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2课 探究一: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探究二:“文革”中的“教育革命”;探究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奠基篇;挫折篇;发展篇;本课探究1966年 1976年1949年趋势年份奠基挫折蓬勃发展 1、新中国的教育方针;2、新中国教育方针和政策的重要内容;3、新中国教育的性质;阅读课本以下内容,思考:探究一: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 思考:根据这一方针,新中国是怎样改造旧教育的?影响又怎样?刚解放时,我国学龄儿童入学率还不到20%,成人的文盲则高达55%。为此全国工农教育会议提出:从1951年开始进行全国规模的识字运动。识字 是终身学习的关键,是民主和公民社会的基础工具,是社会和经济发展
2、的先决条件,更是最基本的人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世界扫盲日9月8日(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1949年 1964年 60%以上 38.1%年均扫盲604.3万人 文盲、半文盲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6.72 12.21%15.88 23.5%2001年 1997年 1990年 80年代初(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文盲、半文盲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劳模、纺织工人郝建秀(中)在山东大学附属工农速成中学学习 采煤工人施玉海在中国煤矿工人速成中学学习 4、新中国1957年教育方针;1)背景:2)提出:3)内容:4)作用: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已经确立 1957年
3、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此方针是新中国首次提出社会主义的教育方针,对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发挥了根本的指导作用。探究一: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 新中国前17年教育与旧中国教育发展的比较 1965年在校生 比旧中国最多时增长 高等学校 67.4万人 1947年的3.3倍 中等学校 1432万人 1946年的6.9倍 小 学 11626.9万人 1946年的3.9倍 千秋基业 壮丽诗篇共和国教育50年 (教育部部长 陈至立 1999年)5、新中国的教育成就;到1965年,中国教育事业初步形成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奠定了共和国教育教育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国家经济建设的新生骨干力量。探
4、究一: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 1、文革对教育冲击;1)学校“停课闹革命”。2)大中小学校停止招生。3)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探究二:“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毛主席,你是我的偶像一个毛的超级FAN“北大”红卫兵批判校长陆平等“反动学术权威”真正有组织、大规模地把大批城镇青年送到农村去,则是在文革后期,毛泽东决定给红卫兵运动刹车的时候。1968年12月,毛泽东下达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上山下乡运动大规模展开,1968年当年在校的初中和高中生(1966、1967、1968年三届学生,后来被称为“老三届”),全部前往农村。文革中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总人数达
5、到1600多万人,十分之一的城市人口来到了乡村。这是人类现代历史上罕见的从城市到乡村的人口大迁移。全国城市居民家庭中,几乎没有一家不和“知青”下乡联系在一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2、“教育革命”;1)领导体制:2)教学体制:3)高校招生体制:工宣队进校,贫下中农管校。“开门办校”,缩短学制。招工农学员(办“七二一工人大学”)探究二:“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3、高校恢复招生(1970);1)对象:2)方法:3)影响:工农兵;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结合;学生-,教师积极性-,教学秩序-,教学质量-。探究二:“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4、文革对教育的影响:“文化大革命”对中国教育
6、事业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破坏,使中国在一个时期内出现了“文化断层”、“人才断层”的局面,全国文盲和半文盲人数急剧增加,严重影响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文革”十年,教育受严重破坏,濒临崩溃。探究二:“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1、背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教育界经过拨乱反正,平反大批冤假错案,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政治上获得了新生。(1)平反冤假错案;(2)恢复高考制度(1977年);(3)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使尊师重教成为社会风气。探究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1977年冬天,570万考生走进高考考场,参加高考制度恢复后的第一次考试。2、措施:1)坚持“三个面向”,
7、深化教育改革;2)“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3)教育立法;教育法律法规 开始正式实施的时间 学位条例 1981年 义务教育法 1986年 教师法 1994年 教育法 1995年 职业教育法 1996年 高等教育法 1999年 民办教育促进法 2003年 教育法律法规体系的基本框架初步建立 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科学 技术进步的决定(1995年)
8、结合书本,结合材料,分析“科教兴国”战略的主要内容?1976年,文革结束,十年的浩劫给国家带来了严重的人才断层,邓小平对此忧心忡忡,1977年5月的一天,还没恢复工作的邓小平,在一次谈话中说:“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没有知识,没有人才,怎么上得去?科学技术这么落后怎么行?”“科教兴国”江泽民同志曾说:“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必须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教育为本。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就必须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教育摆在现代化建设优先发展
9、的战略地位。”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无论在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业人才方面,还是在提高创新能力和提供知识、技术创新成果以及增强民族凝聚力方面,教育都具有独特的重要意义。江泽民 综合探究 综合以上所述,新时期中国教育事业突飞猛进的原因有哪些?1)环境改善:2)经济需要:3)政府政策:“文革”结束后,党和政府对教育界进行了拨乱反正,尊师重教的风气逐步形成。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三个面向.科教兴国.教育立法。4)世界各国教育的发展的推动。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把教育事业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提出的战略是()A、科教兴国 B、教育革命 C、三个面向 D、信息高速公路 A 课堂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