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北省唐山市迁安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1. 说文解字中提到“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由此可见,史者应该( )A. 辩证看待历史现实B. 客观记载历史事实C. 全面记载历史发展D. 公正评价历史事物【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记事”、“正也”可以判断出记载历史应该客观、准确。故选B。C项强调的是全面,A项说的是辩证,而材料主要说的是客观,与材料不符。D项说的是公正,意思是不偏不倚,材料未体现;考点:史学研究史德2. 荀子认为,人生而有欲有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先秦儒
2、家讲求“礼义”是为了A. 调解诸侯纷争B. 构建平等社会C. 规范社会秩序D. 恢复西周礼制【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从荀子的话语来看:“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也就是因为世界存在纷争所以需要礼义来进行制约,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过于狭隘;B选项材料没有这种想法;D选项不是荀子的思想。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荀子的思想3. 民本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下列思想体现儒家民本思想的有“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3、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天下为主,君为客”A. B. C. D. 【答案】B【解析】根据选项和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强调重民、爱人,反对苛政,民本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要求统治爱惜民力,用德教化百姓,这是孔子民本思想的体现,正确;“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要求统治着爱民、以德服人、争取民心,这是孟子民本思想的体现,正确;“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把君与民的关系形容是水与舟的关系,这是荀子民本思想的体现,正确;“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是纲常伦理等级秩序,为封建统治服务,不属于民本思想,排除;“天下为主,君为客” 是黄
4、宗羲的主要思想,他主要强调众治,.即反对专制主义,是民本思想的体现,正确;所以排除,排除ACD,选B点睛:本题考查的容量大,信息范围广,解决此题的关键是紧扣“儒家民本思想”,联系所学知识逐一解读材料的内容即可得出答案。4. 战国末期的韩非子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和君主驾驭大臣的诸多权术,这代表了哪一种历史发展趋势( )A.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形成B. 以德治国,实行“仁政”C. 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D. 建立大一统的专制国家【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韩非子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和君主驾驭大臣的诸多权术,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了极点,这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故D选项
5、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是儒家思想,故A选项与材料内容不符;以德治国,实行“仁政”的是儒家,材料内容体现的是法家,故B选项错误;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属于孔子,故C选项与材料不符。5. 下表为学者对中国先秦至两汉思想的相关研究(局部)。具体内容出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小雅北山“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论语季氏“定于一”孟子梁惠王上“天下为一,诸侯为臣”荀子儒效“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宜也。”董仲舒天地人三策据此可知,这一时期A. 儒家强调教化政治理念B. 诸子学说的多样性、复杂性C. 儒家思想在借鉴中不断创新
6、和完善D. “统一”是儒家政治伦理的思想和追求【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莫非王土”,“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定于一”,“大一统”等信息都体现出对统一的追求。故D正确。教化的目的是提高人的素质,改变整个社会风气。材料信息与教化无关。故A错误。材料中全是儒家思想。未体现诸子学说的多样性,故B错误。材料中未体现创新和借鉴。故C错误。6. “儒学的三次话语转向,即儒学在汉代经学中完成的政治转向、在宋明理学中所完成的形而上学转向”材料中的“政治转向”是指A. 意在规劝皇帝实行仁政B. 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C. 认为天理是万物的本原D. 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儒
