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讲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一、选择题1.常德澧县城头山是中国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内涵最丰富的古城址。其中发现的距今6500多年的水稻田遗址,是当今世界上发现的历史最早、保存最好的水稻田遗址。这一考古发现最能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哪一特点()A精耕细作,男耕女织B各地区农业发展不平衡性C独立发展,自成体系D南稻北粟的作物分布结构2.晋书傅玄列传中记载:“耕夫务多种,而耕蟆不熟,徒丧功力而无收不务多其顷亩,但务修其功力”这反映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特点是()A自给自足 B精耕细作C适时收割 D因地制宜3.商代甲骨卜辞中,有大量“受禾”、“求年”、
2、“有足雨”的内容。这反映了当时()A农业生产已是重要的经济活动B农业的收成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C巫师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织者D自然环境恶化影响农业生产4.国语晋语载:“夫范、中行氏不恤庶难,欲擅晋国,今其子孙将耕于齐,宗庙之牲为畎亩之勤。”通过该记载我们可以确信春秋时期()A农民的社会地位迅速提高B已经使用牛耕C各国统治者推行重农政策D社会秩序混乱5.汉代晁错在他的论贵粟疏中写道:“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债)者。”材料反映出小农经济的特点是()A男耕女织 B自给自足C连续性 D脆弱性6.(2013安徽文综)下图是据有关资料绘制的汉唐间安徽境内水利
3、兴修统计示意图。它反映了这一时期()A安徽农业生产居全国领先水平B安徽农业生产总体呈发展态势C长江流域为农业生产重要区域D我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7.(2013天津文综)“从宋代起,棉花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纺织原料到了元代,丝、麻、棉鼎足而三,明代以后,棉花的重要性超过麻”。出现这些变化的前提条件是()A政府的大力推广B棉纺织技术的改进C商品经济的发展D棉花成为经济作物8.(2013四川文综)纺织业在商代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下列选项中可以支持这一判断的是()A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衤单衣B纺织家黄道婆创造的新式纺车C甲骨文中关于祭祀蚕神的内容D说文解字中有关纺织产品的字9.在我国“四大名锦”中,蜀
4、锦历史最悠久,古人形容蜀锦是“其价如金”。但蜀锦制作的某些工艺在我国古代就已失传。这些工艺在我国古代失传,最有可能的是()A利润小,学习这些工艺的人少B原材料供应出现匮乏的局面C工艺难度大,学艺周期长D“工官”制度造成的不利影响 10.(2013北京文综)1985年,一艘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沉船被发现,船上载有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该船沉没的时间最早应为()A北宋中期 B元末明初C明末清初 D鸦片战争时期 11.明朝万历年间,掌握纺织专业技能的人口开始进入苏州城。清晨,这些有技术的“机工”伫立桥头,等待拥有织机和机房的“机户”雇佣,暮息而归。这种现象实质上反映了()A手工业的发展使劳动力需求增加B农
5、业的发展使农村出现了富裕劳动力C劳动力的商品化开始出现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普及 12.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生导师李文治多年研究明清时代封建土地关系问题。他说:“总之,明清时代自耕农的消长趋势是:明代前期,自耕农占着相当大的比重;中叶以后,不少地区地权趋向集中,很多地区地主所有制占据统治地位;清代前期,农民所有制有所发展,所占比重超过明代,并且有些地区自耕农占据了统治地位。”李教授的观点是()A明清时代自耕农的消长只与政治形势相关B明至清,自耕农始终占统治地位C明清时期,小农经济已出现瓦解之势D明至清前期,自耕农总体而言呈增加趋势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开始使
6、用,耕犁和牛耕技术也随之出现,并首先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实行起来秦汉以来,随着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耕犁也有所革新,除犁铧是全铁外,还创造了犁壁,从而更有利于深耕和碎土唐帝国前期在耕犁的完善方面有巨大的贡献,这就是曲辕犁(又称江东犁)的出现。它操作起来较为灵活方便,因而特别适于在土质黏重、田块较小的江南水田中使用,这对江南地区农耕经济的发展起了不小的作用。陈文华农具发展史材料二明清时期人口大幅度增加的过程中,牛耕大量退出,代表唐宋时期先进生产力的江东犁,到明清时已被铁搭所取代。这倒不是因为铁搭有如何的先进性,根本的原因在于铁搭用人,而江东犁用牛。天工开物乃粒稻工记载:“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蓄牛力
