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提素养探究学习4环节考点一 时髦的转身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1知识串讲助学助记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1原因(1)鸦片战争后,西方殖民侵略的同时,西方文化渗透到国民生活中。(2)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维新派、_主张的影响。革命派2表现(1)衣:“洋布”“洋装”渐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中西合璧式服装_、旗袍、学生装。(2)食:西式食品。(3)住:花园洋房。(4)风俗:“断发易服”“_”,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5)传统的风俗习惯,在农村沿袭下来。中山装废止缠足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1新中国成立后(1)人民当家做主。20 世纪 5070 年代,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_的主流。(2)中国人的生活
2、水平差距不大,但总体比较低。2改革开放以后(1)衣:时尚服装五彩缤纷。(2)食:到 1987 年,已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政府倡导“菜篮子工程”。(3)住:住房状况得到很大改善,楼房比比皆是。1995 年,启动“_”。(4)风俗:休闲方式多样化,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逐步形成。社会风尚安居工程教材补遗 中国近现代具有时代性的服饰(1)长袍马褂:是中国传统服饰的代表,是旧知识分子和乡绅的典型着装,被新潮人士视为守旧和落后的表现,其实,也并非完全如此,很多具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也着长袍马褂。(2)中山装:中华民国成立后流行,国民政府和新中国的政府官员一般着中山装。中山装体现了孙中山的革
3、命思想,是革命和进步的表现。(3)列宁装:新中国成立后至 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穿衣打扮与政治生活紧密联系。以列宁装、连衣裙为特征的服装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4)军装和“干部”服: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成为革命“时装”。(5)大喇叭裤:是改革开放初期一度流行的服饰。2深化拓展注重研思1.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及影响(1)特点从地域看: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向内地和市镇推进,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从过程看:从西方引进,有较强的殖民地色彩,且中西、新旧并存,甚至中西合璧、相互渗透。从水平看:断发运动迅速,且彻底。不缠足运动虽然起步早,但是进展缓慢,并且沿海和内地水平不一。从动力看:每一次服饰
4、、习俗等方面的变化都与当时社会运动的推动有关。(2)影响:客观上促进了近代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发展。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既保留传统中国文化的精髓,又日趋科学合理。2近代和现代中国物质生活的变化比较近代现代 衣“洋装”“洋布”“断发易服”、西服、中山装,五花八门由灰蓝单调到五彩缤纷,由单一款式走向多样化食出现西餐馆、面包房、咖啡店,吃西餐成为时尚由生活水准低到解决温饱问题再到注重吃好住西式建筑、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住房状况空前改善,“安居工程”3读史用
5、史史论结合主题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史料一 光绪中叶以后,机厂林立,丁男妇女赴厂做工生计日多,而专事耕织者日见其少矣。随之而来的是世风人心离古道越来越远,“妇女贪上海租界佣价之昂,趋之若鹜,甚有弃家者,此未见者也。”“自租界北辟,男以商贩营生而奢华渐起,女以纱丝工作而礼教鲜存也。”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史料二 古都北京步入民国时期第一个鲜明的标志,就是废除帝王纪年,改用世界通行的公历。新年伊始,依公历确立元旦,“双十节”为全国国庆日,但是双节的庆典主要流行于政界,一般民间较为冷漠。传统的春节与中秋节盛况依旧。传统色彩浓郁的京都庙会,在日益发达的商业网络中,仍有一席之地。许多新式商场相继
6、兴建,东安市场、新罗天劝业场等纷纷崛起。民国初年,已经出现新式婚礼,北京俗称“文明结婚”典礼仪式简单,证婚人宣布结婚者姓名,新人相对三鞠躬,交换饰物,证婚人致词颁发证书,新婚夫妇向来宾鞠躬,礼成。旧式婚礼仍然保持着强大惯力,在民间流行。习五一著民国时期北京社会风俗的变迁学会读史主旨归纳信息解读 史料一:光绪中叶以后,传统观念的遭遇“丁男妇女赴厂做工”“世风人心离古道越来越远”“妇女贪上海租界佣价之昂,趋之若鹜,甚有弃家者,此未见者也”“男以商贩营生而奢华渐起,女以纱丝工作而礼教鲜存也”自然经济解体,农村人口大量进城;传统观念受到冲击史料二:民国初年北京社会风俗的特点“但是双节的庆典主要流行于政
