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四川省雅安市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87313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雅安市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四川省雅安市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四川省雅安市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四川省雅安市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四川省雅安市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四川省雅安市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四川省雅安市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四川省雅安市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四川省雅安市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四川省雅安市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四川省雅安市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四川省雅安市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四川省雅安市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四川省雅安市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四川省雅安市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四川省雅安市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一部分(选择题)1.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出一套个体农户农副兼营的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反复强调农户不要过度扩大耕种面积,“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这表明A. 精耕细作的目的是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B. 精耕细作农业遏止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C. 个体农户为主体的耕作模式抑制农业的进步D. 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导致耕作模式的转变【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说明古代精耕细作追去的是农业收益的最大化,故B项正确;精耕细作农业推动了大土地

2、所有制的发展,故A项错误;小农经济为主体的精耕模式推动了农业的进步,故C项错误;材料不能反映出人地矛盾对耕作模式转变的影响,故D项错误。2. 周礼考工记载:“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材料所反映的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A. 技术先进,生产标准化B. 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C 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D. 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攻木”、“ 攻金”、“攻皮”、“设色”、“刮摩”、“抟埴”,说明官营手工业中各个部门分工非常明确,充分体现了生产专业化的特点,故本题选C项。【考点定位】必修二中

3、国古代的经济结构中国古代的手工业。3.下表为不同史料关于古代“城”的产生的历史记述。据此可知 “城郭沟池以为固。”礼记礼运“民保于城,城保于德。”左传襄公七年“城保民为之也。”谷梁传隐公七年“城者,所以自守也。”墨子七患A. 最初的“城”具有军事防御性质B. 商业发展是“城”产生的主要原因C. 城市承担经济和文化中心的职能D. 城市规划体现了以人为本设计理念【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城为保民为之也”“城者,所以自守也”等信息可以看出,在古代“城”的产生过程中,最初的“城”具有军事防御性质,是为保护民众抵御外来进攻。故答案为A项。材料关于“城”的产生原因中没有涉及商业因素,排除B项;

4、材料没有反映城市的经济和文化职能,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城市规划的特点,排除D项。【点睛】材料型选择题多在题干和选项中提供一则或数则材料,要求学生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透过材料发现其背后的历史事实,按照题干的指向和要求,找出正确选项。解答材料型选择题要看引文的出处和其他有关信息,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搞清备选项的内涵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本题的解答主要是根据关键信息“城为保民为之也”“城者,所以自守也”,得出最初的“城”具有军事防御性质,从而确定答案。4.西汉时期的大司农桑弘羊为盐铁官营辩护时说,豪强大家“采铁石鼓铸、煮海为盐”,“聚众或至千余人”,易“成奸伪之业

5、”,给国家带来祸患。材料主要反映了A. 经济控制基于政治安定的考量B. 增加收入是盐铁官营的重要目的C. 大一统是盐铁官营的政治前提D. 打击豪强是历代王朝的政治诉求【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易成奸伪之业,给国家带来祸患”来看,桑弘羊为盐铁官营辩护主要是从维护政治稳定的角度出发的,说明西汉的经济控制是基于政治安定的考量,故A项正确;从材料信息来看,盐铁官营的主要目的不是增加收入,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盐铁官营的前提,排除C项;材料只反映了西汉时期打击豪强的措施,不能说明“是历代王朝的政治诉求”,排除D项。【点睛】“易成奸伪之业,给国家带来祸患”是解题的关键。5.进入宋代,各行各业的

6、人都可以在市场上从事销售和贩卖活动,甚至包括官员、士卒、僧尼等特殊群体,出现了“全民经营”的社会热潮。该现象反映了宋代A. 农业经济走向衰落B. 商业政策相对宽松C. 封建等级观念的冲破D. 商品活动不受限制【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宋朝掀起了全民经商的热潮,这主要和政府的政策放宽有关,B正确;宋朝时期的农耕经济继续向前发展,A排除;封建等级观念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C排除;D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B。6.有学者在评价洋务运动时指出:“当时中国并非一个近代化国家,政府不是一个近代化的国家政府,用旧有思维定式去带领整个国家走向近代化,注定是一场悲剧。”该学者旨在说明A. 中国不具备

