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质量普查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87314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质量普查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质量普查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质量普查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质量普查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质量普查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质量普查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质量普查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质量普查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质量普查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质量普查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质量普查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质量普查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质量普查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内蒙古呼和浩特市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质量普查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1. 里字本义是指居住的地方。周礼说:五家为邻,五邻为里。韩诗外传说:古者八家而井田。方里为一井。广三百步,长三百步为一里,其田九百亩。材料中的里应该作为长度单位 面积单位 居住单位 行政单位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可知此处的“里”是行政管理单位;根据“方里为一井。广三百步,长三百步为一里”可知此处的“里”是面积单位,所符合题意,故选B;材料内容没有涉及里是长度和居住单位,排除ACD。2. 秦代规定:御史大夫可以代皇帝起草诏令,接受皇帝的差遭出使,监督百官并向上转

2、达群臣奏议,当丞相的位子出现空缺时,御史大夫可以递补升任。可见秦设御史大夫的一个重要目的是A. 提高中央机构效率B. 辅助君王统领朝政C. 参与国计制约相权D. 锻炼官吏储备人才【答案】C【解析】【详解】御史大夫可以代替皇帝起草诏令,可以检查百官并转达群臣奏议,这些都属于丞相的职责范围。而丞相出现空缺时,御史大夫可以递补升任,说明御史大夫从职责和地位上都对丞相形成了制约,故选C;御史大夫设置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制约相权,而不是为了提高中央机构效率,排除A;BD都是御史大夫设置的目的之一,但不是重要目的,与题意主旨不符,排除。3. 宋诗有云: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有学者统计,北宋寒门入仕的官员占比

3、高达46%,远超隋唐,即使是实行唯才是举的曹魏这一比值也不过26%。北宋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A. 商业和城市的发展B. 经济重心的南移C. 理学成为官方正统D. 选官制度的完善【答案】D【解析】【详解】“北宋寒门入仕的官员占比高达46%”的现象主要得益于宋代科举制扩大了考生的人数,不断发展与完善科举选官制度,故D项正确;ABC项都不是主要原因,排除。4. 明清之际,黄宗羲提出,古代圣王倡行崇本抑末,其中抑末是指禁绝与巫蛊、奇技淫巧等相关的无益于民生的工商业,而有利于民生的工商业皆属本业。他的这一论断旨在A. 表达对现实的不满B. 论证变革经济政策的合理性C. 宜扬经世致用思想D. 促进资本主义工

4、商业的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其中抑末是指禁绝与巫蛊、奇技淫巧等相关的无益于民生的工商业,而有利于民生的工商业皆属本业”可知,黄宗羲重新解释古代圣王的“崇本抑末”,指出“无益于民生的工商业”是“末业”,有利于民生的工商业则属于“本业”,应重视其发展,其旨在以此论证变革传统经济政策的合理性,B项正确;黄宗羲将工商业分为有利于民生和无益于民生两种,目的不是为了表达对社会现实的不满,A项错误;黄宗羲对“崇本抑末”政策的新解释,不是为宣扬“经世致用”的观念,C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明清之际资本主义处于萌芽时期,因此黄宗羲的观点不能促进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并且材料所述黄宗羲的论断是为论

5、证变革经济政策的合理性,D项错误。5. 李鸿章提出处今日喜谈洋务乃圣之时,追求自强,外须和戎,内须变法,尽最大可能利用以夷制夷的外交手段,为中国的洋务自强建设赢得尽可能多的和平时间。这表明A. 发展洋务成为清廷的国策要点B. 洋务派确立了自强求富的方针C. 靠列强扶持是改变困局的出路D. 变法是李鸿章外交思想的核心【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外须和戎,内须变法”并结合材料内容可知,李鸿章主张通过缓和与洋人的关系来争取获得变法的时间,以期实现国家富强,由此可知,变法是李鸿章外交思想的核心,D正确;题干仅仅提及李鸿章的主张,并不能得出整个朝廷的主张,A与题无关,排除;题干设计的是实现自强求