7、界,一般民间较为冷漠”“传统的春节与中秋节盛况依旧。传统色彩浓郁的京都庙会”“许多新式商场相继兴建”“已经出现新式婚礼”“旧式婚礼仍然保持着强大惯力,在民间流行”新旧习俗并存学会用史(1)史料一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道:“近代中国所面临的最大一个问题乃是传统社会不容产生现代型的经济体制。”综上所述,论证此观点。提示 现象:农村人口大量进城;传统观念受到冲击。论证提示:中国传统社会未能实现生产的机械化;中国向近代转型是受西方的冲击。(2)根据史料二,指出民国初期北京社会风俗的特点。简要分析北京地区社会风俗发生变迁的背景。提示 特点:传统习俗与新习俗并存。背景:政治上,辛亥革命
8、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中华民国建立;经济上,近代商业的出现与发展;思想文化上,西方思想与生活方式的影响。4针对训练立德树人1.2019马鞍山市质量检测辛亥革命时期,因女子参军参政而出现过女子国民军、女子尚武会、女子参政同盟会、神州女界共和协济社等团体。1912 年 1 月 11 日的民立报传出了发自女界的另一种声音:“天下兴亡,匹妇有责。”这些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近代报刊业的发展B西方民主思潮的传播C封建正统思想的动摇D妇女群体关注革命形势解析:辛亥革命民主思潮的传播;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妇女的解放。报刊可以传播信息,辛亥革命时期和民国成立后初期,资产阶级革命派宣传西方启蒙思想,鼓吹民
9、主、自由、平等,推动了中国女性参与政治活动的热情,故 B 项正确。答案:B2近代前期广告宣传上仍多是留辫子的人物形象,而到 1912 年,广告人物出现了短发相(如图)。这说明()A人们的观念已实现近代化B辛亥革命取得了彻底胜利C经济发展改变了服饰观念D移风易俗取得了重大进展解析:据材料可知,广告人物出现了短发相,这说明人们对剪发已经普遍接受,这是移风易俗的成果,故 D 项正确;A 项错在“已实现”;B 项错在“彻底”;材料所述是发式的变化而非服饰,C项错误。答案:D32019云南玉溪一中模拟近代中国交谊舞最初还局限于上流社会的少数人,到 20 世纪 20 年代初,跳舞之风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兴
10、起。早年认为男女合群手舞足蹈“男女杂沓,大败风纪”“与中国美俗良法有所背离”。避而不观的中国人,随跳舞潮流由临海一带向内地澎湃涌来,其旧有之念渐次破碎。这反映了()A国人接受西方生活方式全盘西北B西方生活方式冲击了国人的传统观念C儒家的传统观念被国人完全抛弃D辛亥革命使民主平等思想深入人心解析:题干材料信息反映了近代中国流行跳交谊舞,中国人由认为跳交谊舞“男女杂沓,大败风纪”到“旧有之念渐次破碎”可知 B 项正确。A、C 项不符合史实,排除。D 项不能由题干材料信息得出,排除。答案:B42019贵阳市模拟“时装”是近代社会才出现的概念,其最大特点是流动性和随意性。“时装”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
11、人们可以不受某种人为的限制,随意选择。“时装”概念的出现,从根本上体现了()A近代社会的变迁 B思想观念的变化C西方文化的影响D制衣技术的进步解析:“时装”属于服饰文化的内容,其变化的根源是社会的发展进步,故 A 项正确;思想观念的变化与服饰的变化有关,但不是根本原因,故 B 项错误;近代服饰文化的变迁也受外来文化的影响,材料没有体现,故 C 项错误;制衣技术的变化对服饰有影响,但不是根本影响,故 D 项错误。答案:A考点二 雨后的春笋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和大众传媒的变迁1知识串讲助学助记一、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1交通工具的进步铁路与公路和水运与航空(1)铁路辛亥革命前夕,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
12、格局已经奠定。20 世纪上半叶,中国铁路建设进展缓慢。到“_”期末,中国的铁路营运总里程已跃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九五(2)公路民国时期陆续修建一些公路,但发展受到很大限制。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_等偏远地区也通了汽车。(3)水运19 世纪 70 年代初期,洋务派创办_,打破了列强在中国的垄断局面。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轮船运输业开始萎缩。(4)航空1909 年,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中国已成为世界_大国。青藏高原轮船招商局民航2通讯工具的变迁(1)电报19 世纪 70 年代,福建巡抚在_主持架设了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20 世纪初,上
