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基础性训练】(30分钟7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50分)在我国古代,一直存在着“社稷祭祀”的制度。以五色土建成的社稷坛包含着古代人对土地的崇拜。五色土是指在中华大地上,按照东、南、中、西、北五个方位选取的青、红、黄、白、黑五种不同颜色的土壤(下图)。据此完成1、2题。1.与黑色土相比,红壤的有机质含量非常低,导致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A.生物 B.气候C.成土母质D.人类活动2.红壤的肥力、酸碱度不利于农作物高产,改良红色土壤以满足耕作需要的合理措施有()种植绿肥增施熟石灰平整土地引淡淋盐A. B.C. D.【解析】1选B,2选A。第1题,读图可知,黑色土主要分布
2、在我国北方地区,红壤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相比,北方地区纬度较高,气候寒冷,微生物分解作用弱,土壤有机质容易积累,因此黑土有机质含量高,而南方地区夏季高温多雨,微生物活跃,土壤有机质不易积累,因此南方红壤有机质含量低,导致这种差异的因素主要是气候。生物、成土母质及人类活动会对土壤有机质含量有影响,但不是主要因素。第2题,红壤具有“酸、瘦、黏”的特点,种植绿肥可以增加土壤养分,提高土壤肥力,增施熟石灰,可以中和土壤酸碱度,有利于降低酸性,对。平整土地主要是便于耕作和防止水土流失,与土壤性状无关,引淡淋盐主要是防治土壤盐碱化措施,错。读下图,回答3、4题。3.图示反映的影响土壤形成的因
3、素是()A.成土母质B.地貌 C.时间 D.气候4.图示a、b、c、d四幅图的含义对应正确的是()a低等生物作用b岩石风化崩解c土壤分层形成d成熟土壤形成A. B. C. D.【解析】3选C,4选D。第3题,时间决定着土壤的发育进程,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壤从无到有,从薄到厚,层次由少到多,逐步发育成熟。第4题,读图,根据图示含义可知,a为岩石风化崩解,b为低等生物作用,c为土壤分层形成,d为成熟土壤形成。下图示意祁连山黑河上游三种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布变化。据此完成5、6题。 5.关于土壤有机碳密度说法正确的是()A.随深度的增加,土壤有机碳密度下降很大B.相同土壤深度,高寒草甸的有机碳密度
4、最大C.土壤有机碳密度呈现显著的表层聚集性D.表层高寒沼泽草甸土壤有机碳密度最高6.影响黑河上游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布的主要因素是()A.成土母质B.气候C.植被类型D.地形地势【解析】5选D,6选C。第5题,在高寒沼泽草甸,深度60100cm,随深度的增加,土壤有机碳密度增大。相同土壤深度,高寒沼泽草甸的有机碳密度最大。高寒沼泽草甸的有机碳密度随着深度增加先减小后增大,而且随着深度的增加,有机碳密度变化不大,所以,土壤有机碳密度并没有呈现显著的表层聚集性。直接读图可以看出,表层高寒沼泽草甸土壤有机碳密度最高。第6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植被类型不同,土壤有机碳密度差别很大,所以,影响黑河上游土壤有机
5、碳密度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植被类型。材料没有成土母质和地形地势的相关信息,同是祁连山黑河上游地区,气候差别不大。下图示意美国本土有机质含量分布,图中数值表示各区域平均每英亩40英寸土层中有机质的吨数。据此回答7、8题。7.图中、四地相比()A.地灌木草类;有机质含量丰富B.地草类旺盛;有机质含量最高C.地降水充沛;有机质含量较高D.地热量充足;有机质含量较高8.美国东北部和沿五大湖各州不适宜种植谷物,主要是因为()气候冷湿 气候暖干土壤较肥沃土壤较贫瘠A. B. C.D.【解析】7选B,8选C。第7题,读图可知,地区位于五大湖区,该地平均每英亩40英寸土层中有机质的吨数为150吨,相对而言比较少,
6、而且该地区临海,降水丰富,植被以森林为主;地平均每英亩40英寸土层中有机质的吨数为360吨,含量最高,且该地区位于美国中部,降水偏少,草类茂盛;地位于美国西部山地,位于背风坡,降水少;地纬度低,热量充足,但是其平均每英亩40英寸土层中有机质的吨数为90吨,含量较低。第8题,美国东部五大湖区纬度较高,热量条件不好,对,错;该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低,土壤贫瘠,错,对。下表为“我国东部地区的三种典型土壤:黑土、水稻土、红壤成分表”。读表回答9、10题。土壤水分空气矿物质有机质a30%20%49%1%b25%30%37%8%c35%15%47%3%9.表中a、b、c代表的三种土壤正确的排序组合是()A.
