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乌鲁木齐市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历 史 问 卷(考试时间:100分钟卷面分值:100分 )命题范围:(选择性必修一 第一、二、三、四单元)一、选择题(共40小题,每题1.5分,共60分)1西周时期“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裂土封侯)”;秦灭六国,“子孙皆为民庶,或以国为姓,或以姓为氏,或以氏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秦灭六国疆域辽阔 B贵族社会逐步解体C宗法观念逐渐消亡 D兼并战争日益频繁2尚书、中书原为皇帝左右卑职,侍中亦不过是护驾负玺之侍从,由于接近天子,权势日隆,演变到隋唐成为政府最高官员。然权力分而为三:发号施令,严行审查,负责执
2、行。三省无异于皇帝的智囊团,而智囊团的遴选黜陟,并无客观标准。这反映了()A中枢权力由内及外转移 B私人关系决定官员选拔C近代三权分立古已有之 D与“外朝”相对应的“中朝”出现3清朝初年,议政王大臣会议由满洲上层贵族及八旗大臣组成。“议政”是一种正式的职衔,必须经过皇帝的任命。凡军国重务大多交议政王大臣会议决策。议政王大臣会议()A强化了君主专制统治 B完善了中央集权体制C呈现了近代议会雏形 D蕴含了部落民主色彩4监察机构行政化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演化的一个重要特点。下列地方行政机构,符合这一特点的有()秦朝的郡 东汉的州 唐朝的道 宋代的路A B C D5古代雅典的官职津贴来自于城邦的库藏,但
3、很多情况下,雅典的库藏不足以支付这种津贴。于是政治领袖们为了保证津贴,常常凭借民众法庭之力没收私财以充公,故没收富室财产的法案时有提出。这一现象可以用来说明雅典()A法律服从全体民众意愿 B经济基础难以支撑民主政体C公民的参政热情并不高 D直接民主存在非理性的漏洞6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思想家潘恩说:“即使是在小范围,代议制民主也比直接民主更好。如果雅典采用代议制,一定比实行直接民主运作得更好。”据此可知,潘恩主张()A建立议会制民主共和政体 B大众民主应与精英政治相结合C建立联邦制加强中央集权 D维护美国种植园主阶级的利益71912年8月,宋教仁把中国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为了争夺政治上的利益,统
4、一党、共和党、民主党也先后成立。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化,在袁世凯的指使下,黎元洪、梁启超等人将共和、民主、统一三党合并为进步党,以期与国民党抗衡。对此认识正确的是()A辛亥革命促成中国民主政治确立 B民国初年民众政治参与积极性提高C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政治现代化 D民国初年政党制度在中国开始形成8下表为英国历史上部分宪法性文件。这些文件()时间文件成果1215年大宪章规定非经贵族会议的决定,不得征收额外税金。1628年权利请愿书非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强行征税和借债。1641年三年法案议会三年一届,未经议会同意,不得强行解散议会或休会A形成以法律限制王权的历史传统 B反映了国王与议会矛盾尖缓和C确立了
5、议会权力高于王权的原则 D标志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度的确立91943年,关于各抗日根据地目前妇女工作方针的决定指出:“对于妇女文化的政治的教育,应通过生产方式去进行。”随后,华北地区任丘县南关确定了“生产学习两不误”的方针,寿阳县的妇女冬学还规定“青年妇女主要以文化为主,壮年妇女要以政策、土改、生产、婚姻和时事政治为主”。上述方针政策意在()A巩固根据地的民主建设 B培养高素质生产劳动者C大力提升妇女政治地位 D增强抗战救国社会力量10王安石为“一道德”,颁行三经新义作为学校的统一教材,此书对诗书周礼三部儒家经典重新加以注释而成,故名三经新义,规定科举考试中经义部分以三经新义作为应试标准。王安石这
6、样做旨在()A确立程朱理学的主流地位 B剥夺保守派儒学的解读权C为变法找寻新的理论依据 D进一步完善发展科举制度11“皇太后和她的顽固派支持者们在1898年解除了光绪帝和康有为的权力,但是1901年之后却采取行动实施他们的大部分激进的改革计划。”对于慈禧太后的这些措施,评价正确的是()A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B有利于缓和严重的社会矛盾C实现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宗旨 D起到了稳定清朝统治的作用121901年,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会奏变法事宜,提到“立国之道,大要有三:一曰治,二曰富,三曰强。国既治,则贫弱者可以力求富强。整顿中法者,所以为治之具也;采用西法者,所以为富强之谋也。”这反映
7、了()A洋务运动主张中体西用 B维新思潮推动了戊戌变法开展C变法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求 D新政从根本上维护传统统治13人民日报新年社论的高频词汇反映当年中国社会发展的主题。1979年新年社论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生产建设上来的高频词汇包括()A中国人民 侵略 中国 美帝国主义 B合作 改造 农业生产 先进C技术 现代化 先进 科学 D开放 稳定 企业 改革14明朝景泰元年(1450年),“以边事孔棘,令天下纳粟、纳马者入监读书,限千人止”,后纳银也可入监。万历三年(1575年),张居正认为“方今急务,惟在正人心、明学求”,奏请明神宗取消景泰以来的做法,并考核现有生员,学业期满文理不通的发充胥吏或罢黜为
8、民。张居正的这一举措()A解决了明代选官制度的积弊 B放松了政府对士人的人身控制C增加了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 D体现了士大夫经世致用的抱负15中国古代对官员的定期考核,称为“考课”。汉书严助传记载“旧法,专使丞奉计岁”,这些审计人员还可以由郡国长官推荐;唐六典则规定,国家官员的考绩由吏部下设的考功司专门负责。这种变化反映了唐代()A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B行政效率提高C官员管理的制度化 D官员腐败严重16两汉时期,御史大夫“位次丞相,典正法度,以职相参,总领百官,上下相监临”。唐六典规定:“监察御史,若在京都,则分察尚书六司,纠其过失。”监察御史有权监察地方的考课、户口、籍帐、赋役、农桑、仓库、屯田
9、、铸钱、财政收支和判决囚徒等方面,还加强了对礼仪、军队、治安、馆驿、选举等方面的监察。汉唐时期的行政监察制度()A有利于国家由人治走向法治 B体现了监察制度走向了完善C可以有效消除贪污腐败现象 D有利于保障政务的有序运行171854年,英国国会议员诺斯科特和杜维廉根据广泛的调查,提出了著名的诺斯科特杜维廉报告:将政府中的行政工作分为智力工作和机械工作两大类,前者由大学生来担当,后者由低级人员来充任;初任人员均应在年轻时通过选拔考核;各部人员实行统一管理,并可在各部之间互相转调、提升;官员的提升以上级的考核报告为依据。此种做法()A维护了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 B冲击了稳定的经济秩序C表明资本主义发
10、展阻力重重 D适应了工业社会的需要18在英国的文官制度建立过程中,先是在1855年明确规定,“通过建立适当的考试系统,选拔能干的人才从事公共服务”,后又在1870年颁布法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这些规定的出台()A有利于提高英国政策的延续性 B摆脱了政党政治对英国的影响C有助于对文官行政能力的保障 D引发了英国报考公务员的热潮1920世纪以来,随着文官集团的日益崛起与膨胀,文官逐渐“演变为运用法律和掌握政府实权的真正力量”,以至于每位总统都要思考“如何防止职业文官阉割总统的政策”。据此可知,美国()A行政管理工作更加规范 B总统立法权力遭遇侵夺C文官集团垄断
11、政府权力 D三权分立机制发展完善20科举制废除后,新式学堂的数量明显增加。有学者统计,1903年有新学堂769所,1904年为4476所,而1905年则猛增到8277所,1906年达到23862所。新式学堂的出现导致()A知识分子的职业观更加多元 B救亡图存成为社会主流思潮C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开始起步 D学堂选官制度得以正式确立21下图所示为近代中国某一时期官员选拔的相关凭证。这一凭证()A是北洋政府时期文官考试的证明 B反映南京国民政府的公务员制度C说明政府以甄别方式来选拔官员 D标志孙中山文官考试思想的确立221979年,中共中央下发关于实行干部考核制度的意见,将考核对象分为技术类和党政类。
12、技术类干部侧重能,主要考核干部的专业技能、业务熟练程度、科研成果等;党政干部侧重德,考核干部的政治立场和思想品质,主要看是否坚决拥护党的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关于实行干部考核制度的意见的颁布意在()A深入贯彻党管干部原则 B为改革开放提供政治保障C加强干部管理的法制化 D建立清正廉洁的官僚队伍23古代某位思想家把儒家的“仁”与阴阳五行学说的“天”相结合,把仁义礼智信与五行相比附,从横向上确立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从纵向上构建了家族与国家之间的顺从关系。下列选项属于该思想家的是()A“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B“德主刑辅”、“大德小刑”C“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D“
13、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24朱熹在增损吕氏乡约中指出:“礼俗之交,一曰尊幼辈行,二曰造请拜揖,三曰请召送迎,四曰庆吊赠遗右礼俗相交之事,直(值)月主之。有期日者为之期日,当纠集者督其违慢。凡不如约者,以告于约正而诘之,且书于籍。”这反映了南宋乡约()A首创相互监督的基层管理方式 B经政府利用推广而带有强制性C通过乡民自治以规范乡里礼仪 D强调道德教化与法律治理结合25朱元璋大诰民不知报第三十一中有:“君之养民,五教五刑焉。去五教五刑而民生者,未之有也养民之道,斯矣。”此材料体现的实质是()A用礼和法强化封建统治 B礼法结合以保障民生C强调“君舟民水”关系 D礼法对立,只取其
