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广东省韶关市南雄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98893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韶关市南雄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广东省韶关市南雄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广东省韶关市南雄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广东省韶关市南雄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广东省韶关市南雄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广东省韶关市南雄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广东省韶关市南雄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广东省韶关市南雄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广东省韶关市南雄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广东省韶关市南雄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广东省韶关市南雄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广东省韶关市南雄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广东省韶关市南雄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广东省韶关市南雄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广东省韶关市南雄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广东省韶关市南雄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广东省韶关市南雄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广东省韶关市南雄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广东省韶关市南雄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广东省韶关市南雄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广东省韶关市南雄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8页
广东省韶关市南雄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8页
广东省韶关市南雄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8页
广东省韶关市南雄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8页
广东省韶关市南雄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28页
广东省韶关市南雄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28页
广东省韶关市南雄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7页
第27页 / 共28页
广东省韶关市南雄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8页
第28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广东省韶关市南雄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说明:考试时间:3月28日08:0010:30;答案请写在答题卡,写在试卷上无效;拍照时,请竖着垂直拍摄,按页码顺序于10:50之前上传原图,之后上传的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找遍了化学书,在炭气、氧气以至于氯气之外,你看不到俗气的。这是比任何气体更稀淡、更微茫,超出于五官感觉之上的一种气体,只有在文艺里和社交里才能碰见。文艺里和社交里还有许多旁的气也是化学所不谈的,例如寒酸气、泥土气。不过,这许多气都没有俗气那样难捉摸。说到酸气,你立刻

2、联想着山西或镇江的老醋:说起泥土气,你就记忆到夏雨初晴,青草池塘四周围氤氲着的气息。但是俗气呢?不幸得很,“气”已是够空虚的了,“俗”比“气”更抽象!所以,有亚尔特斯赫胥黎先生的机伶,在文学中之俗气那本小册子里,他也不能抓住俗气,像孙行者抓住妖风一般,用鼻子来辨别滋味。赫胥黎先生以为俗气的标准是跟了社会阶级而变换的:下等社会认为美的,中等社会认为俗不可耐,中等社会认为美的上等社会认为俗不可耐,以此类推。又说:“俗气就是流露出来的一种下劣性”。这上中下阶级想是依照知识程度来分的,每一个阶级又分好多层,上等之上,下等之下。若说根椐银行存款的多少来判定阶级,赫胥黎先生断不至于那样势利的。俗气是跟着社

3、会阶级来变换的,不错!问题是:上等社会批评东西“甲”俗,中等社会批评东西“乙”俗,下等社会批评东西“丙”俗,它们批评为俗的东西虽不同,它们批评为俗是相同的,这个相同是到什么程度?换句话说:来自上等、中等、下等社会的代表人物。看见自认为俗的事物时,他们三个人的心理反应或感想一定是相同的,否则决不会同声说:“俗!”这三个不同的事物中有什么相同的品质使这三个不同的人发生相同的感想?对于清洁成癖的人,天下没有一桩东西是不脏的;同样,俗的东西的多少也跟一个人的风雅的程度成为正比例,但是,不管他评为“俗”的东西的数量的大小,这许多东西里一定有一个像算学中的公因数,做他的批评的根据。赫胥黎先生讨厌坡(Edg

4、arPoe)的诗,说它好比戴满了钻戒的手。俗气迎人。这一个妙喻点醒我们不少。浓抹了胭脂的脸,向上翻的厚嘴唇,福尔斯大夫的大肚子,西哈诺的大鼻子,涕泗交流的感伤主义,柔软到挤得出水的男人,鸳鸯蝴蝶派的才情都跟戴满钻戒的手一般的俗。这形形色色的事物间有一个公共的成分量的过度:钻戒戴在手上是极悦目的。但是十指尖尖都拶着钻戒,太多了,就俗了!胭脂擦在脸上是极助娇艳的,但是涂得仿佛火烧一样,太浓了。就俗了!肚子对于人体曲线美是大有贡献的,但假如凸得像挂了布袋,太高了,就俗了!以此类推。同时我们胸中还潜伏一个道德观念:我们不赞成一切夸张和卖弄,一方面因为一切夸张和卖弄总是过量的,上自媒人的花言巧语下至戏里

5、的丑表功,都是言过其实、表过其里的。另一方面也因为人家的夸大反衬出我们的渺小来,所以我们看见我们认为过当的事物,我们不知不觉地联想到卖弄。不管那桩事物确是在卖弄(像戴满钻戒的手)或是出于不得已(像大肚子)。因此,我们暂时的结论是:当一个人认为一桩东西为俗的时候。这一个东西里一定有这个人认为太过火的成分,不论在形式上或内容上。这个成分的本身也许是好的,不过假如这个人认为过多了。包含这个成分的整个东西就要被认为俗气。所以,俗气不是负面的缺陷,是正面的过失。沉默冷静,不会应酬的人,你至多厌他呆板,偏是有说有笑,拍肩拉手的社交家顶容易变俗。雷诺尔慈爵士论罗马宗和威尼斯宗两派绘画的优劣,也是一个佐证:轻

6、描淡扫,注重风韵的画是不会俗的,金碧辉煌,注重色相的画就迹近卖弄,相形之下,有些俗气了。批评家对于他们认为“感伤主义”的作品,同声说“俗”,因为“感伤主义是对一桩事物过量的反映”这是瑞恰慈先生的话,跟我们的理论不是一拍就合么?换个角度来说,俗的东西就是可以感动“大多数人”的东西此地所谓“大多数人”带着一种谴责的意味,不仅指数量说,并且指品质说,是卡莱尔所谓“不要崇拜大多数”的“大多数”,是易卜生所谓“大多数永远是错误的”的“大多数”。(摘编自钱钟书论俗气,有删改)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不只是俗气,江湖气、泥土气之类也都是只有在文艺里和社交里才能碰见。B. 赫胥黎

7、认为知识程度不同形成的不同社会阶级,判定俗气的标准也不相同。C. 来自不同社会阶级的人认定不同对象为俗气时的心理反应或感想一定相同。D. 只要量过度了,不论是形式或内容,纵是原本好的东西,也会被认为俗气。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先提出问题:认识俗气之难,然后再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对比论证并得出结论。B. 文章先明确指出了赫胥黎俗气说的关键问题,再就何为俗气提出自己的核心观点。C. 第四段先列举了一组“量的过度”的例证,再予分析说明。形象生动,清晰明白。D. 第四段中摘引瑞恰慈先生的话,目的是证明二者关于俗气的主张有一定的共通性。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

8、项是A. 俗气与否具有相对性。比如为赫胥黎先生讨厌的坡(EdgarPoe)的诗,也许在另外一些人看来就很唯美。B. 简单朴实的文笔,或觉枯燥但不会嫌其俗气,但堆砌词藻的文章便有俗的可能。这个例子可证作者观点。C. 作者认为俗气与人数多寡密切相关。如果被感动的是大多数人,那么这个事物就极有可能是俗不可耐的。D. 作者并不完全反对赫胥黎的俗气说,比如俗气与否无关事物本身,随观者而异,这一点作者便明确认同。【答案】1. B 2. D 3. C【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

