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新步步高 2018版高考历史(江苏专版)大一轮复习配套(讲义)第一单元 第3讲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94720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66.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步步高 2018版高考历史(江苏专版)大一轮复习配套(讲义)第一单元 第3讲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新步步高 2018版高考历史(江苏专版)大一轮复习配套(讲义)第一单元 第3讲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新步步高 2018版高考历史(江苏专版)大一轮复习配套(讲义)第一单元 第3讲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新步步高 2018版高考历史(江苏专版)大一轮复习配套(讲义)第一单元 第3讲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新步步高 2018版高考历史(江苏专版)大一轮复习配套(讲义)第一单元 第3讲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新步步高 2018版高考历史(江苏专版)大一轮复习配套(讲义)第一单元 第3讲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新步步高 2018版高考历史(江苏专版)大一轮复习配套(讲义)第一单元 第3讲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新步步高 2018版高考历史(江苏专版)大一轮复习配套(讲义)第一单元 第3讲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新步步高 2018版高考历史(江苏专版)大一轮复习配套(讲义)第一单元 第3讲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新步步高 2018版高考历史(江苏专版)大一轮复习配套(讲义)第一单元 第3讲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新步步高 2018版高考历史(江苏专版)大一轮复习配套(讲义)第一单元 第3讲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新步步高 2018版高考历史(江苏专版)大一轮复习配套(讲义)第一单元 第3讲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新步步高 2018版高考历史(江苏专版)大一轮复习配套(讲义)第一单元 第3讲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3讲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郡国并行制1时间:西汉初期。2内容:继承郡县制的同时又在部分地区分封诸侯王,地方上郡县、封国并存。3后果:诸侯王势力逐渐强大,动摇中央集权。4解决:汉武帝时期基本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二、唐朝三省六部制1职能: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尚书省下设六部。2评价: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皇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精微点拨三省六部的运行程序: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六部(具体实施)。易错提醒三省六部制与近代西方三权分立的区别三省六部制与近代西方的三权分立形式上相似

2、,都体现了分权的特点,但二者反映的本质却不同。三省六部制的目的在于强化皇权,是君主专制的产物;近代西方的三权分立目的是防止专制,是近代资产阶级民主的产物。三、元朝的行省制度1措施(1)中央直接管理河北、山西、山东,宣政院管辖西藏等地区,其余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2)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行省行使权力受中央节制;(3)实行省、路、府、州、县五级行政区划。2作用(1)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2)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中国省制的开端。辨析比较唐朝中书省与元朝中书省的区别唐朝的中书省是中央三省中的一省,是决策机构,负责草拟政令;元朝的中书

3、省是最高行政机构,唐朝的中央行政机构是尚书省。四、选官制度的变化1察举制:汉代实行,孝廉成为做官的主要途径。2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实行,依靠门第选官。3科举制(1)演变隋朝:隋文帝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官;隋炀帝时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宋元: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明清:实行八股取士。(2)影响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来源。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对后世影响深远。图示解史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主题一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史料一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

4、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淮南王刘安谋反,“国除为九江郡”;衡山王刘赐谋反,“国除为郡”。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解读史料一反映了汉武帝为解决王国问题采取的措施。抓核心语句是破解该史料的关键。史料中“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国除为郡”“又颁布律令”反映了汉武帝的举措。史料二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

5、态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解读史料二反映了元朝推行行省制度对中央集权的意义;史料中“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反映了行省拥有部分权力,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节制。史料运用(1)依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并分析其意义。(2)依据史料二,指出元朝行省制度在权力运行方面的特征。(3)综合上述史料,概括古代中国地方权力的变化趋势。答案(1)措施: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封地;剥夺犯法诸侯王封地,改为郡县;颁布律令加强对诸侯的防范。意义: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巩固了国家统一。(2)特征:行省拥有部分权力,