7、黑土、水稻土、红壤 B.红壤、黑土、水稻土C.水稻土、黑土、红壤 D.红壤、水稻土、黑土10.表中所列土壤,哪种是经人类长期耕作改造形成的土壤()A.黑土B.水稻土 C.红壤D.都不是【解析】9选B,10选B。第9题,三种土壤中红壤有机质含量最少,故a为红壤;黑土因有机质含量最高而最肥沃,且土质较疏松,空气含量较大,故b为黑土;水稻土中水分含量比其他两种土壤水分含量相对较多,故c为水稻土。第10题,水稻土是人类长期种植水稻形成的肥沃土壤。二、非选择题(共20分)11.(2021济宁高一检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杭州某校地理研学实践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去浙江南部山区开展了一次关于“土壤形成
8、与地理环境关系”的野外实习,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绘制出下面的“土壤与其他自然要素关系”(下图示意)。请你与他们一起探究下列问题。(1)该考察地区的地带性自然植被是。(2)同学们在浙南低山丘陵考察时发现,这里的土壤多为红色,简要分析形成的原因。(3)简要分析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解析】第(1)题,考察地区是浙江南部山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带性自然植被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第(2)题,同学们在浙南低山丘陵考察时发现,这里的土壤多为红色,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多酸性红壤。形成原因是浙南低山丘陵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季长,土壤中矿物质的淋溶作用强烈,氧化铁等含量较高。第(3)题,在土壤
9、的形成过程中,生物起着重要作用。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是:生物的生长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岩石的风化,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生物在生长过程中与土壤之间进行着物质的交换,是土壤中有机质的来源,决定了土壤肥力的高低。被誉为植物界拓荒者的地衣,能够在光秃秃的岩石表面生长,地衣能够分泌地衣酸,腐蚀岩石,使岩石表面逐渐龟裂和破碎,借助长期的风化作用形成原始的土壤,从而为其他植物的生存创造条件。植物的根系对土壤起着黏附和固着作用,植被覆盖在土壤表面,对土壤起着保护作用。答案:(1)(亚热带)常绿阔叶林(2)高温多雨,土壤中矿物质的淋溶作用强烈,氧化铁等含量较高。(3)生物的生长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岩石的
10、风化,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生物在生长过程中与土壤之间进行着物质的交换,是土壤中有机质的来源,决定了土壤肥力的高低。【提升性训练】(10分钟3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10分)(2021哈尔滨高一检测) 土壤微生物(细菌、古菌、真菌等)是土壤有机质转化过程中较为活跃的因素,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热量等要素呈正相关。下图为岷江上游河谷各类植被在土层010cm不同季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分布图。完成12、13题。12.土壤微生物对土壤有机质转化的影响主要是()A.通过新陈代谢,生成大量有机质B.将氮、磷等元素合成为有机质C.搅动土壤,改变土壤有机质分布D.分解转化有机残体,合成
11、腐殖质13.推测该地土壤肥力最高的季节,及符合该季节肥力较高的主要依据是()A.春季有机质积累量最大B.夏季微生物分解作用最强C.秋季大量枯枝落叶进入土壤D.冬季微生物分解作用最弱【解析】12选D,13选C。第12题,土壤微生物通过新陈代谢产生的有机质较少。土壤微生物主要起到促进土壤有机质分解的作用。搅动土壤的主要是蚯蚓、蜈蚣、蜗牛等土壤生物,并非微生物。微生物分解转化有机残体,合成腐殖质,是土壤微生物对土壤有机质转化的主要影响。第13题,材料中提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热量等要素呈正相关”,据图可知,土壤微生物数量在夏、秋季时整体偏高,而秋季枯枝落叶量远大于夏季,因此秋季土壤有
12、机质含量高。夏季植物落叶量有限,微生物生物量主要与温度有关,所以夏季微生物分解作用最强,肥力消耗也最大,因此夏季肥力低于秋季。据图可知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在冬、春季时整体偏低,说明土壤肥力较低。二、非选择题(共20分)1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塔斯马尼亚有“世界最纯净岛屿”之称,是著名的“苹果之岛”。塔斯马尼亚有着肥沃的土地和充足的阳光、纯净的空气和水源、无虫害和疾病的绿色生长环境。岛上植被茂密,苹果园和农场多分布于谷地排水较好的地带,这里的土壤源自河流冲积和火山灰沉积物,果蝇很少,从而使产出的苹果绿色而美味。优美的自然风光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了大批游客。但研究显示,近几年塔斯马尼亚岛的土
13、壤厚度不断变薄,对苹果树的生长开始产生不利的影响。下图示意塔斯马尼亚岛的位置。(1)比较M、N两地土层厚度及土壤肥力的差异并分析其形成原因。(2)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谈谈如何保护塔斯马尼亚岛的土壤。【解析】第(1)题,据图可知,M地位于河流下游,流水沉积作用明显,土壤厚度大,肥力高,再加上M地纬度及海拔更低,且位于向阳坡和迎风坡,水热条件更优越,植被生长更为茂盛,有机质来源更加丰富,因此M地土层厚度大于N地,且土壤肥力高于N地。第(2)题,为了减缓岛屿土层变薄的趋势,我们应该找出其变薄的主要原因,然后针对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如苹果园和农场,大批游客等方面采取措施。答案:(1)差异:M地土层厚度大于N地,且土壤肥力高于N地。原因:M地位于河流下游,流水沉积作用明显,土壤厚度大,肥力高;M地纬度及海拔比N地低,且位于向阳坡和迎风坡,水热条件更优越,植被生长更为茂盛,有机质来源更加丰富。(2)保护岛上植被,减少流水对土壤的侵蚀;控制苹果种植的规模和密度,保持土壤肥力;合理控制游客数量,减少游客对土层的破坏;对已破坏的土层,进行人工修复;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人们保护土壤生态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