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解析》安徽省淮南二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708185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 页数:37 大小:7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析》安徽省淮南二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解析》安徽省淮南二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解析》安徽省淮南二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解析》安徽省淮南二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解析》安徽省淮南二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解析》安徽省淮南二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解析》安徽省淮南二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解析》安徽省淮南二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解析》安徽省淮南二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解析》安徽省淮南二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解析》安徽省淮南二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37页
《解析》安徽省淮南二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37页
《解析》安徽省淮南二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37页
《解析》安徽省淮南二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37页
《解析》安徽省淮南二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37页
《解析》安徽省淮南二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37页
《解析》安徽省淮南二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37页
《解析》安徽省淮南二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37页
《解析》安徽省淮南二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37页
《解析》安徽省淮南二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37页
《解析》安徽省淮南二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37页
《解析》安徽省淮南二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37页
《解析》安徽省淮南二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37页
《解析》安徽省淮南二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37页
《解析》安徽省淮南二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37页
《解析》安徽省淮南二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37页
《解析》安徽省淮南二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7页
第27页 / 共37页
《解析》安徽省淮南二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8页
第28页 / 共37页
《解析》安徽省淮南二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9页
第29页 / 共37页
《解析》安徽省淮南二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0页
第30页 / 共37页
《解析》安徽省淮南二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1页
第31页 / 共37页
《解析》安徽省淮南二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2页
第32页 / 共37页
《解析》安徽省淮南二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3页
第33页 / 共37页
《解析》安徽省淮南二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4页
第34页 / 共37页
《解析》安徽省淮南二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5页
第35页 / 共37页
《解析》安徽省淮南二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6页
第36页 / 共37页
《解析》安徽省淮南二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7页
第37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15-2016学年安徽省淮南二中高二(下)期中生物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包括30小题;每题2分,共计60分) 1人口问题引发环境问题的实质是()A砍伐森林过多,林地面积锐减B人类使许多资源变为废物进入环境C人类活动超出环境的承受能力D粮食生产不能满足人口增长的需求2某生态园的面积为40hm2,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仓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120只作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200只,其中发现6只带有标记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该农场仓鼠的种群密度约为4000只/hm2B仓鼠在捕捉一次后更难捕捉,导致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密度大C此种方法可以调查该地的物种丰富度D生态园防治鼠害可以提高生

2、产者到其他生物的能量传递效率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蝉吸取树的汁液属于寄生关系,蝗虫啃食植物叶片属于捕食关系B在种群特征中,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均是通过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种群数量C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其体型越大D向农田施肥和向鱼塘投放饵料能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4长在路边的小草一般不会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角度来看,它却有其存在的价值,但不包括()A它属于该地区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B它对于生态系统中其他种群的生存有利无害C它可能含有对人类有重要价值的基因D它可能为某种害虫的天敌提供栖息地5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地理隔离阻断种群间的基因交流,标志着新物种

3、的形成B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与自然选择无关C共同进化不仅发生在生物与生物之间,也发生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D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趋势反映出生物进化的方向,也能反映变异的方向6将a、b两种草履虫分别单独培养和混合培养,在成分和温度条件完全相同的培养液中,种群数量变化如图根据培养产生的结果可以推断()在a、b单独培养时,种群数量变化主要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在绝大多数自然条件下,a和b能够共存,但b的数目肯定多于a;比较两种培养方法可知,该实验培养条件下,b的生存能力肯定强于a;若培养体积为20mL,则单独培养a,12天后种群密度为3.2只/mLABCD7下列有关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4、A种群和群落的垂直分层现象都有助于缓解生物间的竞争B外来物种入侵某生态系统后形成一个种群,可能会造成该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降低C研究物种丰富度只能在群落层次进行,在种群和生态系统层次中均无法研究D流入人工高产鱼塘生态系统的能量主要是该生态系统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8近年来,随着人类过度开发海洋资源,许多海洋动物也面临着灭绝的危险,由于世界各国大量捕鱼船频繁在海上作业,现在每天有1000只各种鲸、海豚及其它海洋哺乳动物命丧渔网,如图为上个世纪南半球鲸捕获量的变化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鲸种群处于食物链末端,获得能量多,更易生存B要调查某种鲸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样方法C鲸种群中个体的空间配置格局称为种

5、群的垂直结构D各种鲸的数量波动属于非周期性波动,主要由外源性因素引起9某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个试管中进行培养(如图),均获得了“S”型增长曲线下列有关该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A4个试管内的种群同时达到K值B4个试管内种群的增长速率都是先增大后减小C试管内种群的K值与试管不同D试管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内的开始下降10下列有关生物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群落演替主要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火灾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冰川泥地上进行的演替都属于次生演替B演替过程中由草本植物阶段渐变为灌木阶段,主要原因是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阳光

6、C在生物群落发展变化过程中,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是群落的演替D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是群落内部因素的变化11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在种群“J”型增长模型(Nt=N0t)中,表示该种群的增长速率B在自然条件下,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即K值)是固定不变的C在鱼类养殖中,在接近K值时进行捕捞有利于该种群的可持续发展D在“S”型曲线中,种群密度不同时可能具有相同的种群增长速率12调查发现某种蜣螂不仅吃粪便,还捕食蜈蚣、千足虫等与普通蜣螂相比,这种蜣螂后腿较卷曲,便于捕猎,头部较窄而长,便于进食内脏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这种蜣螂不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B蜣螂产生的有利变异决

7、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C这种蜣螂与普通蜣螂之间不一定存在生殖隔离D这种蜣螂作为进化研究的材料体现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13如图是某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流向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调查初级消费者中的某一个种群,若初次捕获60只已经标记,再次捕获20只中有标记的4只,且每只个体平均体重4kg,则生产者最少应有6000kg才能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B初级消费者的粪便中所含有机物的能量属于Z1CZ1、Z2、Z3、过程提供的有机物中的碳将全部转变为Z过程释放的CO2中的碳D当该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时,X3过程的能量值约为X1过程的能量值的为0.1%0.4%14如图是一个生态系统内成分的相互关系图,下列有

8、关说法错误的是()A字母所代表的生态系统的成分中,e为三级消费者,f为分解者,可以用取样调查的方法测定b的种群密度B如果大量捕杀e,则d的数量变化是先增多后减少C由于长期使用DDT,c类群产生了对DDT的抗药性,c类群抗药性增强的主要原因是变异的结果D若b产生60mol氧气,则流入c的能量一般不超过相当于2mol葡萄糖的能量;进入c的能量一部分通过c的呼吸作用被消耗,一部分传给f,约有10%-20%的能量传给d15如图表示a、b、c三地区森林土壤有机物分解状况,则分解者的作用强弱依次是()AabcBcbaCc=baDac=b16如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元素的循环过程,其中A、B、C表示生态系统的不同

9、成分,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过程代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BA、B分别代表消费者和生产者C是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D疏松土壤可能加快过程17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所指的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化学元素B所说的生态系统是指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C所说的循环是指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出现、循环流动D物质在循环过程中不断递减18两个不同生态系统在同时受到同等强度的干扰(a)后,其结构和功能的曲线变化情况如图,由图不能得出的结论是()A同等强度的干扰下,乙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比甲强B同等强度的干扰下,若乙生态系统干扰提前,则B点左移C若甲生态系

10、统的干扰强度增大,则C点右移D乙生态系统B点后一定有新的物种产生19某生物学研究小组观察到某野外四个物种在一天中的平均活动时间(活动时间以%表示)根据下表中的信息,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休息时间与其他物种关系进食时间其他活动物种A20%15%追逐物种B55%吃种子E10%物种B20%25%被物种A追逐45%吃种子E10%物种C75%15%吃物种A10%物种D75%20%吃物种C5%A物种A、B之间存在竞争关系B与物种A、B相比较,物种C、D一天中进食时间较短的原因可能是食物中含蛋白质、脂肪较多C该生态系统食物网中能量由C至D的传递效率一般为1020%D碳元素进入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主要是从A开

