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安徽省皖南八校2015届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2014.10.23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卷第1至第5页,第卷第6至第8页。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考生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并认真核对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中姓名、座位号与本人姓名、座位号是否一致。2答第卷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3答第卷时,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作图题可先用铅笔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绘出,确认后再用05毫
2、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描清楚。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4考试结束,务必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第卷(选择题 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清代学者包世臣在郡县农政一书中说:“凡治稻皆宜精,虽地宽之处,广种薄收者多耗本,可举代田之法,每田一区,分三分,每岁更代,收成过漫种不治者。”“代田之法”最早出现于()A西周时期 B春秋战国 C西汉时期 D明清时期【考点】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西汉代田法【解析】该题考察知识记忆能力。西周时期尚没有出现代田法,
3、故A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尚未出现代田法,故B项错误;代田法是西汉赵过推行的一种适应北方旱作地区的耕作方法,故C项正确;明清时期晚于西汉,与题干“最早出现”的要求不符合,故D项错误。【答案】C2宋书记载,“(南朝时)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荆城(荆州)跨南楚之富,扬郡(扬州)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牣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A当时已完成经济重心南移 B江南地区的工商业发展起来C南朝政府仍推行重农政策 D重视兴修水利农业产量提高【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经济重心南移(南北朝江南工商业发展)【解析】我国经济重心完全转移到南方是南宋时期,故
4、A项错误;从材料“鱼盐杞梓之利,充牣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可以看出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工商业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江南地区经济发展情况,没有涉及政府政策,故C项错误;材料对江南地方发展的原因的分析是“地广野丰,民勤本业”,并非重视兴修水利工程,故D项错误。【答案】B3据清代有关资料统计,当时五代之内均无功名的布衣子弟在科举录取的总人数中,约占1333%,父辈一代无功名的布衣子弟约占3344%。这一社会流动的速率,同20世纪号称自由之邦的美国大体相当。这种“社会流动”() 为民众提供了参与权力的平台 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 给社会带来一定的生机和活力 有利于政府网罗人才A B C D【考
5、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科举制【解析】从布衣子弟在科举录取中占有一定比重“1333%”“44%”,可以看出这种选拔人才方式为民众提供了参与政治权力的机会,这样就扩大了统治基础,同时有利于选拔优秀人才,而且这种“社会流动的速率,同20世纪号称自由之邦的美国大体相当”,能给社会带来生机和活力,故正确,选择A项符合题意。【答案】A4马汉在海权论中指出:“谁拥有了长江流域这个中华帝国的中心地带,谁就具有了最可观的政治权威。出于这些原因,外部海上国家应积极、有效地对长江流域施加影响。”以下能印证作者观点的事件是()A北京条约的签订 B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C马关条约的签订 D武昌起义后列强猛攻武汉【考点】1
6、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解析】北京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在中国海岸线上,并未涉及长江流域,故A项错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战争主要在中国的北方,与材料“积极、有效地对长江流域施加影响”的信息不符合,故B项错误;马关条约开放重庆、沙市、苏州、杭州等城市,致使列强势力侵入长江流域,进入中国腹地,故C项正确;武昌起义后强攻武汉的是袁世凯的北洋军队,并非列强,故D项错误。【答案】C5李鸿章在示文儿一信中说:“年来国事日非受人凌辱之原因,莫外乎不谙世事,默守陈法,藏身于文字之间,而卑视工商。岂知世界文明,工商业较重于文字,窥各国之强盛,无独不然。”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洋务运动抵
