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新课标2016年高考历史复习试题:考向6_多元史观及史学研究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718446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6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2016年高考历史复习试题:考向6_多元史观及史学研究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新课标2016年高考历史复习试题:考向6_多元史观及史学研究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新课标2016年高考历史复习试题:考向6_多元史观及史学研究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新课标2016年高考历史复习试题:考向6_多元史观及史学研究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新课标2016年高考历史复习试题:考向6_多元史观及史学研究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新课标2016年高考历史复习试题:考向6_多元史观及史学研究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新课标2016年高考历史复习试题:考向6_多元史观及史学研究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新课标2016年高考历史复习试题:考向6_多元史观及史学研究 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新课标2016年高考历史复习试题:考向6_多元史观及史学研究 WORD版含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新课标2016年高考历史复习试题:考向6_多元史观及史学研究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新课标2016年高考历史复习试题:考向6_多元史观及史学研究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新课标2016年高考历史复习试题:考向6_多元史观及史学研究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考向6 多元史观及史学研究一、选择题1史学家王国维在古史新证指出,“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驯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王国维强调历史研究应()A善于对新材料与古史记载的审定B注意新材料与古史记载结合印证C注重对新材料与古史记载真伪的考证D重视新材料与古史记载的来源的收集2“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大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分析大量的史实,然后得出科学的结论。下列对郡县制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A它分郡县两级,一郡

2、之内又分若干县 B郡县制是中央对地方政权进行有效控制的制度C郡县制开中国单一制国家组织结构先河,影响深远D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32013年,唐代才女上官婉儿的墓被发现。2014年1月,其墓志全文在最新一期的考古与文物期刊发表。以前史书记载上官婉儿与韦后一党关系十分紧密,而墓志则显示上官婉儿并非与韦后一伙。这印证了()A陈寅恪的“从事物的演化和联系考察历史,探究史料”B胡适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C王国维的“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 D梁启超的“对旧史不可轻信,十之七八应取存疑态度”4学者姜义华认为:从历史学来说,其实所谓的历史真相根本就不存在,因为我们现代的人研究历史只

3、能依靠以前的资料,一步一步地去逼近历史真相,而不是说我找到了历史真相。这主要是因为()A历史经过世代传承,难免出现失真B历史学是人文学科,不具有科学性C历史学家阐述历史,带有主观因素D流传下来的历史资料并不真实可靠5晁天义认为当今史学界研究历史关注“物品传播折射地域文化异同,河网分布影响经济景观,生态保护表象下隐藏皇权强化”。材料强调的是()A新见史料使历史“重写”B新史观研究已取代传统史学 C跨学科研究催生新史学学科D新视角为史学研究注入活力 6陈寅恪在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中写到:“所谓真了解者,必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而对于其持论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诣,表一种之同

4、情,始能批评其学说之是非得失,而无隔阂肤廓之论。”下列选项对此理解正确的是()读史者应结合当时历史的特定环境感悟历史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评价应同情其所处环境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评价应具有批判意识研究历史应神游冥想,充分发挥主观想象A B C D7汤因比说:“人们将记住这个时代,这主要不是因为它的令人恐怖的罪恶,也不是因为它的令人惊讶的发明人们要敢于认为让文明的益处为整个人类所利用是行得通的。”由此可见,作者观察历史的视角主要侧重于()A辩证看待历史的发展 B把握历史的发展方向C全球责任和文明角度 D多角度认识和考察史实8恩格斯在论及某场战争时说:“不管这次战争的直接后果如何,有一点是不可避免的:古

5、老中国整个传统的经济体系将完全崩溃。在陆地和海上打了败仗的中国人将被迫欧化,全部开放它的港口通商,建筑铁路和工厂。”恩格斯所说的“这次战争”的历史影响在于()A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历程C为中国思考制度变革提供了历史契机D极大地削弱了清政府的统治合法性9美国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西方由于自己的技术成就、经济活力以及社会和政治的多元化,正在发生着变化。而所有这一切,形成一种最终导致西方主宰全球的推动力。结果,极为稳定而又保守的中国社会,被西方势不可挡的扩张主义弄得四分五裂。”材料不能够体现的史观是()A文明史观 B全球史观C近代化史观 D社会史观