13、海崇明装置了_。(2)电话19 世纪 80 年代,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2003 年末,中国拥有的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数量跃居世界第_位。(3)互联网:近年来人们还通过互联网发送_邮件。(4)影响:通讯工具的变迁和电讯事业的发展,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台湾无线电台一电子二、大众传媒的变迁1报刊业走向繁荣(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 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在华办报,有_万国公报等。自 19 世纪 70 年代起,陆续出现一些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共产党_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报刊,同国民党控制的中央日报等报刊展开针
14、锋相对的斗争。(3)建国后:有_红旗等党报党刊;还有光明日报文汇报等,内容比较丰富。(4)改革开放后:报刊业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中国丛报红色中华人民日报2影视事业的发展(1)电影1905 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_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建国初,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纷纷被搬上银幕。改革开放后,中国电影走向一个辉煌的新时代。(2)电视1958 年,_开始试播,标志中国电视业的诞生。改革开放后电视逐渐普及。普及原因:技术进步,卫星传送技术的应用;电视节目越来越丰富。定军山北京电视台3互联网的兴起(1)兴起:20 世纪 60 年代末诞生,90 年代以后风靡全球;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_,
15、且发展迅猛。(2)特点:迅速传递信息;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高度互动,双向传受。(3)影响: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快捷与方便。改变了人们的_,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学习、娱乐方式,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互联网生活方式2深化拓展注重研思1.中国近代交通发展的特点及成因特点(1)中国近代交通工具都是从外国传入的,交通运输业在很大程度上受外国控制(2)铁路、水运、航空都获得一定的发展,中国交通运输业开始近代化(3)交通工具(运输业)地域发展不平衡,城市发展比乡村显著(4)各种层次的交通工具同时并存(5)起步晚,发展慢,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成因(1)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
16、积极兴办近代交通,促进中国社会的发展(2)列强为了扩大在华的经济利益,加强对中国的控制,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始终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控制和操纵中国的交通(3)中国各地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这就决定了各地交通发展的不平衡2.报刊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的作用(1)传播西方文明,促进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中国创办的报刊和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报刊都促进了西方文明在中国的传播,有利于解放人们的思想。(2)近代报刊发挥了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作用。戊戌变法时期、辛亥革命时期以及五四运动期间,报刊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思想武器。(3)为夺取近代民主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大作用。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
17、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了一系列的政论性报刊,同国民党控制的中央日报等报刊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为夺取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4)娱乐大众、传播新知。以休闲娱乐为特征的通俗性报刊,满足了市民文化消遣的需要,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专业性报刊,有利于促进新知识的传播。3大众传媒的发展及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1)大众传媒向着多样化、时尚化、高科技方向发展,传统传媒继续存在和发展,互联网等新兴传媒异军突起。