7、。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之便。”太湖地区农业史材料三在美国,由于农场规模巨大和缺乏足够的农业劳动力,农业机械的发明得到了促进。取代马匹的拖拉机一天能拉旋转式犁翻耕多达50英亩的土地。联合收割机能自动地收割庄稼、打谷脱粒,甚至能自动地将谷物塞进布袋以供应市场加拿大的小麦、澳大利亚的羊肉、阿根廷的牛肉和加利福尼亚的水果,可在世界各地的市场中找到。因而农民受农业革命的影响并不亚于工匠受工业革命的影响。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至唐朝时期耕作技术发展的特点。(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江南耕作技术发生的变化。其原因有哪些?从春秋战国到明清时
8、期,中国古代农耕技术发展缓慢的根源是什么?(3)据材料三,分析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得到推广的原因和影响。到了近代,西方的农耕技术为什么会领先世界?第2讲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一、选择题1.宋史云:“唯汴之水,横亘中国,首承大河,漕引江湖,利尽南海,半天下之财赋,并山泽之百货,悉由而进。”材料说明宋朝的长途贩运贸易的特点是()A大量关乎国计民生的商品投放市场B水运在长途贩运中起到重要作用C政府完全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D有利于宋代工商业经济的发展2.据古碑记载:“汉建武二十年(公元44年)设沛国于相(今淮北市),颁布酒榷,在濉溪口、柳孜专设税官,征收盐酒税。”材料表明汉代()A开始推行重农抑商政策B
9、盐酒税成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C实行坊市完全分置政策D对市场交易已经进行了严格管理3.有学者指出:“划分官方指定市场区域的边界并将其与居住区分离开来的管理瓦解了。有形的分区壁垒已彻底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一种更为自由的街道模式。”与这一现象说法相一致的是()A日中而市,交易而退B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C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客D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4.“求珠驾沧海,采玉上荆衡;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炎洲布火烷,蜀地锦织成;越婢脂肉滑,奚僮眉眼明;通算衣食费,不计远近程;经游天下遍,却到长安城。”诗人元稹的估客乐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唐代 ()A出现地域性商人群体 B开辟丝绸之路 C纸
10、币大量流通 D商业蓬勃发展5.商君书垦令记载:“使商无得籴,农无得粜”、“重关市之赋,则农恶商”、“废逆旅”、“壹山泽”。商鞅的这些政策和措施在当时()A阻碍了秦国商品的流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B形成了“重农抑商”的传统经济政策C维护了秦国社会的稳定,并使秦国军事力量增强D导致商鞅众叛亲离,促使秦国社会矛盾激化6.(2013重庆文综)宋代文献记载,真宗时,“诏商旅自京携便钱至诸州者,所在即给付,无得稽滞。按,太祖开宝三年置便钱务(机构),许民入钱左藏(国库),给以券,于诸州便换。”文中“便钱”是()A自由流通的支票 B中国最早的纸币C国家发行的债券 D兑换货币的凭证7.诗经小雅中说:“有渰萋萋,兴
11、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这直接反映了()A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进步B土地公有制瓦解C土地兼并现象严重D出现了土地私有8.(2013全国新课标卷)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A中央集权弱化 B流民问题严重C土地兼并缓和 D自耕小农衰退9.董仲舒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忧则为盗,骄则为暴,此众人之情也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以上言论表明董仲舒主张()A平均分配财富以克服贫富分化B消除等级制度以实现社会平等C强化礼乐制度以稳定社会秩序D减少贫富差距以维护国家稳