7、制了西方的侵略 B“受人凌辱”指的是中国甲午战败C体现了挽救民族危机的愿望 D作者认识到发展工商业的重要性【考点】“中体西用”思想【解析】材料没有涉及洋务运动的影响,故A项错误;甲午战争发生于十九世纪末,而李鸿章认识到工商业的重要性并付诸于实践行动是洋务运动期间,故B项错误;材料分析的是中国“受人凌辱之原因”,与挽救民族危机关联不大,故C项错误;从材料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其意识到通过发展工商业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性,故D项正确。【答案】D6“希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中国存亡,就此一举了。今与全民同胞立两个信条: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国亡了
8、,同胞起来呀!”文中空白处应填上()A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B联合抗日,共赴国难C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D打倒列强,除军阀【考点】五四运动【解析】从材料呼吁的对象是“全国工商各界”以及要求是“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可以看出属于五四运动时期,故A项正确;“联合抗日,共赴国难”的口号属于抗战时期,与材料信息不符,故B项错误;“提倡民主,反对专制”的口号属于解放战争时期,与材料信息不符,故C项错误;“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口号属于国民大革命时期,与材料信息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A7从近年来俄罗斯陆续公布的有关档案资料来看,1923年至1927年期间,为讨论中国革命问题,联共中央政治局共召开
9、了122次会议,作出了738个决定,事无巨细地指导中国大革命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这说明()A大革命胜利与俄国的正确领导相关 B苏联关注近代中国民主革命C当时的中国革命受苏联的影响很大 D中国共产党完全听命于苏联【考点】新民主主义革命国民革命【解析】大革命最后以失败告终,故A项错误;苏联关注中国革命是材料反映出的现象,并非说明的问题,故B项错误;从材料“事无巨细地指导中国大革命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可以看出中国的革命深受苏联的影响,故C项正确;材料只是体现苏联对中国的影响,并没有涉及中共的态度,故D项错误。【答案】C82014年9月1日,民政部公布了首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与英雄群体名录。右
10、图为该名录构成示意图,从中可得到的正确认识是()A八路军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中流砥柱作用B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C抗日英烈都牺牲于1937年1945年间D国民政府的军队在抗战中发挥重要作用【考点】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国民党正面抗日【解析】尽管英烈名录中八路军比重较大,但是其只是中共领导力量的一部分,难以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故A项错误;图示没有揭示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关系,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英烈牺牲的时间,而且中国自1931年就开始抵抗日本侵略,中共组建了东北抗联,故C项错误;从国民革命军的比重可以看出,国民政府在抗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故D项正确。【答案】D9“鸦片战争后,根
11、据南京条约,外轮得行驶中国领海,根据天津条约,外轮得行驶长江。商旅乐其便捷,趋之若鹜,于是内江外海之利尽为之占。”下列有利于改变这一现象的事件是()A李鸿章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B上海轮船招商局的创办C崇厚创办天津机器制造局 D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洋务运动(轮船招商局)【解析】从材料“外轮得行驶”“内江外海之利尽为之占”,可以看出列强通过近代航运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而轮船招商局的创办,使中国近代航运发展起来,达到了分洋利的效果,抵制了外国侵略,故B项正确;A、C、D项属于军事工业,材料涉及的是民用工业,故A、C、D项错误。【答案】B10下表为19世纪7090年代中国丝
12、织品出口情况,对于表中数据认识正确的是()年份 绸缎出口值年份 绸缎出口值年份 绸缎出口值年份 绸缎出口值1873 24330381874 25801421875 41988081876 41584381877 46202961878 47499671879 47489451880 56554881881 48511941882 39383021883 46794271884 48765191885 47452291886 66605591887 67435961888 81177661889 74592011890 55631611891 68156161892 74790731893 83