6、富的手段,并未明确当时洋务运动的方针,排除B;根据题干可知,李鸿章主张自强,而非依赖列强实现自强,排除C。6. 民国初年,孙中山在给一些妇女团体的信中提出:天赋人权,男女本非悬殊,平等大公,心同此理女子将来之有参政权,盖事所必至。据此,临时参议院通过了女子有参政权的议案。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 女子赢得普选权力B. 政治参与主体扩大C. 民主政体得到落实D. 男女平等得以实现【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女子将来之有参政权,盖事所必至”,以及“临时参议院通过了女子有参政权的议案”可以看出,民国初年政治参与主体不断扩大,女性也可以参政,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普选权,排除A;是否得到落实,从材料

7、中不能得出,排除C;“实现”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7. 1924年,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于广州黄埔正式成立。军校在政治教育中采取对三民主义和马列主义兼收并蓄的方针,当时各界知名人士如胡汉民、鲁迅、毛泽东、邓中夏都曾到学校讲演。这反映出国民党当时A. 谋求与共产党进行合作B. 探索社会主义的途径C. 以建设新式军队为主旨D. 调整了其政策和纲领【答案】D【解析】【详解】国民党成立了黄埔军校,而在军校的政治教育中不仅有三民主义,还包括马列主义,说明国民党调整了其政策和纲领,故选D;黄埔军校的成立说明国共两党已经实现了第一次合作,排除A;国民党是资产阶级政党,所以其并不会探索社会主义途径,排除B;

8、材料反映了黄埔军校的政治教育问题,不能说明其是以建设新式军队为主旨,排除C。8. 1949年2月,毛泽东在西柏坡接见苏联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委员米高扬,谈到将建立的新中国外交政策时,他提出了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另起炉灶的方针。这里的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要解决的是怎样A. 对待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B. 着手建立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C. 处理好第三世界的和平与稳定D. 面对美国和其他帝国主义国家【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指的是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消帝国主义在华一切特权,以巩固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在此基础上与愿遵守和平民主平等等原则的国家建立平等互利的外

9、交关系,因此该方针针对的是“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D符合题意;A指的是“一边倒”外交方针,排除;B指的是“另起炉灶”,排除;C指的是毛主席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问题,排除。故选D。9. 阿里斯泰德指挥过著名的马拉松战役,曾担任雅典首席执政官。他反对发展工商贸易、提高平民地位,企图在雅典建立一个由少数贵族掌权的政府,在一次公民大会上,雅典公民以操纵国政、图谋建立君主专制的理由将他放逐。这一事件反映出雅典A. 执政官的选举日益平民化B. 公职人员的素质得到提高C. 国家权力遭到滥用和误用D. 贵族对政权的控制被制约【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阿里斯泰德因企图在雅典建立一个由少数贵族

10、掌权的政府,而最终被放逐,说明在当时的雅典,雅典的民主观念已经占据重要的位置,贵族对政权的控制因此受到限制,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选举,排除A;材料与公职人员的素质无关,排除B;材料体现的是对建立专制政权企图之人的限制,而不是权力的滥用,排除C。10. 史学界对1688年光荣革命,存在着不同的历史评价。这反映出代表观点辉格派史学家“光荣在于议会最终战胜了国王托利派史学家没有权威,自由就不能存在,建立政府的目的不是为了提高自由,而是为了提供正义;对当权政府的反抗,是不可饶恕的行为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光荣革命仅仅是一场政变.相对而言更重要的是先前四五十年代的暴力革命A. 光荣革命的社会环境复杂B. 时

11、代和立场影响历史评价C. 差异性是历史评价的原则D. 多角度的解释历史更真实【答案】B【解析】【详解】据表格内容可知,对光荣革命的不同看法是因为这些史学家所属的派别和时代不同,说明时代和立场影响历史评价,故选B;光荣革命时期的社会环境并不复杂,排除A;历史评价的原则并非是突出差异性,排除C;多角度解释历史有助于探索历史的真实,但不一定就能实现历史的真实,排除D。11. 德国皇帝威廉二世曾说:把德意志帝国锤炼出来的是士兵和军队,而不是议会的决议。史书记载,他在位20多年,却从来没有读过宪法,也不了解宪法。这反映出当时的德国A. 本质上属于君主专制的国家B. 首要任务是实现国家的统一C. 议会与宪

12、法受到挤压和否定D. 资产阶级代议制度尚未成熟【答案】D【解析】【详解】威廉二世作为德意志帝国的皇帝不了解宪法,而且他在位期间议会没有发挥真正的决策作用,说明当时德国的资产阶级代议制度尚未成熟,故选D;德国已经建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不再是君主专制国家,威廉二世时期德国已经实现了国家统一,排除AB;C项与题意主旨不符,无从体现,排除。12. 1917年,美国国会通过了与敌对国家贸易法案。几十年间,出口管制法案经历了多次修改。1985年,总统指令商务部修订管制清单,放松了对某些国家和某些产品的出口管制。这次调整主要是由于美国A. 面临着日欧的竞争B. 改善了同中国的关系C. 经济调整取得收效D.