11、始的20如图所示为某同学制作的小生态瓶,据图分析正确的是()A生态瓶中生物种类稀少,不能实现物质循环再生B生态瓶要适时打开瓶盖,适量补充氧气C为保证生态瓶的正常运转,瓶内各种成分应比例适中D在强烈光照条件下,才能维持生态瓶的稳定性21下列有关基因工程和蛋白质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基因工程需对基因进行分子水平操作,蛋白质工程不对基因进行操作B基因工程原则上合成的是天然存在的蛋白质,蛋白质工程只合成天然不存在的蛋白质C基因工程与蛋白质工程都是分子水平操作D基因工程完全不同于蛋白质工程22在其他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在试管中进入物质X和物质Z,可得到相应产物Y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若X是DNA,Y是

12、RNA,则Z是逆转录酶B若X是DNA,Y是mRNA,则Z是脱氧核苷C若X是RNA,Y是DNA,则Z是限制性内切酶D若X是mRNA,Y是核糖体上合成的大分子,则Z是氨基酸23对如图所示粘性末端的说法错误的是()ADNA连接酶作用位点在b处,催化磷酸基团和脱氧核糖之间形成化学键B甲、乙具相同的粘性末端可形成重组DNA分子,但甲、丙之间不能C甲、乙、丙粘性末端是由各自不同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催化产生的D切割甲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不能识别由甲、乙片段形成的重组DNA分子24基因工程中科学家常采用细菌、酵母菌等微生物作为受体细胞,原因是()A结构简单,操作方便B繁殖快、多为单细胞C遗传物质含量少、简单D性状

13、稳定,变异少25天然的玫瑰没有蓝色花,这是由于缺少控制蓝色色素合成的基因B,而开蓝色花的矮牵牛中存在序列已知的基因B现用基因工程技术培育蓝玫瑰,下列操作正确的是()A提取矮牵牛蓝色花的mRNA,经逆转录获得互补的DNA,再扩增基因BB利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从开蓝色花矮牵牛的基因文库中获取基因BC利用DNA聚合酶将基因B与质粒连接后导入玫瑰细胞D将基因B直接导入大肠杆菌,然后感染并将入玫瑰细胞26用限制酶EcoR、Kpn和二者的混合物分别降解一个1000bp(1bp即1个碱基对)的DNA分子,降解产物分别进行凝胶电泳,在电场的作用下,降解产物分开,凝胶电泳结果如下图所示该DNA分子的酶切图谱(单位

14、:bp)正确的是()ABCD27chlL基因是蓝藻拟核DNA上控制叶绿素合成的基因为了研究该基因对叶绿素合成的控制,需要构建缺失chlL基因的蓝藻细胞技术路线如图所示,对此技术描述中,正确的是()A过程共形成2个磷酸二酯键B过程都需要使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和DNA连接酶C该项技术操作成功的标志是目的基因的表达D红霉素抗性基因是标记基因,用于筛选含有chlL基因的受体细胞28质粒是基因工程中最常用的运载体,它存在于许多细菌体内质粒上有标记基因如图所示,通过标记基因可以推知外源基因(目的基因)是否转移成功外源基因插入的位置不同,细菌在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也不同,如表是外源基因插入位置(插入点有a、b、

15、c),请根据表中提供细菌的生长情况,推测三种重组后细菌的外源基因插入点,正确的一组是()细菌在含青霉素培养基上生长情况细菌在含四环素培养基上生长情况能生长能生长能生长不能生长不能生长能生长A是c;是b;是aB是a和b;是a;是bC是a和b;是b;是aD是c;是a;是b29下列关于蛋白质工程的说法,错误的是()A蛋白质工程能定向改造蛋白质分子的结构,使之更加符合人类需要B蛋白质工程是在分子水平上对蛋白质分子直接进行操作,定向改变分子的结构C蛋白质工程能产生自然界中不曾存在的新型蛋白质分子D蛋白质工程与基因工程密不可分,又称为第二代基因工程30基因芯片的测序原理是DNA分子杂交测序方法,即通过与一

16、组已知序列的核酸探针杂交进行核酸序列测定的方法先在一块基片表面固定序列已知的八核苷酸的探针,当溶液中带有荧光标记的靶核酸序列,与基因芯片上对应位置的核酸探针产生互补匹配时,通过确定荧光强度最强的探针位置,获得一组序列完全互补的探针序列据此可重组出靶核酸的序列TATGCAATCTAG(过程如图1)若靶核酸序列与八核苷酸的探针杂交后,荧光强度最强的探针位置如图2所示,请分析溶液中靶序列为()AAGCCTAGCTGAABTCGGATCGACTTCATCGACTTDTAGCTGAA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4大题;其中32题第(3)小题、34题,每空2分,其余每空1分,共40分) 31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

17、,今天我国的世界环境日主题是“共建生态文明,共享绿色未来”草原是绿色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如图所示(1)图中食物网的简单,因此,该草原生态系统的_能力较差,其_稳定性也相应较低除图中所示的生物类群外,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组成成分还应有_才能保证其物质循环的正常进行(2)如果图中草能提供10000kJ的能量,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那么鹰占据的营养级能得到的最低和最高能量值分为是_kJ和_kJ若去除蛇,且狐的数量不变,则草原容纳鹰的数量会_(3)影响图中兔种群数量变化的种间因素是_和竞争若某年兔种群的K值为1000只,且1只兔和4只鼠消耗的草量相等,其他条件不变的

18、情况下,次年鼠的数量增加400只,则兔种群的K值变为_只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区的种群数量时,若部分标记个体迁出,则导致调查结果_(填“偏高”或“偏低”)32在环境条件稳定的情况下,对某森林生态系统中的两种植物进行种群密度调查后,得到如下统计数据:第一年第二年第五年第八年第十一年A种群56784321784610B种群0380336045766528请根据以上调查结果,回答下列问题(1)该调查可采用_法,A种群与B种群之间存在的_关系可能是导致A种群密度变化的重要因素在调查期间B种群的年龄组成最可能为_,从表中数据变化来看,造成B种群数量变化可能的原因是_(2)A种群逐渐减少,甚至可能灭绝的情况,

19、给该生态系统中其他生物可能造成的影响是_,最终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的_稳定性下降(3)对森林中的四个物种食物组成进行观察和记录,结果如表:食物组成物种甲全来自植物物种乙4/5来自植物,1/5来自甲物种丙1/2来自甲,1/2来自乙物种丁2/3来自乙,1/3来自丙绘制出该生态系统中可能的食物网_(4)该食物网中含有_条食物链,若物种乙增加100kg,则至少消耗植物_kg33以下是两个学生研究小组所做的调查,请回答相关问题(1)第一个小组在草原设置固定样地,研究不同程度下放牧和割草两种利用方式下的地上生物量和生物多样性之间的关系,结果如图所示:研究小组首先选取一定大小的样方,识别并统计_在割草草地中,随

20、着割草强度的增加,草地的_整体呈现下降趋势,但图中_呈增加趋势放牧量和割草量的增加会导致土壤盐碱化加重,研究小组通过大量的实验发现铺枯草层能有效的治理盐碱地,其主要原因是:_,无机营养物质不断归还土壤,有利于植物的生长(2)第二小组调查某草原遭受蝗灾后,人类治理过程中蝗虫的种群数最变化,图丙为他们绘制的坐标曲线图丙中ab段,蝗虫种群的增长速率下降,试解释其原因是_为有效防治蝗灾,应在_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数量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可以防c点出现,原因是改变了_的特征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角度考虑,治理蝗虫的目的是_34将动物致病菌的抗原基因导入马铃薯制成植物疫苗,饲喂转基因马铃薯可使动物获得免疫力以

21、下是与植物疫苗制备过程相关的图和表表1 引物对序列表引物对AP1 AACTGAAATGTAGCTATCP2 TTAAGTCCATTACTCTAG引物对BS1 GTCCGACTAGTGGCTGTGS2 AGCTGGCGTTTAGCCTCG表2 几种限制酶识别序列及切割位点表限制酶AluIEcoRIPstISmaI切割位点ACCTTCGAGAATTCCTTAAGCTGCAGGACGTCCCCGGGGGGCCC请根据以图表回答下列问题(1)在采用常规PCR方法扩增目的基因的过程中,使用的DNA聚合酶不同于一般生物体内的DNA聚合酶,其最主要的特点是_(2)PCR过程中退火(复性)温度必须根据引物的碱

