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命题角度3聚焦工业化进程的某个侧面,揭示其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1 卷)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能源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材料:清朝前期,煤已经成为重要的燃料,但清政府多次禁止开采煤矿。19世纪中叶,洋务派官僚李鸿章、张之洞等人认识到煤对于国计民生的重要性,指出,“今日万事根本,唯在于煤煤源一断,机器立停,百举俱废”;煤作为“日用必需之物,采炼得法,销路必畅,利源自开,榷(征收)其余利,且可养船练兵”。1875年,清政府允许试办机器采煤业,至1911年,民族资本创办了72家资本额较大的煤矿。著名的开平煤矿1882年年产量为36万多吨,1899年增至7
2、78万多吨,产品畅销天津、上海、福州等地。 1890年,中国人开始创办自己的电厂,但直至1911年,全国的电厂数量极少,规模较小,只能供照明用电。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统治时期,中国的电力工业仍较落后。 根据材料,请回答下列问题: (1)概括李鸿章、张之洞等人对采煤业的认识。 (2)近代以来,清政府对采煤业的政策有何变化?收效如何? (3)概括中国近代能源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考场错解 审题不清,答题不全。 高考资源网专家把脉 考生一是对材料的处理能力不强,不能抓住关键字眼以获取信息;二是概括能力不强,不能用简练的语言作答,特别是不能用规范的学科语言作答。如第(1)问,不能用材料中“万事根本”“机器
3、立停”“日用必需”“利源自开”“养船练兵”等信息进行概括得出李鸿章、张之洞等人的观点,或回答时语言不概括、不规范,而是将材料内容进行翻译作答。 对症下药(1)采煤业可以为各项实业提供能源,满足日常所需,为发展经济、军事筹措资金。(2)从禁止采矿到允许兴办机器采煤;民族煤矿企业得到发展,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国内市场需要。(3)采煤业有一定的发展;电力工业兴起,但仍较落后。2统一考试)在中国近现代工业发展过程中,工业结构发生了不断变化。阅读以下统计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国初年工业资本分布状况统计图(单位:千元) 材料二:建国初期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比重变化 材料三:20世纪90年代重工
4、业在工业总产值中比重变化 请回答: (1)依据材料,概括上述三个时期工业结构的特点,并分别简述其原因。 (2)依据材料二、三指出建国后我国工业结构发展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当前我国工业结构调整的认识。 考场错解 审题不准,答题不全。 高考资源网专家把脉 本题从民国之后不同时期的工业结构切入,考查了学生理解分析问题能力和表达能力。本题限制词、提示词、中心词都比较多,答题时一是注意理顺它们之间的关系;二是对“工业结构”回答时要注意正确运用术语,并结合有关史实。 对症下药 (1)民国初特点:轻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发展缓慢。原因:帝国主义经济掠夺;辛亥革命鼓舞;实业救国成为思潮;工业资金少,技术
5、力量薄弱。建国初期,特点:重工业比重增加。原因:“一五”计划规定优先发展重工业。20世纪90年代,特点:轻重工业比例稳定、协调。原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2)趋势:由优先发展重工业到轻重工业比例协调发展。认识:工业结构的调整要符合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目的,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要尊重经济规律。高考资源网专家会诊对于这种通过个案分析,考察、认识工业化进程、特点和影响的问题,实际上是要求学生对相关问题形成”通识”性认识,在关注社会问题的基础上努力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对于这类问题解答,知识储备是前提,知识迁移是关键,人文底蕴是基础,它考查的是
6、真正的综合素质。考场思维训练1 轮船、火车等交通工具传人中国,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 ) A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B促进了人口流动、信息交流 C便利了列强进一步掠夺中国 D减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1D解析: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看待列强经济侵略的“破坏性”和“建设性”,A、B、C三项正确,D项错误,中国人民的抗争是阻止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的力量。2 民国初年,我国民族工业进入了进一步发展阶段,以天津为例,在工商部注册资产达万元以上的企业有数十家,其中面粉、纺织、化工业生产水平居全国前列。我国民族工业在这期间得以迅速发展的主要内因是 ( ) A海外华侨竞相投资办厂 B欧洲列强在一战期
7、间暂时放松经济侵略 C各种实业团体广泛建立 D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2D解析:抓住题目的限制条件进行分析。题目的时间条件是“民国初年”,求答内容是“主要内因”。各选项中,B项属于外因;A、C、D 三项都属于内因,但A、C两项都是由D项产生的,正是辛亥革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从而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工业的热情。3 1995年我国初级产品的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由1990年的256下降为144;而工业制成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由1990年的744上升到856。同期,在进口方面,进口原材料的增幅较大,而进口机电设备的增幅减小。上述材料综合表明,我国 ( ) A机电产品出口
8、条件得到改善 B进出口商品结构明显优化 C原材料的对外依赖程度提高D初级产品的国外市场缩小3B解析:从进出口产品的类型,结合改革开放的史实分析,反映了我国经济质量的提高。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491978年中国城市化情况表(单位:万人)年份年底全国总人口城镇人口比重()乡村人口比重()1 94954167576510.604840289.40195257482716312.465031 987.541 9576465399491 5.395470484.611960672071307319.455413480.551962675381165917.335587982.6719
9、65725381017014OO6236886.001970825421007512.207246787.80197591 970111 7112.208079987.80 张秉忱中国城市化道路求索 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水平不断上升,在1978 1998年,城市数量从193个增长到668个,城市人口从17亿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率也从1792上升为304。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资料,19701980年,我国的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仅为3,大大低于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36,但是,从19801995年,我国城市人口的平均增长率水平42,高于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4,这标志着我国开始步入城市化发展
10、的“快车道”。 汪利娜中国城市化进程及战略选择 材料三文件指出:要繁荣小城镇经济,小城镇建设要同壮大县域经济、发展乡镇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移民搬迁结合起来,引导更多的农民进入小城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1)1949年一1956年、19621975年我国城镇和乡村人口发展的趋势各是什么?概述改革开放前我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2)试分析改革开放后,我国开始步入城市化发展“快车道”的原因。(3)当前,我国城市化发展主要是指加快发展城镇化建设。加快城镇化建设有什么重大意义?4(1)趋势:1949年1956年城镇和乡村人口均有增加,城镇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所占比重增长较
11、快;1962年一1965年城镇人口下降,乡村人口增加,城镇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所占比重仅为建国初水平。特点:道路曲折,发展速度相当缓慢。(2)出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局面。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结构全方位、多层次的变化:乡镇企业成为当地农村城镇和城市化的主要力量,带动了一大批新兴小城镇崛起和发展;中国已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城市、沿江、沿边地区及内陆地区的开放格局,在三资企业较发达的地区,新兴城镇迅速成为现代化都市;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第三产业发展迅速,表明中国已从落后的农业国向强大的工业国迈进。(3)有利于增加农民的收入,带动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扩大消费需求,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和持久的动力;有利于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扩大农民就业,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有利于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加速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精品资料。欢迎使用。高考资源网w。w-w*k&s%5¥u高考资源网w。w-w*k&s%5¥u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