6、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节制。(3)趋势:地方自主性(地方权力)削弱,权力集中于中央。汉到元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与影响(1)特点演变过程中,中央一直强化对地方的领导、监督、制约,地方则要求独立的自主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始终存在。中央通过多层次管理,在分权基础上加强对官吏的任免、考核,地方权力逐渐被分割、削弱,集权于中央。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2)影响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在征发徭役、兵役,征收田赋和租税,以及管理地方的治安秩序方面发挥了良好的作用。地方行政制度的改革和完善,保证了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统一和封建经济的发展。中央集权过度

7、强化,造成了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地方没有相应自主权,也难以发挥管理的实效。主题二科举制的特点和影响史料一唐人沈既济说:“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转引自韩国磐隋唐五代史论集解读史料一反映了唐代以学识、考试成绩为标准选拔人才。史料二唐代制度,在下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在上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钱穆国史新论解读史料二中,“这两种制度”为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作者认为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原因在于科举制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

8、力集中到中央政府,为历朝沿用;三省六部制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独尊,此后历朝基本都沿袭这种制度。史料运用综合上述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的特点。答案(1)标准的客观性:以学识和考试成绩作为标准选拔人才。(2)方式的公平性: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3)范围的广泛性:不论贫富贵贱,皆可参加。(4)时间的延续性:从隋朝开始,到1905年被正式废除。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及趋势主题三唐代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及评价1特点(1)相权三分:中书省制定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这样既能互相制衡,也能分工合作,从而提高行政效率。(2)职权分明: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从起草(中书省)、

9、审核(门下省)至执行(尚书省),都经由三省处理。(3)加强皇权:分散了宰相及中央机构的权力,互相牵制;同时,将尚书省权分六部,既限制了地方割据势力的产生和发展,又推动部门牵制与机构运转。(4)节制君权: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可弥补君主才干的不足。2评价(1)三省六部制是一套较为完备严密的封建官僚体系,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防止个人权力过分膨胀,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2)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使封建中央集权制度更加完善,为此后历代王朝沿用。(3)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恶性的发展或朝政腐败,

10、权力失去制约和平衡,三省六部制也就失去了维护封建统治的积极作用。江苏卷5年考题统计2012年2013年选择题T3,唐三省六部制2014年非选择题T21,历代王朝调控中枢权力2015年2016年选择题T4,唐宋科举制比较1(2016江苏单科,4)“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A考试程序更加公正 B取士科目有所减少C进士及第尤为尊贵 D录取人数大大增加答案A解析材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说明采用密封考试形式,有利于考试的公平公正,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取士科目有所减少”的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亦贵

11、进士科”说明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录取人数的变化,故D项错误。2(2013江苏单科,3)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答案A解析唐朝中央机构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B、C两项混淆了门下省、中书省的职能,可以排除。当时,在门下省设置政事堂,作为三省长官共同议定军国大事的场所。凡军国大事必须经政事堂议决,商定后再奏

12、请皇帝裁决。“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属于“违制”,这里的“违制”是决策运作程序的“违制”,而并没有涉及尚书省的执行权力,A项正确,D项表述错误。3(2016课标全国甲卷,25)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答案D解析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也能选拔优秀官吏,A项说法过于绝对,故A项错误;察举制更注重考查官员的道德水平,科举制在这方面并不具有优势,故B项错误;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官吏,并不排除世家子弟

13、,故C项错误;与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相比,科举制通过考试的形式选拔人才,有利于推动社会读书风气的盛行,因此更有利于提升社会文化水平,故D项正确。4(2016课标全国乙卷,26)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答案A解析中国有重视记载历史的传统。由材料可知,史官对皇帝行为的记载影响皇帝的言行,故A项正确。由材料无法得出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而且说法太绝对,故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史官与君主间的

14、矛盾,排除C项。宋太祖只是不愿史书记载其失误,故D项错误。5(2016课标全国丙卷,25)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答案B解析根据“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可知汉朝实现对全国统治的原因是继承了秦朝的政治制度,故选择B项。材料中的“文书”为国家档案文献,而非儒家典籍,故A项错误。根据“文书之力也”可知文书发挥了重要作用,故C项错误。D项“官吏熟知秦朝典