9、出的是“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A项,“只有在文艺里和社交里才能碰见”错,根据原文“文艺里和社交里还有许多旁的气也是化学所不谈的,例如寒酸气、泥土气”,可知,江湖气,泥土气是化学所不谈的,但并没有提及“江湖气”“泥土气”只有在文艺里和社交里才能碰见。C项,“来自不同社会阶级的人认定不同对象为俗气时”偷换概念,根据原文“当一个上等社会的代表人物看见他认为俗的事物时,一个中等社会的代表人物看见他认为俗的事物时,和一个下等社会的代表人物看见他认为俗的事物时,他们三个人的心理反应或感想一定是相同的”可知,不同阶级的人看到他所认为的俗的事物,他们

10、的心理反应或感想一定是相同的,不代表这个事物不同。D项,表述过于绝对,根据原文“我们暂时的结论是:当一个人认为一桩东西为俗的时候,这一个东西里一定有这个人认为太过火的成分,不论在形式上或内容上。这个成分的本身也许是好的,不过假使这个人认为过多了,包含这个成分的整个东西就要被认为俗气”可知,这只是暂时的结论。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设题的误区如下:概括不当、论据分析不当、因果

11、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中,D项,“目的是证明二者关于俗气的主张有一定的共通性”错,原文最后一段“这是瑞恰慈先生的话,跟我们的理论不是一拍就合么”可知,作者引用恰慈的这段话是为了证明“包含这个成分的整个东西就要被认为俗气”。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

12、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C项,“俗气与人数多寡密切相关”错,根据原文“此地所谓大多数人带着一种谴责的意味,不仅指数量说,并且指品质说”可知,这里的“大多数人”并不是指真正意义上的人。故选C。(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

13、一:在第四十三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55处世界遗产。世界遗产的评定标准众多,良渚古城遗址主要符合以下两条标准:一是良渚古城遗址以规模宏大的城址、功能复杂的外围水利系统、分等级墓地以及具有信仰与制度象征的系列玉器等出土物,揭示了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在长江下游环太湖地区曾经存在过一个以稻作为农业经济支撑基础的、出现明显社会分化和具有统一信仰的区域性早期国家,展现出长江流域对中华文明起源阶段“多元一体”特征作出的杰出贡献。二是良渚古城遗址由宫殿区、内城、外城构成,在空间形态上展现出一种向心式三重结构,这种早期国家都城的规划特征,成为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进行社会等级

14、“秩序”建设、凸显权力中心象征的典型手法;而作为城市水资源管理系统的外围水利工程,在选址、规模、设计与建造技术方面展现出世界同期罕见的科技水平,展现了五千年前中华文明、乃至东亚地区史前稻作文明发展的极高成就,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堪称早期城市文明的杰出范例。(摘编自良渚申遗亲历者手记:伟哉良渚写在良渚成为世界遗产之际,澎湃新闻2019年7月6日)材料二:我国以前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考古发现,都属于中国历史“信史时代”的考古遗存,也就是大家所说的3500年来有文字记载时期的考古发现,而良渚遗址约距今5000年前后,属于中国没有文字的“传说时代”的考古遗存。“中华文明史,上下五千年”,这是中国人的常识。

15、然而,国际学术界曾长期认为中华文明只始于距今3500年前后的殷商时期,因为河南安阳殷墟才发现了作为物质文明标识的金属和文字,即青铜器以及铭刻在上面的文字甲骨文。因此,河南安阳殷墟遗址早已被列入了世界遗产。而今,良渚古城被列入世界遗产,这意味着中国文明起源和国家形成于距今五千年前,终于得到了国际承认。良渚83年考古之路,63年保护之路,25年申遗之路,而今实至名归,成为了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人类遗产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摘编自人民日报海外版、澎湃新闻)材料三:问:下一步,我们将对良渚古城遗址开展哪些后续保护管理工作?答:良渚古城遗址的保护管理任重道远,不能有丝毫懈怠。首先,认真落实第43

16、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决议,妥善解决遗址内的过境交通问题,有效应对未来游客数量增长带给遗产完整性的潜在威胁,调整完善遗产保护区划,提升外围水利工程遗址保护等级,制定风险管理和灾害预防规划文件,继续推进考古与保护相融合。其次,继续深化良渚古城遗址考古研究工作。科学制订考古工作计划,拓展考古发掘范围,推动跨学科合作,不断深化考古研究,朝着全面深入揭示良渚古城遗址文化内涵的目标不断迈进。此外,努力提升良渚古城遗址的展示阐释水平,在做好遗址保护的基础上,结合多年的考古研究成果,对良渚古城遗址的价值进行更加专业、生动、深入的呈现。统筹好专业化和大众化两个维度,推进考古和学术研究成果的创造性转化,树立大遗址

17、保护利用典范、打造文旅融合发展样板,通过引导发展文化产业、文创产业、民宿经济等,积极助推遗址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为遗址保护赢得更加广泛的支持和理解,使周边群众更加自觉、坚定地参与到遗产保护中来。(摘编自申遗成功意味着更大的责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谈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列入,新华社北京2019年7月6日)4. 下列不属于良渚古城遗址符合世界遗产“评定标准”内容的一项是A. 良渚古城遗址由宫殿区、内城、外城构成。B. 有功能复杂的外围水利系统,科技水平高。C. 分等级墓地,揭示出早期国家社会分化的特点。D. 具有信仰与制度象征,展现中华文明杰出贡献。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18、是A. 世界遗产的评定一要依据出土物等物质文明标识,二要评估其文化及文明价值。B. 我国55处世界遗产中的世界文化遗产基本都属于“信史时代”的考古遗存。C. 25年申遗之路,使良渚古城遗址实至名归,成为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D. 良渚古城遗址的保护需要各级政府的支持,还要兼顾当地群众的切身利益。6. 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所带来的更大责任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案】4. D 5. A 6. 保护管理古城遗址。遵循国际遗产保护公约,制定长期规划。深化考古研究。拓展发掘范围,推动跨学科合作,全面进行考古。提升展示阐释水平。兼顾专业化和大众化,推进考古学术成果的创造性转化,使群众自觉参与

19、遗产保护。【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筛选并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本题中,题干问的是“下列不属于良渚古城遗址符合世界遗产“评定标准”内容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本题中,首先理解世界遗产“评定标准”D项,相关信息见材料一第二段。原文是“遗产的评定标准众多,良渚古城遗址主要符合以下两条标准:一是良渚古城遗址以规模宏大的城址、功能复杂的外围水利系统、分等级墓地以及具有信仰与制度象征的系列玉器等出土物,揭示了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在长江下游环太湖地区曾经存在过一个以稻作为农业经济支撑基础的、出现明显社会分化和具有统一信仰的区