22、基数量和种类来设定表1为根据模板设计的两对引物序列,图2为引物对与模板结合示意图请判断哪一对引物可采用较高的退火温度?_(3)图1步骤所用的DNA连接酶对所连接的DNA两端碱基序列是否有专一性要求?_(4)为将外源基因转入马铃薯,图1步骤转基因所用的细菌B通常为_(5)对符合设计要求的重组质粒T进行酶切,假设所用的酶均可将识别位点完全切开,请根据图1中标示的酶切位点和表2所列的识别序列,对以下酶切结果作出判断采用EcoR和Pst酶切,得到_种DNA片断采用EcoR和Sma酶切,得到_种DNA片断2015-2016学年安徽省淮南二中高二(下)期中生物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本题包括30

23、小题;每题2分,共计60分)0 1人口问题引发环境问题的实质是()A砍伐森林过多,林地面积锐减B人类使许多资源变为废物进入环境C人类活动超出环境的承受能力D粮食生产不能满足人口增长的需求【考点】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随着人口的增长,会带来相应的环境问题,如人均生存空间减少、耕地减少、资源压力、水资源压力、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等,不利于可持续发展人口问题引发环境问题的实质是人类活动超出环境的承受能力据此答题【解答】解:A、砍伐森林过多,林地面积锐减是人口增长引发的环境问题之一,A错误;B、人类使许多资源变为废物进入环境,造成环境污染,这也是人口增长引发的环境问题之一,B错误;C、人口问题

24、引发环境问题的实质是人类活动超出环境的承受能力,C正确;D、粮食短缺是人口增长引发的问题之一,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知识点简单,考查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要求考生识记人口增长带来的环境问题和资源压力,明确人口问题引发环境问题的实质是人类活动超出环境的承受能力,再选出正确的答案即可2某生态园的面积为40hm2,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仓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120只作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200只,其中发现6只带有标记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该农场仓鼠的种群密度约为4000只/hm2B仓鼠在捕捉一次后更难捕捉,导致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密度大C此种方法可以调查该地的物种丰富度D生

25、态园防治鼠害可以提高生产者到其他生物的能量传递效率【考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分析】1、标记重捕法的注意点:调查期间没有大量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的现象;标志物不能过于醒目;不能影响被标志对象的正常生理活动;标志物不易脱落,能维持一定时间2、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重捕中标记个体数=1202006=4000只【解答】解:A、该农场仓鼠的种群密度约为400040=100只/hm2,A错误;B、仓鼠在捕捉一次后更难捕捉,根据公式计算出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密度大,B正确;C、此种方法可以调查该地的仓鼠的种群密度,C错误;D、生态园防治鼠害可以提高生产者到其他生物的能量利用率,而两个营养级

26、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不变,D错误故选:B【点评】题考查种间关系、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群落特征、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等知识,要求考生掌握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能运用标志重捕法计算种群密度;识记群落的特征;理解和掌握生态系统能量的流动特点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蝉吸取树的汁液属于寄生关系,蝗虫啃食植物叶片属于捕食关系B在种群特征中,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均是通过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种群数量C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其体型越大D向农田施肥和向鱼塘投放饵料能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考点】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功能【专题】正推法;种群和群落;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分析】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

27、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会通过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种群密度,性别比例会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种群密度【解答】解:A、蝉吸取树的汁液属于寄生关系,蝗虫啃食植物叶片属于捕食关系,A正确;B、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B错误;C、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动物的体型与营养级的高低关系不大,如大象比狮子体型大,但是它的营养级比狮子低,C错误;D、向农田施肥和向鱼塘投放饵料能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但不能提高能量的传递率,D错误

28、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种群的特征、种间关系,能量传递效率等相关知识,意在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不大4长在路边的小草一般不会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角度来看,它却有其存在的价值,但不包括()A它属于该地区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B它对于生态系统中其他种群的生存有利无害C它可能含有对人类有重要价值的基因D它可能为某种害虫的天敌提供栖息地【考点】生物的多样性【分析】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直接价值:食用价值、药用价值、工业原料、科研价值(如袁隆平利用野生水稻培育了高产抗病杂交水稻)、美学价值等间接价值:生物多样性具有重大的生态功能,一般表现为涵养水源(如森林生态系统被喻为“地

29、下水库”)、净化水质、巩固堤岸、防止土壤侵蚀、降低洪峰、改善地方气候、吸收污染物,并作为二氧化碳汇集在调节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等等潜在价值:我们对大量野生生物的使用价值还未发现、未研究、未开发利用的部分【解答】解:A、长在路边的小草是植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故A正确;B、生物间存在复制的种间关系,如小草与观赏植物之间存在竞争关系,与草食性动物之间存在捕食关系,对其他生物的存在既有利也可能有害,故B错误;C、小草可能存在潜在价值,如它可能含有对人类有重要价值的基因,故C正确;D、小草可能存在间接价值,如它可能为某种害虫的天敌提供栖息地,故D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以路边小草为素材,考查生物

30、多样性的价值,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能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内在联系的能力和判断能力5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地理隔离阻断种群间的基因交流,标志着新物种的形成B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与自然选择无关C共同进化不仅发生在生物与生物之间,也发生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D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趋势反映出生物进化的方向,也能反映变异的方向【考点】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物种的概念与形成【专题】正推法;生物的进化【分析】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

31、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2、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通过漫长的共同进化形成了生物多样性【解答】解:A、地理隔离阻断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但新物种产生的标志是生殖隔离,A错误;B、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与自然选择有关,B错误;C、共同进化不仅发生在生物与生物之间,也发生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C正确;D、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趋势能反映生物进化的方向,但不能反映可遗传变异的方向,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共同进化和现

32、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6将a、b两种草履虫分别单独培养和混合培养,在成分和温度条件完全相同的培养液中,种群数量变化如图根据培养产生的结果可以推断()在a、b单独培养时,种群数量变化主要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在绝大多数自然条件下,a和b能够共存,但b的数目肯定多于a;比较两种培养方法可知,该实验培养条件下,b的生存能力肯定强于a;若培养体积为20mL,则单独培养a,12天后种群密度为3.2只/mLABCD【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种间关系【分

33、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将a、b两种草履虫单独培养时,都呈“S”型曲线增长;将a、b两种草履虫混合培养时,a草履虫略有增多后逐渐减少,而b草履虫不断增多,说明它们之间是竞争关系【解答】解:在a、b单独培养时,种群数量变化主要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当达到K值时,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正确;在绝大多数自然条件下,由于a和b之间是竞争关系,所以a和b不能够共存,错误;比较两种培养方法可知,单独培养时,b草履虫的增长率比a草履虫的增长率大;混合培养时,a草履虫被淘汰,所以该实验培养条件下,b的生存能力肯定强于a,正确;若培养体积为20ml,则单独培养a,K值为64,所以12天后达到K值时,种群密度为

34、6420=3.2只/ml,正确所以根据培养产生的结果可以推断正确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及种间关系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7下列有关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A种群和群落的垂直分层现象都有助于缓解生物间的竞争B外来物种入侵某生态系统后形成一个种群,可能会造成该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降低C研究物种丰富度只能在群落层次进行,在种群和生态系统层次中均无法研究D流入人工高产鱼塘生态系统的能量主要是该生态系统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考点】群落的结构特征;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分析】生物群落的结构包括空间结构-垂直结构

35、和水平结构,群落的外貌和时间节律,群落中的动植物在垂直方向上有分层现象,水平方向上有镶嵌分布现象,且其中的动植物的种类也不同外来物种入侵某生态系统后可能会形成一个种群,但外来入侵的物种一般具有生存优势,往往会造成某些本土物种的消失,从而降低生物多样性【解答】解:A、垂直分层现象是群落的空间结构之一,种群无垂直分层现象,A错误;B、外来物种入侵某生态系统后可能会形成一个种群,但外来入侵的物种一般具有生存优势,往往会造成某些本土物种的消失,从而降低生物多样性,B正确;C、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生态系统层次中包含群落层次,可以在生态系统层次中进行,但在种群层次中无法进行,C错误;D、一