7、学的三次话语转向,即儒学在汉代经学中完成的政治转向”可知,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新儒学,是因为适应了其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D正确;“天人感应”意在规劝皇帝实行仁政,这是董仲舒新儒学的一部分,A片面;据所学可知,西周的礼乐制度是奴隶制度,与材料不符,B错误;认为天理是万物的本原是宋明理学的内容,与材料无关,C错误。7. 董仲舒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对这一思想准确的理解是( )A. 认民性本善,君权天授B. 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C. 建议以礼入法,以礼入俗D. 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董仲舒认为民性本善,有
8、善质而未能善,于是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强调君权天授,故A选项正确;性本恶是荀子的观点,且与材料不符,故B选项错误;材料未能体现“以礼入法,以礼入俗”,故C选项错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虽是董仲舒的主张,但与材料不符,故D选项错误。8. 北宋程颐说道“唐有天下,如贞观、开元间,虽号治平,然亦有夷狄之风。三纲不 正,无父子、君臣、夫妇,其原始于太宗也。故其后世子弟,皆不可使。玄宗才使肃宗, 便篡。肃宗才使永王璘,便反。君不君,臣不臣,故藩镇不宾,权臣跋扈,陵夷有五代 之乱。”作者意在说明A. 藩镇割据严重削弱中央集权B. 宗法观念与少数民族政权不协调C. 伦理纲常有利于政权的稳定D. 佛道兴盛
9、对儒家思想的冲击【答案】C【解析】“肃宗才使永王璘,便反。君不君,臣不臣,故藩镇不宾,权臣跋扈,陵夷有五代 之乱”说明儒家的伦理纲常有助于社会统治的需要,C正确;A和B不符合材料主旨含义,排除;D中属于思想冲击,不符合事实。9. 朱熹在朱子家训中提出:“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诗书不可不读,礼仪不可不知。”朱熹意在A. 适应皇权的需要B. 倡导重德修身C. 宣传“存天理,灭人欲”D. 维护纲常名教【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诗书不可不读,礼仪不可不知”可知,朱熹强调道德和礼仪,这反映不出朱熹适
10、应了皇权的需要,故A项错误,B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C、D两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点睛:材料“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诗书不可不读,礼仪不可不知”是解题的关键信息。10.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某人的著述“狂悖乖谬,非圣无法”,“排击孔子,别立褒贬”。这里的“某人”是指A. 李贽B. 黄宗羲C. 顾炎武D. 王夫之【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李贽的反正统是思想,他在作品中反对盲从孔子,肯定农民起义的,赞颂男女自由恋爱,在封建社会时期这种思想为统治阶级所不容,被称为“狂悖乖谬,非圣无法”,其他选项虽然反对君主专制,但是思想没有李贽这样激进。11. 梁启超
11、将明夷待访录视为“宣传民主主义的工具”,孙中山则将明夷待访录中的部分内容抽印分发同志,鼓动反对清王朝的民主革命。这主要是因为此书的作者A. 提出了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B. 否定了孔子学说是万世之至论C. 重新肯定了程朱理学正统地位D. 是中国最早学习西方思想代表【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革命派均推崇明夷待访录,这主要是为资产阶级民主改革、革命服务,是由于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提出了批判君主专制的主张,故A项符合题意;否定孔子学说是万世之至论为李贽主张,排除B项;黄宗羲并未为传统程朱理学作辩护,排除C项;黄宗羲思想并非来自于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排除D项。12. 年
12、画是中国的一种民间艺术。明清时期,民间年画的普遍题材是把普渡众生的观世音菩萨、以忠义著称的名将关羽和玄坛真君财神赵公明呈现在一个画面上。这反映的历史文化现象是( )A. 儒家至尊的地位被打破B. 佛教开始在中国本土化C. 儒释道三教本同根同源D. 三教合流在民俗中映现【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中国古代的年画属于写实的画风,材料中的普渡众生的观世音菩萨、以忠义著称的名将关羽和玄坛真君财神赵公明分别是佛教、儒学、道教的代表人物。三者同时在年画中呈现,反映出三教合流在民俗中映现,D项正确。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三教合一13. 下列文学作品,属于同一类型的是()参差荇菜,
13、左右采之宁羞白发照清水,逢时壮气思经纶杨柳岸、晓风残月一种相思,两处闲愁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描写的是男女恋爱的情歌,是李白梁甫吟中的诗句,整首诗以豪迈奔放为基调,出自柳永所著雨霖铃,刻画了情人离别的场景,出自李清照一剪梅,此此作与词人与丈夫离别之后,表达了对丈夫的相思之情。雨霖铃、一剪梅均是宋代婉约派的代表词作,故属同一类型,选C项,排除ABD选项。14. 有学者指出,唐诗对于唐代史实的反映,比起后人修纂的史书来,还是更原始的第一手资料。对于这种把唐诗用于历史研究的做法,下列解读最合理的是A. 唐诗最能反映唐朝的真实情况,可以用于历史研究B. 唐
14、诗是对当时社会生活的一种反映,经考证后可使用C. 唐诗是原始的直接资料,最适合用来研究唐代历史D. 唐诗属于文学作品,多夸张想象,不能用作历史研究【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唐诗是对当时社会生活的一种反映,属于二手史料,经考证后可以作为研究唐朝历史的史料,B项正确。A项错在“最能”,唐诗属于二手史料,是对当时社会生活的一种反映,经考证后可用于历史研究,排除。实物史料属于原始史料,最适合用来研究唐代历史,排除C。唐诗虽然是文学作品,但属于二手史料,是对当时社会生活的一种反映,经考证后可用于历史研究,排除D。15. 西汉太中大夫东方朔撰文上呈汉武帝,所用的竹简奏章需两个人抬进
15、宫。以后改变这种携书不便的现象首先得益于A. 活字印刷术B. 雕版印刷术C. 制墨技术D. 造纸术【答案】D【解析】【详解】选纸术的发明和改进,引发了书写材料的革命,纸张逐渐代替竹简,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纸张轻便易携带,很好地解决了携书不便的问题,极大地推动了信息的传播,故D正确。ABC是关于印刷及其相关技术的改进,并不能改变携书不便的现象,且它们出现时间较晚,故排除。16. 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A. 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B.