14、一26某学者对西欧中世纪法律评论道:“在庄园内,领主和农奴的权利义务关系一般都由习俗加以规定,习俗大多源自司法审判的判例。司法审判权原本属于国王这些权利逐渐以特许权的方式为地方领主所僭取,负责处理领地内的所有争端。”据此分析可知,当时欧洲()A习惯法成主要审判依据 B逐渐以罗马法作为基础C国王掌握了最高司法权 D以遵循先例为主要原则271135年,意大利北部发现了查士丁尼国法大全原稿,这引起意大利法学家的普遍关注和浓厚兴趣,于是波仑亚大学率先开展国法大全研究,逐渐吸引欧洲各国学生前往该校留学,最多时人数多达万人,这就是著名的“罗马法复兴运动”。这一运动()A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鼓舞了启蒙运
15、动的进行C推动了宗教改革的进行 D打击了封建君主的权威28宗教改革家加尔文提出“先定论”,主张信徒不仅要信仰上帝,还要做荣耀上帝的“善功”(对职业劳动和简朴生活的热爱)这一思想的提出()A巩固了民众对宗教的信仰 B扩大了路德教的社会影响C强化了天主教的禁欲思想 D拉近了宗教与世俗的距离29“五四宪法”的制定不仅借鉴了包括苏联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立宪经验,而且也充分吸收了西方国家宪法中的先进思想,与此同时,“五四宪法”充分总结和考虑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经验,并且结合当时过渡时期的特殊国情,吸收外国经验,以世界性的眼光确立了中国式的风格。据此可知,“五四宪法”的制定()A体现了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
16、B开启了社会主义民主制宪先河C彰显了制宪主体的广泛性特征 D坚持了民族化与国际化的统一301982年宪法体现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所确立的路线、方针、政策,成为中国在历史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1982年宪法颁布以来,中国民主法制建设取得了重要成就。属于这一时期成就的是()A提出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并将其写入宪法B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等文件,开启法治建设的历程C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D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确立中国的政治制度31据不完全统计,人民日报在一五计划期间所报道过的工业劳动模范(不论是个人或是集体)达30篇以上,表彰有
17、突出贡献的个人和团体。一时间,全国各地工人纷纷掀起学习劳模的热潮。这些宣传报道()A旨在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 B使国人建设社会主义热情高涨C适应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D初步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基础32“公姓井,字真成,国号日本。才称天纵,故能衔命远邦,驰骋上国。蹈礼乐,袭衣冠,束带立朝,难与俦矣。岂图强学不倦,问道未终以开元廿二年正月廿日,乃终于官弟,春秋卅六。皇上哀伤,追崇有典,诏赠尚衣奉御,葬令官给。”该墓志可以反映的历史信息有()井真成推崇并学习中华文化 井真成可能是作为遣唐使出使长安井真成在玄宗时不幸英年早逝 体现了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A B C D33公元8世纪,日本在京城建立大学寮
18、,学生为官员子弟,人数在四百人左右,设秀才、进士等科,以周易尚书周礼 诗经礼记春秋左氏传作为指定教科书,学生毕业后被称为“举人”,接受任官考试合格者被授予官职。据此可知,日本()A照搬唐代的科举制度 B以唐制为蓝本实行改革C在全国推广中华文化 D采用儒家思想培养官吏34“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地点与史实对应正确的是()A隋朝常骏在处出航到达赤土国B宋朝开辟了由处出发到日本和朝鲜半岛的航路C清朝在处迎来土尔扈特部的回归D汉朝在处命裴矩驻张掖,掌管通商事宜35下表是拿破仑战争后,欧洲一些国家出现的新变化。这些现象说明了()1825年俄国受启蒙思想影响的青年军官发动武装起义
19、,拟定了告俄国人民宣言,宣布推翻沙皇政府,召开立宪会议,废除农奴制1830年波兰青年军官和学生在华沙发动了争取民族独立的起义1848年奥地利和普鲁士发生革命,要求建立统一的独立国家、制定宪法A农奴制被推翻是俄国历史长期发展的必然结果B拿破仑战争使欧洲一些国家民族民主意识增强C各国斗争的内容不同,彼此之间没有任何关联D东欧各国在对法国战争失败之后开始自我觉醒36有学者认为近代某国际体系反对社会进步,任意践踏弱小民族的利益,是一种历史的反动,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体现;另一方面在该体系下,外交制度进一步发展,国际法的应用范围也逐渐从欧洲扩大到美洲、亚洲等其他许多地方,是一种历史的进步。该体系是()A
20、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B维也纳体系C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D雅尔塔体系37萨尔本是德国的一个省份,是德国的重要重工业区之一。一战后,凡尔赛条约将萨尔从德国中划分出来归国联管辖。1935年国联举行公民投票来决定萨尔未来将归入德国还是法国,903的公民投票支持萨尔回归德国。1935年1月17日,经国联理事会批准,萨尔重新回归德国。这一事件体现的国联原则是()A民族自决 B大国一致 C委任统治 D集体安全381959年以来,西藏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到不断完善和发展。至今,西藏自治区人大已制定了多个具有鲜明民族区域特色的法规和单行条例。这一事实表明()A民族自治地方享有高度的自治权B民族区域自治是民族平等的表
21、现C制定地方性法规是民族自治机关自治权的重要体现D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39下图是19491956年人民日报中同时出现“周恩来”和“外交”两个词的使用频率情况。1954年使用频率达到最高,主要是因为周恩来()A与美国签订朝鲜停战协定 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参加了日内瓦国际会议 D促进了万隆会议的成功40基辛格在论中国写道,“1969年,毛(中国)的外交政策走到了一个转折点。毛给当时的四位解放军大元帅布置了一个“家庭作业”分析当前的国际局势和中国的战略选择,四大元帅引用了三国演义中“三分天下”的典故,建议与当时的头号敌人美国打开关系”。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中国奉行
22、全方位的外交政策 B目的是为改革开放营造环境C国家利益影响外交政策调整 D中美两国国家利益基本一致二、材料题(共40分)41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治理的必要前提。各国官员选拔与管理方式各异,但也呈现出相互学习、借鉴的特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英国文官制度的这种纯粹的职业性还是非常有理由值得其他实行不同制度的国家妒忌的它能让政府在交替过程中产生的脱节减到最小并保持最高的效率。【英】玛格丽特撒切尔著,李宏强译唐宁街岁月材料二以1855年英国颁布文官制度改革的第一个枢密院令为标志,现代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家公务员制度诞生并迅速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
23、。到1927年,“吾国政治恶劣,强半由于官吏贪墨,贿赂公行”。有鉴于此,南京国民政府用考试录用和有效的管理方式澄清吏治,建立现代公务员制度必然成为其亟须进行的事务,正如国民党中央党部纪念周的报告辞中指出的那样,“至于我们今后实行总理所定的考试制度,当然是为的拔取党国的人才而考试,为的澄清全国的吏治而考试,为的实现总理的三民主义而考试”,由此中国现代公务员制度的建立和推行具备了良好的政治环境。摘编自张玲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制度建立的背景材料三中国公务员必须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决捍卫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各项事业的核心力量,公务员制度是党的干部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公务员的
24、管理上,强调要坚持党的组织领导,保持党对政府重要领导人选的推荐权;我国公务员制度没有“政务官”与“事务官”的划分,这是由于我国是共产党执政的国家,不搞多党轮流执政,所以不存在政务官与事务官的截然分野,而西方文官制度则实行“两官分途”;做人民公仆,为人民办事,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这是中国公务员最根本的行为准则。摘编自俞悦从英美文官制度看中国“公务员”热(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文官制度让“其他实行不同制度的国家妒忌”的原因。(3分)(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指出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制度建立的背景。(4分)(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针对以下问题请任选其一作答: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
25、义干部管理制度的根本原则,并对比中国现代公务员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有何不同?指出中国现代公务员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趋势和意义。(注意:是任选其一作答)(7分)42法律与教化是古今中外所有国家统治与社会治理相辅相成的手段,积累了许多有益的成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礼法结合、出礼入刑构成中华法系的基本精神和中华法文化的最主要特征,其形成是以古代法律的儒家化运动为背景,通过引礼入法的方式实现。引礼入法的历史过程对中华法系自身性格的塑造具有决定性影响,故不乏积极的历史价值和意义。值得强调的是,儒、法两家在追求和维系等级政治乃至纲常伦理秩序方面并无本质的差异。
