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二 汉代儒学 必备知识自主学习 一、“焚书坑儒”批判与罢黜百家(一)“焚书坑儒”批判 1.背景:秦朝建立后,一些儒生借古代圣贤的言论批评时政,攻击郡县制。2.概况:秦始皇将秦国官定史书秦记以外的各国史书,医药、卜筮、种树等有实用价值以外的私人收藏的书籍统统焚烧,后又将违犯禁令的四百六十余名儒生坑杀于咸阳。3.影响:“焚书坑儒”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儒学的发展也因此进入低潮。(二)罢黜百家 1.背景:(1)汉武帝时期,中国的“_”局面得到巩固,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体 制大体定型,需要用思想的统一来维护政治上的统一。(2)董仲舒改造儒学,并向汉武帝提出了“罢黜
2、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2.儒学正统地位确立:汉武帝采取了重用儒生、设置太学、表彰六经等措施,使 儒学的地位由此开始提升,儒学思想逐渐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3.影响:(1)积极:汉王朝加强了对_的重视,有利于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2)消极: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大一统 文化和教育 二、太学的出现与科举制的文化影响(一)太学的出现 1.概况:(1)汉武帝创建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_,并将儒家经典列 为官方教材。(2)汉武帝还令各郡国建立学校,初步建立了_系统。太学 地方教育 2.作用:(1)太学的出现,是_的标志。(2)带动了_,推动了文化的传播。
3、(3)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官僚富豪子嗣垄断官位的情形,少数出身于社会中下层 的人也得到入仕的机会。(4)进一步推动了_。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 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 儒学的传播与发展 3.太学清议:东汉太学生参与议政,迫使黑暗的政治势力有所收敛。(二)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1.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2.科举制:隋唐时期开始的以考试成绩为选定官员的标准,以儒学经典为考试内 容的_。3.影响:(1)儒学因此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2)有益于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稳固。(3)也导致了古代中国专心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选官制度 易错点拨 “焚书坑儒”与“独尊儒术”的本质
4、目的相同。“焚书坑儒”与“独尊儒术”在本质上都是思想专制,只不过采取的手段不同。秦始皇是通过暴力手段实现思想专制,而汉武帝通过和平手段实现。图解识记 董仲舒的新儒学 核心概念(1)清议是汉朝时期以知识分子为主体的时论,注重于评论当时的政治,臧否人物,以舆论影响政治生活。太学清议,批评时政,并不是太学生直接参与政治。(2)科举制:隋唐时代开始的以考试成绩为选官的标准,以儒学经典为考试内容的选官制度。情境思考 上图汉画像石“讲经图”,这一局面形成于何时?(时空观念)提示:汉武帝时期。关键能力素养探究 主题一 董仲舒新儒学【史论阐释】对董仲舒新儒学的认识(1)“大一统”主张反映了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5、加强和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维护了统一,对当今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虽有利于思想统一,维护中央集权,但限制其他学术流派发展的做法不可取,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3)“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学说,属于唯心主义,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和防止暴政。(4)“三纲”充满封建意识,应当摒弃。“五常”推崇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中的封建成分,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信”是当今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需要。【备选要点】董仲舒的新儒学能够得到汉武帝全面肯定的原因 1.社会根源: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正处于上升时期,但也
6、面临着封建割据问题和匈奴劫掠的威胁,社会需要一种思想理论来巩固统一的中央集权,建立与其相适应的社会秩序。2.形势需要:汉初实行的道家“无为”思想已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儒家思想经过董仲舒改造后,宣扬“大一统”,有利于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因而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3.利于统治:董仲舒利用“天人感应”学说宣传“君权神授”,虽然带有迷信色彩,但有利于树立皇权、加强中央集权,因而得到了统治者的赏识。【素养探究】史料一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