20、域性早期国家,展现出长江流域对中华文明起源阶段多元一体特征作出的杰出贡献”可知,“具有信仰与制度象征,展现中华文明杰出贡献”这是指良渚遗址的社会影响,不是评定标准。故选D。【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本题中,A项,以偏概全。原文表述是“良渚古城遗址主要符合以下两条标准”,除了主要标准,还有其他标准,因此选项表述绝对,不符合原文。故选A。【6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信

21、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有这样几点: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准确寻找,筛选提取。本题要求“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所带来的更大责任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本题答案主要集中在材料三。根据“首先,认真落实第43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决议,妥善解决遗址内的过境交通问题,有效应对未来游客数量增长带给遗产完整性的潜在威胁,调整完善遗产保护区划,提升外围水利工程遗址保护等级,制定风险管理和灾害预防规划文件,继续推进考古与保护相融合” 等处分析概括,关于良渚遗址,首先要遵循国际遗产保护公约,做好

22、遗产保护规划。根据“其次,继续深化良渚古城遗址考古研究工作。科学制订考古工作计划,拓展考古发掘范围,推动跨学科合作,不断深化考古研究,朝着全面深入揭示良渚古城遗址文化内涵的目标不断迈进” 等处分析概括,关于良渚遗址,其次要深化考古,科学制定考古计划。根据“此外,努力提升良渚古城遗址的展示阐释水平,在做好遗址保护的基础上,结合多年的考古研究成果,对良渚古城遗址的价值进行更加专业、生动、深入的呈现。统筹好专业化和大众化两个维度,推进考古和学术研究成果的创造性转化,树立大遗址保护利用典范、打造文旅融合发展样板,通过引导发展文化产业、文创产业、民宿经济等,积极助推遗址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为遗址保护赢

23、得更加广泛的支持和理解,使周边群众更加自觉、坚定地参与到遗产保护中来”分析概括,关于良渚遗址,要统筹好专业化和大众化两个维度,推进考古和学术研究成果的创造性转化。(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消失的舌头徐永辉二丙的舌头没有了。那天,邻居三婶迎头遇到二丙,招呼他。二丙的嘴张张合合,却没看到他的舌头,也听不到他说的话。三婶一惊,忙问:“二丙,你咋回事,舌头没有了?”她不肯相信,走到近前往二丙嘴里一看,只有牙齿。我们晓庄是远近闻名的雄辩村。大人、孩子,走路、干活,甚至吃饭睡觉的时候,嘴巴都不闲着:“那是谁家的羊,咋不拴起来?”“为啥说是羊,叫它狗不一样吗?

24、”“羊就是羊,怎么能叫狗呢?”“它叫啥,不过是老辈子传下来的,如果当初叫它猪,你现在还说是羊吗?”据村志记载,这个传统已经延续了两千多年。由于世世代代训练,我们的舌头变异了,厚、长又特别灵活,伸出来,可以轻而易举到达额头。用它洗脸,画画,写字的,不乏其人。据说,以前有个人,舌头比象鼻子还长,不仅能擀面、纺车,还能把棍棒舞得虎虎生风。为了炫耀,我们都把舌头耷拉在下巴底下。为了激励后代,先人们还自发组织了辩论会,三年举办一次,年满十八周岁的男子必须参加。先以家庭为单位选出优胜者参加家族辩论,再选出家族中的第一名参加决赛。一方把另一方驳得哑口无言。算胜出。凡是在辫论会上不发言,或撒谎骗人者。舌头会自

25、动消失。凡是没有独立见解,跟着别人学舌的,舌头会失去一半。二丙是几十年来唯一受到惩罚的人。他是孤儿,老实,木讷。平时,你问一句,他哼一声。只要不问,一年半载也难开金口。在家族辩论会上,也有人试着引导他。徒劳。半晌午,我们几个蹲在路口上议论二丙的时候,三婶走走停停,东张西望地过来了,还没到近前就问:“谁看见一只公鸡了吗?“她边说边比画,这么大。毛通红,闺女给拿的,没舍得吃,你看,一转眼不见了。”我们都安慰她:“不能少,不定跑哪旮晃里去了,再仔细找找。”我们村古风犹存,好多年没少过东西了。被三婶一搅合,我才想起来是去找乌木的。乌木家大门洞开,我站在院子里大喊:“有人吗,有人吗?”没有回应。突然,厨

26、房里传来轻微的响动。我走过去,一把推开紧闭的门,咯噔愣住了。乌木也愣了。他手里抱着一只没褪完毛的红公鸡。晚上,乌木请我喝酒,炖的公鸡肉。三杯酒下肚,乌木说:“咱打开窗户说亮话,等一会儿我把鸡毛埋在二丙家门前,明天你就说是他吃的。”“这”“这什么这,你不说我不说,谁知道,他反正不会说话。”“这不是欺负人嘛?”乌木脸一寒,酒杯一顿:“事不大,你看着办吧。”我为难死了。乌木是出名的小诸葛,坏点子一眨巴眼一个,得罪他,我这辈子别想安生了。又怪法律太仁慈,如果抓住小偷就砍头,老子怕他作甚。又后悔的要命,干嘛去那么巧啊?天刚一亮,我就带着三婶扒出了赃物还说的有鼻子带眼:“昨天傍晚我路过二丙家的时候,听到砰

27、砰地剁骨头声,偷偷伸头一看,案子下的鸡毛还没掩埋呢。”大家都深信不疑。乌木先骂开了:“二丙,看你狗日的平时老实巴交,原来是装的。”在我们这儿,偷盗是被认为最无能、最无耻的事情,全村男女老少都要往他身上吐口水,任何人都不再搭理他。二丙张着大嘴,扑腾扑腾直踩脚。又啪啪地拍自己的大腿、屁股,眼泪像屋檐下的雨水,连成两条线。三婶不忍,说:“算了算了,一只鸡,谁吃不一样?”其他人也软了心肠,反过来安慰二丙:“你也是个苦人,一年到头不见荤腥,一时嘴馋也正常,算了算了。”二丙喘着粗气,泪珠依然滚滚不止。渐渐地。清亮的泪水变成了红色他在流血。我的目光像受惊的苍蝇,仓皇地乱飞,两只手互相槎来搓去,嘴张开几次,又

28、合上了。当鲜血浸透胸前衣服的时候,二丙躺在地上,一动不动了。我终于受不了了,大声说:“鸡是乌木偷吃的,他逼我赖二丙。”我正要把昨天的事情详细说出来,忽然感觉发不出声音了,嘴里也空空荡荡。一个孩子指着我大叫起来:“舌头,他的舌头没有了。”我的头一蒙。我不死心,拼命张嘴,依然发不出丝毫声音。我掐自己的肉,撕扯自己的头发,如果,如果。没有如果。(选自芒种2016年第九期,有删改)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小说构思奇特,“舌头”是小说线索,纵向上追溯晓庄的雄辩传统,横向上与人物命运紧密相关,人物性格、境遇不同,舌头消失的方式也不同。B. 小说通过语言、外貌、心理