26、儒、法之争主要体现在手段和策略不同而已,及至“德主刑辅”、礼法并用思想被奉为一尊,两家即和衷共济了。选自引礼入法奠定中华法系基石材料二法律始终把它的作者的世界图景包含在抽象的形式中,而每一历史的世界图景都包含一种政治经济的倾向,这种倾向依据的不是这个人或那个人所想的事物,却依据的是事实上掌握政权并因之掌握立法的阶级所实际打算造成的事物。每一种法律都是由一个阶级以大多数的名义建立起来的。【德】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著,齐世荣等译西方的没落材料三法律是准绳,任何时候都必须遵循;道德是基石,任何时候都不可忽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依法执政基本方式落实好,把法治中国建设好,必须坚持
27、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使法治和德治在国家治理中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习近平在主持中共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七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要点(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课文,回答魏晋时期律令儒家化的主要原因?请写出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并指出其法律体系包含哪些部分?(7分)(2)近代以来,西方各国在继承传统法律思想的基础上,融合了启蒙思想家们提出的思想主张,制定了各自的法律制度。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谈谈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基本特征和局限性。(4分)(3) 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内容,谈一谈你对“法治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与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关系的理解。(3分)43阅读材
28、料,回答问题。(12分)朝代地方政府秦郡、县汉州、郡、县(国)唐道、州、县宋路、州(府)、县元省、路、府(州)、县明三司、府(州)、县清省、府(州)、县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根据上述材料,结合中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的相关信息,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予以阐述。(12分,要求:观点具体明确,阐释史论结合,逻辑清晰。)乌鲁木齐市第八中学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历 史 答 案一、 选择题(共40小题,每题1.5分,共60分)12345678910BADDDBCADC11121314151617181920ADCDADDCAA21222324252627282930ABBCADA
29、DDA31323334353637383940CADBBBACCC1西周时期“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裂土封侯)”;秦灭六国,“子孙皆为民庶,或以国为姓,或以姓为氏,或以氏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秦灭六国疆域辽阔 B贵族社会逐步解体C宗法观念逐渐消亡 D兼并战争日益频繁【答案】B【解析】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原有贵族政治演变为官僚政治,这是贵族姓氏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故选B项;疆域辽阔与贵族姓氏的变化之间无必然的因果联系,排除A项;逐渐消亡的是宗法制,而非宗法观念,排除C项;秦灭六国后已无大规模的兼并战争,排除D项。2尚书、中书原为皇帝左右卑职,侍中
30、亦不过是护驾负玺之侍从,由于接近天子,权势日隆,演变到隋唐成为政府最高官员。然权力分而为三:发号施令,严行审查,负责执行。三省无异于皇帝的智囊团,而智囊团的遴选黜陟,并无客观标准。这反映了()A中枢权力由内及外转移 B私人关系决定官员选拔C近代三权分立古已有之 D与“外朝”相对应的“中朝”出现【答案】A【解析】尚书、中书、侍中都是从皇帝身边的近官演变而来,成为政府外朝的执政长官,呈现出近官“外化”的特点,加强了专制皇权,故选A项;选拔皇帝的近官,是为了加强皇权,材料强调中国古代官职近官“外化”的特点,而不是官员选拔,且“决定”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近代三权分立指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相互独立
31、、相互制衡,与材料“发号施令,严行审查,负责执行”无关,排除C项;汉武帝设“中朝”,而材料强调中枢权力由内及外转移,排除D项。3清朝初年,议政王大臣会议由满洲上层贵族及八旗大臣组成。“议政”是一种正式的职衔,必须经过皇帝的任命。凡军国重务大多交议政王大臣会议决策。议政王大臣会议()A强化了君主专制统治 B完善了中央集权体制C呈现了近代议会雏形 D蕴含了部落民主色彩【答案】D【解析】据材料“凡军国重务大多交议政王大臣会议决策”结合所学可知,清朝初年,大部分军国重务由满洲贵族、八旗大臣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决策,尚保留着部落贵族共同议事的传统和军事民主的习俗,说明议政王大臣会议蕴含了部落民主色彩,故
32、选D项;强化了君主专制统治与材料“凡军国重务大多交议政王大臣会议决策”的主旨不符,排除A项;议政王大臣会议是中央辅政机构,不是垂直管理地方的中央集权体制,排除B项;议政王大臣会议与近代议会二者有本质的区别,排除C项。4监察机构行政化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演化的一个重要特点。下列地方行政机构,符合这一特点的有()秦朝的郡 东汉的州 唐朝的道 宋代的路A B C D【答案】D【解析】秦朝的郡是地方行政单位,不具有监察职能,故错误;东汉晚期,原来的监察区“州”变为一级行政机构,形成州、郡、县三级制,故正确;唐朝根据山川形势把全国划分为10道,后增至15道,作为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后来,道变成州、县以上的
33、一级行政实体,故正确;宋太宗末废道置十五路,各设转运使,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后逐渐成为高级行政区,故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5古代雅典的官职津贴来自于城邦的库藏,但很多情况下,雅典的库藏不足以支付这种津贴。于是政治领袖们为了保证津贴,常常凭借民众法庭之力没收私财以充公,故没收富室财产的法案时有提出。这一现象可以用来说明雅典()A法律服从全体民众意愿 B经济基础难以支撑民主政体C公民的参政热情并不高 D直接民主存在非理性的漏洞【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材料表明古代雅典为了应对财政困难,经常以法律判决的形式没收富人财产,这反映了雅典的直接民主下,多数公民容易做出不理性的判
34、决,故答案选D;材料中的判决服从多数雅典公民意愿,违背了少数富人民众的意愿,排除A;雅典奴隶制工商业为雅典民主政治提供了经济基础,排除B;雅典发放官职津贴以致出现财政困难,这反映了公民参政热情很高,排除C。6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思想家潘恩说:“即使是在小范围,代议制民主也比直接民主更好。如果雅典采用代议制,一定比实行直接民主运作得更好。”据此可知,潘恩主张()A建立议会制民主共和政体 B大众民主应与精英政治相结合C建立联邦制加强中央集权 D维护美国种植园主阶级的利益【答案】B【解析】据材料“代议制民主也比直接民主更好”可知,潘恩认为雅典的直接民主易形成多数人的“暴政”,代议制民主比直接民主好,即
35、大众民主应与精英政治相结合,故选B项;潘恩比较代议制民主与直接民主的优劣,不涉及建立什么政体,排除A项;独立战争结束后,邦联制弊端显现,美国的政治领袖面临的当务之急是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即建立联邦制,与材料“代议制民主也比直接民主更好”不符,排除C项;潘恩肯定代议制民主优于直接民主,维护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看不出维护种植园主阶级的利益,排除D项。71912年8月,宋教仁把中国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为了争夺政治上的利益,统一党、共和党、民主党也先后成立。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化,在袁世凯的指使下,黎元洪、梁启超等人将共和、民主、统一三党合并为进步党,以期与国民党抗衡。对此认识正确的是()A辛亥革命促成
36、中国民主政治确立 B民国初年民众政治参与积极性提高C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政治现代化 D民国初年政党制度在中国开始形成【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看,辛亥革命后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同盟会改组为国明党,其他各种政党也相继出现,这表明各种事势力在民国初年都重视政党在政治中的作用,推动了中国政党政治的发展,推动了中国政治的现代化,故选C项;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但其革命成果被袁世凯窃取,中国在当时仅在形式上建立了共和国,并没有实现真正的民主制度,排除A项;从材料中看,辛亥革命以后政党数量增加,但材料中没有直接体现各政党党员数量,所以不能反映民众参与政治的情况,排除B项;材料仅体现了辛亥革命后政党数量增