7、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1)据史料一,概括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史料实证)提示:大一统理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史料二 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妾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董仲舒春秋繁露顺命 史料三 夫仁谊(义)礼知(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故受天之祐,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汉书董仲舒传(2)据史料二、三,归纳董仲舒的思想主张,这些主张在当时有何作用?(历史解释)提示:主张:君权神授和三纲五常理论。作用: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主题二
8、 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及其影响【史论阐释】一、儒学地位的变化及其影响 1.社会地位的变化: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说受到各诸侯国的冷落;秦朝时期,秦始皇“焚书坑儒”,儒家学说受到沉重打击;汉武帝时期,儒家学说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2.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1)对汉代统治: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局面,削弱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稳定封建统治秩序。(2)对民族精神:思想统一于儒学,儒学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是维护统一、阻止分裂的强大思想武器。儒学以仁义为主,强调人伦关系,有利于构建中国传统道德体系。(3)对学术文化:一方面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对
9、学术、思想的发展有钳制作用;另一方面,“尊儒”又提倡文化教育,提高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4)对主流思想: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二、汉代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区别和联系 1.区别:(1)从思想内涵来看,汉代的新儒学将阴阳家、黄老之学、法家思想纳入自己的思想体系,发展与改造了先秦儒学。(2)从与当政者的关系而言,先秦儒学批判暴政而致力于建立理想化的社会秩序;汉代儒学则退而求其次,承认现实社会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如皇权专制),即从批判时政转为维护现实统治。(3)从地位上看,先秦儒学虽然也是为统治者提供统治方法的政治和伦理学说,但毕竟是在野的、
10、带有相当理想色彩和批评成分的学说。而董仲舒建立的新儒学,则完全是一套官方统治思想,它以维护皇权为目的,被确立为王朝的统治思想。2.联系:(1)先秦儒学宣扬的“礼”“仁”“仁政”“民本”为新儒学所继承。(2)新儒学是在对先秦儒学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使儒学从先秦的民间学说上升为汉武帝时期的官方学说。史料一 据汉书食货志记载,汉初至武帝即位的七十年间郡国的仓廪堆满了粮食。太仓里的粮食由于陈陈相因,致腐烂而不可食,政府的库房有余财,京师的钱财有千百万。连串钱的绳子都朽断了。(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为什么接受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唯物史观、历史解释)提示:国家经济实力
11、增强,为推行“积极有为”的统治政策创造了有利条件。汉武帝时期,需要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土地兼并、王国割据、边境不宁等问题。董仲舒的新儒学适应了加强封建统治的需要。史料二 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裁制;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诱引。结果,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顾颉刚 (2)史料二中,汉武帝采取的“只读一种书”“利禄的诱引”的具体措施分别是什么?(历史解释)提示:“只读一种书”:规定儒家经典为国家教科书,设立太学,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太学生。“利禄的诱引”:启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非贵族官僚家庭的子弟可凭太学资格做官。课堂检测素养达标 1.(20
12、20福州高二检测)秦始皇下令“焚书”反映出的实质是()A.君主专制扩展到思想文化领域 B.秦朝统治严酷残暴 C.秦始皇个性暴虐 D.秦始皇视传统文化为统治障碍【解析】选A。“焚书坑儒”政策的实质是文化专制,故A正确;B、C只是表面现象,没有体现实质,故排除;D表述错误,排除。【深化点拨】“焚书坑儒”加快了秦朝的灭亡,秦始皇焚书坑儒,意在维护统一的集权政治,进一步排除不同的政治思想和见解,但并未收到预期的效果。“焚书坑儒”一直是秦始皇残酷暴戾的证据,被后世唾骂了两千多年。“焚书坑儒”虽然加强了思想控制,并在短时间内得到了成功;但不利于国家长治久安,不利于社会发展,钳制了当时人们的思想,毁灭了古代