15、章制度”材料中并没有提及,故排除。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陈苏镇在汉代政治与春秋学说:“一方面必须承秦,包括承秦之制,另一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之习俗,特别是楚、齐、赵人之俗。这是历史对刘邦的苛刻要求,也是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的深层背景。”材料说明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是基于 ()A为了打败项羽的需要B吸取秦朝灭亡的原因C秦与中原地区文化的差异D刘邦的中庸思想 答案C解析据材料“一方面必须承秦,包括承秦之制,另一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之习俗”可以看出,刘邦建立汉朝后,既要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要充分的尊重东方诸侯国的历史传统,显示了汉朝初期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故选 C。2隋书地理志记载:“汉高祖矫秦皇

16、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而郡县之制,无改于秦。”这一段史料可以说明()A汉高祖认识到了秦亡之根本原因B汉初“封建”并未撼动郡县制的地位C郡国并行制是严重的历史倒退D秦朝推行郡县制违背了历史传统答案B解析西汉初年,汉高祖错误吸取秦亡教训,认为秦是由于没有分封子弟以致孤立而亡,因此在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但是后来造成“王国问题”,事实证明,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管理,巩固国家统一,故A、D项错误;“而郡县之制,无改于秦”说明汉初“封建”并未撼动郡县制的地位,故B项正确;C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C项错误。3班固认为汉初分封以“成太宗(汉文帝)之业”,武帝推恩而致“藩国自析”。西汉末

17、年“中外殚微,本末俱弱”,故王莽“生其奸心”。据此推断班固认为()A汉武帝有削藩过度之嫌B分封有利于巩固大一统C太宗时期实现安平四方D外戚专权导致朝野叛乱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中“武帝推恩而致藩国自析。西汉末年中外殚微,本末俱弱,故王莽生其奸心”可知由于武帝推恩导致本末俱弱,使得王莽生奸心,故A项正确。4(2016徐州、连云港、宿迁模拟)通典职官载:“成帝改御史大夫为司空,与大司马、丞相是为三公,皆宰相也。”汉成帝此举意在()A提升御史地位 B提高行政效率C抑制丞相职权 D完善监督体制答案C解析汉成帝改御史大夫为司空,遂以大司马、司空、丞相同为三公,三公实际上是三个宰辅,这是旨在分散丞相权力的一项

18、措施,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A、B、D三项都不是汉成帝最本质的意图。5(2017宿迁第一次联考)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中说:“唐宋时期的国家体制可称之为中央集权的君主制中央政府的首脑为宰相,宰相有很大的权力,和皇帝讨论军国大事,人事任免,甚至皇位继承等问题,并做出决定。”由此判断在唐宋时期最有可能的是 ()A虚君实相,实行君主立宪制B宰相成为国家的实际决策者C皇权和相权的矛盾尤为突出D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缺一不可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的主要信息是:唐宋时期宰相有很大的权力,威胁到皇权,因此皇权和相权的矛盾尤为突出,故C项正确;唐宋时期实行的仍然是君主专制政体,故A项错误;宰相参与讨论军

19、国大事,皇帝是国家的实际决策者,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的关系,故D项错误。6(2016苏锡常镇5月模拟)贞观四年,唐太宗问政于张玄素。玄素曰:“臣观自古以来,未有如隋室丧乱之甚,岂非其君自专,其法日乱。向使君虚受于上,臣弼违于下,岂至于此?如其广任贤良,高居深视,百司奉职,谁敢犯之?”材料表明,张玄素()A痛陈隋室苛法之弊 B反对君主独断专行C主张实行分权制衡 D建议扩大取士范围答案B解析材料“臣观自古以来,未有如隋室丧乱之甚,岂非其君自专,其法日乱。向使君虚受于上,臣弼违于下,岂至于此”的大意是:从古至今,没有哪个朝代像隋朝如此丧乱不堪,难道不是国君独断专行,国法日益混乱