37、加,而政党政治包括政党建立以及通过政党参与政治等一系类内容,仅通过政党数量增加不能判断政党政治在此时开始形成,排除D项。8下表为英国历史上部分宪法性文件。这些文件()时间文件成果1215年大宪章规定非经贵族会议的决定,不得征收额外税金。1628年权利请愿书非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强行征税和借债。1641年三年法案议会三年一届,未经议会同意,不得强行解散议会或休会A形成以法律限制王权的历史传统 B反映了国王与议会矛盾尖缓和C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的原则 D标志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度的确立【答案】A【解析】题干中大宪章“非经贵族会议的决定,不得”,权利请愿书“非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三年法案“未经议会
38、同意,不得”,三者共同反映了王权从13世纪到17世纪受到贵族会议、议会的宪法性文件的制约,故选A项;1640年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议会与国王处于战争中,排除B项;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的原则的是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排除C项;标志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度的确立,也是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排除D项。91943年,关于各抗日根据地目前妇女工作方针的决定指出:“对于妇女文化的政治的教育,应通过生产方式去进行。”随后,华北地区任丘县南关确定了“生产学习两不误”的方针,寿阳县的妇女冬学还规定“青年妇女主要以文化为主,壮年妇女要以政策、土改、生产、婚姻和时事政治为主”。上述方针政策意在()A巩固根据地
39、的民主建设 B培养高素质生产劳动者C大力提升妇女政治地位 D增强抗战救国社会力量【答案】D【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抗日战争时期,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加强妇女工作,增强对妇女的政治教育和文化教育,可知意在增强抗战救国的社会力量,故选D项;并未让妇女参政,并未巩固根据地的民主建设,排除A项;据材料可知,主要培养劳动者文化素质和政治素质,并不是培养高素质生产劳动者,排除B项;材料反映培养妇女文化和政治素养,与妇女政治地位无关,排除C项。10王安石为“一道德”,颁行三经新义作为学校的统一教材,此书对诗书周礼三部儒家经典重新加以注释而成,故名三经新义,规定科举考试中经义部分以三经新义作为应试标准。王安石这样
40、做旨在()A确立程朱理学的主流地位 B剥夺保守派儒学的解读权C为变法找寻新的理论依据 D进一步完善发展科举制度【答案】B【解析】题干提及颁行三经新义作为学校的统一教材,“对诗书周礼三部儒家经典重新加以注释而成”,是为了“一道德”,统一人们的认识,为变法服务,故选B项;朱熹为南宋理学家,王安石为北宋政治家,排除A项;三经新义是对儒家经典进行重新解读,争夺变法话语权,非寻找变法理论依据,排除C项;完善发展科举制度只是为王安石变法服务的手段,排除D项。11“皇太后和她的顽固派支持者们在1898年解除了光绪帝和康有为的权力,但是1901年之后却采取行动实施他们的大部分激进的改革计划。”对于慈禧太后的这
41、些措施,评价正确的是()A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B有利于缓和严重的社会矛盾C实现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宗旨 D起到了稳定清朝统治的作用【答案】A【解析】“但是1901年之后却采取行动实施他们的大部分激进的改革计划”指19011905的清末新政,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加剧了社会矛盾,没有实现维新宗旨,更没有稳定清朝的统治,选择A项符合题意。121901年,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会奏变法事宜,提到“立国之道,大要有三:一曰治,二曰富,三曰强。国既治,则贫弱者可以力求富强。整顿中法者,所以为治之具也;采用西法者,所以为富强之谋也。”这反映了()A洋务运动主张中体西用 B维新思潮推动了戊戌变法
42、开展C变法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求 D新政从根本上维护传统统治【答案】D【解析】据材料“立国之道,大要有三:国既治,则贫弱者可以力求富强”可知刘、张谈论的立国之道,目的在于实现国家富强和国家的治理,本质上是为了维护清政府的统治,故选D项;1901年洋务运动早已结束,时间不符,排除A项;刘坤一、张之洞并非维新派,其主张也并非维新思潮,排除B项;刘、张的变革主张目的是为了维护清政府统治,这与时代发展的需求相违背,排除C项。13人民日报新年社论的高频词汇反映当年中国社会发展的主题。1979年新年社论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生产建设上来的高频词汇包括()A中国人民 侵略 中国 美帝国主义 B合作 改造 农业生产
43、先进C技术 现代化 先进 科学 D开放 稳定 企业 改革【答案】C【解析】1979年新年社论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生产建设上来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基础上发表的,主要内容是强调要尽快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要解放思想,相信科学,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努力进行生产建设,故选C项;由“侵略”、“美帝国主义”可知,这是新中国成立之初两极格局之下朝鲜战争爆发的背景下所用的高频词汇,而1979年元旦中国与美国正式建交,这些词汇与1979年的时代特征不符,排除A项;“合作”、“改造”和“农业生产”等词汇是三大改造(1953至1956年)时期所用的高频词汇,与1979年的时代特征不符,排除B项;“稳定”
44、、“企业”、“改革”等词汇应该是国企改革的高频词汇,开放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高频词汇,与1979年新年社论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生产建设上来不符,排除D项。14明朝景泰元年(1450年),“以边事孔棘,令天下纳粟、纳马者入监读书,限千人止”,后纳银也可入监。万历三年(1575年),张居正认为“方今急务,惟在正人心、明学求”,奏请明神宗取消景泰以来的做法,并考核现有生员,学业期满文理不通的发充胥吏或罢黜为民。张居正的这一举措()A解决了明代选官制度的积弊 B放松了政府对士人的人身控制C增加了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 D体现了士大夫经世致用的抱负【答案】D【解析】“考核现有生员,学业期满文理不通的发充胥吏或罢黜为
45、民”这一做法有利于选拔真正的人才,提高人才选拔质量,体现的是士大夫经世致用的理想抱负,故选D项;“解决了”一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对生员进行考核与人身控制无关,排除B项;对士人的考核属于选官制度方面的举措,并不能直接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排除C项。15中国古代对官员的定期考核,称为“考课”。汉书严助传记载“旧法,专使丞奉计岁”,这些审计人员还可以由郡国长官推荐;唐六典则规定,国家官员的考绩由吏部下设的考功司专门负责。这种变化反映了唐代()A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B行政效率提高C官员管理的制度化 D官员腐败严重【答案】A【解析】据材料“审计人员还可以由郡国长官推荐国家官员的考绩由吏部下设的考功司专
46、门负责”可知,汉朝时期考核官员的审计人员是地方长官推荐,唐朝时期考核官员的部门则是中央吏部的考功司专门负责,说明从汉朝到唐朝负责官员考核的部门由地方转移到中央,中央集权得到强化,故选A项;材料主旨强调从汉朝到唐朝负责官员考核的部门由地方转移到中央,说明中央加强了对官员的控制,故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官员管理包括考核、监察、选拔等,故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官员的考核成绩关系到官员的升迁与降黜,官员腐败与官员的监察制度有关,排除D项。16两汉时期,御史大夫“位次丞相,典正法度,以职相参,总领百官,上下相监临”。唐六典规定:“监察御史,若在京都,则分察尚书六司,纠其过失。”监察御史有
47、权监察地方的考课、户口、籍帐、赋役、农桑、仓库、屯田、铸钱、财政收支和判决囚徒等方面,还加强了对礼仪、军队、治安、馆驿、选举等方面的监察。汉唐时期的行政监察制度()A有利于国家由人治走向法治 B体现了监察制度走向了完善C可以有效消除贪污腐败现象 D有利于保障政务的有序运行【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在两汉时期,御史大夫是副丞相,其职责是监察“百官”,到唐朝时期,其职责有所扩大:“分察尚书六司,纠其过失”,即监察中央官员的政务,“监察地方的考课、户口、籍帐、赋役、农桑、仓库、屯田、铸钱、财政收支和判决囚徒等方面,还加强了对礼仪、军队、治安、馆驿、选举等方面的监察”,即监察地方上的行政机构
48、,据此可知,汉唐时期的行政监察制度,不论对中央行政事务,还是对地方行政事务,都有权力进行监察,这就有利于国家政务的有序高效运行,故选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国并没有实行“法治”,都是以“人治”为主,并且,监察制度是皇帝加强君主专制的产物,与“法治”无关,排除A项;题干内容仅是述及御史职责范围的扩大,不能扩大为“监察制度的完善”,排除B项;古代中国的监察制度可以有效防止一些官员的违法、失职等作用,但不能“消除”贪污腐败的一些现象,排除C项。171854年,英国国会议员诺斯科特和杜维廉根据广泛的调查,提出了著名的诺斯科特杜维廉报告:将政府中的行政工作分为智力工作和机械工作两大类,前者由大学生