36、个人工高产鱼塘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主要是投放饵料等人工输入,远远大于该生态系统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分析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理解群落的结构及外来物种的入侵8近年来,随着人类过度开发海洋资源,许多海洋动物也面临着灭绝的危险,由于世界各国大量捕鱼船频繁在海上作业,现在每天有1000只各种鲸、海豚及其它海洋哺乳动物命丧渔网,如图为上个世纪南半球鲸捕获量的变化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鲸种群处于食物链末端,获得能量多,更易生存B要调查某种鲸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样方法C鲸种群中个体的空间配置格局称为种群的垂直结构D各种鲸的数量波动

37、属于非周期性波动,主要由外源性因素引起【考点】种群的数量变动;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群落的结构特征【分析】1、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四种鲸鱼在上个世纪南半球鲸捕获量的变化情况都表明鲸鱼的数量在后期大幅降低,种群密度极小,呈衰退型2、调查种群的密度对活动能力比较强的动物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3、种群没有垂直结构,垂直结构是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一般表现为分层现象,即不同物种个体的空间配置格局4、各种鲸的数量波动属于非周期性波动,主要是由捕鱼船的捕捞等外源性因素引起【解答】解:A、由于鲸生育周期长,处于食物链末端,营养级越高,获得能量越少,越不易生存,A错误;B、由于鲸的体积较大,且运动范围广,所以要

38、调查某种鲸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标志重捕法,B错误;C、种群没有垂直结构,群落才具有垂直结构,C错误;D、鲸的非周期性波动,主要是由于人为捕捞引起的,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种群的特征以及生态系统的功能,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和理解能力,属于中档题9某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个试管中进行培养(如图),均获得了“S”型增长曲线下列有关该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A4个试管内的种群同时达到K值B4个试管内种群的增长速率都是先增大后减小C试管内种群的K值与试管不同D试管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内的开始下降【考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分析】

39、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培养液的体积不同,起始酵母菌数不同,因此4个试管内的种群到达K值的时间不同号试管内的环境阻力最大,因为试管内培养液体体积最少,起始酵母菌数最多,因此最先达到K值;由于有毒物质积累,试管内的种群数量也最先开始下降当种群刚迁入一个新环境的时候,若环境适宜种群生存,环境中的食物、空间等适宜,没有环境阻力,则初始阶段时种群呈“J”型曲线增长,然后环境阻力慢慢增大,种群开始呈“S”型曲线增长,K值指的是最大环境容纳量,到达K值的时间是由环境阻力的大小决定的【解答】解:A、由于培养液的体积不同,起始酵母菌数不同,因此4个试管内的种群到达K值的时间不同,A错误;B、由于中培养液中

40、营养、空间等因素,所以4个试管内种群的增长速率都是先增大后减小,B正确;C、试管、中的起始酵母菌的数量相同,但是培养液体积不同,故二者的K值不同,C正确;D、试管、中的培养液体积相同,但是试管内的起始酵母菌数量多,种群数量先于试管开始下降,D正确故选:A【点评】本题结合图示,考查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要求考生掌握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能分析表中数据提取有效信息,并得出正确的结论,属于考纲理解和应用层次的考查10下列有关生物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群落演替主要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火灾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冰川泥地上进行的演替都属于次生演替B演替过程中由草本植物阶段渐

41、变为灌木阶段,主要原因是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阳光C在生物群落发展变化过程中,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是群落的演替D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是群落内部因素的变化【考点】群落的演替【分析】1、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2、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初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3群落演替的原因: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1)决定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存在于群落内部,即内因是群落演替的决定因素(

42、2)群落之外的环境条件诸如气候、地貌、土壤和火等常可成为引起演替的重要条件【解答】解:A、冰川泥地上进行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A错误;B、由于灌木高大,能获得更多的太阳能,因此演替过程中发生草本植物变为灌木的阶段,B正确;C、群落演替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C正确;D、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是群落内部因素的变化,D正确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的类型、过程、概念和原因,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11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在种群“J”型增长模型(Nt=N0?t)中,表示该种群的增长速率B在自然条件下,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即K值)是固定不变

43、的C在鱼类养殖中,在接近K值时进行捕捞有利于该种群的可持续发展D在“S”型曲线中,种群密度不同时可能具有相同的种群增长速率【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专题】正推法;种群和群落【分析】1、“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2、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型增长曲线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解答】解:A、种群“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Nt=N0t

44、中,表示增长率,即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A错误;B、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大小取决于环境条件,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会使K值提高,B错误;C、在鱼类养殖中,在接近K/2值时进行捕捞有利于该种群的可持续发展,C错误;D、在“S”型曲线中,K/2前,种群数量增长率逐渐增大,K/2后,种群数量增长率逐渐减小,因此在K/2两侧,种群密度不同时可能具有相同的种群增长速率,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增长规律,意在考查考生分析曲线图的能力和理解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要求考生掌握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尤其是S型曲线,能准确分析曲线图,判断不同时期的种群数量增长率变化情况12调查发现某种蜣螂不仅吃粪

45、便,还捕食蜈蚣、千足虫等与普通蜣螂相比,这种蜣螂后腿较卷曲,便于捕猎,头部较窄而长,便于进食内脏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这种蜣螂不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B蜣螂产生的有利变异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C这种蜣螂与普通蜣螂之间不一定存在生殖隔离D这种蜣螂作为进化研究的材料体现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考点】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分析】1、由题干中“一种蜣螂(俗称屎壳郎)提高了“生活品味”,不仅吃粪便,还取食包括蜈蚣在内的千足虫”分析得出该蜣螂所属的生态系统的成分根据生物进化的观点得出生物变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2、生物进化不一定产生了新物种,产生新物种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指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使亲

46、缘关系接近的类群之间在自然条件下不交配,即使能交配也不能产生后代或不能产生可育性后代的隔离机制【解答】解:A、这种蜣螂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或消费者,A正确;B、蜣螂产生的有利变异提供了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B错误;C、这种蜣螂与普通蜣螂之间不一定存在生殖隔离,C正确;D、这种蜣螂作为进化研究的材料体现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D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13如图是某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流向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调查初级消费者中的某一个种群,若初次捕获60只已经标记,再

47、次捕获20只中有标记的4只,且每只个体平均体重4kg,则生产者最少应有6000kg才能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B初级消费者的粪便中所含有机物的能量属于Z1CZ1、Z2、Z3、过程提供的有机物中的碳将全部转变为Z过程释放的CO2中的碳D当该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时,X3过程的能量值约为X1过程的能量值的为0.1%0.4%【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传递、逐级递减的特点,能量作为物质循环的动力,二物质循环作为能量流动的载体;X1表示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Y1、Y2、Y3代表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呼吸作用散失热能,Z1、Z2、Z3代表流向分解者的能量解题需要

48、注意: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进入生物群落的生理过程是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去路:呼吸作用消耗、分解者分解、流入下一营养级和未被利用【解答】解:A、调查初级消费者中的某一个种群,初次捕获60只已经标记,再次捕获20只中有标记的4只,经计算该种群有300只,共重3004=1200kg,至少消耗按20%传递,生产者应有6000kg,但消费者种类多,实际需要远多于这些,A错误;B、初级消费者的粪便中所含有机物的能量属于未消化吸收的生产者的Z1,B正确;C、生产者、消费者体内的有机物除了被分解者分解外,还有一部分用于自身生命活动,转化为其他物质,C错误;D、按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X3

49、过程的能量值约为X1过程的能量值的1%4%,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以“物质和能量流向示意图”为载体,考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相关知识,是学生提升获取图示信息、审题、分析能力的较好选择14如图是一个生态系统内成分的相互关系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字母所代表的生态系统的成分中,e为三级消费者,f为分解者,可以用取样调查的方法测定b的种群密度B如果大量捕杀e,则d的数量变化是先增多后减少C由于长期使用DDT,c类群产生了对DDT的抗药性,c类群抗药性增强的主要原因是变异的结果D若b产生60mol氧气,则流入c的能量一般不超过相当于2mol葡萄糖的能量;进入c的能量一部分通过c的呼

50、吸作用被消耗,一部分传给f,约有10%-20%的能量传给d【考点】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生态系统的结构【分析】据图分析:c表示植食性动物,为初级消费者,e表示三级消费者,f表示分解者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其中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营养方式为自养);消费者(动物直接或间接的以植物为食,营养方式为异养);分解者(细菌、真菌靠分解动植物的遗体来维持生活)【解答】解:A、据图分析,c表示植食性动物,为初级消费者,e表示三级消费者,f表示分解者,可以用样方法测定b的种群密度,A正确;B、e表示三级消费者,如果大量