29、等描写揭示出复杂人性,村民们开始对二丙“偷鸡”义愤填膺,后又予以原谅安慰,这份善意让蒙冤的二丙感动释怀。C. 在小说结尾孩子喊出“他的舌头没有了”,既与前文“二丙的舌头没有了”相照应,又属情节陡转,让读者在意外惊悚中感受到无穷的艺术魅力。D. 小说语言犀利,像“为了激励后代,先人们还自发组织了辩论会”就语带嘲讽,而最后的“没有如果”短促有力,明显含有对我”无德之行的否定。8. 小说为什么花较多笔墨写晓庄的雄辩传统和风气?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9. 荒诞文学往往是通过对社会现实的变形来反映生活真实。请从“荒诞”与“真实”两个角度结合作品作简要分析说明。【答案】7. B 8. 作者描写晓庄的雄辩传统

30、和风气,为下文“我”和乌木巧舌如簧诬陷二丙做铺垫。塑造了以“我”和“乌木”为代表的善于“雄辩”的人,和以二丙而代表的老实,木讷的人,二者之间存在的矛盾是小说的高潮。丰富了文章的内容,让读者进一步了解文章的背景。主题上,在远近闻名的雄辩村,如此巧舌如簧的舌头,只能作世代相传的口舌之争,无关理直气壮,但求争强好胜,使文章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 9. 荒诞:情节荒诞。如我们的舌头变异了,可以轻而易举到达额头。凡是在辩论会上不发言,或撒谎骗人者,舌头会自动消失等情节,都是违背现实的,带有明显的荒诞性。真实:塑造的人物真实。二丙是老实、木讷人物的代表,真实可信。情节设计符合逻辑,具有艺术真实性。如乌木偷鸡

31、、我和乌木陷害二丙,二丙最后含冤而死,我受到惩罚等情节显得合理可信;反映的社会生活(社会情况)真实。木讷老实的二丙,因此成为几十年唯一受罚的人,他的舌头消失了。帮凶良心发现欲为二丙开脱,却发现自己的舌头也消失了。作品反应的是善良的人受到了伤害,最后得不到救赎,凶手最依然逍遥法外,具有强烈的讽刺性。【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

32、足考查“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中,B项,“这份善意让蒙冤的二丙感动释怀”错,根据原文“二丙喘着粗气,泪珠依然滚滚不止。渐渐地。清亮的泪水变成了红色”“当鲜血浸透胸前衣服的时候,二丙躺在地上,一动不动了”可知,二丙最后死了,他是被冤枉而死的,村民最后都以为他偷了鸡,他并没有释怀。故选B。【8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及分析语段作用的能力。可从情节、人物形象,主题等角度分析作答,对文章结构具体的思考角度有:开头结尾的策划,详略主次的安排,行文线索的贯穿,过渡照应的勾连,铺垫伏笔悬念的设置等。内容上结合文章具体分析。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

33、要求,题干中提到“小说为什么花较多笔墨写晓庄的雄辩传统和风气?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整个小说的故事都是围绕着“雄辩“展开的,二丙因为不会雄辩而失去舌头,最后被人诬陷致死;“我”和乌木,巧舌如簧,为了诬陷二丙展开“雄辩”,所以作者详细描写晓庄的雄辩之风有助于丰富了文章的内容,让读者进一步了解文章的背景,让读者了解故事的情节发展。因为晓庄的雄辩传统和风气,人人都会雄辩,而不会的人则会被排挤,所以,以“我”和“乌木”为代表的善于“雄辩”的人,和以二丙而代表的老实,木讷的人,二者之间存在着矛盾,是整个小说的高潮之处。远近闻名的雄辩村,人们“雄辩”是为了锻炼大家的表达能力,与后文“我”和乌木诬陷二丙时的巧

34、舌如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增加了文章的讽刺意味。【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旨的把握分析及个性化解读文章的能力。这是一道综合性阅读题,难度较大,按题目要求对文章进行深入分析,从文本的内容主题、情节结构、人物塑造、表达手法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即可。本题中,“荒诞”可从情节和笔法方面分析。“真实”可从塑造的人物、情节的设计、反映的社会生活等方面分析。读文本可以概括为:情节荒诞、笔法荒诞。真实可以从塑造的人物真实、情节设计符合逻辑,具有艺术真实性、反映的社会生活(社会情况)真实等角度考虑,结合文章分析,言之成理即可。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豫让者,晋人也,故

35、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去之。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行见其友,其友识之,曰:“汝非豫让邪?”曰:“

36、我是也。”其友为泣曰:“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豫让曰:“既已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且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襄子喟然叹息而

37、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10.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B. 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

38、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C. 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D. 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 智伯被消灭后,豫让为报答智伯,乔装改扮入宫涂厕准备刺杀赵襄子,失败被擒,但赵襄子认为他是有义之人,释放了他。B. 豫让两次刺杀赵襄子都未成功,一次隐于厕所,一次藏于桥下。但因为赵襄子“心动”、“马惊”使得刺杀失败,这两处的细节交待

39、,突出了事件的传奇色彩。C. 赵襄子指责豫让既然易主侍奉智伯,就不该一再为其报仇。而豫让认为智伯对自己有知遇之恩,表达了“士为知己者死”的决心。D. 第二次行刺失败被擒,豫让要求向赵襄子的衣服刺几下以了却心愿,赵襄子感于他的大义,满足了他的要求后才将其处死。12. 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有“诗三百”之称。为我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滥觞,汉代儒家将其奉为经典,列为“五经”之首;诗经依据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又称为国风,艺术成就最高;诗经的形式以四言为主,普遍采用赋、比、兴的手法,与“风”“雅”“

40、颂”合称为诗经六义。B.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著。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C. 战国策又称国策,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是西汉末年刘向编著,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D.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共130篇。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至汉武帝时期近三千年的历史。13. 把文中画横

41、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2)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答案】10. B 11. D 12. C 13. (1) 我侍奉范氏、中行氏,他们都把我当作一般人看待,所以我像对待一般人那样报答他们。(2) 我自然难免一死,可我还是希望能得到您的衣服,击打它一下,以表达我的报仇的心意,这样我虽死而无憾。【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平时,我们就重视文言文的诵读,目的就在于能通过熟读培养文言文学习的语感。而文言文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因此诵读就显得尤为重