7、近代化的客观条件B. 洋务运动促使近代企业产生C. 政治体制改革是近代化的前提D. 洋务运动失败具有内在必然性【答案】D【解析】“用旧有思维定式去带领整个国家走向近代化,注定是一场悲剧”说明旧式思维必然导致洋务运动的失败,即洋务运动失败具有内在必然性,故D项正确;“政府不是一个近代化的国家政府”并不代表中国不具备近代化的客观条件,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近代企业产生,故B项错误;“政治体制改革是近代化的前提”不符合材料主旨信息,故C项错误。7.1911年,上海拥有丝厂48家,丝车13738台;1914年增为56家,丝车14424台;1917年猛增为70家,丝车18386台,出现这一现象主要原

8、因有A. 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B 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C. 南京国民政府的大力扶持D. 洋务派引进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1914年-1917年间中国民族工业得到迅猛的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14-1917年正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导致民族工业有了进一步发展,故B项正确;A项是19世纪末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的原因,排除;C项是1927-1936年民族工业有了一定的发展的原因,排除;1895年甲午战败,洋务运动失败,故D项排除。8.近代民族企业家陈寿亭,一个从叫花子到拥有雄厚资产的印染厂主,但他却认为自己的

9、荣华富贵好心酸,主要原因是A. 出身低微,社会地位低下B. 中外反动势力的欺凌C. 个人情感历经曲折和磨难D. 商业领域的激烈竞争【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民族资本家认为自己的荣华富贵十分辛酸主要和中国的社会性质有关,受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到三座大山的压迫,发展十分艰难,B正确;ACD不属于主要原因,排除。故选B。9.建国初期,围绕着“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党内形成了“一化三改,同时并举”的过渡时期总路线,但在实践中,却出现了“一化滞后,三改超前”的状况。这说明A. 工业化道路应服从于所有制改造B. 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复杂性与曲折性C.

10、 经济建设出现严重的“左”倾错误D. 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但在实践中,却出现了一化滞后,三改超前的状况”体现的是当时生产关系的调整超过了当时的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说明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与实践脱节,D正确;所有制改造是为工业化建设服务的,A排除;此时探索尚未出现挫折和严重的左倾错误,BC排除。故选D。10.下图是我国某地城乡居民年人均收入表,图中的城乡差距最小年的出现是因为A.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建立B. 实行从沿海到内地的开放格局的确立C. 农村改革已全面展开,城市改革刚刚起步D. 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答案】C【解析】【分

11、析】据材料“我国某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中的城乡差距最小年在1985年,当时农村改革已全面展开,城市改革刚刚起步,故C正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建立是在1992年,故A排除。从沿海到内地的开放格局的确立是在20世纪90年代,故B排除。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也在20世纪90年代,故D排除。【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11.1878年,有报刊记载:“德律风初兴,已属奇技,不谓更创一奇思出乎其右者。美国有爱迭(迪)生者,其人本精格致之学,今德律风之用不独能传话,并能传字。以德律风之筒头置膜处装一笔尖,筒口说话,空气击动其膜。膜即作凹凸形,声分轻重,膜亦分轻重,笔

12、尖亦随而轻重之。”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 “德律风”在当时受到广泛追捧B. 作者没有充分了解爱迪生改良的“德律风”C. 这一报道表明无线电报已传入中国D. 大众报刊成为民众文化生活的主体【答案】B【解析】【详解】通过材料中对德律风的叙述可以看出,中国并没有对德律风进行充分了解,没有真正认识到其原理,故B正确;材料信息并未体现出德律风受到广泛追捧,排除A;德律风是电话而不是无线电报,排除C;材料体现的是电话传入中国,没有涉及报刊相关信息,排除D。12.1946年1月,申报登载了一则律师代理的离婚启事:“两方愿协议离婚,以后男婚女嫁,各听自由,互不干涉,除已立据各执外,再委登报声明等语。”据此可知,