51、捕杀e,则d的数量由于缺少天敌会增加,随后种内斗争加剧又会减少,所以变化是先增多后减少,B正确;C、由于长期使用DDT,由于DDT难以降解在食物链中具有富集作用,c类群的DDT含量最多,c类群抗药性增强的主要原因是自然选择的结果,C错误;D、若b产生60mol氧气,根据光合作用的反应式可知,可以产生10mol的葡萄糖,能量的传递效率最高为20%,则流入c的能量一般不超过相当于2mol葡萄糖的能量;进入c的能量一部分通过c的呼吸作用被消耗,一部分传给f,约有10%-20%的能量传给d,D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意在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识记、理解与运用15如图

52、表示a、b、c三地区森林土壤有机物分解状况,则分解者的作用强弱依次是()AabcBcbaCc=baDac=b【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结构【分析】在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是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重新回到无机环境中当森林中分解者的分解作用越强,有机质的剩余量就越少【解答】解:从图中分析,落叶供给量大,土壤有机物的含量少,说明残枝落中的有机物被分解者分解的速度快;反之,落叶供给量小,土壤中有机物含量高,说明残枝落叶中的有机物被分解者分解的速度慢而b介于二者之间图中所示 a、b、c三地区森林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abc,所以分解者的作用强弱依次是:abc故选:A【点评】本题中关键在于学生要学会识

53、图,在图中横坐标表示自变量,纵坐标表示因变量16如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元素的循环过程,其中A、B、C表示生态系统的不同成分,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过程代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BA、B分别代表消费者和生产者C是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D疏松土壤可能加快过程【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分析】据表可知A是分解者,B是生产者,C是消费者【解答】解:A、过程代表生产者的呼吸作用,A错误;B、A是分解者,B是生产者,B错误;C、温室效应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化石燃料的燃烧,C错误;D、疏松土壤可增加土壤中O2,促进微生物的呼吸作用,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碳循环的知识,难度中等,属于考纲理解层次,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

54、碳循环的过程17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所指的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化学元素B所说的生态系统是指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C所说的循环是指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出现、循环流动D物质在循环过程中不断递减【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分析】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有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二者是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都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的等过程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是能量沿食物链(网

55、)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解答】解:A、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所指的物质是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一些基本化学元素,A正确;B、组成生物体的元素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必须在生物圈中进行,B正确;C、所说的循环是指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出现、循环流动,C正确;D、由于生物营养级越高得到的能量就越少,物质在循环过程中是不变的,能量是不断递减的,D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18两个不同生态系统在同时受到同等强度的干扰(a)后,其结构和功能的曲

56、线变化情况如图,由图不能得出的结论是()A同等强度的干扰下,乙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比甲强B同等强度的干扰下,若乙生态系统干扰提前,则B点左移C若甲生态系统的干扰强度增大,则C点右移D乙生态系统B点后一定有新的物种产生【考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2、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物种数目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大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相对性当受到大规模干扰或外界压力超过该生态系统自身更新和自我调节能力时,便可能导致生态系统

57、稳定性的破坏、甚至引发系统崩溃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成分越单纯,结构越简单抵抗力稳定性越低,反之亦然草原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较强,草地破坏后能恢复,而森林恢复很困难抵抗力稳定性强的生态系统,它的恢复力稳定就弱【解答】解:A、从图中可看出甲乙两个生态系统受到干扰后,甲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所需要的时间长,波动范围大,说明甲的抵抗力稳定性低,乙的抵抗力稳定性高,A正确;B、若乙的干扰提前,B点也会提前,B正确;C、若甲的干扰强度增大,则恢复所需要的时间延长,C点右移,C正确;D、乙生态系统在恢复原状后不一定有新物种产生,D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以图形为载

58、体,考查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分析图形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注意:生态系统有自我调节的能力,但有一定的限度19某生物学研究小组观察到某野外四个物种在一天中的平均活动时间(活动时间以%表示)根据下表中的信息,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休息时间与其他物种关系进食时间其他活动物种A20%15%追逐物种B55%吃种子E10%物种B20%25%被物种A追逐45%吃种子E10%物种C75%15%吃物种A10%物种D75%20%吃物种C5%A物种A、B之间存在竞争关系B与物种A、B相比较,物种C、D一天中进食时间较短的原因可能是食物中含蛋白质、脂肪较

59、多C该生态系统食物网中能量由C至D的传递效率一般为1020%D碳元素进入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主要是从A开始的【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结构【分析】据表分析:表中四个物种构成一个简单的食物网,共有2条食物链,分别是:植物物种A物种C物种D,植物物种B【解答】解:A、据表分析其营养结构中,物种A和B为植食性动物,均属于初级消费者,共同以植物为食,存在竞争关系,A正确;B、从分析中的食物链可直观的看到物种A和B为竞争的关系,而C和A则是捕食关系,物种C、D均属于肉食性动物,食物中蛋白质、脂肪较多,含有的能量多,所以休息时间长,B正确;C、从分析中的食物链可直观的看到:植物物种A物种

60、C物种D,物种C、D均属于肉食性动物,分属两个相邻的营养级,所以能量由C至D的传递效率一般为1020%,C正确;D、碳元素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进入生态系统,根据分析物种A是消费者,D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关键是要求学生学会从题表中提取加工相关信息,运用所学知识点解决问题20如图所示为某同学制作的小生态瓶,据图分析正确的是()A生态瓶中生物种类稀少,不能实现物质循环再生B生态瓶要适时打开瓶盖,适量补充氧气C为保证生态瓶的正常运转,瓶内各种成分应比例适中D在强烈光照条件下,才能维持生态瓶的稳定性【考点】探究水族箱(或鱼缸)中群落的演替【分析】据图分析

61、:图中浮萍、金鱼藻是植物,属于生产者;螺蛳、虾属于消费者;泥沙、水属于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含有分解者【解答】解:A、生态瓶中生物种类齐全,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A错误;B、生态瓶要遵循物质循环的原理,所以不能打开瓶盖,B错误;C、为保证生态瓶的正常运转,瓶内各种成分应比例适中,C正确;D、生态瓶不能放在强烈光照条件下,防止灼伤,应该放在散射光下,才能维持生态瓶的稳定性,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瓶的制作原理,设计生态瓶一定要注意成分要全,但是某些成分不能太多,而还有这样遵循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功能特点21下列有关基因工程和蛋白质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基因工程需对基因进行分子水平

62、操作,蛋白质工程不对基因进行操作B基因工程原则上合成的是天然存在的蛋白质,蛋白质工程只合成天然不存在的蛋白质C基因工程与蛋白质工程都是分子水平操作D基因工程完全不同于蛋白质工程【考点】基因工程的应用;蛋白质工程【专题】对比分析法;基因工程【分析】蛋白质工程和基因工程的不同:项目蛋白质工程基因工程区别原理中心发展的逆推基因重组过程预期蛋白质供能设计预期的蛋白质结构推测应有的氨基酸序列找到相对应的脱氧核苷酸序列合成DNA表达出蛋白质获取目的基因构建基因表达载体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实质定向改造或生产人类所需蛋白质定向改造生物的遗传特性,一伙的人类所需的生物类型或生物产品(基因的

63、异体表达)结果生产自然界没有的蛋白质生产自然界已有的蛋白质联系蛋白质工程是在基因工程基础上延伸出的第二代基因工程,因为是对现有蛋白质的改造或制造新的蛋白质,所以必须通过基因修饰或基因合成实现【解答】解:A、基因工程和蛋白质工程都需对基因进行分子水平操作,A错误;B、基因工程原则上合成的是天然存在的蛋白质,蛋白质工程可以合成天然不存在的蛋白质,B错误;C、基因工程与蛋白质工程的操作对象都是基因,因此都是分子水平操作,C正确;D、蛋白质工程是在基因工程的基础上延伸出来的第二代基因工程,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基因工程和蛋白质工程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基因工程的原理、操作水平等基础知识;识记

