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课程标准学法指导1.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2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1.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分析归纳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在指导思想、主要内容和结果等方面的异同。2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认识苏联改革的得与失。知识点一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_的弊端日益暴露,农业问题尤为突出。2内容(1)农业方面用_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牲畜。_,扩大谷物生产。开展大规模种植_运动。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_。(2)工业方面将部分企业_下放到加盟共和国。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等权力。尝试推行“
2、_”,以调动生产积极性。3评价(1)积极:一定程度上冲破了_的束缚,并取得了一定成效。(2)局限理论上没有突破,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_。“_”的目标严重脱离苏联的实际。改革缺乏全面和一贯的战略方针和思路,带有很大的_。赫鲁晓夫个人作风因素也阻碍改革的进行。4结果:_年,赫鲁晓夫在党内斗争中失败,被迫退出政治舞台。【预习评价】1(判断)赫鲁晓夫改革是突破斯大林模式的一次成功的尝试。()2(判断)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最终又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3(思考)某一历史阶段,苏联曾投资50亿卢布在东部大规模垦荒。垦荒地的肥力迅速耗尽,几百万公顷土地遭风蚀,带来这一后果的苏联
3、领导人是谁?试答:知识点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目的: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状态。2内容(1)工业方面推行_。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企业的_。(2)农业方面扩大_的自主权。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提高_价格。放松对_的限制。3评价(1)积极:收到了一定效果。(2)局限改革没有突破原有_的框架。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趋于保守,改革陷于_。与美国军备竞赛日益加剧,经济发展速度放缓。4结果:到20世纪80年代初,经济全面滑坡。【预习评价】1(判断)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对赫鲁晓夫的政策作了调整,并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尤其注重发展重工业。()2(判断)勃列日涅夫为了纠正赫鲁晓夫的混乱,在工业上,推行新经济政策
4、。()知识点三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1背景:_年,苏联陷入危机边缘,戈尔巴乔夫上台。2内容(1)从根本上触动了经济体制。(2)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要求国家主要用_管理经济。(3)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允许_存在。3弊端(1)提出了“_”,并把重点放在重工业上,使原本已严重畸形的经济结构更加失调。(2)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给予企业自主权等政策没有真正实行。4后果(1)改革陷入困境,经济继续滑坡。(2)后来进行_改革使国内局势逐渐失控,1991年苏联解体。【预习评价】1(判断)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2(判断)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都是对斯大林
5、体制的局部调整。()3(思考)有学者这样描写前苏联一位领导人:“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材料所描写的应是谁?试答:误区警示 赫鲁晓夫改革是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斯大林模式发起的一次冲击,但从总体上说,只是在斯大林模式的基础上,对斯大林经济模式中明显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进行改革。从宏观上看,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继承者,而不是叛逆者;是斯大林模式的修补者,而不是抛弃斯大林模式的革新者。图示巧记 “一模式、三改革、一结果”图示巧记 苏联改革的侧重点误区警示 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全盘否定,有利于推动对僵化模
