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高三语文参考答案与评分建议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3分)A 2(3分)B3(3分)C4(3分)D5(3分)C二、文言文阅读(18分)6(3分)C(恰好)7(3分)C8.(8分)(4分)王蔺担任御使,认为按旧例不可以,上奏章议论这事。赵雄请求免官,改任泸南安抚使。评分建议:故事、疏、免、句意通顺各分。(4分)张栻两次被孝宗召见,他认为恢复之议固然不错,只是计策不当,于是写了一篇奏疏。评分建议:再、固、第、句意通顺各分。9(4分)忠心为国,敢于担当,不结党营私,照章办事,爱护百姓。评分建议:一点分,意对即可;四点即可。三、古诗词鉴赏(11分)10.(2分)写出
2、了春风忙的特点,总领全诗。 评分建议:一点分,意对即可。11.(3分)春风吹入闺房,掀动罗帐,春风撩人,春思缠绵,多情的思妇对着无情的春风申斥,仿佛是无理的,但用来表现独守春闺的的思妇的情态,又令人感到真实可信。12(5分)(1)李诗以乐景衬哀情,用春草、春风构成的乐景,抒发了戍男思妇的相思之情。(2)方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写出春天的勃勃生机,暗示沐浴春风的惬意,抒发喜春之情,表达对春风的赞美。评分建议:第一点2分,第二点3分。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13匪我愆期;汩余若将不及兮;大弦嘈嘈如急雨;连峰去天不盈尺;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自非亭午夜分;过则勿惮改;视通万里。五、现代文阅读(一)
3、(20分)14(4分)内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日头迅速落山的过程,表达了“我”因太阳落山而着急的心情。结构:为下文写“我”与“弟弟”在魏家庄住宿做铺垫,引发“弟弟”对于日头的憧憬,也进一步引发对日头的。 评分建议:内容2分,结构2分。15(6分)(1)柔弱而坚强。“弟弟”的肩窄溜溜的,而抬柴油桶回家很累,他在“我”的鼓励下坚持了下来。(2)天真快乐。“弟弟”喜欢捉迷藏,喜欢鞋子湿掉,抬柴油桶时把小肩耸得高高的。评分建议:每点3分。16(4分)(1)捉迷藏满载着童年的乐趣;(2)捉迷藏能体现浓浓的父爱;(3)引发关于文明的发展(电视)对传统(捉迷藏)的冲击的思考。评分建议:前两点各1分,最后一点2
4、分。17(6分)指天上的太阳,指担子上的那桶柴油;(2)象征着光明、温暖、希望;(3)也指童年的简单、充满乐趣的生活;评分建议:每点2分,意对即可。六、现代文阅读(二)(18分)18(6分)首先提出书法中的对立统一不能只从表象和形式人手的观点;其次分析原因,指出书法是一种生命的反应,艺术家应有良好的内在;最后指出书法中的对立统一问题是人的内在情性和外在的艺术形式如何契合的问题。评分建议:每点2分,意对即可。19(6分)(1)以弘一法师的例子说明一个人书法风格的变化和他内在的思想、情感等有关;(2)意在说明书法理论中的取意、本心等不是玄虚的;(3)驳斥了某些人所认为的书法是纯形式的艺术的观点,说
5、明书法是写意的。评分建议:每点2分,意对即可。20(6分)(1)书法的形式指的是表象的用笔、线条、形态等,但书法的本质不是这些形式上的追求,追求的不是不带感情的“技”。(2)书法强调的是内在的“势”,用形式表现的是一种意,反映的是人的思想、情感,是人内在情性的表现。评分建议:每点3分,意对即可。七、作文21.根据2016年江苏高考作文标准评分。语文(附加题)参考答案与评分建议一、阅读下列材料,完成2224问题。(10分)22.(4分)详其文意足以识圣人是一句污下也自是一节盖以下字训污也其义明甚23.(2分)洪迈 程颐 评分建议:每空1分。24.(4分)赵岐认为宰我等三人虽浅陋,但也不至于投圣人
6、所好,阿谀奉承;苏洵认为这三个人的智慧只能了解孔子浅陋的地方。(3分)句读停顿不同,导致两人理解不同。(1分)二、阅读名著(15分) 25.(5分)AC(A.邢夫人改为贾母等人;C. 常四爷的话在茶客的喊声前)评分建议:答对其中1个得2分,2个得5分。26. (10分)(5分)当时整个中国社会的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发展民族工业困难重重。(1分) 吴荪甫苦心经营的益中信托公司的产品积压、滞销,资金无法周转,买办资产阶级赵伯韬对益中信托公司采取经济封锁手段。(2分)虽然如此,吴荪甫还是满怀发展民族工业的抱负和理想,雄心勃勃,在发展民族工业的征途上作全力拼搏。(2分)(5分)刘琦。(1分)懦弱。(1
7、分)面对后母的诬陷打击,不敢与之起冲突,也无力起冲突(1分)明势。(1分)四面楚歌情况下,赶紧向刘备、诸葛亮求救。(1分)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27. (6分)具有传奇性;重建古代历史故事;主人公的价值观和爱情观是双重标准;有故事模式化倾向。评分建议:一点2分,三点即可。28. (3分)网络小说是通俗小说,但通俗不是低俗,应向高雅文学学习,(1分)追求作品的文学意义与思想价值,(1分)做到雅俗结合,保持艺术生命力。(1分)29. (6分)克服塑造人物的通病,增强作品的文学意义和思想价值;在情节构建和人物塑造上力求创新,避免模式化;从高雅文学中汲取文学养料,追求“俗不伤雅”的艺术效果。评分建议:一点2分。- 12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