64、蛋白质工程的概念,掌握蛋白质工程与基因工程的区别和联系,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22在其他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在试管中进入物质X和物质Z,可得到相应产物Y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若X是DNA,Y是RNA,则Z是逆转录酶B若X是DNA,Y是mRNA,则Z是脱氧核苷C若X是RNA,Y是DNA,则Z是限制性内切酶D若X是mRNA,Y是核糖体上合成的大分子,则Z是氨基酸【考点】中心法则及其发展【分析】中心法则:(1)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DNA,即DNA的复制;(2)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即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后来中心法则又补充了遗传信息从RNA流向RNA以及从RNA流向

65、DNA两条途径【解答】解:A、若X是DNA,Y是RNA,则试管中进行的是转录过程,Z可能是RNA聚合酶,故A选项错误;B、若X是DNA,Y是mRNA,则试管中进行的是转录过程,Z可能是核糖核苷酸,故B选项错误;C、若X是RNA,Y是DNA,则试管中进行的是逆转录过程,Z可能是逆转录酶,故C选项错误;D、若X是mRNA,Y是核糖体上合成的大分子,则试管中进行的是翻译过程,Z可能是原料氨基酸,故D选项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设计新颖,考查中心法则及其发展,要求考生识记中心法则的主要内容及其后人对中心法则的补充和完善,能根据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23对如图所示粘性末端

66、的说法错误的是()ADNA连接酶作用位点在b处,催化磷酸基团和脱氧核糖之间形成化学键B甲、乙具相同的粘性末端可形成重组DNA分子,但甲、丙之间不能C甲、乙、丙粘性末端是由各自不同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催化产生的D切割甲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不能识别由甲、乙片段形成的重组DNA分子【考点】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专题】模式图;基因工程【分析】限制酶能够识别双链DNA分子的某种特定核苷酸序列,并且使每一条链中特定部位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断裂限制酶具有特异性,即一种限制酶只能识别一种特定的脱氧核苷酸序列【解答】解:A、DNA连接酶连接的是DNA片段,所以该酶能催化磷酸基团和脱氧核糖之间形成磷酸二酯键,

67、作用位点在a处,A错误;B、甲和乙的黏性末端相同,可以被DNA连接酶连接形成重组DNA分子,而甲和丙的黏性末端不同,因此不能连接形成重组DNA分子,B正确;C、切割甲的限制酶的识别序列是-GAATTC-,切割乙的限制酶的识别序列是-CAATTG-,切割丙的限制酶的识别序列是-CTTAAG-,C正确;D、甲、乙片段形成的重组DNA分子的序列是-CAATTC-,而甲酶的识别序列是-GAATTC-,且在G和A之间切割,由此可见,甲酶不能识别由甲、乙片段形成的重组DNA分子,D正确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的能力要理解获取目的基因和切割

68、载体时使用同种限制酶,目的是产生相同的黏性末端24基因工程中科学家常采用细菌、酵母菌等微生物作为受体细胞,原因是()A结构简单,操作方便B繁殖快、多为单细胞C遗传物质含量少、简单D性状稳定,变异少【考点】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分析】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根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方法有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有效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的方法是感受态细胞法,由于微生物具有繁殖快、多为单细胞、遗传物质相对较少等特点,因此在基因工程技术中,科学家常用细菌、酵母菌等微生物作为受体细胞据此答题【解答】解:目的

69、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后,随着受体细胞的繁殖而复制,由于细菌等微生物结构简单、操作方便,遗传物质含量少,繁殖速度非常快、且多为单细胞,因此在基因工程技术中,科学家常用细菌、酵母菌等微生物作为受体细胞,这样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获得大量的目的基因故选:ABC【点评】本题考查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基因工程的原理、工具、操作步骤及应用,能根据题干要求选出正确的答案,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25天然的玫瑰没有蓝色花,这是由于缺少控制蓝色色素合成的基因B,而开蓝色花的矮牵牛中存在序列已知的基因B现用基因工程技术培育蓝玫瑰,下列操作正确的是()A提取矮牵牛蓝色花的mRNA,经逆转录获得互补的DNA,再扩增

70、基因BB利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从开蓝色花矮牵牛的基因文库中获取基因BC利用DNA聚合酶将基因B与质粒连接后导入玫瑰细胞D将基因B直接导入大肠杆菌,然后感染并将入玫瑰细胞【考点】基因工程的应用【分析】本题考查基因工程应用的有关知识,矮牵牛蓝色花的mRNA,经逆转录获得互补的DNA,再扩增基因B,控制蓝色色素的合成,从而培育出蓝玫瑰【解答】解:A、是可行方案的前半部分,后面应该包括把扩增到的基因B克隆到双元载体,转基因到玫瑰花细胞的操作,A正确;B、如果已经从基因文库中筛选出含有基因B的克隆,可以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酶切获取基因B片段,实际上,对序列未知的情况下,这样得到的序列比逆转录后扩增更少突变,

71、能更准确得到基因B的序列;基因文库的序列含有内含子,虽然都是植物,但不一定有相同的转录后加工系统,而且含有内含子的序列往往长很多,不利于完成后面的克隆表达实验操作,B错误;C、通常用T4 DNA连接酶将基因B与质粒连接,利用DNA聚合酶来连接是不行的,但如果把答案中的连接理解为重组克隆,现在是有办法用DNA聚合酶克隆的,但用这种方法一般是转到有修复缺刻功能细菌,直接转玫瑰细胞不行,C错误;D、基因B如果已经拿到并克隆到载体上,也应该转化大肠杆菌后通过三亲本杂交或二亲本杂交把基因转入农杆菌,或直接把DNA分子转入农杆菌因为大肠杆菌不能完成感染并把基因转入玫瑰细胞,D错误故选:A【点评】从题干提示

72、基因B序列已知,用基因工程技术培育蓝玫瑰,最简单的方法是答案A,逆转录后PCR扩增的路线,其次是基因文库的序列含有内含子,虽然都是植物,但不一定有相同的转录后加工系统,而且含有内含子的序列往往长很多,不利于完成后面的克隆表达实验操作所以答案B不是一个好的路线,特别是序列已经知道,没有必要再这么做26用限制酶EcoR、Kpn和二者的混合物分别降解一个1000bp(1bp即1个碱基对)的DNA分子,降解产物分别进行凝胶电泳,在电场的作用下,降解产物分开,凝胶电泳结果如下图所示该DNA分子的酶切图谱(单位:bp)正确的是()ABCD【考点】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专题】模式图;基因工程【分析】用限制性

73、核酸内切酶Kpn酶切后得到的DNA分子仍是1000bp,由此可推知该DNA分子为环状DNA;用EcoR单独酶切会得到800bp和200bp两种长度的DNA分子;用EcoRI,Kpnl同时酶切后得到200bp和400bp两种长度的DNA分子知答案C符合要求【解答】解:A、A选项中的DNA用Kpnl单独酶切会得到600bp和200bp两种长度的DNA分子,与题意不符,A错误;B、B选项中的DNA用Kpnl单独酶切会得到600bp和400bp两种长度的DNA分子,与题意不符,B错误;C、C选项中的DNA用Kpn1酶切后得到的DNA分子是1000bp,用EcoR1单独酶切得到200bp和800bp两种

74、长度的DNA分子,用EcoRI、Kpnl同时酶切后得到200bp和400bp两种长度的DNA分子,与题意相符,C正确;D、D选项中的DNA用Kpnl酶切后得到400bp和600bp两种长度的DNA分子,与题意不符,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结合题图,考查基因工程的原理和技术,尤其是限制酶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限制酶的作用,能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各选项,选出正确的答案,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对于此类试题,考生也可以采用代入法解决问题27chlL基因是蓝藻拟核DNA上控制叶绿素合成的基因为了研究该基因对叶绿素合成的控制,需要构建缺失chlL基因的蓝藻细胞技术路线如图所示,对此技术描述中,正确的

75、是()A过程共形成2个磷酸二酯键B过程都需要使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和DNA连接酶C该项技术操作成功的标志是目的基因的表达D红霉素抗性基因是标记基因,用于筛选含有chlL基因的受体细胞【考点】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分析】据图分析可知过程和过程是基因表达载体构建的过程,此过程需要同一种限制酶切割露出相同的末端,在用DNA连接酶连接形成重组质粒过程是将重组质粒导入受体细胞中标记基因的作用是检测目的基因是否导入受体细胞根据重组质粒中基因组成可知,红霉素抗性基因插入到ch1L基因中,可知ch1L基因被破坏【解答】解:A、过程共形成4个磷酸二酯键,A错误;B、过程和过程需要限制酶切割和DNA连接酶连接,形成