13、与苏联争霸转入收缩【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到1985年美国通过里根政府的经济调整政策,国内经济滞胀的情况得到缓解,经济调整取的成效,所以美国放松了某些国家和某些产品的出口管制,故选C;美国在六十年代后就开始面临日欧的竞争,排除A;美国在1979年已经同中国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排除B;20世纪八十年代的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扩张态势,排除D。13. 汉末迄于魏晋,士族在州郡三月青黄不接时,需要振赡匮乏;农闲时要组织修沟渎、治墙屋以备雨季,要缮修门户、警设守备;九月要治场圃、涂禾仓以待丰收,同时还要缮五兵、习战射,以备外寇劫掠;十月丰收,集合宗族帮助贫弱之人。这类活动表明士家大族A

14、. 消极避世退居农耕生活B. 掌握着地方社会的领导C. 有很高的政治经济权力D. 承受着沉重的社会负担【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需要振赡匮乏”“要组织修沟渎、治墙屋以备雨季,要缮修门户、警设守备”“同时还要缮五兵、习战射”等信息可得出,士家大族承担着在农业生产、赈灾、地方治安等方面的社会功能,并在这些方面掌握着领导权,故B项符合题意;从材料中士家大族所做的事可以看出,他们并不避世,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政治权力,排除C;“沉重”一词表述太夸大了,排除D。14. 唐代玄宗实录记载玄宗的生日是八月一日,司马光在编撰史书时,查询历法发现这一时间有误。他根据当时文人顾况的诗:八月五夜佳气新,昭成太

15、后生圣人(即皇帝)。断定玄宗生日是八月五日。这段材料可以说明A. 资治通鉴的取材广泛B. 唐代诗词史料价值极高C. 天象是断代的主要依据D. 官修史书编年体例混乱【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他根据当时文人顾况的诗”从而断定玄宗生日的时间这一信息,反映出了司马迁在编撰资治通鉴时,取材广泛,同时也十分考究,故A项正确;仅从材料并不能说明唐诗价值极高,这夸大了唐诗的史料价值,故排除B;天象是断代的依据之一,不是主要依据,排除C;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D。15. 1071年,北宋政府废除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州县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官府自行出钱雇人应役。雇员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分摊,原来不用负担差役的女

16、户、寺观,也要缴纳半数的役钱。这一举措A. 改变了地方积弱的局面B. 减轻了农民的财税负担C. 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D. 加强了全国的社会治安【答案】C【解析】【详解】政府收取雇人应役的费用,而且原来不用负担差役的女户和寺观也要缴纳役钱,这明显增加了役钱的征收范围,从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故选C;这一举措能增加财政收入,但并不能改变地方积弱的局面,排除A;农民不再充当差役,但要缴纳役钱,不能说明财税负担减轻,排除B;这一举措和加强社会治安无关,排除D。16. 明代后期,江浙地区一些经营地主和无意仕途的文人多亲自务农,实践中他们发现在当地种植经济作物比种植粮食获利丰厚,于是收集经验和知识,编著

17、成书流传一时。该现象A. 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B. 扩大了农村的贫富分化C. 推动了农产品商品化的发展D. 导致了耕织模式的分离【答案】C【解析】【详解】明代后期从事经营的地主和务农的文人发现种植经济作物比种植粮食获利丰厚,由此收集经验和知识,这种做法明显有利于经济作物的种植,从而进一步推动农产品的商品化,故选C;无论重视经济作物还是种植粮食,依然还是属于种植业,并不会导致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排除A;该现象不一定导致农村的贫富分化,排除B;耕织模式的分离是在鸦片战争以后,排除D。17. 鸦片战争之后,洋货倾销,白银外流。国人先认为这是漏卮(财富外泄的通道),后认为是利源消费市场),亦可从洋