16、 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C. 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D. 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答案】B【解析】由材料“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可知,古代中国药物学著作大都是由国家或者朝廷制定或颁行的,由此得出,古代药学的发展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B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国家对药学发展的支持,没有体现政治制度的影响,A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商品经济发展的相关信息,C不正确;药学的发展与宋明理学没有必然联系,D不正确。点睛:本题考查古代科技的成就,与时代热点紧密结合。科技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大力支持,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当代,国家对
17、科技的重视和支持是科技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17. 林则徐组织翻译的澳门月报,取自西方澳门新闻纸中的有关内容,大多是与时局相关且新闻性很强的情报;魏源在海国图志中则体现出“欲求知识于域外”的心态。林、魏二人所为有助于A. 使清政府从天朝上国迷梦中苏醒B. 有效地抑制英国侵略者的进犯C. 迫使清朝统治者着手政治的改革D. 增强国人对西方世界的认知度【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林则徐组织翻译的澳门月报,取自西方澳门新闻纸中的有关内容”“欲求知识于域外”可知,林、魏二人编写或翻译介绍西方的书籍,这有利于国人了解西方世界,故D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
18、现清政府对西方的态度,排除A;林、魏二人编写或翻译介绍西方的书籍,无法抑制英国的侵略,并且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后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有效地抑制英国侵略者的进犯”错误,排除B;林、魏二人编写或翻译介绍西方的书籍,没有起到迫使清朝政治改革的作用,排除C。18. “中体西用”的文化观在19世纪后期的中国风头甚健,洋务派以“体用”“本末”的关系来努力论证中西文化可以相容,能够互补,极力证明中国固有文化可以通过采纳西学而增益新知、焕发生机。洋务派极力宣扬“中体西用”文化观的根本目的是A. 调和中西文化冲突B. 维护清朝封建统治C. 推动中国的近代化D. 遏制革命形势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1
19、9世纪60年代由于清政府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危机,为了挽救清政府危局,洋务派开展了学习西方器物以维护清政府统治的洋务运动,故B项正确;洋务运动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并不是调和中西文化,故A项错误;推动中国的近代化是洋务运动的客观影响,故C项错误;遏制革命形势发展是洋务运动直接目的,不是根本目的,故D项错误。【点睛】“中学”指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的纲常礼教;“西学”指西方文化,主要指西方近代科学技术。“中学为体”强调把中国的纲常礼教作为决定国家、民族命运的根本。19. 1887年,清政府颁布的出洋游历章程规定:(官员)出洋游历时,应将各处地形之要隘、防守之大势以及远近里数、水师、炮台、水雷炮弹
20、,详细记载,以备考查。材料表明清政府A. 有限制出洋考察之意图B. 重视学习西方国防科技C. 出国考察经费较为紧张D. 向西方学习出现新变化【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清政府要求官员外出考究要注意“地形之要隘、防守之大势以及远近里数、水师、炮台、水雷炮弹,详细记载,以备考查”,说明清政府特别重视对西方国防科技的学习,故B项正确。 “(官员)出洋游历时,应将各处地形之要隘”这一信息说明清政府还是允许官员外出考察的,并没有限制官员外出的意图,故A项错误。材料中清政府只对官员外出考察的注意事项提出了具体要求,而没有涉及考察经费的问题,故C项错误。甲午战争之前,清政府学习西方的主要内容仍停留在
21、器物层面,没有涉及到制度,因此没有出现新的变化,故D项错误。20. 梁启超读了天演论后感慨道:“夫竞争者,文明之母也。竞争一日停,则文明之进步立止。一国者,团体之最大圈,而竞争之最高潮也。”据此,梁启超认为A. 面临民族危机亟待进行政治改革B. 文明发展推动竞争的激烈C. 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D. 国家的出现是竞争的产物【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天演论和梁启超的话语“一国者,团体之最大圈,而竞争之最高潮也”可知,梁启超认为面临民族危机亟待进行政治改革,A选项符合题意。材料认为竞争推动文明发展,B选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C选项不符合题意。国家的出现是阶级斗争
22、和私有制产生的结果,D选项说法错误。21. 维新变法时期,谭嗣同提出侧重“冲绝网罗”,抨击“纲常礼教”。新文化运动时期,激进知识分子也对“纲常礼教”予以猛烈抨击。由此看来他们都A. 倡导思想解放推动社会变革B. 抨击封建道德推动民主革命C. 利用传统思想进行社会改良D. 倡导民主共和反对专制统治【答案】A【解析】由材料关键信息“抨击纲常礼教”、“也对纲常礼教予以猛烈抨击”,材料反映的是谭嗣同和激进知识分子通过抨击纲常礼教来解放思想,宣传维新思想和民主科学理念,即推动社会变革,故A项正确;B项不符合谭嗣同,谭嗣同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排除;C项不符合激进知识分子,排除;D项不符合谭嗣同,排除。点睛:
23、解题关键信息“抨击纲常礼教”、“也对纲常礼教予以猛烈抨击”,从中可以思想解放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正确答案。22. 有学者认为,在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道路上,各阶级和派别都作出了自己的努力。尽管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的主张不同,但“殊途同归”。对“同归”理解正确的是A. 提倡三民主义B. 实行君主立宪C. 推动民主进程D. 建立共和政体【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都主张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都推动了中国近代民主化进程,故C项正确;AD项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排除;B项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排除。23. 1913年,袁世凯“天坛宪法”
24、草案规定“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大事”,在国会上引起激烈争论。康有为等人主张把孔教奉为国教,列入民国的宪法,拥护袁世凯复辟,引起新一代知识分子的忧虑和深思。材料可以作为A. 研究康有为托古改制的一手史料B. 探究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C. 研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出台的背景D. 分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史料【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大事”“在国会上引起激烈争论”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袁世凯的尊孔复古行为引起了新一代知识分子的忧虑和深思,故该史料可作为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B项正确。康有为托古改制是为维新变法服务,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天坛宪法”草案之
25、前,时间不符,排除C。“天坛宪法”与资产阶级革命派无关,排除D。24. 1919年前后,北京学生社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其中著名的有新潮社、国民社、少年中国学会等;在新青年的影响下,新式刊物如新潮国民等也纷纷发行。上述现象主要反映出A. 五四运动唤起国人对政治的关心B. 马克思主义改变了中国革命路径C. 政治运动的涌动D. 新文化运动唤起了民众的觉醒【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的影响。由“1919年前后”“在新青年的影响下”可知不是五四运动的影响,故A项错误;“新式刊物如新潮国民”不全是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内容,故B项错误;成立学生社团、发行新式刊物主要是文化活动,故C项错误;新文
26、化运动是思想领域的一场革命,民主和科学的精神促进了民众的觉醒,推动了学生社团和新式刊物的涌现,故D项正确。25. 江泽民同志强调,我们搞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这几个字是不能没有的,这并非多余,并非“画蛇添足”,而恰恰相反,是“画龙点睛”。“画龙点睛”,就是强调坚持()A. 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B. 采取计划和市场相结合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作用D. 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战略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7年中共十四五大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结合材料中“社会主义
27、这几个字是不能没有的”,意在强调坚持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故A选项正确;计划和市场相结合是经济形式的体现,不是材料中的“画龙点睛”,故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强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作用,故C选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故D选项错误。26. 1979年深圳市常住人口约31.41万人,1988年约120.14万人,2012年约1054.74万人。深圳常住人口的增长A. 适应了外向型经济需要B. 源于人口出生率的提高C. 推动了经济结构的升级D. 加速了社会老龄化进程【答案】A【解析】【详解】1980年深圳经济特区设立,在国家对外开放政策的推动下,特区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
28、全国排头兵,深圳迅速从一个边陲小镇发展为一座现代化城市。从材料中人口数据的变化来看,说明深圳常住人口的增长适应了外向型经济的需要。故答案为A项。人口出生率的提高没有史实依据,B排除;人口增长与经济结构变化、社会老龄化进程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D项。27. 1919年毛泽东于湘江评论创刊宣言中提出“在人的方面,主张群众联合,向强权者为持续的忠告运动,实行呼声革命面包的呼声、自由的呼声、平等的呼声(和)无血革命, ”对该宣言理解最准确的是( )A. 宣传马克思主义B. 用暴力革命推翻强权C. 组建工人政党D. 呼吁社会变革【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主张群众联合,向强权者为持续的忠告运动,实行呼声