13、824811894 8604866A中国成为西方列强的原料产地 B中国丝织技术仍领先于世界C国际市场需求推动丝织业发展 D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解析】绸缎属于制成品,不是原料,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中西方丝织技术的比较,难以看出技术水平,而且西方进行了工业革命,故B项错误;19世纪7090年代世界市场逐渐形成,有助于中国丝绸的出口,故C项正确;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是甲午战后,与材料“19世纪7090年代”不符合,故D项错误。【答案】C11“五四宪法开创新纪元,十年文革遭遇磨难中断,十一届三中全会得以恢复发展,十八大以来制度日趋完善。如
14、今您正充满生机活力,肩负着为人民当家做主的重托,迈着矫健步伐豪迈向前。”该诗赞颂的制度是()A政治协商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基层民主制度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考点】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解析】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文革时期受到冲击,但并未“中断”,故A、B项错误;基层民主选举制度出现于改革开放新时期,与“五四宪法开创新纪元”的信息不符,故C项错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于1954年,文革时期中断,新时期得以发展完善,故D项正确。【答案】D12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其回忆录中说:“我只想把香港留在英国的治下。但这不可能。于是我想到了邓先生的一国两制,这为保持香港的
15、独特性提供了机会。”材料中“香港的独特性”是指()A香港的长期繁荣稳定 B保留英国对香港的治权C 自由港和世界金融中心 D保持香港既有的社会制度【考点】“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香港回归【解析】“长期繁荣稳定”是一国两制的影响,并非制度本身,故A项错误;一国两制之下,香港的治权归香港,并非英国,故B项错误;“自由港和世界金融中心”与一国两制没有关联,故C项错误;一国两制允许香港保留既有制度,从而保持了香港的独特性,故D项正确。【答案】D13下图为新中国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的变化曲线图。其中,城镇人口比重下降的主要原因是()A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B党的“左”倾错误影响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
16、 D“文革”扩展到经济领域【考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左倾错误发展【解析】1960年八字方针提出,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情况有所缓和,故A项错误;从图示来看,城镇人口下降的时间是1960年到1979年间,与该时期经济上的左倾错误发展有关,故B项正确;人民公社运动开始于1958年,而且涉及的是农村,与城镇人口下降无关,故C项错误;“文革”开始于1966年,与材料城镇化下降的时间段不符合,故D项错误。【答案】B141980年1月下旬,全国农村人民公社经营管理会议在北京召开。安徽代表在会上介绍了安徽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特别是经济落后地区农民要求实行包产到户的情况,引起了与会
17、代表的争论。争论的焦点是包产到户到底姓“资”姓“社”的问题,大部分人对安徽的做法持反对意见。以上现象反映了当时()A农村改革已在全国全面展开 B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困难重重C改革开放政策没有正式确立 D“左”的思想在当时仍有影响【考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析】从材料“大部分人对安徽的做法持反对意见”,可以看出农村改革并未在全国全民展开,故A项错误;该现象争论的是包产到户,与市场经济体制实行没有关系,故B项错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已经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政策,故C项错误;从“争论的焦点是包产到户到底姓“资”和姓“社”的问题,大部分人对安徽的做法持反对意见”,可以看出“左”的思想影响较大,故D
18、项正确。【答案】D15观察下图解放后市场米价衔接数据图,分析造成90年代中国市场大米价格波动的主要因素是()A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B中国加入世贸组织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D科技兴农成效显著【考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解析】从90年代以来大米价格来看,出现反复的价格波动,表明其受市场体制建立的影响,故A项正确;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21世纪初,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故B项错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涉及的是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大米价格的波动无关,故C项错误;科技兴农有助于农业产量增加,难以说明材料中价格的反复波动,故D项错误。【答案】A16克里斯提尼时期以后,雅典步入了“全民政治”的时代。这时,每个公民