18、商手中夺回这一利源。随后,呼呼仿制洋货,以夺回利源的商战主张提出。这一变化说明A. 洋务运动诱导近代商办企业兴起B. 国人认识到近代经济运行规则C. 洋货倾销导致自然经济逐步解体D. 发展实业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题【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近代中国人从主张堵塞白银外泄通道到主张与洋人实现商战,争夺利源,这种观念的变化体现了近代中国人逐渐认识到近代经济的运行规律,B正确;A与题无关,排除;自然经济解体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C;与洋人争夺利源不等于发展实业救国成为主流,而且近代救亡图存是时代主题,排除D。18. 近代中国工业企业的资本大体由国家资本、私人资本和借贷资本三部分组成。甲午战

19、前其比例分布见如图。由此可知,当时甲午战前中国工业企业资本构成A. 工业成为国家经济支柱B. 政府是工业化的主导力量C. 企业资本构成渐趋合理D. 商办和民办企业异军突起【答案】B【解析】【详解】从图片信息可得出,国家资本所占比重有43%左右,占据了非常高的比重,这反映出政府是工业化的主导力量,B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到工业,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内容,因此不能得出A项的结论,排除A;从国家资本所占据的比重高可得出并不合理,排除C;从材料中的数据看不出商办和民办企业的崛起,排除D。19. 1940年,国民政府财政部规定在水陆运输各重要站口设立检查机关,禁止敌货输入。同时,还组织抢购队,在敌占区进行物资

20、抢购,主要包括五金、西药等急需物品及棉花、皮毛等外销物资。此举意在A. 削弱日伪的战争实力B. 遏制抗日根据地发展壮大C. 为战略反攻储备物资D. 对国民经济进行战时统制【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可以看出国民政府一方面“禁止敌货输入”另一方面组织在敌占区抢购急需物品,这两种方式可以削弱敌占区的经济力量,故A正确;材料仅提到对于敌占区的政策,故排除B;战略反攻时间为1945年,此时是1940年处于战略相持阶段,故排除C;材料是国民经济统制的具体措施,而不是题目“意在”(目的),故排除D。20. 1961年,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各城镇精简职工队伍,减少城市工资总额,同时大力压缩社会集团购买力,对

21、非生活必需品以外的消费品实行高价政策。这主要是为了A. 缓解市场供应困难B. 应对美苏外部威胁C. 筹建农村人民公社D. 调整城市消费结构【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的时间信息可得出,这一时期中国开始实施调整的政策,通过减少城市工资总额等措施来缓解市场供应困难,故A项正确;美苏外部威胁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人民公社已经建立,排除C;D项不是原因,只是表现,排除D。21. 罗马法规定,征服来的土地应在贵族与平民间公平分配,并规定贵族拥有土地的上限,但凡是想执行这条法律的人,哪怕贵族也会被杀。这反映出A. 平民的权利在法律中没有得到体现B. 贵族表决了在财富和权力上的优势C. 罗马上不允许土地

22、转让与重新分配D. 国家政治没有调节土地兼并的能力【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但凡是想执行这条法律的人,哪怕贵族也会被杀”可以看出,罗马法中有关土地的规定不能得以有效实行,说明国家政治没有调节土地兼并的能力,D项正确;根据“征服来的土地应在贵族与平民间公平分配”可得出平民的权利有所体现,并且不能体现贵族的优势,排除AB;从材料可以看出,法律规定土地是可以转让的,只是不能有效的执行,排除C。22. 16世纪的最后几十年,对于一个西班牙人来说,现在一磅羊肉的价格在以前几乎能买到一只羊。而在英格兰,15001600年间小麦价格上涨了425%,法国涨了650%。这一历史现象导致A. 资产阶级经济实

23、力上升B. 大西洋沿岸成为贸易中心C. 黄金白银大量流入欧洲D. 商品经济的发展面临困境【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反映是新航路开辟所引起的价格革命,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瓦解,同时也壮大了资产阶级的实力,故A项正确;BC项是商业革命的影响,排除BC;材料中的现象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D。23. 近代以来,欧洲一直是国际移民的主要迁出地。20世纪六、七十年代欧洲人口外流的趋势开始逆转,外来移民主要流向西欧和北欧。这主要是因为A. 社会经济发展需要B. 两极格局确立的影响C. 二战后流亡人口返乡D. 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欧洲一体化

