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题号123456789101112答案1.(2013临沂三模)有一些学者认为,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价值标准”可以归结为以下四条:农民为主体的群众运动、暴力革命、反对封建主义、反对外来侵略。若按这四条标准来评价,下列事件有可能得到完全肯定评价的是()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C五四运动 D辛亥革命解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的再现和材料信息获取能力。结合所学可知“五四运动”是城市运动,辛亥革命不是以广大农民为主体,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淡化了其反封建的色彩。唯有太平天国运动对应以上四条价值标准能面面俱到。答案:A2.右图为太平天国颁发给农民的田契。内有某人“自置田一十八亩”,“
2、每年遵照天朝定制,完纳米银,不得违误”等文字。这则材料可以说明太平天国()A未严格执行天朝田亩制度B普遍实行土地公有的制度C实现了“有田同耕”的理想D与地主相勾结残酷剥削农民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天朝田亩制度实施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说明太平天国内部是可以进行土地买卖,这是与天朝田亩制度的规定相违背的。答案:A3(2013滨州模拟)1858年,洪秀全写了一件“御诏”给英国特使额尔金,“御诏”表达的核心意思是感谢洋兄弟灭清妖。这一举动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洪秀全具有强烈的民主革命思想B洪秀全已看到内外勾结的趋势C国内阶级矛盾的空前激化D洪秀全幻想与洋人合作解析:太平天国运动仍属于旧式农民起义,
3、故A项错误;B项与材料内容完全不符,并且内外勾结是在太平天国运动后期;洪秀全只是感谢洋兄弟灭清妖,并没有幻想与洋人合作,故D项不正确;从洪秀全表达的核心意思看,他是要把矛头对准清王朝,故C项正确。答案:C4(2013南通调研)为实现社会的转型,近代先进的中国人作出了不懈探索。下列太平天国运动中提出的主张,最符合社会转型趋势的是()A“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B“所有婿娶弥月喜事,俱用国库”C“贵贱宜分上下,制度必判尊卑”D“每年纳银若干,有失则保人赔其所值”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实质是近代化,A项反映农民的小农意识;B项反映的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圣库制度,是一种传统的农民的
4、“大同社会”思想;C项反映太平天国运动的等级观念和制度,是传统封建等级思想,不符合政治的民主化的特点。D项类似于现在的金融行业的担保制度,有利于社会的诚信发展。符合近代社会转型的特点。答案:D5(2013广州调研)下图是近代一幅名为望风而起的漫画,它反映了()A维新变法得到全国支持B武昌起义后各地积极响应C新文化运动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D井冈山根据地的星星之火燃成燎原之势解析:本题考查图片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根据图片信息“民权”“望风而起”、插满旗帜等可知这是一种已经付诸行动的政治行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提倡民权思想的主要代表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故可判断答案为B项。答案:B6(2014黑龙江统
5、考)以下卡片资料摘自中国近代某文件,该文件的颁布()朕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徒以国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义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A为结束专制独裁统治扫清了障碍B正式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C预示了中国帝制时代的终结D为共和政体提供了法律保障解析:本题考查再认再现和材料信息获取能力。根据信息“隆裕太后、多倾向共和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清帝国退位的历史事实,故C项正确。答案:C7(201
6、4惠州第二次调研)晚清民国时期,将不受束缚的帝制皇权关进民主国家法制框架,推动中国现代化,就是众多先贤的“中国梦”,为此他们()A颁布资政新篇 B掀起义和团运动C主张“中体西用” D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结合所学可知资政新篇具有空想性,义和团运动是盲目排外,洋务派的“中体西用”仅是学习器物,不符合题意的政治民主化的特点,A、B、C三项排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近代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符合题干的政治民主化特点,D项正确。答案:D8(2014汕头期末质检)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实行总统制;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孙中山颁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实行责
7、任内阁制。这种做法()A引发政体频繁变更社会动荡B权力分散降低行政效率C有利于防止专制维护共和D因人设法违背法律精神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关键信息在政体比较,前期是总统制,总统有完整行政权,后期是责任内阁制,总统受制于内阁。结合所学临时约法影响,首先排除A、B两项,C项与史实不符,因为临时约法没有实现防止专制的作用,故选D项。答案:D9(2014北京海淀区期中考)有学者研究指出,“民国初年的政党犹如春草怒生,群起建立。经过令人眼花缭乱的分化组合后,由三百多个政党逐渐形成了30多个有一定力量的大党”。这一历史现象出现的原因是()A贯彻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B责任内阁制度得到切实贯彻C法律规定
8、人民有集会结社的权利D广大民众积极投身政治生活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明确规定有结社自由,这使组织政党合法化,从而出现政党林立的局面。故选C项。A项错误;民国时期,责任内阁制没有得到切实贯彻,B项错误;辛亥革命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D项错误。答案:C10(2014济南调研)20世纪初,孙中山先生当时公开号召同盟会员、革命志士宣传太平天国,宣传洪秀全,他首先以“洪秀全第二”自居,他又褒称太平天国诸领袖为“民族英雄”、“老革命党”,这是因为()A二者革命对象上的一致性B二者革命前途上的共同性C二者革命纲领上的共同性D二者革命主体上的一致性解析:本题考查比较分析能力。结合所学