20、造成的吗?假如国君能够虚心接受别人的谏议,大臣敢于纠正国君的过失,怎么会是这个样子?据此分析可知,B项符合题意。“痛陈隋室苛法之弊”只是材料反映的部分内容,A项排除;C、D两项均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7任何官僚组织为了发挥正常的管理效率,都必须建立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章制度,即使是专制君主也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尊重官僚组织的活动规范和规章制度。最能反映上述现象的政治制度是()A三公九卿制 B三省六部制C内阁制 D军机处答案B解析秦朝三公九卿制下,太尉是虚设,军权实际日常掌握者是皇帝,不符合题干“正常”“最能反映”的要求,故A项错误;隋唐时期建立的三省六部制,三省各司其职,职责明确,相互牵制,六部隶

21、属尚书省,执行具体事务,较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明朝的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顾问机构,始终不是法定意义上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清朝军机处跪受笔录,上传下达,中央决策权完全集中到皇帝一个人手里,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8唐太宗说过,政之清浊,犹如江河,关键在其源头;他规定皇帝的诏书,必须通过中书门下审查并盖上红印,才可以下发。这反映了唐太宗()A认为限制皇权具有必要性B重视唐代民主政治建设C意识到顶层制度的建设事关全局D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答案C解析“认为限制皇权具有必要性”不符合唐代加强君主专制的史实,故A项错误;唐代并未出现民主政治,故B项错误;题干中“规定皇帝的

22、诏书,必须通过中书门下审查并盖上红印,才可以下发”说明皇帝、中书门下等顶层制度的建设受到唐太宗的重视,故C项正确;唐代的最高行政机构由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三省组成,故D项错误。9(2017南京测试)“宰相制国用,从古然也。今中书主民,枢密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故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宋代这种情况突出反映了()A三省六部分工明确运行平稳B加强集权导致地方贫弱C加强君主专制影响行政效率D宋代实行三权分立制度答案C解析首先判断,材料提及的制度是宋代的二府三司制,然后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种中枢权力机构设置的目的是加强君主专制,最后由材料得出,它的设置使得“财已匮”“

23、民已困”却仍旧“不已”,由此得出加强君主专制影响行政效率,故C项正确。10历代名臣奏议卷二七三称:(元代)行省“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据此可知,元行省()A军国重事,无不领之B辖区广阔但权力不大C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D行使权力受中央节制答案D解析材料体现的不是行省的权力,而是其权力受到节制,故A项错误;元代行省的权力较大,故B项错误;元行省“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指的是在行省制下,中央政府牵制地方重臣,防止其割据一方,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故C项错误;元行省尽管权力很大,但行使权力受中央政府节制,故D项正确。11(2017苏州1月模拟)元史记载:“行中书省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中

24、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对材料中的信息理解正确的是()A元朝设立行省的主要目的是控制边疆地区B中统、至元年间,行省正式成为常设机构C“都省”指中书省,“省官”指地方行省的长官D行省长官掌管地方军事、财政、行政等大权答案D解析行省“统郡县,镇边鄙”不能说明元朝设立行省的主要目的是控制边疆地区,A项错误;“因事设官,官不必备”表明行省并不是常设机构,B项错误;元朝“都省”是指行中书省,C项错误;“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表明行省长官掌管地方军事、财政、行政等大权,D项正确。12(2016常

25、州第一次检测)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讲到中国古代的一种政治制度时写道:“遂破以军功封侯拜相之成例,而变相之贵族擅权制,终以告歇。自此以往,入仕得官,遂有一公开客观之标准。王室与政府逐步分离,民众与政府则逐步接近。政权逐步解放。”这种制度最有可能的是 ()A军功爵制 B察举制C世卿世禄制 D科举制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根据材料信息“遂破以军功封侯拜相之成例”可排除A项;世卿世禄制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材料信息“变相之贵族擅权制,终以告歇”可排除C项;察举制以才能和品德为选官标准,自下而上地推荐人才为官,政权相对开放,符合材料信息“入仕得官,遂有一公开客观之标准”“政权逐步解放”的要求,虽然科举制

26、也符合材料要求,但在时间上晚于察举制,故B项最有可能。13(2017南通月考)梁启超曾说:“我想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打破三代以来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所谓“汉朝的革命”主要是指()A“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转变B血缘国家到地域国家的转变C世卿世禄到选贤任能的转变D分裂割据到中央集权的转变答案C解析“汉朝的革命”主要是实行察举制,实现了选贤任能,改变了汉以前的世卿世禄制,故C项正确。14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A世卿世禄制的终结 B察举制的

