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月18日周测(范围:必修三第一单元)出题人:刘丽杰一、选择题1韩非子集法家思想之大成,又吸收道家思想,将法家理论系统化。“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的这一思想中蕴含的道家学说是 A齐物观 B无为而治 C崇尚自然 D道是世界之本2孔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孟子曰:“如欲乎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这反映当时的儒者A适应社会转型之努力 B经世济民的担当精神C重构礼乐纲常的愿望 D不受重用的愤懑之情3有学者将左传中的516个人按30年为一个单位进行分组研究,共分成17组,他发现春秋未结束,卿大夫群体的数量和重
2、要性就开始下降。虽然前面7组没有提到士,后来每组士的数量也不多,但士占总人数的比重却呈上升趋势。该学者的发现反映了这一时期A中央集权体制渐趋形成 B各阶层文化交流日益频繁C政治权力向士阶层转移 D卿大夫和士矛盾不可调和4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孟子提倡“德治”“仁政”,墨子倡导“非攻”“尚贤”,庄子提出“无为而治”,韩非主张法、术、势三者相结合。他们共同的着眼点在于A创建全新思想体系 B顺应时代变革潮流 C谋划政治统治策略 D争夺思想学术阵地5孔子编订的鲁国编年史春秋始于鲁隐公元年,开篇第一句是:“元年春,王正月。”“王”即周天子。对孔子这样的书写,理解正确的是A诸侯国大多认可周天
3、子统一纪年 B表达了尊崇周天子的大一统思想C体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要求 D反映春秋时期王室衰微礼崩乐坏61947年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写道“孔子是文雅的君子,墨子是战斗的传教士”,这种认识主要基于:A二者对待周礼的态度 B当时政治形势的需要C孔、墨的生活背景差异 D思想是否顺应社会发展7“夫大块(自然)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生者,乃所以善死也。”先秦时期表现出善生乐死的超然态度,主张薄葬的学派应该是A道家 B墨家 C儒家 D法家8先秦诸子百家中,道家讲天道,墨家信鬼神,他们都不讲天命,儒家则讲人道,信天命,不信鬼神;道家无为而无求,墨家有为而有求,儒家有为而无求。据此
4、可知,与其他思想流派相比,儒家思想A重视天人关系的研究 B与墨家思想可以互补C有较强道义和责任感 D蕴含了早期民本思想9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正统,为此采取了很多措施,其中最有利于打破贵族官僚世代为官陈规的是A起用儒学家参政 B将儒家经典规定为教科书 C兴办太学 D将儒学推广到地方郡县10为了强调和倡导忠君,汉代经学提出了“家国同构”理论,也就是把君臣关系等同于父子关系。所谓“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这说明A“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B宗法血缘观念的强化C小农经济模式的巩固 D儒家主流地位的确立11下表(据哈佛中国史宋的转型制表)反映宋代科举考试制度不断完善,竞争日趋激烈,对考
5、试通过名额有严格限制。这一现象说明时间州试录取率1106年3%1190年1.3%13世纪1%A考试内容限于程朱理学 B考试人数逐年下降 C社会矛盾必将日趋尖锐 D精英教育不断强化12清华大学教授刘桂生指出,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用意只在于确立儒学在官学与朝廷政治中的地位,不许其他学派分沾。读书人若要研究,尽可自便,只是不能用来猎取功名富贵。他认为汉代A推行独尊一统的文化政策 B中央的权威遭到严重挑战C包容诸子百家的学术思想 D百家争鸣具有强大生命力13下表先秦秦汉思想家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据此可知观点出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庄子达生
6、“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春秋繁露深察名号A思想家都有维护君主专制愿望 B儒道两派的思想主张基本一致C古人已经注意到环境污染问题 D天人合一思想的大致形成过程14清末学者皮锡瑞在经学历史中写道:(西汉)武、宣之间,经学大昌以禹贡治河,以洪范察变,以春秋决狱,以三百五篇当谏书,治一经得一经之益也。由材料可知A西汉儒学具有经世致用的作用 B武帝确定“五经”前儒学杂乱C西汉儒者治经学重在阐发义理 D武帝实行“独尊儒术”的政策15汉武帝时期,官员审判案件时如果没有法律明文规定,可以将诗、书、礼、易、乐、春秋等经义作为判案依据,史称“春秋决狱”。这说明A“六经”收录大量法律文献 B儒家伦理成为治国的重要依