(2)报刊、影视、互联网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了影响,但侧重点不同:报刊最主要的是影响人们的政治生活,影视主要满足大众的文化娱乐生活,互联网全方位、彻底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18、方式。3读史用史史论结合主题一 近代交通事业的曲折发展史料一 1879 年,李鸿章为了将唐山开平煤矿的煤炭运往天津,奏请修建唐山至北塘的铁路。李鸿章的奏请最初得到清政府的批准,随后便遭到顽固的王公大臣的群起攻击。他们说什么火车会“烟伤禾稼,震动寝陵(清朝皇陵)”,会“惊耳骇目,鬼神呵谴”。他们的结论是,铁路“为祖宗所未创,应当立予停止,以维国本而顺舆情”。面对强大的守旧势力,清政府的当权者撤销了原议,决定将铁路缩短,仅修唐山至胥各庄一段焦有刚中国铁路的发展历程史料二 甲午战后中国铁路事业的格局之一变至 1911年,中国共建铁路 8 200 公里,其中帝国主义直接投资修筑的铁路占 46%,贷款建
19、筑的铁路占 40%,中国人自建的铁路仅 1 200 公里,只占 14%一些闭塞地区的经济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运经济、带动繁荣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现代化进程。周积明最初的纪年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学会读史主旨归纳信息解读 史料一:洋务运动时期铁路事业的开展“1879 年,李鸿章为了将唐山开平煤矿的煤炭运往天津,奏请修建唐山至北塘的铁路”此时洋务派兴办民用工业以解决军用工业资金、燃料不足等问题“随后便遭到顽固的王公大臣的群起攻击。他们说什么火车
20、会烟伤禾稼,震动寝陵(清朝皇陵),会惊耳骇目,鬼神呵谴”传统观念和封建顽固势力阻碍近代铁路的兴建史料二:近代中国兴办铁路的特点“至 1911 年,中国共建铁路 8 200 公里,其中帝国主义直接投资修筑的铁路占 46%,贷款建筑的铁路占40%,中国人自建的铁路仅 1 200 公里,只占 14%”帝国主义国家在华投资修筑的铁路长度大大超过了中国人自建铁路长度,控制了近代中国的铁路修筑权学会用史(1)根据史料一,分析修建唐胥铁路的原因。简要分析近代阻碍我国铁路建设的主要因素。提示 原因: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军事工业面临能源运输的困难。主要因素:传统观念和守旧力量的阻碍;清政府顽固派的迂腐守旧和政
21、局动荡;外国资本主义的压制。(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兴建铁路的特点及认识。提示 特点:帝国主义国家在华投资兴建的铁路长度大大超过了中国人自建的铁路;帝国主义国家控制了中国铁路修筑权。认识:铁路是世界科技进步与工业革命的必然要求,有助于改变落后的局面,推动中国经济走向近代化;便于帝国主义对中国输出资本和掠夺财富,加深了中国经济的半殖民化。主题二 近代报刊业的发展 史料一 维新变法迎来了中国国人办报的一次高潮,据不完全统计,在 18951898 年间,全国新出版的中国报刊约 120 种,其中 80%左右为中国人自办。同时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领袖人物开始了办报活动。宣传变法图存。这些
22、活动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进了变法的实现。姚福申中国编辑史史料二“是非曲直报中分,一纸风行四海闻。振聩发聋权力大,万般提创总由君。”清末的竹枝词学会读史主旨归纳信息解读 史料一:近代报刊对政治的影响“这些活动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进了变法的实现”强调报刊对维新变法运动的作用史料二:报刊的功能“是非曲直报中分”“振聩发聋权力大”报纸的社会功能与社会影响力学会用史根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报刊业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提示 近代报刊不仅具有社会评论、宣传教育和启迪民众的社会功能,它与社会政治斗争的关系也非常密切。它助推了维新变法等政治运动的发展,维新变法等政治斗争借助报刊展开宣传,又促进
23、了报刊业的发展。4针对训练立德树人1.1882 年西方人在上海安装电灯后,“闻者以为奇事,一时谣诼纷传,谓为将遭雷殛,人心汹汹,不可抑制。”上海道台也警告居民禁止用电灯。这说明()A中国民众盲目排斥西方文明B愚昧落后不利于近代化发展C清政府极力维护着传统习俗D列强变换了经济掠夺的方式解析:材料信息反映了晚清时居民和政府官员的愚昧无知,阻碍了电灯这样的先进物质文明成果的传播,这不利于中国近代化的发展,B 项正确。答案:B22019绵阳市诊断作为一种西洋舶来器物,自行车广泛而深刻地影响并改变着中国社会。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汽车等新式交通工具在近代中国却推广较少。这种情况表明,在近代中国()A器物
24、变革改变民众生活 B近代化转型的过程曲折C政局动荡阻碍交通进步D排斥西方世界近代文明解析:题干没有涉及民众生活,故 A 项错误;自行车广泛影响和改变中国社会,汽车却推广较少,反映了近代工业资本缺乏,说明近代化过程曲折,故 B 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政局动荡,故 C项错误;接受自行车和汽车说明没有排斥西方近代文明,故 D 项错误。答案:B32019荆州市调研1903 年 10 月,申报载文:“考东西洋各国所出各报,必经官吏核明,始行刊布,其于谤议泄漏,亦皆悬为厉禁。中国未有报律,故终无法以处之。必欲整顿各报,非修订报律不可。否则非徒禁人阅看、禁人代售均为无益之空言。”这反映出()A清政府加强了新闻