24、程度不断加深,经济发展较快,因此对于外来移民具有较大的吸引力,A正确;两极格局确立于1955年华约的建立,B排除;CD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A。24. 从1950年到1960年期间,苏联农业人口减少了1100多万,但农业产量明显增加。19511955年,粮食的年平均产量为3850万吨,1961-1965年期间,年平均产量达到1.303亿吨,增长近50%。这一现象表明A. 推行农业集体化调动了农民积极性B. 实施新经济体制提高了粮食产量C. 加速发展战略改变农业落后的局面D. 实行农庄农场改革取得阶段收效【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1950年到1960年期间”可得出这一时期主要是赫鲁晓夫

25、改革时期,其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扩大集体农庄的自主权,使苏联农业有了一定的发展,故D项符合题意;农业集体化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排除A;新经济政策实行于20年代,排除B;加速发展战略是80年代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排除C。二、非选择题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战国法家代表人物李悝主张尽地力之教,就是要让农民勤谨耕作,争取好的收成。他认为田地的收成和为此付出的劳动成正比,治田勤谨则亩益三斗,不勤则损亦如之。为了提高农业产量,李悝主张种植要多种经营,有的作物受灾害,其他作物还可以收获;耕要用力深耕,除草要勤,要锄几次;收获时要像防备盗寇那样迅速有效以免遭受损失。为防止案甚责伤民(非

26、农业居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李悝创平条法。把年景分为:上熟、中熟、下熟、正常、小饥、中凯、太饥7种;计算出7种年景下,一户耕田百亩的个体农民的收入,制定出在大典、中熟、下熟3种年景下向每户农民收购粮食的数量,而后在大饥、中饥、小饥年景时把这些粮食平价桌出。这样便收到虽遇饥性水早,案不贵而民不散,取有余以补不足的成效。李性由于把以上政策行之魏国所以魏国国以富强。摘编自趣历史重农抑商的当代启示材料二 拿破仑战争期间,法国试图通过封锁造成英国谷物匮乏,由此逼迫英国就范,而英国农场主积极扩大在谷物种植上的投资,有效遏制了拿破仑的饥饿战略。但随着战争接近尾声,粮食价格开始回落,加之土地

27、租金过高,大批农场主不仅无法收回的投资,甚至连基本的农业利润也无法维持;同时为防止英国谷物生产者被外国竞争者击垮,1815年议会通过了第一个谷物法。其内容规定,在英国粮价每夸特(约合12.7千克)低于80先令时,绝对禁止粮食进口。谷物法的实质是贸易保护主义。该法实施后,谷物价格取费,工人要求提高工资,外国也提高英国工业品进口税,而此时英国开始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工商业资产者越来越希望得到完全彻底的贸易自由。于是,两种立场的交锋在反谷物法运动中充分体现出来。1846年,该法被废除。摘编自刘成英国废除(谷物法刍议(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国李性重农措施的内容及其影响。(2)根据材

28、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制定和废除谷物法的原因。(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关于粮食问题给你的启示【答案】(1)内容:鼓励农民精耕细作,增加粮食产量;国家按年景购买和出售粮食,保护农民利益;主张农民播种多种粮食作物,以防灾荒。影响:促进了魏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使之因此而富强。(2)制定:一方面是维护保障农场主的利益(报答农场主);另一方面是防止英国谷物生产者被外国竞争者击垮(增强英国谷物的国际竞争力)。废除:谷物法的实施造成英国在国内和国际上的不利局面(可引述);工业革命的完成,要求实行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3)国家粮食获取能力充足,才能实现粮食安全,粮食安全是国家和国际政治问题,粮食

29、问题是国家安全的中心。【解析】【详解】(1)内容:根据“就是要让农民勤谨耕作,争取好的收成”得出鼓励农民精耕细作,增加粮食产量;根据“李悝创平条法”得出国家按年景购买和出售粮食,保护农民利益;根据“为了提高农业产量,李悝主张种植要多种经营,有的作物受灾害,其他作物还可以收获”得出主张农民播种多种粮食作物,以防灾荒。影响:结合所学可概括得出促进了魏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使之因此而富强。(2)制定:根据“大批农场主不仅无法收回的投资,甚至连基本的农业利润也无法维持”得出一方面是维护保障农场主的利益(报答农场主);根据“同时为防止英国谷物生产者被外国竞争者击垮”得出另一方面是防止英国谷物生产者被外国竞争