27、完善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 D科举制的推行答案D解析材料不能说明世卿世禄制的终结,且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察举制完善于西汉武帝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三省六部制的设立主要是为了加强皇帝权力,削弱相权,与材料意思不符,故C项错误;科举制的推行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与材料意思相符,故D项正确。15(2016江苏苏锡常镇3月模拟)据大唐语林记载,某人请求玄宗开恩帮女婿王某科举及第,玄宗答应。负责科举的礼部侍郎将皇帝钦点王某的情况报告宰相。宰相说:“科举是国家抡才大典,怎么能凭皇帝一句话,就把功名送给不合格的人?”玄宗只好取消成命。这则记载表明()A礼部与宰相共管科举 B相权对皇权有制

28、约性C科举制度具有公平性 D科考不受皇权的干预答案B解析“负责科举的礼部侍郎将皇帝钦点王某的情况报告宰相”表明礼部负责科举,并非礼部与宰相共管科举,A项错误;“宰相说:怎么能凭皇帝一句话,就把功名送给不合格的人?玄宗只好取消成命”表明相权对皇权有制约性,B项正确;此记载只是个案,难以表明科举制度具有公平性,C项错误;在君主专制下,科举制度就是为皇权服务的,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6(2016南通一模)地方行政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郡县官吏统统由享受俸禄的职业官僚担任,任免权集中于中央郡守掌行政,郡尉掌军事,郡监御史掌监察郡县官必须服从朝廷的统

29、一调动。官员调任官职,不得携带旧部属吏。每年正月“大课”,中央考课郡守,郡守考课县令长。李治安主编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材料二诸侯王,高帝初置,金玺绶,掌治其国。有太傅辅王,内史治国民,中尉掌武职,丞相统众官,群卿大夫都官如汉朝武帝改汉内史为京兆尹,中尉为执金吾,郎中令为光禄勋,故王国如故。损其郎中令,秩千石。改太仆曰仆,秩亦千石。成帝绥和元年省内史,更令相治民,如郡太守,中尉如郡都尉。汉书材料三行中书省,凡十,秩从一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其丞相,

30、皆以宰执行某处省事系衔。其后嫌於外重,改为某处行中书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元史材料四在史学里,制度本属一项专门学问任何一制度之创立,必然有其外在的需要,必然有其内在的用意,则是断无可疑的。纵然事过境迁,后代人都不了解了,即其在当时也不能尽人了解得,但到底这不是一秘密。在当时,乃至在不远的后代,仍然有人知道该项制度之外在需要与内在用意,有记载在历史上,这是我们讨论该项制度所必须注意的材料。否则时代已变,制度已不存在,单凭异代人主观的意见和悬空的推论,决不能恰切符合该项制度在当时实际的需要和真确的用意。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郡县制度的主要内容。(

31、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代诸侯王政治地位发生了怎样的演变?(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行省的性质及其创立的目的。(4)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四中“任何一制度之创立,必然有其外在的需要,必然有其内在的用意”。答案(1)内容: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免;郡县官员分工明确,各负其责;郡县官吏须服从中央统一调动;定期实行分级考核。(2)演变:汉初诸侯王实际统治其封国,分官设职大致模仿朝廷;后来诸侯王完全失去军政权力(诸侯国成为相当于郡一级的行政单位)。(3)性质:具有地方行政机构和中央派出机构的双重性质。目的:便利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中央集权。(4)外在:时代的变化。内在: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维护君主专制统治。解析第(1)问,从材料一中得出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免,分工明确、各负其责,须服从中央统一调动,定期实行分级考核。第(2)问,由材料二可知,汉朝初年诸侯王统治封国,汉武帝之后采用俸禄制,诸侯王地位就相当于郡守。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可知,元朝行省具有地方行政机构和中央派出机构的双重性质;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行省制创立的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第(4)问,结合时代因素和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两方面来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