42、要。碰到断句题,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力求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也可以使用排除法,先找出四个选项断句的不同处,一般有两处,然后再结合一些技巧,比如语法知识、人名地名、借助虚词、对称结构等,排除选项。本题句意为:您不是曾经侍奉过范氏、中行氏吗?智伯把他们都消灭了,而您不替他们报仇,反而委身为智伯的家臣。智伯也已经死了,您为什么单单如此急切地为他报仇呢?“子不尝事”缺少宾语,语意不完整,故其后不能断开,据此排除A、D两项。“何以”即“以何”,意为“为什么”,中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C项。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的

43、是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D项。“赵襄子感于他的大义。满足他的要求后才将其处死”说法错误。由最后一段的“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遂伏剑自杀”可知。豫让是自杀而亡。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

44、、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C项,“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错,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是国语。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第一句得分点:“事”,侍奉;“众人”,一般人;“遇”,对待。第二句关键点:“固”,本

45、来,自然;“致”,表达;“恨”,遗憾。【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抓虚词看位置:“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

46、”“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

47、“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豫让,是晋国人,以前曾经侍奉范氏和中行氏,没什么名声。他离开那里去服侍智伯,智伯非常尊重宠爱他。等到智伯攻打赵襄子时,赵襄子和韩、魏合谋灭了智伯,消灭智伯以后,三家分割了他的国土。赵襄子最恨智伯,就把他的头盖骨漆成饮具。豫让潜逃到山中,说:“哎呀!好男儿可以为了解自己的人去死,好女子应该为使自己高兴的人梳妆打扮。现在智伯了解我,我一定替他报仇而献出生命,来报答智伯,那么我就是死了,魂魄也没有什么

48、可惭愧的了。” 于是更名改姓,伪装成服刑的人,潜入赵襄子宫中刷厕所,身上藏着匕首,想要用它刺杀赵襄子。赵襄子到厕所去,心中有所动,抓起来询问刷厕所的刑人,却是豫让,衣服里面还带着利刃,豫让说:“我要替智伯报仇!”侍卫要杀掉他。赵襄子说:“他是个有情义的人,我谨慎小心地回避他就是了。况且智伯死后没有继承人,而他的家臣想替他报仇,这是天下的贤人啊。”最后把他放了,让他离开。过了一段时间,豫让又把漆涂在身上,长成了癩疮,吞炭使声音变得嘶哑,使自己的形体相貌不可辨认,沿街讨饭。就连他的妻子也不认识他了。路上遇见他的朋友,他的朋友辨认出来,说:“你不是豫让吗?”回答说:“是我。”朋友为他流着眼泪说:“凭

49、着您的才能,委身侍奉赵襄子,赵襄子一定会亲近宠爱您。亲近宠爱您,您再干您所想干的事,难道不是很容易的吗?何苦自己摧残身体,丑化形貌,想要用这样的办法达到向赵襄子报仇的目的,不是更困难吗!”豫让说:“既然已经委身侍奉人家,却要杀掉他,这是怀着异心侍奉他的君主。况且我所做之事是非常困难的!可是我选择这样做的原因,就是要使天下后世的那些怀着异心侍奉国君的臣子感到惭愧。”豫让离去后,过了不久,赵襄子要外出,豫让潜藏在他必定经过的挢下。赵襄子来到桥上,马受惊,赵襄子说:“这一定是豫让。”派人去查问,果然是豫让。于是赵襄子就指责他说:“您不是曾经侍奉过范氏、中行氏吗?智伯把他们都消灭了,而您不替他们报仇,

50、反而委身为智伯的家臣。智伯也已经死了,您为什么单单如此急切地为他报仇呢?”豫让说:“我侍奉范氏、中行氏,他们都把我当作一般人看待,所以我像对待一般人那样报答他们。至于智伯,他把我当作国士看待,所以我就像国士那样报答他。”赵襄子喟然长叹,流着泪说:“哎呀,豫先生!您为智伯报仇,已算成名了,而我宽恕您,也足够了。您该为自己做个打算,我不能再放过您了!”命令士兵围住他。豫让说:“我听说贤明的君主不埋没别人的美名,而忠臣有为美名去死的道义。以前您宽恕了我,普天下没有谁不称道您的贤明。今天的事,我本当受死罪,但我希望能得到您的衣服刺它几下,这祥也就达到我报仇的意愿了,那祥即使死了也没有遗憾了。我不敢指望

51、您答应我的要求,我还是冒昧地说出我的心意! ”于是赵襄子非常赞赏他的义气,就派使臣拿着自己的衣裳给了豫让。豫让拔出宝剑多次跳起来击剌它,说我可以报答智伯于九泉之下了!”于是用剑自杀。自杀那天,赵国有志之士听到这个消息,都为他哭泣。(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早发焉耆怀终南别业岑参晓笛引乡泪,秋冰鸣马蹄。一身虏云外,万里胡天西。终日见征战,连年闻鼓鼙。故山在何处,昨日梦清溪。【注】焉耆:指焉耆都护府,在今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西南。秋冰:胡塞属高寒地带,入冬早,故虽秋日业已结冰。故山:指岑参隐居的终南山。清溪:指终南山的小溪流。(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

52、析,最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中的“晓”“秋”两字,点明作诗时间是秋天的早晨,表现了天气严寒达到了滴泪成冰的程度。B.颔联写塞外,用“一身”和“万里”分别修饰“虏云”和“胡天”,运用了拟人和夸张的修辞手法。C.颈联用“终日”和“连年”写连年不断的征战生活,表现了戍边将士忠诚坚贞、保家卫国的情怀。D.尾联以“故山”点出了“怀”的对象,又用“在何处”引出下面的写梦之句,匠心独运,蕴含深情。(2)你认为这首诗题目中的哪个字能够统领全篇?请结合全诗做简要分析。【答案】(1)D(2) “怀”。首联“晓笛”“乡泪”“秋冰”“马蹄”,交织成一幅塞外秋晓行旅图,是触发“怀”的媒介;中间两联通过“一身”与“万里

53、”“终日”与“连年”两组的对比,强调边塞的路途遥远与生活单调,暗示出“怀”的原因;最后两句写思念故山的清溪,形之以梦,点出“怀”的对象。【解析】【详解】(1)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A项,“晓”“秋”两字不能体现“天气严寒达到了滴泪成冰的程度”;B项,“一身”并不是修饰“虏云”,是说自己一人身处塞外,没有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C项,应

54、该是表现了戍边将士对长期征战生活的极度厌倦、对和平安定生活的向往与对故乡的深切思念。故选D。(2)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你认为这首诗题目中的哪个字能够统领全篇?请结合全诗做简要分析”,根据题干中的关键词“统领全篇”可以判断出,此题考查的是对诗眼的理解。根据诗的题目“早发焉耆怀终南别业”可知,这首五言律诗是诗人塞外旅途中的怀乡之作,它以苍凉的格调,倾诉了自己对家乡的眷恋。因此,这首诗中能够统领全篇的字是“怀”。确定“诗眼”后,可以采用逐联分析的形式来说明“诗眼”是如何统领全篇的。(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5.