7、据C汉武帝推崇依法治国的理念 D汉代司法审判充满了人文色彩16据统计,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绅墓葬中的墓志署名多以世家大族的籍贯族源地为主,到唐代官绅墓葬中的墓志署名绝大部分只写官衔。墓志署名的变化反映了A宗法意识的淡薄 B考试入仕的开始 C三省六部制的影响 D特权垄断的削弱17古代某位思想家曾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这段话主要阐明的是A政治统一需要思想统一 B法度严明利于统一C维护儒家思想正统地位 D大一统是历史规律18下图是南宋理宗宝祐四年录取的进士出身统计数据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8、科举制度结束贵族体制 B选官推动社会阶层流动C南宋时科举制走向成熟 D考试成为做官必经之路19汉代,尽管帝王在“罪己诏”中罗列了诸多罪责,并反复强调“万方有罪,在予一人”,但他们永远不会引咎辞职或将皇位禅让给别人。帝王的“罪己诏”实质是A天人感应思想的反映 B加强君主专制的工具C体现民本的治国原则 D加强中央集权的工具20宋代,由理学家撰写的乡约是很多士人用儒家思想教化乡民的重要工具。明清时期,地方官广泛推行乡约制度,宣讲皇帝的“圣谕”成为乡约的重要内容。这反映出明清时期A皇权借助儒学进一步扩张 B国家权力全面深入了基层社会C理学逐渐成为了官方哲学 D儒学丧失了社会道德教化功能21南宋理宗赵昀
9、推荐道书太上感应篇,使该书宣扬的宗法性伦理道德以宗教方式普及民间,同时也加速了儒道之间的融合。这说明南宋时期A儒家思想已趋向宗教化 B道教思想成为主流思想C道教成为主要教化工具 D儒学正统地位更趋稳固22下表是唐宋节妇烈女对照表表中数据反映出A两宋妇女自给能力提高 B两宋时战乱仍频繁C两宋时儒学有了新发展 D二宋代妇女地位低下23表唐宋两朝节妇烈女对照表朝代统治年限节妇数烈女数节烈合计隋唐326322961两宋319152122274 表中数据的变化反映了此A隋唐时期经济繁荣与社会风气的开放 B隋唐统治者受儒家伦理纲常熏陶尚浅C宋代女性伦理植根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D儒学信仰的重建强化了社会伦理观
10、念2434岁的朱熹拜见宋孝宗,首次讲“格物致知”,说帝王之学,必须要先“格物致知”。晚年的朱熹,人都奏事,有人对他说,你喜欢讲“正心诚意”,但这是皇上最不爱听的,这次你就不要提了。朱熹很严肃地说:“我平生所学,就是这四个字,怎么能欺君呢?”这说明A当时理学尚未上升为“帝王之学” B理学有世俗化和排它性的特征C“正君心”和“致良知”本质相同 D“格物致知”是理学的哲学基础25司马迁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志向,司马光抱“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目的,成就史学巨篇。二人的治史理想体现古代传统史学特色是A考察变化与变通,经世致用 B尊帝王、尊圣贤、人本主义C纪传体通史体例,正式官修 D贵直书
11、斥“曲笔”,求真求实26明清时期,徽州木刻版画蓬勃发展,作品内容多为二十四孝图状元及第包公打龙袍昭君出塞等。这一现象反映了A程朱理学的传播 B地域性商帮的形成 C市民阶层的兴起 D活字印刷术的发展27宋明家具设计扬弃了隋唐壮美华丽的审美走向,崇尚简约内敛,讲求秩序和稳定,体现出一种工整而规范的美。宋明家具设计的价值取向折射出当时A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B理学已渗入日常生活C商品经济繁荣发展 D天理观念已深入人心28北宋儒者在硏读儒家经典时,改变了前代学者考据字音字义的研究重点,而着力于探求儒经的新意,以至“新义日增,旧说几废”。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宋代社会危机的日渐加深 B道教和佛教思想广为
12、传播C汉儒的纲常学说较为迂腐 D前人考据研究已比较完备29有学者指出,宋明理学的形成反映了知识分子希望“建构一种超越万物万象万事之上,包括皇权在内的一切的终极依据,可以笼罩并解释社会、自然与人类的真理”。该学者旨在强调理学思想体系庞大严密 具有干预政治的远大抱负深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 注重循序渐进的治学方法A B C D30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说:“知封建之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弊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日:不能。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据此可知顾炎武主张 A废弃分封制 B废除郡县制 C改革集权专制制度 D改革中央决策机制31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在本质上仍
13、是儒家的模式,但是在这一模式内部注入了时代的气息,是传统与时代、先验与经验的结合。下列与时代气息不符的是A经世致用 B摹古文风 C循天下之公 D工商皆本32明代散文家袁氏三兄弟认为:应当“言人之所欲言,言人之所不能言,言人之所不敢言”;著名戏剧家汤显祖在其四大戏剧中质疑政治权力的意义,同情妇女的社会处境。这反映了明代文学A追求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B出现了对传统伦理思想的反思C动摇男尊女卑的思想基础 D开始宣传民主自由的启蒙思想33朱之瑜(1600一1682年)称:“宋儒辨析毫厘,终不曾做得一事。”颜元(1635一1704年)认为:“程朱派头始终与尧舜孔孟无干,分毫无益于社稷生民,分毫无功于疆场
14、天地。”两人的本质意图是 A倡导经世致用的社会风气 B抨击程朱理学的空疏学风C对先秦儒家思想的扬弃 D宣扬儒家以民为本的思想34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都是共同治理天下的人。下列与黄宗羲观点相近的是A“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B“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C“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D“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35下图为南京博物院所藏的坤舆万国全图,据专家研究,这是四百多年以前根据利玛窦所绘世界地图舆地山海全图重新绘制的。坤舆万国全图在中国的传播A体现中国融
