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项羽之死 知识梳理一、读准字音垓下(Gi)骓(zhu)歌数阕(qu)瞋目(chn) 美人和之(h) 骑(j)麾下(hu) 属者(zh) 绐(di)自度(du) 田父(f) 刈旗(y)船(y) 王我(wn) 被十余创(chun)二、辨识通假(1)骑皆伏曰(“伏”通“服”,心服的意思)(2)船待(“”通“舣”,使船靠岸)三、一词多义(1)卒(2)会(3)乃四、词类活用(1)项王军壁垓下(名词作动词,设营驻守)(2)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名词作动词,唱楚歌)(3)项王乃复引兵而东(名词作动词,东行)(4)左,乃陷大泽中(名词作动词,左走)(5)马童面之(名词作动词,面对)(6)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名
2、词作动词,称王)(7)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名词作动词,西征)(8)项王则夜起(名词作状语,在夜里)(9)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名词作状语,向东)(10)直夜溃围南出(名词作状语,向南)(11)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名词的使动用法,使为王)(12)此天之亡我(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五、古今异义(1)期山东为三处古义:山的东面。今义:山东省。(2)江东虽小,地方千里古义:土地方圆。今义:某一区域;部分。(3)项王乃悲歌慷慨古义:神情激昂。今义:大方的。(4)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古义:父老兄弟。今义:父亲和哥哥。六、文言句式(1)指王翳曰:“此项王也。”(判断句)译文:于是指给王翳说:“这就
3、是项王。”(2)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定语后置句)译文:部下壮士八百多人骑马跟随。(3)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定语后置句)译文:只有一百多人能骑马跟随(项王)。(4)项王军壁垓下。(状语后置句、省略句)译文:项王的军队在垓下驻守。(5)籍独不愧于心乎。(状语后置句)译文:我项羽难道心中没有愧吗?(6)不忍杀之,以赐公。(省略句)译文:我不忍心杀掉它,把它送给您吧!(7)吾闻汉购我头千金。(省略句、状语后置句)译文:我听说汉王用金千斤悬赏我的脑袋。(8)项王则夜起,饮帐中。(省略句、状语后置句)译文:项王于是半夜起来,在军帐中喝酒。(9)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被动句)译文:亲身参加七十多次战
4、斗,抵抗我的人都被打败。(10)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被动句)译文:但是今天却终于被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让我灭亡。 资料链接简介司马迁(约前145?),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市南)人,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其父司马谈,汉武帝时做太史令。司马迁10岁时,就在父亲的指导下诵读古文,曾向儒学大师董仲舒、孔安国学习。青年时代曾两次漫游,收集传说史迹,考察风土人情。父死后,承袭父职任太史令,开始史记的写作。五年后,因替李陵辩护,被捕入狱,遭受腐刑。三年后被赦,担任中书令,他发愤著书,经十几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完成了史记这部不巧的著作主要作品史记公元前206年10月,刘邦入关,降秦王
5、子婴,还军霸上;项羽以盟主身份召开戏下(今陕西临潼东)之会,封18人为诸侯王,自封为西楚霸王,刘邦为汉王。刘邦多次进攻项羽都被打败,到公元前203年秋,得到韩信的帮助,才足以跟项羽抗衡,项羽乃与刘邦约定:“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定约后,项羽东归,刘邦也准备西归。这时,张良、陈平向刘邦提出建议,要趁此时机消灭项羽。后在韩信、彭越等人的帮助下,围项羽于垓下(今安徽灵璧南),项羽兵败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自刎。史记记述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约3 000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130篇,有12本纪(记载帝王),30世家(记载诸侯),70列传(记载将相、名士
6、),10表(历史大事记),8书(关于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等),计52万多字,不论在文学还是史学方面,司马迁都给我们留下了巨大的财富。鲁迅评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文本鉴赏本文通过写项羽在与刘邦决战失利的最后阶段的言行,进一步表现他的英勇顽强的斗志、拔山盖世的意气和个人英雄主义的性格,透露了他无面目见江东父老的羞愧自耻心理,对他在幸存与尊严之间勇敢地选择后者的举动,作者表现出深深的赞叹和惋惜。1这篇文章围绕项羽这个悲剧英雄,共描写了三个场面(霸王别姬、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作者是如何来表现项羽性格特点的?_答案场面情节描写性格特点霸王别姬四面楚歌慷慨悲歌动作描写:惊起饮歌泣心理