13、许多典籍,造成文化史上难以弥补的损失。2.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开始成为统治思想,主要是因为()A.道家“无为”思想不能解决现实问题 B.儒家思想有利于汉武帝的“大一统”C.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汉武帝急需从“无为”转向“有为”【解析】选B。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符合汉武帝“大一统”的政治需要,有利于统治者的统治,所以才能成为统治思想,故选B。3.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主要目的是()A.董仲舒极力推动的结果 B.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C.儒生孝廉有利于政治清明 D.汉武帝与大臣们都推崇儒学【解析】选B。题目问的是主要目的,董仲舒的推动只是主观原因,故A
14、错误;汉武帝之所以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要是基于国家统治的需要,故B正确;儒生孝廉与设问关系不大,故C错误;推崇儒学不能成为罢黜百家的理由,故D错误。4.“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这反映出()A.该言论鼓励了社会暴力革命 B.科举制促进了社会知识进步 C.中国古代对政治学科的重视 D.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解析】选D。社会暴力革命是对材料言论的错误理解,故A错;材料阐述的是社会制度对社会阶层流动的影响而非促进了社会知识进步,故B错;对政治学科的重视缺乏材料支持,故C错;材料说明社会各阶层人员因科举制而流动,故D正确。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孔子
15、在中国教育史上,实亦可称为开天辟地旋乾转坤一伟人。因以前教育,都限制在政治圈中。以后教育,乃脱离政治圈转入社会而自为发展。孔子的学生,有父子同来受教的,有贵族,有平民。有的很穷,有的很阔。亦有些不是好出身,不务好行业,但经孔子教育,都变为学成行尊,出类拔萃,显于当时,传于后世的一批人物。材料二 西汉教育制度之重要性,乃以育才与选贤双轨并进。换言之,乃是教育制度与选举制度之配合行使。由地方学即郡国学申送十八岁以上青年入太学,授业一年,经考试,以甲乙等分发。甲等得在宫廷充皇帝侍卫,乙等回归本乡作吏。(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孔子在中国教育史上,实亦可称为开天辟地旋乾转坤一伟人”。(2)据材料
16、二指出汉代教育制度的新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太学生考试的主要内容。【解析】第(1)题,“因以前教育传于后世的一批人物”,这说明孔子的学生范围很广,不限于政治圈,结合百家争鸣,可以得出有教无类;孔子的很多学生学有所成,在当时和以后都影响很大,概括可以得出答案。第(2)题第一问,材料二中有“西汉教育制度之重要性,乃以育才与选贤双轨并进”,概括可以得出答案;第二问,所学知识中有汉代独尊儒术的内容,由此可知汉代太学考试的内容主要为儒家经典。答案:(1)说明:使教育脱离政治圈转入社会而自为发展(兴办私学或创立民办教育);有教无类(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或推进教育公平),教育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2)
17、特点:育才与选贤双轨并进(教育制度与选举制度配合行使)。内容:儒家经典。【备选习题】(2020昆明高二检测)汉武帝时期的太学,只有几位经学博士和少量博士弟子。此后,太学规模不断扩大,到东汉中期,太学生已经达到三万多人。该现象反映了()A.儒学地位上升 B.私人讲学风气盛行 C.官立学校出现 D.地方教育系统建立【解析】选A。汉代通过设立太学、把儒家经典作为教科书、启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等措施,使得社会上学习儒家思想蔚然成风,儒学的地位不断提高,故选A。课时素养评价 二 汉代儒学(30分钟 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8分)1.(2020泉州高二检测)唐朝章碣诗:“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
18、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该诗提到的历史事件是()A.统一六国,焚书坑儒 B.政治改革,平定山东 C.焚书坑儒、农民起义 D.农民起义、刘项文盲【解析】选C。材料的意思是“秦始皇把诗书焚烧后,他的帝王事业也就完了,拱卫首都的河山虽然险固,也毫无作用。烧书的火坑还未冷却,原来六国的地方已经大乱了”。“竹帛烟销”“坑灰”指的是“焚书坑儒”;“刘项”是农民起义的领袖。故选C。【补偿训练】在思想文化方面,秦代重在“禁,汉代重在“尊”。其相同点是()A.解决意识形态问题 B.禁绝其他思想学派 C.激起社会强烈反抗 D.建立封建社会统治【解析】选A。“禁”与“尊”都是统治者的文化政策,出
19、发点都是服务于自身统治,“禁”与“尊”都是在“在思想文化方面”的措施,因此都是试图解决意识形态上的问题。A与题意相符。2.秦汉时期,统治者致力于实现大一统,秦始皇的“坑儒”运用赤裸裸的暴力,而汉武帝的“尊儒”运用隐蔽的柔性手腕。统治者在对待儒学方面殊途同归的原因是()A.统治者在重武还是重文之间摇摆 B.打击思想领域中的敌对势力,清除异己 C.皇帝个人的好恶 D.加强君主专制和思想控制的需要【解析】选D。不论是秦始皇暴力手段“焚书坑儒”,还是汉武帝柔性手腕“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目的都是加强君主专制和思想控制,努力实现大一统。3.儒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是在()A.春秋 B.战国 C.