15、入世界的意愿 B冲击了传统的华夏中心观C推动了印刷术的进步完善 D成为明末启蒙思想的资源36明清时期旌表妇女贞洁,使得不能参与科举考试当官的女性,也有了光大门楣的机会。一些妇女较主动地选择了守寡一途,以使自己在家族家庭中获得较高的地位及财产的继承权。材料的主旨是A理学纲常开始成为束缚女性的枷锁 B贞节旌表制度有一定的社会基础C妇女的政治地位出现很大的提高 D君主专制的强化不利于社会的进步37明末,学术思想界弥漫着“束书不观,游谈无根”的空疏之风,于经世、治国之道毫不关心,“恁是天崩地陷,他也不管,只管讲学耳”。与这一思想背道而驰的是A儒学危机 B八股取士 C经世致用 D三教合一38黄仁宇的万历
16、十五年中说:“(李贽的学说)被认为缺乏前后一致的完整性。他的学说破坏性强,建设性弱,他没有创造一种思想体系去代替正统的教条。”李贽学说有如此局限的原因主要是A封建专制统治下的文化钳制 B李贽缺乏创造的决心和能力C社会不具备接受改造的条件 D没有出现可供他借鉴的思想39顾炎武批评王阳明心学是“清谈之流祸”,读书人“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终于导致明朝的灭亡。对上述顾炎武观点理解正确的是A心学导致人们道德沦丧 B心学使儒家丧失正统地位C心学的流弊是空谈误国 D心学背离理学的思想原则40据史料记载,徐光启在西学东渐之前即运用数学语言和擅
17、长实证研究;顾炎武开始区分天下与国家的概念;王夫之阐明了物质不灭论、能量守恒论、进化史观、文化中心多元论等唯物主义思想;黄宗羲开辟了民主主义政治理念的先路。这说明,明清时期A王朝权力渐趋衰落 B传统科技停滞不前 C近代化倾向已出现 D农耕经济高度繁荣二、材料分析题4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理学家将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约束带有自我色彩、个人色彩的情感欲求。应该看到,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张岱年、方立克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二:如果一种思想
18、成为拥有权力的意识形态而笼罩一切,这时,会有一些空洞的套话反复,这些话语不仅会常常写在书里而且会成为背诵的教条,甚至当作生活的金科玉律我曾经相当注意明代和清朝初期,皇权运用普遍主义的真理观念对思想的垄断和遏制。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导论思想史的写法(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宋代使理学成为“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的集大成者是谁?理学对后世产生了哪些“至深至巨”的影响?(2)据材料二概括明淸之际中国思想界存在的问题,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时期儒学新发展的表现。2019.4.18历史 参考答案1A【解析】【详解】材料大意为,法令该制裁的,智者不能逃避,勇者不敢抗争。惩罚罪过不回避大臣,奖赏功劳不漏掉平
19、民。这句话体现了法家惩罚和奖赏一视同仁,即“法不阿贵”的思想,蕴含了道家的齐物观,故A正确;无为而治本意并不是不为,是不过多的干预、充分发挥民众自我能动性,适于统治者,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B;C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D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2B【解析】【详解】材料侧重体现的是孔子和孟子的社会责任感,并未涉及到社会转型,也未体现孔孟不受重用的愤懑之情,故AD错误。材料中孔子的大意是如果有人用我治理国家一年便可以搞出个样子,三年就一定会有成效。孟子大意是平治天下这样的大任,如今这世上除了我,还能有谁?这体现出作者的胸怀大志一心想要平治天下的伟大抱负,故选B。重构礼乐纲常是董仲舒提出的,为汉武帝
20、所采用,故C错误。【点睛】材料式选择题要把握住材料的中心,对材料的理解要注意几个原则:一是全面性,不要断章取义,也不能以偏代全,二是准确性,不要曲解材料的原意,对选项的理解要注意是否符合史实;是否与材料相关;是否体现材料的中心。3C【解析】【详解】由材料“卿大夫群体的数量和重要性就开始下降”“但士占总人数的比重却呈上升趋势”可知,士阶层力量壮大,政治权力正向士阶层转移,故选C。材料并未涉及中央集权,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各阶层的文化交流,排除B;材料并未涉及卿大夫和士的矛盾,排除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卿大夫群体的数量和重要性就开始下降”“但士占总人数的比重却呈上升趋势”,考查学生