7、脆弱、多情善感东城快战直夜溃围绐陷大泽决意快战东城快战行动描写:乃上马骑,南出,驰走,迷失道,陷大泽,至东城,自度不得脱,表决意快战之决心勇猛、自负乌江自刎乌江拒渡赠马亭长赐头故人自刎而死语言描写:天之亡我/我何面目见之?/不忍杀之,以赐公/吾为若德宿命思想、知耻重义2.在项羽之死中,作者为什么要引用垓下歌?_答案司马迁引述垓下歌,有很深的用意。第一句“力拔山兮气盖世”是项羽对自己一生的回顾,表现了他对自己武力的自负和心理、性格上狭隘的特点。第二句“时不利兮骓不逝”,他把眼前的不能自由奔突归结为势态的不利,而不去反省自己的过失,从自身找原因。第三、四句“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写了这位
8、“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最后连自己身边的美人也不能保住,充分表现出这位盖世英雄处于末路时的哀怨情怀。所以,这首呜咽悲慨的垓下歌不仅反映了项羽性格上的缺陷,也反映了他作为英雄人物感性的一面,使这一人物形象更加有血有肉,生动饱满。3对比阅读项羽之死和鸿门宴,说一说两篇文章对项羽的描写有什么不同。_答案(1)鸿门宴是一场写多人,刘邦的能屈能伸和狡诈,项羽的刚愎自用和脆弱,樊哙的智谋果敢和粗犷忠勇,张良的多谋善断,项伯的简单糊涂,范增的机谋善变,都通过一场宴会表现出来了。鸿门宴是把项羽放到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和紧张的局势之中,通过对比的手法塑造项羽的形象。(2)项羽之死是连续集中地写一人,通过“垓下之围
9、”“东城快战”和“乌江自刎”三个连续的事件集中笔墨塑造项羽的形象。4分析课后几首评价项羽的诗歌及司马迁的评价,看看分别是什么观点。_答案对项羽该不该过江东,历来评价的诗歌很多,课后的几首诗歌的观点大致如下:杜牧对项羽的评价:男儿当包羞忍辱,能屈能伸,赞成项羽渡江然后东山再起。胡曾对项羽的评价:项羽失败是因他弑义帝、去能臣、阻谏议,最终失了民心,已是无力、无颜东山再起了。王安石对项羽的评价: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劳师哀兵,败势难回,项羽不可能卷土重来了。李清照对项羽的评价:做人必须要有尊严气节。生作人杰,死为鬼雄,主要是从精神的层面赞美讴歌。毛泽东对项羽的评价:要抓住战机从胜利走向胜利,不可沽名钓
10、誉,放虎归山。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好战喜功、穷兵黩武,失去人心,以武得势又以武失势。 写法借鉴1写作特色动作描写在本文中,司马迁描写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生死攸关的场面时,动作描写的使用起到了生动传神的效果,丰富和发展了一代枭雄项羽的鲜明个性和英雄品格,使这位拔山举鼎的悲剧英雄跃然纸上。定义:描写人物富有特征性的动作,以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质、身份、地位、处境、状态等。 作用:(1)可显示出这一人物的内心活动、处世态度、思想品质等。(2)可以反映人物心理活动的过程,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推动情节的发展。2写法指导运用动作描写手法“两要求”(1)动作描写要生动、具体、细致。(2)要充分表现
11、出人物的动态,使读者获得如临其境、如见其人的印象。3迁移运用阅读下面这段文字,谈谈动作描写对人物刻画的作用。这几天,我发现妈妈天天都在一针一线地缝着一双棉鞋。她戴着老花镜,右手捏着针线,左手拿着棉鞋,使劲地纳着厚厚的鞋底。虽然家里的门窗都关得严严的,可我还是觉得冷极了。手放在兜里,我都不愿拿出来,可妈妈却仍然一针一针地仔细认真地缝着,她缝几针搓搓手,把手放在嘴边哈口气,暖和暖和又缝起来。望着她为我操劳的身影,我禁不住泪流满面。_【参考示例】本段文字为我们刻画了一位勤劳慈爱的母亲形象,主要是通过动作描写的方法来塑造这一形象的。从母亲仔细认真的纳鞋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她对子女的拳拳爱心。天气寒冷,母
12、亲哈气搓手的动作描写真实形象,仿佛让我们身临其境,令我们感动不已。 高考考点对接词类活用(三)动词和数词的活用1考点解说动词的活用(1)动词活用为名词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事物的意义,一般认为活用为名词。活用的动词一般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面有“其”字或“之”字。如: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人(捕蛇者说)出:出产的东西;入:收入的财物。惧有伏焉。(曹刿论战)伏:伏兵。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游褒禅山记)传:流传的文字。(2)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翻译时要采用兼语式的形式。一般来说,凡是不
13、及物动词带宾语的,多属使动用法。例如: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活:使活。可烧而走也。(赤壁之战)走:使败逃。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烛之武退秦师)阙:使损害。闻寡人之耳者(邹忌讽齐王纳谏)闻:让听到。(3)动词的为动用法在古代汉语里,有些动词还有一种活用法,叫为动用法。所谓“为动”,简单地说就是“为宾语动”。“为动”的“为”字包含两个意思:一是当“给”(替)讲,二是当“为了”讲。下面就分两种情况讨论。第一,表示给(替)宾语施行某一行动,这种动词的为动用法,宾语大都指人。例如:邴夏御齐侯。(左传成公二年)御:为御,即给驾车。文赢请三帅。(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请:为求情。父曰:“履我。”(史记留侯世