76、重组质粒,B正确;C、因最终得到的是无ch1L基因的蓝藻,故操作成功的标志并不是目的基因的表达,C错误;D、插入红霉素抗性基因后ch1L基因被破坏,因此不可能是筛选含有ch1L基因的受体细胞,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基因工程的相关内容,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28质粒是基因工程中最常用的运载体,它存在于许多细菌体内质粒上有标记基因如图所示,通过标记基因可以推知外源基因(目的基因)是否转移成功外源基因插入的位置不同,细菌在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也不同,如表是外源基因插入位置(插

77、入点有a、b、c),请根据表中提供细菌的生长情况,推测三种重组后细菌的外源基因插入点,正确的一组是()细菌在含青霉素培养基上生长情况细菌在含四环素培养基上生长情况能生长能生长能生长不能生长不能生长能生长A是c;是b;是aB是a和b;是a;是bC是a和b;是b;是aD是c;是a;是b【考点】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分析】分析图形可知:(1)a是抗氨苄青霉素基因,如果外源基因插入到a中,此基因结构被破坏,细菌无抗氨苄青霉素能力将细菌放入含有氨苄青霉素培养基上生长,则会死亡;相反,会存活(2)b是抗四环素基因,如果外源基因插入到b中,抗四环素基因结构被破坏,细菌无抗四环素能力将细菌放入含有四环素培养基

78、上生长,则会死亡;相反,会存活【解答】解:第组:细胞能在含氨苄青霉素培养基上生长,说明抗氨苄青霉素基因没有被破坏;细菌能在含四环素培养基上的生长,说明抗四环素基因没有被破坏由此可知,外源基因插入的位置不是a、b,而是c;第组:细胞能在含氨苄青霉素培养基上生长,说明抗氨苄青霉素基因没有被破坏;细菌不能在含四环素培养基上的生长,说明抗四环素基因被破坏说明了外源基因插入位置是b,不是a;第组:细胞不能在含氨苄青霉素培养基上生长,能在含四环素培养基上的生长,说明抗氨苄青霉素基因被破坏,抗四环素基因没有被破坏,由此可知,外源基因插入的位置是a,而不是b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了基因工程的相关内容,意在考

79、查学生对标记基因的生理功能的理解,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29下列关于蛋白质工程的说法,错误的是()A蛋白质工程能定向改造蛋白质分子的结构,使之更加符合人类需要B蛋白质工程是在分子水平上对蛋白质分子直接进行操作,定向改变分子的结构C蛋白质工程能产生自然界中不曾存在的新型蛋白质分子D蛋白质工程与基因工程密不可分,又称为第二代基因工程【考点】蛋白质工程【分析】蛋白质工程指以蛋白质的结构规律及其与生物功能的关系作为基础,通过基因修饰或基因合成,对现有蛋白质进行基因改造,或制造一种新的蛋白质,以满足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解答】解:A、蛋白质工程能通过基因修饰或基因合成,定向对现有蛋

80、白质分子的结构进行改造,使之更加符合人类需要,A正确;B、蛋白质工程能通过基因修饰或基因合成,实现对蛋白质分子的结构进行改造的,蛋白质工程操作的直接对象是基因,而不是蛋白质,B错误;C、蛋白质工程可以通过基因合成,制造自然界不曾存在过的新型蛋白质分子,C正确;D、蛋白质工程是在基因工程的基础上,延伸出来的第二代基因工程,二者密不可分,D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蛋白质工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30基因芯片的测序原理是DNA分子杂交测序方法,即通过与一组已知序列的核酸探针杂交进行核酸序列测定的方法先在一块基片表面固定序列已知的八核苷酸的探

81、针,当溶液中带有荧光标记的靶核酸序列,与基因芯片上对应位置的核酸探针产生互补匹配时,通过确定荧光强度最强的探针位置,获得一组序列完全互补的探针序列据此可重组出靶核酸的序列TATGCAATCTAG(过程如图1)若靶核酸序列与八核苷酸的探针杂交后,荧光强度最强的探针位置如图2所示,请分析溶液中靶序列为()AAGCCTAGCTGAABTCGGATCGACTTCATCGACTTDTAGCTGAA【考点】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分析】分析题图:TCGGATCG CGGATCGAGGATCGAC GATCGACT ATCGACTT即TCGGATCGACTT(重组互补序列),则靶序列为AGCCTAGCTGAA

82、【解答】解:仿照图1,图2中杂交探针组TCGGATCG-CGGATCGA-GGATCGAC-GATCGACT-ATCGACTT,重组的互补序列为TCGGATCGACTT,则溶液中靶序列为AGCCTAGCTGAA故选:A【点评】本题结合题图考查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分析题图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4大题;其中32题第(3)小题、34题,每空2分,其余每空1分,共40分) 31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今天我国的世界环境

83、日主题是“共建生态文明,共享绿色未来”草原是绿色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如图所示(1)图中食物网的简单,因此,该草原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差,其抵抗力稳定性也相应较低除图中所示的生物类群外,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组成成分还应有分解者才能保证其物质循环的正常进行(2)如果图中草能提供10000kJ的能量,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那么鹰占据的营养级能得到的最低和最高能量值分为是10kJ和400kJ若去除蛇,且狐的数量不变,则草原容纳鹰的数量会增加(3)影响图中兔种群数量变化的种间因素是捕食和竞争若某年兔种群的K值为1000只,且1只兔和4只鼠消耗的草量相等,其他条件不

84、变的情况下,次年鼠的数量增加400只,则兔种群的K值变为900只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区的种群数量时,若部分标记个体迁出,则导致调查结果偏高(填“偏高”或“偏低”)【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食物链从生产者开始,到最高营养级结束,图中共有5条食物链:草兔鹰,草兔狐,草鼠狐,草鼠鹰,草鼠蛇鹰【解答】解:(1)由于食物网简单,则该草原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差,其抵抗力稳定性较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2)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最低能量选最长的是食物链“草鼠蛇鹰”,能量传递效率为10%,则最低能量为:1000010%10

85、%10%=10,最高能量选短的食物链,能量传递为20%,则最高能量1000020%20%=400蛇、狐、鹰是竞争关系,若去除蛇,且狐的数量不变,则鹰的数量会增加(3)影响图中兔种群数量变化的种间因素是捕食和竞争1只兔和4只鼠消耗的草量相等,鼠的数量增加400只,就会减少100只兔子,所以兔种群的K值变为900部分标记个体迁出会导致重捕的数目减少导致调查结果偏高故答案为:(1)自我调节抵抗力分解者(2)10400增加(3)捕食900偏高【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意在考查了学生的识图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解题的关键是明确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32在环境条件稳定的情况下,对某森林生态系统中的

86、两种植物进行种群密度调查后,得到如下统计数据:第一年第二年第五年第八年第十一年A种群56784321784610B种群0380336045766528请根据以上调查结果,回答下列问题(1)该调查可采用样方法,A种群与B种群之间存在的竞争关系可能是导致A种群密度变化的重要因素在调查期间B种群的年龄组成最可能为增长型,从表中数据变化来看,造成B种群数量变化可能的原因是条件适宜,没有天敌等(2)A种群逐渐减少,甚至可能灭绝的情况,给该生态系统中其他生物可能造成的影响是以A种群为食物的生物种类和数量减少,最终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下降(3)对森林中的四个物种食物组成进行观察和记录,结果如表:食

87、物组成物种甲全来自植物物种乙4/5来自植物,1/5来自甲物种丙1/2来自甲,1/2来自乙物种丁2/3来自乙,1/3来自丙绘制出该生态系统中可能的食物网(4)该食物网中含有5条食物链,若物种乙增加100kg,则至少消耗植物900kg【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分析】根据题意和图表分析可知:A种群的数量在逐渐减少,第二年、第五年和第八年分别为4321、78和46;B种群的数量在逐渐增多,第二年、第五年和第八年分别为380、3360和4576根据A、B两种群在8年时间内的数量变化规律可知,A种群逐渐被B种群替代,说明两者之间存在着竞争关系种群数量的变化受环境、种内关系、种间关系和资源的限