21、材料解读和运用的能力。4C【解析】【详解】材料提及的孟子、墨子、庄子和韩非子都是为统治者筹谋划策提供统治方案,C项符合题意,正确。孟子的言论是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并非创新,A项排除。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是变革统一,只有韩非子的思想顺应时代潮流,B项排除。D项是其学术目的,不符合题意中的共同点,排除。【点睛】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5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对孔子政治思想的掌握。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在政治上希望维护周礼周制。孔子编春秋以周王纪年,说明其以周王为正统,即希望维护周朝的政治统治秩序,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其他诸侯国的纪年情况
22、,而且各诸侯国也并非均采用周天子的统一纪年,排除A项。当时中国尚未形成中央集权,排除C项。春秋时期王室衰微礼崩乐坏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D项。【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首先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维护周礼。然后根据材料提取信息:孔子编春秋以周王纪年。两者结合可以推论得出孔子尊崇周天子的大一统思想。其他三项,可以调动所学知识,运用对比推理的方法,均可排除。错选ACD三项说明学生没有掌握基础知识,无法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6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主张克己复礼,来维护周朝的等级制度;墨子主张兼爱,是无差别的爱一切,是对周朝等级制度的否定,A选项
23、符合题意。孔子和墨子都生活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的时代背景之下,B选项排除。孔、墨的生活背景差异的说法与材料无关,C选项排除。孔子和墨子的主张都是针对社会现状提出的改造的措施,D选项排除。【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百家争鸣,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结合孔子和墨子的主张即可得出答案。7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道家主张善生乐死的超然态度和薄葬,A选项符合题意。墨家主张薄葬,但是和善生乐死的超然态度无关,B选项排除。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政和民本思想,与材料无关,C选项排除。法家主张加强中央集权,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百家争鸣,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
24、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结合各派思想主张即可得出答案。8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儒家“讲人道,信天命,不信鬼神”和“有为而无求”,说明儒家从社会实际出发,以入世的态度解决社会现实问题,有为无求则说明有较强的道义和责任感,故C项正确;材料中的信息反映不出诸子百家对天人关系的研究,故A项错误;墨家信鬼神,儒家不信鬼神可见二者思想截然不同,故B项错误;材料只是体现儒家讲人道,并没有提到儒家重民轻天或者民贵君轻的早期民本思想,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题干以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为切入点,考查先秦儒家思想的特点。先秦儒家思想主要是孔子和孟子的儒家思想,
25、以仁为核心,宣传有差别的泛爱思想,体现了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道义感。9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结合所学可知,兴办太学使非贵族官僚家庭的子弟也可以凭太学资格做官,对打破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最有利。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起用儒学家参政有助于进一步传播儒学,与打破贵族官僚世代为官陈规没有直接关系;B选项错误,将儒家经典规定为教科书便于进一步强化对儒学的独尊地位,与打破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没有直接关系;D选项错误,将儒学推广到地方郡县可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与打破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没有直接关系。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10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为了强调和倡导忠君,
