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同步检测 第十课 学以致其道.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712944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0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同步检测 第十课 学以致其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同步检测 第十课 学以致其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同步检测 第十课 学以致其道.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同步检测 第十课 学以致其道.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B)A百工居肆以成其事肆:制作器物的场所,作坊B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敏:聪明C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俭:约束D事君能致其身 致:奉献,献出解析B项敏:勤勉。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B)A.B.C.D.解析A项均为结构助词,“的”。B项分别为语气词,表判断/代词,“的人”。C项均为连词,表并列。D项均为语气词“了”。3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C)A诲女知之乎B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C就有道而正焉D今也则亡解析A项“女”通“汝”。B项“与”通“欤”。D项“亡”通“无”。4下列句子不属于判断句的一项是(A)A夫子至

2、于是邦也,必闻其政B攻乎异端,斯害也已C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D子闻之,曰:“是礼也。”解析A项“是”代词,“也”表停顿。5名句填空。(1)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2)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3)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二、阅读鉴赏(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

3、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6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A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情:诚,真诚B不迁怒,不贰过 贰:重复出现C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 敬:尊敬D求之与?抑与之与 抑:还是解析C项敬:慎重。7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4、的一项是(D)A.B.C.D.解析D项于:介词,向。A项则:连词,表承接,就/连词,表发现,原来是。B项其:代词,那里的/代词,我的。C项者:代词,的/代词,的人。8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B)A樊迟向孔子请教如何种庄稼,孔子毫不客气地指责樊迟是小人。由此可以看出,孔子的教育目的并不是为了培养劳动者。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其相对的合理性。B在回答哀公的问话时,孔子极为称赞他的得意门生颜回。在孔子对颜回的评价中,他特别谈到不迁怒、不贰过这两点,从中可以看出孔子教育学生,不重知识的传授,只重道德情操的培养。C通过子禽与子贡两人的对话,我们可以感受到孔子为人处世的品格。孔子之所以受到各

5、国统治者的礼遇和器重,就在于他具有温和、善良、恭敬、谦谨、礼让的道德品格。D孔子对周礼十分熟悉。他来到祭祀周公的太庙里却每件事都要问别人,以至于有人对他是否真的懂礼产生怀疑。这恰好说明孔子并不以“礼”学专家自居,而是虚心向人请教的品格,同时也说明孔子对周礼的恭敬态度。解析B项“不重知识的传授,只重道德情操的培养”错,孔子既重知识的传授,更重道德情操的培养。9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1)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译文:若能如此,那么四方的百姓就会用襁褓背着子女来投靠了,哪用得着亲自种庄稼呢?(2)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译文:先生的这种求法,大概不同于别人的求法吧?(二

6、)高考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1题。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1.6)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1.7)10请指出孔子的学习观与子夏的学习观。孔子的学习观:子夏的学习观:答案孔子的学习观:先德后文,德文并举的学习观。子夏的学习观:重在德行,以德为学的学习观。11子夏的学习观与孔子的学习观有何异同?试加以评析。答案在学习上,二人都重视德行修养。孔子认为在实践仁德,行有余力的基础上,再去学习文献礼乐文化,体现了孔子以德为先,德文兼修的学习思想;而子夏的学习观则是对孔子学习观

7、的一种补充,一种强调,一个人只要能实行“孝”、“忠”、“信”等伦理道德,就是一个有学问的人,修身就是学习。从两人的学习观上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的传统教育非常重视道德教育,这对我们今天的教育仍然有很大的启发价值。孔子的语言观语言作为人类情感的一种表达方式,也是一种外在之“文”,是心灵的外现。左传中就曾说:“言,身之文也。”对语言的重视是孔子尚文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孔子虽然说“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但孔子哲学并不重在讲天道,而是落实到作为个体的人本身,重要的是讲在社会生活中如何做人,这就是他不能回避语言这一社会交际的重要工具的原因。与“文”源于“道”一样,孔子认为支配人的语言的也应该是深厚

8、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境界。孔门高足曾子说过:“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从言辞中能透露出人的精神气质和道德修养,所以孔子一直在认真教育弟子要重视自己的语言。孔子认为源于内在道德修养的言辞这一外在文饰,应该讲究其自身表达的艺术。就孔子自身的语言表达来看,是有着很高的艺术性的,既因人而异,又言简意赅、一针见血,相当讲究表达艺术。在孔子的言语观中,内在的道德修养与外在的语言艺术二者应是和谐统一的。孔子重视在社会关系中获得个体的价值。他重视语言的表达,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言辞”在人际交往中有着重要作用。如:“蘧伯玉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

9、其过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使者的回答不卑不亢,言辞洗练而又恰当地表达出了自己主人求善好进的道德品质,所以博得了孔子的连声称赞。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被列到“言语”科的孔门高足子贡,在为保存鲁国而进行的一次政治游说活动中,折冲樽俎,凭借自己的语言艺术达到了安邦定国的政治效用,所谓“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在春秋时期的政治外交活动中盛行的“行人专对”,也是凭借语言艺术来达到协调诸侯国之间关系甚至救亡图存的巨大功用。孔子当然也注意到了这一点,所谓:“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诗的语言在当时人们心目中是典雅的语言艺术的代表,在外交场合总是要“赋诗言志”,这从当时的行人辞令中完全可以看出来。“言辞”落实到文字上,便是“文辞”。文辞是要用文字记载下来的,比口头表达更重要,所以更需经过反复推敲润色,即语言本身的艺术加工。当然,要使自己的言辞起到应有的社会作用,必须重视言之“文”,即言辞本身的艺术。首先强调语言要传达出内心的思想感情,但“达”本身又是一种极高的境界,不只是单纯传达,还要恰到好处地准确传达;既要传达出自己的道德修养、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感情,又要切合身份,有分寸,无过无不及。其次,言辞本身要言简意赅,不能枝蔓横生,拖沓冗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