25、立法管制B清政府实行禁止华人办报政策C外国人垄断中国新闻报刊业D新政期间大众传媒得到了发展解析:根据“中国未有报律,故终无法以处之。必欲整顿各报,非修订报律不可。否则非徒禁人阅看、禁人代售均为无益之空言”说明近代中国报刊业兴起的乱象,希望政府能出台法律进行规范,由此可推断大众传媒得到了发展,故 D 项正确。答案:D4随着互联网的推广,过度依赖网络平台而长期足不出户的“宅男”“宅女”的数量急剧增加。这表明互联网()A不利于人们的情感交流B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C完全改变了人们的观念D极大危害了人们的健康解析:人们通过网络仍可进行情感交流,所以 A 项不正确;互联网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观念,但并
26、没有完全改变,所以 C项错误;长期足不出户肯定不利于健康,但并不是所有使用互联网的人都是“宅男”“宅女”,所以 D 项片面;由于互联网的存在,人们纷纷成为网民,甚至成为“宅男”“宅女”,说明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所以 B 项正确。答案:B通考法高考研析3部曲120142018 全国卷考情统计与分析 考点考题统计命题角度 2017全国卷29考查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2016全国卷28工业文明对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冲击2015全国卷41从社会现象折射的本质角度考查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2014全国卷28从思想角度考查近代中国的服饰变革 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和大众传媒的发展2014
27、全国卷30电影发展与流通税费 考情分析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属于低频考点,以选择题为主,但近代社会生活的嬗变是近代历史发展的一面镜子,今后的命题仍会以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立意,综合考查历史阶段的时代特征。2已考视角讲练考法多视角创新考查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命题点:20 世纪 30 年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迁2017全国卷2920 世纪 30 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这反映了当时上海()A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 B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C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 D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关键
28、点拨:20 世纪 30 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迁。解析:据材料中信息“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可知,当时上海的婚俗体现了中西习俗的融合,B 项正确。答案:B2命题点:综合考查工业文明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冲击2016全国卷2819 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情况表明()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关键点拨:时间:19 世纪中期以后,“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洋货民众使用日益增多。解析:中国
29、关税主权丧失于鸦片战争之后,材料无法推断出关税主权是否丧失,故 A 项错误;19 世纪中期以后的中国,自然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没有被商品经济所取代,故 B 项错误;材料反映出外国商品输出已经深入到中国偏远农村,民众使用洋货日益增多,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故 C 项正确;材料只是讲述中国市场的洋货增多,无法推断中国是否主动开放市场,故 D 项错误。答案:C3命题点:近代中国服饰的变化2014全国卷281892 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30、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解析:本题以“易服”为背景迁移考查维新变法所面临的社会环境。服饰的变化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思想的变化,有利于推行维新变法,故 B 项正确。