26、汉代经学提出了家国同构理论,也就是把君臣关系等同于父子关系。所谓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选官注重忠孝节义,说明儒家主流地位的确立。故答案为D项。A项,材料没有体现出“大一统”局面的形成,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宗法血缘观念的强化,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小农经济模式的巩固与否,排除。【点睛】表明类选择题是高考中相对稳定的题型,该类选择题主要借用了“表明”或“说明”、“反映”、“旨在”、“体现”一词“相当肯定地显示”的含义。它要求考生获取材料中比较确切的信息,重点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试题的题干部分一般描述历史现象,考生需要根据所学知识,用简洁的语言准确、清楚地概括现象背后的历
27、史结论。一般解题步骤有三步,第一步:概括材料的主体信息;第二步:联系选项,进行“等价转换”。“等价转换”是指第一步概括出的主体信息要与选项完全匹配;第三步:检验其他选项的正确性。11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宋代科举考试不断完善,竞争日趋激烈,对考试通过名额有严格限制”并结合表格中的数据变化可知,州试录取率逐年降低,由此推出:选拔人才越来越苛刻,水平提高,精英教育不断强化。故答案为D项。ABC项,材料没有反映考试内容、考试人数、社会矛盾方面的问题,此三项均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点睛】图表题的解答应该充分注意图表的时间范围和数据变化规律,提取有效信息,然后按照题意要求,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选
28、项,排除与图表不符的选项。由此启示我们,平时要养成图文并重的学习习惯,特别是学会从图表中提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12C【解析】【详解】从材料可知,刘桂生认为汉武帝的用意是确立儒学的官学地位,其它学派思想读书人可以研究,故C项正确。独尊一统的文化政策不是刘桂生的观点,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中央的权威遭到挑战,故B项错误。材料“儒学是官学,不许其他学派分沾”可知,当时没有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故D项错误。所以选C。13D【解析】【详解】老子强调万事都要遵循法则,不能违背;庄子认为人是天地自然的一部分;董仲舒认为天、人之间存在一种神秘的联系,天主宰人事,人的行为也能感动天。三者都突出了人对自然的顺应与
29、和谐。故答案为D项。道家的思想在西汉时经董仲舒改造后成为新儒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但不代表两者思想主张基本一致,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古人在当时是否已经注意到具体的环境污染问题,排除C项;君主专制的形成和发展以秦朝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为起点,老子和庄子生活的时代还没有产生,排除A项。14A【解析】【详解】根据“以禹贡治河,以洪范察变,以春秋决狱,以三百五篇当谏书,治一经得一经之益”可知材料重在强调儒学发挥着对社会发展有利的作用,不是重在阐发义理,故A项正确,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儒学的发展,故B项排除;材料未体现儒学的独尊地位,故D项错误。【点睛】“以禹贡治河,以洪范察变,以春秋决狱,以三
30、百五篇当谏书,治一经得一经之益”关键信息。15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汉代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确立的影响。依据材料可知,汉武帝时期将儒家思想引入司法审判,成为司法审判的重要依据,说明儒家伦理成为治国的重要依据,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六经”是儒家经典,并未收录法律文献;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儒家思想对司法审判的影响,不是依法治国;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汉代司法审判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不是人文色彩。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16D【解析】【详解】从题目可知,墓志署名由魏晋南北朝时的世家大族的籍贯族源地转变为唐代官衔,这说明门阀士族势力的逐渐衰落,特权垄断亦受削弱,故D项正确。题目强调的是墓志署
31、名内容的变化,而不是宗法意识的淡薄,故A项错误。考试入仕从隋朝开始,而不是唐代,故B项错误。三省六部制是君主专制加强的表现,与题目无关,故C项错误。所以选D。17A【解析】【详解】从题目“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可知,这位思想家主张国家统一,而国家统一则需要统一思想,故A项正确。题目重在强调思想统一促进政治统一,法度严明有利于统治,故B项错误。这有助于儒家思想成为正统,而不是维护儒家思想正统地位,故C项错误。大一统是大家认可的准则,而不是历史规律,故D项错误。所以选A。18B【解析】【详解】从科举制的录取来看,三代不士者占重要部
32、分,说明科举制有利于削弱贵族体制,排除A;通过材料看出,中进士的人有很多是出身低微,原来无官职的人士后代,他们中进士,改变了他们原有的社会阶级阶层,故选B;材料没有比较科举制成熟的信息,排除C;科举制是做官的重要途径但不是必经之路,排除D。19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罪己诏”中帝王将国家灾异之变归咎于自身,侧面反映了君主代天意行事,塑造以上天意旨以规范律己的统治者形象,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故B项正确。A项,题干反映了天人感应思想,但并未阐明材料实质,排除。C项,材料中未体现君民关系,排除。D项,汉代帝王“罪己诏”旨在加强君主专制,而非中央集权,排除。20A【解析】【详解】乡约