5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论语雍也中“_,_”两句,揭示了学习知识或道理时知道、喜好与悦乐的不同效果。(2)诗经氓中描写女主人公婚后辛勤操持家务,但丈夫不体贴,兄弟不理 解,于是她“_,_。”(3)杜牧阿房宫赋中“_,_?”两句,以反问语气表达了对秦朝统治者极力搜刮百姓,生活奢靡无度的愤慨之情。【答案】 (1).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2).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 静言思之 (4). 躬自悼矣 (5). 奈何取之尽锱铢 (6). 用之如泥沙【解析】【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常见古诗文名篇名句的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

56、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如同音字、形似字、通假字、难写字等字的写法。此题难写的字词有:知、悼、锱铢等。【点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

57、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国绘画中,以墨线勾勒轮廓,而不设色者,谓之白描峄。中国人很早就对线条在造型中的重要性有深刻的认识,南齐绘画理论家谢赫就提出“骨法用笔”。中国画的造型 是线。通过线的曲直、长短、粗细、浓淡、虚实、转折等变化表现物象的体形、质感和动势,构成完整的形象。( ),它的表现力获得了高度发展,逐渐脱离了只表现物象外轮廓的原始状态。到了唐宋,不单单线描是每位中国画家绘画训练中的艺术表现形式,更成为一种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基础技法,涌现了吴道子、李公麟等白描画艺术大师。近代

58、,一些富有_ 的中国画家开始将西方艺术中的素描技法、解剖学、透视学等引入中国,试图改造传统中国画。1949年后,关山月、叶浅予等画家认为中国画有其自身的民族特点和发展规律,不应 抛弃传统技法,特别提出白描对于学习中国画的重要性,并在 加以实践。16.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主流 开拓精神 彻底 创作中B. 骨干 开拓精神 彻底 著述中C. 骨干 革新精神 全然 创作中D. 主流 革新精神 全然 著述中17.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 可以说,线是中国画的基本语言,经过历代画家的创造B. 可以说,经过历代画家的创造,线是中国画的基本语言C. 线是中

59、国画的基本语言,经过历代画家的创造,可以说D. 经过历代画家的创造,可以说,线是中国画的基本语言18.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不单单线描是每位中国画家绘画训练中的基础技法,更成为一种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艺术表现方式。B. 线描不单单是一种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艺术表现方式,更成为每位中国画家绘画训练中的基础技法。C. 线描不单单是每位中国画家绘画训练中的艺术表现方式,更成为一种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基础技法。D. 线描不单单是每位中国画家绘画训练中的基础技法,更成为一种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艺术表现方式。【答案】16. C 17. A 18. D【解析】【16题详解】此题考核

60、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然后比对给出的句子,看使用是否合乎语境,本题中,第一处:“主流”,喻指事物发展中本质的、主要的方面,代表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決定事物发展的方向。“骨干”,比喻在总体中起主要作用的人或事物。根据语境“中国画的造型”,并不是发展趋势,应选“骨干”。第二处:“开拓精神”,指从小到大地发展、扩大的精神。“革新精神”,是改革,更新,变革的精神。由“改造传统中国画”语境应选“革新精神”。第三处:“全然”,指完全地,多用于否定句;“彻底”指深透、完全而无所遗留。根据句式应该选“全然”。第四处:“创作中”与“加以实践”搭配合理,“著述中”与下文矛盾,故

61、选“创作中”。故选C。【17题详解】此题考核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重点考核语句连贯,语句衔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取。本题中,“可以说”承接上文,“经过历代画家的创造”衔接下文,运用排除法。故选A。【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

62、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本题,题干明确指出“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此题将病句放入文段中,本身降低了辨析、修改的难度,但方法是不变的。本题中,A项,语序不当,“不单单”应该放在“线描”之后。B项,分句顺序不当,应将“每位中国画家绘画训练中的基础技法”与“一种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艺术表现方式”对调。C项,搭配不当,应改为“绘画训练中的基础技法”“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艺术表现方式”。故选D。19.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上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

63、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龙卷风是一种非常小的涡旋系统,发生时间短、空间尺度小、移动速度快,生成和发展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因此,_是世界性的难题。当龙卷产生时,总有一条直径从几十米到几百米的漏斗状云柱从对流云云底盘旋而下。有的能伸达地面,_:有的未及地面或未在地面产生灾害性风的被称为空中漏斗;有的伸达水面,被称为水龙卷。龙卷风一般伴有雷雨,有时也伴有冰雹,它与一般大风的区别就是路径要小一些。龙卷风的水平范围很小,直径从几米到几百米,最大为1千米左右,_,最长不过几十分钟,但却可以造成庄稼、树木瞬间被毁,交通、通讯中断,房屋倒塌,人畜伤亡等重大损失。【答案】 (1). 定时、定点的龙卷风预

64、报 (2). 在地面引起灾害性的风被称为龙卷 (3). 持续时间一般也仅有几分钟【解析】【详解】此题主要考查学生语言连贯能力。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语句补写通常补写三种类型的句子:总括句、展开句、总结句。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填写句子最主要依据是上下文语境及文段核心话题。本题中,第处由“因此”可知,要填的是一个结论句,上文介绍了龙卷风发生快、随机性大等特点,结论应填预报困难等意思。第处根据下文句式“有的,被称为”及“未及地面或未在地面产生灾害性风”确定要填写的句

65、子为“引起灾害性的风被称为龙卷风”。第处由下文“最长不过几十分钟”确定要填的内容为持续时间短等意思。此外,注意字数限制、语言规范等要求。【点睛】补句的命题规律:(1)“根据材料内容”要求补写句子应联系前后文语境。(2)空出的句子大多有特殊位置和性质。(3)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4)不能照抄材料,有字数限制。有效的答题技巧:(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性质和内容,确定中心。(2)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子的性质。(3)注意标点符号的暗示作用:含义、选词、句式。(4)结合文本,根据字数要求,概括答案。答好语句补写题的关键:1阅读:语句补写题虽说考的主要是语言连贯能力,

66、但首先应是阅读能力。2推导:要从两个角度推导:一是据上下文逻辑的发展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内容,做到内容上扣得紧;二是由与上下文相关词语、句式的照应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句式及形式上的衔接语,做到形式上接得上。3检查:检查补写后内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语言是否连贯、有无语病、是否简洁等。要防止草率审题,盲目机械地答题,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纠错。最好在写好后代入原文读一读,看看是否真的连贯、贴切、严密。20.把下面一段文字的主要意思压缩成一段话,不超过50个字。2017年,在圆明园长春园东南隅的如园遗址,工作人员在镜香池内发现了11颗古莲子。2018年5月,圆明园将11颗古莲子送往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进行培