49、来担当,后者由低级人员来充任;初任人员均应在年轻时通过选拔考核;各部人员实行统一管理,并可在各部之间互相转调、提升;官员的提升以上级的考核报告为依据。此种做法()A维护了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 B冲击了稳定的经济秩序C表明资本主义发展阻力重重 D适应了工业社会的需要【答案】D【解析】据材料可知,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进行,国家管理职能急剧扩展,管理的事务也越来越复杂,亟需建立能迅速处理日常事务的职业官僚体系,该报告要求进行文官制度改革,有利于官员各尽其能,促进政府的高效运转,故选D项;垄断资产阶级即帝国主义国家中控制国民经济命脉、掌握国家统治权力的大资产阶级,而材料是英国文官制度建立的原因,排除A项;
50、英国文官制度有利于稳定经济秩序,“冲击”说法错误,排除B项;材料表明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高效的官员录用制度,而不是资本主义发展阻力重重,排除C项。18在英国的文官制度建立过程中,先是在1855年明确规定,“通过建立适当的考试系统,选拔能干的人才从事公共服务”,后又在1870年颁布法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这些规定的出台()A有利于提高英国政策的延续性 B摆脱了政党政治对英国的影响C有助于对文官行政能力的保障 D引发了英国报考公务员的热潮【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文官制度规范了政府行政部门事务官的选用和管理,实现了政治和管理的分离,促进了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与
51、题意相合,故选C项;英国政策的延续性与政党制度紧密相关,与文官制度关系不很紧密,排除A项;“摆脱了”绝对化,应为“缓和了”,排除B项;题干未提及报考公务员的社会态度及报名人数信息,排除D项。1920世纪以来,随着文官集团的日益崛起与膨胀,文官逐渐“演变为运用法律和掌握政府实权的真正力量”,以至于每位总统都要思考“如何防止职业文官阉割总统的政策”。据此可知,美国()A行政管理工作更加规范 B总统立法权力遭遇侵夺C文官集团垄断政府权力 D三权分立机制发展完善【答案】A【解析】据材料“以至于每位总统都要思考如何防止职业文官阉割总统的政策”结合所学可知,随着文官集团的膨胀,美国总统考虑规范文官制度,以
52、防止职业文官阉割总统的政策,故选A项;据所学,美国总统掌握行政权,立法权属于国会,排除B项;据材料“文官逐渐演变为运用法律和掌握政府实权的真正力量”可知,文官力量壮大,但“垄断政府权力”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美国文官集团的膨胀,没有涉及三权分立机制,排除D项。20科举制废除后,新式学堂的数量明显增加。有学者统计,1903年有新学堂769所,1904年为4476所,而1905年则猛增到8277所,1906年达到23862所。新式学堂的出现导致()A知识分子的职业观更加多元 B救亡图存成为社会主流思潮C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开始起步 D学堂选官制度得以正式确立【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晚清
53、时期的新式学堂主要是为社会发展培养人才,材料中“新式学堂的数量明显增加”有利于为社会培养人才,使知识分子的职业观更加多元,故选A项;材料主旨是教育的近代化,没有提及救亡图存,排除B项;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开始起步于洋务运动,排除C项;晚清时期的新式学堂主要是为社会发展培养人才,排除D项。21下图所示为近代中国某一时期官员选拔的相关凭证。这一凭证()A是北洋政府时期文官考试的证明 B反映南京国民政府的公务员制度C说明政府以甄别方式来选拔官员 D标志孙中山文官考试思想的确立【答案】A【解析】据材料“中华民国六年”“今委任财政委员会特派员”可知,“中华民国六年”指1917年,1913年北洋政府建立文官考
54、试制度,该委任状是北洋政府时期文官考试的证明,故选A项;1917年是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于1927年,排除B项;甄别主要是指对已经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通过检验毕业文凭、调查经历、检查工作成绩、考查学识与工作经验等决定其能否留任,排除C项;南京临时政府时期,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以考试制度为主,在“五权宪法”框架之中,国家建立主管人才的选拔和任用;建立文官的培养、任用、监察等方面的运行机制,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221979年,中共中央下发关于实行干部考核制度的意见,将考核对象分为技术类和党政类。技术类干部侧重能,主要考核干部的专业技能、业务熟练程度、科研成果等;党政干部侧重德,考核干部的
55、政治立场和思想品质,主要看是否坚决拥护党的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关于实行干部考核制度的意见的颁布意在()A深入贯彻党管干部原则 B为改革开放提供政治保障C加强干部管理的法制化 D建立清正廉洁的官僚队伍【答案】B【解析】1979年正处于改革开放开启时期,中央对于干部分类考核,技术类强调能力,党政干部强调政治素质和品德,这有利于提升政府工作效率和公务员素质,为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提供政治保障,故选B项;党管干部原则包括由党制定干部工作的路线、方针、政策;由各级党委管理和推荐重要干部,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等,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干部管理的法制化指把干部管理用制度、法律的形式
56、固定下来,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建立清正廉洁的官僚队伍与“技术类干部侧重能科研成果等”不符,排除D项。23(原创,难)古代某位思想家把儒家的“仁”与阴阳五行学说的“天”相结合,把仁义礼智信与五行相比附,从横向上确立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从纵向上构建了家族与国家之间的顺从关系。下列选项属于该思想家的是()A“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B“德主刑辅”、“大德小刑”C“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D“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答案】B【解析】“把儒家的仁与阴阳五行学说的天相结合,把仁义礼智信与五行相比附”可得出为董仲舒的观点,“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为孟子的观点,故A项错误
57、;“德主刑辅”、“大德小刑”为董仲舒的治国理念,故B项正确;“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为法家的观点,故C项错误;“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这是宋代张载的观点,故D项错误。24朱熹在增损吕氏乡约中指出:“礼俗之交,一曰尊幼辈行,二曰造请拜揖,三曰请召送迎,四曰庆吊赠遗右礼俗相交之事,直(值)月主之。有期日者为之期日,当纠集者督其违慢。凡不如约者,以告于约正而诘之,且书于籍。”这反映了南宋乡约()A首创相互监督的基层管理方式 B经政府利用推广而带有强制性C通过乡民自治以规范乡里礼仪 D强调道德教化与法律治理结合【答案】C【解析】据材料“直(值)月主之且书于籍”可知,对礼俗相
58、交之事, 朱熹规定由值月主持,督促违约与怠慢者,告知约正诘问,记录在案,这表明南宋乡约通过乡民自治以规范乡里礼仪,故选C项;相互监督与“直(值)月主之(由值月主管)”不符,排除A项;明朝后期到清朝,乡约经政府利用推广而带有强制性,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凡不如约者,以告于约正而诘之,且书于籍”大意是不遵守乡约的,则告知约正,出面诘问,且要记录在案,与“法律治理”不符,排除D项。25朱元璋大诰民不知报第三十一中有:“君之养民,五教五刑焉。去五教五刑而民生者,未之有也养民之道,斯矣。”此材料体现的实质是()A用礼和法强化封建统治 B礼法结合以保障民生C强调“君舟民水”关系 D礼法对立,只取其一
59、【答案】A【解析】“五教”为礼,即五常之教(五种伦理道德的教育):父义 、母慈 、兄友 、弟恭、子孝,“五刑”为法,即封建五刑:笞刑、杖刑、徒刑、流刑、死刑,朱元璋认为用礼法可以“生民”“养民”,即维护封建统治,故选A项;“以保障民生”不合史实,保障民生只是朱元璋的手段,根本目的是巩固封建统治,排除B项;强调“君舟民水”关系的唐太宗,且朱元璋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排除C项;“对立”不合史实,汉武帝后,封建统治者礼法结合而共同维系统治,排除D项。26某学者对西欧中世纪法律评论道:“在庄园内,领主和农奴的权利义务关系一般都由习俗加以规定,习俗大多源自司法审判的判例。司法审判权原本属于国王这些权利逐渐
60、以特许权的方式为地方领主所僭取,负责处理领地内的所有争端。”据此分析可知,当时欧洲()A习惯法成主要审判依据 B逐渐以罗马法作为基础C国王掌握了最高司法权 D以遵循先例为主要原则【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习俗大多源自司法审判的判例。司法审判权原本属于国王这些权利逐渐以特许权的方式为地方领主所僭取”,可知地方领主僭取了原本属于国王的司法审判权,以判例来“处理领地内的所有争端”,故选D项;题干未见习惯法、成文法在审判中的比重比较,排除A项;题干未见罗马法及西欧法律与罗马法关系的信息,排除B项;“国王掌握了最高司法权”与题干中“司法审判权原本属于国王这些权利逐渐以特许权的方式为地方领主所僭取”相悖
61、,排除C项。271135年,意大利北部发现了查士丁尼国法大全原稿,这引起意大利法学家的普遍关注和浓厚兴趣,于是波仑亚大学率先开展国法大全研究,逐渐吸引欧洲各国学生前往该校留学,最多时人数多达万人,这就是著名的“罗马法复兴运动”。这一运动()A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鼓舞了启蒙运动的进行C推动了宗教改革的进行 D打击了封建君主的权威【答案】A【解析】“1135年,意大利北部发现了查士丁尼国法大全原稿,这引起意大利法学家的普遍关注和浓厚兴趣”根据所学可知,罗马法重要的内容是私法,而12世纪的意大利商品经济得到发展,罗马法里的很多内容能够解决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所以导致罗马法的复兴,故选A项;