14、家)履:为穿鞋。第二,表示为了某一目的或原因而施行某一行动。这种动词的为动用法,宾语大都指物。例如:既泣之三日(病梅馆记)泣:为哭泣。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死:为而死。数词的活用作为实词的数词在古汉语中有时也可以活用,只不过发生活用的现象比较少见。请看下例: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诗经氓)数词后面一般是不好直接跟宾语的,但该句中的“二三”带了宾语,活用为使动词,意思是“使二三”,即“改变”的意思。其实,在古汉语中,数词不仅仅可以活用作使动词,在某些情况下,还可以活用作名词或者一般动词。下面,简要地举几个例子加以分析。(1)数词活用为名词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合
15、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在上述两句中,第一句的数词“一”位于主语的位置,活用为名词,意思是“一座山”。第二句中的数词“一”处于宾语的位置上,意思是“一体”,也活用为名词。再看下面这个例子:今其室十无一焉。(捕蛇者说)此句中,数词“十”处于主语的位置上,数词“一”处于宾语的位置上,意思分别是“十家”和“一家”,都活用为名词。由上可见,如果数词被确定用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一般就用作名词。(2)数词活用为动词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赋)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岳阳楼记)与臣而将四矣。(唐雎不辱使命)在这三个例子中,数词“一”“万千”和“四”都直接处于谓语的位置上,意思是“统一”“千变万化”“成为
16、四个人”,都成了动词。再看这个例子: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鸿门宴)在这个例子中,数词处于“者字结构”之后,为了强调某一行为“示”,本来处于动词前面表示数量的数词“三”被移到了句尾,数词前面用代词“者”复指,使“者”字前面的词语成为全句的主语,这样,移到句尾的数词就成了全句的谓语,活用为动词。这儿的“三”的意思就成了“有三次”,活用作了动词。由上可见,如果数词被确定用在谓语的位置上,一般活用作动词。数词在古汉语中活用现象虽然不够普遍,却也不容忽视,我们要搞清语言环境,掌握活用规律,辨明其用法,才能准确地理解其意义。2典题印证【例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永州龙兴寺息壤
17、记柳宗元永州龙兴寺东北陬有堂,堂之地隆然负砖甓而起者,广四步,高一尺五寸。始之为堂也,夷之而又高,凡持锸者尽死。永州居楚越间,其人鬼且。由是寺之人皆神之,人莫敢夷。史记天官书及汉书志有地长之占,而亡其说。甘茂 盟息壤,盖其地有是类也。昔之异书,有记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湮洪水,帝乃令祝融杀鲧于羽郊,其言不经见。今是土也,夷之者不幸而死,岂帝之所爱耶?南方多疫,劳者先死,则彼持锸者,其死于劳且疫也,土乌能神?余恐学者之至于斯,征是言,而唯异书之信,故记于堂上。【注】陬(zu):角。甓(p):砖。锸:铁锹。(j):吉凶征兆。这里用作动词。相信吉凶征兆。甘茂:秦丞相。息壤:秦国地名。以下加点词与
18、“其人鬼且”中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自圆其说B不胫而走C降龙伏虎 D貌合神离BB项与例句同,都为名词作动词。“鬼”“”都是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都是“迷信鬼神,向鬼神求福”的意思。A项中的“圆”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圆”;B项中的“胫”是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生长腿;C项中的“降”是“降伏”的意思;D项中的“貌”是“外表”的意思。【例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孟德者,神勇之退卒也。少而好山林。既为兵,不获如志。嘉祜中,戍秦州,秦中多名山,德逃至华山下,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自念:“吾禁军也,今至此,擒亦死,无食亦死,遇虎狼毒蛇亦死。此三死者,吾不复恤矣。”惟山之深者往焉。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一日十病十愈,吐利胀懑,无所不至。既数月安之,如食五谷。以此入山二年而不饥。然遇猛兽者数矣,亦辄不死。德之言曰:“凡猛兽类能识人气。未至百步,辄伏而号,其声震山谷。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须臾奋跃,如将搏焉。不至十数步,则止而坐,逡巡弭耳而去。试之前后如一。”下面句子中的数词属于活用的一项是()A以其衣易一刀十饼B此三死者C一日十病十愈D试之前后如一DA、B、C三项中的数词都与现代汉语相同,D项,为数词作形容词,相同,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