33、是利用理学思想教化乡民的工具,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由地方官推行,并把宣讲皇帝圣谕作为主要内容,这一变化是皇权借助乡约向基层社会扩张够正确选项为A;官方推行乡约,宣讲圣谕虽然反映了国家对基层社会管控能力的加强,但据此认为,国家权力全面深入到基层社会,则属于对历史现象的过度解释,排除B;南宋后期,确立了理学官方哲学的地位,排除C;材料所示变化实际上是儒学士人自发的社会教化被官方化,成为宣扬国家意志的工具,而儒学本身也是当时的官方意识形态,所以这一变化实际上有利于促进儒学的传播,排除D。21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宗法性伦理道德以宗教方式普及民间”反映了儒道思想的融合,发展了儒学,从而儒家思想地
34、位的稳固,故D项正确;儒家思想趋向宗教化的表述不符合历史事实,排除A;从西汉武帝时期开始,儒家思想就占据主流思想地位,排除B;道教成为主要教化工具表述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C。【点睛】“宗法性伦理道德以宗教方式普及民间”是关键信息。22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两宋时期的节妇、烈女数明显超过隋唐,这主要和理学家提倡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主张有关,体现的是对人欲的扼杀,C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不能得出两宋妇女自给能力提高的结论,A选项排除。两宋时战乱仍频繁与材料无关,B选项排除。材料不能得出两宋妇女地位低下的结论,D选项排除。【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
35、关知识的准确把握。理学强调的是“存天理,灭人欲”,通过节妇、烈女的表彰进而求得所谓的“理”。23D【解析】【详解】从表中可知,两宋时期节妇数、烈女数呈上升趋势,联系所学知识可知,造成材料中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宋明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表明儒学信仰的重建强化了社会伦理观念。故答案为D项。A项,隋唐时期经济繁荣与社会风气的开放不是材料主旨,排除;B项,隋唐、宋代统治者受儒家伦理纲常熏陶的深浅程度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宋代女性伦理植根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点睛】图表题的解答应该充分注意图表的时间范围和数据变化规律,提取有效信息,然后按照题意要求,
36、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选项,排除与图表不符的选项。由此启示我们,平时要养成图文并重的学习习惯,特别是学会从图表中提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24A【解析】【详解】由材料“你喜欢讲正心诚意,但这是皇上最不爱听的”可知,朱熹的主张在当时并未被采纳,理学尚未上升为“帝王之学”,理学成为官方哲学是在朱熹死后,故选A。材料并未强调理学的特征,排除B;“正君心”和“致良知”本质相同说法是正确的,但材料未涉及“致良知”,排除C;格物致知是理学的治学方法,而非哲学基础,排除D。25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通古今之变、考当今之得失”可知司马迁、司马光二人均以博古通今、鉴借古人教训为治史思想,故A项符合题意。B项,材料
37、未体现尊帝尊圣的思想,排除。C项,资治通鉴为编年史著作,排除。D项,材料反映了史学引古为鉴的功用,而非直言时弊求真求实的精神,故排除。26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十四孝图中主要强调“孝”等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内容,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包公打龙袍通过故事情节体现了忠孝的观念;昭君出塞通过歌颂昭君为了汉匈两族的边疆安宁和百姓免遭战争之苦而远嫁塞外的故事,宣扬忠孝观念。根据所学知识,明清时期,歌颂忠孝观念的木刻版画蓬勃发展说明这时期程朱理学的传播有关,故A选项正确;地域性商帮的出现原因更多与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有关,材料没有体现商帮的问题,故B选项与材料无关;材料体现的是明清时期忠孝观