62、1135年,即12世纪,欧洲处在中世纪,因此不会产生启蒙思想,排除B项;1135年还是欧洲的中世纪,它只是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没有上升到解放人的高度,排除C项;“1135年,意大利北部发现了查士丁尼国法大全原稿,这引起意大利法学家的普遍关注和浓厚兴趣”根据所学可知,此时对罗马法的兴趣的根本原因是商品经济的需求,些时封建君主仍然处在基督教之下 ,不存在权威,排除D项。28宗教改革家加尔文提出“先定论”,主张信徒不仅要信仰上帝,还要做荣耀上帝的“善功”(对职业劳动和简朴生活的热爱)这一思想的提出()A巩固了民众对宗教的信仰 B扩大了路德教的社会影响C强化了天主教的禁欲思想 D拉近了宗教与世俗
63、的距离【答案】D【解析】巩固了民众对宗教的信仰确实能够发挥作用但是与材料强调的主旨不符,故A项错误;加尔文思想影响下宗教派别是加尔文宗,故B项错误;强化了天主教的禁欲思想与材料中“还要做荣耀上帝的善功(对职业劳动和简朴生活的热爱)”相左,故C项错误;在材料中:在材料中对于上帝的信仰(即宗教)与对职业劳动和简朴生活的热爱(世俗生活)相提并论,故D项正确。29“五四宪法”的制定不仅借鉴了包括苏联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立宪经验,而且也充分吸收了西方国家宪法中的先进思想,与此同时,“五四宪法”充分总结和考虑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经验,并且结合当时过渡时期的特殊国情,吸收外国经验,以世界性的眼光确立了中国式的
64、风格。据此可知,“五四宪法”的制定()A体现了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 B开启了社会主义民主制宪先河C彰显了制宪主体的广泛性特征 D坚持了民族化与国际化的统一【答案】D【解析】从材料中看,“五四宪法”在借鉴苏联经验的同时还吸收了西方其他国家的宪法的先进思想,这体现了国际化,“五四宪法”还结合中国的革命经验与当时中国国情,这体现了民族化,故选D项;材料突出强调“五四宪法”是集苏联、西方经验并且结合中国历史和现实制定的,没有体现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排除A项;苏联于1922年制定宪法,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社会主义宪法,排除B项;材料突出强调“五四宪法”的来源是苏联的经验与西方思想,并且结合中国历史和实际,
65、并没有直接体现人民是参加宪政的主体,排除C项。301982年宪法体现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所确立的路线、方针、政策,成为中国在历史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1982年宪法颁布以来,中国民主法制建设取得了重要成就。属于这一时期成就的是()A提出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并将其写入宪法B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等文件,开启法治建设的历程C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D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确立中国的政治制度【答案】A【解析】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后,1999年的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将其写入宪法,属于19
66、82年民主法治建设的重要成就,故选A项;1949年一届全国政协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等文件,开启法治建设的历程,与题干要求的时间不符,排除B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而不是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排除C项;确立中国政治制度的是一届全国人大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而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且时间上也不符合题目要求,排除D项。31据不完全统计,人民日报在一五计划期间所报道过的工业劳动模范(不论是个人或是集体)达30篇以上,表彰有突出贡献的个人和团体。一时间,全国各地工人纷纷掀起学习劳模的热潮。这些宣传报道()A旨在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 B使国人建
67、设社会主义热情高涨C适应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D初步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基础【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一五计划期间,人民日报表彰工业劳动模范(不论是个人或是集体),引发了“全国各地工人纷纷掀起学习劳模的热潮”,这有利于一五计划的推进,故选C项;1952年底,我国完成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排除A项;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于1956年底,排除B项;“初步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基础”是在1957年一五计划的完成,排除D项。32“公姓井,字真成,国号日本。才称天纵,故能衔命远邦,驰骋上国。蹈礼乐,袭衣冠,束带立朝,难与俦矣。岂图强学不倦,问道未终以开元廿二年正月廿日,乃终于官弟,春秋卅六。皇上哀伤,追崇
68、有典,诏赠尚衣奉御,葬令官给。”该墓志可以反映的历史信息有()井真成推崇并学习中华文化 井真成可能是作为遣唐使出使长安井真成在玄宗时不幸英年早逝 体现了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A B C D【答案】A【解析】由题干中的“蹈礼乐,袭衣冠,束带立朝,难与俦矣”可知,井真成来到中国之后学习和推崇中国的礼乐、衣冠,如果穿上官服站立于朝廷,气度无人能比,故正确;由“才称天纵,故能衔命远邦,驰骋上国”可知,因为井真成才能出众,所以能够奉命来到中国,游刃有余地处理公务,故正确;由题干中的“以开元廿二年正月廿日,乃终于官弟,春秋卅六”,可知他在三十六岁时就英年早逝,当时正值唐玄宗时期,故正确;井真成是日本派来的使者
69、,上述信息体现的应该是唐朝的对外政策,而不是民族政策,故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33公元8世纪,日本在京城建立大学寮,学生为官员子弟,人数在四百人左右,设秀才、进士等科,以周易尚书周礼 诗经礼记春秋左氏传作为指定教科书,学生毕业后被称为“举人”,接受任官考试合格者被授予官职。据此可知,日本()A照搬唐代的科举制度 B以唐制为蓝本实行改革C在全国推广中华文化 D采用儒家思想培养官吏【答案】D【解析】A项,材料中虽有“举人”“进士”等名词,但这和唐代的科举制有很大的不同,故排除。B.C项夸大了材料所述现象,属于过度解读。D项,材料中的教科书属于儒家经典,且大学寮就是为了培养官吏,所以D项正确。故答
70、案选D。34“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地点与史实对应正确的是()A隋朝常骏在处出航到达赤土国B宋朝开辟了由处出发到日本和朝鲜半岛的航路C清朝在处迎来土尔扈特部的回归D汉朝在处命裴矩驻张掖,掌管通商事宜【答案】B【解析】处是明州(今浙江宁波),宋朝开辟了由明州到日本和朝鲜半岛的航路,故选B项;隋朝大业四年(608年),常骏从南海郡(今广东广州)出航到达赤土国(马来半岛南部),国王亦遣其子随常骏来到中国,并不是从处(海南岛)出航的,排除A项;乾隆令优抚安置回归的土尔扈特部,又在承德接见、宴请渥巴锡等首领,而不是在处(今东北黑龙江地区),排除C项;隋炀帝令裴矩在处(西域地区)
71、驻张掖,掌管通商事务,而不是汉朝时期,排除D项。35下表是拿破仑战争后,欧洲一些国家出现的新变化。这些现象说明了()俄国1825年受启蒙思想影响的青年军官发动武装起义,拟定了告俄国人民宣言,宣布推翻沙皇政府,召开立宪会议,废除农奴制波兰青年军官和学生在华沙发动了争取民族独立的起义1830年1848年奥地利和普鲁士发生革命,要求建立统一的独立国家、制定宪法A农奴制被推翻是俄国历史长期发展的必然结果B拿破仑战争使欧洲一些国家民族民主意识增强C各国斗争的内容不同,彼此之间没有任何关联D东欧各国在对法国战争失败之后开始自我觉醒【答案】B【解析】拿破仑战争后,俄国青年军官宣布要推翻沙皇政府,波兰青年军官
72、和学生发动了要求民族独立的起义、奥地利和普鲁士发生革命要求建立统一的独立国家和制定宪法,这些意味着拿破仑战争使得这些国家民族民主意识被激发,故选B项;题干强调的是拿破仑战争对俄国沙皇和农奴制的影响,而不是说农奴制被推翻是俄国自身的原因,排除A项;题干强调的是各国不同的斗争内容都是受到了拿破仑斗争的影响,是有关联的,排除C项;题干中只有波兰属于东欧国家,而且这些国家的自我觉醒不是这时才开始的,排除D项。36有学者认为近代某国际体系反对社会进步,任意践踏弱小民族的利益,是一种历史的反动,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体现;另一方面在该体系下,外交制度进一步发展,国际法的应用范围也逐渐从欧洲扩大到美洲、亚洲等
73、其他许多地方,是一种历史的进步。该体系是()A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B维也纳体系C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D雅尔塔体系【答案】B【解析】据材料“任意践踏弱小民族的利益欧洲扩大到美洲、亚洲进步”可知,1815年的维也纳体系以大国协调、欧洲均势为特征,忽视践踏了弱国利益,同时,促使外交制度进一步发展,国际法的应用范围也逐渐从欧洲扩大到美洲、亚洲等其他许多地方,故选B项;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开创了用国际会议和通过谈判达成协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结束国际战争的先例,确认了缔约国必须遵守条约、各缔约国可以对违约国集体制裁的国际法基本原则,排除A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第一次