6、式的改革,但也造成人们思想混乱,增添改革的阻力;勃列日涅夫宣布苏联已经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社会的做法,忽视了对经济困难的充分认识,阻碍了改革的进程;戈尔巴乔夫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太快,导致国内局势逐渐失控;经济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中阻力重重。误区警示 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局部调整,而戈尔巴乔夫改革并非局部改革,而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彻底否定,即放弃社会主义制度。误区警示 有人认为,如果没有戈尔巴乔夫改革苏联就不会解体了。这种观点是片面的,戈尔巴乔夫改革只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苏联的解体是历史原因和复杂的国际国内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图示巧记 苏联社会主义
7、改革可归纳为“三、二、一”【自主学习答案】知识点一1.斯大林体制2.(1)收购制开垦荒地玉米集体农庄(2)管理权物质利益原则3.(1)传统观念(2)局部改革20年建成共产主义盲目性4.1964预习评价1.2.3.赫鲁晓夫。知识点二2.(1)新经济体制经营自主权(2)农场和农庄农产品个人副业3.(2)经济体制停滞预习评价1.2.知识点三1.19852.(2)经济方法(3)个体经济3.(1)加速发展战略4.(2) 政治体制预习评价1.2.3.戈尔巴乔夫。主题苏联的经济改革史料探究1赫鲁晓夫的改革史料赫鲁晓夫不顾苏联气候条件的具体特点和已形成的农作物播种格局,要求在全苏各地区,在每一个集体农庄和国营
8、农场都普遍种植玉米玉米在很多地方因生长条件欠佳和管理不善,产量并不理想,作为饲料的青玉米营养价值也没有预期那样高。摘编自赫鲁晓夫执政史注:反映了赫鲁晓夫改革的盲目性。思考造成史料中这一状况的原因是什么?答案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是改革违背了农业种植规律,决策具有盲目性。从更深层次上来看,主要是延续了斯大林模式下的命令式经济管理方式,说明赫鲁晓夫改革还没有真正突破斯大林模式。2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史料时间工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19711975年7.1%0.8%19761980年4.5%1.9%1982年2.8%1%注:通过横向和纵向分析得出结论。思考上表反映的是哪一位苏联领导人执政时的
9、经济状况?上表说明苏联当时的工业发展呈现出什么趋势? 答案勃列日涅夫。趋势:工业增长率不断下降,趋于停滞。3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史料西方学者把戈尔巴乔夫导致苏联解体的原因归纳为三点其二,他在经济改革问题上存在严重的决策失误。其三根本没有跨越体制转换的门槛。注:说明戈尔巴乔夫没有进行革命性的改革,具有明显的改良主义性质。思考根据史料指出导致苏联解体的原因是什么。答案经济改革存在严重的决策失误;没有根本改变斯大林模式。史论形成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异同1相同点(1)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2)都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3)改革过程都脱离了苏联实际。(4)成效都不显著,可以
10、说是失败的改革。2不同点(1)赫鲁晓夫改革侧重农业,勃列日涅夫改革侧重工业,戈尔巴乔夫改革则从所有制和商品经济入手。(2)前两者都取得一定成效,而后者未见成效即转向政治改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3)前两者失败是因为未改变原有模式,只是对斯大林模式进行修修补补。后者贸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却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方向。名家论史 观点:赫鲁晓夫的基碑用黑白相间的大理石雕塑而成黑白相间的构图,使人联想到赫鲁晓夫复杂的性格和矛盾的一生。他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赫鲁晓夫执政史导读:史料阐述了赫鲁晓夫的改革冲击
11、了斯大林经济体制,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但没有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经济体制的框架。课中思考题提示:20世纪80年代初,由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失败和苏联与美国争霸局势的加剧,苏联经济全面滑坡,到1985年,苏联社会陷入危机边缘。在这样的情况下,苏联的首要任务是恢复经济,稳定秩序,而不是加速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实践证明,戈尔巴乔夫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造成了严重的后果。苏联几十年来形成的政治经济问题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扭转过来。改革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事业,必须从实际出发、求真务实,才能取得应有的成效。解析与探究提示:两种说法都有道理。赫鲁晓夫的改革没有正确的指导思想,也就不可能突破
12、斯大林模式的束缚,因此其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改革最终失败了。但从长远来看,正是赫鲁晓夫打开了对斯大林体制改革的大门,在教条主义、思想僵化的时代,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一定成效。1(2016广东学业水平考试)二战结束之后,首先在苏联进行改革的领导人是()A列宁 B赫鲁晓夫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解析列宁于1924年逝世,故A项错误;赫鲁晓夫从五十年代开始进行改革,是二战后首先进行改革的苏联领导人,故B项正确;勃列日涅夫60年代开始进行改革,是继赫鲁晓夫之后进行改革的苏联领导人,故C项错误;戈尔巴乔夫80年代进行改