答案:B4命题点:近代中国大众传媒的发展2014全国卷3020 世纪 20 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当时在上海放映的各种影片中,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而在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甚至。上海与京津放映中外电影比例不同,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A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较高B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更具热情C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D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五大核心素养之历史理解。题干的意思是在上
31、海,国产电影放映的比例远远高于北京和天津,再结合题干“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的信息,这说明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故 C 项正确。答案:C3待考视角预测考向一从东西方思想碰撞社会生活变迁角度命题 随着西方入侵、通商口岸的开辟,西方的思想观念传入中国,冲击着中国的传统观念。高考会运用当时的文献记载、报刊文摘等材料,考查东西方新旧观念的冲突与交融,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从世界发展潮流及国家的国情角度理解认识。1命题点:以晚清时期社会礼仪切入考查社会习俗的变迁西餐宴席男女主人同时入席,餐桌上男女平等甚至女子地位要比男子高。1878 年,我国第一在联外公使郭嵩焘在伦敦公使馆“仿行西礼,大宴英国绅商士
32、女,令夫人同出接见,尽欢而散”。消息传到国内,引起了轩然大波。后来,在大城市的中上层社会,女子出席宴会逐渐成为稀松平常的事。这反映出()A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礼俗形成冲击B男女平等成为社会共识C中国传统社会习俗日益走向西化D洋务运动促进妇女解放解析:根据材料从“仿行西礼,大宴英国绅商士女,令夫人同出接见,尽欢而散”引起轩然大波到后来“在大城市的中上层社会,女子出席宴会逐渐成为稀松平常的事”,这种转变体现了西方男女平等思想观念对中国传统礼俗产生了冲击,在大城市中上层逐渐被认可,故 A 项正确。答案:A2命题点:民国初年私人开办女子学校的新现象下表反映了民国初年()1912 年私人开办的部分女子学校
33、一览学校地点特色 中央女校北京设有六个年级,分为工艺组、纺织组等神州女校上海 设国文、图画等专修科,毕业生大多致力于政教的发展女子法政学堂上海培养妇女参政人才,以储他日议院之选A.发展新式女子教育已成为社会共识B培养妇女技能的专业极其有限C妇女成为享有公民权利的社会成员D培养妇女参政已成为社会共识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女子学校的学科设置及其反映的问题。结合表格内容和选项信息可知,B、C、D 三项都只反映了表格中的某一部分,不够全面,排除。A 项叙述全面而且与表格内容吻合。答案:A考向二从近代婚姻习俗变革角度命题近代婚俗的变革深受西方影响,但中国传统的婚俗仍然存在,呈现新旧并存的特点。高考命题会运用
34、实例及记载,考查近代中国婚姻习俗的变化及其呈现的特点。解题时需结合具体情境分析。3命题点:民国初年的新式婚礼2019江苏高邮中学检测民国初年,镇江、扬州等地举行新式婚礼,有证婚人演说,新人行三鞠躬礼,围观者有上千人。时人有诗云:“无媒婚嫁始文明,奠雁牵羊礼早更。最爱万人齐着眼,看侬亲手挽郎行。”这一社会景象说明()A自由恋爱结婚之风兴起B国人普遍接受西方礼仪C传统婚俗已经彻底废除D辛亥革命推动移风易俗解析:由题干材料信息“民国初年”“新式婚礼”“鞠躬”等可知,当时婚姻习俗发生了变化,故 D 项正确。题干材料信息仅仅反映的是“镇江、扬州等地”的新式婚礼,所以 A、B、C 项错误。答案:D4命题点
35、:20 世纪 30 年代上海社会生活现象体现社会习俗的变迁2019山东德州考试20 世纪 30 年代,上海中产阶级学生群体中流行“欲占人间风气先,起居服御用心研。矜奇立异标新式,不是摩登不少年”的说法,看电影、跳舞、喝咖啡等社交活动是他们日常生活的必修课。以上现象说明上海()A成为全国时尚中心 B主动破除国人陋俗C学生普遍崇洋媚外 D西式生活方式发展解析:材料仅涉及上海一地,不能全面反映全国状况,故 A 项错误;材料反映了西方生活习惯传入上海的状况,不涉及破除陋习的信息,故 B 项错误;根据材料“20 世纪 30 年代”,西学东渐,中国生活方式趋向近代化,故 C 项错误;根据材料“上海中产阶级
36、学生群体看电影、跳舞、喝咖啡等社交活动是他们日常生活的必修课”,西式生活方式逐渐成为年轻人的时尚,故 D 项正确。答案:D考向三从社会变革角度考查近代报刊的功能近代报刊的发展是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重要表现。高考会从政治、经济、思想等社会变革角度,综合考查报刊的功能及成因,解答此类题目主要与当时社会环境相联系,分析认识社会环境对报刊业发展的影响。5命题点:近代报刊的积极作用2019蚌埠市检查考试从 1874 年至 1877 年,申报连续刊载了“杨乃武与小白菜冤案”进展的相关消息,这是中国新闻史上力度最大、时间最长的冤案报道,引起强烈社会反响,促成了该案的平反。这反映了()A大众传媒开始关注民众生活