74、世界大战后,英国、法国、美国、日本等战胜国通过巴黎和会及华盛顿会议建立的帝国主义和平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东亚以及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是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奴役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体系,排除C项;雅尔塔体系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强重新划定势力范围而形成的一种两极对立的世界格局,排除D项。37萨尔本是德国的一个省份,是德国的重要重工业区之一。一战后,凡尔赛条约将萨尔从德国中划分出来归国联管辖。1935年国联举行公民投票来决定萨尔未来将归入德国还是法国,903的公民投票支持萨尔回归德国。1935年1月17日,经国联理事会批准,萨尔重新回归德国。这一事件体现的国联原
75、则是()A民族自决 B大国一致 C委任统治 D集体安全【答案】A【解析】“公民投票来决定萨尔未来将归入德国还是法国,903的公民投票支持萨尔回归德国。1935年1月17日,经国联理事会批准,萨尔重新回归德国”说明遵行了公民的自决权,成为领土归属的依据,故选A项;“1935年国联举行公民投票来决定萨尔未来将归入德国还是法国”可见这个地区的归属决定权取决于民众,而不是大国,排除B项;“1935年国联举行公民投票来决定萨尔未来将归入德国还是法国,903的公民投票支持萨尔回归德国。1935年1月17日,经国联理事会批准,萨尔重新回归德国”可见这件事是以公民的意愿为依据,最张达成了公民的意愿,而不是其它
76、国家进行管理,不属于委任统治,排除C项;“1935年国联举行公民投票来决定萨尔未来将归入德国还是法国”此事涉及是地区的归属问题,而不是地区威胁问题,不涉及安全,排除D项。381959年以来,西藏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到不断完善和发展。至今,西藏自治区人大已制定了多个具有鲜明民族区域特色的法规和单行条例。这一事实表明()A民族自治地方享有高度的自治权B民族区域自治是民族平等的表现C制定地方性法规是民族自治机关自治权的重要体现D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西藏自治区人大已制定了多个具有鲜明民族区域特色的法规和单行条例”可知,制定地方性法规是民族自治机关自治
77、权的重要体现,C项符合题意。39下图是19491956年人民日报中同时出现“周恩来”和“外交”两个词的使用频率情况。1954年使用频率达到最高,主要是因为周恩来()A与美国签订朝鲜停战协定 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参加了日内瓦国际会议 D促进了万隆会议的成功【答案】C【解析】1954年新中国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了日内瓦会议,成功解决印度支那问题,展现了新中国的风采,故选C项;中国与美国签订朝鲜停战协定的时间是1953年,朝鲜战争中国胜利,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排除A项;1953年在与印度的交往中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排除B项;万隆会议召开于1955年,会上提出
78、“求同存异”的方针,排除D项。40基辛格在论中国写道,“1969年,毛(中国)的外交政策走到了一个转折点。毛给当时的四位解放军大元帅布置了一个“家庭作业”分析当前的国际局势和中国的战略选择,四大元帅引用了三国演义中“三分天下”的典故,建议与当时的头号敌人美国打开关系”。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中国奉行全方位的外交政策 B目的是为改革开放营造环境C国家利益影响外交政策调整 D中美两国国家利益基本一致【答案】C【解析】材料中60年代末提出与美国改善关系,是因为中苏关系恶化,中国外交形势恶劣,改善同美国的关系符合我国国家利益,故选C;中国奉行全方位外交政策是在改革开放时期,故A项错误;改革开放开
79、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时间也对不上,故B项错误;中美两国有各自的国家利益,不可能基本一致,故D项错误。二、材料题41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治理的必要前提。各国官员选拔与管理方式各异,但也呈现出相互学习、借鉴的特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英国文官制度的这种纯粹的职业性还是非常有理由值得其他实行不同制度的国家妒忌的它能让政府在交替过程中产生的脱节减到最小并保持最高的效率。【英】玛格丽特撒切尔著,李宏强译唐宁街岁月材料二以1855年英国颁布文官制度改革的第一个枢密院令为标志,现代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家公务员制度诞生并迅速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到1
80、927年,“吾国政治恶劣,强半由于官吏贪墨,贿赂公行”。有鉴于此,南京国民政府用考试录用和有效的管理方式澄清吏治,建立现代公务员制度必然成为其亟须进行的事务,正如国民党中央党部纪念周的报告辞中指出的那样,“至于我们今后实行总理所定的考试制度,当然是为的拔取党国的人才而考试,为的澄清全国的吏治而考试,为的实现总理的三民主义而考试”,由此中国现代公务员制度的建立和推行具备了良好的政治环境。摘编自张玲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制度建立的背景材料三中国公务员必须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决捍卫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各项事业的核心力量,公务员制度是党的干部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公务员的管理上
81、,强调要坚持党的组织领导,保持党对政府重要领导人选的推荐权;我国公务员制度没有“政务官”与“事务官”的划分,这是由于我国是共产党执政的国家,不搞多党轮流执政,所以不存在政务官与事务官的截然分野,而西方文官制度则实行“两官分途”;做人民公仆,为人民办事,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这是中国公务员最根本的行为准则。摘编自俞悦从英美文官制度看中国“公务员”热(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文官制度让“其他实行不同制度的国家妒忌”的原因。(3分)(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指出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制度建立的背景。(4分)(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针对以下问题请任选其一作答: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
82、管理制度的根本原则,并对比中国现代公务员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有何不同?指出中国现代公务员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趋势和意义。(注意:是任选其一作答)(7分)【答案】(1)规范了西方国家行政部门事务官的选用和管理;实现了政治和管理的分离;有利于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提高官员素质,促进了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3分)(2)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中文官考试制度的影响;以北洋政府时期的文官制度为基础;继承、吸收中国传统考试监察制度;借鉴西方文官制度成功的经验;中国传统官僚政治存在一定的弊端;废除科举制度后,官员选拔制度不成体系;南京国民政府巩固统治的需要。(任选2点,共4分)(3)选择:党管干部原则(1分)。
83、西方文官政治中立,中国政治立场明确,坚持党的领导;西方实行“两官分途”,有“政务官”与“事务官”之分,中国没有“政务官”与“事务官”的划分;西方为资产阶级服务,中国为人民服务。(6分)选择:标志: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1分,时间1分,共2分)趋势:公务员考录工作正式进入法制化轨道。(2分)意义:建立和推行公务员制度是干部人事制度的重大改革;公务员政治、文化素质的不断提升;为国家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增添了活力。(3分)【解析】(1)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一“它能让政府在交替过程中产生的脱节减到最小并保持最高的效率”结合
84、所学可从规范了西方国家行政部门事务官的选用和管理;实现了政治和管理的分离;有利于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提高官员素质,促进了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等角度入手。(2)据材料二“为的实现总理的三民主义而考试”结合所学得出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中文官考试制度的影响;结合所学可从和以北洋政府时期的文官制度为基础;继承、吸收中国传统考试监察制度;借鉴西方文官制度成功的经验等角度入手;据材料二“吾国政治恶劣,强半由于官吏贪墨,贿赂公行”结合所学得出中国传统官僚政治存在一定的弊端;结合所学得出废除科举制度后,官员选拔制度不成体系;据材料二“为的拔取党国的人才而考试”结合所学得出南京国民政府巩固统治的需要。(3)选