67、育。双方商讨决定将其中3颗送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作年份鉴定,剩余8颗开展培育实验。经过中科院专家的监测研究和精心培育,有6颗古莲子成功发芽,并在实验花盆内长叶结藕。今年4月移出温室,种植在圆明园荷花基地,7月7日,沉睡百年的古莲复活开花。【答案】经过中科院专家一年多的监测研究和精心培育,圆明园如园遗址考古出土的古莲子在圆明园荷花基地复活开花。【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压缩语段题的主要方法有:一是查找法,即在原文中寻找能表述主要信息的关键语句,如议论文中表述论点的语句,说明文中的中心句,记叙文中的过渡句,新闻中的导语均属关键语句。二是删减法,就是保留材料中主要信息,删除次要信息。三

68、是连缀法,即将符合题干要求的信息筛选整合,连缀成最终答案。首先通读材料,把握大意:其次,划分层次,提炼要点:最后,将要点组合成语段或分条陈述出来。材料是一则叙述类事件,大意是古莲子复活开花。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及结果,突出事件主体“古莲子”及“人”的因素,可以整合出答案。【点睛】概括语段要点技巧点拨1摘取连缀法。提取句子主干,把每个句子所表达主要内容摘出来,然后按照题干要求进行连缀,此法适用于封闭性语段,以及字数较少、内容单一、要求宽泛的材料。2分层概括法。这是压缩语段时被广泛采用的一种方法。考生答题时要有整体意识,不可疏漏或断章取义。考生在通读的基础上,仔细分析语段的层次,概括层意,抓住重

69、点;再将概括、归纳的信息进行提炼、筛选,保留主要信息,删除次要信息;最后根据题目要求,将提炼、筛选的主要信息用简练、连贯的语句表达出来。此步骤可简单概括为:划分层次概括层意分清主次去次存主连缀语句。3语意并取法。即根据语段之间的关系进行归纳的一种压缩方法。考生在做题时可通过跳读或浏览的方法阅读全文,迅速把握材料的思路和整体结构,找出内容的要点和重点。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在这个特殊时期,全国人民正在进行一场特别的考试:疫情防控。而作为高三学生的你,又迎来另一场特别的考试深圳市2020年普通高中高三年级线上统一测试。是的,这场考试有着很特别的地方:居家、线上、没有老师监考因为特别,

70、你会有特别的应对,崭新的思考,深刻的启发。今后的人生中,还会有许多特别的考试,而你,就是那答卷人。请你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根据要求完成写作。以“20年后的你”的身份,给参加这次考试的你写一封信。有人说:有监考能保证考试的结果真实可信,希望父母参与监考;有人说:不需要监考,重在自觉,考试的过程更重要。请你针对其中一个看法写一篇驳论文。请你为南方教育时报的“教育众声”栏目写一篇关于这场线上考试的评论。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切合身份,贴合情境;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莫言监考才真诚 疫考自会鉴人心一场特殊的疫情,让

71、2020变得不再平凡。同时,也让高三的我们体验了一场特别的模拟考试:在家进行,没有考场,也没有监考老师。于是,就有了“有监考能保证考试的结果真实可信,希望父母参与监考”这样的声音。可我,并不这样认为。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考试结果的真实可信,并不一定需要监考来保证。诚信考试,早已经深入人心。有多少学校在线下考试的时候,早就尝试过无人监考的诚信考场。我们知道,考试的目的是检验学习过程中知识的掌握情况,为以后的学习指明方向。考试其实是在帮助大家收获知识。再就是,通过考试暴露出问题,帮助老师掌握教学情况,调整后期的教学计划。从本质上说,考试的目的和我们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一致的,我们实在没有理由去破坏

72、考试的规则。即便有监考,也不一定能确保考试的真实可信。这个,其实我们在线下考试的时候已经屡见不鲜了,更何况是线上考试。过去舞弊的同学, 多是因为羞于暴露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可这次线上考试,不上报、不排名。所以,曾经作弊的同学,这次应该也没有太大的动力了。再说了,真有铁了心要舞弊的人,安排这种监考有意义吗?再有,让所有父母监考,也是不现实的。虽然我们并没有开学,但是很多家长已经复工了。难道还要父母再请假为我们监考,而影响复工复产的大局吗?即便有的家长还没有复工,但也多是在家线上办公了。我们高三的同学都差不多是成年人了,如果这点自觉性都没有,还让父母放下工作,专门为我们监考,于情于理应该都说不

73、过去吧。当然,也许有人会说:不监考,你从网上抄答案怎么办?要知道,这次的试卷是专家们精心准备的,题目基本上都是原创,网络上是不太可能马上搜索到原题和答案的。也许还有人还会说一千种一万种需要监考的理由。在此, 我认为,无需一一反驳,有一个无需监考的坚定理由就行了:考试是为了我们自己好。为了解决问题,为了我们真正有实力面对不足百日后的高考。疫情,成为了我们这场特殊考试中的试金石。我绝对相信,大多数同学是讲诚信的。虽然,我并不否认,监考也确实能阻止一部分作弊事件的发生,但绝不是只有监考才能考出真实成绩的。真不如互信互助动,让社会、学校和家长都充分信任我们一回,我们也自然会不负所托,用真实的成绩来面对

74、未来的挑战!【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本题是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写作。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更能贴近社会生活,注重材料的启发和引导作用,更能体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在角度、立意文体和标题等方面,给考生留出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材料作文中增加任务型指令,着力发挥试题引导写作任务的功能,使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审题】考生是时代的答卷人,高考作文写作内容要有时代性,这是作文命题的追求。以往的作文题,能够反映最近几年发生的事情,或者刚发生不久的事情,就算是具有时代性了。而本次作文题直接考查的是正在发生的事情,这估计是“前无古人”

75、般的题目。这道作文题从新冠疫情的背景切入,抗疫正在进行中,在家线上学习进行中,一场没有监考老师,在家进行的考试正在进行中,这一切贴近学生实际,学生都有亲身感受,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与思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乍一看,这是一道写抗疫的文章的作文题,实质不是,这不是一篇写抗疫的文章的作文题,只要我们细心审题,就不难发现,题目引导我们关注的,主要不是疫情,而是从考生熟悉的“考试”入手,重点是思考“考试”,引导考生思考眼前的考试,延伸开去思考更广泛的人生的考试,反映时代的声音与精神。这样的编排,有一定的迷惑性,头脑发热的学生很容易掉到陷阱中,马上就写抗疫内容,而忽视了这道作文题的关键词是“考试”

76、。从三个写作任务来看,都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第一个写作任务是个人的反思,从假设的20年前后的“我”对同一个事件不同的看法,引起反思。第二个写作任务是侧重人与人之间的思想交流,驳论就是向别人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与思考,这个是辩证思维的一种表现。第三个写作任务是面向社会的思想展现。从三个写作任务比较来看,第三个写作任务限制性较少,能够充分尊重学生思想表达的自由。2020年高考没有考试大纲,没有考试说明,只有高考评价体系。高考评价体系,最强调的是突出“情境”,这道题就是一个突出情境的很好的样例。突出情境,就是要清楚几个问题:第一是“我是谁?”第二是“我给谁写文章?”第三是“在什么样的情境下写文章?”第四