29、革命”等信息强调的是实行改革,故D项正确。 AC两项在材料中没有反映,故AC错误。“无血革命”说明作者不主张“暴力革命”,故B项错误。28. 如果让你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你选择的主题是毛泽东思想在中共开创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夺取政权新局面时期的发展,你应该借助的历史资料是A.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B.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C. 新民主主义论D. 论人民民主专政【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毛泽东思想的发展过程,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为国民革命时期,与题意不合,故A项排除;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据所学可知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故B项正确;新民主主义论
30、为抗日战争时期,故C项排除;论人民民主专政为解放战争时期,故D项排除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发展内容29. 邓小平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这段话深刻阐明了A. 实事求是的重要性B. 解放思想的重要性C. 改革开放的重要性D. 破除迷信的重要性【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中可以看出思想僵化的危害,从反面证明了解放思想的重要性。所以答案选B。
31、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解放思想的重要性30. 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邓小平这段话的根本原因是( )A. 教育是预防和平演变的重要阵地B. 教育是社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组成部分C. 教育对提高劳动者素质,发展生产力的关键作用D. 各国政府都很重视教育【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问的是“根本原因”,所以要从本质上来找答案。科技发展在人才,人才培养在教育,反映了教育的重要性,其它选项均不是根本原因,故C选项正确,排除ABD选项。二、非选择题31. 早在19世纪中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就对未来社会提出构想。中国共产党人则将马
32、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只有按照一个统一的大的计划协调地配置自己的生产力的社会,才能使工业在全国分布得最适合于它自身的发展和其他生产要素的保持或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材料二经济发展是当时的时代要求。没有人会说当时的毛泽东是一个乌托邦的幻想主义者。因为当时毛泽东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根本前提这一基本观点。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及后毛泽东的中国材料三我国的经济管理体制权力过分集中,应该有计划地大胆下放我们实现四个现
33、代化,离开了国际的合作是不可能的不要以为,一说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一说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不是那么回事,两者都是手段。摘编自邓小平文选(1)依据材料一,概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构建的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的构想付诸实践。(3)依据材料三,概括邓小平是如何发展与完善社会主义道路的。【答案】(1)基本特征:生产资料公有制;计划经济;(2)实践:进行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展大规模工业化建设;(3)实行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解析】【详解】(1)本题考
34、查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根据材料一中“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只有按照一个统一的大的计划协调地配置自己的生产力的社会,才能使工业在全国分部的最适合于他自身的发展和其他生产要素的保持和发展”可得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构造的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有:生产资料公有制;计划经济;(2)本题考查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和社会主义制度确立。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50 年代正是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反映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的构想付诸实践的事件有:三大改造;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展大规模工业化建设。(3)本题考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邓小平发展与完善
35、社会主义道路的做法,可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来概括。材料中“我国的经济管理体制权利过分集中,应该有计划地大胆下放离开了国际的合作是不可能的不要以为,一说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一说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不是那么回事,两者都是手段”表明要大胆地改革开放;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2.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的发展会对国家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而其中的变化又受到了社会发展的推动。阅渎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 1915年,陈独秀发表今日之教育方针。1919年4月,教育部“教育调查会”拟定了“养成健全人格,发展共和精神”的新教育宗
