本类题要领会以下两个问题:(1)地方时和区时的概念及计算方法。(2)昨天和今天的区分:昨天和今天的区分有两个标准:一个是同一地点从时间上分,以24点为分界,24点之前是昨天,过了24点是今天;另一个区分就是日界线,不管某地的地方时是多少,但只要是在日界线的两侧,就属于不同一天。简单地讲,昨天和今天的界线有两条:180度经线和地方时为24点(或0点)的经线。

19、48(2011安师大附中一模)右图中MON表示晨昏线,阴影部分表示6日,非阴影部分与阴影部分的日期不同,据图回答:此时北京时间为()A6日12时B7日12时C6日24时D5日12时变式训练3变式训练3变式训练3B49图中阴影部分表示6日,非阴影部分与阴影部分的日期不同,OP与OQ为日期的分界线,其中一条为180经线,另一条为地方时为0:00的经线。由于图中MON表示晨昏线,则OP或为昼半球中央经线(地方时12:00)或为夜半球中央经线(地方时0:00),若OP为12:00,则OQ为4:00不合题意,故OP地方时是0:00,则OQ为180经线,OP为60W,非阴影部分为7日,此时北京时间为7日1

20、2时。50考点4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及计算(1)同时间不同地点:太阳直射点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为90,从直射点向南北两侧正午太阳高度角逐渐减小。从下图中我们可以看出A点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是90,是图中所有点中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的,可见同时间不同纬度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小只与当地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的距离有关。51(2)不同时间同一地点:正午太阳高度角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变化(以北半球为例)。52春秋分: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角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对于北回归线以北的某点A,其正午太阳高度角为S1AB。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角从北回归线向两侧递减,这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

21、阳高度达到全年最大值,南半球达到全年最小值。某点A正午太阳高度角为S2AB。53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角从南回归线向两侧递减,这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全年最大值,北半球达到全年最小值。某点A正午太阳高度角为S3AB。显然S2ABS1ABS3AB,也即对于北回归线以北的某点A,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而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好相反。54(3)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计算公式:某地的正午太阳高度=90-(所求地的地理纬度与当日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之间的差值)。即H=90-|。注意:如果所求地与当日太阳直射点在同一个半球上(南半球或北半球),则当

22、日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取负值;如果在不同一个半球上,则取正值。55(2011安徽百校论坛高三第一次联考)读北半球某地在二分二至日的太阳高度变化示意图,回答(1)(2)题。例4例456(1)当夏至日该地太阳高度为最大时,下列有关我国长城站(6213S,5858W)和黄河站(7855N,1156E)的叙述,正确的是()A黄河站出现极昼现象 B长城站出现极夜现象 C黄河站此时太阳高度为一日中最大 D长城站此时日影朝向正北方向 A 57(2)如果黄赤交角为Q,那么M和N的差值为()A1,2Q BQ C3,2Q D2QB 58第(1)题,由北半球某地二分二至日的太阳高度变化示意图可知此地夏至与春秋分正午太

23、阳高度相等,即该地与北回归线的纬度差和与赤道的纬度差相等,由此可判断该地介于北回归线与赤道正中间即1143N。春秋分日该地日出时为国际标准时10:00,而该地地方时为6:00,此地经度为60W。当夏至日该地太阳高度为最大时(60W为正午12:00),黄河站出现极昼现象,长城站在南极圈外,无极夜现象;此时黄河站早已过正午,黄河站此时太阳高度不是一日中最大;长城站此时日影是朝向正南偏东方向。A 59第(2)题,M为该地夏至与春秋分正午太阳高度,N为该地冬至正午太阳高度,而该地纬度为Q,2N,通过计算可知M和N的差值等于黄赤交角。60【规律技巧总结】本题通过一幅太阳高度的全天变化情况及日出日落时间示

24、意图,让同学们理解全天太阳高度的大小变化与纬度、日出的关系。(1)极点上一天中的太阳高度不变;(2)直射点直射在哪一条纬线,哪一条纬线的正午太阳高度就为90;(3)赤道上永远是6点日出,18点日落;(4)出现极昼现象的地区,体现在0时日出,24时日落。熟悉以上几条规律,就不难得出正确的结论了。61下面是某地冬至日(12月22日)太阳高度变化曲线图,读图回答(1)(2)题。变式训练4变式训练4变式训练462(1)该地的经纬度是()A76S,120W B66.5S,120E C86S,120E D80.5S,120W (2)图中X的数据是()A32 B33 C32.5 D33.5 D B 63该地

25、冬至日太阳高度最小值大于0,说明该地位于南极圈内。太阳高度最小值为14,可以推算该地的地理纬度为66.51480.5S,太阳高度最大值时该地地方时12时,世界标准时(0经线的地方时)是20时,可知该地经度为120W。该地正午太阳高度X9080.523.533。64(2010安徽)11月22日,某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在观测房屋采光状况时,发现甲楼阴影恰好遮住乙楼三层中部(如图9所示),在甲楼顶层GPS测得纬度为31.8366、经度为117.2179、高程为96m。完成2930题。6529.隔25小时再次观测时,甲楼阴影可遮挡乙楼()A二层西部B四层东部C五层西部D七层东部30.此后一个月内()A法国进入冷饮畅销期B广东省进入雨季C澳大利亚播种冬小麦D云南省昼短夜长B D 66【解题思路】第29题,从图示可以看出测量时影子位于正北方向,说明此时为当地正午,并且该地位于直射点以北。隔25小时后为次日13时,太阳直射点进一步向南移动,太阳高度角进一步减小,影子会变长,由三楼到达四楼;13时太阳位于西南方向,影子偏向东北。因此,答案为B项。第30题,11月22日至12月22日北半球各地均昼短夜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