19、都要担任一段时间的政府官吏,主要的政府官吏则由抽签而不是由原来的选举产生。这一做法()扩大了城邦普通民众的参政权 直接导致雅典城邦走向衰落容易造成政府官吏素质参差不齐 推动雅典民主政治达到鼎盛A B C D【考点】雅典民主政治克里斯提尼改革【解析】克里斯提尼改革后,雅典民主制得以确立,并非导致其走向衰落,雅典民主制鼎盛时期是伯利克里时期,因此可以排除含有的选项,选择C项符合题意。【答案】C17公元212年罗马皇帝卡拉卡拉颁布法令,宣布所有罗马帝国出身自由的男人将被给予完整的罗马公民权,同样地,所有帝国自由出身的女人拥有与罗马女人相同的权利。该法令()A有利于巩固罗马帝国的统治B表明罗马法律体系
20、走向成熟C消除了境内各民族间的矛盾D确立了男女平等的法律原则【考点】罗马法卡拉卡拉敕令【解析】该法令有助于调节帝国境内自由民之间的矛盾,从而巩固罗马帝国的统治,故A项正确;罗马法的成熟标志是民法大全的颁布,故B项错误;该法令有助于缓和矛盾而不是消除矛盾,故C项错误;该法令只是适用用罗马帝国境内的自由民,并非真正的平等,故D项错误。【答案】A18“如果政府禁止人们追求自身利益,那就剥夺了政治自由,如果任人们无约束地追求自身利益也同样存在巨大的危险,这将会以牺牲国家与社会的公益为代价换取少数人的利益。”这就是“麦迪逊难题。”美国宪法中有助于破解这一难题的设计有()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与制衡实行
21、两党对垒,交替执政总统和议员由人民直接选举产生 通过修正案保障个人权利与自由A B C D【考点】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解析】美国实行两党制,轮流执政,并非交替执政,美国总统是选民间接选举产生,并非直接选举产生,因此排除选项中含有的选项,选择B项符合题意。【答案】B1919世纪70年代,(法国)农民已经习惯了共和国,他们反对君主派搞政变,工人群众对于共和制的态度更为鲜明。对于这种情况,君主派中比较清醒的人也是能认识到的。他们曾无可奈何地说:“我们是君主派,但法国不是”。材料反映了()A民主共和逐渐成为人心所向B共和制和君主制的斗争已结束C共和政体在法国最终确立D君主派已经完全放弃专制
22、政体【考点】法国共和制的确立【解析】从材料中对待共和的态度,法国农民是习惯,工人是鲜明,部分君主派是无可奈何,可知民主共和逐渐深入人心,故A项正确;从材料中看,法国的君主派依然存在,其与共和派的斗争也就没有结束,故B项错误;法国共和政体确立的标志是1875年宪法的颁布,材料没有反映,故C项错误;材料中只是“君主派中比较清醒的人也是能认识到的”,完全放弃的说法不符合事实,故D项错误。【答案】A20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中第四条有规定:“制定海关与贸易的立法,及关于帝国所需赋税立法;规定度量衡与货币制度,以及制定关于发行有保证金的或无保证金的纸币之基本规章。组织统一保护德国海外贸易、德国航运及其
23、航海旗帜。”这些规定()促进了德国经济迅速发展 说明帝国不够重视工业发展有利于巩固帝国的统一 表明德国的代议制不够彻底A B C D【考点】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871年宪法【解析】材料对经济立法与规章制度的制定能够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巩固帝国的统一,不过材料中没有反映工业的发展与代议制的情况,因此可以排除含有的选项,选择C项符合题意。【答案】C21有人说,“电从一诞生开始,就在现代社会扮演了动脉和神经的双重角色”。有助于成功扮演这两个角色的重要发明分别是()A发电机 电影 B电动机 电话C电灯 电报 D电车 无线电【考点】电气技术的应用电动机、电话【解析】“动脉”和“神经”是指电力既能
24、传输能量也能传递信息,电影不能传递信息,故A项错误;电动机可以传输能量,电话可以传递信息,故B项正确;点灯不能传输能量,故C项错误;电车不能传输能量,故D项错误。【答案】B22巴黎公社会议决定,在市政厅开设公共食堂。公社委员因时间紧张或公务缠身,就在食堂自己掏钱买定价份饭吃。饭菜的价格和花样都是有规定的,午餐标准15法郎,晚餐2法郎,每人只准喝半瓶劣质葡萄酒。就是这样一个公共食堂,也严禁公社委员们的家属使用。材料主要反映了()A公社因财政紧张提倡节俭 B巴黎公社倡导公仆意识C公社的公共食堂管理规范 D公社实行平均主义原则【考点】巴黎公社【解析】材料中没有涉及公社财政状况,故A项错误;从材料“自
25、己掏钱买定价份饭吃”“严禁公社委员们的家属使用”,说明其具有公仆意识,故B项正确;公共食堂的管理规范是材料反映的现象,问题要求是透过现象看本质,故C项错误;食堂的饭菜需要委员们自己掏钱,并不是吃大锅饭,故D项错误。【答案】B23右幅漫画反映的是某一时期的对外政策,这一政策() A标志着冷战格局正式拉开序幕 B其主观动机与效果保持了一致C目的是推动欧洲的一体化进程D实际上扶植了潜在的竞争对手【考点】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马歇尔计划【解析】标志冷战格局正式拉开的是杜鲁门主义,材料反映的是经济方面,故A项错误;美国主观上试图控制欧洲,遏制苏联,但是在客观上促进了欧洲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故B项错误;美国