12、定 10.著名历史学家傅衣凌先生指出:“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苏杭地区的工商业面向全国,呈现了清新、活泼、开朗的气息。”结合下图,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太湖地区的小麦产量始终居全国之首B该地区成为当时全国唯一的白银集聚地C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区域性市镇网已形成D苏杭地区的生产方式在全国占主导地位 11.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清政府下令禁止人民前往南洋贸易。一位学者曾经指出:“沿海居民深知水性,惯熟船务之舵工。水手不能胜任担负重物,以谋得一朝之食。或走险海中,为贼驾船,图目前糊口之计;其游手无赖,更无所事事。”这位学者认为“海禁”造成()A国家海防力量有所增强B科技发展逐渐停滞C政府无
13、法掌握国际变化D人民就业机会缩减 12.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规定,“凡直隶、山东、江南、浙江等省民人,情愿在海上贸易捕鱼者,许令载五百石以下船只,往来行走”,“外国贡船以内者,其所携货物予以免税。西洋商船船钞较东洋船钞减十分之二。”对此解释正确的是,康熙年间()A一度开放对外贸易B废除了“海禁”政策C对洋货征税一视同仁D取消了对沿海居民出海贸易的限制二、非选择题 13.历史地图包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阅读下列三幅地图,回答所提出的问题。图一图二图三(注:以上地图均根据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编辑室绘制的中国古代史地图册改编)比较图一、图二、图三,说明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的经济发展概况,并结合所学
14、知识扼要分析其主要成因。(注意:说明概况时,要求能准确提取并反映出图中的信息)第一单元第1讲1C材料中提到城头山遗址是当今世界上发现的历史最早、保存最好的水稻田遗址。这就说明中国农业是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的。2B“不务多其顷亩,但务修其功力”意思是田地不在于多,而在于是不是在田地上下大工夫。这强调增加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体现了精耕细作的特点。3A题干中的甲骨文卜辞主要记述的是商代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状况,而大量的“受禾”、“求年”、“有足雨”的内容说明卜辞反映了当时的农业生产活动受到相当的关注。选项中的A项反映了题干的这一内容;B项是对题干理解有误,题干列举的卜辞中的内容说明了当时人们对农业丰收的迫
15、切愿望,收成不在于有无祭祀活动;在当时社会生产的组织者是商朝统治者和大大小小的奴隶主们,所以C项不正确;题干没有提到自然环境恶化的问题,D项错误。4B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这一段话的意思,翻译成白话文就是:“范氏、中行氏不体恤百姓的苦难,想在晋国擅政,如今他的子孙流落到齐国务农耕地,这就如同原本是祭祀宗庙的牛,现在却在田亩中辛勤耕作。”“宗庙之牲为畎亩之勤”是一个比喻,因此可知春秋时期牛耕已很常见。故答案为B项。5D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具有自给自足,精耕细作,分散性和脆弱性的特点,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小农经济抵御天灾人祸的脆弱性。答案D。6B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图表的能力,横轴是时间:从两汉到唐朝,
16、纵轴是水利兴修的统计次数,柱状图明显看出从两汉到唐,除了短暂的隋朝兴修水利次数少之外,兴修水利的次数总体呈现增多的状态,水利建设的数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农业发展状况,所以从汉到唐安徽农业生产总体呈现发展态势,选B。材料仅仅截取安徽省的水利兴修统计,没有对比全国其他省份,无法得出A;材料中没有涉及长江流域的农业生产,排除C;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是在唐朝以后,排除D。7B元代黄道婆全面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促进了棉纺织业的迅速发展,棉花种植的推广,故选择B项。8C甲骨文中关于祭祀蚕神的内容说明在商朝时期已经出现养蚕缫丝的纺织业,故本题选择C项。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衤单衣和说文解字中的记载不能