13、革,其改革导致了苏联的解体,故D项错误。答案B2(2017北京海淀期末)下图为20世纪50年代末苏联的一幅题为“推广种植玉米,提高粮食产量”的宣传画。当时的苏联正在()A促进农业市场化 B推动农业集体化C进行农业改革 D加快工业建设解析题干事件为赫鲁晓夫改革推广玉米运动,C项正确;A项在斯大林体制下不存在;B项发生在斯大林时期;D项与材料不符。答案C3(2017北京西城期末)20世纪六七十年代,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的苏联领导人是()A斯大林 B赫鲁晓夫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解析注意题干时间“20世纪六七十年代”和关键信息“工业方面”。 勃列日涅夫的改革重点在工业,且是重工业领域。答案C
14、4(2017山东枣庄期末)社会陷入危机边缘的时刻,改良旧制往往是挽救危机的重要举措。20世纪80年代,苏联也出现各种危机,为此戈尔巴乔夫进行了经济改革,其主要特征是()A用经济管理代替行政命令B放弃政府宏观的调节手段C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D鼓励个体小农经济的发展解析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从根本上触动了斯大林体制,要求国家主要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答案A5(2016北京学业水平测试)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给苏联经济造成的困难,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到戈尔巴乔夫,都进行了经济改革。他们改革的共同点是()A优先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B调整所有制结构发展个体经济C发展重工业以进行军备竞赛D力图解决计划经济造成
15、的弊端解析本题要求回答三者的共同点,A仅适合于赫鲁晓夫;B仅适合于戈尔巴乔夫;C仅适合于勃列日涅夫;D属于三者推行改革的背景,故属于三者共性。答案D6(2017广东阳春一中月考)就其实质而言,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经济改革失败的相同原因是()A实行市场经济体制B没有改变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C把重点放在农业方面D和美国进行军备竞赛解析两次改革都不涉及A项;C项是赫鲁晓夫改革的特征;D项是勃列日涅夫改革的特征;只有B项从本质上解释了两者仍然在旧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进行部分改革,结果都失败。答案B7(2017山东菏泽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1)图1、图2所示人物的改革有何共同点?图3所示人物
16、的改革与前面的人相比,有何不同点?结果怎样?(2)20世纪初到90年代,红旗从克里姆林宫升起又降落。这一升一降的原因是什么?答案(1)共同点:都在工业和农业领域进行改革;都取得一定成效;都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原有的体制;结果都失败了。不同点:对经济体制进行了根本性变革。结果:陷入困境,不得不把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苏联解体。(2)升:十月革命的成功。降:1991年底苏联解体。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2017云南昆明模拟)1953年,苏联农业单位面积产量仅为欧洲其他国家平均产量的1/3。苏联农业的落后严重制约了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A自然灾害的影响 B斯大林体
17、制的弊端C长期战争的破坏 D西方国家经济制裁解析解答本题,需要注意时间“1953年”和答题角度“主要原因”。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是“农业的落后”制约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斯大林体制下,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答案B2(2017山东潍坊模拟)口号是历史的浓缩,通过它们可以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下列口号出现在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是()A“开垦、开垦、再开垦”B“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C“废除余粮征集制,拥护固定粮食税”D“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解析赫鲁晓夫执政时期,重点发展农业,开垦荒地,开展种植玉米运动,扩大玉米种植面积,所以选A项
18、。B项出现在戈尔巴乔夫时期;C项出现在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时期;D项出现在斯大林时期。答案A3(2017山东菏泽模拟)一位乡村女教师写信给赫鲁晓夫:“我们的人民还没有过上好日子全国都感到粮食很紧张,实际上能正常供应的只有莫斯科。瞧瞧集体农庄的庄园、各个集体农庄的庄员的庭院吧一无所有。”材料反映了赫鲁晓夫改革的直接原因是()A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B农民反对苏维埃的起义C重工业发展过快D粮食短缺,人们生活困难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全国都感到粮食很紧张”可知促使赫鲁晓夫改革的直接原因是粮食短缺,故D项正确。A、B、C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答案D4(2017山西大同模拟)斯大林逝世之后,苏联领导人
