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纲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课标解读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第 1 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什么是“百家争鸣”?一、【概念阐释】春秋战国时期,各阶级、各阶层的知识分子从维护本阶级(阶层)利益出发,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诘难、批驳其他学说,以确立自己的学说,形成了学派、学说纷呈、思想文化繁荣的局面。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汉书 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农家等;各家中,以儒墨两派最有实力,当时有“非儒即墨”之说。重难突破阴阳家(阴阳五行,解释天地运
2、行)齐国的邹衍 名家:代表人物公孙龙(白马非马)纵横家:著名的有苏秦(主张“合纵”,即六国团结抗秦)、张仪(主张“连横”,即瓦解六国的团结,使之分别奉事秦国)。这两类策士统称“纵横家”。杂家:战国至秦汉间杂揉各学派思想的一部分学者,代表著作为吕氏春秋、淮南子 农家:战国时反映农业生产和农民思想的学术流派。补充资料 初税亩者,非公之去公亩而履亩,十取一也,以公之与民为己悉矣。谷梁氏谷梁传宜公十五年 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 仲尼曰: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左丘明左传昭公十七年 史料一 史料二 史料三 反映出现土地私有化发展的趋势 反映春秋
3、时期的诸侯争霸割据混乱局面 反映春秋时期学校教育向民间下移 二、结合材料分析百家争鸣的背景(时代背景)(经济根源)(政治状况)(阶级关系)(思想文化)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面对社会大变革,各种力量对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条框的束缚和制约。春秋战国时期,原来社会地位较低的士活跃起来,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受到各诸侯的重视。诸侯礼贤下士;士怀有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知识解读:显/隐 社会大变革,
4、大动荡,大发展时期。社会变革,列国纷争,社会动荡,有利于思想家从不同的角度对社会变革发表主张,思想空前活跃。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学术下移,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探究: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儒家思想受到冷落?韩非与法家思想在战国至秦备受推崇的原因?(2)战国秦法家思想备受推崇的原因:1、主张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体制,适应地主阶级建立新政权的需。2、厉行赏罚,奖励耕战,主张改革,适应当时社会改革和国家走向统一的趋势。3、主张法治和严刑峻法,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
5、提示(1)春秋战国,社会分裂割据,各诸侯国热衷于兼并战争和改革古制,孔子恢复周礼和仁政爱民的主张不符合当时统治者的需要。对历史发展的影响:韩非的思想适应了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在西汉以后的1000多年中,这种思想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一)、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 子曰:仁者,爱人。子曰:泛爱众,而亲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子曰:能行王者于天下,为仁矣。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以为仁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子曰:不学礼,无以立。子
6、曰:兴于诗,立于礼。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史料一 史料二“仁”“礼”结合划线部分材料,思考“仁”和“礼”有何联系?三、异彩纷呈的“争芳斗艳”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仁”是一种内在的修养“礼”是一种外在的规范(二)、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 孔子:(1)历史地位:春秋晚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2)主张:思想:思想核心是“_”和“_”。政治:强调统治者要_ _;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 张“_”。教育:首创私人讲学,主张“”。仁以德治民克己复礼有教无类主张“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使百姓“足食”,使国家“足兵”,取得“民信”;主张逐步改良(反对春秋时期的大动荡,认为“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
7、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孔子维护周朝的“礼”,主张贵贱有“序”,实质是强调奴隶社会的等级秩序,这是他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认为春秋变革是“礼崩乐坏”的表现,试图恢复周朝的社会秩序代表的是春秋时期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立场。)主张“有教无类”,兴办私学,打破了教育由奴隶主贵族垄断的局面。这与奴隶制“学在官府”、“礼不下庶人”的严格等级制度的教育有着质的区别,是划时代的进步。(你还知道孔子哪些教育名言?)知识解读:显/隐 孔子思想核心是“仁”:“仁”者爱人;如何实行仁,要“克己复礼为仁”(克制自己,恢复“礼制”);主张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与人”。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民本思想
8、 礼(三)、孟子对孔子思想的继承与发挥 材料反映了孟子的什么思想?孟子曰:“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人皆有之。阅读下列材料:主要思想评价: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促进生产发展,具有进步意义,影响深远。A、将孔子“仁”的学说发展为“仁政”学说;反映孟子发挥孔子“仁”为“仁政”B、发挥“民本”思想,提出“民贵君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C、伦理观上主张“人性本善”易错警示:“仁”和仁政(四)、荀子对孔子思想的继承与发挥【探究】当代哲学家冯友兰认为:孟子是
9、儒家的理想主义代表;荀子是儒家的现实主义代表。谈谈你的理解。主要 思想 政治:主张“仁义”,以德服人,“君舟民水”哲学:“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等唯物思想 伦理:“性恶论”礼:提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阅读下列材料:仁眇天下,故天下莫不亲也。义眇天下,故天下莫不贵也。威眇天下,故天下莫敢敌也。以不敌之威,辅服人之道,故不战而胜,不攻而得,甲兵不劳而天下服。是知王道者也。荀子王制 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荀子大略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发挥孔子“仁”为“仁义”“王道”包含“礼法”意识 认识先秦时期儒家的民本思想【思维