20、西汉 D.东汉【解析】选C。西汉时期董仲舒对儒学进行改造,使儒学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所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故选C。4.(2020黄石高二检测)董仲舒对儒学进行改造,西汉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主要区别是()A.神化封建统治 B.宣扬“仁政”思想 C.宣扬“民本”思想 D.反对苛政刑杀【解析】选A。西汉时期,董仲舒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时期大一统的需求,它的基础是“天人感应”,通过强调“人君受命于天”,加强中央集权。【深化点拨】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对于今天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其实行德政、推行教化、养士求贤对于以德治
21、国、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其家庭伦理观念对现代家庭的和谐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5.(2020开封高二检测)公元前124年,汉武帝采纳董仲舒“愿陛下兴太学,置名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在长安创办太学。由此可见太学()A.违背了中国古代教育发展的方向 B.促使儒学教育民间化和制度化 C.是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学校 D.彻底改变贵族垄断官位的局面【解析】选C。根据材料“兴太学以养天下之士”,太学是为培养治国理政人才而设,故C正确。【补偿训练】战国时,齐国在国都附近设稷下学宫,作为齐国的教育中心与学术中心;汉朝时汉武帝设立太学。两者都()A.以儒学五经作为教育的核心内容 B.延续了
22、私学在教育领域的意义 C.培养了国家需要的管理人才 D.表明官学是当时唯一的办学形式【解析】选C。A出现在汉代独尊儒术之后,与材料中“稷下学宫”不符,故A错误;材料中“齐国在国都附近设稷下学宫”“汉武帝设立太学”不是私学,故B错误;官学培养了国家需要的管理人才,故C正确;战国时私学发达,“官学是当时唯一的办学形式”不正确,故D错误。6.剑桥中国隋唐史载“在唐代,科举考试不过产生一批官僚精英分子而已其中大部分人都来自书香门第”这一现象反映了()A.唐代没有实行过科举制 B.科举制有利于选拔人才 C.察举制的影响依然存在 D.应试士人熟知儒家经典【解析】选B。科举考试选拔的“官僚精英分子”“来自书
23、香门第”,说明科举制吸纳了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故B符合题意;A与史实不符,C、D与题干材料无关。7.(2020天水高二检测)下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 B.仍是九品中正制的翻版 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解析】选D。从唐朝进士出身的分布比例可以看出,唐代的科举制扩大了选拔人才的范围,扩大了官吏的来源,科举制并不是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也没有排斥贵族子弟,故D正确。【补偿训练】“过去公务人员的知识,以识字和律令为主,而此后以儒学内容为主”“这与其说是一学术变革,不如说是一政治变革”。这一“变革”发生
24、在 ()A.战国 B.西汉 C.唐朝 D.明朝【解析】选B。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以儒学内容为主”“政治变革”等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故选B。二、非选择题(22分)8.汉武帝时期,中国的“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汉帝国的版图空前扩大,拥有84个郡和18个诸侯国皇帝无与伦比的地位在很多制度和规范中得以体现汉朝延续了秦的很多做法。然而,汉朝之所以能够国祚长久,得益于它善于通过摸索或者以渐进的方式变通秦的举措,而且经常颇不情愿地采用一些新的控制手段。摘自美陆威仪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 材料二(汉武帝)继位之初接受董仲舒的建
25、议,又于第五年设置五经博士,启用好儒术的田蚡为相。田蚡把博士中不治儒学的人一律开除,招聘数百名儒生补充进来到了西汉末期,超过三万名儒生进入皇家学术机构。改编自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1)指出材料一中汉朝延续秦朝的两项政治制度。为了巩固空前扩大的疆域,汉武帝在监察制度方面采取了什么新举措?(10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提升儒学地位的措施,并简述这些措施对中国“大一统”局面的影响。(12分)【解析】第(1)题从材料信息“拥有84个郡”和“皇帝无与伦比的地位”判断汉朝延续秦朝的郡县制和皇帝制;监察制度的新举措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刺史制度。第(2)题第一问从任官和教育角度回答;第二问从政治、思想、文化三个角度回答,注意现实影响和深远影响。答案:(1)制度:郡县制和皇帝制。举措:将全国划分为十三个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以监察地方政治。(2)措施:重用儒生,设置太学,表彰六经等。影响:儒学思想逐渐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中国“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