19、开始改革,但是史学界认为有一个时期“措施的政策取向却是朝着回归斯大林模式的路标运动的”。这个时期执政的应该是()A赫鲁晓夫 B勃列日涅夫C叶利钦 D戈尔巴乔夫解析赫鲁晓夫改革开苏联改革的先河,是以农业为突破口;勃列日涅夫改革主要在工业方面,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与斯大林时期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极为相似;叶利钦执政时苏联已解体;戈尔巴乔夫改革一方面冲破了斯大林模式,另一方面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故B项正确,A、C、D三项错误。答案B5(2017山东烟台模拟)1964年10月,勃列日涅夫执政后,“在生产方面,企业有权根据下达的计划指标自行编制年度计划。在完成计划任务外,可以接受计划以
20、外的加工订货任务,可以用自己的材料和废料生产计划以外的产品”。这一措施()A打破了传统经济体制的旧格局B改变了职工吃企业“大锅饭”的问题C力图调动企业的主动性、创造性D使国家与企业经济关系得到根本调整解析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对赫鲁晓夫的政策做了一些调整,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材料描述的现象就体现了这一特点,其试图通过这些措施调动企业的主动性、创造性。答案C6(2017广东普宁二中月考)下表是苏联动用黄金储备购买粮食的资料(单位:吨)年份黄金总量黄金出口其中用于购买粮食1965年577.1335.6335.31972年1 243.7458.6458.21977年77
21、4.4390.0390.0上述表格说明()A经济发展严重依赖国际市场B苏联农业生产出现危机C苏联已成为重要能源输出国D计划经济体制弊端初现解析材料只是表明苏联动用黄金储备购买粮食的资料,不能说明经济发展严重依赖国际市场,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能源输出,故C项错误;19651980年计划经济体制弊端初现与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材料表明苏联出口的黄金几乎都用来买粮食,说明当时出现农业危机。答案B7(2017陕西西安期末)下表为19761990年苏联经济增长率(%)简表。其中,1990年经济发展出现负增长的原因是()时间(年)1976198019811985198619901990社会总产值4.2
22、3.31.82国民收入4.33.21.04劳动生产率3.33.13A自然灾害造成的破坏B赫鲁晓夫改革导致的社会混乱C苏联解体导致的社会混乱D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不见成效解析1990年,苏联经济出现负增长说明当时苏联经济改革的失败,D项正确;A项与史实不符,可排除;赫鲁晓夫改革与“1990年”的时间限制不符,可排除B项;苏联解体是在1991年,C项错误。答案D8(2017山东泰安期中)全球通史载:“事实上,20世纪80年代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可以说与20世纪30 年代罗斯福总统的新政很相似。”但是俄罗斯有关组织2011年民调却显示,认为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有密切关系的高达42%。这说明()A民众意
23、愿决定历史的评判B全球史观能客观公正评价历史C史学家专著更接近历史真实D认识角度会影响对历史的评判解析对历史的评判应该建立在公平客观的角度上,而不是根据民众意愿,故排除A;全球史观也不一定能够客观公平地评价历史;史学家的专著不一定更接近历史真实,故排除C;罗斯福新政由于克服了经济危机的影响而获得正面评价,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却因导致了苏联的解体而获得负面评价,这说明认识角度的不同会影响到历史的评判。答案D二、非选择题9(2017山东潍坊一中月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我的俄国朋友告诉我说:“真正重要的并不是金钱,而是门路或后门进最好的学校,去度假胜地,使用公家汽车的门路或是进入为权贵开设的特
24、种商店购货的门路。在这些商店里,一辆新的125型小汽车只卖1 370卢布,而不是通常的售价7 500卢布。”材料二“这里是工人的乐园,是世界上工人混日子的最好地方。”一个俄国青年向我说,“他们不能把我们解雇”。材料三即使在苏联本国生产的(某些)商品供应比较充裕时,俄国人也宁愿多出些钱购买进口货,以便能够长久使用。材料四尽管排队买物品是那样辛苦受罪,但是,一个俄国妇女一看到有人在那里站队,她的本能的反应就是立即排了进去,甚至她还不知道到底在卖什么!以上材料选自美国人史密斯著的俄国人(1)根据以上材料,说明苏联社会存在哪些不足之处。(2)导致这些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有哪些?(3)为改变这些不足,苏联在20世纪6080年代进行了哪些改革?结果怎样?答案(1)苏联官僚腐败(或者特权等级依然存在);苏联的工人生产积极性不高;苏联生产的产品质量较差;苏联的生活消费品奇缺。(2)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容易导致政治腐败;长期僵化地执行计划指令,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或排斥市场的指令计划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消费品生产。(3)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结果: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最终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