6、1017世纪前,欧洲主流观念极力在中国与欧洲间寻找相似性;18世纪时开始建立起“中国是欧洲的对立面”的认识,这个观念一直统率着欧洲人的中国观;一战后,有个别学者提出“东方文明对于建设一个共同的世界文明的必要性甚至是主导性”的观点。由此可见()A中西文明在碰接中逐渐融合B欧洲始终非常敬仰中华文明C欧洲对华认知停留在启蒙时期D欧洲对华评价取决于其现实需求11马克思曾说:“英国的入侵摧毁了印度原有的经济基础,解构了那些半野蛮半原始的社会结构虽然对此我们会心怀悲伤,但是我们一定不能忘记,正是这些看起平和的田园牧歌式的乡村社会结构构成了东方专制主义最坚实的基础,它极大地禁锢了人类的思想。”对此理解最准确

7、的是()A历史传统文化因为文化传播被逐步淘汰B文化交流和文化开放可能带来文化损失C不是每一种文化的所有要素都值得保护D文化的开放使得一些弱势文化趋于灭亡12逻辑方法中的归纳,是从大量个别现象中概括出一般性认识的思维方式。对多种事物、现象抽取其共同之处加以概括,形成用以表达这种共同性质的概念、范畴、命题、论述等,即为归纳。下表归纳正确的是()选项具体事物、现象一般性认识A日出东方、星火燎原、力挽狂澜、斗资批修中共光辉历程B权利法案、1787年宪法、1875年宪法近代民主制度确立与发展C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D唐璜悲惨世界等待戈多浪漫主义二、非选择题13在人类文明史上,

8、以制度为重要内容的政治文明经历了不断演变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九个统一全国的大朝代,我们可称秦汉为“第一帝国”,隋唐宋为“第二帝国”,明清则为“第三帝国”。第一帝国的政体还带贵族性格,世族力量强大。第二帝国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举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而且将经济重心由华北的旱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带。若将第二帝国和第三帝国比较,则可以看出第二帝国“外向”“开放”,带“竞争性”。与明清之“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迥然不同第二帝国带扩张性,而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第二帝国”在政治

9、结构、经济格局和选官制度方面与“第一帝国”相比,发生的主要变化。(2)结合有关史实,说明第三帝国的“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运用全球史观,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美国历史学家杰克戈德斯通在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一书中写道:当时如果从英吉利海峡向大陆望去,从法国一直到土耳其再到中国,都是一片专制王权的海洋,我们就毫不奇怪英国人民一定会为他们能生活在一个拥有个体自由和权利的国度而感到庆幸了。而正是这种与众不同的社会,才在此后的两个世纪里产生了惊人的结果。(1)戈德斯通所言是指何事?当时中英两国的政体如何?指出其各自的主要表现。(2)英国

10、“在此后的两个世纪里产生了”怎样的“惊人的结果”?(3)戈德斯通研究问题的观察视角是什么?考向6多元史观及史学研究1B从题干中的信息可知王国维强调地下新材料对古书记载的印证作用,故选B。A、C、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皆排除。2C因为“史实”是历史事实,“史论”是评论,“史识”是修史的见识。对郡县制的评价是史识,故选C。A、D两项是史实,B项是史论,皆排除。3C由题干“以前史书记载上官婉儿与韦后一党关系十分紧密,而墓志则显示上官婉儿并非与韦后一伙”可知材料突出的是文献记载需要考古发现与之相印证,故选C。 A、B、D三项与题意无关,皆排除。4A材料中作者的的主要观点是“所谓的历史真相根本就不存在

11、”,在这里作者强调的是研究者只能“一步一步地去逼近历史真相”,其主要原因是历史经过世代传承,难免出现失真,故选A。B项表述错误;C项和D项均不符合题意。5D依据材料中“物品传播折射地域文化异同,河网分布影响经济景观,生态保护表象下隐藏皇权强化”的信息说明地域文化、生态环境以及经济景观进入史学研究的视野,也说明新视角为史学研究注入活力。故选D。6B材料“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表明历史研究需与历史背景环境结合,正确;“对于其持论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诣,表一种之同情”表明历史评价应同情其所处环境,正确;“始能批评其学说之是非得失,而无隔阂肤廓之论”则表明作者主张对历史评价应具有批判意识,正确;