26、的目的是控制欧洲,共同对抗苏联,欧洲一体化晚于马歇尔计划,故C项错误;马歇尔计划通过经济援助,促进了欧洲经济恢复,伴随欧洲一体化进程开展,欧洲成为美国的竞争对手,故D项正确。【答案】D24观察下列图片,它们折射出共同的主题是()A美国与苏联的冷战对峙 B美苏两极格局框架的奠定C北约与华约的激烈对抗 D两大阵营已出现直接对抗【考点】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解析】题目图片反映的是柏林墙和古巴导弹危机,都是冷战的重要标志性事件,故A项正确;雅尔塔体系的形成标志美苏两极格局的基本奠定,故B项错误;古巴不属于华约组织,故C项错误;柏林墙事件和古巴导弹危机属于冷战范畴,并非直接对抗引发热战,故D项错误。【
27、答案】A25著名学者伊曼纽尔沃勒斯坦在生活在后美国世界中指出:“苏联解体了。对美国而言,这是个灾难!我知道没人这么说,他们只是说这对美国而言是个巨大的胜利,但它确实是个灾难。”文中“灾难”的含义主要是指()A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B俄罗斯与美国分庭抗礼C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D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考点】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解析】中国国际地位提高与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属于多极化趋势的一方面表现,不是所谓灾难的主要含义,故A、C项错误;美国是当前唯一的超级大国,俄罗斯难以与其分庭抗礼,故B项错误;两极格局结束以后,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美国难以建立单极世界,故D项正确。【答案】D第卷
28、(非选择题 共50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题第18分,第27题14分,第28题18分,共50分。)26(18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材料二 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三 英国是一个稳重的民族,它注重实际而不耽于空想,长于宽容而不爱走极端,在世界历史的长剧中,属于英国的惊心动魄的场面着实不多见。但正是这个不
29、爱走极端的稳重的民族为现代世界(至少是西方世界)奠定了好几块基石。钱乘旦、陈晓律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1)比较材料一中的图7和图8,提取两幅图所反映出的历史变迁的信息。(4分)(2)结合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对材料二中的“变动”与“不变”的内涵加以解读。(8分)(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英国为现代世界奠定“基石”的主要表现。(6分)【考点】(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2)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3)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启蒙运动【解析】(1)从图7中封国和图8中郡县可以提取出统治方式的变化;从
30、图7中封国位置和图8中郡县布局可以提取出统治区域的变化等信息。(2)该题需要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回答。“变动”从材料来看是指“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也就是看一种制度在不同时期的演变,可以结合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与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进行回答;“不变”从材料来看是指“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也就是看不同时期制度实施的目的以及这些措施呈现出来的发展趋势。(3)该问注意从政治、经济、思想等不同角度分析英国对现代世界的贡献,如政治上首创君主立宪制,经济上率先进行工业革命,思想上的思想启蒙等。【答案】(1)信息:统治方式由分封制
31、向郡县制转变;统治区域扩大,由北方向南方扩展;(4分)(2)变动: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为适应现实政治的需要,对中央集权制度进行了调整。如:为加强中央集权,在郡县制的基础上实行行省制度;在君主专制的演进过程中,出现三省六部制、内阁、军机处等机构;在选官制度上,发展为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6分) 不变:不变的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实施目的及其调整趋势。目的不变: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君主专制统治;总趋势不变: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皇权不断加强。(2分)(3)表现:政治上:确立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代议制(或议会制度、责任内阁制);经济上:开展工业革命,建立工厂制度,使人类社会步入工业文明时代;思想上