30、者击垮(增强英国谷物的国际竞争力)。废除:根据“该法实施后,谷物价格取费,工人要求提高工资,外国也提高英国工业品进口税”得出谷物法的实施造成英国在国内和国际上的不利局面(可引述);根据“而此时英国开始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工商业资产者越来越希望得到完全彻底的贸易自由”得出工业革命的完成,要求实行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3)结合材料的信息及前两问的内容,可从国家粮食获取能力充足对于国家安全、政权稳定所产生的影响等角度概括。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13年1月,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年届103岁高龄的罗纳德科斯出版变革中国:市场经济的中国之路。在这本书里,科斯对中国经济变革给出了三个基本

31、性结论:一是最伟大,认为开始于1978年的中国经济转型是历史上最为伟大的经济改革计划;二是非计划,引领中国走向现代市场经济的一系列事件并非有目的的人为计划,其结果完全出人意料;三是意外性,科斯将中国的崛起视为哈耶克人类行为的意外后果理论的一个极佳案例。根据材料,围绕中国经济变革,联系三个结论,自拟论题,并结合具体史实进行论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答案】示例:西方经济学者对中国经济变革所做的结论不够完整准确。诸如最伟大,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并非一场精心设计、有长远规划的实验,而是摸着石头过河,边做边改。从改革的历程看,农村改革推动了1984年的城市企业改革,在此基础上1

32、992年十四大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1979年开始的对外开放,经过多年的实践,不断总结经验和完善政策,到1993年,基本上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江和内陆开放城市-沿边开放城市这样一个宽领域、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全方面对外开放新格局。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场新的伟大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解析】【详解】本题是一个开放性试题。主要是针对该学者的言论进行反驳。根据材料中的关键词最伟大非计划意外性,结合中国改革开放的主要内容及特点、影响进行分析。可概括得出,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是摸着石头过河,边做边改。经过

33、多年的实践,不断总结经验和完善政策,形成全方面对外开放新格局。同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场新的伟大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的体现。由此反驳作者的观点。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756年,肃宗登基后,派人到财富聚集的江淮、蜀汉地区向富商大族按资产征税,十分收二,称为率贷,各道节度使、观察使也多向商人征税,或在交通要道及交易之处计钱收税,从此商旅无利,多失业矣。此外,政府在产盐区设置盐院,规定民间的产盐户所产食盐一律卖予盐院,否则以盗卖罪论。其令一出,盐价顿时上涨十倍,盐价腾涨又造成粮食价格上扬,民间出现民众饿死的现象。后来,主管全国财政的刘晏对其进行了部分修正。他把统购统销政策改

34、为民产官收商销,这个办法大大减少了盐政机构的人员和行政成本。他在全国十三个重要产盐区设立巡院,一方面打击私盐,另一方面则保护获得政策牌照的盐商的利益。他还制定了常平盐制度,以保证非产生地区的盐价和食盐供应,防止投机商人国盐牟利。这些措施果然立竿见影,食盐专卖收入十多年增长了十五倍,占到了全国财政收入的一半。摘编自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概括刘晏变法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分析刘晏变法的积极效果。【答案】(1)背景:安史之乱导致社会混乱,税收扩大使蜀地江汉等地商业莠缩,政府盐政改革措施失效。(2)效果:削减了盐务机构,整顿了盐业生产经营,降低了盐价,增加了政府收入,稳定了社会形势。【解析】【详解】(1)背景:根据“756年,肃宗登基后”这一时间信息可得出安史之乱导致社会混乱;根据“各道节度使、观察使也多向商人征税,或在交通要道及交易之处计钱收税,从此商旅无利,多失业矣”可得出税收扩大使蜀地江汉等地商业莠缩,政府盐政改革措施失效。(2)效果:根据“他在全国十三个重要产盐区设立巡院,一方面打击私盐,另一方面则保护获得政策牌照的盐商的利益。”得出削减了盐务机构,整顿了盐业生产经营,降低了盐价;根据“这些措施果然立竿见影,食盐专卖收入十多年增长了十五倍,占到了全国财政收入的一半。”得出增加了政府收入,稳定了社会形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