77、是“要谈什么问题?” 第五是“要达到怎么样的表达效果?”这道作文题,以2019年全国二卷作文题的形式来组题,提出三个写作任务。“20年后的你”的身份,给参加这次考试的你写一封信。这个写作任务,写作者“我”是20年后“我”,是自己给自己写信,只不过是20年后的“我”给现在的“我”写信。对这个写作身份与写作对象的转化是完成好这个写作任务的关键。20年后的“我”会是一个怎么样的自己?人生的阅历丰富了,心理成熟了那个时候的“我”会对现在这场特殊的考试有什么大看法与思考,是写这个写作任务写作的重点。考生需要切换好这两种身份,写出20年前后“我”的思想的变化。有人说:有监考能保证考试的结果真实可信,希望父

78、母参与监考;有人说:不需要监考,重在自觉,考试的过程更重要。请你针对其中一个看法写一篇驳论文。这个写作任务,重点训练的是“驳论”,这既是文体上的要求,写一篇驳论文,也是论证思路的要求,要求用驳论来进行论证说理。批驳的观点很清晰,就两个,一个是“有监考能保证考试的结果真实可信,希望父母参与监考”;另一个是“不需要监考,重在自觉,考试的过程更重要”。其实最主要是要考虑清楚两个问题:一个是需不需要监考员问题;一个是监考与自觉如何看待的问题。考生能够考虑清楚这两个问题,提出批驳的意见,就可以完成好这个写作任务了。写作者身份在这里没有进行限定,这个就以真实的自我身份进入写作最合适了。请你为南方教育时报的

79、“教育众声”栏目写一篇关于这场线上考试的评论。 这个写作任务,写作重点是文体上的要求,是写一篇“评论”。评论的对象就是这场正在进行的特殊的“线上考试”。这个写作任务,隐含的两个信息需要注意:一个是南方教育时报中的“时报”,突出当前时事,所以写成“时评”是比较合适的。另一个是“教育众声”这个栏目名,从这个栏目名来看,是要谈教育问题,考生适合从这场特殊的线上考试思考教育的问题。参考立意:(以第二个材料为例)无人监考,让人减少压力,考试成绩就更好。无人监考锻炼人的诚信度,让人们自觉遵守考场规矩。有些考试不是在考场中,而是让考生出外实验,这样就无法监考。无人监考尊重考生。从小实行无人监考,培养考生诚实

80、度。行文结构:首先针对所给作文材料整理出观点“有监考能保证考试的结果真实可信,希望父母参与监考”,其次提出自己的观点,对社会上的一些人所持观点加以反驳,表明自己的态度:考试结果的真实可信,并不一定需要监考来保证。然后选取几个事例来论证自己的观点,最后再次阐明观点,收束全文。素材:1.这种尊重是要以不公平的竞争为代价的,在无人监考的情况下,部分考生会认为自己作弊不会被人发现,就可以轻易的拿到高分,在这样的情况下,小部分的学生就会积少成多,造成考试的不公平。07 到09年,全国参加高考的人数均超过1000万人,假设100人中出现1人考试作弊,那么全国每年就有10万人在考试中作弊,銬的公平性将会严重

81、倾斜。2.从小保持无人监考,一部分人会养成诚信考试的好习惯,另一部分人会从小作弊,当诚信考试的人看见作弊拿高分的人后,就会难免产生嫉妒的心理,为了不被中、高考等考试淘汰,他们也会选择作弊,那么社会上将会形成一股作弊风,考试将会变得毫无意义。3. 2020年春季,“冠毒”肆虐,举国上下奋力“战疫”。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破坏了社会生产和生活,搅扰了教育教学宁静。“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在这特殊的环境下,学校、家庭一边抗疫,一边探索在线教育教学新路径;师生、家长共同尝试教育教学角色大转变;教育人勠力践行创新教育教学方式, 开发教育教学资源,有序开展线上教育教学。突如其来的全国范围线上教育教学虽

82、是不得已而为之,但也有力地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步伐,倒逼教师素养能力提升,促使家长学生接受新的挑战。4. 学生居家学习在线受教,家长居家陪学、组织监督,同样接受了新的挑战。尤其是小学生家长,他们在疫情期间,体会到教师管理的不易,学生教育的艰难。普遍渴望疫情早结束,孩子早入学。就学生而言,在这期间受到生命教育,品质教育是真切的;学生学习力,自控意识、学习生活习惯培养和践行是直接的、深刻的。尽管这种“散养式”学习会造成学生“分层”、出现“分化”现象,对于大多数学生是一种挑战,一种历练和养成的过程。对于心中有梦想的家长、孩子,“居家学习”“在线教育教学”,会磨炼他们意志、定力,树立规划意识、健康的生活

83、态度,养成自主学习习惯,学会学习是有利的环境和机会。教师报、人民日报新媒体、央视新闻、新华社、国馆文化、长江日报、大河报、中国日报网、中国网等多家媒体刊发的一组学习照同学,你认真学习的样子真好看,使人真切的感到:只要心中有梦,心中就会自信、毅力坚韧!养成好习惯成就一生!教育抗疫,在线教学,是一次挑战,也是家庭教育、学生成长的一场磨炼。【点睛】材料作文写法指导 :一、首先要“读”:读文题。要研读文题,明确考试范围,了解写作要求。 读材料。粗知材料内容,初步理解含义,以做到心中有底。二、其次要“析”:析读材料是必不可少的一步,这个过程需要认真地咀嚼、品味、联想、提炼。由于“析材料”是材料作文的关键

84、性的一环,所以可运用如下的读法:发现法。主要用于意义显豁、中心明确的材料。发现的目标,一是材料的中心句,二是文题中关于中心的提示,三是材料中关于中心的提示。发现了这些内容,就找到了据以立意的突破口。设想法。主要用于有头无尾或有尾无头的材料,如续写的材料。设想的内容,或是与材料合理衔接的情节,或是与材料合理衔接的论述。设想的过程就是思维的发散,所以要注意发散的合理性。归纳法。主要用于意义明晰,但既无中心句,也无提示句的一则或多则材料,归纳出其中心意思,立意便有了立足之处。提炼法。主要用于含义对立的对照型材料。从正反对比中、矛盾对立中、正误相对中提炼出材料所要表达出的意图,以作立意的依据。撷取法。主要用于多段型的材料,从一系列彼此并存的材料中撷取文题所需要的部分内容,并据此清理写作的线索。 揣摩法。主要用于喻义型、寓义型、象征型的材料,在反复体味、比较之中品评出材料的喻义、哲理、观点等,然后据此形成自己的观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