10、引导】结合所学,简述先秦三位儒家思想代表人物思想主张中体现的民本思想,体会其与现代民本思想的不同。【拓展探究】1、儒学思想中哪些具有现实意义?教育理论:个人修养:维护社会稳定:伦理道德:有教无类、学思结合、因材施教等 孝、仁义、诚信等(社会主义荣辱观)仁、德治、民本思想等(关注民生等)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孟子倡导“养浩然之气”。他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要求人们应具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提示:古代民本思想以“君”为本,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以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目的。(五)、“老庄”的道家思想 材料一:道生一,一生
11、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材料二: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最后的结果)?材料三: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材料四:小国寡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 反映老子“无为而治”的治国主张 反映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老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 领域 主要内容 思想学说 哲学思想 政治主张 1.世界观:道是万物的本源 2.哲学观:朴素辩证法思想“无为而治”“小国寡民”【探究】庄子继承和发展老子学说,进一步提出“齐物论”,结合教材谈谈你的理解。探究:庄子与道家:庄子的“
12、齐物论”与“道法自然”。庄子提出了“齐物”的观点。“齐物”就是齐一万物。庄子认为,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没有区别。从“齐物”的观点出发,庄子提出“逍遥”的人生态度。“逍遥”就是对事物的变化采取一种旁观、超然的态度。庄子认为,天与人“不相胜”。庄子说的“天”是指自然,“人”是指人为。属于自然的东西本来就有,是人所不能改变的,人为是对自然的一种破坏,无利而有害。因此,人必须顺从自然。在今天人与自然的相处中有巨大借鉴意义。(链接: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现实社会中,哪些观念能找到老子思想的影子?虚怀若谷、宽容谦逊的思想,恬淡朴素、助人为乐、反对争名夺利的思想,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思想1、“天下皆知美
13、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上述材料反映出老子 A、将“道”抽象化,概括为普遍的无所不包的哲学概念;B、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C、认为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D、认为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矛盾可以相互转化。练一练(D)(六)、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韩非子 阅读下列材料:以法为本,法不阿贵。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正诸侯者,以其威势也。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韩非子 反映韩非子依法治国,厉行赏罚 反映韩非子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主张 反映韩非子主张历史向前发展和社会变革的思想 (1)韩
14、非子:战国后期思想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将法、术、势相结合,其中法律是处理政事的基本,权术是君主控制群臣的工具,势力是君主的权威,从而建立起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集权观:加强君主集权 (2)主要观点:法治观: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改革观:“不期修古,不法常可”适应地主阶级建立新政权的需要适应了地主阶级兼并战争的需要适应了社会大变革的需要(3)发展趋势:两汉以后,独立体系逐渐消失,被儒家吸收 (4)评价: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为秦始皇巩固统一,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过于严厉,导致秦暴政,秦王朝短命而亡。【拓展探究】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 儒家的“仁政”法家的法治思想
15、 孔子的教育思想 墨家的兼爱、非攻“以德治国”“以法治国”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平等博爱、反对战争、热爱和平古为今用:“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小结:世界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评价孔子:“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从孔子那里寻找智慧。”儒教中包含的这种共同体意识在韩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当国家的现代化成为主要目标时,全体国民能够形成集团协力组织,大规模地发展经济建设。儒教主张人必须与天奋斗,与
16、人奋斗,提倡力争。正是这种刚健有为的性格、自强不息的精神,韩国才能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处变不惊,从容应对,让经济稳步复兴。-王淑臣韩国民族精神中的儒教精蕴 强调了儒家思想中的协作意识和自强精神对韩国产生的深远影响 史料四(1)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2)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成为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3)儒学思想逐渐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4)彰显了中国古代的人文精神成为世界人民的宝贵遗产。四、阅读材料思考“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1.刘向在战国策序录中说:战国时期,“国异政教,各国制断,上无天子,下无方伯故孟子、孙卿(荀子)儒术之士,弃捐于世,而游说权谋之徒,见贵于俗”。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当时没有天子和臣下之分 B为适应兼并战争需要,各诸侯国重视儒家和纵横家 C孟子、荀子的学说不如纵横家的完善 D.从现实的目的出发,各诸侯国重视纵横家,摒弃儒家学说 2.“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尚贤使能则民知方”“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学派在坚守礼的基础上,也推崇法家和墨家等思想 B中国古代道德与法律的界限模糊 C主张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柄来震慑臣民 D认为法律必修以道德为基础 知识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