36、旨。所谓“健全人格”,当具下列条件:(一)私德为立身之本,公德为服务社会国家之本。(二)人生所必需之知识技能。(三)强健活泼之体格。(四)优美和乐之感情。恢复民国初年教育宗旨,提倡民主科学的新教育。中国教育史材料三 1947年中国高等院校中政法系科的在校生占大学在校学生总数的24%,到了1952年这一比例下降到2%。1946年,工科学生仅占在校生总敦的189%,1952年达到354%,为各科学生之首。调整产生了许多专业工学院,例如四大工学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擘)、大连工学院(现大连理工大学)。 陈辉1952年中国高等院校的院系调整“以
37、苏联为师”的后果(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春秋、西汉时期教育发展的特点。(2)阅读材料二联系所学知识,简要概括这一时期的教育内容与孔子讲学相比有何异同?并分析这一时期实行教育改革的历史背景。(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1952年院系调整的主要表现。结合所学知识,用一句话概括1952年院系调整的现实意义。【答案】(1)春秋:私学迅速发展。西汉:设置太学和全国各郡国设立学校;教学内容以儒学主。(2)同:重视道德教育;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异:孔子讲学以儒家经典为主。材料二提倡民主科学。背景: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民国,颁布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进一步发展);袁世
38、凯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了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新式学堂兴办和留学风气盛行(或西学东渐)。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壮大。(3)偏重工科,严重削弱政法学等人文社会学科;照搬苏联模式(以苏联为师)。为即将展开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输送工业建设人才。【解析】【详解】(1)春秋时期的特点结合孔子讲学图、私学兴起等作答;汉代讲经图说明的是官学及讲授内容,根据所学,西汉时期,设置太学和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教学内容以儒学为主;(2)从材料中“养成健全人格,发展共和精神”的新教育宗旨分析,健全人格是孔子与陈独秀的相同点,发展共和精神是陈独秀与孔子的不同点;孔子讲学以儒家经典为主,陈独秀提倡民主科学;这一时期实行教育改革的
39、历史背景就是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根据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对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进行分析作答即可;(3)1952年院系调整的主要表现,依据材料“ 1947年政法系科在校生占大学在校学生总数的24%,到1952年下降到2%。1946年工科学生仅占在校生总数的189%,1952年达到354%,为各科学生之首”及“1952年中国高等院校的院系调整“以苏联为师”的后果”进行概括即可;根据所学知识,我国在1952年制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把“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作为全党和全国人民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努力奋斗的“总任务”之一。可以从这以角度去概括1952年院系调整的现实意义。33.
4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玄奘(602-664),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经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300多卷,精炼而准确。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鉴真(688-763),深明佛学,50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12年,经6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影响。-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答案】示例:观点: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贡献论述:中国古代的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印刷术四大发明经丝绸之路传到欧洲。这一传播促进了欧洲的社会发展,火药的传入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指南针促进了地理大发现;造纸术和印刷术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提供了条件。【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是一道开放题,抓住的就是主要问题,忽略次要问题,所以把我的主线就是对比两者的主要共同点,得出来就是中国文化与对外交往。可围绕着中国文化的贡献,或者中国与外国的往来。只要符合材料所叙述的基本内容,符合基本含义即可。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对外贸易与交流;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四大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