37、B申报的主要功能是时政评论C大众传媒发挥舆论监督作用D申报促进晚清司法制度改革解析:申报连续刊载了“杨乃武与小白菜冤案”进展的相关消息,不能说明大众传媒开始关注民众生活,故 A 项错误;“杨乃武与小白菜冤案”不属于时政事件,故 B 项错误;申报连续刊载了“杨乃武与小白菜冤案”,引起强烈社会反响,促成了该案的平反,说明大众传媒发挥舆论监督作用,故 C 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司法制度改革,故 D 项错误。答案:C6命题点:20 世纪初进步阶级争取女权的活动20 世纪初,中国有识之士专门创办了女子世界中国女报等一些有关妇女的刊物,其他的革命书刊也发表了不少争取女权的文章,倡导“扶植女子共谋进步,以造福
38、女界,即以造福于中国”。其主要目的在于()A推进社会风俗变革B促进启蒙思想的进一步传播C实现男女权利平等D动员妇女参加反清民主革命解析:材料中讲述了中国有识之士创办女子世界中国女报等革命书刊发表争取女权的文章,结合 20 世纪初的历史背景,可知其目的是为了动员和鼓舞妇女参加民主革命,故 D 项正确。答案:D开放课堂探究命题材料源史学新论一近代以来中国社会习俗的变迁1.命题材料源:社会习俗变迁的原因光(绪)、宣(统)之间,取火之物改用火柴,俗称“自来火”;夜间取光多燃煤油灯,而灯檠遂归淘汰;自毛巾盛行,即下至农家,亦皆用之洗面擦身;洗衣去垢,自欧美肥皂行销中国后,遂无有用皂荚者;自轮船、火车通行
39、,钟表始盛行;西工提箱仿造于沪地,于是旅客多购用之。摘编自黄苇、夏林根近代上海地区方志经济史料选辑发现问题 西方的工业品较之中国旧的日常生活用品具有更高的便利性、实用性。西方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习俗也传入中国,并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习俗。命题角度 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大量商品输入和资本输入,影响着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迁。2命题材料源:近代东西方文明的碰撞沿海口岸在上一世纪(19 世纪)最早承受西洋物事的“东渐”,在本世纪(20 世纪)初也最早承受欧风美雨的洗沐。这种变化正是洋物侵蚀和影响结果。它们无分贵贱地进入了上流社会和下层社会,在不知不觉中改造了人们的日行起居。于是,贴近洋场的地方便首
40、先开始了移风易俗。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发现问题 作者主要论述了中国沿海通商口岸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最早受到西方的影响。命题角度 沿海通商口岸最早受到西方列强的侵略,西方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由此传到中国,并引起了中国人民的生活和习俗的变化。3命题材料源:新思潮冲击下的传统婚姻现状“父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易的,但是我们现在做父母的应该要晓得,这几千年来的礼教风俗到了今天决计行不通做父母的应该要明白些现在世界的大势!闭关自守,做不到了;农业经济组织下的状态,保不住了。陆秋心婚姻问题的三个时期(1920 年)发现问题 20 世纪的传统婚姻习俗面临严重冲击,其根源是经济的发展
41、变化。命题角度 20 世纪初的婚姻习俗现状及成因;近代工商业的发展与外来思想对传统婚姻习俗的影响。4命题材料源:新中国成立以来服饰的发展趋势“文化大革命”时期穿一身“国防绿”、腰间系一条帆布大板带、肩背军挎包成为青年男女尤其是大中专学生追求的一种时尚。20 世纪 80 年代,色彩鲜艳、款式时髦的服装逐步在大众中流行。毛皮大衣、羽绒服、西服、呢大衣等各种服装充分展现穿着者的风采与魅力。民众受西方现代文化的影响较大,中国服饰正式走向了多元化。摘编自陈志华、朱华中国服饰史发现问题 材料反映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大众的服饰由单一到多元化,这折射出时代的变革。命题角度 新中国成立以来大众服饰的变化及原因;改革
42、开放与服饰的多元化。史学新论二近代交通和通讯的近代化5.命题材料源:铁路与中国早期的近代化至 1911 年,中国共建铁路 8 200 公里,其中帝国主义直接投资修筑的铁路占 46%,贷款建筑的铁路占 40%,中国人自建的铁路仅1 200 公里,只占 14%一些闭塞地区的经济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运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现代化进程。周积明最初的纪年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发现问题 近代中国铁路控制于帝国主义之手,中国近代化进程举步维
43、艰。命题角度 近代中国铁路建设的特点和作用;近代中国铁路建设与早期现代化的关系。6命题材料源:晚清中国通讯近代化的发展困境郑观应多次向李鸿章等提出:“既各省电线万不能少,必须陆续筹办,以便交通,所用水陆电线机器、电气磁碗、纸料日多。应即考选少年普通中西文之学生,分别出洋学习制造机器、水陆电线、电气等法。一俟毕业,仍分赴外国制造厂学习一二年,然后返国,自行设厂制造,不独可塞漏卮,而所用材料价廉,成本自然轻减,犹望精益求精,或有独出心裁之新器胜于外国者也。”这项重要意见格于时势,未克实现,以致始终没有生产电线及电瓶等大量需用的器材。摘编自徐元基论晚清通讯业的近代化发现问题 晚清中国通讯近代化的发展困境是近代中国近代化艰难曲折的一个缩影。命题角度 晚清中国通讯近代化发展困境及成因;郑观应通讯近代化的思想评价。