88、制决定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外界因素中以人的作用最为明显从进化的角度看,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内因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分析图表,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解答】解:(1)样方法适用于植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查,调查时应该随机取样,样方数量尽量多,即样本量足够大根据对两种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可以判断A种群与B种群之间存在的竞争关系可能是导致A种群密度变化的重要因素在调查期间B种群的种群密度逐年增多,说明其年龄组成最可能为增长型,从表中数据变化来看,造成B种群数量变化可能的原因是条件适宜、没有天敌等(2)由于A种群是生产者,所以A种群逐渐减少,甚至可能

89、灭绝的情况,给该生态系统中其他生物可能造成的影响是以A种群为食物的生物种类和数量减少,最终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减弱,抵抗力稳定性下降(3)根据图表分析,物种丁的食物来源是乙和丙,物种丙的食物来源是甲和乙,物种乙的食物来源是植物和甲,而物种甲的食物来源全是植物,所以该生态系统中可能的食物网为:(4)根据食物网中的食物关系,该食物网中含有5条食物链若物种乙增加100kg,则至少消耗植物1001/520%20%+1004/520%=900kg故答案为:(1)样方竞争增长型条件适宜、没有天敌等(2)以A种群为食物的生物种类和数量减少抵抗力(3)(4)5900【点评】本题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

90、、种间关系和生态系统结构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33以下是两个学生研究小组所做的调查,请回答相关问题(1)第一个小组在草原设置固定样地,研究不同程度下放牧和割草两种利用方式下的地上生物量和生物多样性之间的关系,结果如图所示:研究小组首先选取一定大小的样方,识别并统计各物种的名称(种类、丰富度)和数量(生物量)在割草草地中,随着割草强度的增加,草地的地上生物量整体呈现下降趋势,但图中植物种类(生物多样性、物种丰富度)呈增加趋势放牧量和割草量的增加会导致土壤盐碱化加重,研究小组通过大量的实验发现铺枯草层能有效的治理盐碱地,其主要原因是:枯草在分解

91、者的作用下(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无机营养物质不断归还土壤,有利于植物的生长(2)第二小组调查某草原遭受蝗灾后,人类治理过程中蝗虫的种群数最变化,图丙为他们绘制的坐标曲线图丙中ab段,蝗虫种群的增长速率下降,试解释其原因是随种群密度增加,个体因食物、空间等生存条件的斗争加剧,同时天敌数量也增加为有效防治蝗灾,应在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数量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可以防c点出现,原因是改变了性别比例的特征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角度考虑,治理蝗虫的目的是使能量持续而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考点】种群的特征;群落的结构特征【专题】坐标曲线图;种群和群落【分析】分析题图:图甲和图乙是研究不同程度下放牧和割草

92、两种利用方式下的地上生物量和生物多样性之间的关系在割草草地中,随着割草强度的增加,草地的地上生物量整体呈现下降趋势,但图中植物种类呈增加趋势分析丙图:a点时种群数量为K/2,此时种群增长率最大;b点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即K值【解答】解:首先选取一定大小的样方,识别并统计各物种的名称和数量由图乙可知,在割草草地中,随着割草强度的增加,草地的地上生物量整体呈现下降趋势,但图中植物种类呈增加趋势放牧量和割草量的增加会导致土壤盐碱化加重,但铺枯草层能有效的治理盐碱地,因为枯草在分解者的作用下,无机营养物质不断归还土壤,有利于植物的生长(2)从5年来五种植物数量变化可知:豚草逐渐增加,但本地物种的数量

93、逐渐减少,可见生物引进不当会造成生态入侵,所以城市绿化工程应遵循的生态工程基本原理主要是协调与平衡原理(3)图中ab段,蝗虫种群密度增加,但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下降,原因是随着蝗虫种群密度增加,种群内个体因食物、空间等生存条件的斗争加剧,同时天敌数量也增加图中a点是种群数量增量速度最快的点,为有效防治蝗灾,应在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数量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种群的性别比例,导致出生率下降,这样可以防止出现c点治理蝗虫的目的是使能量持续而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故答案为:(1)各物种的名称(种类、丰富度)和数量(生物量)地上生物量植物种类(生物多样性、物种丰富度)枯草在分解者的作用下(微生物的分

94、解作用)(2)随种群密度增加,个体因食物、空间等生存条件的斗争加剧,同时天敌数量也增加a性别比例使能量持续而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点评】本题属于信息题,结合图、表考查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信息转化能力和理解应用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34将动物致病菌的抗原基因导入马铃薯制成植物疫苗,饲喂转基因马铃薯可使动物获得免疫力以下是与植物疫苗制备过程相关的图和表表1 引物对序列表引物对AP1 AACTGAAATGTAGCTATCP2 TTAAGTCCATTACTCTAG引物对BS1 GTCCGACTAGTGGCTGTGS2 AGCTGGCGTTTAGCCTCG表2 几种限制酶识

95、别序列及切割位点表限制酶AluIEcoRIPstISmaI切割位点ACCTTCGAGAATTCCTTAAGCTGCAGGACGTCCCCGGGGGGCCC请根据以图表回答下列问题(1)在采用常规PCR方法扩增目的基因的过程中,使用的DNA聚合酶不同于一般生物体内的DNA聚合酶,其最主要的特点是耐高温(2)PCR过程中退火(复性)温度必须根据引物的碱基数量和种类来设定表1为根据模板设计的两对引物序列,图2为引物对与模板结合示意图请判断哪一对引物可采用较高的退火温度?引物对B(3)图1步骤所用的DNA连接酶对所连接的DNA两端碱基序列是否有专一性要求?否(4)为将外源基因转入马铃薯,图1步骤转基因

96、所用的细菌B通常为农杆菌(5)对符合设计要求的重组质粒T进行酶切,假设所用的酶均可将识别位点完全切开,请根据图1中标示的酶切位点和表2所列的识别序列,对以下酶切结果作出判断采用EcoR和Pst酶切,得到2种DNA片断采用EcoR和Sma酶切,得到1种DNA片断【考点】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专题】图文信息类简答题;基因工程【分析】1、PCR技术是在体外对DNA进行扩增,所用的DNA聚合酶与体内DNA聚合酶不同,是耐高温的DNA聚合酶,过程为变性使DNA分子两条链解旋开来,复性是让引物与DNA解旋开来的单链互补配对,延伸是在DNA聚合酶的作用在引物引导下合成子代DNA分子2、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

97、:根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方法有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有效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的方法是感受态细胞法3、耐高温的DNA分子中通常含有G与C碱基比例大,因为它们之间有三个氢键,而A与T之间只有两个氢键【解答】解:(1)PCR方法扩增目的基因的过程中,需要进行高温解链过程,因此使用的DNA聚合酶要具有耐高温的特性(2)耐高温的DNA分子中通常含有G与C碱基比例大,因为它们之间形成三个氢键,稳定性强引物B中含C与G的碱基对较多,可采用较高的退火温度(3)多种限制酶切割,形成不同的切割位点,所用的DNA连

98、接酶对所连接的DNA两端碱基序列就没有专一性要求(4)植物基因工程中,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常用农杆菌转化法,因此常用农杆菌做受体细胞(5)据图分析,用到了EcoR I酶和Alu I酶切割抗原DNA片段产生了X、Y两个片段,而用EcoR I酶和SmaI酶切割质粒产生了 M、N两个片段,且M、N片段间存在Pst I酶切点因此再用EcoR和Pst酶切割这两片段形成的重组质粒,由于保留了Pstl的切割位点,所以可以得到两种DNA分子,而用EcoR和Sma酶切重组质粒中,如图I-过程只能产生一种DNA片断故答案为:(1)耐高温(2)引物对B(3)否(4)农杆菌(5)21【点评】本题具有一定的难度,考查了运用PCR方法扩增目的基因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图解识别能力,尤其是限制酶的作用是解答本题的难点和关键点;能够识记PCR技术中DNA聚合酶耐高温的特点;识记DNA分子中C-G碱基对稳定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