38、念广泛传播的原因,与市民阶层的兴起无关,故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明清时期,徽州木刻版画蓬勃发展”,与活字印刷术的发展无关,故D选项错误。27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崇尚简约内敛,讲求秩序和稳定”“工整而规范”并结合所学可知,宋明时期,儒学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经义,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宋明理学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以伦理为道德核心,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宋明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宋明家具设计的价值取向折射出当时理学已渗入日常生活,B选项符合题意。君主专制空前加强是在明清,A选项排除。材料与商品经济发展无关,C选
39、项排除。材料无法得出天理观念已深入人心的结论,D选项排除。【点睛】理学根本特点就是将儒家的社会、民族及伦理道德和个人生命信仰理念,构成更加完整的概念化及系统化的哲学及信仰体系,并使其逻辑化,心性化、抽象化和真理化。这使得理学具有极强的自主意识,形成了理高于势,道统高于治统的政治理念,为抑制君权,让中国政治在宋明两朝走向了平民化和民间参政议政提供了理论支持。也使得逻辑化抽象化系统化的伦理道德化的主宰“天理”、“天道”,取代了粗糙的“天命”观和人格神,是中国及世界哲学思想的一次巨大飞越。28A【解析】【详解】北宋儒者着力于探求儒经的新意,根据所学知识,我们可以知道,这是理学家对儒学的新的思考,而出
40、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北宋时期为改变唐末五代藩镇割据局面,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故A正确。北宋时期,儒学吸收了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了理学,但佛教和道教思想的传播并不是出现理学的主要原因,故B错误。汉代儒学的纲常学说较为迂腐的说法是错误的,排除C。考据研究比较完备,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D。【点睛】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主要考查北宋时期儒家经典出现了新的变化。本题考查宋代理学产生的背景。学生要能够理解理学产生与当时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29A【解析】【详解】由材料“建构一种超越万物万象万事之上”可知,理学思想体系庞大严密,正确;由材料“包括皇权在内的一切的终极依据”可知,皇权也被
41、压制在理学体系中,故正确;由材料“终极依据,可以笼罩并解释社会、自然与人类的真理”可知理学借用了佛教和道教关于世界终极问题的讨论,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循序渐进的治学方法,错误;综上所述,选A。排除BCD项。【点睛】本题考查对宋明理学的理解,需结合宋明理学的特征和对材料的理解予以判断。30C【解析】【详解】通过材料“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看出,作者主张在“封建”和“郡县”之上找到一个平衡点,即改革集权专制制度。故答案为C项。AB项,废弃分封制、废除郡县制都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材料叙述的是地方行政制度,不是中央决策机制,排除。31B【解析】【详解】联系所学可知,明清之际资本主义
42、萌发,商品经济发展,明清的思想家们开始发现他们平时所研习的儒家经典,四书五经之类的经史子集在实际生活上并没有多大的用途。他们希望能够“学以致用”,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即主张循天下之公,经济上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所以只有B与时代气息不符,故选B。ACD均为时代产物,排除。【点睛】本题考查了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解答的关键信息是“明末清初”“在这一模式内部注入了时代的气息,是传统与时代、先验与经验的结合”“与时代气息不符”,学生需掌握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32B【解析】【详解】材料袁氏三兄弟认为,说人不能说和不敢说的话,汤显祖在戏剧中质疑政治权力和同情妇女的社会处境,反映出明
43、朝时期对理学的反思和对人性思想的思考,故B项正确。浪漫主义是对“理性王国”的失望,与题目主题无关,故A项错误。题目只是同情妇女的社会处境,未体现对男尊女卑的思想基础的动摇,故C项错误。题目未涉及民主自由的宣传,故D项错误。所以选:B。33A【解析】【详解】通过朱之瑜“宋儒辨析毫厘,终不曾做得一事”和颜元“分毫无益于社稷生民,分毫无功于疆场天地”可知,二人都抨击程朱理学的不务实和无益于社会,其本质意图在于倡导“经世致用”的思想,A项正确;通过题干可知,朱之瑜和颜元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择击程朱理学来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B项错误;通过题干可知,朱之瑜和颜元主要目的在于宣扬“经世致用”思想,与“对先秦儒
44、家思想的扬弃”无关,C项错误;题干没有提及二者宣扬其“以民为本”的思想,D项错误。34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依据材料可知,黄宗羲主张民本,限制君权,反对专制。分析选项内容可知,A选项体现的是佛教的传入与儒家伦理抵触,与题意不符,错误;B选项是汉代董仲舒主张儒学独尊的思想专制观点,与题意不符,错误;C选项是黄宗羲反对专制的民本思想,与题意相符,正确;D选项是宋朝理学思想家张载关于社会责任的观点,与题意不符,错误。故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为C选项。35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坤舆万国全图与我们今天的世界地图已经很接近,该图中的地理信息极为丰富,涉及到中国地理和
