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2、把握文章典型场面、人物描写和抒情议论片段所表达的深层意思及语言特色。【学习内容】品读鉴赏、合作探究 一、为了准确而深刻地再现包身工制度的黑暗、残酷,作者精心选材,描写了包身工们一天的生活状况。它所用的手法是“点面结合”。所谓“面”,就是一般的、概括性的材料;所谓“点”,就是一些典型的人物、典型的事例和典型的细节。这两方面的材料是骨架和血肉的关系。“面”上的描述搭起了一个包身工悲惨生活的基本框架,“点”的刻画,则是填充其中的具体材料。那么,为了有力地表现主题,作者在叙述的过程中是怎样在“面”铺开的基础上进行“点”的穿插的?1.“芦柴棒”在文中出
2、现了几次? 作用是什么? 填写下列表格 内 容时 间对表现主题的作用2、概述课文介绍小福子和不知名的包身工的故事,并思考他们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二、分析本文的艺术手法1. “粥菜?是不可能有的。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褒词贬用除了上面这句话外,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找还有哪些地方可以体现出来? 2. 第35段:“两粥一饭,十二小时工作,劳动强化,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役,猪猡一般的生活,泥土一般的作践血肉造成的“机器”终究和钢铁造成的不一样,包身契上写明的三年期限,能够做满的不到三分之二。工作,工作
3、,衰弱到不能走路还是工作,手脚像芦柴棒一般的瘦,身体像弓一般的弯,面色像死人一般的惨!咳着,喘着,淌着冷汗,还是被逼着在做工。”请分析此段的表现手法。 3.第49段:“在这千万被饲养者中间,没有光,没有热,没有温情,没有希望没有法律,没有人道。这儿有的是20世纪的烂熟了的技术、机械、体制和对这种体制忠实地服役的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 请分析此段的表现手法。 4.分析本文最后一段的表现手法:“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是无法抗拒的。索洛警告美国人当心枕木下的尸首,我也想警告某一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 5.除了以上这些句子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以外,本文还运用
4、了大量的对比、比喻、夸张等手法。请同学们找找看并进行分析。 6.找出文中抒情、议论的段落,体会其作用? 【课堂小结与反思】【课后作业与练习】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粗字的读音,与所给注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nng 弄璋 弄堂 里弄 弄潮儿B shu 说服 说教 游说 说客Cq契据 带挈 默契 锲而不舍Dp 开辟 譬如 睥睨 僻壤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迟钝 裸体 游说 咳漱B褴褛 惺松 荤腥 虐待C契据 嘈杂 焦酌 怜悯D骷髅 嗑睡 难堪 贿赂3 填空。包身工在选材上注意_,在结构上,以_为顺序,巧妙地将包身工的全部遭遇浓缩在_的生活中。在顺叙的同时,间以_和_,介绍了包身工的来
5、历、身份,说明包身工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趋势。它的发表,对当时提倡的报告文学运动起了推动和示范作用,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一定的影响。4 本文的句式灵活多变,极具感情色彩,增强了表达效果,充分体现了报告文学的文学性特点。如“粥菜?是不可能有的”和“蓬头、赤脚,一边扣着纽扣,几个睡眼惺松的懒虫从楼上冲下来了”。想想,若改为“不可能有粥菜”和“几个蓬头、赤脚,扣着纽扣,睡眼惺忪的懒虫从楼上冲下来了”效果有何不同?思考后请按不同要求变换下面的句子,但不改变原意。“这件事是有成功的希望的。”(1) 改写成双重否定句,使语气增强加重。4)仍是陈述句,添加修饰词语,使语气减弱变轻。 (2) 改写成双重否定句,使语气减弱变轻。(3)改写成反问句,使语气增强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