13、这时的上海A. 传统婚姻观念已经消除B. 政府保护个人民主权利C. 男女社会地位实现平等D. 民众自由法治意识增强【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上海出现律师参与男女之间的离婚案件,并在报纸上声明离婚后男婚女嫁,各听自由,互不干涉,说明当时的民众自由法制意识增强,D正确;A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未涉及政府和个人民主权利之间的关系,B排除;男女社会地位实现平等是在新中国成立后,C排除。故选D。13.“在美洲发现之前,各个国家彼此很少来往。只是在找到通往东印度的新航线和在美洲开辟了对欧洲商业民族有利的广阔活动场所之后,英国才开始越来越把贸易集中在自己手中,这就使其他欧洲国家不得

14、不日益紧密地靠拢。”这反映了A. 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B. 欧洲开始走向联合C. 英国霸主地位的确立D. 世界贸易中心转移【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只是在找到通往东印度的新航线和在美洲开辟了对欧洲商业民族有利的广阔活动场所之后,英国才开始越来越把贸易集中在自己手中,这就使其他欧洲国家不得不日益紧密地靠拢”体现的是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A正确;欧洲开始走向联合是在二战后,B排除;英国世界霸主的确立是在18世纪中后期,C排除;D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A。14.1521年麦哲伦发现菲律宾后将其命名为圣拉萨鲁斯群岛(发现该群岛的日期是圣徒圣拉萨鲁斯的节日)。20年后,西班牙人以

15、其王储(后来的国王菲利普二世)的名字改称该群岛为菲律宾。菲律宾名字的变迁( )A. 带有强烈的宗教色彩B. 具有较强的随意性C. 体现了东西方文化交融D. 带有浓厚的殖民色彩【答案】D【解析】【详解】先为菲律宾命名的麦哲伦,既是新航路的开辟者也是殖民者,后来菲律宾的名字来自殖民国家的国王名字,据此可以看出其名字的变迁具有浓厚的殖民色彩,故D项说法正确;A项以偏概全,排除;题中菲律宾的名字带有明显的政治或宗教意味,不是随意的,故B项说法错误,排除;题中的命名体现不出东西方文化的交融,故C项说法错误,排除。15.19世纪上半期,一个英国政论家描述道:现在看得很清楚,我们可爱的国家大不列颠已经被分配

16、承担为世界上其他国家制造商品的崇高使命。这主要是因为当时英国A. 建立了先进的君主立宪制度B. 拥有了先进的工业生产能力C. 占据了优越特殊的地理位置D. 遵循了平等的国际贸易分工【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是对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的描述,这主要和工业革命的进行有关,B正确;AC与材料无关,排除;英国在对外贸易并未遵循平等的国际贸易分工,D排除。故选B。16.1929年,面对经济危机,美国胡佛政府成立“复兴金融公司”,借贷给银行、工业、铁路企业和农场主,帮助资本家渡过难关;同时政府收购农产品,提高农产品市场价格。这些措施A. 否定了自由放任经济政策B. 加重了美国的经济危机C. 实践了凯恩斯

17、主义经济理论D. 体现了国家的干预性【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在经济大危机的冲击下,胡佛政府对经济进行了有限的干预,强调的是国家的干预性,D正确;胡佛政府并未方式自由主义经济思想,A排除;B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胡佛政府对经济进行的有限干预,仍然属于传统的自由放任思想,践行凯恩斯主义的说法错误,C排除。故选D。17.1933年,在伦敦举行的世界经济会议中,英国强调稳定国际金融,力图以此重新主导世界经济秩序;美国则认为政府的首要责任是恢复国内的繁荣,主张降低关税。会议未能取得实质性成果。上述现象A. 客观上促进了经济区域集团化B. 使世界分裂成对立的政治集团C. 暴露了资本主义的

18、极端利己性D. 表明国家干预经济已经普遍化【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在经济大危机的冲击下,英国和美国等西方国家都在强调本国的利益,缺乏国际合作的精神,突出的是资本主义的极端利己性,C正确;材料与区域集团化无关,A排除;B是冷战的产物,排除;此时国家干预尚未普遍化,D排除。故选C。18.1933年,美国国会颁布紧急救济拨款法,授权政府招募失业者从事公路、堤坝、桥梁、公共建筑等公用事业的建设;随后国会又于1935年颁布社会保障法,明确规定:“本法案旨在增进公共福利,通过建立一个联邦的老年救济金制度,使一些州得以为老人、盲人和残废儿童提供更为可靠的生活保障”据此可知A. 新政期间建立了完