17、确定商朝时期出现纺织业,故排除A、D两项;黄道婆是元朝时期的人,故B项不合题意。9D本题考查对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理解能力。蜀锦因其历史悠久、工艺独特,有中国四大名锦之一的美誉。因为汉朝时成都蜀锦织造业便已经十分发达,朝廷在成都设有专管织锦的官员,因此成都被称为“锦官城”,简称“锦城”,由此可见,当时的蜀锦主要是受朝廷的控制,故选D项。10C注意题干提到的关键信息“荷兰东印度公司”、“青花瓷”。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于1602年,即17世纪初。这时中国处于明末清初时期。青花瓷最早出现于元朝,由此判断该船最早沉没的时间应是明末清初。A时期没有青花瓷;B时期东印度公司没成立;D时期要晚于明末清初,与题
18、意不符。故答案选C。11C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材料反映的是资本主义雇佣关系的产生,A、B是其资本主义萌芽的原因,明清时期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但没有普及,故D项错误。12D从材料信息看,明中叶以后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发展使自耕农减少,故A项错;材料中的信息只有清前期“有些地区自耕农占据了统治地位”,B项错;C项与材料信息无关;D项可以从材料中关于明朝和清前期土地所有制与自耕农的评论得出。13(1)特点:耕作技术不断革新;且由北方逐步向江南推广。(2)变化:牛耕大量退出;江东犁被铁搭取代。原因:人口增长快,人地矛盾突出(剩余大量劳动力);养牛成本较高。根源:农耕经济的分散性和封闭性
19、。(3)原因:农场规模巨大、劳动力缺乏。影响:农产品形成世界市场。领先世界的原因: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工业革命的影响。第2讲1B由“半天下之财赋,并山泽之百货,悉由而进”可知水运在长途贩运中起到重要作用,故B项正确;A项在材料中没有显示;C项说法与史实不符;D项是影响。2D本题旨在考查汉代重农抑商政策以及学生分析问题、提取信息的能力。从材料可以看出,汉代加强对盐酒税的管理,看不出政府对农业的重视,没有提到坊市完全分置的问题,也不能说明盐酒税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因此A、B、C错误,应该选D。3D从材料“有形的分区壁垒已彻底消失了”等信息即可判断,与其一致的是宋代坊市不分,即D项。A、B两项体现
20、了对商业行为严格的时间、空间管理,C项反映的是农村集市。4D从题中归纳,丰富的商品来自全国各地,不管路途远近,商业活动遍及天下,选D项。5CA项是后来产生的影响,B项是对后世的影响,C项是当时所发挥的主要作用,D项的表述与史实不符。6D由材料“入钱左藏(国库),给以券”,可以看出不是自由流通的支票,也不是国家发行的债券,排除A、C;中国最早的纸币是交子,排除B。7D材料信息反映了在“公田”之外出现了“私田”,这说明出现了土地私有,故选D项。A项虽然是土地私有出现的原因,但题设强调的是“直接反映”,排除。周代的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不是“公有制”,排除B项。C项与题意无关,可排除。8
21、D宋太祖曾经说过:“富室田连阡陌,为国守财耳。”有鉴于此,宋代采取了“不抑兼并”的措施,其后果必然是导致土地兼并严重,从而导致租佃关系盛行,自耕农经济衰退。据此判断,D项符合题意,C项表述错误;宋代中央集权空前强化,A项表述错误;材料未涉及流民问题,排除B项。9D董仲舒认为,特别富有的人会骄横,特别贫穷的人会忧虑。忧虑便想去做强盗,骄纵则容易变得暴虐,这些都是人之常情。要让富人可以显示他们的尊贵而不至于骄纵,让穷人得以生存又不至于担忧,就应制定社会规范以使上下之间有所差别,然后拿这个标准调配均衡,就可以使财货不匮乏,社会上下得以安宁,这样就容易治理。故选D项。10C图片中可以看出有大运河,依据
22、所学知识,大运河开凿后,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一批城市兴起与繁荣起来,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区域性市镇网已形成。材料看不出小麦的产量和苏杭地区的生产方式,A、D错;B中的“唯一”是错误的。11D康熙年间的“海禁”政策,人们就业机会减少,导致沿海居民为了谋生,或者铤而走险,参与走私;或者整日游手好闲,无所事事。故选D项。12A材料主要反映了康熙时期放松了海外贸易的限制。因此A项正确;B项表述不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仍实行“海禁”政策,只是对限制海外贸易程度进行了调整;D项不符合材料,根据“许令载五百石以下船只,往来行走”可知政府仍对沿海居民出海贸易采取了一定的限制。13汉朝:概况主要的粮食产区与手工业中心都集中在黄河流域。成因自然条件优越;先进生产工具与技术较早使用;政治重心所在地,人口稠密。唐朝:概况黄河流域仍是主要的粮食产地,但江浙地区也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大运河沿岸集中了大量的手工业品产地与商业都会。成因北方破坏严重,北民南迁;大运河的开凿。明清:概况江南地区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江浙地区兴起众多的工商业市镇。成因经济重心南移;大运河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