32、:启蒙运动兴起,倡导科学和理性。(6分)27(14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陆上)丝绸之路在唐朝进入了全盛时期。唐朝的西部疆域超过了汉朝,设置安西四镇,驻兵防守,由安西都护府管辖;以后又分置北庭都护府,统辖西域各地,为丝绸之路的畅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高宗至玄宗时期,从事国际商贸的粟特人,长期操纵着丝绸之路的转运贸易。他们不仅在经济交流而且在文化交流中都起着重要作用,袄教、摩尼教以及中亚音乐舞蹈与历史传入中原,中原丝绸、造纸术也传入西方。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材料二 西班牙与中国的贸易以菲律宾为中转而进行。万历四年(1576年),西班牙完全控制菲律宾,中菲间的贸易迅速升温。福建、广东海
33、商“将中土丝、绵、缎布、磁、铁贵货到彼番国,不卖货物,止卖金银”。面对汹涌而来的中国商品,西班牙人只能从殖民地墨西哥调运白银来交换,然后西班牙将中国商品运往南美。为维持这样一种中国货物墨西哥白银菲律宾的物流关系,他们不得不加快墨西哥白银的开采与多条菲律宾海上航道的开辟。其中最重要的是墨西哥西海岸Acapulco港,横越太平洋至菲律宾的航线。摘编自杨天明明末清初外国银元内流问题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陆上丝绸之路进入全盛时期的有利条件。(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货物墨西哥白银菲律宾的物流关系”形成的历史背景。(8分)【考点】(1)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唐代
34、陆上丝绸之路(2)新航路的开辟;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古代中国的经济“海禁”政策【解析】(1)从材料“设置安西四镇以后又分置北庭都护府为丝绸之路的畅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可以得出政府机构设置对其保障作用;从“从事国际商贸的粟特人,不仅在经济交流而且在文化交流中都起着重要作用”,可以看出粟特人在其中的媒介作用;再结合所学知识从唐代政治、经济等角度分析丝绸之路进入全盛时期的条件。(2)该问注意结合材料,从“班牙完全控制菲律宾,中菲间的贸易迅速升温”,可以看出欧洲殖民者的殖民扩张;从“西班牙人只能从殖民地墨西哥调运白银来交换,然后西班牙将中国商品运往南美。他们不得不加快墨西哥白银的开采与多条菲律
35、宾海上航道的开辟,”可以看出该物流关系的形成与殖民者对美洲的掠夺有关;另外结合所学知识,联系当时整个世界形势与中国明代的经济政策进行回答即可。【答案】(1)条件:丝织技术先进,西方对中国丝绸需求量大;唐前期中央集权制进一步发展,国家统一;政府设置机构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统治者实行开明的政策;粟特人的重要媒介作用等。(6分)(2)背景: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欧洲和世界各地的贸易联系加强;西班牙、葡萄牙等国进行早期殖民扩张,抢占殖民地;欧洲殖民者在美洲大肆掠夺和开采黄金白银;明朝(万历年间)政府一度开放海禁。(8分)28(18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19世纪50年代即便是
36、经世派的林则徐、龚自珍等士大夫在书写西方国家的名称时,一般是加兽字偏旁或加口字偏旁以示鄙夷,但60、70年代后,这种写法已很少出现,而且“夷”字使用的频率也逐步减少,与英国订立的天津条约甚至规定,官方文件中禁止使用“夷”字。第一次鸦片战争后,魏源就认为西方人与中国人本质上是一样的,西方人有知识、讲礼貌,正直,不应该称之为蛮夷。与西方有关的事务在60年代之前一般称“夷务”,但此后则由“洋务”、“西学”之类的褒义型概念替换了,这虽然有列强武力逼凌的因素,其中也透露出晚清对外观念和意识的转变。摘自齐廉允 “大国意识”与“世界意识”的错位中国传统外交观考察 材料二 19492008年中国与外国建交状况
37、曲线图材料三 包容可以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早在中国古代就有思想家明确地提出“和而不同”、“和为贵”的理念。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主张国家间应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和平共处,坚持联合国宪章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倡导通过和平方式和外交渠道解决分歧与争端,反对诉诸武力和干涉别国内政。李克强在英国智库的演讲共建包容发展的美好世界 (1)根据材料一指出晚清对外观念和意识发生了怎样的转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转变的主要原因(6分)(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49年以来中国是如何以包容姿态融入世界的。(8分)(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大国意识”与“世界意识”关系的认识。(4分)【考点】(
38、1)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鸦片战争;西学东渐思潮(2)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3)对“大国意识”与“世界意识”关系的认识【解析】(1)第一小问,从材料提到的开始阶段“一般是加兽字偏旁或加口字偏旁以示鄙夷”,体现出的是传统观念,带有封建等级色彩,而后“使用的频率也逐步减少”再到“褒义型概念替换”,则呈现出近代平等外交的理念,从中进行总结即可,另外注意“转变”的表述方式一般是:从什么到什么;第二小问,原因的分析应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从政治、思想等方面回答即可。(2)该问题注意利