19、善的社会保障体系B. 新政注重直接救济与以工代赈相结合C. 美国通过国家干预经济实现社会稳定D. 社会福利开支过大导致财政不堪重负【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美国政府颁布紧息救济拨款法组织失业者进行公路、堤坝、桥梁、公共建筑等公用事业的建设” 体现了以工代赈的特点;“颁布社会保障法”说明政府注重直接救济;故B项正确。 “紧息救济拨款法”“社会保障法”是新政期间社会保障体系中一部分,不能推断建立了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排除A。题干信息体现了国家干预经济的特点,但尚未实现社会稳定,排除C。社会福利开支过大的确会导致财政不堪重负,但题干并没有体现政府财政负担过重的问题,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

20、B。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抓住“紧息救济拨款法”“社会保障法”等内容,逐一排除选项即可知道答案。19.1980年,美国通货膨胀率接近10,有25的企业开工不足。里根上台后,要求政府、企业主和雇工三者共同承担社会保障基金来源,并鼓励私人企业投资保障行业,提出由“福利国家”过渡为“福利社会”。这些措施A. 放弃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B. 加剧了经济恶化C. 调整了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D. 推动了物价上涨【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面对美国出现的严重的经济滞胀问题,里根政府上台后采取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想,逐渐放松政府对经济干预,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因此材料中由“福利国家”过渡为“福利社

21、会”体现是经济指导思想的改变,C正确;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强调的是政府放松对经济的干预,而非放弃,A排除;里根政府的措施促进了美国的经济恢复,B排除;里根政府使美国的物价有所回落,排除。故选C。20.列宁说:“我们就是要这样来改善经济,使它更加稳固,更带有公共性,增加生产,解决粮食问题,更合理地分配产品,增加煤产量,并且在没有资本主义和资本主义气味的条件下恢复工业。”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苏联A. 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B. 采取了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的形式C. 实施了农业集体化政策D. 利用了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显著特征是排斥市场和

22、商品货币关系,企图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因此根据材料关键信息“更合理地分配产品”、“并且在没有资本主义和资本主义气味的条件下恢复工业”可以判断出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正确;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实施农业集体化是在斯大林执政时期,AC排除;D是新经济政策的特征,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21.苏联时期,曾流传一则笑话:一个美国代表团访苏,参观“伟大的建设成就”。陪同的苏联官员得意地说:“到下一个五年计划时,每个苏联家庭都可以拥有一架私人飞机!”美国人惊讶:“你们要飞机干什么呢?”苏联官员说:“当然有用啊,譬如我在莫斯科听说列宁格勒开始供应面包了,我可以马上开着飞机赶去排上队。”这一笑话意在说明A

23、. 美苏在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激烈B. 苏联工业化的成就巨大C. 美国加强了对苏联的经济制约D. 苏联经济结构严重失衡【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通过美苏官员之间的对话来讽刺当时苏联轻重比例失调的严重问题,D正确;意识形态斗争的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A排除;B属于对材料的曲解,排除;材料未涉及美国对苏联的经济制约,C排除。故选D。22.赫鲁晓夫上台之初对农业问题的基本评价是:“我国的粮食基本上是有保证的”,但农业的一系列重要部门还处于落后状态,这种落后阻碍着轻工业和食品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是影响集体农庄庄员收入增长的障碍。赫鲁晓夫这一认识A. 是对斯大林体制的维护B. 正确指出苏联农业存在的问题C.