85、择,第一小问原则,据材料三“强调要坚持党的组织领导,保持党对政府重要领导人选的推荐权”结合所学得出党管干部原则。第二小问不同,据材料三“中国公务员必须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推荐权”结合所学得出西方文官政治中立,中国政治立场明确,坚持党的领导;据材料三“我国公务员制度没有政务官与事务官的划分”结合所学得出西方实行“两官分途”,有“政务官”与“事务官”之分,中国没有“政务官”与“事务官”的划分;据材料三“做人民公仆受人民监督”结合所学得出西方为资产阶级服务,中国为人民服务。选择,第一小问标志,结合所学可知,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第二小问趋势,
86、结合所学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明确规定: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以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采用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至此,公务员考录工作正式进入法制化轨道。第三小问意义,据材料三“公务员制度是党的干部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结合所学可从建立和推行公务员制度是干部人事制度的重大改革;公务员政治、文化素质的不断提升;为国家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增添了活力等角度入手。42法律与教化是古今中外所有国家统治与社会治理相辅相成的手段,积累了许多有益的成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礼法结合、出礼入刑构成中华法系的基本精神和中华法文化的
87、最主要特征,其形成是以古代法律的儒家化运动为背景,通过引礼入法的方式实现。引礼入法的历史过程对中华法系自身性格的塑造具有决定性影响,故不乏积极的历史价值和意义。值得强调的是,儒、法两家在追求和维系等级政治乃至纲常伦理秩序方面并无本质的差异。儒、法之争主要体现在手段和策略不同而已,及至“德主刑辅”、礼法并用思想被奉为一尊,两家即和衷共济了。选自引礼入法奠定中华法系基石材料二法律始终把它的作者的世界图景包含在抽象的形式中,而每一历史的世界图景都包含一种政治经济的倾向,这种倾向依据的不是这个人或那个人所想的事物,却依据的是事实上掌握政权并因之掌握立法的阶级所实际打算造成的事物。每一种法律都是由一个阶
88、级以大多数的名义建立起来的。【德】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著,齐世荣等译西方的没落材料三法律是准绳,任何时候都必须遵循;道德是基石,任何时候都不可忽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依法执政基本方式落实好,把法治中国建设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使法治和德治在国家治理中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习近平在主持中共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七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要点(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课文,回答魏晋时期律令儒家化的主要原因?请写出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并指出其法律体系包含哪些部分?(7分)(2)近代以来,西方各国在继承传统法律思想的基础上,融合了启
89、蒙思想家们提出的思想主张,制定了各自的法律制度。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谈谈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基本特征和局限性。(4分)(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内容,谈一谈你对“法治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与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关系的理解。(3分)【答案】(1)主要原因: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2分)标志:唐律疏议。(1分)体系:律、令、格、式。(4分)(2)基本特征:立法和司法独立;强调保障个人的权利。(或者坚持权力制衡、三权分立;注重保护个人权利,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财产权;坚持程序公正和无罪推定也可)(每点2分,共4分)(3)能够从防范和惩处,教育和引导的角度分析说明法治建设
90、、精神文明建设是为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保驾护航,同时起到提高公民个人素质的作用,言之成理酌情给分。(3分)【解析】(1)第一小问主要原因,据材料一“其形成是以古代法律的儒家化运动为背景,通过引礼入法的方式实现”结合所学得出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第三小问标志,结合所学可知,唐律疏议继承了汉魏以来法律制定和阐释的经验,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第四小问体系,结合所学可知,其法律体系包含律、令、格、式。律是定罪量刑的刑法典,令是行政制度与规则,格是相对律令而言的补充意义的法典,式是关于实施律令的细则法规。(2)第一小问基本特征,结合所
91、学得出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基本特征是立法和司法独立,强调保障个人的权利。第二小问局限性,据材料二“每一种法律都是由一个阶级以大多数的名义建立起来的”结合所学可从确认了私有财产制度,每个人财产的多少往往决定了法律地位的高低;对个人权利的认定也有逐渐改进的过程等角度入手。(3)据材料三“法律是准绳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现代化”结合所学可从从防范和惩处,教育和引导的角度分析说明法治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是为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保驾护航,同时起到提高公民个人素质的作用。4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朝代地方政府秦郡、县汉州、郡、县(国)唐道、州、县宋路、州(府)、县元省、路、府(州)、县明三司、府(州)、县清
92、省、府(州)、县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根据上述材料,结合中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的相关信息,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予以阐述。(12分,要求:观点具体明确,阐释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答案】示例一:观点: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不断强化。(2分)阐述:自秦朝创立中央集权制度以来,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汉朝在秦制的基础上,在汉武帝时期设州刺史监察地方,同时以郡统国,有效的加强了中央集权。唐宋时期,分别设道和路监察地方,宋朝更是设“四监司”并派文官担任地方行政长官,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元朝设立行省制度且被后世所沿用,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明清时期进一步完善行省制度和边疆治理,
93、中央集权得到巩固。(8分)总之:中国古代虽然经历东汉末年和唐朝中后期两次地方割据时期,但总体而言,中央集权是不断强化的。(2分)示例二:观点:中国古代地方治理不断完善。(2分)阐述:自秦朝创立中央集权制度以来,古代地方治理不断完善。秦朝实行郡县二级,汉朝则实行州郡县三级管理,隋唐宋元时期,地方行政层级经历了二、三、四级的反复变化,最终在元朝确立了行省制度,在加强中央集权和提高行政效率之间达到平衡。并且在明清时候,行省制度被完善,边疆治理得到加强,有效的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8分)总之:中国古代地方治理水平在历朝的探索中不断得到完善。(2分)示例三:观点:县制在古代地方治理中保持稳定。(2分
94、)阐述:自秦朝普遍推行郡县制以来,地方行政管理的上层机构发生了多次变化, 二县制一直保持稳定。汉朝在郡县的基础上设州刺史作为监察机构,隋朝撤郡保留州县两级,唐宋时期在州县的基础上增设道和路作为监察区,元朝增设行省,明清时期设立总督和巡抚。县制直接由国家管理的最低一级地方行政机构一直保持稳定。上层行政机构的变化突出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而县制的稳定有利于地方社会的稳定和小农经济的发展。(8分)所以,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变革主要围绕地方的上层行政区进行,县制在古代地方治理中保持稳定。(2分)【解析】根据表格信息,可知秦汉以来地方行政层级从郡县两级逐渐发展成为省、府(州)、县,说明地方行政层级逐渐变多,反映了地方权力逐渐削弱,中央集权逐渐强化;表格中虽然秦汉以来地方行政层级经历了二、三、四级的反复变化,但是到元朝的行省制逐渐定型,使得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形成了平衡局面,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反映了秦汉以来地方治理体系的逐渐完善;从表格中的共性分析来看,秦汉至明清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中,县治始终是最稳定的地方基层治理单位,呈现出下稳上动的特点,这样既有利于提高基层治理效率,又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基层社会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