39、用材料提示,材料二提示的重要的时间段,而材料三则提示了包容的具体解释,因此,该问分成建国初、70年代、90年代以来几个重要时期,列举属于包容体现的中国外交成就即可(3)该问注意利用材料一和材料三的出处分析,从“大国意识”与“世界意识”的错位中国传统外交观考察 中,看到应注意将“大国意识”与“世界意识”统一起来指导对外交往;从共建包容发展的美好世界 中,看出应该在维护国家利益的同时,兼顾世界,具有包容的心态。【答案】(1)转变:由传统的华夷观(或“天朝上国”观念)和封建等级外交理念转变为近代国家平等的世界意识和外交理念。(2分)原因:鸦片战争失败,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严重,民族自尊心受挫,“天朝上
40、国”观念逐渐被打破;西方近代外交观念的传入;一些晚清官员和知识分子,学习西方,推动中国由传统外交向近代外交转变。(4分)(2)融入:制定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与各国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1954年倡导并确认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开始步入世界舞台;提出“求同存异”方针;70年代实现中美、中日关系的正常化;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在中国主导下成立上海合作组织和金砖国家;实行对外开放,2001年加入WTO。(8分)(3)认识:只有将“大国意识”与“世界意识”统一起来指导对外交往,才能使一个国家的外交走上良性的发展轨道,既能最大限度地维护国家利益,又能在世界舞
41、台上扮演恰如其分的角色。(4分,言之成理即可)安徽省皖南八校2015届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题号12345678910111213答案CBACDACDBCDDB题号141516171819202122232425答案DACABACBBDAD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题第18分,第27题14分,第28题18分,共50分。)26(18分)(1)统治方式由分封制向郡县制转变;统治区域扩大,由北方向南方扩展;(4分)(2)变动: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为适应现实政治的需要,
42、对中央集权制度进行了调整。如:为加强中央集权,在郡县制的基础上实行行省制度;在君主专制的演进过程中,出现三省六部制、内阁、军机处等机构;在选官制度上,发展为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6分) 不变:不变的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实施目的及其调整趋势。目的不变: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君主专制统治;总趋势不变: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皇权不断加强。(2分)(3)政治上:确立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代议制(或议会制度、责任内阁制);经济上:开展工业革命,建立工厂制度,使人类社会步入工业文明时代;思想上:启蒙运动兴起,倡导科学和理性。(6分)27(14分)(1)条件:丝织技术先进,西方对中国丝绸需求量大;唐前期中央集
43、权制进一步发展,国家统一;政府设置机构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统治者实行开明的政策;粟特人的重要媒介作用等。(6分)(2)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欧洲和世界各地的贸易联系加强;西班牙、葡萄牙等国进行早期殖民扩张,抢占殖民地;欧洲殖民者在美洲大肆掠夺和开采黄金白银;明朝(万历年间)政府一度开放海禁。(8分)28(18分)(1)转变:由传统的华夷观(或“天朝上国”观念)和封建等级外交理念转变为近代国家平等的世界意识和外交理念。(2分)原因:鸦片战争失败,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严重,民族自尊心受挫,“天朝上国”观念逐渐被打破;西方近代外交观念的传入;一些晚清官员和知识分子,学习西方,推动中国由传统外交向近代外交转变。(4分)(2)制定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与各国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1954年倡导并确认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开始步入世界舞台;提出“求同存异”方针;70年代实现中美、中日关系的正常化;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在中国主导下成立上海合作组织和金砖国家;实行对外开放,2001年加入WTO。(8分)(3)只有将“大国意识”与“世界意识”统一起来指导对外交往,才能使一个国家的外交走上良性的发展轨道,既能最大限度地维护国家利益,又能在世界舞台上扮演恰如其分的角色。(4分,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