24、 破除了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D. 开创了苏联农业经济体制改革先河【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农业的一系列重要部门还处于落后状态,这种落后阻碍着轻工业和食品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是影响集体农庄庄员收入增长的障碍”,结合所学可知,赫鲁晓夫正确地分析了50年代苏联农业存在的问题,故B正确;材料反映赫鲁晓夫正确地分析了50年代苏联农业存在的问题,并非维护斯大林体制,结合所学可知,50年代赫鲁晓夫改革冲击了斯大林体制,故A错误;材料无法体现破除了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故C错误;并非赫鲁晓夫的认识开创了苏联农业经济体制改革先河,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农业的一系列重要部门还处于落后状态,这种落后

25、阻碍着轻工业和食品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是影响集体农庄庄员收入增长的障碍”,联系所学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分析解答。23.建立世贸组织的设想是在布雷顿森林会议上提出的,当时设想在成立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同时,成立一个国际性贸易组织,从而使它们成为二战后左右世界经济的“货币一金融一贸易”三位一体的机构。三位一体的设想A. 表明美国在该经济体系中居主导地位B. 反映了世贸组织是该经济体系的核心C. 有利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制度化D. 说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已经形成【答案】C【解析】布雷顿森林体系成立的事就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后来成立的关贸总协定,成为二战后初期协调金融和贸易的三大支柱,有利

26、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制度化,故C正确;A不是材料体现主旨;世贸组织此时尚未设立,故B错误;D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24.欧盟成立后,就开始着手对欧洲教科书重新编订,以一种欧洲视角取代传统的民族主义立场。这A. 加速了欧盟的教育一体化B. 否定了传统民族主义观念C. 缩小了成员国的教育差距D. 增强了成员国的文化认同【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欧盟试图通过修正教科书来促进欧洲人一体化的观念,进而增强成员国的文化认同,D正确;欧洲的教育各具特色,并非是一体化发展,A排除;BC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D。第二部分(非选择题)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8世纪是英国农业革命

27、迅猛推进的时期。1760年,议会通过法令支持圈地,掀起了“议会圈地运动”的狂潮,土地逐渐集中于大地主手中。为了适应城市工场手工业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很多被圈占的土地被租给大租佃农场主进行集约经营,这些农场大量雇佣农业工人进行经营。当时英国农业雇工人数大约占全国农村总人口的1/41/3。经营农场的地主贵族在获取巨额利润后热衷于对交通运输业、工矿企业以及地方银行进行投资,促进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摘编自刘金源农业革命与18世纪英国经济转型材料二 富农经济是中国近代农业资本主义的主要成分。这些富农一般雇佣25名长工,农忙时雇些短工。还有一些富农是佃富农,租地主土地雇工耕种,类似西方租地场主。一些城市商

28、人、资本家也租地主土地种植果树或其他经济作物,资本主义性质更为典型,但是规模不大,一般数十亩,百亩以上土地者较少;而且多是手工劳动,很少有机器生产。中国富农大多有一部分土地出租,又放高利贷,对于雇农剥削也很严重。例如,有些地方实行“工偿制”,即不给长工工资,只拔一点薄地叫雇工耕种来代替工资,受雇短工还要自带工具等。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世纪英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原因,并分析其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农业资本主义发展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制约其发展的因素。【答案】(1)原因:圈地运动的推动;政府的积极支持;城市工场手工业的刺激;集约式生

29、产方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推广。影响:带动交通运输等行业发展,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市场、劳动力等条件;促进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力量壮大,加速农村社会结构分化;农民被迫失去土地,付出沉重代价。(2)问题:农业资本主义发展规模小,力量弱小;以手工劳动为主,机械化水平低;仍以封建剥削方式为主。因素:封建自然经济的压制;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近代工业化水平的制约;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缺乏政府持续有力的措施支持。【解析】【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1760年,议会通过法令支持圈地”可归纳出政府的支持;根据材料“掀起了议会圈地运动的狂潮,土地逐渐集中于大地主手中

30、”可归纳出圈地运动的影响;根据材料“很多被圈占的土地被租给大租佃农场主进行集约经营”可归纳出集约式生产方式;根据材料“经营农场的地主贵族在获取巨额利润后热衷于对交通运输业、工矿企业以及地方银行进行投资”可归纳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推广。影响: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关于18世纪英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可从促进资本主义发展、为工业革命创造条件、引起社会结构的分化及给农民带来较大伤害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2)问题:根据材料“但是规模不大,一般数十亩,百亩以上土地者较少”可归纳出农业资本主义发展规模小,力量弱小;根据材料“而且多是手工劳动,很少有机器生产”可归纳出以手工劳动为主,机械化水平低;根据材

