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3优化方案人民版历史一轮仿真预测知能闯关:选修1 第33讲.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9352 上传时间:2024-05-2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9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优化方案人民版历史一轮仿真预测知能闯关:选修1 第33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2013优化方案人民版历史一轮仿真预测知能闯关:选修1 第33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2013优化方案人民版历史一轮仿真预测知能闯关:选修1 第33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春秋战国时期,是各国割据混战、社会动荡的时期,也是各国纷纷推行改革的年代,社会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在这些变法实践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结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1:材料2:(1)材料1揭示了商鞅变法得以推行和成功的原因,请结合材料信息加以归纳。(2)结合材料2分析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各有何作用?解析:本题侧重考查学生的识图和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判断每一幅图片所蕴含的信息是解决本题的关键。图一是商鞅“南门徙木”;图二商鞅为推行变法与贵族及保守势力进行论战;图三显示了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的史实;图四借助兵马俑显示了通过商鞅变法秦国达到了强兵的目的。答

2、案:(1)原因:商鞅变法得到了秦孝公的全力支持,这是改革成功的重要原因;“南门徙木”的故事反映了商鞅果敢守信,树立了变法的权威;改革前商鞅与保守派官僚的论战也为改革统一了思想,并坚定了统治者变法的决心。(2)措施及作用:废井田,确立土地私有制,保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提高了他们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重农抑商、奖励耕织,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取消了奴隶主贵族特权,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齐威王当上霸主以后,燕、赵、韩、魏等国都来朝贡,只有西方的秦国没有来。中原各国叫它“西戎”,把它看作野蛮民族,瞧不起它,很少跟它来往,还不时派兵侵

3、夺它的土地。为摆脱这样的局面,秦孝公曾发出以下求贤令: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材料2: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商鞅材料3: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请回答:(1)根据材料1,扼要分析秦孝公要变法图强的原因。(2)根据材料2,指出商鞅变法的理论基础是什么?据材料3说明变法法令得以推行的原因是什么?(3)据材料3概

4、括指出商鞅变法的内容。(逐条列出,不得摘抄原文)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第(1)题,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如被中原各国称为“西戎”,“派兵侵夺它的土地”,秦孝公求贤等,注意语言要简洁;第(2)题,再现教材所学,可知法家思想是商鞅变法的理论基础,从“秦孝公用商君”,可知法令之所以推行是由于最高统治者的支持;第(3)题注意从材料3中概括得出,不要照搬教材。答案:(1)秦地处西陲,位置偏僻,思想保守,受中原各国歧视;经济落后,国力较弱;为实现富国强兵,秦孝公决定变法。(2)理论基础:法家思想。原因:秦孝公的支持。(3)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战,重农抑商。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5、材料1: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夫关中土沃物丰帝王之都每以为居,未闻戎狄宜在此土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戎晋不杂,并得其所,上合往古既叙之义,下为盛世永久之规。纵有猾夏之心,风尘之警,则绝远中国,隔阂山河,虽为寇暴,所害不广。摘自(西晋)江统徙戎论材料2: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如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摘自(北魏)扬衒之洛阳伽蓝记材料3: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摘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1)据材料

6、1,指出作者关于民族问题的主张,概括其理由。(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进步作用。谈谈你对当时民族关系的认识。解析:本题以对民族关系的认识为切入点,考查了孝文帝改革对促进民族融合和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作用。第(1)问,要仔细阅读材料,将其主张分类归纳。第(2)问,要结合材料2、3来分析其作用。对民族关系的认识,要建立在肯定民族融合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积极促进作用的基础之上。答案:(1)主张:夷夏有别,少数民族应远离中原。理由:儒家的传统观念;夷夏风俗习性不同;可以减轻对中原的危害。(2)作用:促进洛阳繁盛;推动北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促进民族融合;奠定隋唐国家的统一的基础。认识

7、: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给中原文明带来了鲜活的元素;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融、互补,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避免民族对立,消除民族隔阂,是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保证。4阅读材料:材料1:仁宗之世,契丹增币,夏国增赐,养兵西陲,费累百万。宋史材料2:陛下(宋神宗)即位五年,更张改造者数千百事,其议论最多者,五事也:一曰和戎,二曰青苗,三曰免役(也称募役),四曰保甲,五曰市易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市易之法成,则货贿通流,而国用饶矣。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材料3:(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

8、至倍息,公私皆病矣。 苏辙栾城三集材料4:(司马光)请更张新法,曰:“王安石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遂至民多失业,闾里怨嗟。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农民失业,穷愁无告。” 续资治通鉴长编请回答:(1)北宋“积贫”原因,除材料1中所涉及的以外,还有重要的一项是什么?(2)王安石变法针对“积贫”采取的措施,除材料2中提及的以外,还有哪两“事”?依据材料2,概括王安石变法取得的成效。(3)依据材料3、4,指出王安石“新法”遭到废除的原因。(4)有关王安石变法的评价,目前史学界主要有两种意见。一是肯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一是否定说,认为

9、王安石变法是一场脱离实际的变法运动。请选择其中一种意见,发表评述。解析:(1)北宋“积贫积弱”的原因在于“三冗”,阅读材料容易看出材料已经指出了“冗费”和“冗兵”两点,还有重要一项就是“冗官”了;(2)第一问调动、运用所学基础知识即可回答,第二问通过细读材料,可以从“民”和“国”两个方面概括;(3)本问理解材料需要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和阶级分析的观点,苏辙和司马光反对变法都是站在大地主大官僚的阶级立场上的;(4)本问设问具有开放性,只要言之有理,做到史论结合即可。答案:(1)冗官。(2)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农民得以安心生产(保证生产时间);政府财政收入大为增加。(3)原因: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引起他们的反对。新法在执行中存在着危害百姓的现象;变祖宗之法,遭到保守派阻挠。(4)持肯定意见:王安石变法增加了国家收入,减轻了农民负担,对于改变北宋“积贫”状况起到一定作用。持否定意见:王安石变法既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百姓的利益,其变法的理念与措施脱离了当时实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