9、可知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的目标都是推翻清王朝统治,故A项正确,其余三项明显不是二者的共同点。答案:A11(2013潍坊模拟)梁启超撰文写道:“辛亥革命有什么意义呢?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这反映出他认为辛亥革命()A推翻满洲贵族的统治B增强了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识C清除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D使人民获得民主自由权利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题干信息反映的是政治自主,即独立自主,故选B项。答案:B12(2013安徽示范高中联考)1935年林语堂曾痛心疾首地评论道:“1911年的革命不过在种族革命上获得了胜利,它不过是粉碎了一个皇权,而
10、剩留下了一堆毁垣碎瓦和呛人的尘灰。”此评论()A全面否定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B认为辛亥革命基本实现了三民主义C为辛亥革命不彻底而深感惋惜D强调革命未根本改变中国社会性质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解析:本题考查材料理解能力。“种族革命上获得了胜利”说明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留下了一堆毁垣碎瓦和呛人的尘灰”说明存在一定的封建残余,因此选C项。答案:C材料一按照天朝田亩制度所宣布的目标,太平军运动确实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在这场革命中经济竞争被完全消灭;家庭被剥夺了它在经济和社会上的重要作用;国家获得了一种新的合法性和更广泛的权力。然而甚至在最初那些有希望的年代中都有迹象表明,太平军制度不可
11、能在长时期内制止私人财富的积累和特权的膨胀。摘编自剑桥中国晚清史材料二洪仁玕在1859年发表的资政新篇中概括地提出了强化中央集权、采用西方技术以使中国经济和交通现代化以及发展与西方列强友好关系的政策。洪仁玕所提出的开设现代银行、颁发专利权、建造铁路和轮船以及发展采矿业等建议表明,他对西方力量所在的若干因素抱着全心全意的、虽然认识很不全面的赞赏态度。这些建议是太平天国经济理论的一个重大转变。问题:(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太平天国是怎样进行“社会革命”的?为什么“太平军制度不可能在长时期内制止私人财富的积累和特权的膨胀”?(2)为什么说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经济理论的一个重大转变”?分析这种转变
12、未能成功的原因。(3)从材料一到材料二的转变说明了什么?解析: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可从经济方面的变革回答;第二小问由小农经济的本质方面分析概括。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资政新篇的内容可知,其经济主张是发展资本主义,这和天朝田亩制度维护小农经济的政策相对立;第二小问应从社会环境、阶级基础等方面回答。第(3)问可从先进中国人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角度回答。答案:(1)说明: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实行国库(圣库)制度,平均分配产品。原因:小农经济的存在。(2)转变:仿效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发展近代工业和各项事业。未能成功的原因:缺乏相应的社
13、会基础和实施条件;战争环境紧张;得不到广大农民的支持。(3)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道路。14(2014扬州期中检测)百年后,超越革命和改良的固有立场再次审视辛亥革命中的变化,有助于将历史教训转化为历史智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清末民初国旗变化材料二以南京临时国会为中心舞台,惜阴堂为幕后磋商场所,南北通过谈判、妥协与法制程序,终于完成了清朝政权向民国的和平转移。有学者将此称之为中国版的“光荣革命”,我看是恰如其分的。我们看到,辛亥革命政权转移等一切重大政治议题,都经过了国会,没有打大仗,减少了流血,这是值得高度评价的。袁刚国会与辛亥革命材料三“起而革命者,代不乏人,然
14、不过一朝一姓之变革而已。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张謇张季子九录文录材料四宋教仁案是袁世凯用暗杀这样卑鄙的手段消灭政敌的事件上海地方检察厅正在依法办理,勇敢地传唤国务总理赵秉钧孙文及其国民党反而抛弃法治,错误地选择非法的军事手段去对待违法的罪行。上海总商会通电说得好:“窃谓宋案审判于法庭,自有法律为范围,岂尚血气为胜负。商人在商言商,不知附和,若有所破坏而无建设,乱靡有定,胡所底止。”“二次革命”给袁世凯摧毁国民党和国会找到了藉口。历史明确记下:不是国会贻误了中国,而是撇开国会和法治带来灾难性后果。袁伟时帝国落日:晚清大变局问题:(1)国旗是国家的象征,尺寸之间
15、蕴含深意。结合同盟会的誓词对比清末民初国旗,可以看出五色旗的设计体现了哪些政治理念?(2)据材料二回答,为什么把辛亥革命称为中国的“光荣革命”?采取这种方式实现政权转移有何价值?(3)结合史实说明“孙中山之革命”与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更替的根本区别,并分析造成“孙中山之革命”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的主要原因。(4)归纳材料四中作者的观点,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理由。解析:本题以全新的视角考查辛亥革命,旨在考查材料信息解读、知识迁移运用、论证分析能力。第(1)问抓住题干提示“结合同盟会的誓词”,从民族、民权两方面概括政治理念。第(2)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以南京临时
16、国会为中心舞台、通过谈判、妥协与法制程序、完成清朝政权向民国的和平转移”,然后结合英国光荣革命的史实得出原因。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信息“没有打大仗,减少了流血”分析其价值。第(3)问第一问从辛亥革命性质以及建立政治体制来分析。第二小问从辛亥革命爆发的经济因素、思想因素来分析。第(4)问属于开放型问题,首先根据材料信息“撇开国会和法治带来灾难性后果”提炼概括作者观点,然后表明态度,只要言之成理即可。答案:(1)理念:反对帝制,主张共和;反对狭隘民族主义,主张民族团结。(2)原因:以国会为中心,采用谈判、妥协、法制的形式和平转移政权。价值:避免社会动荡,有利于社会稳定。(3)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建立了三权分立的共和政体;制定临时约法,规定主权在民。原因: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成长;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立宪派和革命派的发展壮大。(4)观点:抛弃国会和法制,诉诸武力,给国家带来灾难。第一种观点:同意,民主制度的建立绝非一蹴而就,需要基于传统,学会妥协,尊重法制,经历缓慢渐进的历程;一味革命造成社会动荡,违背民意和历史潮流。第二种观点:反对,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欠缺议会政治的历史传统和现实基础,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难以调和,必须采用革命斗争的形式。第三种观点:综合上述两方面辩证分析,表述合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