12、故选B。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7C材料的关键信息是“人们要敢于认为让文明的益处为整个人类所利用是行得通的”。“文明的益处”体现了文明史观,“整个人类”将人类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体现了全球史观。据此可知作者观察历史的视角主要侧重于全球责任和文明角度。故选C。8C根据材料“全部开放它的港口通商,建筑铁路和工厂”可以判断这场战争为甲午中日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向西方学习由“器物”阶段转入“制度”阶段,资产阶级改革和革命兴起,因此这场战争为制度变革提供了历史契机,故选C。A、B两项与鸦片战争影响有关,排除;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仍然维持着清政府的统治,其合法性没有削弱,排除D。9D文明史观认为人类历

13、史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全球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一个整体,是从分散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近代化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实现由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社会史观认为人类历史不仅是政治、经济、思想、外交等大事件的历史,更是与平民百姓息息相关的小事件的历史,联系材料信息“西方主宰全球”、“稳定而又保守的中国社会”、“被西方扩张主义弄得四分五裂”,由此可以判断材料体现了文明史观、全球史观和近代化史观,排除A、B、C三项,选D项。10D18世纪时开始建立起“中国是欧洲的对立面”的认识,因为此时西方开展工业革命,积极对外扩张,中国逐渐成为西方侵略的目标;一战后,有个别学者提出“东方文明对于建设一

14、个共同的世界文明的必要性甚至是主导性”的观点,因为此时一战对西方文明造成严重的破坏,个别学者主张吸收中国文明的优点,故选D。材料的核心涉及的是不同时期西方对中国的评价问题,不是讨论中西文化的交流问题,排除A;由题干可知17世纪到18世纪欧洲对中国的评价发生了变化,排除B;由题干可知欧洲对中国的认识是不断变化的,并没有停留在启蒙时期,排除C。11C针对英国对印度的入侵引用了马克思的一句话,该材料表明英国侵略具有双重性,建设性和破坏性。依据题干强调英国的入侵解构了原有的社会结构,有客观积极的一面,承认了战争对旧文化要素的瓦解作用,故选C。12B权利法案、1787年宪法、1875年宪法表明了近代民主

15、制度确立与发展,故选B。斗资批修不属于中共光辉历程,排除A;邓小平理论并不是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排除C;等待戈多属于现代主义,排除D。13【详细分析】第(1)问,材料一中“第二帝国”是指隋唐宋时期,“第一帝国”是秦汉时期。政治结构、经济格局、选官制度变化结合秦汉、隋唐时期的相关史实作答即可。第(2)问,“第三帝国”是指明清时期。“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是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上趋向保守,“表现”结合明清时期的政治上的皇权专制达到顶峰;经济、对外经济上的“海禁”、闭关锁国政策等相关史实作答即可。“结论”从全球史观的角度进行分析,则是强调中西对比。答案(1)政治结构:三公九卿制向三省

16、六部制转变;或者从贵族制度向官僚制度转变。经济格局: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到南方。选官制度:由察举制向科举制转变。(2)政治方面:如废宰相,设内阁、军机处,加强皇权,实行特务统治等;对外经济与文化交往方面:中止西学东渐,实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等。在西方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中国封建制度走向衰落,中国社会面临深重的危机。14【详细分析】第(1)问,第一小问可从材料中提到大多国家都是一片专制王权的海洋,只有英国不是专制,即民主政体,英国在世界上率先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事件即为17世纪英国通过光荣革命,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第二小问结合第一小问可知英国是君主立宪制,17世纪的中国是君主专制政体;第三小问表现结合

17、英国君主立宪制和明清君主专制强化的具体事实回答即可。第(2)问,先推算出设问中的“两个世纪”指的是18、19世纪,这两个世纪是工业革命的时代,联系英国史实能想到英国的海外贸易和殖民扩张,率先开展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中逐步建立了世界市场。答题过程中注意序号化、要点化。第(3)问,观察历史的视角即为史观问题,从材料标题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或者材料中很容易解答。答案(1)事件:17世纪英国光荣革命,建立君主立宪政体。政体及表现:中国是清王朝的专制主义统治,如军机处,实行八股取士和文字狱。英国确立了资产阶级立宪政体,如颁布了权利法案,确立了责任内阁制。(2)结果:大力开展海外贸易和殖民扩张,建立了殖民大帝国;开展了工业革命,社会生产飞速发展;建立了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3)视角:从全球史观的角度。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