31、料“中国富农大多有一部分土地出租,又放高利贷,对于雇农剥削也很严重”可归纳出仍以封建剥削方式为主。因素:可结合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阻碍因素的角度进行分析,如封建自然经济的压制;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近代工业化水平的制约;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缺乏政府持续有力的措施支持。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欧洲殖民势力在非洲的扩张从材料中提取一个有关欧洲殖民势力在非洲扩张的信息,并加以简要说明。(要求:信息明确、逻辑严密、史论结合)【答案】示例一:信息:欧洲殖民势力在非洲的侵略范围不断扩大。分析:15世纪末至17世纪上半叶,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和新航路开辟,欧洲殖民势力开始进行殖民扩张

32、,在非洲沿海建立了少量殖民地。18世纪中后期至19世纪上半期,随着工业革命开展,为进一步扩大海外市场,欧洲殖民势力扩大了对非洲的侵略。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为扩大资本输出和海外市场,欧洲殖民势力掀起了瓜分非洲的狂潮,非洲几乎全部沦为殖民地。由此可见,欧洲殖民势力在非洲扩张的空间演进与欧洲发展历程一致,欧洲殖民扩张源于资本的扩张性。示例二:信息:德国在非洲的殖民势力不断增长分析:在19世纪中期以前,德国在非洲几乎没有殖民地。德国作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中心国家,在19世纪中期以后,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其经济地位与海外殖民地数量严重不符。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德国急需扩大海外市场

33、,在非洲的殖民地不断增加。德国在非洲的扩张与英国等老牌殖民国家利益发生严重冲突,并最终演变为世界大战。由此可见,德国在非洲的殖民扩张激化了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其他信息:工业革命促进欧洲殖民势力在非洲的扩张;欧洲殖民势力在非洲扩张的国家不断增多;西葡在非洲的殖民势力逐渐衰落等。【解析】【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从图片中列强对非洲的侵略范围来看,可得出信息是:欧洲殖民势力在非洲的侵略范围不断扩大。从图片中的侵略国家来看,可得出信息是:德国在非洲的殖民势力不断增长。关于“欧洲殖民势力在非洲的侵略范围不断扩大”的阐释可从西方国家对外扩张的经济动因、工业革命对列强扩张的影响等方面进行

34、分析即可。关于“德国在非洲的殖民势力不断增长”的信息阐释可从德国对殖民地的占有情况、第二次工业革命对德国的影响及德国和英国在争夺殖民地的冲突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旗袍泛指旗人(无论男女)所穿的长袍。1644年,清军入关,统治者用满族服饰来同化汉人。1929年,民国政府将旗袍定为国家礼服之一。20世纪20年代,旗袍在吸收西洋服装样式后,通过不断改良,进入千家万户。30年代,旗袍几乎成为中国妇女的标准服装,彰显“民国范”。1943年宋美龄访美期间,身穿一袭黑色缎面旗袍,言谈举止优雅大方,被推选为时代杂志封面人物,旗袍为赢得美国对中国的援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949

35、年后,旗袍作为“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代表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1984年,旗袍被国务院指定为女性外交人员礼服。2011年,旗袍手工制作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甚至走出国门,成为中国女性的象征。摘编自刘瑜中国旗袍文化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以来旗袍发展演变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旗袍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积极作用。【答案】(1)原因:政府的推动;移风易俗;对外交往的需要;思想观念的转变;西方文明的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等。(2)作用:丰富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促进了民族文化交流交融;有助于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增强了人民对新政权的认同;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推动传统文化走向世界。【解析】【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1929年,民国政府将旗袍定为国家礼服之一”可归纳出政府的推动;根据材料“旗袍在吸收西洋服装样式后”可归纳出西方文明的影响;根据材料“旗袍被国务院指定为女性外交人员礼服”可归纳出对外交往的需要;根据材料“30年代,旗袍几乎成为中国妇女的标准服装”可归纳出移风易俗和思想观念的转变;根据材料“旗袍作为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代表”可归纳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2)作用:结合旗袍的演变过程和所学知识可知,关于意义可从物质生活的丰富、民族文化的发展、国际形象的变化、文化的传承、政权的认同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