45、世界著名河流的描绘,坤舆万国全图在中国传播说明中国在这时期已经开始了解包括南美洲在内的世界许多地方,能得出这冲击了传统的华夏中心观,故B选项正确;坤舆万国全图在中国传播最多能说明中国传统的华夏观念被冲击,不能够得出中国融入世界的意愿,故A选项与史实不符;坤舆万国全图是利玛窦于明神宗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到京师将此图献于明神宗,这时期中国印刷术已经高度发展,因此这与当时的印刷术的发展完善无关,故C选项错误;明末的启蒙思想是在资本主义萌芽的基础上产生的反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早期启蒙思想,故D选项与材料无关。36B【解析】【详解】材料中“一些妇女主动地选择守寡一途,以使自己在家族家庭中获得较高
46、的地位及财产继承权”表明,贞节旌表制度的存在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故答案为B项。A项,贞节旌表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记载,理学纲常产生于宋代,与材料中“明清时期”不符,排除;C项,妇女的政治地位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涉及更谈不上提高,排除;D项,君主专制的强化与材料关系不大,排除。37C【解析】【详解】材料中“于经世、治国之道毫不关心”“恁是天崩地陷,他也不管,只管讲学耳”反映的是“空疏之风”,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明清之际以顾炎武为代表的思想家提倡经世致用,主张读书要与社会联系,为现实服务,与之背道而驰,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项。ABD项,综上分析可知,儒学危机、八股取士、三教合一都不符合题意,排除。
47、38C【解析】【详解】李贽的学说“缺乏完整性、破坏向强建设性弱”的特点是时代的产物,明初虽然中国社会有些新的因素的发展,但是整体上旧的社会非常健全完整稳定,故项正确。A项中,“文化钳制”只是其学说不完整的文化因素,原因表述不完整。李贽非常有决心和勇气去改造,故B错误。李贽的学说很大程度上借鉴了心学的思想,所以“没有可借鉴的思想”错误,故D错误。39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顾炎武的思想。依据材料“清谈之流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结合所学可知,顾炎武批判心学“空谈心性”、“不修实学”,空谈误国,导致明朝的灭亡,因此C选项正确。
48、A选项错误,心学重视人的气节和品德,并未导致人们道德沦丧;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心学“空谈心性”导致亡国,与儒家的正统地位无关;D选项错误,心学是理学的一个分支,并未背离理学的思想原则。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40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数学语言和擅长实证研究”、“顾炎武开始区分天下与国家的概念”“黄宗羲开辟了民主主义政治理念的先路”可知明清时期处于社会变革的前夜,近代化的倾向已经出现,C选项符合题意。明清君主专制空前加强,A选项排除。材料与科技停滞无关,B选项排除。顾炎武和王夫之的思想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D选项排除。41(1)人物:朱熹。表现:约束个人的情感欲求;维护专制统治;通过道德自
49、觉建树理想人格;注重民族气节和德操;强调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2)问题:理学走向僵化;思想文化专制。表现:批判君主专制;提倡工商皆本;主张经世致用。【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宋代理学和明淸之际中国思想界存在的问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联系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1)联系所学可知,宋代使理学成为“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的集大成者是朱熹。理学对后世产生的影响可以根据材料中的“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约束带有自我色彩、个人色彩的情感欲求”“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2)明淸之际中国思想界存在的问题,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会有一些空洞的套话反复”“皇权运用普遍主义的真理观念对思想的垄断和遏制”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这一时期儒学新发展的表现,应当联系所学,从批判君主专制、提倡工商皆本、主张经世致用等方面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